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2 19:3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篇: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项目负责人:

陈 蓉

一、课题研究

1.《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网络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荣获福建师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2.《高中生物多媒体素材库》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2004全国经验交流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3.《概念图的制作与探索及概念图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高三复习教学中的有效性》课题研究

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与福建教育学院的陈欣老师合作开展。08年9月至09年9月主要是教会学生绘制、逐渐掌握概念图这一学习方式,同时促进教师进一步明确国际科学课程中常用的概念图策略的教学作用及其优缺点。09年9月至10年6月在高三生物学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概念图策略,以此来提高复习教学质量与效益,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学习生物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生物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专业成长。

4.2009-2011参加师大附中总课题《中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与研究》之子课题《探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作业形式》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最终在终结评审中荣获一等奖。课题主要根据生物

不同章节具体的特点,对学生的作业上布置形式进行了大胆改变,并通过试验进行对比,比较不同作业形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

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情况的差异。

5.2010年6月至今参与师大附中组织的《三维目标与课堂效益》总课题下《三维目标导向下的课堂模式建构》的子课题研究。该课题主要探讨在生物教学不同类型的课题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以期实现三维目标。

6.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完成了省基地校建设中省级课题《高中生物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在进行基地校课题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该课题主要是建设高中生物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学案以及生物图库。

二、发表论文

1.《运用5E教学模式进行“拒绝饮酒”的教学设计》发表于《生物学通报》(ISSN 0006-3193 CN 11-2042/Q)2011年第46卷第1期

2.《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表于CN35-1298/G刊物《福建省基础教育研究》2010.082.2 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收录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978-7-04-024770-1 4.2008.12《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困惑于探讨》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总第119期。CN35-1240/G4 ISSN 1673-9884 5.2009、05《“有心插柳柳成荫””从课堂教学到创新大赛>》发表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第五期)ISSN 1674-5582 CN35-1298 6.2008《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获得福建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评选一等奖(省普教室)并入编《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

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4770-1 7.《听课随想》、《对高中多媒体素材库建设的探索》、《高中新课程——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素养的最好范例》、《从课件评比想到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六期)、《制约CAI开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案》(《福建中学教学》2001第10期)

8.《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获得福建师大2009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优秀硕士论文二等奖。

9.《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福州延安中学科技教育创新纪实》发表于《2005年榕台青少年科技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

10.《学会在创新活动中继续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途径的可持续探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总第119期

11.《荔枝采后保鲜温度的研究》发表于《高中科技活动设计教师读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优化》《福建基础教育》2013年第8期

1、研究背景和意义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源于美国,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迅速的流行起来,现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热点。而以视频为媒介的微课以其主题化和精炼化成为辅助翻转课堂实施的主要工具。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在运用了微课作为辅助后就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了。中学生物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史是联系科学和人文的桥梁,学生独立的思考往往从质疑开始。

质疑是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深入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升华和外显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史更能使人认识到科学家们以整个自然界为支撑,不断地观察提出问题,不懈地探索研究,使科学理论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发展。而在我们现有的课堂时间内还无法深入的去领略科学发展的历程,无法进一步的进行体会科学家们质疑与释疑的精彩。微课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利用微课资源更好的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用在课外,服务于课堂,锻炼于思维。在微课资源中可以充分的融入自己的教学创意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科学史的学习,进而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探索的能力。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资源库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多方位“载体”,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2、研究目标和内容

我们计划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在两年的时间中构建若干个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案例,寻求推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学习。

我们课题组计划构建的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的选择是以课程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基础,依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创作、录制和使用。选择好案例进行开发和使用的同时进行论证分析,寻找进行有效科学史教学的方法。

电教组老师提供构建素材库的技术平台,完成日常的维护,并且对老师进行培训,教会我们掌握必要的网页编辑、资料上传、视频采编、视频处理等技术。

3、预期创新点

科学史微课案例制作和使用能有效的推动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开创了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我们会将制作成果和心得公布在互联网上,无偿提供使用和交流。在两年的研究中不断总结。

4、研究方法和步骤

在众多的科学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代表的案例进行制作和使用,根据教师的不同特长开展不同内容的制作、编辑工作。结合日常的教研活动和各年段集备工作,集思广益地创作实用的科学史微课资源,满足教师和学生不同的需求。结合学校和教育学院的教学开放周,有计划地开展使用科学史微课的教学案例研讨和交流、反思工作。本本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结合比较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及案例分析等方法。

研究路线: 研究步骤如下表所示: 工作阶段 主要完成内容

完成时间

起始研究阶段

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专家培训和校本培训,以集备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研究具体内容。

过程研究阶段1 围绕细化的研究目标开展研究,逐步形成研究成果。组织微课案例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在小片区使用科学史微课资源,提出评价建议。2015年3月—2015年12月

过程研究阶段2 进行中期总结,对下阶段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继续组织微课案例的研讨、交流工作。

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推出研究成果。

5、成果呈现形式

(1)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资源库(互联网上公开的数据库);(2)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的优秀教学案例(光盘、论文等)(3)高中生物科学史微课的有效性研究(论文、讲座等)

6、条件保障

(1)学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林瑜(校长)、李绚(书记)副组长:温青(副校长)王焕蒲(校长助理)

(2)有强有力的专家组做指导(省普教室、省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

(3)有兄弟学校的支持(福州高级中学、福州一中、罗源民族中学或福安三中)

(4)学校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物质方面:有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经费上学校有一定的支持; 培训方面:保证教师能参与省、地、市的各级专业培训;

教学活动方面:组织开设观摩课、公开课和研讨课;安排各项会议的召开和教研交流活动。

第二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现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研究力图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为教材修订提供依据,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范例,真正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理念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四大教学目标之一,是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重要体现。它应该贯穿在所有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在“应用题”中。“解决问题”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对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数学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情境中陌生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课题研究,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学会“数学地思维”

2、教师层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白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研究型教师,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内容

1、解决问题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比较研究

(2)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编写体系及其修订建议(3)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1)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渗透(2)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测试与评价

五、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七、组织管理

1、组织管理:由校长全面指导实施,教务处成员主持,学校教师担任课题研究人员。

2、课题组成员:

组长: 卢波钦 副组长:蒋明文 卢如亮

成员:邱峻琦 曹爱国 侯少飞 欧阳毛古 侯爱花 谭家国 罗志华 何金金 李翠云 谭志忠 邓伟玲 邓媛园 王光耀 吴姝君 徐红莉 何芳 谭婷婷

八、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3.4—2013.6)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7—2014.9)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9—2015.4)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荷叶中心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二0一三年四月

第三篇: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 欧惠菁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将此作为本次生物课改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我国《生物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按照基本知识、能力、态度的顺序排列。实验题型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题型,近年实验题型的比值也逐渐增高。

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是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二是课时不够,一周两节课,即使没有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基于此,许多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影响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把实验融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耗时的实验操作由师生课余时间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课堂完成。(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式实验教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探究活动的的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在体验实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水准的提高,也是目的之一。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涉及如下方面(1)实验课中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2)实验课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质量的提问是一节课的课眼所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也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而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3)实验课中分组讨论的组织与设计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不能自己自问自答,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当巧妙地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分组合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实验课中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的引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四、理论依据

由于在教学中多次用到情境式教学法,而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以教材形式呈现。新观点认为:知识只是看作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2、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所以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观 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①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②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③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作出分析报告。

2、读书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运用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以及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归纳总结法:探究历年生物实验题型特点、答案要点组成规律,归纳出共同的特点。通过总结找出共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实用的答题技巧。

4、实践检验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并予以完善。

六、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4月)

理论学习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指南,对课题我学习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江苏省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等,收集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并进行明确分工。

1、了解中外有效课堂教学的各种观点。

2、了解近年生物高考中实验题的类型变迁。

3、学习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江苏省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1月)1、2010年5月:研究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并尝试写出教学案例《实验课中习题的巧妙运用》 2、2010年6月:学习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完成读书笔记《永不放弃你的学生》。3、2010年08——2010年11月参加市举办《成长。路径》的读书活动,完成读书笔记《最优雅的华服——书香读-《成长.路径》有感,继续读书总结并撰写《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中生物实验课中显微镜的使用的教学》《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新课改中教与学的“黄金分割点”》《潜心修炼 自成风格—— 魅力生物教师的课堂雕琢》《《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等文章(三)、总结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2月根据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分析所获得的教学个案材料,总结生物实验课堂题解题策略——《如何应对生物高考中的实验题》,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成果分析

(一)研究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浓了,不再惧怕实验型的大题,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人与日俱增,更多的同学甚至会主动寻求生物各种实验型题目演练。1.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收集、比较、归纳、总结,到解决生物问题,全方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比较法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能力的过程。通过比较法的教与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比较法,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有所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和推动对知识的掌握推而广之,其他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均可各章节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地示范、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进一步确立,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撰写的《最优雅的华服——书香》在市教科所举办的读书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形成了新的实验课堂教学开展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减轻学生的压力,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素质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

设疑—— 实验求证——自主探求——讨论质疑—— 巩固练习

本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参与知识的学习,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还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本模式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研究成果

1、写下来4篇读书笔记,积累很多教学素材

2、完成了4篇论文

3、撰写4篇案例分析

4、形成了一套高考实验题型解题策略

八、存在的问题、纵深研究的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本人的各方面经验的欠缺,对于本课题研究在深度方面与广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高中生物实验的题型及解法也不能以一概全,我在今后的教学及研究中更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与完善。使我的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我的学生更加符合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

第四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谭永平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拔高拓宽、加重负担,材料粗放、教学吃力,理解偏颇、评论失当的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立足教学现实去适度阐释,区分教学中的生物科学史是课程内容要素还是仅仅作为素材,从而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问题;对策

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高中生物新课程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在其内容标准中多处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史的具体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探寻原因,研究对策,以更好地促进生物科学史教学。

●问题一: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

【案例呈现】

案例1:在进行《遗传因子的发现》的教学时,教师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但目的仅仅是为了把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讲清楚,而没有引导关注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在逻辑和实验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蕴藏的思想方法。

案例2:在进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教师在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后,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其目的也仅仅是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统一性,而没有真正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所蕴含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科学的本质。

【原因探析】

上述两则案例虽然在教学中都利用了生物科学史,但是目标定位在落实知识,科学史只是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科学史教育中,获得方法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调查表明,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多数教师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引入科学史材料。然而,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知识目标但不限于知识又几乎是业内的共识。课标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近年来有关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文章提出: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展现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永不终结性和科学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领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3][4][5]

[1]。那么,为什么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目标过于单一的问题呢?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有考试评价指向的问题,也与部分教师对于如何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有关。“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由此看来,“科学史”是可以从历史事实、知识形成、思想发展、精神自由等多个角度去解释的。在面对生物科学史的素材时,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事实的历史和知识形成的历史这个角度去引述,却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这样的角度去挖掘科学史教育价值。

【对策研究】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述生物科学史的事实和知识形成过程,但又不满足于仅仅转述事实和讲解知识,而是对这些事实再做分析或解释,从中提炼出科学家所用的研究方法,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维品质、思想观念,从而基于事实但又不局限于事实。这样的课堂,就既有历史事实,又不局限于介绍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挖掘思想和精神营养;它能说明生物学知识,但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在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因读科学史而深刻、明智。例如,在案例1中对孟德尔的科学发现,在用来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孟德尔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引进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提出了天才的假设,进行严密的演绎以及巧妙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推论,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孟德尔的潜心探索(8年耕耘)、扎实实践在他获得成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案例2“细胞学说建立过程”这一科学史教学中,要用好教科书中的资料,尤其注意资料中几个小标题所传达的关于科学发现模式的信息,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资料分析后的几个问题,然后,总结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理论思维与科学实验的关系,理解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这一历史过程所蕴含的科学的本质。

因此,进行科学史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和确定知识目标,同时也应该深入分析确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全面,才能在教科学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研究的历程。

●问题二:拔高拓宽、加重负担 【案例呈现】

在《DNA的复制》这一节,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生进行了关于DNA如何进行复制的猜测后,教师提出:那我现在给你一些实验材料,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到底哪种正确,实验材料有: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随后出现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原因探析】

从学生的反应可见,让学生设计这样复杂的实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已明确其属于“选学”,有关内容不要求学生记住,更不要求学生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其教学要求的层次定位是“应用”,这显然超出“选学”甚远,属于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的做1

514[6]法。

与上述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类似的,教学中还有一种面面俱到、过度拓宽教学要求的做法。其典型做法是:教科书课文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史内容,教师因担心其中的历史事实会考到而不敢丝毫大意,每个事件都要细细讲解而不敢遗漏。在这样的课上,由于面面俱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不必要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策研究】

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素材的应用,既需要到位,但又不可越位而过度拔高和拓宽。因此,要适当定位,就要分析具体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其合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某个具体的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可能是课程的内容要素,也可能仅仅是教学素材。教学时这两类情况的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也是目标,要让学生能够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而是作为“脚手架”,以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怎样判断某一生物科学史材料是作为教学素材还是作为课程内容要素?判断依据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作为课程内容要素的科学史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而仅仅作为素材的科学史有: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等。

●问题三:材料粗放、教学吃力

【现象点击】

教师在教科书所提供的生物科学史材料之外又做了较多的扩展,课堂上用PPT一屏一屏地展示历史上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对背景、材料、方法、结果、结论作详细、具体的介绍;学生则忙于阅读,接受诸多人名、年代、研究事实的信息轰炸,却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里,由于素材补充过多,教学费时、费力,而结果却是师生迷失于历史琐碎事实的泥潭。

【原因探析】

科学史教学不是求多求全,而是求精。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既然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就认为多补充一些课外教学资源就会有助于教学的提升。于是很多教师就很认真的查资料,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多呈现资料,或是干脆替换教材中的科学史资料。而教师在选材时又没有考虑所选资料的价值、意义等教育因素,简单的资料累积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对策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从众多史料中精选出的必要的、易于理解的,且有主线贯穿的历史资料,因为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使用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材料往往更为有效。换言之,课堂里出现的科学史材料,应该是先行者加工过的材料,而不是原始的历史事件。教科书在介绍生物科学史时已经做了精加工,教师要补充史料,应该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作必要的扩展,而不是热衷于历史事实素材的量的扩张。

比较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其共性是:教师提供的科学史材料精炼、有内在的线索贯穿,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还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或科学方法的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资料的阅读,有挑战性问题引领,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还体验了科学的开放性,提升了科学精神。例如,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从1895年欧文顿研究植物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开始,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近80年的时间里有多位科学家做了很多复杂的探索工作。研究过程中,假说被一次又一次提出又一再修正,最终流动镶嵌模型得到普遍认可。

●问题四: 理解偏颇、评论失当 【案例呈现】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海尔蒙特实验时,有教师提出:“从实验设计的原则来看,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设计单一变量实验确定水、矿物质、空气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原因探析】

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恰当的评述,确实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但是,本案例中的质疑本身却值得质疑:其一,很难设置单一变量实验分别研究空气、水和矿物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其二,这个实验是一个析因实验,不一定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对策研究】

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却可能是主观的。因此,我们在评述历史时,要用历史的眼光,全方位理解历史,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科学家的工作作恰当评述。评述时,我们应该对历史持有“温情与敬意”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要着眼于对此进行“批判行思维”,而是可以更注意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来挖掘其教育价值。其一,学生看到历史上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可以认识到早期的科学家在解释自然现象时与他们一样有类似的前概念,从而增强他们概念转变的积极性与动机。其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开放性,从而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生物科学史中沉淀了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里,生物科学史不但应该在场,而且应该“照亮学生的未来”。

[8]

[7]参考文献:

[1] 张仁玉.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2-45. [2]姜丽. 生物教学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及有效运用.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5 期:163.

[3]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 , 2002,(01): 52-54. [4]徐宜兰. 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6 期:10-13.

[5]刘本举. 例析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与教学实践.生物学教学2006年(第31 卷)第2期:22-24.

[6]乔治﹒萨顿,刘珺珺译.科学的生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4. [7]钱穆. 国史大纲·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8]唐小俊. 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11~12.

2011-12-15 人教网

第五篇: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在我校进行的语文“高效阅读”实验,以及在近些年的高考卷中,名句考查题一直被沿用,且分值五分。考查内容涉及面广,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必背篇目和课外名篇名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获得这五分,用尽心思。尤其是语文早读几十分钟,把课内必背篇目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背诵,反复填写。但是,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早读效率低。

2、高中生对待语文早读课的态度与兴趣同初中、小学相比,反差极大。好多学生认为要重视思维训练,早读课不必太在意,所以高中语文早读的教室里不再是琅琅书声而是沉默的世界。实际上这是对早读的误解,语文本身是语言课,不大声阅读,就没有语感;没有语感好多理解的东西就很难把握。因此,高中语文早读课要适应高中生的特点,高中教学的实际,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积极探索和实践。鉴于语文早读课一直低效运作的事实,本课题组力图从存在问题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期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早读课的研究比较多的地方有:徐州市、鹤山市、海南省、四川省等地皆有研究,多从早读课的现状、组织形式、检测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现状多半不太理想,组织形式多为朗读模式的多样化,有个别研究涉及到背诵,检测模式也为抽查、课后了解等等。国外尚未见到对早读课的研究课题。杏南中学的田克云老师在他的课题《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中提到对早读文本的编辑——《早读古文选本》,即把必修一和必修五当中的重点古文选出编成文本,让学生通过重点篇目的诵读,从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重点词句,夯实基础,进而形成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启发。

拟创新点

(1)在查阅了众多的资料之后,我们发现多数研究只是强调朗读课文和课外经典篇章,但是忽略了课文的注释等部分,倘若学生忽视了这块内容,那么譬如读文言文读得再多,对很多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还有句式也只是一知半解,也就达不到对接高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重注释的记忆。

(2)强化背诵,多数研究只是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涉及如何利用早读指导学生背诵,使学生早读背诵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本课题将加强教师的背诵方法指导作用。

(3)早读应重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但是多数研究只是提到学生背诵时应该随手写写,增强记忆,但是对正式默写没有具体提到。故在研究中我们将加强在早读课中通过默写达到夯实学生字词基础,强化背诵效果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 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是相当及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私塾教育中,背诵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手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背诵的文章多了,潜移默化中,就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仓库中的材料,在驾驭语言方面就水到渠成进入自由的境界。

本课题的研究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无序管理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把早读与高考考纲相结合,提升应对高考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课题的界定

早读课是早早读的课。高中早读课的有效性是指高中教师对学生所读内容加以正确引导,对读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对读的过程给予恰当的控制,并通过尽可能恰当的评价,以达到最佳的早读效果。日日利用一天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候,通过诵读或吟读等方式,可以储备让自己都佩服的难以估量、难以想象的海量语文资源,但错过了就很难追回。本课题着重于通过对早读课内容及方式方法的管理研究以达到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更是如此。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字,音、形、义皆美,需“读”来细细玩味其三美。汉语言作品,特别是古文学作品,大多长短相间,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说理形象,尤其需要通过出声地读方能领悟其曼妙。而对于诗、词、歌、赋、曲来说,“读”是必须的选择,唯有“读”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早读课利用好可以达到超越技巧、超越方法的效果,形成至美境界。学生将从题海中走出来,其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才能真正感悟到语文的大美、小美,发现和创造语文色彩缤纷的新天地。

本课题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段的效率来打造早读高效课堂,确保普通学生“吃得饱”,优秀学生“吃得好”,各得其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以及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想读、乐读、会读,既读得有兴趣,又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还能提高语文素养,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笔财富,那些良好的早读,是学好语文的开端。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造成学生早读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只重考点而不重能力训练

当前的语文早读,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者居多。教师为抓考试分数,课内必背篇目成了唯一背诵内容。让学生反复背诵,反复填写,甚至大量抄写。机械重复,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有的学生只是读背,并不了解该句说什么内容,考试时凭感觉写。即使写出也因出现错别字而不得分。例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烦”写成“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写成“常”,此句就不得分了。

(二)阅读内容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知识就学得快,容易理解,巩固得牢,在早读时内容如果局限于高中课内必背篇目,学生就不容易产生兴趣,这些篇目大部分是文言文,学生阅读起来有障碍,不顺口,也不容易理解,从心里上就害怕。背诵时不领悟它的含义,机械重复,几遍下来,产生了厌倦情绪。有时就开始打瞌睡,记忆效果肯定就差了。

(三)学生对名句考分结果期望值不高

大多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花许多时间去背诵,结果还是考不得满分。还不如多记其他内容,还能增加分数。的确,高中必背内容共六册,还有初中的,课外的,有关还涉及到小学的,如此宽的涉及面,却只考五分。错别字一个整句不得分。即使当时能背诵,时间一长,也会忘记。有的学生就不重视早读,导致记忆效率低。

二、提高早读效率的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在继承传统早读课优良做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主导下,根据学生心理和教学实际,把规定时间科学地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明确目标,自由朗读——②学生探究,教师点拨——③及时反馈,巩固成果。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紧张有序地贯串在整个早读过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补充,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段的效率来打造早读高效课堂。(一、)明确目标,自由朗读(约25分钟)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放声朗读。早读前首先要明确目标,布置具体的任务,由科代表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章可循。早读任务一般为两条内容,既有硬性规定,人人都要落实,也有“自助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比如,在复习文言文《鸿门宴》时,我安排以下任务:

1、熟读课文,识记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特殊句式;

2、选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片断《垓下之围》或《古文观止》中苏轼的《留侯论》。显然,第一条属于基本任务,绝大多数同学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条属于延伸内容,供优秀学生拓展、提高。这样就兼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确保普通学生“吃得饱”,优秀学生“吃得好”,各得其所。对于早读内容,教师要精心策划,统筹安排。高中生视野开阔,学习潜力大,支离破碎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整合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特别是根据高考复习备考的需要,精心选材,系统筹划,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选择文质兼备、适合学生诵读或识记的材料,可编制一套系统的语文早读教材。这个工程浩大,最好由语文组老师全体参与、共同攻坚。我校语文组统一编印的语文早读材料,包括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经典作品、语文基础知识、学生范文等,供学生早读时读、记、悟,学生很是喜爱。很多学生反映,读了这些内容,心里有底了,踏实了,面对考试也更加从容自信了。

自由朗读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教师要给出方法指导,同时要加强过程调控。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进而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风格。教师参与早读,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极大地提高学生早读的积极性,通过示范可以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如果还能够个性化地诵读某一作品,必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群起效仿,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早读,爱上作品。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室里巡回走动,防止学生走神。巡视中要特别注意细节问题,如书本是否翻到朗读的那一页,学生的眼神是否注视内容,朗读时有没有发出声音来等,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不够专注的同学要及时提醒、指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

(二、)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约10分钟)

新课标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高中生善于理解性记忆,追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喜欢哲理思辩类作品,一味地读是乏味的、徒劳的,也是学生厌恶的,而且背得再熟,最终还是要反映在卷面上;如果对所读内容不理解,不能灵活变通,考试也难以获得高分。经过第一阶段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完成基本任务,自行解决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时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阶段。

事实上,对于识记性的知识,比如名句名篇,许多学生都会背诵,可是一旦落实到个别字句时,往往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或是把语句的顺序弄颠倒,而对于语音、字形、病句等知识,许多学生一遇到题目就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必须对所读内容作一个探究,在读的过程中要关注文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比如形似字、同音字有何区别,生僻字该怎么写,不妨动手练一下。特别是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对古诗文,在吟诵中体会了其情感、节奏、韵律后,借助沉思,才能够走入诗境,加深理解;品读散文过程中要思考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是什么,遇到重难点词语、句子时要思索其含义,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因为只有以读促思,以思导读,读思结合,才能有质的飞跃。有时候为了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培养认真的习惯,可以边读边写某些难写的字或摘录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做到了“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目标自然也很容易达到。学生经过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巡视中给予点拨,个别辅导。(三、)及时反馈,巩固成果(约5分钟)

早读快要结束的时候,不少学生往往显得心浮气躁、急不可耐。这时如果能及时来一次测评、反馈,检验、巩固一下早读成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题目,独立完成之后,自行核对、查证,也可以通过统一发放复习资料的方式进行。对于高三复习备考而言,后一种方式非常实用。测评最好结合早读内容设计,以适量的客观选择题、文字表述题为宜,比如字音、字形、病句、文学常识、名句默写、语言综合表达应用题等,这些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紧张有序地完成,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达到高效的目的。

科学布置早读任务,合理划分早读时段,充分利用单位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早读特别是复习备考的效率。

七、实验研究方法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结合我校正在进行的“语文高效阅读”实验,本课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总结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2、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3、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收集、研读《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作者贝蒂娜.苏雷,译者杨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作者:王尚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等文献资料。

4、行动研究法:由课题组成员通过共同研究,并在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的指导下,针对高中早读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出研究结果。参考高考大纲,将早读与高考紧密结合。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研究预计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

2、设计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班级,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3、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著、文章,提高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落实课题组成员研究任务,通过学习理论、进行工作实践,积累经验,讨论完善理论框架,为课题的全面实施作好辅垫。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分析本校早读课的现状,基本探究出提高高中语文早读课效率的模式和策略。

3、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完成各负责工作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进行课题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

2、以高中课本和高考考纲为基础,整理早读课资料。举办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3、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提交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的总结提炼,申请课题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该课题已经酝酿了较长时间,与同事做过多次切磋交流,并请教了中国教育学会语文高效阅读专家组的专家,通过对高中语文早读课的密切关注,现已具备较为充足的实施条件,主要有:

1、本课题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正在我校进行的“语文高效阅读”的大课题背景下提出的,全体教干教师热情高涨,全体同学劲头十足,具备优良的研究氛围。

2、语文开设早读课,由来已久,普遍认为,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我校教师已达成共识,明确认识到语文早读课的重要性。

3、我校属市教学示范性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省、市、区级课题多,质量好,推广范围广;校级小课题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做到了“人人都有小课题,各科都有小课题”;学校与中国教育学会签约成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并切实指导教师做好课题实施工作。所有这些,为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为课题研究的进行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4、我们语文组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及科研能力,陈宗理老师、张艳玲老师在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为本次实验奠定了初步的人力基础。

十、预期的研究成果

1、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早读课效率的模式和策略。

2、关于高中早读优质课、公开课的推广

十二、参考文献

【1】魏吕成 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思考 [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2】王心敏

多维语文素养启示录[J]文学教育(下);2010年02期

【3】韦美日

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吕美云

论《项链》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嬗变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李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教师构建开放课堂

[J] 才智2010年05期

【6】赵学海

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谈文言文教学[J] 成功(教育)2010年02期

【7】徐志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文教材改革需要准确价值定位

[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康

重庆綦江区域推进课改四人谈

[N]中国教师报 ; 2010年 【9】国

教育发展 教师是关键

[N]衡水日报;

2010年

【10】费文娟

语文学科如何迎战高考

[N]泸州日报 ; 2010年

【11】王凤霞

聚焦课堂我先行

[N]天津教育报 ; 2010年

【12】胡芳华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09年

【13】沈万凤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 2009年

【14】张后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5】李海涛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6】梁 蓉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7】尹逊荣

新课程高中语文发现式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9年

【18】魏红梅

新课程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9】张同杰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20】伍

语文网络课程的生成性研究

[D]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下载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微课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ww w.5 Y k j.CoM文章 来源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枝江三中高中一.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总结[本站推荐]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课题 结题报告 屏山中学高2013级生物组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堂导入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课堂导......

    例说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例说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阐述在课堂上适当运用与教材有关的科学史来诠释知识点的方法和好处,合理运用科学史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

    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中的有效性探讨

    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中的有效性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各个领域近年来得到了有效发展,尤其是在开展教育改革后,我国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多媒体教学更是......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实践——微课教学模式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实践——微课教学模式 (陕西省韩城市西庄中学石涛 715403)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生物学学习是......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对策论文

    【摘要】微课是一种传播媒介,信息以视频的方式传播,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微课展开教学,就是生物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录制为微视频传播到网络教......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关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