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风吹来的黄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学生阅读26页阅读材料,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
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黄土高原因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一:文明的摇篮
1.范围:
2.特点:
3.文化: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2.黄土地貌景观:塬、梁、峁、川
第二篇: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瓦房店市第七初级中学 张兴华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说,并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标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假说与论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方法。
(2)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已有所了解,学习时可以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观察和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a.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b.黄土高原主要地貌类型和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的成因
4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他不是本地人,待会他进来的时候呢,大家可以从他们的穿着来猜一猜,他来自哪里?(请戴着白头巾白羊毛马甲的同学进教室)学生:陕北/黄土高坡„„
教师:大家猜的对不对呢,请新同学做一下自我介绍 学生:我来自陕北黄土高原上(请同学回座位)承转: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新同学的家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认识、研究并欣赏这神秘又热情的黄土高原。你们知道黄土高原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吗?下面我们进入我们的小组活动一,认识黄土高原。活动一
认识黄土高原 分组合作学习
第一组,找出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势阶梯和地理区域; 第二组,找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并用彩笔标记; 第三组,找出黄土高原周围的地形区; 第四组,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抢答加分题目
下列省区不位于黄土高原分布区域的是()
A.陕
B.晋
C.甘
D.苏
设计意图:以小组内互助,小组间合作的方式完成读图内容,有三方面意图,一养学生独立运用地图的能力,二可以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知识的能力,三可以实现高效课堂。
承转,在这片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代生活于其上的人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完成活动二的内容 活动二 欣赏黄土高原 小组合作完成
第一组:找出黄土高原有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可以从衣着、民居、艺术和饮食等方面考虑)
学生回答:住窑洞,吃小米、面食,唱秦腔和信天游,头戴白头巾„„ 补充,剪纸和泥塑艺术
第二组:哪些事物些体现了黄土高原是“文明的摇篮”? 学生回答:黄帝陵,平遥古城„„
讲述: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么能不知道轩辕黄帝的陵墓就在陕西省的黄陵县呢?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所以在北京的社稷坛中供奉的五色土谁居中? 学生:黄土 抢答加分题目
下列图片所示民俗不属于黄土高原的是()设计意图
完成课标中认识黄土高原是文明的摇篮和具有特色的“黄土风情”的目标,用感性直观飞方式呈现信息,并请同学们从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更能激发兴趣,培养同学们信息归类和总结的能力。
讲述:我国黄土面积达到63万平方千米,占我国总面积的8%,平均厚度达到100米,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块黄土堆积区,那么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大家观看视频,找出普遍被认同的黄土是从哪儿来的。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风吹来的
教师:那同学们同意吗?请大家完成活动三的第1题 活动三 研究黄土高原 小组讨论完成:
1为什么说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风吹来的?
(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黄土的老家在、和
地区。(2)你能找出哪些证据证明“风吹来的黄土”?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寻找关于“风成说”的证据,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关于黄土的成因,大家还有其他的猜测吗?(开放性问题)播放黄土剖面的图片
教师:大家观察黄土的纹理是竖的还是横的呢? 学生:竖的
教师:这种形态的黄土在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下会呈现出何种地貌形态呢? 请大家完成活动三第3题的内容
2阅读教材26页第二段和图6.29,说出黄土高原主要地貌类型,并说出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请同学认出塬、梁、峁的地貌形态,并解释这三者的形成过程。讲述:在梁与梁之间的地带叫冲沟,流水继续冲刷就会使沟谷拓宽,形成狭长的平坦地带,叫做川,这里就是黄土高原上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带。抢答加分题目
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得到广泛支持的是()
A.水成说
B.风成说
C.人工堆积
D.地壳运动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寻找证据的方式培养同学们的科学严谨性和科学批判精神。承转:我们了解了心痛家乡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以下民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窑洞、白头巾和秦腔的图片,请同学任选一题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展示
总结,窑洞利用了黄土的直立性,白头巾符合当地气候特征,秦腔“吼”的特点与当地地形有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传统文化和风土民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抢答加分题目
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下列关于其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描述错误的是()A.窑洞的建造是利用了当地黄土的直立性 B.信天游歌腔高亢悠长,是受当地的地形影响 C.居民多食大米,与当地湿润的气候有关
D.当地居民经常头扎羊肚子手巾,与当地气候有关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升华,在感性认识后上升到理性分析的程度,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人地观念。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三项活动。下面请同学们代表个人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吧。设计意图
通过评价小组成绩让表现好的同学获得小组荣誉感,通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形成自我成就感,让同学们上完一届课有一种饱餐一顿的感觉。
牛刀小试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_______ 南至_______北至 _______,跨越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
2.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其中“_______”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___________等地的 __________吹来的。3.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是____ ____ ___。5.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地区
B.中游地区
C.下游地区
D.河口地区 6.黄土高原的民居是()
A.砖墙斜顶房
B.窑洞
C.晾房
D.干栏式木楼 7.黄土高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D.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 认识黄土高原
位置和范围 二 欣赏黄土高原
文明的摇篮 三 研究黄土高原
1成因
2地貌类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认识、欣赏和研究黄土高原为线索,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实现了高效课堂。重点内容如黄土高原的范围、文明的摇篮和黄土高原的成因这三项设计成三个活动,每个小组完成一道题,最后在交流展示中大家都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同学们学习到的是方法,以便课后可以举一反三,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篇: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过风楼镇初级中学 余 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1.黄土高原的录像(VCD)剪辑;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四.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五.教学实施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0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8.4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参考P72延安降水量图)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6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第四篇: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宋海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治理的途径
教学方法:讲述 讨论分析 读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八年级地理下册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平时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既然是跨省区域,就要让学生对它的位置范围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进入学习的第一步,就要安排学生进行活动1,明确黄土高原跨越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讲授新课: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再问:为什么一看图片就知道这儿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以此来引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物质——厚厚的黄土引起重视。在介绍黄土高原的厚度以及在世界的地位之后,进一步提出质疑: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阅读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生活动1:阅读图8.4和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师生活动2:阅读图8.7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八年级地理下册
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
读图提问:阅读图8.8,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
2、从地形地势着手,看看这一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3、看年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的不利影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生活动:阅读图8.11和图8.12,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 追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 讨论: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 【生态建设】
思考讨论:结合活动题1,黄土高原的人们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结合活动题2,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较快。思考下面各方面人士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谈谈你的意见。
课堂小结:应明确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治理的途径 作业练习: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第五篇: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运用白板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探讨如何解决并采取的措施。(4)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地形图片,让学生探讨黄土高原地形特征。(3)探讨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学难点:利用白板与课件结合探讨本课的重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猜想: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和人们的生活。
2.多媒体播放图片滚滚黄河水,讨论: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你有办法让黄河水变清吗?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地形图,学生运用白板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生生讨论:看黄土高原地形,找出最典型的三种景观。3.利用白板,让学生完成课本对应的三个问题。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小组讨论;(2)展台展示;(3)归纳总结: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及旱涝灾害频繁图片,结合课本,学生讨论,教师参与。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探讨。四.黄土高原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1.引导学生读图,完成第1.2.3.题;
2.探讨黄土高原地下的矿产资源及分布特点。
五.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学生总结,教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