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关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中,对“师生互动”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国外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和批判——交往教学论也都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本质即交往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能体现师生互动,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由于认识上的欠缺,课堂教学中那种为交往而“交往”,为互动而“互动”的热闹场面便屡见不鲜。严格的说这种徒具教学形式的表现仍是一种假教学。因此,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究竟有哪些有效的方式”,“怎样判断其有效性”,“怎样促成其有效性”,这些方面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基层学校结合教学实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我校的学生均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征:见识不广,认识较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加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繁、难、偏、废、差的现象,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收效不大,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因此,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结合学校实际,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此优化我校课堂教学中师生动态生成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师生行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落实、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作业练习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学生的认知行为方式、情感参与、交流方式等也将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而这一切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促进理论发展。当前国内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促进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建立更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1.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开放的心态、参与的热情、积极求知欲,成为课程资源的主题和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育理论: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实验对象选择2-6年级学生以及任课老师。实验学科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调查各种教学互动的实际状况及其对师生的影响,分析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方法和策略,提炼评价有效教学互动的主要原则(标准),进而优化课堂教学中师生动态生成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师生有效互动学习方式,这套方式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研究师生有效互动的潜在因素以及激励策略,创设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课堂有效互动的途径。
3、研究师生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课堂有效互动的内容。
4、研究课堂有效互动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引导。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八、课题研究步骤
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
1、准备阶段:(2010.4—2010.6)
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D、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E、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有效教学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F、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G、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到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要制定课题研究指南,把课题进一步分解,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选取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
2、实施阶段:(2010.7—2012.1)
A、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B、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的策略。
C、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D、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E、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
F、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G、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3、总结阶段:(2012.2—2012.4)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
量。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
D、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九、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工及责任
组长:张书利负责课题总筹划,联络协调、指导等工作。
副组长:李建英承担课题组的指导、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成员:
许振营 张兵承担管理资料,撰写报告及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等工作。
刘广新 王红梅承担活动记录及数学教学实验研究等工作。
张凤国 罗海霞承担音体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陈文玲承担整理资料及英语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整理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片断与反思,研究论文。
2、录制有效课堂教学实录。
十一、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教学与管理》王德勋2005年第27期
天津市武清区教育科学课题成果
关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张 书 利
课题批准号:
2010年4月
第二篇:浅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文科组 沈细雅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有些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相当频繁,气氛也极为活 跃,但如果在观察后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互动教学追求的仅仅是形式上的、浅层次 的繁华与热闹,可谓是徒有其“形”而失其“神”,有的甚至是无效的。要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 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的主动性、民主性,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 创造能力的形成,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组织,充分准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做到有效互动,组织学生发 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如在七年级《同为一家》的教学中,涉及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关 系,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就必须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这个课例中,师生通过各 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又在课外交流的基础上,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 组推荐大家感兴趣又比较重要的资料,通过投影展示,并且筛选出重要资料,如:“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西藏风光资料片片断” 等三则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只有在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 现有效互动,否则互动就是一种形式。请看下面案例: 高中历史必修一《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有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了交谈,大多数学生拿着笔在课本上划动,嘴里说出来的也是书本上的原话。几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读出课本上已有的答案。
二、有效设问,突出开放性和挑战性 互动不仅要有活动组织形式作为前提,而且要有每个学生独立的思维参与,教师琐碎的无意义 的问题,以及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启”而不“发”。开放性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 解的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如在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中,关于郑和下西洋,有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你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情节吗? 2.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能成功? 3.看郑和与世界航海家对比表,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4.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有哪些? 挑战性问题,就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但运用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又无法解决,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中,教师提 问:“如何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虽然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刚刚学习的 内容,学生对此有了感性的认识,但要准确、客观地评价它,还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观反映了这个教师的 教学观如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分展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没有给学 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匆匆而过。有的教师把互动合作当成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还没有等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或者为了赶时间忽视部分学生的言论。据统计,有80% 以上的教师会提前结束原定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总结反馈的环节,这样会使学生刚刚投入 思考的状态瞬间被打破,刚刚萌芽的智慧火花、生生被掐灭,学生的创造力、深层次的潜能受到打 击。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对活动的评价,或只是简单地给予“好”、“不错”等语言表扬。
四、有效管理,营造和谐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师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 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 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是: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 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 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五、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神聚 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在师生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必须是一位 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互动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
1.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比如在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时,为了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问题,可以这样表达问题:工业革命浪潮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阿拉丁 的神灯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而当同学们无从入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及时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提供必 要的路径和阶梯——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政治、文化、国际关系加以考虑。
2.要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离之时,灵活机动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比如,在讨论隋唐和两宋 时期时代变迁对于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时,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会发生偏离。在这种情况 下,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下列知识:隋唐一统,盛世气象,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既 有草书走笔龙蛇、狂放不羁,又有楷书规范法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宋朝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优异无法。这样就可使讨论回归核心,自主学习形散神不散。
3.要调控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最大限 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要放得靠、控得稳、收得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要有互动,而且要有效互动,使师生共同学习、体验、交 流,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篇: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x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v教科室信箱:b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c教科室信箱:c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ww w.Y k j.CoM文章 来源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精)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2009-12-28 14:02:50转载▼ 标签:教育中师生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实验教师分类:论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发展、国力的竞争,急需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早在2000年,我们就把“课堂教学改革”做为教研教改的突破口,引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行了“尝试教学法的移植实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教改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传统的“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这一陈旧观念仍影响着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进行了改进,如尽量采取精讲,讲练结合,先学后讲等,实质上仍是教师起着主要作用,甚至决定作用。课堂教学双边合作交流的单位比率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受到教师主导控制机率更少,即使有也是被动的多,积极主动参与的少。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学、会做、会探索、会创造”?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实验就是想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是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一教学实验的指导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师生互动”也可理解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我校确定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关注的是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时所产生的实效性。其意义在于通过实验研究,在提高师生互动的实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通过这项实验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有着重要意义。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而课堂教学更是集中体现教与学的价值阵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这一课题的研究必将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
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师生互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课堂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对本课题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其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其效果,积累其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我校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各科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本子课题主要研究师生互动的具体教学策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本子课题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实践研究如何增强师生情意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本子课题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优选合适的学习方式后选取多名学生进行试验,观察该学习方式是否能使这些学生更好的和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研究。该子课题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开设校内或市级公开课展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式。具体措施:初步制定如下,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修定完善:
1、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以学定教,要使学生在经历学习中感受师生共同演绎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生活。
2、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是前提,要营造民主、宽松、愉悦、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体验健康、积极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转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既使是师生互动,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互动。
4、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是基础。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创设情境,情境,包括情感情境和学习情境。情感情境是一个心理氛围,是群体心理环境。创设情感情境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学习情境是一个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的教育平台,是支撑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探究环境。创设学习情境是要容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课伊始,趣即生”良好的氛围,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⑵主动探究。进入学习情境,自学(实验或操作探究,感悟、领会、理解知识;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他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和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⑶交流合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感悟和新的体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周密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和结论。
⑷质疑问难。对于共性的问题和学生模糊不清的知识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分辨,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加深学生对新知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通过协作深化对知识的构建。
⑸迁移应用。迁移应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掌握的新知识进行适当的练习,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多边活动论”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和双向活动论,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诸动态因素间的多边互动,以利于开展与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通过研究构建如下课堂教学模式操作图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教学操作程序: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质疑问难→迁移应
主体学习程序:引入新知→探究新知→反省新知→深化新知→巩固新知。新知构建程序:准备构建→自我构建→协作构建→深化构建→意义构建。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1、课题启动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0月(1确定研究内容,制定方案。(2收集资料,学习体会(3申报实施方案
2、实施探究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6月(1构建课程改革下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
(2探索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策略及操作方法。(3具体实施。
(4及时记录与整理相关体会与经验并撰写案例、论文。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6月--2011年6月(1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材料。
(2编印教案集、整理相关的论文、案例、课件等。(3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鉴定会,成果送审。
八、预期研究成果:(1《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2 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点评、心得体会、教学论文或教学课件;
九、实验的具体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实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尤其是实验教师对待实验的态度、热情、欲望直接关系着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通过培训,以促教师素质提高。每学期都要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相应的教学理论。根据教师的现状,抓专业教师、带动兼职教师,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情况。
2.加强实验研究:参与人员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切磋、交流,指导等活动,督促深化课题实验。通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说课、课堂教学观摩、实验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交流等活动,促进教改向纵深发展。
3.争取领导支持:各实验教师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建立适当的教研制度和优惠政策,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支持实验教师参加有关培训或外初学习,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十、研究方法设计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形式。
㈠实验研究的主试和被试:
1、课题研究由行政领导和实验教师组成。
2、实验面向各年级学生,每个子课题选一个实验班。㈡实验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创新教育模式和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品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因变量: ⑴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要求教师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素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及时把握现代教育的最新发展方向,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和能力。
⑵学生的学习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掌握获取知识信息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变量控制: 一是根据等组要求运用分配法组织实验班和对比班。二是选择教龄、学历相近的青年教师担任主试。
三是实验班对比班的教材、课时量、课内外作业量基本一致。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①撰写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理念、特征等若干专题论文。(各研究阶段
②推出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示范课。(各研究阶段
③编辑教师优秀教案,个案,论文集。(第三阶段
④完成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专题报告。(第三阶段 ⑤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第三阶段
⑥实验班学生素质发展数据资料及分析报告。(第三阶段 ⑦出版优秀教师课例、案例等光碟。(第四阶段
⑧《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及其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的研究报告。(第四阶段
十二、实验的组织机构
组长:王建军成员:刘永锋张庆梅刘淑杰刘凤杰陈学文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相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业务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4.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通常走这样一条成材之路:兴趣-爱好-钻研-成功。兴趣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积极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由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要对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这方面我主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愉快。学生的性格各异,学生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因为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