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中求异——同一材料,不同论点》教学设计[大全]
《同中寻异——同一材料,不同论点》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7到9年级的写作要求中,明确规定,“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的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初三的写作训练重点是议论文,这一文体思辨性和逻辑性较强。针对以上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材料——论点转换设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提炼论点
2、根据论点确定材料的选用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假如,你中了50万元的彩票。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50万元,你打算怎么消费这一笔财产呢?前提是,父母不能干涉你的消费自由。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1、学生发言中出现的几种消费方式。
2、提供一份资料: 很多人都在想如何中大奖,但没有人真正想过,中了大奖甚至巨奖后结局会是什么样,今天推出中巨奖得主的几大结局。
1、隐姓埋名 远走他乡
2、亲友反目 夫妻离婚
3、大手大脚 钱财散光
4、盲目投资 钱财散尽
5、合理投资 创业成功
6、乐善好施 善莫大焉
3、结论: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导入本节课课题——同中寻异:同一材料,不同论点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出本课的课题——同中寻异:同一材料,不同论点
二、新授过程
1、教师出示资料:
材料
一、著名学者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材料
二、印度一位小男孩在野外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而此时他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急救药品,于是他咬紧牙关毫不犹豫挥刀朝受伤的脚砍下去,保住了生命。★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材料一,关键词:鸟翼,黄金,飞不远 引申出来的论点如:
A由黄金想到诱惑,论点——学会拒绝诱惑
B又黄金和飞不远想到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有舍方有得 材料二,关键词:被毒蛇咬,无急救药,砍脚,保住性命 引申出来的论点如:
A舍脚救命——舍是一种选择。B咬紧牙关,砍脚——舍需要勇气。
C被毒蛇咬,无急救药品,最后保命——人潜力无限。设计意图:选择不同的关键词,确定不同的“点”,提炼不同的论点。此即,学生思维的平面梳理——犹如一团有红黄蓝绿青靛紫的毛线,把每一种颜色的都挑出来摆好就叫做梳理清楚。
2、教师出示资料:
材料
三、前些时间,风行威海的“嘀嘀打车软件”,受到众人追捧,出租车司机生意倍加兴隆,缘由是几乎免费的打车优惠政策,顺带三星手机卖火了(出租司机更换手机接业务)。据相关信息,嘀嘀打车软件获得中信产业基金、腾讯、阿里等多个机构巨额资金支持,惠及全国各大城市居民。人们拼命追捧这个免费乘车业务的同时,禁不住咋舌“这些人是不是傻了?”“还真有这样的好事?简直难以置信!”等等言论层出不穷。然而,就在人们热议的同时,各种打车软件迅速深入人心,成为众多市民的出行首选。和招手停车的传统方式相比,这一软件方便快捷,很快得到人们的青睐。“吃大亏”的各大公司最终成为吃大餐的“最后赢家”。★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角度
一、吃大亏,最后赢家——吃亏是福。
角度
二、嘀嘀打车获青睐,传统招手停车——后来者居上。角度三、三星卖火了,出租车司机生意兴隆,顾客追捧,各大公司大赚——网络时代的优势很大。
设计意图:每个事物如一个魔方,有不同的面和不同的颜色,所以看事情要从多角度去看。选择其中的一个面,划出其中的“因”与“果”,从因果转换中,提炼论点。此即,训练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
3、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
四、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有两个得力干将,一个是挥师百万、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韩信,一个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誉为“谋圣”的张良。两人是刘邦的左膀右臂,都是汉朝大功臣。然而,待到汉朝政权建立,天下太平,众将坐享战功的时候,两人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韩信自恃功高,被封为淮阴侯后,遭高祖猜忌,终丧性命。张良则主动从“帝王师”退居“帝王宾”的地位,坚辞刘邦三万食邑的厚封,谦请回乡养老,被刘邦及后世勋口敬重。一个居功自傲反失性命,让后人慨叹;一个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为历代王臣敬重。
★学生活动,小结:把一件事或一个观点梳理清楚其中的点之后从多个角度去看这些点,在分析过程中得出论点。从刘邦的角度—— 从张良的角度—— 从韩信的角度—— 从历史的角度——
三、作业:
A、围绕着“坚持”的话题提出一个中心论点,摘抄3个论据。
B、读拓展材料。
第二篇:同一份word中的中英文字体大小不同如何设置?
同一份word中的中英文字体大小不同如何设置?
1.全选,先设置中文所需要的字体与大小,再设置英文所需要的字体
2.编辑——查找,在查找内容中输入[a-zA-Z](如要改数字则是[0-9],如果是数字和英文
一起改则是[0-9a-zA-Z]),“突出显示所有在该范围找到的项目”前打勾,选择“主文档”
3.点击“高级”,“使用通配符”前打勾
4.点击“查找全部”
5.查找结束后,关闭查找对话框
6.所有英文都已被选中,设置大小即可。
第三篇:《同一幅画》教学设计
《同一幅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掌握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教学难点:集体合作,创作一幅色彩丰富的“世界名画”。课前准备:
教师:梵高、马蒂斯等名家名作组图;
学生:水粉颜料、排笔、,调色盘,小水杯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认识画家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2.赏析作品
学生欣赏后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作家所要表达的是欢快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
3.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教师归纳后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1)学习调颜色;
(2)能利用颜色画一幅有层次的画。
二、探究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识色,教师提问与引导)
2、探索调色方法:
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
1/2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
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
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
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
3.欣赏一棵秋天的树,说出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刚才所学的颜色?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画一棵秋天的树。
教师边讲边示范画法。学生绘画巩固探究所得知识。创作要求:
1、用所学的大红、柠檬黄、白色、黑色画一棵秋天的树。
2、要求要画得有明暗层次。
四、课堂小结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像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
2/2
第四篇:同一幅画教学设计
第五课 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
3、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休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水彩笔、毛笔,调色盘,小水杯、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画吗?特别是最后这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二、探索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识色,教师提问与引导)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
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3、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学生也可参与部分)
4、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四、分工合作
1、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
2、临摹涂色。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
1、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2、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今天你有收获了吗?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清华侨中学 黄华飞
[摘 要]新课改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能力及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归纳出三种求异思维方法:顺向求异思维、逆向求异思维、多向求异思维。根据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认识,结合教学实践对求异思维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关键词]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 逆向思维 多向思维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历史新课程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求异思维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方向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此,我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学生顺向求异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顺向求异是一种由此面而彼面,由表面而深层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深化的。因此,加强顺向求异思维的训练,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对问题的理解得到深入。
1、由此面向彼面得扩展。即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使学生知其一,也知其二。由此 及彼的思维方式的激发学生追根求源,弄清机理的思维激情,学生在这样的“彼面”求异中,获取的知识更加深刻。在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涉及“此面”与“彼面”关系的内容很多。教学中,或是以此面为切入点进行彼面求异,赋予新的见解;或是由“彼面”联想“此面”拓展思维的时空,这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2、表面向深层的开掘。即培养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孤立地区看待它,要从问题之间 的连结上查找症结所在。在新历史教学中,对一些历史概念和规律的总结,应该超越常规设疑启思,做到沉下去浮上来,面对众多的历史问题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提出来,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透过现象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使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比如:春秋争霸,表象是随着实力增强,诸侯王野心扩大,周王室已经衰微,无法控制局面。其实,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农具的使用),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西周时期的“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因此奴隶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崩溃了,奴隶社会当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说春秋诸侯争霸的实质是西周奴隶社会分封制的崩溃。
二、注重逆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是一种创新型的求异思维,是学生思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起很到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为了便于对学生进行逆向求异思维培养和训练,我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做。
1、由教师命题的训练方式。在命题之前,要认真备课标、考纲和教材,认真备学生,把握 全局,将所编的题目分类,将学生分层次,加强计划性。将精心设计的问题发给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训练之后,要认真讲评,知道解题思路与方法。不论专题训练、综合训练,还是选择、材料解析题作答,始终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作为命题的首要。比如:98全国卷选择题:“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这就是一道逆向思维题。D项不正确,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要这一对矛盾的尖锐。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训练,学生思维就会形成。
2、学生自我命题的训练方式。组织学生依据教材自我命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聪明才智,而且学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通过设计命题的实践得到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他们逆向求异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为例,在讲完课之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针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逆向思维的命题。有的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题:“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把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定一假说,用史实论证。学生经过分析、推理、论证,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有目的对学生进行逆向求异思维训练,能更好地帮助其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规律,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多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多向求异是以某知识为辐射源,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疑、质疑,并在讨论、解题中运用横向、纵向的联想,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去作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生“慧眼”,透过“迷雾”洞察一切。从而减少思维过程中的阻滞,提高思维的流畅性,达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效果。比如:在复习必修一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影响时,老师强调: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一结论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快就组合成四组,查找课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找出做过的题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有人会说,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我倒认为,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也许会更快。必修二的经济文明史中我们学到,19世纪初,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人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独占其六。明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在世界上保持领先水平!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之众。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也会慢慢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大潮之中。
学生乙:中国的康雍乾三位英明郡主,创造出的“康乾盛世”,其实,只不过是腐朽中华帝国的落日辉煌而已。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猝然一击,中国将会怎样呢?中国封建社会还会延年益寿,中国人还会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到那时,中国会被更远地抛在世界潮流之后。不错,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但是,这种耻辱反过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忍辱负重,抗争探索。
„„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讨论,加深了同学们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过合作和探究,大家真诚地交换意见,品尝自我探究问题的乐趣,懂得一些看待历史问题的道理。这种有意的多向求异思维锻炼,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地活跃了。
综上所述,求异思维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方向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加强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鼓励学生就一个历史问题提出各种答案、多种解决方法,是历史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上册(范文澜著)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珠海市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