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3柳永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
3柳永词二首
用赞美“教训”你
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康有为
赏读:一个国家只崇尚农业(囿于小农经济)就必然守旧、不开化;如果一个国家提倡工业(重视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会天天创新,天天增加智慧。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
——《魏源集》
赏读:(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树立德行,立下功劳,说出名言,树立高洁的节操。这就叫做四项不朽的事。须是表里皆实,无毫虚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朱子语类》
赏读:(一个人)必须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伪,然后才能有不断培养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础,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
赏读: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一、作者视窗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蝶恋花》等。
二、写作背景
《蝶恋花》:柳永出身于世代儒学仕宦之家,青年时代在汴京度过,生活放荡,是一位风流才子。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不得志,多往来于秦楼楚馆之间,与教坊乐工歌妓相交,相传死后是由歌妓们集资为其营葬。其风流韵事、离情别意之举司空见惯,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诸多旷世之作。本词即词人自己漫游江湖之中,触景生情,春愁难耐,相思骤生,为他的意中人而作,或为排遣心中抑郁而作,历史上并无明确结论。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是他从家乡福建崇安赴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谊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时的赠词。当时,孙何徙两浙转运使,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故柳永作词相赠,以博得孙何的称扬和赞誉,可见,柳永亦有升迁之意,仅是一生潦倒不得志而已。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过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完颜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伫倚()
(2)黯黯()
(3)凭阑()...(4)强乐()
(5)憔悴()
(6)参差()...(7)堤沙()
(8)天堑()
(9)珠玑()...(10)罗绮()(11)叠.(13)钓叟().
管()答案(1)zhù(2)àn(3)lán(4)qiǎnɡ(5)qiáo(6)cī(7)dī(8)qiàn(9)jī(10)qǐ(11)yǎn
(12)qiānɡ(13)sǒu 2.词语释义
(1)伫倚危楼风细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黯生天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把疏狂图一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乐还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南形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参差十万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重湖叠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2)重湖叠清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无言谁会凭阑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嬉嬉钓叟莲娃。答案(1)衣带渐宽终不悔(2)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3)草色烟光残照里(4)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5)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6)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整体感知
1.《蝶恋花》
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2.《望海潮》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文脉梳理
上片:登高望远→离愁《蝶恋花》
下片:无法排解忧愁→对爱情坚贞不渝
重点突破
一、古人作诗填词,很注意锤炼句子,所谓“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请参阅“阅读向导(一)”,指出柳永《蝶恋花》的佳句,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极言词眼之重要,透过它看全篇,有了它,全篇活,所谓点睛之笔,锦上添花。《蝶恋花》是柳永的千古名篇,篇中自然有千古绝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前文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让读者所攒的所有“疑云”涣然冰释,使天窗大开,豁然开朗。主人公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于“衣带渐宽终不悔”,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认为是值得的,也无怨无悔。可见“春愁”之重,但他痴心不改,矢志不渝,死心塌地,毫无悔意。至此,已经信誓旦旦了,却依然不肯把“春愁”的真正意义讲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才一语破的,原来是为她。为了她,他历尽磨难,经受相思的煎熬,憔悴不堪,甚至度日如年,痛不欲生,但还是两个字“不悔”!这两句正是因为锤炼之深,内容之丰,感情之真,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终成千古名句,妇孺皆知,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人间词话删稿》)。
二、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里说的是词的一个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也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柳永的《望海潮》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望海潮》中点染手法使用成功,炉火纯青,值得品味。如“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上三句写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宏伟气派。“烟柳”句即就上三句意染之:通过具体的描述让我们更直观更鲜明地想象到杭州城的大手笔,大都市的风采。雕梁画栋,装饰一新,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真乃“繁华”也。同样“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对上句“重湖叠
清嘉”的意染。上句写湖水盈澈,山峰连绵,清秀无比。下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自然是紧凑而鲜活的一笔。二者紧密相连,水乳相融,珠联璧合,可谓妙笔佳句。
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将别人的语句略作改动(或不改动)用到自己作品中,是古代诗词中一种较常见的表现方法。请在学过的作品中,举出若干例子,并略加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例:杜甫《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语出《诗经·秦风·东邻》:“有车邻邻。”(略有改动)《阁夜》中“卧龙跃马终黄土”语出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部分引用)《登岳阳楼》中“乾坤日夜浮”语出《水经注》:“湖水广圆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借用其意,为我所用)李白《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略作改动,丰富了内容)《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部分引用)姜夔《扬州慢》中“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语出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略有改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语出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引用部分)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语出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未作变动)
名句品评
(1)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品评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增加画面的视觉感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品评 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写有情人的痴心真情,此心长在,此情不变,即使受尽痛苦折磨,即使为她消瘦憔悴,还是愿意为爱情而牺牲一切。“为伊消得人憔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情所困,为爱所苦,失意伤心,憔悴不堪。这两句写得极其形象化,常为后人引用,但所指则不一定是原意了,例如:王国维便以这两句词来比喻人成就大学问、大事业所必经的第二境界。由于对理想的执著,因此信心十分坚定,虽然饱受挫折,尝尽风霜,仍旧坚持到底,始终不变。
(3)重湖叠山献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品评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品评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嬉嬉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炼句
诗歌句意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的句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答题思路】 ①简析句意。②结合文意赏析。③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诗歌例析:
江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简析句意)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步骤二结合文意赏析)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步骤三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二、赏析精彩诗句
【答题思路】 ①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③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歌例析: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②估客指商人。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读诗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表现的画面还原,并体会蕴含的情感。其次要整体感知,关注标题和小注等辅助信息。最后要注
②
①
意广泛联系,看到“明月”就要考虑思乡,看到“安史之乱”就要考虑硝烟烽火、流徙不定、家仇国恨等。
三、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1.倒装句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出于声律的需要。
(2)宾语前置:“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
(3)状语倒装:“簌簌衣巾落枣花”应为枣花簌簌落衣巾,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
(4)定语倒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应为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
2.省略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
一、延伸阅读
生死相依
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在深圳的“民俗文化村”游玩,夜里的空中飞人表演让我难忘。皎洁明亮的月光下,一个男艺人双脚缠住空中索绳,头朝下倒悬于空中,嘴里咬着一段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女艺人的身上,这样他们在空中联成了一体。女艺人没有别的支撑,仅靠一绳相系于对方,然后他们同时伸开了双手,在空中展开成一双飞燕,旋转着……那一刻扣人心弦——一绳相系,生死相依,把自己交给了对方,同时让自己承受了对方,共同成就了月光下的一对飞人。
此后的日子里,又听到一个故事:一对外国夫妇登山,丈夫意外落崖,碰巧妻子在丈夫落下的瞬间咬住了他的上衣,就这样在死死僵持的一小时里,妻子仅仅以她那细细的牙齿承担了高大魁梧的丈夫的全部重量,她的牙齿和嘴唇被血染得鲜红。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走近柳永
题目:请以“走近柳永”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600字左右。示例
品那一袭白衣
柳絮轻软,流水尽飞花。你那一袭白衣胜雪,飘飘然。几片火红的花瓣落于白衣上,似一朵一朵绽放的血花,残酷美丽之至。
你轻嚅抹笑,轻抚袖,轻吟: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嗯,挺伤感的……
你的嘴角勾起一抹不在意的笑,似在自言地道,虽说是奉旨填词,现在,不也逍遥快活,不也挺好的么?
好?好。也许,这就是好吧……
古今中外,无数有才情的文人诗客都得不到赏识,一如青莲、义山、樊川、香山、少陵…… 想到这,你微微苦笑,自己,如何与他们相比?
你开始混迹于江湖,你开始与下层市井人民相处。你的满腹才情,得到了民众们一致的追捧,甚至到了凡是有井有水有人的地方,都能歌唱你的词。
这么有名了,你还在忧愁什么?
你有一个别号:白衣卿相,这或许是你对自己的概况。嗯,很好的名字啊,你永远一袭白衣,你字耆卿。且“相”,不正是“士”的意思么?有这么多认可与褒奖,你应该会浅浅一笑吧。
可为何,你还会吟出“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强乐还无味”、“望极春愁”等忧愁悲伤之至的词句呢?
天之骄子如你,怎可这样? 才华横溢如你,怎能这样? 词倾众生如你,怎会这样?
人们称你为“相”、“郎”,可你,蹙着的眉何时能被抚平? 你生命中的女子来了又去,又怎么都忍心离开,而不是驻足留下? 天都不知道,你还是孤单的。
你的生命中始终不会留下任何一个人的痕迹。
到最后,垂暮之年,你,是轻松了么?当你离开这世间时,是终于一颦浅笑了么? 漫漫红尘,谁与你共进?
哦,忘记了,你的生命中只会有过客,而不会有任何人的淡影。风尘中的人来了又去,却没有一个人能让你铭记。
到你闭眼的前一刻,你口中念叨着的,是什么呢? 是人,事,还是你的词?
可惜这些,都不能带走啊……
终于,你闭眼释然了。你的那袭白衣上,是否还承载着许多泪水?
或许死,可以让你获得你毕生所追求寻觅的安谧宁静;或许死,对你来说只是一场长眠;或许死,对你来说是一个解脱释然吧。
千百年来,你从未被人遗忘。你的词,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熟读传诵,可是又有谁,能真正地读懂你?
你的姓名,依旧如此贯耳。可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你? 柳永,柳永,你是我记忆中的一袭白衣。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A.伫倚(zhù)黯黯(àn)
凭阑(lán)强乐(qiǎnɡ)....B.参差(cān)差使(chāi)憔悴(cuì)谯楼(qiáo)....C.沙堤(dī)天堑(qiàn)珠玑(jī)罗绮(qǐ)....
答案 B 解析 B项“参”读cēn。
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5分)A.望极春愁,暗暗生天际。B.无言谁会凭阑意? C.为伊消得人憔悴。D.嬉嬉钓叟莲娃。答案 A 解析 B项暗暗—黯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高。.B.为伊消得人憔悴
消得:消瘦得。..C.千骑拥高牙
高牙:高高飘扬的军前大旗。..D.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答案 B 解析 消得:值得。
4.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人词风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5分)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①③⑥婉约,②④⑤豪放。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二句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寄情于物,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婉曲含蓄。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玉蝴蝶 柳 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 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
③
④
①
②
B.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③⑤⑥/②④
秋情怀。②苹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寓意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将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动人;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从对方着笔,写出因不能与思念中的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折射出自己常年漂泊的怅惘与无奈。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销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 ①江皋:江岸。②凤团:宋时一种名茶。前人评此词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云鸠”云色如鸠,绘出乌云墨黑;“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这一句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
①
②
第二篇:3.13 柳永词二首 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地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后来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0多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很值得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被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人们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 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赏评 作者从多个方面记叙了悲情才子柳永的一生写了他的出生地经历和才情尤其重点写了他的坎坷命运详略得当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前后照应和篇末一笔点出主旨的技法更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快速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maxbook118com 第13课 柳永词二首
第13课
柳永词二首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诗苑花絮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 柳永很早就以写淫冶讴歌之曲即世俗喜爱的风流曲调闻名曾写过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当他考进士时被留意儒雅的宋仁宗特予黜退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弄得他很久没有中进士 吴曾《能改斋漫录》 干脆号称奉旨词柳三变专写歌词去了 诗苑花絮 柳永曾拜访晏殊晏殊问他贤俊作曲子么他回答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认为他有意讥讽便反讥道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绿线慵拈伴伊坐 张舜民《画墁录》 柳永常与歌儿舞女交往为他们写作歌词相传他死在僧舍是一群歌妓集资葬了他的尸骨 杨湜《古今词话》 这些故事是否可靠很难说但他屡试不第辗转下僚因而对市民生活有相当的了解与歌妓交往时有较为真挚的感情和同情心而且对此不像上层文人那样假作正经却都是事实正因如此他才专力作词在词的体制内容风格诸方面均有所突破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以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避暑录话》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释义 ①伫倚危楼风细细____ ②望极春愁____ ③无言谁会凭阑意_____ ④拟把疏狂图一醉 _____ ⑤为伊消得人憔悴 _____ ⑥东南形胜_______________ ⑦市列珠玑 _____ ⑧户盈罗绮 _____ ⑨重湖叠 清嘉 _____ ⑩异日图将好景________ 尽 注意 高 打算 值得 地理形势重要 罗列 堆满 秀丽 画下来 四名句积累 ①伫倚危楼风细细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柳永《蝶恋花》 ②草色烟光残照里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蝶恋花》 ③ __________________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④东南形胜江吴都会 _________________ 柳永《望海潮》 ⑤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 柳永《望海潮》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无言谁会凭阑意 衣带渐宽终不悔 钱塘自古繁华 十里荷花 ⑥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⑦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 ⑧ ________________ 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⑩ ________________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番洗清秋 执手相看泪眼 便纵有千种风情
伤离别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更与何人说 多情自古
柳永 约987约1053 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 人____词人 ____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_______》原名三变 字景庄后改名___字____ 排行 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 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北宋 婉约 雨霖铃 永 耆卿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_______》 乐章集 2.资料链接 《蝶恋花》 本词写于作者漫游江湖之时触景生情春愁难耐相思骤生为他的意中人所作或为排遣心中抑郁而作历史上并无定论 《望海潮》 据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在歌妓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蝶恋花》中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 草色烟光残照里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以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来是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文的抒情烘托出和谐的气氛这一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2.《蝶恋花》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独倚危楼时已黄昏却久久不忍离去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却无法排遣无边的春愁相思满怀的抒情主体形象 3.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写道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望海潮》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名师点拨 《望海潮》中点染手法使用成功炉火纯青值得品味如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上二句写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宏伟气派烟柳句即就上二句意染之通过具体的描述让人更直观更鲜明地想像到杭州城的大手笔大都市的风采雕梁画栋装饰一新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真乃繁华也同样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对上句重湖叠 清嘉的意染上句写湖水盈澈山峰连绵清秀无比下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自然是紧凑而鲜活的一笔二者紧密相连水乳相融珠联璧合可谓妙笔佳句 [细剖·深析] [楼主] 有人说《蝶恋花》构思巧妙处处悬念任选《蝶恋花》一处说说作者是如何设置悬念的 [沙发] 悬念从开头就已设置一位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的人他到底为何伫倚楼头呢下文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望尽天边一种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 但愁的内容又是什么是游子思归情场失意还是官场倾轧仕途坎坷词人却避而不答接着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草色烟光残照里时已黄昏却迟迟不归再次让人疑惑 [板凳] 作者写无言谁会凭阑意有了春愁却又无可诉说正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词人在此非但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反而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就是这样故意闪烁其词让读者捉摸不定这又是一个悬念 [三楼] 读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为何而来他越是不讲偏偏把笔墨宕开写他如何苦中作乐借酒浇愁吟啸高歌大有不抑制住春愁不可之气势结果却强乐还无味他失败了为什么这种春愁如此执著呢读者又是不解直到词的最后才终于一语道破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来是为她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 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 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 美文佳作欣赏 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 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maxbook118com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maxbook118com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返回 快速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maxbook118com
第三篇:2019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8登临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8
登临词二首
草与禾秧苗
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禾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人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怒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禾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禾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呀。”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
赏读: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刘梦得文集》
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谢良佐
赏读: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一、作者视窗 《桂枝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亦擅长诗词。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作“同父”),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二、写作背景
《桂枝香》: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他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实际上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翠峰如簇()
(2)征帆去棹()..(3)酒旗斜矗()
(4)星河鹭起()..(5)漫嗟荣辱()
(6)腥膻无际()..答案(1)cù(2)zhào(3)chù(4)lù(5)jiē(6)shān 2.词语释义
(1)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峰如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西风、酒旗斜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危楼还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凭却长江管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河洛腥膻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肃杀、萧索(2)白色的绸带子(3)箭头,形容山的峭拔(4)直立(5)通“环”(6)依靠(7)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8)强大的对手,即强敌 3.名句背诵(1)写出《桂
枝
香
》
中
运
用
比
喻的句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描写长江天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登多景楼》中表现作者破敌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3)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整体感知
1.《桂枝香》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追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2.《念奴娇·登多景楼》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文脉梳理
上片:写景故国晚秋盛况
古:六朝荒乐而亡《桂枝香》 下片:怀古→感慨
今:警世伤时
《念奴娇·登多景楼》
总结全文抨击“天限南疆北界”上片军事要地当权者苟安下片:批判六朝统治者批判“只成门户私计”作者“登临意”必胜信念
重点突破
一、《桂枝香》写登临所见景象,逼真如画。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纠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头一样挺拔。残阳夕照之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立着。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二、《桂枝香》和《念奴娇》都写及长江,但详略有异。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桂枝香》和《念奴娇》都写及长江,但内容与手法都不同。《桂枝香》中提到长江,是用斜阳、帆樯、彩舟、白鹭来衬托长江之美,虽是秋色却无萧瑟之感,反而充满了生机与气势,运用的是白描手法。《念奴娇》一词是突出了长江的险要,借批判六朝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略与勇气来揭露批判现实中当权者凭借天险以求苟安的政策,是以议论为主。
三、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对表达作品的情志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课的作品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既可使词的语言精练,又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桂枝香》中运用了“门外楼头”“后庭遗曲”等故事,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华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念奴娇》中运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淝水之战”等故事,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名句品评
(1)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品评 此句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于其中。(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品评 此处化用了唐贤小杜(杜牧)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作。后人视其为亡国之音。词人此处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3)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品评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做出争雄的形势。
(4)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品评 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但是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呢?因而中原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河洛”即黄河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腥膻”,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带有轻蔑之意。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批判已达到极致。考点链接
登临诗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一、无限风光一望中
登高览胜,有入眼美景激荡心胸,也就有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造化神奇的崇拜,有了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唐寅有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万里江山都一望。”此诗虽然语近直白,但拙中见巧,先写重重登高之意,尔后以无限风光结笔,虽无细致描摹,但恰恰表现出登临时的喜悦和陶醉。
登临太湖山主峰,李白写下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豪迈诗句。临眺汉江,王维描绘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水色山光和波澜壮阔。——二者均见证了盛唐之音的超凡脱俗。
二、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使人心胸开阔,登高使人明理致知,登高使人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处于天地之间,人渺小只如“沧海一粟”。上得高楼,临御清风,观照于自然万物和无限时空,内省于名缰利锁和狗苟蝇营,则清明澄澈之中,所思所求必也别有境界,郁闷愁苦之情,莫不被天地清风拂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句可以被演绎为登高中对生命价值的进一步探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在远眺中阐释了眼界心胸的阔大对追求的意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极多登高的李白,铺写高楼美景,将自身愁绪遣散在天地之间;而“驱车登古原”的李商隐,不也是因为“向晚意不适”吗?
三、山临绝顶我为峰
登高的过程是一个征服的过程,山临绝顶或高楼独上,仰观苍穹,俯瞰四海,往往更容易生发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毕竟人才是万物之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和抒发壮志都为登临诗开辟出更为雄伟的境界。
林则徐幼有佳对“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杜甫也想象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征服绝顶,也就是征服自我,从而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于自然面前,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金主完颜亮早有雄吞江南之志:“万里车书盍会同,江南登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君临天下的气概,也离不开登临绝顶的豪迈。
四、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永道:“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范仲淹说:“月明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温庭筠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因为思念,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别离之情。
尽管登高是绝少有机会追寻到故乡或那人的踪影的,但眼底的斜阳草色、流水青山、归雁飞鸟、落日浮云,至少给情感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和寄托的媒介,或给孤苦无依的情感提供了某种归宿。不是吗?那远方的青山与家乡何其相似?那匆匆的流水可流过故园的门口?那天边的归雁能否传递我思念的信息?那当空的皓月可有人与我一同守候?杨柳河边是你我分别之地呀,陌上花开,又是一年的他乡淹留。
五、万方多难此登临
登临诗的最高境界,大概是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的舒展怀抱、怀古论今。很早陈子昂就发出《登幽州台歌》的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接千载,心骛八荒,远望遐思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呈现出天地间的孤苦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无边落木萧萧下”,景色浩瀚壮阔,气魄雄浑,但更有岁月的无情流逝;“千古兴亡多少事”,“六朝旧事随流水”,盛衰无常,荣辱谁知,又有几多家国难为的思索。于是,许多诗人开始借登高来喻寄哲理讽谏时世并痛伤怀抱。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的《登楼》将自然景象与国家灾难、个人情思熔于一炉,虽春色锦绣,但国家动荡的政局仍使人心怀忧郁,无路请缨,也只得空自惆怅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面对山河破碎、故土难归的情形,苦闷悲愤而又绝不甘沉沦的壮烈情怀,尽在痛拍栏杆中表露无遗,也奏响了登临诗的最强音。
一、延伸阅读
弱者的等待
两人结伴横过沙漠,水喝完了,其中一个中暑生病,不能行动。剩下这个健康而又饥饿的人对同伴说:“好吧,你在这儿等着,我去寻找水源。”他把手枪塞在同伴的手里说:“枪里有五颗子弹,记住,三个小时后,每小时对空鸣枪一声,枪声指引我,我会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与你会合。”
两人分手,一个充满信心地去找水源,一个满腹狐疑地卧在沙漠里等待。他看表,按时鸣枪。除了自己以外,他很难相信还会有人听见枪声。他的恐惧加深,认为那同伴找水失败,中途渴死。不久,又相信同伴找到水,弃他而去,不再回来。
到应该击发第五枪的时候,这人悲愤地思量:“这是最后一颗子弹,伙伴早已听不见我的枪声,等到这颗子弹用过之后,我还有什么依靠呢?我只有等死而已。而且,在一息尚存之际,兀鹰会啄瞎我的眼睛,那是多么痛苦,还不如……。”他用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再扣扳机。
可是不久,那提着满壶清水的同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循声而来,他所找到的是一具尸体。
二、写作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示例
立意高远 尺幅千里 ——王安石《桂枝香》赏析
金陵,在唐宋以前曾经作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国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家的王安石晚年住在这里,这首《桂枝香》上片描绘金陵的景色,下片通过怀古抒发感慨。
假若这是一幅图画,我们就会从大江边上、龙盘虎踞的地方看到一个凭栏眺望的老人,他便是王安石。登高望远,追古讽今,是豪放词派喜欢涉及的题材。本词起句一“登”一“送”,已见所咏之意,而接下来的“故”国“晚”秋,“初肃”天气,笔笔不离主意,确是大家手笔。且一个“送”字,就目力所及,关照整个上阕,使一股豪气贯穿全词。“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先写远景,用的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千里长江好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诗人巧妙地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阕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次写近景,极为壮美;但细细品味,“征帆”、“去棹”、“残阳”、“西风”这一连串带有伤心的、摧折意味的意象,却又使人不由得联想起“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指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温庭筠《杨柳枝》)、“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晏殊《踏莎行》)、“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廖世美《烛影摇红》)、“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等诗句,因而也就有一种强烈的暗示作用。这几句写景,有与下阕怀古思今处暗合之妙,令人感受到“繁华竞逐”中所含的隐忧。“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最后写全貌:彩舟远去,融入白云淡淡的天际;银河漂星,作为白鹭翔飞的背景。也可以说:星河,可供彩舟荡桨;淡云,可与白鹭同飞。总之,诗人将天地之间的美景打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后用一句话进行高度的概括,“画图难足”,可谓收束有力。
下阕首句用一“念”字宕开,坠入对往昔的回忆。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曾发生过多少竞逐繁华、醉生梦死、悲恨相续的故事!“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这是何等惨痛的回忆!(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而南朝陈后主和张丽华因腐朽奢靡而破国亡家的旧事,还不令人惊心动魄么?“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从怀古拉回到眼前,抒发感慨。“此”字含义丰富,它既可具体指眼前胜景,也可抽象概括北宋当时的社会状态。“漫嗟”中融进了深情的期待与最终的无奈!“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旧事早已如眼前大江,去而不返;唯有眼前秋色依旧,“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此情此景,怎不令人万分惆怅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唐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若只是商女不知亡国恨,或许无关大局;如果统治者不能从六朝故事中吸取亡国的教训,则是致命的。前有六朝破灭之覆辙,后有南唐后主败亡之教训,所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确令人触耳心惊啊!
本词上阕写景,景中有情,画面开阔,气势恢宏,有大气;下阕追古思今,感慨系之,笔力雄健,叙议结合,有深意。在“卑顺宛转”的婉约诗风占主导地位的宋初,王安石的这首词,无论在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上,都确有开豪放词风气之先的意义。角度二 走近王安石
题目:请以“走近王安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示例
轻轻的叹息
元佑元年(1086)四月六日,66岁的王安石在江宁府(南京)的半山园去世。死亡是一道黑色门槛。王安石死了,这个王朝再也没有支柱,这个时代再也没有灵魂。不管怎样,王安石的生命持续一天,人们就仰望他一天,即使不再发号施令,可仍然是一面旗帜,一种标志,一个信号。
司马光闻讯,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政治家没有了对手,生命再也没有了激情和斗志。王安石死了,朝廷安静了许多。皇帝可以睡大觉了,满朝文武可以睡大觉了,再也不必担心凶猛的变法会排山倒海,卷土重来。
只有边陲虎视眈眈的契丹王和西夏王窃笑不已。王安石死了,主战派的旗帜倒了,谁也不会再说富国强兵。堡垒从内部攻破,过数十年,他们要占领北宋首府,要将宋徽宗、钦宗父子俘虏北去。
只有春雨淅淅,像是无声的啜泣,可它能洗去人间的浮躁,能使世界在迷茫中冷静下来吗?
王安石在迷茫、凄凉中死去。也许,死亡应该是另一种生存的延续……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5分)A.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B.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作出争雄势。D.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答案 D 解析 A项应为“千里澄江似练”。B项应为“彩舟云淡”。C项应为“做出争雄势”。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项是()(5分)A.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B.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C.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D.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答案 A 解析 B项用了关于王导、谢安的典故,典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C项用了祖逖北伐中流击楫的典故。D项典出《晋书·谢安传》,“小儿辈”指谢安之弟谢石、侄儿谢玄、其儿子谢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是指建都于建康的东晋、西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B.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后庭》遗曲:即《玉树后庭花》。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河洛:黄河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D.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还:通“环”。此意:指收复中原的愿望。答案 A 解析 A项六朝应指建都于建康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4.下列选项中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5分)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长江之水,江水澄澈,像白色的绸带,山峰青翠拥簇,好像竖起的箭头,历历在目。B.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此句写江面,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江波之上。细看凝目处,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斜插的旗子高高飘浮。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镇江北面横贯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这样的地理形式,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D.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长江好像银河,远在天边的船只笼罩着一层薄雾,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这种美景是画不够画不完的。答案 D 解析 “画图难足”应为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20分)
水调歌头 登多景楼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 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②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情甚厚,多有酬唱。(1)从全词来看,词人“强呼斗酒发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逢秋伤悲,客居异乡,山河破碎,报国无路。
(2)“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或“比喻”,或“双关”)。对山河破碎、奸佞当道的深切忧虑;对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悲慨和无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归隐思想。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20分)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1)“酒旗戏鼓甚处市?”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2)结合词的第三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慨的。(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①答案(1)酒楼戏馆的闹市,过去是什么地方?(2)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情景,借燕子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表达出作者对朝代兴亡和世事沧桑的感叹。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5分)
天门谣 贺 铸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
①牛渚天门: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②新阿滥:笛子曲。《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1)“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与”,给予的意思,写雾收敛,让人去游览,赋予雾以生命,形象地刻画了云雾消散的景象。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天门景色的美丽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阕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待”表明下文都是虚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声、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3)该词凭吊前朝兴亡,给人什么启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阻隔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②①
第四篇:2019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4苏轼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
4苏轼词二首
责 任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从此,男孩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集》
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
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拥有博爱之心,是为人之道。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拟尧舜。可见人们加强自我修养是多么重要啊。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赏读:《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变通一词,启示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 “快哉亭”,并作此词。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定**》:作于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偶遇风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偓佺()
(2)欹枕()
(3)杳杳()....(4)天籁()
(5)料峭()..孤鸿
没绣帘卷..(6)没
(7)卷
没有
试卷
..
答案(1)wò quán(2)qī(3)yǎo(4)lài(5)qiào(6)mò méi(7)juǎn juàn 2.词语释义
(1)欹枕江南烟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杳杳没孤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得醉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道有雌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点浩然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杖芒鞋轻胜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料峭春风吹酒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2)遥远迷蒙的样子(3)体会到(4)偏说,硬说(5)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6)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7)草鞋(8)形容微寒 3.名句背诵
(1)落日绣帘卷,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杳杳没孤鸿。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答案(1)亭下水连空(2)欹枕江南烟雨(3)一蓑烟雨任平生(4)莫听穿林打叶声
整体感知
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这首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2.《定**》
这首词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文脉梳理
上片:面向风雨泰然自若《定**》
下片:雨过天晴→未来人生→超脱旷达
重点突破
一、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第四年。全词通过描写快哉亭壮阔的山色水光,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从中看出他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达观态度。写景传达出了他亭前览胜的欣喜自得之情及不受仕途干扰、超然物外的坦荡气度和浩然之气。下阕中塑造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头翁形象,其实他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渔翁的处世态度、不惧风浪的精神实则是苏轼所具有的。在他看来,宋公子对风的划分十分可笑,他赞成庄子所言,天籁本身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控制之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气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种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可以很好地指导人生航向,让人生精彩,让生命常青。
二、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定**》,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放在心上。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三、通过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请体会下列诗句,说说它们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伫倚”句:写主人公久立高楼,愁绪盈胸,惆怅回肠,黯然神伤,哀哀自怜,难以释怀。这是一种相思之情,一种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怨情愁思,愈久愈烈,挥之不去。
“乘醉”句:这是一种乘着酒兴听箫鼓演奏、赏大好风光的雅兴,一种悠然自得、欣然自足的心情,一种轻松自如 的情趣,流露出对杭州美景的热爱和赞赏之情。
“欹枕”句:这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写出了一种淋漓兴致,传出一种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莫听”句:一种坦然自如、泰然处之的气度,外物不足萦怀,任凭风浪起,我行我素,处变不惊,表现的是一种不怕风雨、搏击风浪、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名句品评
(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品评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回忆镜头,又是现实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那种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作者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这样就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品评 这两句意谓正因为有一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因而才有“千里快哉风”,因而也才有今天这座黄州快哉亭啊,此两句用典,“浩然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东坡所谓“浩然气”即由此而来。“快哉风”典出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赋中,宋玉分风为“雌”“雄”讽谏楚王之意显然。妙在作者故意挑剔宋玉毛病,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实则不过是词人酣笔豪情,借题发挥而已。他从老渔夫与风浪的搏击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苏轼这种豪迈的气概,探索人生的精神,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3)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评 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呢?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评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虚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一、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几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④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
子却远处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汹涛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的构思,正应了前人的评论“忌直贵曲”。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也都运用了这种笔法。
“虚实相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二、虚实结合题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第三步:析效果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一、延伸阅读
骆驼妈妈
有一个美国旅行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看到这样一幕:
无人区里有一只母骆驼带着几只小骆驼一路低着头,不时地停下来闻着干燥的沙子。按照常识,旅行者知道这是骆驼在找水喝。它们显然渴坏了,几只小骆驼无精打采地走着,在太阳的炙烤下,它们的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快要支撑不住了。
旅行者还发现,小骆驼们紧紧挨着骆驼妈妈,而母骆驼总是根据不同的方向驱赶孩子们走在她的阴影里。
终于,它们来到了一个半月池边,它们停住了。几只小骆驼兴奋异常,打着响鼻。可是,池水太浅了,站在高处的几只小骆驼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把嘴凑到池水边上去。惊人的一幕发生了。
那只骆驼妈妈围着她的孩子们转了几圈,突然纵身跃入池潭…… 水终于涨高了,刚好能让小骆驼们喝着。
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500字左右。示例
阔大的意境,广博的胸襟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主要描写“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并融入词人超旷达观的博大胸怀,营造了一种壮阔优美、极富动感的意境。
上片先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出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景致,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下片动静结合,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作者的描写由静景忽变动景,奇峰突起,极富震撼力,为下文议论和抒发豪情张本。
这种雄奇奔放的意境风格在苏轼豪放派词作中极为典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从此极为壮阔、极富动感又极具美感的意境,可以看出作者的深邃思想、博大胸襟、非凡气概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角度二 走近苏轼
题目:请以“走近苏轼”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300字左右。示例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偓佺(wò quán)
..鸟瞰(kàn)
.B.杳杳(yǎo)
.商榷(què)
.C.天籁(lài)
.整饬(shì)
.D.料峭(qiāo)
确凿(záo)
.答案 A 解析 B项“葩”读pā。C项“熨”读yù,“饬”读chì。D项“峭”读qiào。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料峭春风吹酒醒(形容微寒)..欹枕江南烟雨(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B.刚道有雌雄(刚才所说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草鞋)..C.杳杳没孤鸿(遥远迷蒙的样子)..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D.认得醉翁语(体会到)..一点浩然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答案 B 解析 B项刚道:偏说,硬说。
欹枕(qī).
忍俊不禁(jīn).奇葩(bā).戛然而止(jiá).熨帖(yùn).
渎于职守(dú).僭越(jiàn).
时乖命蹇(jiǎn).3.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5分)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杨柳岸晓风残月。答案 A 解析 A项属于豪放风格的词;B、C、D三项均属婉约风格的词。4.下列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B.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写出了词人对风浪中的白发渔翁的深切同情。C.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D.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答案 B 解析 “深切同情”错,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江城子·别徐州
苏 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②,清泗③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 ①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其时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调任途中,词人
①作此词抒发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②彭城:即徐州。③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流经徐州。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阕写景抒情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写所见之景,如“隋堤”“水溶溶”“归鸿”“彭城”、清澈的“泗水”等,词人即景抒情,依恋之情融于景中;结尾三句是虚写,词人在想象中把相思之泪寄给徐州,但却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如此虚写,使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本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片实写,描写饮散离亭西去时的所见所感。下片虚写,描写想象中的今夜停泊之地以及愁绪满怀的凄苦情状。虚实相生,把伤别之情、羁旅之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 ①开元:天宝,说开元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②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代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①
②
第五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柳永词二首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两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3、鉴赏这两首词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春愁的表达方式。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背诵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是一首非常出名的慢词。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柳永另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蝶恋花》。
二、简介学习宋词的步骤:
二、学习课文:
(一)《蝶恋花》 1.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主旨)
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作品没有明示,应是男女均可。
1)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都是“伫倚危楼”时的所望、所感,由此而使“春愁”黯然而生。所谓“春愁”,就是相思。“无言谁会凭阑意?”极写其孤独和无奈。
2)下片写在登高望远的情景下的联想,进一步写“春愁”的无法排解,并表达了对爱情的矢志执著和坚贞不渝。想借醉酒狂歌来排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的一再铺垫,“春愁”的无限就给读者以极其鲜明的印象。这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后悔了吗?不!永不后悔。因为对他(她)的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我愿意为了这样的爱而消瘦,为这样的爱而颜容憔悴。
3、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3.鉴赏要点:
①情景交融是此词的艺术特色之一。上片从凭栏的所见所感,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
②词眼鲜明突出是其艺术特色之二。词的末尾两句,非常警策,是此词的词眼。不仅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