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了语文课(二)教案
《别了,语文课
(二)》教学设计
滨海实验学校 朱丹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2、齐读并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
(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
1、陈小允对语文课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板书:讨厌
喜欢)
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9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谁先说?
(:“奇怪,以前我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今天翻开语文书,却另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忽然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的听张先生讲课。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
“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可以看出他喜欢语文课。
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一句话。
“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这句话写“我” 的感受,其实时间并没有那么快,只是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所以才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一下子”说明我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应出了我对语文态度的转变。
师:这一段直接地、明明白白地写出了陈小允的想法。此时,他的心里正在想„(课件3)生:我还没听够呢,怎么就下课了啊!
张老师,你再多讲点吧!
师:你们简直就是陈小允了,谁能把这段话生动地读出来。(指一人读后),让我们带着又期待又无奈的语气齐读。
3、品读放学后一幕,体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找到直接写感受的语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还找到了陈小允喜爱和眷恋语文课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课件5)。生:“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书“。” 师:你从“一口气读完”中读出了什么?
“我有点儿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知道中国语文是如此丰富多彩”
师:从这里我们读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实在喜欢得不得了。这也是直接写他心里的想法。
5、找出通过对话来表现心理活动的语句。(分角色朗读)(1)分角色朗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课件6)
师:听了爸爸说的话,我是怎么想的,有事怎么做的?
(我听了吓一跳。
“我惶然地拿出语文书….写新学的生字。)(指导“急急”重读)
师:对,这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6、通过他的努力,最近一次默写,他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了100分!
四、细读品味第二部分(10——最后),感悟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1、默读10、15自然段,体会陈小允的“懊悔”
师:作为一名老师,我很理解陈小允,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 了。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有何感受?请同学们默读10、18自然段,划出描写他的 心理活动的语句。如果你能体会出他的心情,就用一两个词写在这句话旁边。师:你划了哪句话,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他很懊悔,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生:他很痛苦,因为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了。师:你能读出他的懊悔和痛苦吗? 指名读,2、轻声读16——19自然段,感受张先生的教育,明白张先生的可敬。(1)默读自悟。
师: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默读16、17、18自然段,想: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陈小允想了什么?(2)师生交流,加深感悟,读出感情。师:同学们做了什么?张先生做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讲述
(3)角色体验,感恩师爱。
师:如果你是陈小允,你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实实在在的爱与期待吗?你想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说点什么?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我们再也找不到陈小允讨厌语文的影子了。年少无知的陈小允“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语文是什么?中国字是什么?祖国是什么?让我们追随陈小允的生活,去他离开祖国的那一瞬间去寻找答案。
(课件15)师:一天后,陈小允跟家人乘上了去危地马拉的飞机,他手捧同学们送他的中文字典、故事书;他眼望和蔼的张先生和志聪这一班同学;他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回首熟悉的校园和城市;他热泪盈眶,他在心里深情地说:(别了,敬爱的张先生!别了,亲爱的同学!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朋友!)他还在说:(别了语文课。)
五 结束语:孩子们,“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板书)这句话多值得我们深思啊!陈小允的千种思绪,万种语言,都化作对祖国、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和眷恋!什么是语文?语文不是枯燥的字和词,而是纯洁美好的师生情感,而是难以忘却的祖国文化,更是每个中国人心里永远也离不开的根。
第二篇:别了 教案
《别了,不列巅尼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鲜而奇特的变化。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站,新闻给我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风云、观察社会变化的窗口。报纸、广播等媒体是传播信息、反映世界的窗口,而新闻、通讯是传播信息反映社会变化的常用形式。索取信息,了解世界,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以及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把握新闻和通讯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报刊的能力,使我们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了解世界。本单元四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新闻、通迅特点的平台,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去索取信息,了解世界。同时,新闻的语言准确鲜明简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好素材。《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新颖的立意,详细的描述了中英双方在香港举行交接仪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注意细节的交代与气氛的烘托,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二、学情分析:
本文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比较多,学生了解不多,这使他们不易体会出文中所蕴涵的强烈民族自豪感,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出发,去揣摩体会重点词句,进而体会作者为祖国逐步的完整、统一而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本篇通讯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闻时代背景,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仔细体会中英双方的交接仪式及作者的所用的语言,教育学生莫忘国耻,积极进取。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六、课时:一课时
七、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听《东方之珠》
2、播放香港回归经典时刻的视频并提问:
(1)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你们的心情如何?
(2)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作为记者,你该怎样去报道这样的事实呢?
(二)知识积累
回顾有关“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知识
1、新闻的定义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特征
4、新闻的六要素
5、新闻的构成部分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原文内容解释题目的含义
明确:“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别了”,用拟人手法,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吻,另外还是主谓倒装,起了如初强调的作用,表明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本文正文由的那几个部分组成,加以概括: 明确: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附板书设计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局部探讨,品味语言
1、齐读导语,掌握语言的精确性、体会情感
2、品味主题部分蕴含深厚感情,非常耐人寻味的句子。(合作学习)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特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明确]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代表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4)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明确]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五)对比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背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地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七)结束
1、结束语
2、看幻灯片,听歌曲,创设情景,体会情感
(八)作业布置
写一则校园消息,要求简明报道事实
(九)教学后记
第三篇:如何上好语文课(二)
如何上好语文课
(二)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应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掌握一些修饰文章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美。语文本身是一种美,语言美,人物美,意境美……这种美不是空中楼阁,遗世而独立,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而从以前到现在,语文教学很多都局限于课堂,割裂与生活的联系。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简单的道理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十分清楚,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往往把语文仅仅看作是课堂里边的事。实际上,学生的语文就应该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通过让学生在文章中发现生活的美,挖掘生活的美,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美,能够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生活的美及自身对生活对美的些许感悟。所以要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眼看世界,尤其是在让学生写作时,让他们去亲自实践,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即可,不用非得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比如让你写自己的家乡,那自己就好好看看自己的家乡在风土人情上有哪些特色,先调查一个月,再写。春季时可以带学生出去踏踏青,让他们细心观察一草一木,然后记录下来。一周让他们写几篇日志,可以是观景,可以是阅人,通过观察后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这种好习惯,使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享受,就不会为了应付老师而东拼拼西凑凑。
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意味着就要忽视课堂,毕竟,有些技能还是要通过课堂训练来完成的,由课内所学进行已知经验的迁移,延伸到课外。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就很重要。课堂教学如果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只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又何谈发现美呢?
第四篇:语文课教案
教学内容: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三)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
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并背诵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五)小结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东西,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大家好好复习品味。
(六)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2 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
第五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0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明确新闻与新闻特写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回顾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特写
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语言高度概括、篇幅短小,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新闻特写,形象性、文学性、感染力比新闻强,常带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篇幅较长,描写细腻。
二、课文分析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1、本篇新闻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用典:含义丰富。毛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意在指美国在中国作威作福的时代过去了。本文活用了这个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虚实结合:从字面上看,是指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这是现实的场景。“不列颠尼亚”是轮船的名字,但作者仅仅是向一艘船告别吗?“不列颠尼亚”的离去,同时也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
结,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终被洗雪。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本导语的新颖之处
散文式的开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同时也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概述英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时间顺序,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写作是本文主体部分的一大特色。
展示了六个不同的场景。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添马舰营区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方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香港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的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5、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细节描写是本文主体部分的第三大特色。
①“面色凝重的彭定康”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6、本文的结语部分,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三、课堂小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 导语
散文式的开头
开篇点题
主体
以时间为顺序
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结合 结语
现实场景与历史意义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