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2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第一篇:《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教材分析:

《泰戈尔诗三首》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诵读欣赏。第一单元课文定位于“亲近文学”,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散文《繁星》,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但又各有侧重,从而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学,走进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这正体现了新教材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单元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而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诵读板块是本单元主题的补充和延伸。教材三首诗都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告别》则用了奇特美妙手法深刻地写出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榕树》则通过榕树这个意像表达了对妈妈和故乡的思念。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心理比较贴近,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这三首诗,容易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他们会发现文学其实并不神秘,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拉近与文学的距离,使学生对文学产生亲切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2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培养鉴赏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是这节诵读课的重点和要点。(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赏析的能力。”本单元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五、教学设想:

1、“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吟诵————现代诗教学的手段。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总是显得“文静”“沉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吸取传统诗歌教学精华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符合诗歌教学的诵读这一方法,让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响起洪亮的诵读之声。所以,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

2、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将“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作为本课的指导思想,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自我感悟能力。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共有诗三篇,都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 1 的情感。虽然三首诗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对其品味感悟的方法是一致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这么做:不一一讲授,而是以其一《金色花》为范文重点朗诵赏析,而《告别》与《榕树》由学生运用所学的朗诵赏析方式进行个性化品读。所以本课教学我只设置了两大板块。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童真的氛围。学生感知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运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所以导入时设计配乐朗读课文;而教师范读,既是对学生的阅读起了示范作用,也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热情,更可以展现个人魅力,让学生由崇拜你而爱上语文。

二)美读赏析《金色花》。

1、大声集体朗读,注意朗诵的技巧,并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第二个步骤的时间,即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本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和同学、老师交流,重视别人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点很重要,能促使他们在情感体验,甚至学习能力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尤其要告诉他们诵读最可贵的就是反省自身的不足,并找出新的诵读方法。为了这个目的,一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段落美美地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诵读不是形式上的朗读,不是平行式的朗读处理,而是对诗歌理解逐步深入,梯形式的朗读朗诵。只有充分理解了诗歌的深刻内涵,才能恰当准确地倾注深情去诵读。

我设置这个环节是因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在接受美的过程中,读者是接受主体,文本经不同人解读后会成为第二文本第三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如果只让学生独立思考,部分学生可能会惘然而无所得,因此可以视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变动,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

(在这过程中要给与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若出现冷场的场面,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

例:“坏”如何理解?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假装生气。

语气: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3、花样诵读比赛,看谁朗诵的好:自由组合,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合诵,也可以分角色朗诵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感悟与情感融入其中。

设置本环节是依据现代诗歌的教学特点:在朗诵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诗歌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体味再次与作者交谈。再者,这种花样朗读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诵读方法延伸:

运用本课所领悟的朗诵方法诗意阅读《告别》、《榕树》。以学生自主朗诵感悟为主,分组讨论交流,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

本环节视时间而决定:1.全班交流;2.课后读读,将自己的感悟诉诸于笔。

第二篇:泰戈尔诗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难点: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结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二、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涟漪 匿笑 沐浴

淅沥 熠熠 诧异 栖息 姊妹 瞳仁 ........... 2.了解作者

泰戈尔,(国家)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 》,《 》,《 》和长篇小说《 》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诵读欣赏

(一)初读:感知形象

1.学生先自由朗读,要求: ①用笔圈出生字、词

②边读边感知一下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③试着用你感觉到的孩子的语气去读。

2.交流展示:学生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应该怎么读,给大家读一遍。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眷恋妈妈,应该用舒缓、温馨、深情而又活泼的语调去读,特殊语句还要具...............体对待。

(举例:《金色花》

①“孩子,你去哪里啊?”(着急)

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调皮、撒娇)

(二)再读:领悟感情

1.找朗读较好的同学深情地读,其他同学静静地听读

要求:调动你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春恋、头脑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2.学生相互交流一下,描述自己所想象的情景

(三)、三读:欣赏语言

1.齐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较精彩的词语、句子。2.四人一组,每个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

五.学法指导: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一个成年人(作者)怎么会把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得那么真实可爱呢?他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想象)2.同学自由发言,谈谈以上问题

六、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幸福的孩子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金色花》中的孩子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可爱他为什么会那样幸福?谈谈你的理解,《金色花》有什么意义,你明白吗?

(有妈的孩子,幸福享不了,因为沐浴着母亲,所以孩子如此幸福“金色花”使人想到金色的童年,想到母爱的温暖如阳光)

2.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不愿让妈妈知道呢?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还说我“坏”?

(我想与妈妈时刻在一起,不想让妈妈 知道辊在与妈妈捉迷藏,符合孩子调皮的特点,金色花也许就在自家院子里,这样我可以默默地跟随妈妈,关心着妈妈,这是一种无声的爱。妈妈找不到我,着急、担心当我突然出现,他又惊又喜说我“坏”,只不过是调皮、淘气的意思)

3.你们天天与妈妈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你要离开妈妈,你当时会怎样想,心里的感觉又如何?离家住校的日子,你想妈妈吗?你会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告别》中的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像成“清风”“涟漪”,你会把自己想像成什么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4.《榕树》中的孩子也许离家很久了,他想家乡的榕树了吗?为什么要对榕树进行描写,沉思?为什么要把自己想成“风”“影子”“鸟儿”“鸭”,这些与榕树有关吗?他到底要倾吐内心怎样的情感?

(榕树根深叶茂,能独木成林,是鸟儿的天堂,是故乡的象征,“风”“影子”“鸟儿”“鸭”是时刻在榕树周围的事物,作者主要是想表达自己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二.学习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告别》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三.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体会作者的纯真感情。2.默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学习反思:

幸福的孩子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金色花》中的孩子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可爱!他为什么会那样幸福?谈谈你的理解,《金色花》有什么意义,你明白吗?

因为有母爱;《金色花》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五.巩固练习

搜集以“母子”(母女)为主题的歌曲,诗词名句,回来交流,看一部这样主题的电影读几篇体现这其中挚爱真情的文章,感受一下人间真情,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谁在时刻关爱着我们,你感受到吗?你可以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可以给他们做一件事,也可以超越时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赶快行动吧!

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案

活动主题:我爱文学 活动目的:

1.通过复习巩固本单元内容,进一步认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2.欣赏文学作品,进一步体会文学在积累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等方面的作用.3.通过阅读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等相关文学知识.4.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激励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创作文学 5.通过文学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学重、难点:

1、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通过学习,尝试表达,学会创作。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了第一单元,相信大家一定有了不少收获,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新的内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为自己的学习留下点点滴滴。

二、学生谈学习第一单元后对文学有哪些认识

1、让学生自由谈。

2、第一单元的内容板块:3篇文章、2则寓言、3首古诗、4首冰心诗、3首泰戈尔诗

3、思考: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板块的内容?说说理由。

4、谈谈你最大的收获。(每个学生只谈一点,让学生想好后组织好语言并写在黑板上。)

三、教师启发:从哪些方面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1.积累生动活泼的语言 2.学习巧妙严谨的结构 3.品析鲜活逼真的形象 4.深入优美深远的意境 5.体会丰富细腻的情感 6.积累优美精彩的诗句

四、指导学生整理信息及如何做手抄报

1、明确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信息属于哪一类的内容,概括出一个关键词。如:内容、知识、感悟、方法、积累、人生„„

2、合并同类内容

3、为每一类内容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名家介绍、知识库、方法导航、好词妙句库、名著推荐„„

4、以“我爱文学”为主题,每人完成一份手抄报 要求参看教材P32 三

五、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成手抄报

第二课时

目的:评定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手。步骤:

1、组内交流

2、推选佳作

3、班内评选

4、评出等级

5、班内展示优秀作品

6、年级上展览

7、师生共同小结

附:手抄报评分标准: 以15分为满分

主题明确(2分)板面设计(3分)内容丰富(3分)书写工整(2分)图文、色彩搭配(2分)具有自己的个性、有创意(3分)

作文导写《有感而发》教案

作文训练:有感而发 训练目标:

1、了解“有感而发”,学会“有感而发”。

2、理解关注、体悟、思考生活是我们心灵感动、真情流露、灵魂净化、创写佳作的源泉。

3、掌握“有感而发”的基本写作要求及方法。训练课型:指导课

训练题目:“感受新学校”为话题 训练课时: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开学来短暂的几天,使我们正式步入到中学,回顾这几天的生活令我们兴奋、激动、沉思甚至懊恼、后悔,许多已经在脑海中定格,成为永久的记忆。请说出一件开学来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说出令你心动、难忘的感受。

二、揭题明标:

板书:题目:有感而发

要求:不可无病呻吟,要写真实感受

三、知识链接:

学习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明确:

(1)有“感”对写作的重要性;(2)“感”的来源及获取方法。

四、审题指导:

跨进中学大门,每位同学肯定会许多新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来自新环境,有的来自新老师、新同学,有的来自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来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教学方法„„这些感觉虽很新鲜,但也零碎。对这些感受,怎样取舍,抓住最主要、最深刻的来写呢?怎么

有机、有序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呢?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学生讨论、交流)

五、构思指津:

1、合作探究:明确写作“有感而发”此类文章的基本结构。(1)叙事:交代“感”的触发点,精炼、简洁围绕自己的感受。

(2)写感:灵活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地、巧妙地、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提示文章的中心。(3)明理:可在结尾直接突出,也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富有新意地婉转、含蓄地表达。

2、注意点:

(1)认真回想开学以来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抓住最令你兴奋、激动或懊恼、后悔的事,深入思考,分析你有这种反应的原因。

(2)所发感想必须有要“根”,不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感想要自然、水到渠成,不可牵强附会。

(3)所拟的题目要能与文章内容、主题相对应,不能文不对题。

六、范文引路:(见教科书)

七、构思拟稿。师巡查并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八、学生写作、改稿誊抄。

第三课时

作文评讲

一、作文总体情况分析:

二、佳作欣赏

三、总结亮点:

四、不足之处:

五、修改作文

1、阅读并找出问题、小组交流:

2、讨论修改方案:

3、自己修改:

4、交流展示:

六、总结反思:

《泰戈尔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涟漪 匿笑 沐浴

淅沥 熠熠 诧异 栖息 姊妹 瞳仁 ........... 2.了解作者

泰戈尔,(国家)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 》,《 》,《 》和长篇小说《 》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诵读欣赏

(一)初读:感知形象

1.学生先自由朗读,要求: ①用笔圈出生字、词

②边读边感知一下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③试着用你感觉到的孩子的语气去读。

2.交流展示:学生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应该怎么读,给大家读一遍。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最后归纳总结:

(举例:《金色花》

①“孩子,你去哪里啊?”(着急)

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调皮、撒娇)

(二)再读:领悟感情

1.找朗读较好的同学深情地读,其他同学静静地听读

要求:调动你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春恋、头脑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2.学生相互交流一下,描述自己所想象的情景

(三)、三读:欣赏语言

1.齐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较精彩的词语、句子。

2.四人一组,每个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

五.学法指导: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一个成年人(作者)怎么会把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得那么真实可爱呢?他运用的是什么手法?()2.同学自由发言,谈谈以上问题

六、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幸福的孩子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金色花》中的孩子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可爱他为什么会那样幸福?谈谈你的理解,《金色花》有什么意义,你明白吗?

2.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不愿让妈妈知道呢?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还说我“坏”?

3.你们天天与妈妈在一起,突然有一天,你要离开妈妈,你当时会怎样想,心里的感觉又如何?离家住校的日子,你想妈妈吗?你会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思念?《告别》中的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像成“清风”“涟漪”,你会把自己想像成什么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4.《榕树》中的孩子也许离家很久了,他想家乡的榕树了吗?为什么要对榕树进行描写,沉思?为什么要把自己想成“风”“影子”“鸟儿”“鸭”,这些与榕树有关吗?他到底要倾吐内心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告别》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三.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体会作者的纯真感情。2.默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学习反思:

幸福的孩子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金色花》中的孩子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可爱!他为什么会那样幸福?谈谈你的理解,《金色花》有什么意义,你明白吗?

五.巩固练习

搜集以“母子”(母女)为主题的歌曲,诗词名句,回来交流,看一部这样主题的电影读几篇体现这其中挚爱真情的文章,感受一下人间真情,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谁在时刻关爱着我们,你感受到吗?你可以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可以给他们做一件事,也可以超越时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赶快行动吧!

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案

活动主题:我爱文学 活动目的:

1.通过复习巩固本单元内容,进一步认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2.欣赏文学作品,进一步体会文学在积累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等方面的作用.3.通过阅读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等相关文学知识.4.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激励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创作文学 5.通过文学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学重、难点:

1、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通过学习,尝试表达,学会创作。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谈学习第一单元后对文学有哪些认识

1、让学生自由谈。

2、第一单元的内容板块:3篇文章、2则寓言、3首古诗、4首冰心诗、3首泰戈尔诗

3、思考: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板块的内容?说说理由。

4、谈谈你最大的收获。(每个学生只谈一点,让学生想好后组织好语言并写在黑板上。)

三、从哪些方面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1.积累生动活泼的 2.学习巧妙严谨的 3.品析鲜活逼真的 4.深入优美深远的 5.体会丰富细腻的 6.积累优美精彩的

四、指导学生整理信息及如何做手抄报

1、明确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信息属于哪一类的内容,概括出一个关键词。

2、合并同类内容

3、为每一类内容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火花、萌芽、文学之星、新视窗 等:你的名字:

4、以“我爱文学”为主题,每人完成一份手抄报 要求参看教材P32 三

五、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成手抄报

第二课时

目的:评定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手。步骤:

1、组内交流

2、推选佳作

3、班内评选

4、评出等级

5、班内展示优秀作品

6、年级上展览

7、师生共同小结

附:手抄报评分标准 以15分为满分

主题明确(2分)板面设计(3分)内容丰富(3分)书写工整(2分)图文、色彩搭配(2分)具有自己的个性、有创意(3分)

第三篇:泰戈尔诗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

四、教师安排:两课时

五、教具运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二)作者介绍:

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初读感知《金色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试划分节奏。

提问:你觉得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学生讨论、交流:应该读得舒缓、深情。

2、教师范读。(1)读准字音:

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涟漪(lián)(yī)淅沥(xī)(lì)熠熠(yì)诧异(chà)栖息(qī)姊妹(zǐ)

瞳仁(tóng)汲水(jí)花毡(zhān)(2)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眷恋妈妈,应该用天真、活(3)集体有感情朗读《金色花》。那诱人的光泽。”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

(四)品读《金色花》:

1、自由朗读《金色花》,思考诗歌写的是一个怎样一个孩子,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学生朗读,交流讨论: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调皮的孩子。

例如:

①“孩子,你在哪里啊?”(着急)

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调皮、撒娇)

学生个别朗读。

2、孩子和母亲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本诗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3、小组合作,找一找表现母子深厚感情的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小组谈论、合作。

例如:

朗读时要读出那份深情,读出孩子的那份调皮。

学生朗读。看母亲工作。

此处表现孩子默默地守护着妈妈,那份温情朗读时也要能读出。

学生朗读。

词褒用。此处,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令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令人爱不自禁。

朗读时要能读出妈妈着急的心情和孩子调皮、淘气的语气。

学生朗读。

(2)集体朗读相关段落。

(五)情感体悟:

1、“我”变成了金色花后,采用了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学生回答。

明确:

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小结:“我”躲在暗处,默默地守护着妈妈,默默地回报着对妈妈的爱。

2、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金色花?

学生回答。

明确: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此处的金色花代表是孩子的纯洁、圣洁。

3、集体饱含深情地朗读《金色花》。

4、小结: 分的浓厚感情。

(六)布置作业: 选取一些片段读一读,读出那种天真、活泼的语气,语速稍快,语调稍高扬。个别语段针对具体情况①“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②“我要悄悄地开放着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此 《金色花》,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 文中的母子情深是令人感动的,你一定也有和妈妈温馨甜蜜的时刻,此时此刻的你,如果也能变成某的那份爱意?请以“假如我变成了„„”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金色花》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母子情深图,除了这一篇,泰戈尔还有其他的诗歌表现母子情深首》中另外两首《告别》、《榕树》。

集体有感情朗读《泰戈尔诗三首》。

(二)朗读《告别》《榕树》

1、学生朗读。

提问:你觉得这两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学生讨论、交流:应该读得舒缓、深情。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

《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读出思念之情,语调平缓,语速稍慢。(2)集体有感情朗读《告别》、《榕树》

(三)诵读、品味全诗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告别》、《榕树》两首诗。

2、《告别》一诗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而《榕树》一诗则表现了对故乡、对妈妈的思念之情。请诗中品。

学生朗读、交流。

例如:

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

朗读要读出那种不舍之情,因此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朗读。

②“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诗人用儿童的心变成清风是为了抚摸妈妈,变成涟漪是为了妈妈。了又吻”等。

学生朗读。

③“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

同上面一句一样,此处对妈妈的那份不舍,也是通过作者的想象表现出来了,而朗读时除了注意语调如“微语”、“笑声”、“闪进”等。

学生朗读。

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祖”的意思。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因此,《告别》一诗要①“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 此处对妈妈的那份不舍,全通过作者的想象表现出来了,而朗读时除了注意语调、语速外,还可对一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④“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 这里表现的是对故乡的难以忘怀,那份思念,因此在朗读时同样需要在语调上放低,语速上放缓。

学生朗读。

⑤“他想做风,吹过你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 这里与“榕树”的依恋之情更加浓郁,因此更应包含那份深情朗读。

学生朗读。

3、集体有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三)学习小结: 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诗人把那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鸟儿”“鸭”,与那“榕树”须臾不离 这三首诗表现了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描绘了纯真、快乐的童年生活。

(三)比较阅读:冰心和泰戈尔的《纸船》

1、朗读全诗。

2、比较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不同点:

① 冰心的《纸船》是诗歌,泰戈尔的《纸船》是散文诗。

② 两者表达的情感稍有不同,冰心的纸船承载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泰戈人了解的心思和梦幻般的希望。(2)相同点:

与“每天”,一样的心意诚挚。

非常别致;冰心是转换视角写“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遥想纸

3、朗读全诗。

(四)布置作业:

1、诵读《泰戈尔诗三首》。

2、阅读泰戈尔其他诗作,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第一次的茉莉花》等。

恋;《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这三首诗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作者① 两首《纸船》都从虔诚的纸船写起,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是叠纸船;泰戈尔“我每天把纸船放② 两首《纸船》都写了梦,泰戈尔是直接写我“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

第四篇:《诗三首》教学设计

《 诗 三 首 》

教学目标:

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教学重点:

1、熟读、理解、背诵。

2、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教学难点:

1、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设想:

1、诵读、讨论、拓展。

2、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品味《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新课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基本都是古体诗,如:《诗经》—古体诗(氓—卫风、采薇—小雅),《离骚》—楚辞,《孔雀东南飞》—乐府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汉魏晋的五言诗,也属于古体诗。

二、简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四、赏析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 ”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距离产生美。

3、总结主题:

汉代一首相思怀人之作,写游子孤身在外,不胜生离之苦,直抒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深入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种更为合理。离“旧乡”而走远道的多为男子,全诗的基调是“闺怨”“还顾”是女子一种推己及人的想象,衬出“同心”二字。

七、拓展延伸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八、布置作业

1、熟读、理解、背诵

2、预习《短歌行》

第二课时

学习品味《短歌行》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曹操诗歌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四、理解诗歌内容

1、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2、体裁:《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3、结构:(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4、主题: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五、深入探究

1、用典贴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借《诗经》名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借以表达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求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2、“比”手法的运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短暂的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朝露。“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人才,以月可望不可即比喻人才之难求,十分贴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找不到理想的归宿,他们也在寻找寄身之地。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自己的胸襟,也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怜惜人才、渴求人才的心意。

3、通读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习题二:《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忧”无贤才辅佐。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问:如何理解前四句诗的“忧”和“叹”?

曹操是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看似及时行乐,隐含的却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五月带兵东怔,讨伐乌桓,九月胜利归来,路过河北,登碣石山,眺望渤海,写下了这首名作。全篇境界阔大,格调雄浑苍劲,愚情于景,抒发了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还想要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2、《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宣扬了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七、再读体会

要求:声音洪亮,有激情,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八、小结课文

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九、布置作业

1、熟读、理解、背诵

2、预习《归园田居》

第三课时

学习品味《归园田居》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曾更名潜,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幼年失父,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空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理想。后为贫穷所迫,陆续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一些小官。他处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政治黑暗昏乱,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史叫他速速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就再没做官,过着躬耕的田园生活,贫穷而死。

陶渊明41岁弃官归隐,一年后,作《田园田居》五首,最能显示陶诗的风格特点——朴素、自然。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四、赏析

1、结构:本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 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2、内容与主题:

全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乡村之后田园生活的无上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五、品味诗句,把握情感,感受风格

1、诗人厌恶官场,用了哪些比喻来体现?——尘网、樊笼;羁鸟、池鱼 2、最能集中体现诗人对官场态度的词是哪一个?包含着什么意味? ——“误”:辛酸、悔恨、沧桑

3、形象化地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一往情深的词是哪几个?——爱、思、恋 4、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在角度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近景:方宅、林园;远景:远村、狗吠。5、呈现出来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分句分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枯燥的数字一经他化入诗中,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一般地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地说,它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闲散澹泊。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树颠得意地啼叫。

其一,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质朴、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其二,无一字写情,但是朴素的田园风光,平淡的农村生活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具有了意境的美。

总结: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6、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恬淡的心境。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7、诗作最后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晴之笔,表达了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之情。

六、诗歌小结

1、诗作以纯朴、自然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清新恬淡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诗意似浅实深,诗情似淡实浓,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2、我们应学习诗人那种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七、拓展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饮酒》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这一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附: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闺怨 思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语言——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短歌行》

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思——求贤若渴

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迎——仰慕贤才

贤才择主

招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摒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下载《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戈尔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岳》和《春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感受作者热爱国家、眷念亲人、关心民众的美好情操 3、了解古诗的朗读节奏及融情于景的写法......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登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二、新课导入: 三、指导......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 杜 甫 诗 三 首 》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律诗的格律知识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第四板块:感受情怀(屏显)。 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 补充背景。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编教学设计 2010-11-12 23:09:11 阅读218 评论1字号:大中小 杜甫诗三首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生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设计 长兴一中 杨玉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五篇范文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仅供参考,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