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诗三首教学设计 李霞
群文阅读《儿童诗三首》教学设计
李
霞
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三首诗。
2、我会通过朗读诗歌,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和美好的愿望。
3、我会通过比较,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阅读诗歌,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2、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齐读)再改变为: 童年 是一幅画 画里
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童年 是一首歌 歌里
有我们的幸福 和欢乐 童年 是一个梦 梦里 有我们的想象 和憧憬(指名读)
师:一段优美的文字,转眼间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迚《儿童诗三首》,(学习要高效,目标须先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目标。
(二)初读诗歌,走近作者。
知识链接:高洪波 笔名向川,内蒙古开鲁人。有儿童诗集《鹅鹅鹅》《大象法官》《飞龙与神鸽》《喊泉的秘密》《少女和泡泡糖》《吃石头的鳄鱼》《种葡萄的狐狸》《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人生趣谈》《司马台的砖》《高洪波散文选》《高洪波军旅散文选》。评论集《说给缪斯的情话》。诗歌《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三)精读诗歌,迚入情境
出示【自学指导一】(先独立学习,再小组内交流,时间5分钟)
1、我能把这首儿童诗,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朗读我知道《我想》这首诗写了“我”的 个愿望,最令我神往的愿望是
,我仿佛看到。
3、从中我感受到了什么?
4、我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最喜欢的小节。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这首诗充满童真童趣,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齐读诗歌。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和《如果我是一朵雪花》
(一)出示【自学指导二】
1、自读《童年的水墨画》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描写了
在街头
的孩子,在溪边
的孩子,在江上
的孩子,从中我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2、《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分别描写了“我”飘落在、、。从中我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
(二)理解大意
1.生自主学习,指名汇报。
2.教师随机板书:“街头读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小河里、广场上、妈妈的脸上。
3.分组读诗。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读了《童年的水墨画》和《如果我是一朵雪花》这两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四)鉴赏写法
1、默读这三首诗,比较《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如果我是一朵雪花》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2.交流感悟。
(五)比较异同
相同:都表现了儿童生活的快乐,自由自在童真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不同:《我想》、《如果我是一朵雪花》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童年的水墨画》,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的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3、儿童诗的特点:
盎然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天真而纯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4.小结:
三、拓展延伸
山村孩子的画
邱易东
云是画面的主角
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
暖一抹,冷一抹
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树是画面的主角
让风涂抹它的年轮
浓一笔,淡一笔
叶的眼睛在崖畔张望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
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深一脚,浅一脚
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四、作业小超市
1、模仿这三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2、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
五、板书设计:
我 想:
丫
汲 儿童诗三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如果我是一朵雪花: 小河里、广场上、妈妈的脸上
第二篇:李春霞教学设计
How many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认读数字词: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2.能听懂、会说单词let's、count
3.能听懂、会说、认读询问物品数量的句型“How many books/pens/„ do you have?” How many rulers do you see?
能力目标:
能熟练运用句型“How many books/pens/„do you have?”询问物品的数量,并能用I see......I have„回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数字词15-20的认读。
2.能运用How many....do you have? 询问20以内物品的数量并回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Revision:
1)师生边打手势边说数字,复习one two three four five之后,小老师打手势,其他学生抢答数字,倒着数。
2)Free talk:接龙问答How many colors /rulers/erasers/schoolbags/pens/pencils /books„等。(设计意图:既巩固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为新句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自己的英语书说:“I have a book.”接着教师指着一个学生桌上的三本书说:“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板书)”请该生边数边答:“one,two,three„I have three books.(板书)” 2.看课文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画出数字词,之后,找学生交流听到的数字词,师出示单词卡片依次教授seven, eight, nine, ten。“seven” 强调“v”的发音要上齿轻咬下唇。通过大小声读、爬音高读,击掌练习等方式操练单词。
三、Practice
1.老师打手势,让学生说出数字;之后,小老师打手势,其他学生抢答数字。
2.出示课件用What's missing?的形式复习数字词。
3.教师说数字,学生打手势。
四、Production
1.师生练习对话,同位俩使用“How many„ do you have?”“I have„”句型进行问答练习。找几组展示。
2.四人一组,沿用上节课表格,使用“How many„ do you have?”“I have„”句型调查小组成员有多少文具,完成以下表格,进行问答练习,提醒学生尽量用整句话“I have one/two„”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Summary
找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之后全班齐读板书内容。
六、Homework:。
2.使用“How many......do you have?” 句型去询问别人拥有多少物品。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Unit6 How many How manny kites do you have? I have.......How many boats do you see? I see fifteen.
第三篇:李月霞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李月霞:“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发布者:谭静 发布时间: 2012-8-26 22:34:37 李月霞:“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设置氛围 引入问题】:
l 上课伊始,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l 同时和学生交流: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会唱吗?有几个学生开始跟着歌曲唱了起来,继而会调动大部分人,气氛热烈。
l 字幕在幻灯片1上缓缓出现,最后定格。突出其中的一句歌词:“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二)学习过程 1.五四运动的起因 【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l 问题一: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大家都知道青年节是五月四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
l 学生作出一些对五四运动基本情况的回答后,老师再引出第二个问题: l 问题二: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创设情境 探寻缘起】
幻灯片2:展示顾维钧的照片,并配合简短的文字说明。播放影片《我的1919》片断 片断1: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见附件)
学生被带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被这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的才智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操所感动,为旧中国的艰难境地而深思。老师趁机提出了问题: ①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巴黎和会有什么关联? ② 顾维钧的义正严辞能够扭转局势吗?为什么?(幻灯片3)
学生开始自发的小组讨论。教师不急着肯定或者否定,接着播放第二个电影片断。
电影片断2: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消息传出来了,群情激愤。北洋政府来电要求代表在和约上签字。(见附件)
学生的情绪也被感染了,沉浸在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老师再提出问题: ① 这样的消息传回国内,民众的反应会如何?
② 日本的为什么要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什么是《二十一条》? ③ 课本的宣传画《蝎子政策》说明了什么?(幻灯片4)
学生开始就问题开始看书,随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表看法。人数不限,鼓励多发言。老师最后作简单的小结。指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的经过 【角色体验 重现历史】 老师提出角色带入的建议:
l 问题三: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① 学生、商人、工人在当时的情况表现如何?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 在斗争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通过口号反映时代特征,抓住事件重点所在,比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鼓励学生设想除了课本上的口号外,还可以写些什么标语和口号出来?)(幻灯片5)
给学生一定的探究讨论时间,倡导合作互动。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师生互动。几分钟后,学生的活动可开始,老师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意见。随后展示一些五四运动的历史照片。
【善用史料 锻炼思维】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了高潮。【历史回音 发人深省】 问题四: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约? 电影片断3:
顾维钧在和会发表演说,疲惫但是坚定有力量的声音,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出了“不”!“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见附件)
学生会被这样的情景和爱国热情感动!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时机,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对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事件的感想,赞扬顾维钧等人的爱国行为,展示当时的报纸刊登的拒签消息,同时提出问题: ①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约?
②五四运动在其中起到了什么重大历史作用?(幻灯片6)
学生的个别发言后,老师指出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的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3.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精神 时代旋律】
指导学生看课本上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照片,指出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简单解释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展示幻灯片7:有关五四精神的文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强盗社会,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李大钊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
材料三 解放就是压制的反面,也是自由的别名。——陈独秀
材料四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 提出问题:
①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② 从以上材料中归纳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所在。③ 你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④ 五四运动在整个民主革命中占有什么重要地位? ⑤ 新时代,我们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就以上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指导他们将五四精神归纳成8个字: 展示幻灯片8: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老师提出问题:新时代,在仍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前,我们年轻的一代需要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引发学生的讨论,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展示幻灯片9:新时期的五四精神~解放思想、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可以有更多的补充,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课堂小结:
幻灯片10:将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历史照片徐徐呈现,配合《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音乐,让历史重现。也将它作为对五四运动的小结。最后推出概括五四精神的8个大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此定格。
(四)题型练习:课本95页(略)。八.板书设计:
1、起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上海工人的三罢斗争、北京政府罢免曹章陆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九.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附件:
《我的1919》电影片断1: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慷慨陈词: 景:巴黎和会会场
顾维钧(十分严肃地):“(英语)今天,我为我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向世界表明中国的立场感到由衷的高兴。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因为,这是和平的大会,它不仅将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公正也将给中国带来和平和公正。我们怀着这样的期待和希望来到和会。我们努力实现着我们渴望已久的梦想。但是,这绝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因为,它是真实的。它是一块有着黄色土壤的中国领土,一条孕育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河流抚育着它成长。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里,它是神圣之地,中国文明的摇篮。它的名字叫山东!”
顾维钧:“(英语)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 众人:“„„”
顾维钧:“(英语)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山东是永远是中国的,她就象母亲的孩子,永远不会送给任何人!” 二.《我的1919》电影片段2
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消息传出来了,群情激愤。北洋政府要求代表在和约上签字。片断二: 景:华侨会馆
萧克俭(愤怒地):“美国人说,要把山东给日本人!场内顿时一片骚动。
萧克俭:“他们要把我们的山东给日本人!” 观众:“„„” 萧克俭站在台上慷慨陈词。
萧克俭:“英国人说,中国要么把山东给日本人,要么接受二十一条!” 群情激愤:“„„”
萧克俭(画外):“而法国人说,很好──”
萧克俭:“——他们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他们双手赞成!” 观众:“„„”
景:吕特蒂旅馆(中国代表团总部),会议厅
办事员将电报送至陆徵祥跟前。
陆徵祥展读电报,面色越来越凝重。读后将电报放在桌上。围坐长桌两旁的众代表看着陆徵祥。
陆徵祥(沉重地):“大总统电:如商榷无望,请务必签字。” 众代表:“„„”
三.《我的1919》电影片断3:
顾维钧在会场发表演说,疲惫但是坚定有力量的声音,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出了“不”!景:巴黎和会会场
顾维钧:“(中文,同步英文翻译伴音。疲惫但是坚定有力量的声音)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会场:哗然„„
顾维钧:(激昂)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五四运动,永远的记忆; 五四青年,永远的楷模; 五四精神,永远的向导
第四篇:《诗三首》教学设计
《 诗 三 首 》
教学目标:
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教学重点:
1、熟读、理解、背诵。
2、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教学难点:
1、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设想:
1、诵读、讨论、拓展。
2、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品味《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新课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基本都是古体诗,如:《诗经》—古体诗(氓—卫风、采薇—小雅),《离骚》—楚辞,《孔雀东南飞》—乐府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汉魏晋的五言诗,也属于古体诗。
二、简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四、赏析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 ”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距离产生美。
3、总结主题:
汉代一首相思怀人之作,写游子孤身在外,不胜生离之苦,直抒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深入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种更为合理。离“旧乡”而走远道的多为男子,全诗的基调是“闺怨”“还顾”是女子一种推己及人的想象,衬出“同心”二字。
七、拓展延伸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八、布置作业
1、熟读、理解、背诵
2、预习《短歌行》
第二课时
学习品味《短歌行》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qiáo)(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曹操诗歌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四、理解诗歌内容
1、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2、体裁:《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3、结构:(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4、主题: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五、深入探究
1、用典贴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借《诗经》名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借以表达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求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2、“比”手法的运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短暂的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朝露。“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人才,以月可望不可即比喻人才之难求,十分贴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找不到理想的归宿,他们也在寻找寄身之地。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自己的胸襟,也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怜惜人才、渴求人才的心意。
3、通读全诗,如果要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忧什么?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习题二:《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忧”无贤才辅佐。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问:如何理解前四句诗的“忧”和“叹”?
曹操是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看似及时行乐,隐含的却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五月带兵东怔,讨伐乌桓,九月胜利归来,路过河北,登碣石山,眺望渤海,写下了这首名作。全篇境界阔大,格调雄浑苍劲,愚情于景,抒发了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还想要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2、《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宣扬了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七、再读体会
要求:声音洪亮,有激情,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八、小结课文
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九、布置作业
1、熟读、理解、背诵
2、预习《归园田居》
第三课时
学习品味《归园田居》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曾更名潜,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幼年失父,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空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理想。后为贫穷所迫,陆续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一些小官。他处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政治黑暗昏乱,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史叫他速速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就再没做官,过着躬耕的田园生活,贫穷而死。
陶渊明41岁弃官归隐,一年后,作《田园田居》五首,最能显示陶诗的风格特点——朴素、自然。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四、赏析
1、结构:本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 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2、内容与主题:
全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乡村之后田园生活的无上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五、品味诗句,把握情感,感受风格
1、诗人厌恶官场,用了哪些比喻来体现?——尘网、樊笼;羁鸟、池鱼 2、最能集中体现诗人对官场态度的词是哪一个?包含着什么意味? ——“误”:辛酸、悔恨、沧桑
3、形象化地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一往情深的词是哪几个?——爱、思、恋 4、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在角度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近景:方宅、林园;远景:远村、狗吠。5、呈现出来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分句分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枯燥的数字一经他化入诗中,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一般地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地说,它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闲散澹泊。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树颠得意地啼叫。
其一,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质朴、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其二,无一字写情,但是朴素的田园风光,平淡的农村生活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具有了意境的美。
总结: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6、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恬淡的心境。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7、诗作最后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晴之笔,表达了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之情。
六、诗歌小结
1、诗作以纯朴、自然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清新恬淡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诗意似浅实深,诗情似淡实浓,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2、我们应学习诗人那种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七、拓展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饮酒》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这一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附: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闺怨 思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语言——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短歌行》
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思——求贤若渴
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迎——仰慕贤才
贤才择主
招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摒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第五篇:李霞教学随笔
语文教学的乐趣
育英小学李霞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之甘甜,能让学生快乐,轻松作文。为此,本人针对语文教学的乐趣作以下浅谈。
一、突显教材精美,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都是经过精选的,而一篇一篇的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老师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朗读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入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同时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真实,在读中突出诗歌语言的内涵,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精神,相声语言的风趣。
二、构建民主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乐趣。
尊重每个学生,《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自我的舞台。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他们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让同学们汇报预习情况,展示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课后练习。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楚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我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要是学生的切身体验,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对那些所谓的“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哪怕他们有少许的进步,我都让他们一样享受成功的欣喜。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的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我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模拟课文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很快的理解文中的事好象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象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我分配课中的人物角色,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角色。另外,有一名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朗读,连缀角色之间的关系,使各角色朗读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朗读,学生可以听到教材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学《军神》时采用对比法,刘伯承、沃克医生等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使学生感到书上的人物“活 ”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三、体验生活甘甜,让学生在作文中享受乐趣。
小学语文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写作文。都是学生运用语言书面表达的实践,其中的难度和教学中的辛酸就不言而喻了。在习作和教学中,我不断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享受,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根据表达需要使用的常用标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还努力使学生轻松表达,快乐作文。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绿树红花,夏天让学生去郊外看丰收的景象,冬天让学生登上山颠去看祖国的壮丽河山……让学生用眼去寻找美,用心去发现、去体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感觉;去品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景;去享受“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惬意;去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这样,不但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我还常常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习作的方法和感受,让成功者增强信心,让欣赏者产生兴趣,让不甘落后者奋起直追。
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就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期待着终生学习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乐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