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篇: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只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似乎不够全面,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谈谈学生学习之前的各种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在上课时候,其实他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需求。对于这方面,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需求了解的多一些,了解的全面一些,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对课堂教学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是非常有好处的,下面我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来谈一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学习热情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 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创设了一个好的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才用了学生喜欢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但是这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乌龟每天围着这个水池走一圈,兔子每天围着草坪走一周。乌龟说: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说:不对,是我每天走的多。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到底谁每天走的路多些?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每天走的路线(课件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有何特征?正方形呢?要看谁每天走的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表意见,并投入到了学习中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欲望

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我在这节课中就尊重了学生的知识需求。1.师:假如这个长方形是小乌龟每天绕着走的水池,谁来指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怎样就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先量再算)

2、师:乌龟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们量出了(板书)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记录下你们小组的算法。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算法(想法)。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演示课件。

生一:6+4+6+4=2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那就是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生二:6×2+4×2=20(米),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两个宽,也就是一组对边一组对边的求,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师: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也就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生三:我是用(6+4)×2=20(米),先算长+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因为有两组相等的邻边,所以再乘2。师板书:长+宽×2 这样写行吗?

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知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但我想如果我们每节教学都能遵循这两点去进行设计,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很精彩。

第二篇:如何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不管是在上课还是在备课,处处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如果教学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侧重以教师和教材,就会导致以教师或教材为本的现象。下面我举一例来谈谈如何根据学生的研究(学生的认知、兴趣、知识与经验的背景、学习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的。

最近,我上了一节 “用字母表示数”的新授课(片段)。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确定的数就用具体数字表示,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表示。

活动1:教师用一个信封装粉笔,让学生看着猜,分别是1根、2根、3根(具体数)、若干根(不确定只有个范围)。

活动2:教师找学生互动谈话:师:你今年几岁啦?(具体数)师:猜猜我今年多大岁数?(不确定只有个范围)

活动3:师:咱们班有多少人?全场有多少人(听课教师若干人)? 当学生遇到问题后,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再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习欲望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出用字母(图像、图形等)表示数的方法方式策略及方案。

活动4:学生有60人,全场有x人,老师有多少人?

学生经过研究,发现老师可以用另一个字母表示,更好的方法是可以用一个式子(x-60)来表示,从而对代数式有了认识。所以,基于学生研究进行教学设计,要用启发式教育,可以结合板书要图文并茂,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要有师生互动环节。

为了帮助儿童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因此,切切实实地做好数学教学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认识图形

(二)》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可见,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第三篇:根据学生需求 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 设计教学内容

2010-04-20 21:07:26|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学难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对于学生的情绪、心理、当天作业的完成以至于今后的学习都有影响。那么怎样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呢?我觉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因为一个人只有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小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各种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学习,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较差,也就是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小学生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探究的方法设计教学,就能够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长方形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的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的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所以这节课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了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一种类似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具体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画,提问:

1、观察这两幅画各是什么形状的?

2、请同学指一指它的长、宽、周长、面积。

3、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吗?

这样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提出这两幅画谁的面积大?这个问题,因为这两幅画面积的大小用直接观察法是不能看出来的,所以同学们积极主动猜测,但是没有一个同学猜测这两幅画的面积一样大,这时,教师没有肯定哪些同学做得对或是不对,而是留下了一个悬念,告诉同学们当我们研究完长、正方形的面积后,你就知道谁猜得对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知道不能直接观察出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就要想办法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猜想:

1、教师出示“学生卡——照片——数学书封面——数学练习册封面”的图片,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2、仔细观察,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长、宽有关,运用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可以激发学生猜测的欲望和大胆的想象。

(三)实验:

根据猜想,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并设计了思考题,1、用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

2、想一想:每排面积单位数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摆的排数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填表

4、小组交流,并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探究交流后进行汇报,根据所填表格,观察比较总结出每排的面积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长,摆的排数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面积单位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每排的面积单位数乘摆的排数等于总面积单位数,所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四)验证:

1、刚才我们用的是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进行实验,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比它大的长方形或比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计算呢?

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想到用面积单位摆,或用格子纸测量,再与测量计算的面积比较。

3、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

学生验证后证明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面积一样,说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长方形,这样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从特殊扩展到一般,更加具有说服力。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紧围绕着操作探究计算这个目标而努力,教学方法得当,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同时大量素材的进入,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学会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整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时,才会持续不断努力,具有对自我实现的较高追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虽各有差异,但他们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需要,即尊重的需要,这一需要不仅贯穿在他的学习、生活以及一生发展当中,也是他各种需要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需要。只有当这一需要得到满足时,小学生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渴求老师对他的尊重、理解,一旦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他会克服困难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就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感到需求的无望,就会失去尊重的心理,形成心理上的压抑感,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计算机课件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集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运用课件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突破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能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难点是圆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而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平面图形,要想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一定的难度,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根据每个学生都喜欢看计算机课件所展示出来的多彩的图形、动态的过程以及和学习有关的大量的教学素材。因此,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请你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这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推导的?

当学生说到哪一个平面图形时,大屏幕上就出现哪一个图形,并根据学生的叙述,同时出现这种图形面积计算的动画的推导过程。

通过回忆学过平面图形以及这些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了推导平面图形面积时的一般方法,而鲜艳的色彩、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突出转化的思想——就是在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一般要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这样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二)学习新知,突破难点。

1、请你根据手里的学具,想办法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观察思考:(1)

你把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你是怎样转化的?(2)

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的图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

仔细观察,转化后的图形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4)

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试着推导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3、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再次进行操作,体会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这样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计算机课件演示时,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同学们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的图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它们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够抽象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兴趣不减,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去探究发现,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的过程,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了知识。

三、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例如:教学“辨认方向”,这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东南、西北、东北、西南这四个新的方向。教学的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前我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辨认方向的经历,并且认识或听说过东南、西北、东北、西南这四个方向,而对于他们来说感到最难的是根据一个物体辨认并描述它周围的其它方向上的物体,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把方向与平面图形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具体教学设计:

(一)复习。

1、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方向吗?你是怎样辨别的?

2、结合你坐的位置说一说:你的前边、后边分别是什么方向?你的左边、右边分别是什么方向?

3、我们在平面图形中是如何确定方向的?(在黑板上贴出这四个方向)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1)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方向吗?结合你的位置用手指一指 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2)

学生解释东南,教师结合手势帮助其他同学理解,把两只手臂伸直,一只手表示东方,另一只手表示南方,然后两只手并拢,指向东南方向,告诉学生在你的东边和南边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南方向。(3)

用同样的方法用手势表示并理解东北、西南、西北这三个方向。(4)

注意:用手臂表示方向时,两臂一定伸直成直角,然后并拢表示方向。

2、学习习近平面图中的方向

(1)

在黑板上的平面图中,确定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分别在什么位置上?(2)

观察:这八个方向的位置和方向的关系?(南和北、东和西、东北和西南、西北和东南是一对一对的,每一对的位置是相对的,方向是相反的。)

3、结合实际说一说。

(1)

以你为中心,说一说你周围的方向上分别是谁?

(2)

找一名同学说他的周围方向上分别是谁?说到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站起来,全班同学看一看他说得对不对。

4、出示学校周围建筑物的平面图,把生活实际与平面图形相结合。(1)

看一看我们学校周围都有什么?

(2)

选择学校周围有代表性的地方,标在图的最下边,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位置,结合手势确定方向后,填在平面图中。

(3)

再结合图说一说学校周围的方向上都有什么?

5、制作方向板,帮助学生辨别生活中的方向。(1)

观察黑板上的方向板的方向与位置?(2)

自己试着制作一个方向板。

(3)

利用方向板找一找教室的八个方向上分别有什么?

(4)

全体起立拿好方向板,看看电视机在教室的什么方向上?然后向右转,再利用方向板,看看电视机在教室的什么方向上?(帮助学生理解虽然你面朝的方向不一样,但是你的位置没有变,所以电视机始终在你的东北方。)

(5)

我们在使用方向板时应该注意什么?

6、结合天安门的平面图,巩固理解方向。

(1)

出示天安门及其周围的建筑物的平面图,说一说:天安门的南边是什么?天安门的东边是什么?

(2)

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人们大会堂、中山公园分别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上?

(3)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一下天安门在哪儿?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平面图进行教学,根据生活中的方向学习习近平面图形中的方向,通过平面图形中的方向对生活中的方向进行巩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在手势的操作中,在不断的结合实际的想象中,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方向,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除了要仔细钻研教材、大纲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外,还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的需求、心理需求和已有知识经验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当我们的教学设计一旦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动机,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今天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把好的理念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效益。而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教学设计。基于上述理念进行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学习方式的需求、数学情感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为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是一个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标志,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重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合理整合学生的需求,再依据学生需求做好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概念界定

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可以根据需求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给与满足和实现的:一类是需要教师给与转化和指导的。这里的“需求”指的都是第一类,包括学生心理、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需求,具体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技能的需求、学生对和谐学习环境的需求。

三、案例描述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这个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旧知识不少,新知识又比较缺乏对学生的刺激性、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位置上,必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好处,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符号化数学思想的简洁美,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感召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引入设计.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

师:“数学、数学,研究的问题都和谁有关系?”

生:数。(教师板书:数。)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呢?

师:同样是这个x,为什么有时候可以表示一个数,有时候就表示一些数,甚至任何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因为关系和条件变了,所以表示的数可以不一样,数的范围也不一样。

过程设计,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经验。

师:再看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a+b=b+a

a+b+c=a+(b+c)

………

加、减、乘、除的四种运算定律,一边是文字的形式,一边是字母的形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师: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们记的住吗?怎么记的?

生:当然用字母表示来记了!

教师故意连续问了几个同学,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

师:你们为什么那么偏爱字母的形式呀?

生:好记、简单、清楚、方便、明白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师:字母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用字母表示的情况呢? 生: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师:就从大家熟悉的求未知数x看起,l+x=100’ l+x<100’,x分别表示几?

生:x表示99,x表示小于99的所有数,x表示任何数。

重点设计,利用学生问题解决的需要。

师:用字母表示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操作:切黄瓜,切一刀,分成几段?两刀呢?三刀呢?

生:切一刀分成两段,两刀三段,三刀四段„„

教师操作:快速切黄瓜„„

师:切了多少刀?分成了多少段?

生:太快了,没数过来„„

师:怎么表示切的刀数和分的段数呢?

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用字母表示!

课件演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教师请学生连续接儿歌的下句。

学生边说边算,越来越慢、越来越出错多,自己都笑个不停„„

师:如果满池塘都是青蛙,你们什么时候说完呀?

生:(边笑边说)用字母表示!

师:看看儿歌里有哪些数量和数量关系,你们怎样用字母表示?

生: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跳下的声音数。

师:这么多的数量你们打算用多少个字母表示?

生:(异口同声)一个就行!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把这首儿歌接下去,你想怎样接?

生: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难点设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师:既然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有这么多优点,那你们想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吗?

生:想!

师:这里面可有特殊的要求,你们自己来发现这些特殊的规则是什么,好吗?

学生自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然后和学习伙伴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尝试、规范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方法。

四、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前收集和了解学生的需求。

教师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了了解.还特意和部分学生进行“自由式”聊天.询问他们对于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了解。由于教师对本册教材有通篇的把握.所以在学习小数简算和平面图形求积计算时,就已经有意识地对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复习,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感受“文字表述和字母表示”的机会.形成了初步的表象。

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学习”的问卷调研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的数学学习内容是:

1.很有趣味的、好玩的知识。

2.能够帮助我解决身边问题的知识。

3.考试中的重点知识。

4.需要认真钻研才能掌握的知识。

基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了解,才有了引入部分的设计,游乐场、停车场的标志,一下子就走人了学生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扑克牌的诙谐.学生立刻联想到数学中的未知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不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吗?但是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而是设计了三个求未知数的问题“1+x=100l+x<100 1机”.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即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而且同一个字母还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并且随着条件的变化,有时可以表示一些数或是任何数。

2.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预设性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

以往在教学“字母表示数”的优点时,总是在学生解决了新问题后(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提出。而本节课对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作了比较厚实的预设.让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好处.只是没有挑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受过程.这是教师基于学生体验的预设。带着这样的经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后,很自然的勾起这种切身的体验,他们由衷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归纳、形成认识,“简便、清楚、方便、易记”等规律性的数学语言脱口而出。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成性的需求。

喜欢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特别是当这样的问题预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安排了“现场切黄瓜”的情景,学生感到有趣好玩.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而教师呢,故意切得飞快.还能清楚、快速的数出切的刀数和切成的段数吗?教师的“炫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用字母表示。

对于“青蛙儿歌”的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先找出儿歌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然后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可是顺应着“切黄瓜”的问题解决,看到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教师直接让学生做“儿歌接龙”,在一片诙谐滑稽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看清了儿歌中的数量,而且还“算”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成为了不可争的共识。

三维教学目标是预设的.但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生成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态需求,适度调整教学,才能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生成。

4.效果的反思。

(1)教师能从多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求.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初步的策略。

(2)教师的教学设计,从追求过程清晰完整,转向了重点要落实在学生的需求点上,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捕捉学生学习中随机出现、鲜活信息的意识.并尝试加以恰当地运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5.问题的反思。

(1)如何对收集和了解的学生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提炼、概括出核心内容。

(2)面对大班额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在面向学生共性需求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

(3)如何恰当地处理生成性需求和预设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五篇: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今天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把好的理念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效益。而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教学设计。基于上述理念进行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学习方式的需求、数学情感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为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是一个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标志,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重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合理整合学生的需求,再依据学生需求做好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概念界定

学生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可以根据需求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给与满足和实现的:一类是需要教师给与转化和指导的。这里的“需求”指的都是第一类,包括学生心理、态度、情感、价值观上的需求,具体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技能的需求、学生对和谐学习环境的需求。

三、案例描述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在学习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这个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旧知识不少,新知识又比较缺乏对学生的刺激性、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位置上,必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好处,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符号化数学思想的简洁美,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感召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引入设计.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

师:“数学、数学,研究的问题都和谁有关系?”

生:数。(教师板书:数。)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呢?

师:同样是这个x,为什么有时候可以表示一个数,有时候就表示一些数,甚至任何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因为关系和条件变了,所以表示的数可以不一样,数的范围也不一样。

过程设计,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经验。

师:再看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略)

加、减、乘、除的四种运算定律,一边是文字的形式,一边是字母的形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师: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们记的住吗?怎么记的?

生:当然用字母表示来记了!

教师故意连续问了几个同学,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

师:你们为什么那么偏爱字母的形式呀9

生:好记、简单、清楚、方便、明白

师: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三个字母,你在哪里见过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课件演示)

生:(兴奋地)扑克牌!ll、12、13。

师:字母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用字母表示的情况呢?

生:求未知数x、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师:就从大家熟悉的求未知数x看起,l+x=100 l+x<100 l+x,x分别表示几?

生:x表示99,x表示小于99的所有数,x表示任何数。

重点设计,利用学生问题解决的需要。

师:用字母表示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操作:切黄瓜,切一刀,分成几段?两刀呢?三刀呢?

生:切一刀分成两段,两刀三段,三刀四段„„

教师操作:快速切黄瓜„„

师:切了多少刀?分成了多少段?

生:太快了,没数过来„„

师:怎么表示切的刀数和分的段数呢?

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用字母表示!

课件演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教师请学生连续接儿歌的下句。

学生边说边算,越来越慢、越来越出错多,自己都笑个不停„„

师:如果满池塘都是青蛙,你们什么时候说完呀?

生:(边笑边说)用字母表示!

师:看看儿歌里有哪些数量和数量关系,你们怎样用字母表示?

生: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跳下的声音数。

师:这么多的数量你们打算用多少个字母表示?

生:(异口同声)一个就行!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把这首儿歌接下去,你想怎样接?

生: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难点设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师:既然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有这么多优点,那你们想用字母表示的方法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吗?

生:想!

师:这里面可有特殊的要求,你们自己来发现这些特殊的规则是什么,好吗?

学生自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然后和学习伙伴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尝试、规范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方法。

四、案例分析

1.教学设计前收集和了解学生的需求。

教师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前.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了了解.还特意和部分学生进行“自由式”聊天.询问他们对于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了解。由于教师对

本册教材有通篇的把握.所以在学习小数简算和平面图形求积计算时,就已经有意识地对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复习,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感受“文字表述和字母表示”的机会.形成了初步的表象。

在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学习”的问卷调研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的数学学习内容是:

1.很有趣味的、好玩的知识。

2.能够帮助我解决身边问题的知识。

3.考试中的重点知识。

4.需要认真钻研才能掌握的知识。

5.容易学会的知识。

在问卷的33人中.选择“1”,约占30%;选择“2”.约占30%;选择“3”的占10%,选择“4”的10%.选择“5”占20%。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

基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了解,才有了引入部分的设计,麦当劳、停车场的标志,一下子就走人了学生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扑克牌的诙谐.学生立刻联想到数学中的未知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不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吗?但是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而是设计了三个求未知数的问题“1+x=100l+x<100 1机”.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即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而且同一个字母还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并且随着条件的变化,有时可以表示一些数或是任何数。

2.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预设性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

以往在教学“字母表示数”的优点时,总是在学生解决了新问题后(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提出。而本节课对这一问题的设计,教师作了比较厚实的预设.让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好处.只是没有挑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受过程.这是教师基于学生体验的预设。带着这样的经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后,很自然的勾起这种切身的体验,他们由衷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归纳、形成认识,“简便、清楚、方便、易记”等规律性的数学语言脱口而出。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成性的需求。

喜欢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特别是当这样的问题预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安排了“现场切黄瓜”的情景,学生感到有趣好玩.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而教师呢,故意切得飞快.还能清楚、快速的数出切的刀数和切成的段数吗?教师的“炫耀”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用字母表示。

对于“青蛙儿歌”的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先找出儿歌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然后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可是顺应着“切黄瓜”的问题解决,看到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教师直接让学生做“儿歌接龙”,在一片诙谐滑稽的场景中,学生不仅看清了儿歌中的数量,而且还“算”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成为了不可争的共识。

三维教学目标是预设的.但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生成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态需求,适度调整教学,才能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生成。

下载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说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五篇范文

    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说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 下面,我就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及设计理念,说说自己是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教......

    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精选5篇)

    浅谈如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关键词 : 小学生 心理特点 教学 摘 要 :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合格人才,学校的各科教学不容忽视。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评分指标进行答辩材料准备

    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评分指标进行答辩材料准备,以下列举以下可能的问题供参考。 总体设计—— (1)教学目标明确、选题有价值、内容安排合理,符合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太师一附小 张元芝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今天的这节课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备课......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新教师培训材料 推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摘要: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调动学生全面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

    浅谈:如何根据初中生特点有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初中生特点有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一切事物均感兴趣,但缺乏自控力,造成了初中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走神、听课质......

    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数学教学(精选5篇)

    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数学教学 新塘镇潭泊完小曾金凤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即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到既要从学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