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质提问教学法(共)
《优质提问教学法》这本书我是硬着头皮啃完的。在学校看不下去,拿回家看,在家看不完,再拿回学校,看不懂的就跳过去,有感触的就随时做下批注。是啊!我们的课堂离不开提问,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在课改之后新的教学模式,提问是不可缺少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优质提问呢?通过读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优质提问就是所提问题有一定的价值,能吸引学生兴趣、值得学生思考、要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还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质疑为导向。反思:从教了四五年,我的课堂教学中与优质提问相差有多远?学生的质疑又有多少呢?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方向和思考。
首先是第3页有这样一句话:“你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怎么样?今天什么帮助你进行了学习?哪些因素阻碍了你的学习?”这不就是优质提问吗?我们学校每天晚自习的最后十分钟就是学生反思时间,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正合适。因为学习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的事情,所以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第10页当中有一个案例,研究者对一些教师进行观察以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在课堂的30分钟内大概平均提出的问题是50.6个,而学生仅仅提出了平均1.8个问题。我当时感觉特别意外,在现实中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提问都是备课时提前想好的,也存在临时性的提问,不管怎样应该都是服务与教学的。我觉得课堂提问的多少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定。如果是新授课老师的提问最多不会超过5个;如果是练习课或者复习课,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但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是优质。学生能提出来的问题应该甚少,可能是我们给孩子的机会不多,有时候给了,学生要么是提不出来,要么就是提出来的问题没有价值,他们只会思考现有的问题。在14页给出了相应说明:优质课堂提问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实践中会受到一定阻碍,包括课程内容、教师的探究能力、习惯或传统、需要维持“控制”整个课堂的感觉、教师的惰性以及不想让学生觉得尴尬,另外是课堂管理当中也不允许出现太多的“停止时间”等等。
在34页出示了一篇完整的课程计划,应该是一个课时的。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乘法和加法的关系》,从六个认知水平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共设计出了17个样本问题,大家也可以看一下。我站在数学老师角度看,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层层递进、值得学生思考,如果这些问题学生会了,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绝对是非常好的。但令我迷惑的是,我认为这个案例中提到的都是优质问题,但仍然以老师提问为主,没有显示学生质疑。这里给出的目标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加法和乘法的相似性。
2、学生能够了解加法和乘法的适当用法。在这里出现的“了解”合适吗?可以检测吗?它是一个心理动词而非行为动词。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是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制订目标是选用布鲁姆分类法中所提供的行为动词。我们同时又读了《优质提问教学法》这本书,今后的课究竟应该怎么备呢?也许还需要继续揣测。
从51到54页提到关于谁来回答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书中谈到:在大部分的美国课堂中,口头问答形式占主导地位。讨论是由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回答,并由教师进行评价,这和我们的做法是相似的。但有时候我们会叫一些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可能不太现实。为此,是不是可以在学生中进行一项调查呢?“你愿意成为回答问题的学生吗?”不知道调查的结果会如何?举手是课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实事求是的举手,那么就可以根据举手来判断他是否思考了你所提出的问题。我想大多数老师都会照顾中等以下的孩子,我们应该不在意他的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在意他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真正的答案?在现实中的课堂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举手的不一定会,会的同学不一定举手。这就涉及到了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同等因素。
在66页的案例中,我获得了一个启发:在课堂提问中,当那些针对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当堂寻求帮助。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你希望谁来帮助你?孩子肯定会找身边的同学,一个不行就两个,不怕浪费时间。我进行了尝试,孩子的确能得到发展。
在104页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问题,也就是说提问是我们最重要的智力工具。我非常赞成和认可这种说法,那么一节课至少提问多少算是合适呢?怎样的提问才是高效的提问者?
终于,在此书的末尾第150页,我找到了令我静下心来的启发:一个优质的问题具有四个特征,(1)、促进教学目标,(2)、关注重要内容,(3)、在某个认知水平上辅助思考,(4)、清晰的陈述。
总之:我们终究是要通过提问和理解来促进学习和思考。
第二篇:《优质提问教学法》读后感
读《优质提问教学法》有感
假期中,拜读了学校发的《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其实在读此书之前,关于此类的一些文章和观点也在校中心组的学习会和课外阅读中有所涉及。书拿在手上,感觉正如学校发书时所说的一样,书并不是很厚,只有150多页,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可能很快就能读完。但是翻开这本书,用心的去阅读之后,发现和自己当初之所想背道而驰,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图示都值得我去仔细思考、细细品味。
本书一共有8个章节,分别从“问题对课堂的影响”、“优质问题的特点”、“谁来回答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及“教师如何成为更好的提问者”等这几点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笔者的研究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优质的问题和优质的提问是优质教学和学习的核心。下面我就以三个问题的形式来谈一谈阅读此书的一些心得。
一.什么是优质的问题?
记得书中有一项实践研究,是对教师30分钟内提出了多少问题进行了调查,教师们估计他们大概会提出15个左右的问题,并认为15个问题也是比较合适的数量,但通过研究者进行观察之后发现,教师们大概提了平均50.6个问题。结果竟然是自我预计的三倍多,我想这个结果对于那些教师而言,恐怕是难以置信的。
看到这一幕,我也是很震惊,自己是不是也和研究中的教师一样,不断的对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把他们问到头晕眼花、哑口无言才罢休。问题多就好吗?我想绝大多数教师对此都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精化,去掉无意义、无营养的问题,留下优质的问题来留给学生。
书中对优质问题的四个特征做出了解答:1.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2.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3.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思考;4.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笔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高深的。结合到自己身上应该去如何落实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可能就可以抓住优质问题的关键。
1.问题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
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自己准备时要多大声的朗读几遍,问题是不是清晰,有没有歧义,容不容易理解,自己要先做出了解,不然把一个不清晰的问题问向学生,得到的只能是学生的一脸茫然。同时问出的问题目标必须是明确的,问题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达成什么效果要提前预计好,抓住重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才能使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脚手架。
2.问题应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由浅入深。
课堂上诸多问题的设计我想更多地应该像一场战役而不是游击战。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不应该东一枪西一枪,逮到一处是一处,毫无关联。太过分散的问题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到底教师要问的是什么,要学生掌握的是什么,学生不知道。问题的设计应该向一场战役一样,有组织、有预谋,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形成一个方向明确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向着知识的彼岸稳步前进。同时前进的路线不应太过崎岖,难度要由浅入深,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在这条路的开始就设置了一座大山,我想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会知难而返了。
3.问题要尽量能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体育课上的问题通常都与技术动作息息相关,而很多的运动都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体育课上的问题应尽可能的联系到日常生活当中。例如:“排球垫球的抬臂动作和持盆泼水有什么相似?”“不慎摔倒时能否利用前滚翻避免受伤?”这样把教学中的技术动作联系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便于学生去理解、掌握、和应用。
4.优质的问题不是拍脑门就能拍出来的。
优质的问题来源于我们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来源于日常的教学所得、来源于我们教学之中存在的困惑、来源于日常教学的反思,不是脱离教学实际,仅凭看看教参就能体会出来的。拍脑门式的问题只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要能提出优质的问题,理解教材是基础,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收集和整理教学所得,只有两者相联系才能让我们提出的问题有质量、有效果。
二.我是个合格的提问者吗?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我通常关注更多的是优质问题的生成,而忽略了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提问者。书中列举了一些教师作为提问者不太恰当的一些行为,比较一下发现很
遗憾自己也不能幸免。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能否认,这些错误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们提问的质量。
1.等待时间。
众所周知,教师提问之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答案(等待时间1)。我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时间思考问题吗?给了。时间够吗?不够!这种情况可能不止是我,更是大多数教师所犯的错误之一。原因无外乎是课堂时间很紧张,教师生怕浪费一点时间造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实施。但是换位思考,这对学生公平吗?凭什么教学时间紧就要让学生不做充足的思考就去回答问题,这样回答出的问题,效果自然达不到预期。等待时间1尚且如此,等待时间2就更不用多说了。
我想这可能还是和我们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追根问底,可能我们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想着尽一切可能的把学生喂饱的思想在作祟,没有把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而教师的理念是教师行为的基础,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提问者,应该更新自己的理念,不忘学生才是中心、才是主体。教学时不要急躁、静下心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点耐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书中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学生思考的越充分,他的回答也越有价值。
2.谁来回答问题?
谁来回答问题,在课堂上的选择可能很简单,在举手的学生中选取一名来回答。偶尔也会请不举手的学生来回答,正如文中所说,后
者实际上是一种规范纪律的做法。这种选取回答学生的方式存在很大弊端,无论是举手的学生还是被选取的学生都是集中在班级里少部分学生当中,除此以外别的学生逐渐被排除在外,最后导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有少数积极回答者在参与,而更多的学生则神游太虚,思维停滞。
其实喊不举手的学生回答,是一种好的做法,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让学生更有紧迫感,更少的指望举手的学生去回答问题。但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只看到了片面的规范纪律的一面,而忽视了激活全体学生的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像在平静的湖面中投入一块石子一般,引起震动并波及开来。书中的自选位置、观点展示等方法无疑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种方法来帮助我们选择学生回答,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上面好好下下功夫,尝试多采用一些新式的做法,让教室里学生的思维都随着问题活跃起来。
3.点拨、反馈和评价。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仅仅做到倾听是远远不够的。有时问题的难度大、层次深,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及时的提供帮助,给予学生线索、提示、和探查。通过教师的这些点拨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起学生的记忆,推进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提问学生“为什么篮球运球时要空出掌心?”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手掌心,提醒他注意运球后手掌上灰尘的分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空出掌心可以增加手指和掌根触球的面积,从而更好
地控制住球。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反馈和评价。在这时教师的反馈一般分为正面肯定的反馈、校正性补充完整的反馈、和否定的反馈三种。反馈时要对答案进行明确,首先让学生知道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其次要让所有学生知道完整的、正确的答案,更高的层次是让学生的新知旧知建立联系,方便学生记忆。反馈后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批评或者不予置评。批评会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是不适宜使用的,但是表扬也不应乱用。过分的表扬会减弱其有效性,一般来说岁数小比岁数大的学生更需要表扬,成绩差比成绩好的学生更需要表扬。教师的表扬要随着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而变化,要具体、要可信、更要发自内心的真诚。只有这样的表扬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提问者?启智教学,我应该如何去做? 这两个问题,原本我是准备分开来写心得的。但是在写的时候,我发现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有着许多共同点,使我难以区分、难以分割,所以干脆把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谈谈感想。
1.保持耐心,坚持理念。
书中的深思型教师是我努力的目标,但通往深思型教师的路程并不会是一帆风顺,一夜之间就能转型成功。在这漫长的路程中,我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耐心。一是要对学生有耐心,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能够更主动的思考并回答问题。二是要对自己有耐心,要秉承着启智教
学的理念不动摇,不能因为短期内没有成效就灰心泄气,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更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将来有着更大的发展。就像我在体育课上经常向学生说的一样:“我不仅要让你们的体育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要培养你们日常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你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让你受益终身。”
2.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要做好启智教学,成为一名更好的提问者,我认为是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的。在平时我们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读书,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多研究,找寻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个优秀提问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把握重点,生成优质的问题;在课堂点拨的时候才能一针见血,帮学生拨开谜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更好的点子和办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只有我们的能力更强了,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讨论,否则,这样的课堂我们未必能够驾驭的了。也只有我们平时多注重积累,才能够做到厚积薄发。
3.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在谋求发展的时候一定不能单兵作战,而要组成一个寻求进步的共同体,利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进行发展。我认为我校最适合组成这个共同体的就是中心学习组和教研组。中心学习组上,大家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想,通过中心学习组的成员把这些理念和思想带
到校内每个教师那里去,在学校各处生根发芽。而在教研组中,组内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来具体落实,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开课、集体备课来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的寻找更合理的教学组织、更优质的问题生成。
正如书中所说,“不要期望一夜之间改变你的教学策略,至少允许一到两年的时间来把提问行为作为一个目标”。我们才刚刚起步,距离深思型教师道路还很遥远,我们还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来完善自身,但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坚定理想、保持信念,为树立我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启智教学”而倾尽全力!
第三篇:读书笔记:《优质提问教学法》
读书笔记:《优质提问教学法》
潘东平
阅读书目: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第四章 学生是怎样建立联系的?激励学生进行思考
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所有的问题
要达成这个结果至少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我们准备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生联系紧密并有意义,以及值得回答。
第二、我们选择能够调动所有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的反应模式。
第三、正如佐伊的课堂例子所展示的那样,我们提供合适的激发策略,这样回答的学生就有机会给出完整正确的答案,发现其思考过程中的误解之处。
当教师带着尊重的态度对待一个错误的答案,并支持帮助学生最终得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理解,学生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重要的人生课程:
1、尊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是很必须的;
2、耐心——对于自己和其他人——能够也应当培养;
3、回答问题(以及思考)过程与答案本身一样重要;
4、思考需要花费时间;
5、寻求帮助是很正常的;
6、应当带着尊重的态度对待不正确的答案,课堂上没有“愚蠢的答案”;
7、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和回答每个问题;
8、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有回应能力,我也应该自己承担责任,没有其他人会让我摆脱困境。
回答问题的过程
回答问题的过程(至少)是一个五个步骤的过程:
1、倾听问题;
2、理解所提出的问题;
3、自己作答;
4、大声回答,并且,有时候;
5、再度思考并且修正答案。
等待时间: “奇妙的”暂停
等待时间的两种类型:等待时间1——在提出问题之后,叫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等待时间2——在一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做出评论之前。
教师运用3~5秒的等待时间时,学生能够获得的种种益处:
1、学生会给予更长的回答;
2、学生会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提供证据;
3、学生会进行猜测和假设;
4、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5、学生与其他学生交谈更多;
6、“我不知道”的次数减少了;
7、纪律情况得到了改善;
8、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
9、学生的回答会更自信;
10、在认知水平比较复杂的考试项目上取得进步;
教师运用3~5秒的等待时间时,教师能够获得的种种益处:
1、教师的回应将更加周到;
2、教师提出更少的问题——但问题的认知水平更高;
3、教师对以往不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的期望增加;
读后反思:
学习完本章内容,使我对于“教师怎样才能激励促进学生的思考,并增强学生的学习?”、“等待时间1和2的运用怎样使学生和教师受益?”及“教师的探查怎样才能辅助学生显示澄清他们的误解之处,并进一步发展正确的理解?”这三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回顾自己的教学,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思考或者是不主动去思考,因此也不主动举手发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也不能发现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问题,所以急需解决或改善这样的局面。学习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用好两个等待时间,特别是等待时间2。因为对于等待时间1我是能做到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等待时间2,很少做到,主要原因是我总习惯于对学生的回答立即给出评论,没有建立停顿的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有意识的、慢慢的“学会等待”,我想如果我坚持做下去,以上的局面会慢慢的改善。还有在教学中要带着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并支持帮助学生最终得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恢复回答问题的自信。
第四篇: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共成长
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共成长
自从县教研室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的“十六“字教学法之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努力研究,深入实践,大胆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很有收获,感触也颇深,不但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得更主动,更有兴趣,也更有效果。我打心里高兴,打心里感谢“十六”字教学法的提出。
一、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新知。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少有自主学习的环节,往往就是课一开始,就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没有课前让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听,不知今天要讲的内容自己哪里懂,哪里不懂,哪里是重点难点?而如今呢?在正式讲课前,都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给每个学生发一篇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案上的要求进行自学,自学的目的性更强了,学生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或知识,自己就能掌握,对于那些不懂的问题,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很明显。
现在我班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已经从当初的不知怎么学,开始向“想学”、“能学”、“会学”转变了,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我上课也轻松了很多。
二、合作探究,同伴共同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尝试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对于“合作探究”理解不深,掌控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感觉不够好,往往
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懂得要想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首先要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依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将不同层次、不同物质的学生编成合作小组。还须注意各小组之间的相对均衡,使各小组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公平竞争。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灵活、开放,也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
3、应正确把握合作时机,合理分配合作时间。
4、教师要适时监控与指导等等。通过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在我已经能够很熟练的驾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
如今我班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基本上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展示交流,展示学习所得。
展示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少体现,或体现的不够到位,如果有,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展示的不全面,交流的不透彻,仍然是重形式,轻内容。
如今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朗诵,唱歌,编顺口溜等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让课堂成为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收获。从而大大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增强的记忆效果,愉悦了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记得有一次我讲《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讲得“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时,有的小组集体朗诵“珍爱和平”; 有的小组唱“祈祷”这首歌,还有的组的同学说相声
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就会还给你很多精彩。
四、训练反馈,检验学习效果。
这环节,在以前的课堂中,比较常见,但是占的份额比较重,也就是说,过于注重这一点,课讲完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因此重复机械的练习较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现在,训练的题目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是比较典型的,即有针对性,代表性的题目,避免了简单重复机械的练习。学生做起来更有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好了很多,有时再有些小奖品,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反馈也能够更加及时,因为有些题目,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订正,改正得快,消化吸收的也就更快速,效果也就更明显。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再组织全班同学分析研究,让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反复激励的争辩中,正确答案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十六”字教学法提出后,我收获了许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地研究它,探索它,实践它,让它更加丰富完善,也更好地为我服务。我想,“十六”字教学法是顺应课程改革而提出,提出得及时,提出的恰当,它给里县的教育指出了一条明路,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五篇:优质护理服务检查提问内容
优质护理服务检查提问内容
1;科室护士人力如何配置?(提问护士)
2;输液泵,注射泵,监护仪,除颤仪,吸引器仪器操作演示
提问意外处理预案,措施。(提问护士)3;护士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提问护士)4;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程度的主要内容与流程。(提问护士长)
如何申请人力支援的流程(提问护士长)5;科室绩效方案
患者九情
护理重点
6;健康宣教知识,健康指导,出院指导等(提问病人)7;对科室健康指导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8;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内涵 9;全院护理质量控制目标
10;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流程,预案 11;医嘱核对制度与处理流程 12;查对制度,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13;输血规范,流程,制度
14;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如跌倒,坠床,压疮,管路护理,用药错误)
15;口腔护理,静脉输液,各种注射,鼻饲操作演示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处理流程
16;针刺伤如何处理?如何处理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