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山奇松 教案
黄山奇松
周市中心小学校 金蝶依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上节课我们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奇松”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于世。其中,人们更是对奇松情有独钟。谁来读读这个课题,读出情有独钟。
2、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预设:黄山松到底为什么会奇呢?
你真会提问,我相信等会儿我们一起登山看风景时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走!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登山!
二、激情导读,感受松“奇”。
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就必须首先走进奇松,找一个适合观松的的地点。快速读读第二段,你会选择什么位置?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名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绝”是什么意思?
预设:玉屏楼、黄山最佳观松的地方
文中还有一个词,“当然” 毫无疑问的。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浏览课文用三角符号标注出来。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比较: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再齐读“三松”)
3.品味迎客松
(1)随着作者的介绍,我们先看到了一棵(迎客松)迎客松何奇之有呢?
请同学找出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那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亮重点词语,进行引导: A奇外形:笔直有力、粗壮雄健
a.“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
b.“郁郁苍苍”是什么意思?(青翠茂盛)
c.“充满生机”(生机勃勃)
果然是一棵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迎客松,我们来通过朗读试一试,读出迎客松的形态。生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果然看了那棵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学生齐读。填空,这是一棵()的迎客松。B奇在精神。
学生:我找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感受到这个迎客松一定经历了许多风吹雨淋。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饱经风霜”吗?(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2.老师了解到,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而这么高大的迎客松据说已有1000岁了。我们知道植物要求生长需要阳光、土壤、水分、需要适合它生长的温度。想象一下,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预设: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这样的生长环境十分(艰辛)十分(困难),简直就是九死一生。迎客松活下来了吗?仅仅只是活下来了吗? 你感受这棵迎客松是怎样的?(生命力顽强)这种精神是(不屈不挠)
填空,这是一棵()的迎客松
3.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C奇在热情
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 1.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
2.迎客松,面对这么多来黄山游玩的朋友们,你想说什么呢?果然是一棵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指名读、齐读。)
3.这句话写了迎客松的(姿态、动作),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个斜伸出去的手臂,迎接宾客的动作,因此它名字叫? D评价迎客松
1.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
再次填空:()的迎客松(预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2.评价:怪不得在作者眼里、在游客心理,这棵树被称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松奇松的代表„„”)
a理解句意: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预设:一提到黄松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b换词析义:乃至——甚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闻名于世的迎客松,早已成为了安徽电视台的台标,更是成为了黄山旅游的标志。
C.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它会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总结:如此崇高的评价正是迎客松的长相奇,它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正是因为迎客松的精神奇,风雨中依旧生存的不屈不挠;姿态奇,斜伸的手臂,造就了这棵迎客松。
d.此时你想对迎客松说些什么?
拿起书本,再读迎客松,读出对迎客松的赞美、敬重、仰慕 4.感受陪客松、送客松
师:迎客松是如此的让人难忘,陪客松和送客松也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请同学们在这两者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松,读一读,圈一圈,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小组讨论)学生自读,交流:
(1)陪客松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A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从“绿色的巨人”中,感受到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相机补充,陪客松的高度(5米),再感受它的高大挺拔。B如果陪客松会说话,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C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呢?谁来读一读?
(2)送客松
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A你觉得送客松的神奇之处在哪儿?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出示送客松图片)B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盆景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而它有人雕琢吗?怪不得人们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C此时它在做什么?他对远去的游客说什么?谁来演一演。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你能把他的热情读出来吗?
教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一起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配音乐)5.品味千姿百态的黄山松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
(2)读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3)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都有哪些千姿百态的松?出示图片,欣赏松树。
句子填空: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好像(),有的如同(),有的状如(),有的形似()„„
(3)仔细读,这段话有一个小细节,你有没有发现?
“;”你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4.教师小结:正是这千姿百态的黄松,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三、总结提升,升华情感。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多媒体出示:黄山奇松,真是奇特!
2、黄山松奇特不奇特?(改板书奇?为奇!)总结:怪不得徐霞客说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能来到我们班和大家一起欣赏黄山的奇松,老师真是太开心了!黄山还有哪几绝?希望老师下次还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赏黄山!
第二篇:《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1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并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精读第二自然段,品味课文“精当”的用词,体会三送的奇特,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句子里理解描绘黄山奇松的词语,通过学习能够背诵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
1、创设情境,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五年级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第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一组黄山风景图,并配以乐曲,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无形中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恰当和谐的感情基调。
2、由扶到放,自主合作。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品读感悟”、“情感熏陶”等语文学科个性。采用“读—感—品”的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了引导。
4、参与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指导背诵”的环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引读课题后,让学生提取第一自然段的信息。
(2)完成填空,并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
2、精读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分别读描写三松的句子,并找出评价最高的松树。
(2)重点介绍“迎客松”,从描写迎客松“奇”的词语出发,配合资料、造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的形态的奇特,以及生命力的顽强。
(3)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4)放手让学生自由解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朗读课文时注意对重点词的分析,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5)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安排,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填空,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3、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介绍祖国的名胜,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作业的设置。我让学生在提供的图片中选择,仿照课文中三松的描写方式练习写话,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
4、板书设计
因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在三松,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以此为基础,直观地展示了课文的重点。
《黄山奇松》教案2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能够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潜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述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潜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透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资料,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个性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这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能够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述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能够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立刻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立刻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述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此刻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透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透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能够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必须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齐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能够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必须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那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那里相信大家不仅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优美-迎客
千-不
姿-挺秀-陪客-屈
百-不
态-独特-送客-挠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思路很清晰,篇幅短,语句美,学生很爱读。透过同事向我介绍顾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年级的要求的确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读好语言,读懂语言,积累语言,更要在推敲作者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方面进行探究。《黄山奇松》,以前作为四年级的教材,我教过好几回了,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么关注作者的写作特色。仔细辨来,的确有这么几点写作特色供我们品味。一是文章的先总后分的写法,二是作者注意抓住典型进行具体描绘,三是介绍名松的时候注意实与虚的结合,等等。见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习作的好范文,于是我也模仿了姚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介绍自己命名的松树”,实践下来,效果真的很好。看来,多探讨,多交流,收获还真的很大。
在之后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学生能够继续学以致用,将课堂积累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有的学生在介绍家乡美景时注意了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有的学生尝试课文第三段的排比写法,用整齐划一的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生动地表达资料的同时,也起到了增强语气的作用;有的学生模仿了介绍三大名松的有关写法,注意了突出重点,等等。看来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黄山奇松》教案3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2、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师:(相机配乐解说)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黄山奇松》——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好标记。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师巡视过程中小声提醒了个别学生读书的姿势,初读给足时间。)回答刚才的问题。
3、生读完后,师问:黄山有哪些松树?(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师随机板书。
过渡:这三大名松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符号标出来。
三、精读感悟
(一)品味迎客松
师: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代表”什么意思?给学生思考时间。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人们马上也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师: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到你刚才标出的句子,再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可以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1、姿态奇
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结合图片讲,理解“遒劲”(粗壮有力)谁来读一读?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品“饱经风霜”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点击课件(
“饱经风霜”)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出示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自读。
(要点包括:黄山松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读了刚才这段资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在1700多米高的悬崖上800多年了,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提示春夏秋冬有哪些恶劣的天气(恶劣的天气)什么?
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
师: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谁来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从中体会到迎客松?
生:坚强不屈
生命力顽强
过渡:迎客松还有什么奇特之处?
5、悟“热情好客”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做一做动作。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你想到什么欢迎词?
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欢迎光临
生:黄山欢迎您!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可以加上动作,谁来试试?
师:这真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啊!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或齐读)
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
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师:按照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说说它奇在哪里?
1、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生: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
生:在游人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分行齐读两遍。
2、交流
“送客松”
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生:送客松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姿态…枝干…
师: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人们人工制作的,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生:(黄山、大自然)
你来夸一夸送客松?
生:送客松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送客松真是“天然盆景”!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生:“它向山下……”
师: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再见了,欢迎下次光临!
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加上动作(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一遍。男生读
女生读
(三)角色表演,争做小导游
1、师:(幻灯出示)“黄山绝胜处”的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并提供了如下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请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松树向游客介绍。(老师给同学们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把课文读透)
2、师:有没有勇气来当小导游?谁先来?生踊跃举手表演。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其实,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最后一段
1、生配乐自读。
2、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一边听这位同学(配乐)朗读一边欣赏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各种松树图片。)
3、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夸一夸黄山松的奇?
生:它们千姿百态!(师趁机板书“千姿百态”)
生:神奇秀美!
生:姿态万千。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四、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山一睹奇松的风采!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思路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想在35分钟内把一节课讲完,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还要力争做到高效、实用、有魅力。为此,导入新课时,我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黄山松的“奇”这一特点先自读感悟,在教学三大名松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置身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朗读欣赏课文、欣赏黄山奇松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学生被激发起学习兴趣后,鼓励学生通过再次反复朗读、感悟,看着图片“做小导游”介绍黄山三大名松,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最后,出示一组形态各异的松树图片,在欣赏中学生受到了美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再次感悟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产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这节课能真正称得上高效魅力课堂,但教学中仍然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一位女生在做小导游时不但语言功夫了得,而且她还加上了一些动作来模拟迎客松的姿态,我当时不禁心生赞叹,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恰如其分地表扬和鼓励,每每想起就觉得有些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须要多学习、多钻研、多磨练,争取做一个更合格的人民教师。
《黄山奇松》教案4
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
(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想不想看一看?
(一)、迎客松
(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指名说:建筑、人物……)瞧!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我告诉你,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它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受比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由一位同学主笔,帮迎客松拟一份欢迎词,并想一想,它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贵宾呢。(小组讨论交流),现在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表演)
④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
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迎客松小结:
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二)、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三)、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从这儿我们感受的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四)、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
“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第二自然段小结:现在,我们多么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我请一位同学带我们去,好吗?(指名)请你为大家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我们带上美丽的黄山,老师给你配上音乐。(配乐朗诵第2自然段)点评:谢谢你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黄山,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无穷的风采。
四、其他松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3、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指名说(黄山的松有的……有的……还有的……它们真是千姿百态啊!)
5、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全文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屏显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①同学们,看了这神奇美丽的黄山奇松,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②我想,假如我是一位诗人,我会写一首感情奔放的诗来赞美黄山,那么你呢?
练说,出示:假如……我会……
六、作业。
过渡:相信同学们看了黄山的奇松有很多体会,但却没有机会说,下面就让我们以作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1、模仿文中“迎客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松树写下来。
2、把自己喜爱的松树画下来。
附:板书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三大奇松{陪客松奇
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案5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谁能用搜集来的资料介绍一下。
3、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它如此偏爱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渐入意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思考: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
三、细读课文,感悟生活。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具体描绘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板书:三大名松)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树的动人姿态。
●学习“迎客松”。
⑴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插图说话) (板书:迎客松)
指名回答、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说明什么?谁来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说饱经风霜的迎客松是黄山第一奇松?(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然……却…)
“如同”相当于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想象迎客松的样子,做做动作。
再读这句话,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因为他的姿态很像……所以人们称它为迎客松)
(3)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名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乃至( )。
边读边想想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4)看图试背诵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和体会。
●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上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1)自由读描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里把陪客松比作了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没有如“绿色的巨人”,效果有什么不同?(板书:……如同……)
(3)再读句子,说说陪客松的样子,它与迎客松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试背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学习“送客松”
过渡: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谁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送客松)
(1)指名读描写送客松的句子。(看插图)
(2)比较描写送客松的第一句和迎客松的第一句,说说这两棵松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指名读第二句。
想想这里的“好象”可以换成哪些词(板书:……好象……)
说说送客松名字的由来。
指导背诵。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松“奇”在哪里?边看图边朗诵描写黄山松的精彩词句,再次感受黄山松的神奇魅力。
5、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6、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诵课文第二部分。
四、引读课文,移步赏景。
1、引读:黄山松不愧是黄山第一绝,它们千姿百态,近看或……或……或……远看或……或……或……从整体上看有的……有的……。省略号说明什么?理解“千姿百态”一词,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生引读,生生引读,指名引读。
(板书:千姿百态)
2、这里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谁来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体验情感。
1、黄山松树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闻名天下,此时你对黄山奇松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朗读文章的精彩语句、可以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可以画一幅画,也许你还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更好了。
2、交流展示。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黄山奇松》教案6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景色是十分的美丽神奇。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这天,我们就一齐去游览黄山,领略“奇松”这一绝的独特奇妙之处。
二、检查预习
课下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完成了本课的预习作业,下面请根据要求,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检查预习状况。
1、出示检查要求
(1)小组长检查预习作业,汇报预习状况。
(2)小组成员分工展示:
一号:主要资料二号:生字词三号:朗读课文四号:资料卡
(3)抽查预习过关状况。
2、小组讨论不明白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
1、出示问题:黄山的松树“奇”在哪儿?
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谈自己的理解。
3、大屏幕出示相关的语句,感情朗读。
4、请你欣赏。大屏幕出示黄山奇松的图片。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展示朗读。
四、达标练习
1、按课文资料填空。
按课文资料填空: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
“黄山绝胜处”的了。楼前悬崖上有
()()()三大名松。迎客松
(),枝干遒劲,虽然(),却仍
然(),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
干斜伸出去,如同(),热情地
欢迎()的到来。陪客松正对(),如同
一个()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
黄山风光。送客松(),枝干蟠曲,游人
把它比作“()”。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
“()”,好像在跟游客()地告别。
2、练习背诵。
五、拓展阅读
1、《黄山奇石》。完成老师出示的填空题。
2、推荐阅读:主题丛书上的《奇异的黄山》一文。
《黄山奇松》教案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媒体:
投影、录音、录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备课日期:4月18日星期三授课日期:4月23日星期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读第一自然段,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特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四、作业:
1、见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状()陪()府()盆()
壮()部()俯()贫()
备课日期:4月18日
星期三
授课日期:4月24日
星期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备课日期:4月18日星期三授课日期:4月24日星期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学习课文描写迎客松的写法,写一种植物——雪松。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描写迎客松的写法,写一种植物——雪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下列词语。(见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提示顺序:
最妙观松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学生自由练背,同桌互背,指名背诵,小组赛背。
三、指导造句:屹立郁郁苍苍
1、读原句,理解词义及用法。
屹立:可以说山、树、人,还可以说建筑物。
郁郁苍苍:形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2、例句引路:
屹立——举目远眺,云中山巍然屹立,在阳光照耀下,峰顶银光闪闪。
屹立——一棵棵高大的雪松屹在道路两旁,伸出的枝叶挡住了强烈的阳光,树下一片阴凉。
郁郁苍苍——雪松的树枝横着伸展,郁郁苍苍的枝叶平铺开来,如同孔雀打开它那美丽的羽毛。
郁郁苍苍——柏树一年四季,郁郁苍苍,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更加美丽。
3、学生口头造句交流。
四、仿写片断。
例: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朗读、背诵。
2、观察校园内的雪松(布置预习),说说雪松的特点。
3、仿照“迎客松”的写法,把雪松的特点写下来。
把下列词语写进去:
郁郁苍苍
青翠
如同
装点
秀美
五、作业:
1、造句。
2、仿写片断。
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盆景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枝干
遵劲
枝干
蟠曲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奇松》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结合课文语言文字,以迎客松为突破口,感悟黄山松之奇。(姿态之奇、经历之奇、精神之奇)从黄山松成长的艰辛中了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课前准备:
训练学生熟练上网搜索的能力、大量搜集有关黄山及黄山松的资料、做好课前充分的预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像导入
师旁白: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在黄山上处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松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黄山奇松》。
二.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齐声读题。从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重点是写——黄山松树的奇。
三.学习第一段:
自读本段,交流。以学生自己设计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
师诱导: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问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可能的提问有: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2.黄山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黄山奇松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4.黄山奇松都生长在哪里?出示:潇洒挺秀
师小结:大家自学得很好。
练习齐声感情朗读。
过渡:那为人们情有独钟的黄山松树到底奇在哪里呢?
四.整体感知全文:
轻声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本文写法上你认为好在哪里?——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详写了三大名松,略写了其他千姿百态的松树;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中主要写了迎客松,次写了陪客松和送客松。)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下表: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展示迎客松图片。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看图诠释:“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展示两松图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填表。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学习第三段: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1.展示图文,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抓中心句的手法概括)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千姿百态
齐读,感受黄山松数量之众,姿态之多、之奇。
2.赏析排比句的妙处:这是一句什么句式?用排比句好在哪里?可是作者觉得啊用排比句还不足以充分反映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故而又……
3.练习朗读,表现出黄山松千姿百态。
4.指导“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三大名松中你认为哪一棵用屹立比较恰当?
先让学生试用“屹立”造句,再同时用上“郁郁苍苍”造句。
5.再读。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实践活动:
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本文只介绍了一绝。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查询资料,模仿《黄山奇松》,将另外三绝任选一绝写下来,还可以配上图片,通过Email信箱发给我。让老师“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景一览无余。”
《黄山奇松》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出示黄山全景图课件。
同学们,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出示徐霞客诗句
2、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
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3、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松树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用因为所以说话
这就叫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己读读课文第2小节。
出示学习提纲课件。
(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
表示出来。
(3)这三大奇松
奇在哪里?在表示特点的词句下加小圆圈。
3、交流学习成果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过度:这三棵松到底奇在哪呢?我们一一来学习
板书:奇?
学习迎客松部分
1、出示迎客松图片
瞧,迎客松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课文里是怎样来描写迎客松的呢?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请一个同学找出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的问题
(出示句子)
2、听了朗读之后,你觉得迎客松奇在哪里(指名说)
(1)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怎样的枝干才是遒劲的?结合图片说说(枝干苍劲有力)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之奇
指名读,齐读
(2)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
*
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课文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饱经风霜)
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虽然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生命力之顽强
指名读,齐读
(3)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齐读
(学生做动作、读课文)
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想象:如果现在老师是宾客,在座的各位同学来演一演迎客松,说说在宾客到来时,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
3、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朗读课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让我们怀着赞叹,喜爱之情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陪客松部分
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陪客松)
1、出示图片,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陪客松又奇在哪呢?
2、绿色的巨人说明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过度:是呀,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正在陪同客人欣赏黄山风光呢!所以给它取名叫陪客松。
3、指名读,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棵松,介绍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齐读
学习送客松部分
当游人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谁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送客松)
1、指名读送客松的句子,想想送客松奇在哪里?
出示送客松图文课件,
(1)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刚才学习的迎客松,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陪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抓住枝干的特点来写,我们读读送客松的句子。
(2)理解天然盆景
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什么是盆景?
(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
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
(3)指名回答: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送客松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小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三棵奇松,好吗?
出示描写三松的文字课件
配乐齐读
总结:黄山松真是很神奇!(板书:?改!)
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文中描写的三种松树,其中迎客松写得比较具体,而陪客松、送客松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不是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迎客松长得好呢?
(习作时有详有略,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其实黄山松数量成千上万,形态不一,用一个词那就叫千姿百态。
出示第3自然段课件。
这样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齐读
2、黄山奇松的姿态仅仅是课文里介绍的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山松都有哪些姿态?
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课件,
3、发挥你的想象,仔细观察它们的姿态,试着给这些松树取名字,并说说理由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全文围绕一个奇字,为我们具体介绍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作者用词贴切,比喻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带着赞美之情,来赞美一下黄山奇松!
五、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课件。
1、记一记把奇特的黄山松记在脑海里。
2、找一找收集更多的关于黄山资料。
(可以是黄山的来历;
关于黄山的传说;有关黄山的诗词;有关黄山的名言;黄山风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人文景观;)
板书设计:
迎客松
16、黄山奇松
陪客松
奇?(!)
送客松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卧龙松的腾云驾雾,有凤凰松的展翅高翔,有团结松的簇拥相抱,有扇子松的娇小玲珑,有贴壁松的攀龙附凤,有蒲团松的厚重稳健,有黑虎松的虎虎生威它们有的倚岸而立,有的独钓寒江,有的悬空绝壁;它们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尖削似剑,有的迎风展翅它们在风雨中碧如大海,在阳光下颜如翠玉,在大雪中状若珊瑚每一棵黄山松都是一处独立的风景,以各自独有的本色展示其个性的魅力。
《黄山奇松》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搞笑。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述。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主角,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
1、透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读懂课文的资料。
2、透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潜力。
3、透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资料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潜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这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透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必须的自学潜力,此刻,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自学状况:
(1)好!你们透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透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资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带给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带给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透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带给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带给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应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样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透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应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样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透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透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推荐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那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用心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仅能够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能够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教案11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理解词语。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
宾客盆景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第三课时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板书设计:
处处都有潇洒挺秀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迎客枝干斜伸如同迎接
黄山奇松玉屏楼陪客如同巨人陪同观赏
观松独特蟠曲
送客深出好象告别
屹立斜出弯曲
千姿百态仰俯卧
状如形似
《黄山奇松》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品读迎客松的部分。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谁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知道“天下第一奇山”指哪一座山?(生:黄山)板
书黄山
师:黄山有四绝,以( ),( ),( ),( )闻名天下,于是古人赞美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人也说:“感受黄山,天下无山“然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去欣赏黄山的奇松。
2、补板课题:奇松的“奇”用红色粉笔写大。
3、师:这里的“奇”你是怎样理解?(生回答)
4、师:带着你对“奇”的理解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奇”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遍。
出示生字新词:誉为,陡崖,屹立,玉屏楼,宾客,卧,枝干遒劲,枝干蟠曲,郁郁苍苍(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请几名学生说。
三、品读探“奇”
1、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黄山是松的世界,松的海洋,而最妙的观松处是玉屏楼。在玉屏楼上,你会看到哪些名松?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问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生读文,指名说。
四、品读“迎客松”
1、过渡:看来这三棵名松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墨去感受迎客松。板书:迎客松
2、师: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迎客松的语句。多读几遍,把读后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
3、集体交流:
其一:体会迎客松的姿态优美。
a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迎客松的特点?
b指导学生理解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重点理解饱经风霜。
c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由练读,分男女读。
其二:体会迎客松样子的奇特。
a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还读懂了什么?
b师:假如你是这棵迎客松,会怎么介绍自己?(指名说)
c正是因为我姿态优美,样子奇特,人们给我取名迎客松,来,迎客松们伸出你们的手臂,读出你们的热情。
其三:体会迎客松的象征意义。
a师:迎客松近千年如一日,如今……(师引读,生续读)板书象征。
b师介绍在中国南海大厅,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挂迎客松的挂图。
c师:在这种神圣的地方都有迎客松的倩影,这种心情无法语言表达。但我相信大家会读好这句话。(生齐读)
d师:所以人们去黄山就会去看( ),想起黄山就会想起( )。
小结,对着板书理清脉络。
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在你们浏览黄山的途中不仅仅有让你宾至如归的迎客松,还有默默相伴的陪客松,还有恋恋不舍目送你的送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又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采用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
《黄山奇松》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⑴、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指名说)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
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⑶、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⑷、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黄山奇松》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由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述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五、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六、教学媒体
投影、课件、录像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质疑。
同学们以前欣赏过神奇的九寨沟、秀丽的西湖、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这天,颜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安徽省看看“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板书)。
请看大屏幕!(播放黄山风光视频)
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这节课,我们就来观赏其中的一绝――奇松(板书)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相机标划“?”)
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就必须能解答这些疑惑。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够在课文中把不理解的字词标划出来。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交流(相机板书“潇洒”“遒劲”“蟠曲”等词语)
“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标划出了不理解的字词,这个习惯很好!
谁来读一下这些词语啊?
指名读,齐读(相机正音)
“劲”是多音字。
jìn
①力量;力气:使劲|有劲|手劲。②精神;情绪:冲劲儿|干劲十足。③效力;作用:酒劲儿|药劲儿。④神情:瞧他那高兴劲儿!⑤趣味:这电视剧真没劲!
jìng
正直,挺拔,坚强有力:~士。~松。~草。良将~旅。疾风知~草,烈火识真金。
遒劲qiújìng雄健有力(一般用来形容书法或绘画的线条。)
潇洒的“潇”共十四笔,伸出你聪明的小手,和老师一齐书空……最后四笔:撇竖小撇小捺(点)
这些词语的意思颜老师都明白。是让老师直接告诉你们,还是透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呢?
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多读几遍课文,疑问总是能解决的?
来,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遒劲雄健有力(一般用来形容书法或绘画的线条。)
蟠曲同“盘曲”,曲折环绕。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不简单!鼓励鼓励自己!
(三)精读课文,理解升华。
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儿呢?
预案一
黄山松千姿百态。(相机板书:形)
1、你来读读相关的语句吧。
2、理解“屹立”
“屹立斜出弯曲”――比划“弯曲斜出屹立”“屹立”就应怎样理解?
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能透过朗读展现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来吗?谁来试试?
我们在读的时候,放慢速度,这样就能把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读出来了。来,我们把这段齐读一遍。
预案二
三大名松
黄山松的姿态实在太多了!要想看黄山松,最好的去处就是“黄山绝胜处”玉屏楼了,玉屏楼前能够看到哪些奇松呢?(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这一段,试着用横线、波浪线、双横线分别标划出描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1)迎客松(出示迎客松的文字)
谁来读一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
明白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
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老师相信大家必须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能够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
但是黄山松树不仅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元帅的诗词同样也是赞美了黄山松的高尚品格!
(相机板书“神”)
多么潇洒挺秀的迎客松啊!多么热情好客的迎客松啊!多么坚韧顽强的迎客松啊!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了!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带着对迎客松的敬意,一齐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
听你们的朗读真的是一种享受!
(2)陪客松、送客松(出示课件)
玉屏楼前还有形如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我们之后往下读……
(黄山上只有这三大名松吗?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转入预案一)
总结回顾:
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
(四)拓展延伸,快乐作业
课下收集资料,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为开展“黄山四绝”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准备。
《黄山奇松》教案15
《黄山奇松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假如没有到过黄山,读了课文大饱眼福
1、板书:黄山奇松
齐读课题
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学生质疑
2、简介黄山:黄山在安徽省地黄处黄山市境内,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长约40千米,宽约30千米,四季风景如画,要数松树最为神奇。今天,我们欣赏课文,重点就是描叙黄山奇松的。
3、谈话:黄山风景秀丽,其中要数松树最为神奇。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重点就是描述黄山松的奇景的。
(1)给课文各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陡崖 屹立 遒劲 郁郁苍苍
宾客 一帆风顺 情有独钟
按要求自学课文,理解字词意:陡崖:陡峭的山崖
屹立:高高直立
遒劲: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形容树木长得茂密,一片青绿。
一帆风顺:长期经受过自然界的各种锻炼。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①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出示图片,谁能看着图画说一说奇松怎样的潇洒(枝条舒展)与挺秀(树干高耸)?
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联系课文说说“一帆风顺”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
那么“一帆风顺”四个字中到底包括了迎客松生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充沛挖掘“一帆风顺”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只风撼不倒,雪压不时,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溢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溢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2、动作理解“屹立”、“斜出”、“弯曲”、“仰”、“俯”、“卧”等。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⑴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③课文每一自然段各讲了什么?
同桌讨论小节意思
①指名分节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认真听读,指出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各自然段的意思
总分总的结构。
那么先总写什么,然后分写了什么,最后又总写了什么,现在你能说出来吗?
总写了黄山的四绝,再分写了黄山的三大名松,最后又总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第一段:写人们对情有独钟。
集体交流
●第二段:具体描绘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让黄山更加秀美。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奇特之处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
1、黄山松千奇百怪,姿态万千,其中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最有名。2、课件出示三棵松树,让学生辩一辩。
3、交流并说出理由。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一帆风顺,郁郁苍苍
黄山奇松的代表 黄山的象征
“陪客松”:高大挺拔,葱茏茂盛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天然盆景”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一帆风顺”、“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2)感受“陪客松”之奇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陡:左窄右宽。“左耳旁”写法同“陵”的左部。右部是“走”上“土”扁小而下“ ”的撇捺宽放。
遒:半包围结构,书写顺序先里后外。内容“酋”笔画密集须笔笔清楚,第七画是竖弯而不是竖;外部“辶”写法同“避”(第3课生字)的外部。
郁:左右等宽。左部“胡”首横右端须收缩;右部“阝”体形较“左耳旁”宽大,其竖画须下伸至底部作悬针状。
宾:上部“宝盖头”体形宽扁;下部“兵”首撇须取平势,两竖画左长右短,两横画上短下长,下面撇和点摆放匀称,底部平稳。
第三篇:《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2.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师:(相机配乐解说)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黄山奇松》——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好标记。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师巡视过程中小声提醒了个别学生读书的姿势,初读给足时间。)回答刚才的问题。
3.生读完后,师问:黄山有哪些松树?(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师随机板书。
过渡:这三大名松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符号标出来。
三、精读感悟
(一)品味迎客松
师: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代表”什么意思?给学生思考时间。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人们马上也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师: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到你刚才标出的句子,再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可以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1.姿态奇
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结合图片讲,理解“遒劲”(粗壮有力)谁来读一读?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品“饱经风霜”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点击课件(“饱经风霜”)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出示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自读。
(要点包括:黄山松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读了刚才这段资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在1700多米高的悬崖上800多年了,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提示春夏秋冬有哪些恶劣的天气(恶劣的天气)什么?
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
师: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谁来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从中体会到迎客松?
生:坚强不屈
生命力顽强
过渡:迎客松还有什么奇特之处?
5、悟“热情好客”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做一做动作。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你想到什么欢迎词?
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欢迎光临
生:黄山欢迎您!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可以加上动作,谁来试试?
师:这真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啊!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或齐读)
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
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师:按照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说说它奇在哪里?
1.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生: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
生:在游人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分行齐读两遍。
2.交流
“送客松”
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生:送客松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姿态…枝干…
师: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人们人工制作的,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生:(黄山、大自然)
你来夸一夸送客松?
生:送客松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送客松真是“天然盆景”!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生:“它向山下……”
师: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再见了,欢迎下次光临!
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加上动作(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一遍。男生读
女生读
(三)角色表演,争做小导游
1.师:(幻灯出示)“黄山绝胜处”的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并提供了如下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请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松树向游客介绍。(老师给同学们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把课文读透)
2.师:有没有勇气来当小导游?谁先来?生踊跃举手表演。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其实,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最后一段
1.生配乐自读。
2.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一边听这位同学(配乐)朗读一边欣赏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各种松树图片。)
3.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夸一夸黄山松的奇?
生:它们千姿百态!(师趁机板书“千姿百态”)
生:神奇秀美!
生:姿态万千。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四、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山一睹奇松的风采!
六、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奇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思路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想在35分钟内把一节课讲完,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还要力争做到高效、实用、有魅力。为此,导入新课时,我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黄山松的“奇”这一特点先自读感悟,在教学三大名松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置身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朗读欣赏课文、欣赏黄山奇松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学生被激发起学习兴趣后,鼓励学生通过再次反复朗读、感悟,看着图片“做小导游”介绍黄山三大名松,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最后,出示一组形态各异的松树图片,在欣赏中学生受到了美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再次感悟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产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这节课能真正称得上高效魅力课堂,但教学中仍然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一位女生在做小导游时不但语言功夫了得,而且她还加上了一些动作来模拟迎客松的姿态,我当时不禁心生赞叹,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恰如其分地表扬和鼓励,每每想起就觉得有些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须要多学习、多钻研、多磨练,争取做一个更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1
《黄山奇松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假如没有到过黄山,读了课文大饱眼福
1、板书:黄山奇松
齐读课题
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学生质疑
2、简介黄山:黄山在安徽省地黄处黄山市境内,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长约40千米,宽约30千米,四季风景如画,要数松树最为神奇。今天,我们欣赏课文,重点就是描叙黄山奇松的。
3、谈话:黄山风景秀丽,其中要数松树最为神奇。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重点就是描述黄山松的奇景的。
(1)给课文各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陡崖 屹立 遒劲 郁郁苍苍
宾客 一帆风顺 情有独钟
按要求自学课文,理解字词意:陡崖:陡峭的山崖
屹立:高高直立
遒劲: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形容树木长得茂密,一片青绿。
一帆风顺:长期经受过自然界的各种锻炼。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①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出示图片,谁能看着图画说一说奇松怎样的潇洒(枝条舒展)与挺秀(树干高耸)?
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联系课文说说“一帆风顺”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
那么“一帆风顺”四个字中到底包括了迎客松生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充沛挖掘“一帆风顺”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只风撼不倒,雪压不时,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溢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溢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2、动作理解“屹立”、“斜出”、“弯曲”、“仰”、“俯”、“卧”等。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⑴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③课文每一自然段各讲了什么?
同桌讨论小节意思
①指名分节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认真听读,指出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各自然段的意思
总分总的结构。
那么先总写什么,然后分写了什么,最后又总写了什么,现在你能说出来吗?
总写了黄山的四绝,再分写了黄山的三大名松,最后又总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第一段:写人们对情有独钟。
集体交流
●第二段:具体描绘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让黄山更加秀美。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奇特之处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
1、黄山松千奇百怪,姿态万千,其中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最有名。2、课件出示三棵松树,让学生辩一辩。
3、交流并说出理由。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一帆风顺,郁郁苍苍
黄山奇松的代表 黄山的象征
“陪客松”:高大挺拔,葱茏茂盛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天然盆景”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一帆风顺”、“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2)感受“陪客松”之奇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陡:左窄右宽。“左耳旁”写法同“陵”的左部。右部是“走”上“土”扁小而下“ ”的撇捺宽放。
遒:半包围结构,书写顺序先里后外。内容“酋”笔画密集须笔笔清楚,第七画是竖弯而不是竖;外部“辶”写法同“避”(第3课生字)的外部。
郁:左右等宽。左部“胡”首横右端须收缩;右部“阝”体形较“左耳旁”宽大,其竖画须下伸至底部作悬针状。
宾:上部“宝盖头”体形宽扁;下部“兵”首撇须取平势,两竖画左长右短,两横画上短下长,下面撇和点摆放匀称,底部平稳。
《黄山奇松》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投影,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我们曾经领略过桂林的山水,感受它山奇水秀的特点;我们也曾到过大兴安岭,来感受到“目及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特点。今天,我带你们来到黄山,欣赏这里的奇松。你们将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评析:首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电脑上播放黄山的风光,播放优美的旋律,再加上老师深情并茂的进行对比――把黄山奇松与桂林、大兴安岭进行对比,学生在观赏黄山风光的同时便会迫不及待地想,到底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教师紧紧地抓住了思考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并交流各组的学习心得,即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生字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充分肯定了合作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谈悟得,提疑问)
师: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来谈一谈,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这仪环节中,教师完全防开以往的你教我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去读,去学,去感悟,去质疑。)
生:我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生:我知道黄山松中有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评析:学生畅谈他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所明白的课文内容,其发言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训练了他们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提出疑问:游人为什么把“陪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
黄山松“奇”在哪里?
(评析:由于班里的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此时教师也在软片上写出这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并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有利于学生在以后阅读中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强化读的训练,领略黄山奇松的美丽风光。
1、质疑导入
师:刚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黄山游览一番,亲自体验一回。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软片――学生提出的自学感悟)
(评析: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用简单的一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这在照顾中、后进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教师全体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再次细读,从而感悟文章更深层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如《新大纲》里所要求的,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具体任务落实到了学生身上。)
3、汇报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4、自主解决问题,引导理解难点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诶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再次观赏三大名松的不同特点,慢慢引导理解。这里教师利用了各种教学设备,充分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化解了难点。)
5、教师范读第二段
6、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7、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介绍黄山的三大奇松。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位、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而在以上环节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朗读方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要求:背诵。)
四、抒发情感,让趣延伸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如唱唱歌、画幅画、写首诗
(评析:教师已在整节课中创设了自由学习的情境,电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流连于黄山的奇松,因此这一环节的安排是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愉快之情。)
五、小结
师:我们一起游览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真不愧是三大名松啊!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黄山奇松》教案3
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
(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想不想看一看?
(一)、迎客松
(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指名说:建筑、人物……)瞧!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我告诉你,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它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受比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由一位同学主笔,帮迎客松拟一份欢迎词,并想一想,它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贵宾呢。(小组讨论交流),现在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表演)
④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
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迎客松小结:
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二)、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三)、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从这儿我们感受的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四)、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
“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第二自然段小结:现在,我们多么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我请一位同学带我们去,好吗?(指名)请你为大家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我们带上美丽的黄山,老师给你配上音乐。(配乐朗诵第2自然段)点评:谢谢你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黄山,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无穷的风采。
四、其他松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3、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指名说(黄山的松有的……有的……还有的……它们真是千姿百态啊!)
5、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全文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屏显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①同学们,看了这神奇美丽的黄山奇松,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②我想,假如我是一位诗人,我会写一首感情奔放的诗来赞美黄山,那么你呢?
练说,出示:假如……我会……
六、作业。
过渡:相信同学们看了黄山的奇松有很多体会,但却没有机会说,下面就让我们以作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1、模仿文中“迎客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松树写下来。
2、把自己喜爱的松树画下来。
附:板书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三大奇松{陪客松奇
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案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媒体:
投影、录音、录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备课日期:4月18日星期三授课日期:4月23日星期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读第一自然段,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特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四、作业:
1、见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状陪()府()盆()
壮()部()俯()贫()
备课日期:4月18日
星期三
授课日期:4月24日
星期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备课日期:4月18日星期三授课日期:4月24日星期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学习课文描写迎客松的写法,写一种植物——雪松。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描写迎客松的写法,写一种植物——雪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下列词语。(见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提示顺序:
最妙观松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学生自由练背,同桌互背,指名背诵,小组赛背。
三、指导造句:屹立郁郁苍苍
1、读原句,理解词义及用法。
屹立:可以说山、树、人,还可以说建筑物。
郁郁苍苍:形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2、例句引路:
屹立——举目远眺,云中山巍然屹立,在阳光照耀下,峰顶银光闪闪。
屹立——一棵棵高大的雪松屹在道路两旁,伸出的枝叶挡住了强烈的阳光,树下一片阴凉。
郁郁苍苍——雪松的树枝横着伸展,郁郁苍苍的枝叶平铺开来,如同孔雀打开它那美丽的羽毛。
郁郁苍苍——柏树一年四季,郁郁苍苍,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更加美丽。
3、学生口头造句交流。
四、仿写片断。
例: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朗读、背诵。
2、观察校园内的雪松(布置预习),说说雪松的特点。
3、仿照“迎客松”的写法,把雪松的特点写下来。
把下列词语写进去:
郁郁苍苍
青翠
如同
装点
秀美
五、作业:
1、造句。
2、仿写片断。
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盆景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枝干
遵劲
枝干
蟠曲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奇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图片。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板书)。只要你来到黄山上,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2、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下加着重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黄山。
(二)感受名松,学习第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去寻找一个最妙的观松处,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请你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指读第二节第一句(出示句子)。
看,这就是玉屏楼,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也是大家公认的理想的观松处,你能把这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吗?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描写顺序能不能颠倒?
4、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感受特点)
5、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姿态奇
a、相机理解“遒劲”并读好这个词。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起立,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2)精神奇
a、除了这种姿态奇你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理解“饱经风霜”
b、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谁能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c请大家想象迎客松在1600多米高的悬崖上生长,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暴雨如注,雷电交加的时候迎客松——;寒风呼啸,飞雪压顶的时候迎客松——)
据说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得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饱经风霜,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d好,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顽强,读出它的活力!
(“饱经风霜”这个词稍慢些,读出它的沧桑感)
过渡: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旺盛,姿态是那样的奇特,所以——齐读“如今,这棵——”,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棵迎客松也象征了什么?(热情好客的黄山人民)
(3)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齐读)
(出示)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
6、猜图品读“陪客送”
(1)学到这儿,我们不妨轻松一下,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那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a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在你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齐读句子。
b“送客松”
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送客松有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黄山、大自然)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
c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了吗?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
7、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玉屏楼前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三大松奇特的风采!
8、争做小导游
(1)同学们,黄山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口齿清楚,表达流利,落落大方,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准备交流(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3)学生介绍(出示名松图)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齐读弟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吗?不过看时老师还想请你们给它取个名,再用几句话把它的奇特之处介绍给游客听。
3、出示各种松树图。
4、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5、完成填空: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6、这么多的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每一棵都不同,真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秀美。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指板书)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此时老师又不由得想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玩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我们感受了松之奇特,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么们能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去查找、搜集、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去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课后做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3、收集资料,了解黄山怪石、云海、温泉这“三绝”的特点。
《黄山奇松》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 (板书:黄山)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谈你的感受?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的松树。(板书:奇松)
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略)
2、指名朗读课文,即时评价。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段: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四)学习第一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五)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黄山奇松》教案7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理解词语。
陡崖屹立遒劲郁郁苍苍
宾客盆景饱经风霜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第三课时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板书设计:
处处都有潇洒挺秀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
迎客枝干斜伸如同迎接
黄山奇松玉屏楼陪客如同巨人陪同观赏
观松独特蟠曲
送客深出好象告别
屹立斜出弯曲
千姿百态仰俯卧
状如形似
《黄山奇松》教案8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并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精读第二自然段,品味课文“精当”的用词,体会三送的奇特,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句子里理解描绘黄山奇松的词语,通过学习能够背诵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
1、创设情境,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五年级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第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一组黄山风景图,并配以乐曲,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无形中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恰当和谐的感情基调。
2、由扶到放,自主合作。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品读感悟”、“情感熏陶”等语文学科个性。采用“读—感—品”的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了引导。
4、参与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指导背诵”的环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引读课题后,让学生提取第一自然段的信息。
(2)完成填空,并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
2、精读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分别读描写三松的句子,并找出评价最高的松树。
(2)重点介绍“迎客松”,从描写迎客松“奇”的词语出发,配合资料、造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的形态的奇特,以及生命力的顽强。
(3)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4)放手让学生自由解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朗读课文时注意对重点词的分析,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5)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安排,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填空,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3、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介绍祖国的名胜,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作业的设置。我让学生在提供的图片中选择,仿照课文中三松的描写方式练习写话,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
4、板书设计
因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在三松,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以此为基础,直观地展示了课文的重点。
《黄山奇松》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说话想象训练: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行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 _____、_____、_____(生回答),ppt 出示“四绝”,看了这四绝,你有什么感受?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你从文中的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情有独钟)
3、设疑导入新课: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
[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以此为主线,展开学习]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ppt出示图片),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生答,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文中是怎么写迎客松的奇的?(ppt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1)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奇?
(2)交流总结:位置奇、形态奇、精神奇
4、大家说得真好,想看看真的迎客松吗?(ppt出示迎客松)
(1)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人们叫它迎客松是名副其实。
(2)你看,它正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
(3)看来,你们和迎客松一样好客!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齐读这段话。
(4)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ppt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赞一赞?
5、看图猜松:(ppt出示送客松图片)
(1)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2)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
点拨: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通过猜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6、除了这两棵奇松,作者还介绍了哪一棵奇松?
想看真的陪客松吗?(ppt出示)齐读这段话。
学生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结合“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7、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
(1)(ppt出示: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2)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通过应聘导游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黄山松的认识,熟悉、背诵课文]
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
(ppt设计超链接,学生介绍的同时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ppt出示)
[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
4、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四、欣赏了黄山这么多美丽景色,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昨天刚接到的一个任务:
(ppt出示:学写广告词:元旦快到了,泰兴的教育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代 写一句广告词。)
[通过广告词的设计,巩固运用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今天回家后,做个小导游,将黄山奇松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兴许你的精彩介绍会吸引爸爸妈妈,那么,明年的黄山就成了你的快乐所在地啦。
六、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美术课上,我们将举行一次黄山松画展)
《黄山奇松》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4、交流
5、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把松树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的亲切、友好!请你也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介绍你喜欢的朋友,说说它长得怎么样?生活得怎样?友情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1、加上自己的想象语言复述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用表演的方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D、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E、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
(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板书: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4、朗读训练
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看看书,再看看图,先练说一下。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告别的话)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二段)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录象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松,配上一段解说词,听了你的介绍,让大家猜猜是哪棵松?
学生上台点击。
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 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 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 似乎———————————————————————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教后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激情体验,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透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奇松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天下。那么,同学们!你们明白人们最钟情于谁?(奇松)。这天,就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处吧!
(二)赏析课文
1、要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玉屏楼)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指读第二节第一句。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站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请同学们好好品味课文第二自然段,再分别用符号划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划完之后,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这些奇松都有哪些奇特之处?
4、交流。
5、检查交流状况:
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1)、学生欣赏图片后,问:“谁来猜猜这棵是什么松?”(迎客松)你是怎样明白的?
(2)、指导朗读。
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这一句把什么比做什么?
你们喜欢这棵迎客松吗?愿意做做这棵奇松吗?愿意的话,请站起来,让我们舒展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吧!(边读边伴着动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迎客松它奇特在哪?(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热情吗?(指名读)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后,小黑板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到()。
(4)、小结:你们还在哪见过迎客松?迎客松不仅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祖国的瑰宝。在这天,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5)、品读这些句子,读出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欣赏陪客松、送客松。
(1)、除了喜欢迎客松,你还喜欢哪棵松?
指名回答(陪客松、迎客松)
(2)、为什么喜欢?能说说理由吗?引导学生自己组织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的盆景)
(3)、出示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填空。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
(4)指导朗读后交流:
黄山的奇松只有这三种姿态吗?如果你也是黄山中的一棵松,你会是什么样貌的呢?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一下黄山奇松的奇特。
(四)总结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怎能不让我们赞叹!课后,让我们把这篇美文介绍给我们的父母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黄山奇松的美吧!
(五)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陪客松-绿色的巨人-千姿百态
送客松-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案13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对象分析
本班为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件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具备上网浏览的能力、简单的文字输入、编辑能力和网上绘画能力,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四、教学策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五、媒体设计
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黄山奇松》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搞笑。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述。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主角,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教学目标
1、透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读懂课文的资料。
2、透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潜力。
3、透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资料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潜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这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透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必须的自学潜力,此刻,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自学状况:
(1)好!你们透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透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资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带给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带给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透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带给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带给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应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样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透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应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样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透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透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推荐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那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用心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仅能够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能够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它以什么闻名于世?(课件出示“四绝”),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说一说,也可以写在书的空白处。(课件出示要求)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奇松。
8、指导学生说话:请选自己喜欢的一棵,试着说两三句话。
三、总结
四、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第五篇:黄山奇松教案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字词读写关:认读后听写生字词。
荣誉
陡崖
玉屏楼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宾客
屹立
卧室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同位交换检查,纠错。
2、课文朗读关:指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3、内容把握关:(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黄山的松树或者更详细的说是主要写了黄山的松树很奇特。)
(2)课文中哪些句子紧紧围绕黄山松来写?(5处)
(第一处: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第二处: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第三处: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第四处: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五处: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3)从这些描写松树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黄山松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奇)过渡:下面我们就进入对课文的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山的松树的。
二、学习课文。
导语:你认为在你找出的五处写松树的句子中,哪几句是作为最主要的部分来写的?(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三句。)那我们就先来看这三句。
1、自己读一读这三句。
你会发现: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运用了“如同”“如同”“好像”这样的词语,把句子自然的分成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你还会发现:三个句子的前半部分都是写松树的——样子或者说姿态以及位置,体现出它们的姿态之美、生命力顽强之美,三个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是——作者展开的想象,体现出这三大名松的奇特: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的告别——这种想象更突出了三大名松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围绕三大名松用了如此多的笔墨,既有实写,又有想象,既写出了三大名松的特点,又突出了三大名松的美和奇,这就叫做“具体描写”。
朗读练习,加深理解.2、自己读一读其余两处描写松树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这两个句子和上面的三个句子相比,是写得具体详细还是写的简单笼统?
读后说一说,师小结:这两个句子没有具体详细的去写松树,而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写的,所以这样的写法就叫做“概括描写”。虽然只是概括描写,我们却依然能从中感受到黄山松树的美丽与奇特,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现吧。
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师引导:把整篇课文连起来看,我们会发现:作者抓住了黄山松树的特点,运用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开头和结尾概括描写,这是总,中间重点部分具体描写,这是分,所以全文形成了“总——分——总”的结构;同时,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更突出了松树的形态特点。这些写法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
四、拓展延伸:
配套练习册上《黄山奇石》一课与本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家可以试着去完成。
五、布置作业:
背一背——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读一读——从主题学习丛书中找到有关黄山、黄山奇松的资料,增加了解; 写一写——仿照课文中迎客松的写法,写一种你想象中的黄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