三年级上学期《论语》国学教案(打印)

时间:2019-05-12 19:0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学期《论语》国学教案(打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学期《论语》国学教案(打印)》。

第一篇:三年级上学期《论语》国学教案(打印)

1、《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体会孔子对“礼”的态度。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的意思,熟悉孔子对于“礼”的态度。

3、简单了解古代射礼及其表现君子风范的裨,并能说出身边、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几种礼。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语感,认识礼的重要性。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教师讲《古代射礼》的故事。

(二)范读,带读《礼》 :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2、《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对“乐”的评价。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孔子对《韶》《武》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3、能举出生活中与乐相关的例子。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孔子对音乐的态度。

2、能说出孔子对《韶》《武》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教师讲《韶》与《武》的故事。

(二)范读,带读《乐》 :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3、《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加强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了解孔子对于“德”“礼”“刑”在为政中作用的看法。

3、知道北辰就是北极星,能举出至少一个以德治国的君主的例子。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对于“德”“礼”“刑”在为政中作用的看法。

2、过反复诵读加强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辅助模块“北辰”知识的讲解,引入对第一则的讲解。

(二)识字诵读,带读《为政以德》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4、《为政之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的为政主张。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举出几个孔子为政的主张,理解“欲速则不达”“身正,不令而行”包含的道理。

3、知道“千乘之国”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感受孔子的为政主张。

2、简单了解孔子为政的主张、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辅助模块“日积月累”中讲解的“千乘之国”的文化知识的讲解,引入对第一则的讲解。

(二)识字诵读,带读《为政之法》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5、《圣人之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孔子对圣王的赞扬和推崇。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知道尧舜禹的故事和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3、能简单讲解禅让制。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圣人功德。

2、了解孔子对古代圣王的态度,知道尧舜禹的故事。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新课:

通过辅助模块“日积月累”中讲解的《禅让》的故事讲解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圣人之治》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6、论《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对《诗》的态度,并背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句。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经》的内容物质和学习意义。

3、初步了解《诗》三百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知道学习《诗经》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新课:

利用“日积月累”部分“诗三百”的知识作为课文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论<诗>》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7、《子以四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育读中感受文言文简洁、精当的特征。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孔子提倡的几项学习内容。

3、对古代“六艺”有初步认识,能说出“功亏一篑”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通过诵读体会孔子的教学特征。

2、了解孔子要求弟子学习的内容,熟悉“六艺”知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新课:

利用“日积月累”部分“六艺”的知识作为课文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子以四教》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8、《学而不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悟孔子对于学的态度,并背诵课后古诗。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几种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指出这些内容对自己的启发。

3、能简单讲出孔子学琴的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朴素、言近旨远的特征。

2、体悟孔子对于学的态度,并背诵课后古诗。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学习的态度,然后开始讲解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引出新课。

(二)识字诵读,带读《学而不厌》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9、《学而时习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悟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背诵课文后的古诗。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学习与思考、学习与温习之间的关系。

3、能简单讲述“推敲”的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感。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新课:

用奥运会开幕式“有朋自远方来”的歌舞视频引出新课。

(二)识字诵读,带读《学而时习之》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0、《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能根据教师讲解和课文注释说出课文大概意思,能列举出孔子的几种教学精神。

3、能说出至少一点读书的乐趣,简单了解周代送礼的风俗。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通过熟练诵读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孔子的教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本课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如果你们是教师,你们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教导自己的学生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问题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由此进入今天的主题。

(二)识字诵读,带读《有教无类》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1、《立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人物的特征。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知道孔子、子路、颜渊的理想,能说一说自己理想。

3、知道几种年龄称谓。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人物的特征。

2、了解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知道几种年龄称谓。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作为本课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立志》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2、《侍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人物的特征。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简单说出文中不同人物的志向及孔子对不同志向的态度。

3、知道古代宗庙的意义,能简单说出吴钩、凌烟阁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了解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作为本课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侍坐》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3、《子之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加强对夫子语言的感悟。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概括孔子的特点。

3、能说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叶公好龙、勇者不惧、怨天尤人、上学上达等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把握夫子的语言含义。

2、从本课孔子言语中初步体会孔子的为人。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展示孔子画像,讲述孔子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子之言》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4、《子之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在诵读中感受孔子形象。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简单说出孔子平时的行为、表现。

3、知道古代的“趋礼”,能大概说出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感情孔子形象。

2、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孔子其人其行。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从孔子自己的话中了解了孔子,这一节课,我们从他的表现和行为中来进一步认识孔子。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子之行》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5、《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弟子对夫子的敬仰,并背诵课后诗歌。

2、能结合教师讲解和课文注释,说出其他人是怎么评价孔子的。

3、能简单说出子贡的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夫子的高大形象。

2、了解颜渊和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及其缘由。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前两课我们通过孔子自己的语言、行为表现等方式了解了孔子。那么一生以授徒为业的孔子,给弟子们的印象又是如何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高山仰止》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6、《用舍行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词作,体会夫子“用舍行藏”的主张。

2、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说出课文大竟敢,能说出孔门的几个弟子和他们的特征。

3、能简单说出子路治蒲的故事,了解苏东坡其人。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来感受夫子“用舍行藏”的思想。

2、大致了解“孔门十哲”的基本情况。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讲述“子路引蒲”的故事,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用舍行藏》 :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二篇: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十则 ——文质彬彬,君子之道

广东肇庆中学

邓礼惠

教材分析: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即“仁”、“义”、“礼”。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多达四十多条,共出现一百多次,而中国文化中很遗憾的一方面便是“君子之道”的缺失。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私有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在时代中日渐“异化”,社会中不时有一些不合道德之音的人与事出现,所以,唤起学生心中的“君子意识”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回顾《论语》的相关知识;

归纳理解,概括《<论语>十则》中的君子特征,体会其蕴含的君子之道; 过程与方法:

阅读《<论语>十则》,反复诵读体会,并能背诵部分选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君子意识,并探讨如实现君子之道。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背诵《<论语>十则》 教学难点:体会君子之道,培养君子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点拨结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PPT、《秋雨时分》视频

教学素材:《论语》十则、《于丹<论语>心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初识君子

在我国儒家传统中,有一个典型的人格理想,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将修身放在了理想的第一位。那么,何为“修身”?用我们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君子”。

回顾分享:根据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为什么? 提要:人物,事迹,典型特征。

二、感知君子

阅读:自由阅读《<论语>十则》,可以大声吟诵,可以摇头晃脑地体会,可以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明白大意。

自由阅读五分钟后,学生分享阅读,选取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来分享阅读。

明大意:针对学生普遍有疑问的语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其大概意义。并谈谈认识,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算得是君子。

例句:从 这一句话中,我读到了只有 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教师板书学生归纳的君子之德行。

如:谨慎、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道义、心胸坦荡、做好本分······(可以分为自我修养和要求别人方面,而自我修养又可分意识形态和具体行动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落实到相应板书中。)

幻灯片打出关于“君子”论述的部分选则,齐读感悟。

三、君子何在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利益仿佛具有极高的地位。茫茫人海,人人步伐匆匆,“权钱”二者似乎占据人们的心灵。而君子,似乎成了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

观看《秋雨时分》视频,理解从古至今“君子之道”难以实现的原因。结合当今时代社会背景,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君子吗?还需要行“君子之道”吗?

四、成为君子 小组讨论:

《论语·里仁》第二十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解读《<论语>十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社会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君子之道?

五、总结 于丹说: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恒心的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我说:

做一个 的人!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论语》有了与以往不同的了解,对君子也有了和以往不一样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这堂课是一个起点,是大家个人修身的起点,愿我们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向成为君子努力;愿我们的社会能越来越美好,真正走向和谐,实现中国梦。

六、作业

在其他国学经典里,查阅至少五则关于“君子”话题的语句,摘抄并背诵!

附:

《论语》十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①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2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5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8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⑥⑤

③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注释】

①有道: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②周: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以暂时共同利害相互勾结;③喻:明白,懂得;④戚戚:忧虑的样子;⑤思:所思虑的;⑥道者:所行的事;⑦举:提拔;后文的“废”有鄙弃的意思;⑧得:贪得;⑨俨然:庄严可畏。

第三篇:国学教案《论语》

《论语》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难点: 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

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二 理解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三 感悟内容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四 师生互动,展开活动

(一)【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当时传说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诉妈妈。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妈妈说:“你有帮助别人的心,老天必然会保佑你。”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去,长大后还做了楚国的名臣。

【教师提问】:你能想象出当时孙叔敖见到两头蛇时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你觉得孙叔敖妈妈的话有道理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孙叔敖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教师提问】:从孙叔敖的这种举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教师提问】: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讲述】:孙叔敖见到两头蛇心情很不好,但他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他自己碰到的不顺心的事情,不希望别人也遇到,在自己遇见麻烦后常替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换位思考。

【教师总结】:换位思考:站在他人位置上思考问题,常替别人着想。

(二)心灵剧场:(选三位同学演一演)

人物:李勇 朋友王小海 同学甲

故事梗概:李勇号称班里的“大哥”,好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他的朋友也不错。一天中午,李勇与班里的一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执,并一时气愤地将那位同学推倒在地。他的好朋友王小海觉得李勇有点过分,下课后便去安慰了那位同学。这令李勇非常恼怒。他想:我对王小海不错,可他居然去帮助别人,太不够朋友了。于是他扬言今后与王小海势不两立。

【教师提问】:李勇为什么气恼?

【教师提问】:李勇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

【教师提问】: 如果换位思考,假如李勇是王小海他会怎么想?假如李勇是被推倒的那位同学他会怎么想?

猜一猜:故事会怎么继续下去?(鼓励同学多设想几种结局。)

【教师提问】:造成这几种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

【教师讲述】: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想,多记住他人的帮助,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千万不能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损人利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非常自私的一种做法。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满阳光,日子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三)我来做选择

1、考试后,全班谁的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多少,你总是: A特别感兴趣,因为这关系到我的排名

B无所谓

C寻找自己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

D恨那些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

2、在你帮助别人后,会有这种感觉:

A很自豪,觉得自己生活得有价值

B很后悔,觉得自己吃亏了

C很自然,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这样

D下次一定找机会让他帮我(四)探究话题,价值引导

【教师提问】:当你受到委曲、被人误解时,你是怎么做的?

你如何表达你的宽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宽容其实就是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正视缺点,自我提高。刚刚这几位同学就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宽容之心,这就十分难得。

【教师小结】:生活在团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真正地学会了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就是拥有善良之心的人,我们就是一个能扶危帮困的人,那么,我们就能在危难之时显身手,既帮助别人又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在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任何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你觉得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他人?

【学生回答】:一个会心微笑

【学生回答】:一句真诚的安慰

【学生回答】:一次无私的帮助

【学生回答】:一句真挚的祝福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小结出相互支持的表现吗?

【学生回答】:待人和善、关心他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企求回报;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读读议议

(教师指名两学生配乐朗诵《盲人点灯笼》)

【教师提问】:阅读“盲人点灯笼”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发挥谈感想)

【教师小结】:人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也不应一味拒绝别人的帮助,适当接受别人帮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所付出的爱的承认。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不愿意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切记不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第四篇: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第11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正字)。

“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没有仁心、仁德(真诚、敬意,道德自觉,等等),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如果。“如„„何”,“对„„怎么办”。《说文》:“禮(礼),履也。”《说文》:“儀(仪),度也。”(用以实践的行为准则。)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

(板书:仁--礼---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

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

(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

(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

2.讨论: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2课的学习:

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老师教授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报效“皇帝一个人”。“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王土之宾,莫非王臣。”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③?”孔子对曰④:“君使臣以礼⑤,臣事君以忠。”

【注释】①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宗,名宋?襄公之子,哀公之父。“定”是其谥号。②使:使用。③如之何:即“如何之”,该怎么办?④对曰:答 道。⑤以:介词,用,按照。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老师指导: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是单边的和无条件的。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3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3课的学习: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钱穆《论语新解》。富兰克林云:“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狂者李敖云:“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令它自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2)处(chǔ):居住,停留。(3)焉:怎么,哪能。知:同“智”。

老师指导: “仁”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一种德性之称,仁义礼智信并称是也;一是指人之为人的定义性概念,可以理解为德性之全称,这是孔子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和对于人的全新理解之所在;再就是对于人的德行评判,所谓仁者、贤者、圣者是也。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3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老师指导:孔子说:居住的地方很有讲究,不能不选择一下。如果周围的邻居都有志于仁义,在家中则父子相亲,兄弟相爱,在邻里之间则相互关照,相互体谅,遇到困难相互帮助,没有残忍刻薄的人,这样的处所才是世间最美好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但见到周围的仁人就会心生喜悦,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德。也有利于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保证家庭的健康发展。凡是有见识的人,必然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如果不能选择这样的处所,就是不知到善恶美丑,不明是非黑白,其心一定是不明就里,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以此推广开,居所不择仁都不称为明智,何况内心还有不仁的念头,做事还有不仁的行为呢?这种危害就太大了,不只是不明智这么简单了。

南公说如果我们都去找仁者,而不去做仁者,那世界上还有多少仁者可以找到?那我们不是明智的人了。南公的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

其实这两种解释殊途同归,都归结到用心上。张公等讲择邻的例子,与孟母三迁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择邻进一步引申到修心,择邻尚且要求别人要仁,自己如何不先做到呢?南公直接将里仁解释到内心,一步到位,讲的还是修心。《论语》的这一篇讲的是仁,而仁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他的源头就是本性内心。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千金买邻》,思考:为什么房东卖房子卖那么贵?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孔子的学说关于人有两大要点:一曰人之本性无大分别,二曰人之认知、智力水平则有别(所谓上智、下愚等之分别),进而导出孔子对于社会性生活当中的人的理解,社会性生活中的“人”不是命定的必然而是自我型塑的过程。因此,孔子有一个基本预设:作为社会生活的人,道德伦理判断是基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准则有着命圣人的“天”之背景(所谓惟圣人能作),但是规制、规范、法度不是前定的原则,所谓“非道弘人”,而是人类生活的成果即“人能弘道”,因此在现世的生活中,道德、价值判断本身就是自我首先要确定的基点,然后方有选择的标准、可能。

所谓“天命之谓性”者,即所谓人之性(生存本能),原无好坏、善恶之别,而本章孔子原意人性之具有可塑性,所谓熏染也。语云:“白沙在淤,与泥具黑。”可知夫子之知识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三迁,千古美谈,其善择者欤!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所谓“仁”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已及人,然后才能正已化人。人活在世上,除了为自己想想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觉与利益。只顾自己,无意或者有意的伤害到他人,就不能算“仁”了。一个有仁德的人,他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可以达成人已两利的双赢。

四、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道”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道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君子宁愿守贫,也是不会要的,不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不会改变君子心中的美德。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3课,说说第13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4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老师指导: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不凭借那些正确的事理得到它,君子不会置身于这样的富贵之中;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确的事理得到改变它的方法,君子不会离开贫贱的环境。君子离开仁德,怎么成全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时间内违背仁德,紧急慌忙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一定在仁德规定的范围内,窘迫困顿时,自己的行为也一定在仁德规定的范围内。

孔子是说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道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君子宁愿守贫,也是不会要的,不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换,都不会改变君子心中的美德。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悬鹅示众》,思考:周新为什么要叫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道”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激励学生做一个乐观的人,明白学海无涯苦作舟,引导学生明白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14课关于“道”的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4课。

2.导入关于本课“道”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狱中学习》,思考:黄霸为什么在狱中还要学习?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老师指导:

孔子说:学会了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黄霸虽然被关进狱中,但是他仍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努力学习。今天的我们,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想要自己不被激烈竞争的社会淘汰,就得学会终身学习,让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6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义”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明白仁义和宽恕之道。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5课,说说第15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6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义”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五莫也,义与之比。” 老师指导: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都只是按照义来办。这“义”是什么呢?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损人利己》,思考:为什么陆象先不用酷刑?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什么是真正的仁义和宽恕之道?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谈谈自己对仁义和宽恕的理解。

第17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遵守法令制度的人。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16课关于“义”的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6课。

2.导入关于本课“君子”和“小人”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3.你从文中理解到“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差别?

4.讨论: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算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赵奢说平原君》,思考:赵奢杀了九个人,为什么还被升官?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总结故事:

孔子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他们遵守法令制度,而小人却贪图私利。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道德、遵守法令制度的人,而不能损人利己、贪图私利。4.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8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进一步了解孔子关于“道义”的思想,培养学生不贪图私利、懂得君子道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7课,说说第17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8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道义”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老师指导:

孔子说:小人只从自己私利的角度行事,结果招来很多怨恨,而君子懂得的是道义。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楚怀王贪利误国》,思考:为什么楚国发兵攻打秦国,最后却被打败了?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谈谈自己对道义的理解。

第19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注意“自省”的正确读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理解什么是“德贤”,鼓励学生做一个见贤思齐的人。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18课关于“道义”的内容,导入新课。

1.背诵第18课。

2.导入关于本课“见贤思齐”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你从文中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德贤”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见贤思齐”?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见贤思齐》,思考:孙潜和孙放见贤思齐,他们是怎么做的?

2.讨论:你从这两兄弟身上明白了什么道理?

3.总结故事:

孔子说:遇到德才兼备的人,我们就要努力向他们学习,靠近他们。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见贤思齐呢? 4.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是见贤思齐。

第20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了解“孝道”思想,培养学生做一个懂得孝道、尊敬爱戴父母、长辈的人,在生活中,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少几分埋怨,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9课,说说第19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20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孝道”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之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老师指导:

孔子说:对待父母,哪怕是他们的过错,我们也应该委婉地劝告,即使意见簿被他们接受,我们也要孝敬父母,不冒犯他们,不埋怨他们。

(三)理解课文。

1.自读故事《蔡顺拾葚供母》,思考:哪些地方表现出蔡顺特别孝敬母亲?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孝敬父母?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2.写写你心中的孝道。

第五篇:三年级国学教案(定稿)

三年级国学教案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2、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3、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4、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5、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三字经——自羲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交流《三字经——自羲农》的背诵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背三字经。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介绍《三字经——自羲农》

首先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三字经——自羲农》(教师读,学生听):

2、课件范读《三字经——自羲农》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看课件《三字经——自羲农》动画故事

7、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三字经——自羲农》的一些知识。

8、熟读成诵。

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幼学琼林——师生(节选)》教学设计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4日 点击数: 996 次 字体:小 大

《幼学琼林——师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交流《幼学琼林——师生(节选)》的背诵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背三字经。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介绍《幼学琼林——师生(节选)》

首先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幼学琼林——师生(节选)》(教师读,学生听):

2、课件范读《幼学琼林——师生(节选)》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看课件《幼学琼林——师生(节选)》动画故事

7、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幼学琼林——师生(节选)》的一些知识。

8、熟读成诵。

9、课堂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下载三年级上学期《论语》国学教案(打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学期《论语》国学教案(打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国学教案

    三年级国学教案1、人之初 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 暑假里我闲来无事阅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从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论语》一书记......

    三年级上学期音乐课 教案

    第一课《猜谜谣》教案学习目标:1、能认真聆听歌曲《小乌鸦找妈妈》,感受歌曲表达的情境,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并能设计形体动作参与歌曲表现。2、能学会《猜谜谣》,并用轻松明亮......

    三年级上学期美术教案

    三年级上学期美术教案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三年级上学期信息技术教案

    三年级上学期信息技术教案目录 第一单元 时刻在你身边——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课 生活和学习中的好帮手——信息技术(3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形成初步的......

    三年级美术上学期教案

    第1课 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 一、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9月10日是个什么节日吗? 2、中国有一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如果大家还不能太理解,老师这里......

    三年级:论语经典

    《论语经典》及出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三年级下国学经典教案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 年级:三年级 主备人:张海燕 1、礼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体会孔子对“礼”的态度。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