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免费版教案全集

时间:2019-05-12 19:2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免费版教案全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免费版教案全集》。

第一篇: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免费版教案全集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3.观看多媒体。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毛泽东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鸽 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鲜丽!(《新青年》1918年)

从艺术上来看,这首中国早期新诗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开风气的新诗理论。如胡适曾指出:关于新诗的音节,靠的是“语气的自然节奏”和“每句内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谐”,平民并不重要;而用韵方面,可以有多种自由,或“用现代的韵”,或“平厌互押”,“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至于艺术表现方法,则需要用“具体的做法”,换言之,“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多种——明显的逼人的影像”((谈新诗》)。对照《鸽子》一诗,正是如此。首先,该诗的音节确实大体上做到了自然和谐,全诗基本上用自然的语气一气贯注下来,相当流畅;其次,该诗注意押的,且全诗又押同一韵(i),然而诗中用的又是现代韵,也不受平区限制,这样,全诗既自由地表达了思想,但又具有诗歌的音乐感;还有,该诗的主旨(表达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自豪感)虽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确采用了“具体的写法“,即把笔墨集中在描绘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中“回环往来,夷犹如意”和“研身映四’这幅鲜丽的画面上,这就避免了“抽象的题目用抽象的写法”的弊病,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1917年10月,北京)

新诗运动虽从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能容纳新的内容。如果说胡适对于新诗运动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倡白话人诗与诗体解放,那么刘半农对新诗运动的贡献则在于他能更鲜明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地或者说更直接地强调诗的精神的革新。旧持发展到清末,由于对传统的因循沿袭,诗体的束缚与文言的陈腐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诗体、复苏语言的功能便成为迫切的任务。然而,旧诗之所以旧,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保守封闭性,还在于内容的陈腐老朽,这就是说,新诗运动必须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同步变革。刘半农是最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新诗内容革新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就在于它运用正在尝试着的新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新的、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内容。刘半农认为,诗贵在一个“真”;“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新诗要汲取自《国风》以来的优秀传统,“为野老征夫游女怨妇写照”,善于在“社会现象中见到真处”。显然,这首诗明显地借鉴了传统诗歌,尤其是在意念与表现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的暗示与启迪,通过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的对比描写,鲜明、具体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贫富的悬殊对立,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这首诗还显示了刘半农运用语言的工力。叙事与描写简洁概括,人物的语言鲜明有个性,诸如老爷的语言漫不经心,显示其富贵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语言强烈,节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愤怒之情。

术语:意象

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因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由于对诸意象的筛选、拼接、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间联系方式而言,大体就有:意象叠加、意象脱节、意象组合、意象并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现、意象隐现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与此不无关系。

《再别康桥》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

一、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问: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

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师朗读9、10节)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师范读12、13节)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 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艾青

4、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了解一些中国新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教学重点】

1、鉴赏诗歌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3、感知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就自己的理解展开充分的讨论,感悟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开想象和联想,初步体会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和思想感情。二.体味诗歌中的意象,讨论并归纳总结:

1、你对《短章》的主旨如何理解?

2、《风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错误》中的“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为什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4、《回旋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5、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 三.认识作者和流派

1、卞之琳☆☆☆个人简历: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2、郑愁予(1933-),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正如杨牧所说:“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于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协作,形象准确,身来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十分中肯的,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华刹那》等。

3、保尔·福尔(1872-1960),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Ballades,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他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于1896年出版。后多次重版,每次都有所增益,直到1949年还有新版问世。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4、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5、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出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滴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难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6、意象派——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的抒情性,提出在“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第二,意象派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反对卖弄辞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有跳跃性。第三,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从内容看,意象派诗歌多表现一种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

四.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联系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汉学家们的翻译和东西方学者的互访与交流大量传入西方以后,汉诗对世界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我们从英美意象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从意象派诗人所选择的《神州集》和《松花笺》等集子中,我们随时可以读到那些意象鲜明的诗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等等。中国诗歌中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法,一度成为意象派争相效仿的美学规范。如庞德的《地铁站上》一诗,被认为是标准的意象派诗例。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在这里,那从阴暗潮湿的地铁站走出的美丽的女人的面庞,成为诗人所捕捉而着意表现的意象。这种写法,既不同于反映客观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表现主观的浪漫主义,而是一种主客观的结合,感情和理性的结合,并将这种结合借助于瞬间的意象表现出来,在面庞、树干、花瓣等形象之间,不用过多的连接词,不用太多的叙述,而是将这些意象进行直接处理,凸现意象的审美价值,这可以说是意象派诗人从中国诗中受到的最普遍而直接的影响。

英美意象派无论是主观性还是客观性意象,在经营方法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经营略同,但在经营目的上却相反,它追求意象的坚实清新与含义的单纯,反对意象的象征和朦胧。与英美意象派以零度传达视角来呈示意象、消解自我本质不同,中国古典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来经营意象。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指向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从而造成诗旨的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效应,是英美意象派诗意象坚实清新、诗旨单纯所没有的。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给予意象派的深远影响,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意象派诗人在接受中国诗的影响时也是有局限和误读的,他们对中国诗的真谛的感悟还存在着距离。中国传统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象只是表现情绪的手段;而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意象成了意象派诗歌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点,恰恰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五.整体感知,归纳总结。

1.《断章》在这首诗发表后不久,作者卞之琳和李健吾先生有过一次讨论。李健吾在一篇评卞之琳诗集《鱼目集》的文卓中谈到了它,认为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装饰”,“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卞之琳在答复的文章中说,他对“装饰”的意思并不想着重,“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几年前,他又对诗人周良沛说过同样意思的话:“《断章》无非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你把我当风景,我也把你当风景,你我的形象互换在对方的窗口与梦中。”

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不自觉都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相对关系。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情诗来读。

2.《风雨》以丰富的意象和想象力表达了自己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既有信心又有些迷惘困惑的心理。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3、《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

4、《回旋舞》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希望全世界的人携手共建和平安宁家园的美好愿望。童话般的想象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5.一个地铁车站》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是诗人的直觉,它使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发出诗歌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诗人自己说它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六.背诵自己喜欢的两首,展开想象改写《错误》。

................................................庞德 第二单元

5、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3)环境:“此地有„„,又有„„”,(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王羲之

6、赤壁赋·教案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语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 【教学总结】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弄清楚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一大难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学习,整体把握,做综合的研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东西,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意识,整体把握的意识,思维能力提高。

【教学后记】

如果仅就课文而言,学习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苏轼,使同学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在厄运中的奋争及精神的救赎可能有点困难,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及课后的反响使我觉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苏轼

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银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

播放课件1。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2。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然又让学生朗读。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2。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三。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1。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 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2。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 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以及给学生分析写景缘由。

3。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机清妙算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提示指导:既指出诗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说明自己的隐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机妙算”,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这也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是因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这将加重恳切相邀之情和诚挚相知之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由小组长集中起意见,又让同学来讨论, 后由教师来解决难点 四。品味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和书信中的意境。1。播放课件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指导学生学会概括:(1)学会概括书信中的语言特点。这篇古代书信:文字凝练,语言优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而中间也有散行。其中写景部分,鲜明生动,声韵和谐。(2)。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银屏中的诗的特点,诗画合一。情与景相融。接着又谈一谈两者的异同点。也许,一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情古代名诗。另一个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古代著名山水游记散文。于是我们也由此说明王维的写作风格:不管写诗或写文都表现一种以画面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了。于是他就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了。2。让学生完成课件2中的练习,便于消化和深化。

(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山转苍翠”,一个”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B。”秋水日潺湲 ”,”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时,令人感觉它始如一的守恒。C。”墟里上孤烟”,”墟里”指村里,一个”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D。”狂歌五柳前”,”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前中的五棵柳树。(2)。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山中秋景。山是静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伏临风,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适潇洒,与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C。颈联写落日,孤烟等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与首联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风景画,表现出诗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特征,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古诗。

3。(播放课件3)让学生阅读书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题。(1)。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图。

(2)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幅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水墨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

五。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概括全文的内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2。结构图解。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图解。播放课件4:内容板书。

先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山中与裴秀才迪 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让学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六。布置作业,播放课件5:课外延伸练习1。学生先单独完成,然后,全体学生互相交流。2。教师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导学生在课堂背诵,然布置课后背诵。

..........................................王维

8、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之”的用法。【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七、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7)代词。他们(代“古人”)。(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如下: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2.教师领读。

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四、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1.作者游踪示意图

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2.连贯背诵前三段。教师先作示范背诵(速度稍慢,便于学生默诵),请三位同学依次背诵1、2、3段,最后全班同学齐背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表一“之”的用法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四、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参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整理实词。

先完成练习第三题,但不采取选择方式,因为第1、3、4三组中“与其他几个词义不同的词”不止“一个”,而采用具体辨析的方式。例句只标出A、B、C等;题文以外的例句,由教师口述,学生可以在课后补写。

观:①观察。例:A。②景象。例:B、E。③宫廷中高大的楼台(读guàn)。例:D。④对事物产生看法。例:C。

名:①名义。例:D。②命名。例:A、B、C。③著名。例:有仙则名。④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文:①文字。例:A、B、C。②文章。例:D。③纹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④掩饰(读wân)。例:E。

求:①寻找。例:B。②请求。例:D。③探究。例:A。④索取、要。例:C。

舍:①房屋。例:屋舍俨然。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读shě),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

言:①言语、言论。例:以空言求璧。②说。例: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险:①高山。例:险以远。吾与汝毕力平险。②险要。例:江山险固。

孰:①谁。例:其孰能讥之乎。②通“熟”,仔细。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常:①经常。例:千里马常有。②平常。例:非常之观,以上是多义词。加:更。例:则其至又加少矣。

相(xiàng):帮助。例:无物以相之。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王安石 第三单元

9、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三个课时。【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⑵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提出听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⑴、⑵两个问题。(明确:⑴?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原由; 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⑵.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四.作业:熟读全文。尽力背诵2小节。

在理清文章三大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各小节的意思。附: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悲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文章第1、2、3、4小节,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沥青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到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了解了刘和珍的生平,知道本文写作目的。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1、2、3、4小节,看作者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

二.分析文章,理解难句。

(一).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部分,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作者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解决: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

1)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2)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三)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提示:“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三.小结: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四.作业:背诵2、4小节。

思考几个问题: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对请愿的态度如何? 3.作者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 附:板书设计: 听到噩耗—---居然震惊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概述惨案颇为怀疑—---怀疑愤慨 听到污蔑—---暴徒愤懑 尸骸为证------虐杀悲痛 悲愤号召------爆发怒吼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8.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提示: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三.总结全文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提示:仅,并非表转折。)

2.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包含了以下内容 反动政府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庸人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否定 惨案的意义微茫奋然前行

四.作业:

1、背诵小节和陶渊明的诗《挽歌》完成配套的《导学与同步训练》

2、课后练习一(1、2)四 附:板书设计 反动政府控诉 反动派 走狗文人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激励前进 苟活者(“我”)继续战斗 “这”

麻木的民众庸人唤醒 徒手请愿的方式否定 惨案的意义微茫奋然前行

................................................鲁迅

10、小狗包弟·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学生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文革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学生若能被事实真相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狗包弟》让学生了解那个生命因特殊的政治原因被彻底漠视而置于社会边缘的历史,感受作者作为一个处于特定时代的有良知的人的无奈和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忏悔的人格,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1.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6.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

二.关注社会人生——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 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①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②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2005-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

③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④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3.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4.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

四.“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

4.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课堂总结: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

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

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板书设计: 一.情节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

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 二.一个人————→内心和谐↘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人类————→和平发展↗ 个人简介:

黄大明,男,1977年生,湖北利川人。2001年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浙江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现就职于浙江龙游二高,从事语文教学。愚以为,教育是一项事业,而绝不仅仅是稻梁之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机械的劳作,语文是一门有生命有灵性有诗意的学科,而不是僵死的符号。秋去春来,子丑更替,上下求索;繁华落尽,清风习习,馨香脉脉。孩子们笑了,孩子们诗意了,孩子们走进象牙塔了„„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收获,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我该执著的。

..................................................巴金

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其一

【教学目标】

⒈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⒉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⒊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⒈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⒉借鉴写法特征。【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只名作家,一个经历了 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①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②小狗包弟是怎样的一条小狗,你喜欢它吗?(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三、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

①本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

(对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②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③ 个残酷的时代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小狗这在今天看来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却为此歉疚、忏悔。对此你如何理解?

(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气,这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④作者旨在写这样的一条小狗旨在反映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写小狗反映文革,那个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写小狗为了反映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以小见大的写法;叙事、抒情想结合的手法。)

四、小结。

其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ïu)酣(hān)畅 蓟(jì)北(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梁实秋

12、金岳霖先生·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学习方式】文本研习【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那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脑瓜灵活。有位先生他智商决不低于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他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用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弥托佛原来姓金,大家猜出这是谁来了吧。

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让学生过目。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1949年后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写过一些哲学和逻辑论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学术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论著反映了他的逻辑思想和前期哲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金岳霖认为,认识有一发展过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二、作者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略)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明确:

“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明确: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就让我们借这来看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点的概括吧。

”一肚子学问”前文没有说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说明,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段!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六、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

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读读课文第九——十一段体会一下。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凝聚在字里行间,使全文恬淡而有韵味克制而有神采。

七、连接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见过许多老师同学,他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有特点的、让人发笑的言行举止。当堂讲讲。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同学写一写。

................................................汪曾祺 第四单元

13、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东坡语文 ludongpo.com

第二篇: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点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1

【重点单词、短语】

1.roll 滚动,摇晃,卷,2.dream of 梦见,梦想

3.to be honest 实话说

4.attach 系上,附加

attach …to 认为有……(重要性、意义)

5.form 组成,形成,构成6.earn 赚,挣得

7.perform 表演,执行,履行

8.in cash 用现金,有现钱

9.play jokes on 戏弄

10.rely on 依赖,依靠

11.be/get familiar with 熟悉

12.or so 大约

13.break up 打碎,分裂

14.in addition 另外

15.sort out 分类

16.above all 最重要,首先

【重点句型】

1.dream of/about 梦想做…

2.to be honest= honestly speaking = to tell the truth 说实话

3.form the habit of...形成…习惯

in the form of… 以…形式

4.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如果…我将不胜感激.go wrong 出故障 come up with 提出 make up 构成;编造 a5.as is often the case情况通常如此

6.It looks as if it is going to rain.(真实语气:很有可能发生)

He treats me as if I were a stranger.(虚拟语气:与现在事实He talked about Rome as ifhe had been there before.(虚拟语气:与过去事实相反)

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2

【重点单词、短语】

1.die out 灭亡、逐渐消失

2.hunt 打猎,猎取

3.in peace 和平地,安详地

4.in danger of 在危险中

5.in relief 如释重负,松了口气

6.burst into laughter 突然笑起来

7.protect…from 保护…不受…之害

8.contain 包含,容纳,容忍

9.affect影响,感动,侵袭

10.pay attention to 注意

11.appreciate 鉴赏,感激

12.succeed 成功,接替

13.employ 雇佣,利用

14.harm 危害

15.bite 咬,叮

16.come into being 形成,产生

17.inspect 检查,视察

18.according to 按照,根据

19.so that 以至于

【重点句型】

1.succeed in doing sth 成功的做某事

succeed to sth 继承某事

2.under construction/discussion 正在被建设/讨论

in use 正在被使用

3.do harm to sth = be harmful to sth 对…有害

there is no harm in doing sth 做某事无害

4.be used to do sth 被用来做…

used to sth 过去常常做...be used to doing sth习惯于做某事

5.It won’t be long before… 过不了多久…就会…

6.take measures to do sth 采取措施做某事

7.with的复合结构:with + n/pron + adj/adv/ 介词短语/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不定式

With a lot of problems to settle, she can’t go out.(将来)

With time going by, he is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his English.(主动,进行)

With the work done, he can go out.(被动,完成)

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3

【重点单词、短语】

1.solve 解决;解答

2.from…on 从…...时起

3.as a result 结果

4.so…that 如此…以至于

5.explore 探索,探测,研究

6.anyhow 无论如何,即使如此

7.goal 目标,球门,得分

8.human race 人类

9.signal 发信号,信号

10.type 类型,打字

11.in a way 在某种程度上

12.arise 出现,发生

13.with the help of 在…...的帮助下

14.electronic 电子的15.deal with 处理

16.watch over 看守,监视

17.rise/arise/arouse/raise的区别

【重点句型】

1.certain和sure的句型

sb.be sure/certain of…= sb.be sure/certain that从句:某人确信…

be sure/certain to do sth.肯定会做…

It’s certain that从句 肯定会

例如:It’s certain that he will succeed.=He’s sure/certain tosucceed.他肯定会成功的。

I’m sure/certain of his success.= I’m sure/certain that he will succeed.我确信他会成功的。

2.主语+ be + adj + to do The question is easy to answer.3.状语从句的省略

在when, while, if, unless, though, once等引导的状语从句中,如果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且从句中的谓语含有be动词时, 为了使句子简洁, 可省略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

While playing in the snow, the two pandas had great fun.Unless invited, he has decided not to attend that activity.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4

【重点单词、短语】

1.compete 比赛,竞争

2.take part in 参加,参与

3.stand for 代表,象征,表示

4.admit 容许,接纳,承认

5.as well 也,又,还

6.host 做东,招待,主人

7.replace 代替

8.charge 收费,控诉

in charge 主管,看管

9.advertise I做广告,登广告

10.bargain 讨价还价,讲条件,便宜货

11.one after another 一个接一个地

12.deserve 应受(报答或惩罚)

13.deserve的用法

deserve to do sth 应该做/值得做

deserve doing = deserve to be done 值得…(doing 表被动意义)

Your suggestion deserves to be considered = deserves considering.(用法相似的动词:need/want/require doing= need/want/require to be done 需要….)

14.take part in : 参加有组织的、重大的活动

join in 参加正在进行的活动

join: 参加团体,党派和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join the army;join the party)

attend: 出席,参加,后跟 meeting,wedding,class, course等

【重点句型】

1.nor/neither + 助动词/be/情态动词 + 主语:表示“…也不这样”

I have never been abroad, and neither/nor has he.If you don’t go to the party, nor will I.2.So+情态动词/助动词/be动词+主语 :表示“...也是的一样的”, 强调后者同前者肯定情况一样。

3.So+主语+情态动词/助动词/be动词:表示 “的确如此”,对前面情况的肯定。

4.not only…but(also)… 不但...而且...Women are not only allowed, but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gymnastics.(1)引导并列结构:引导主语时,谓语动词 就近原则。

(2)引导并列句时,not only句倒装,即前倒后不倒。

Not only did they take photos, but also they had a bid dinner.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5

【重点单词、短语】

1.survive 幸免,生存,生还

2.in search of 寻找

3.select 挑选

4.design 设计,图案,构思

5.fancy 奇特的,异样的,想象

6.decorate 装饰,装潢

7.belong to 属于

8.in return 作为回报

9.at war 处于交战中

10.remove 移动,搬动

11.less than 少于

12.doubt 怀疑

13.worth 值得的,相当于…的价值

14.take apart 拆开

15.explode 爆炸

16.sink 下沉,沉下

17.think highly of 高度评价

【重点句型】

1.There is no doubt that… 毫无疑问…

2.when的用法

was/were doing…when… 正在做某事…这时

was/were about to do… when….将要做某事…这时

had just done…when… 刚做完某事…这时

3.China is larger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同一范围内的比较)

She runs faster than any man in Greece.(不同范围内的比较)

4.the way的用法

The way___ he explained to us was quite simple.(that/which/省略)

The way ___ he explained the sentence to us was not difficult.(that/inwhich/省略)

5.worth的用法

be(well)worth doing sth(很)值得做某事

be worthy to be done = be worthy of being done

It’s worthwhile to do sth = it’s worthwhile doing sth

6.“疑问词+ to do” 结构,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

How to do it is a question.I don’t know what to do next.7.it做形式主语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事实证明骄必败。

8.what 引导主语从句,在从句中作主语

What he has said is of great importance.What happened to him remained unknown.?名校课堂每天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iligence is the path to the mountain of knowledge,hard-working is the boatto the endless sea of learning.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点

第三篇:高中苏教语文一免费教学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

必修一最新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案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案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b5E2RGbCAP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46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p1EanqFDPw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DXDiTa9E3d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46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RTCrpUDGiT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相信未来·教案 【教案目标】

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②进一步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

③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教案步骤】

1、作者与本诗背景

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无一不知道诗人食指。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5PCzVD7HxA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78年再次焕发创造力,并首次使用食指笔名<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损伤不了诗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jLBHrnAILg 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强烈抒发着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xHAQX74J0X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 46 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LDAYtRyKfE

2、整体感知

⑴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①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Zzz6ZB2Ltk “蜘蛛网查封炉台”——陈旧贫穷;

“余烟叹息悲哀”——生活贫困;生活上贫困,“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但保持乐观 “美丽的雪花”——纯洁美好 “葡萄化为露水”——青春逝去;

“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情感失落;内心的失落,“凝露的枯藤”——直面绝望;但一往情深 “凄凉的大地”——执着自信

恶势力横行,希望破灭,果实被窍——痛斥现实 ②分析第3节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笔杆——海上现出的曙光“相信未来” 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③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作品由“我”转向了“她”——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后人的“睫毛”与“瞳孔”能拨去历史的尘埃,不在乎“腐烂的皮肉”而要挺直“我们的脊骨”,等待历史“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三节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同时想告诉人们,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一定光明。dvzfvkwMI1 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未来 脊梁不断,历史自有公正评价

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rqyn14ZNXI 发出呼唤,为未来战斗——决心奋发

3、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

4、诵读、背诵

5、课外拓展 / 46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这首诗写于十年**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EmxvxOtOco 第四课时:六月,我们看海去 目标:

①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SixE2yXPq5 ②领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旋律,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倾向。步骤:

1、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八十余首。《想起1970年的冬天》、《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初九的酒》构成潘洗尘的三驾金色马车。他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6ewMyirQFL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①哪些诗句能借助想象体现出青春的活力?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年轻人蓬勃朝气;kavU42VRUs “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积极沉淀,锐意进取,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y6v3ALoS89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无拘无束,热情向往。M2ub6vSTnP ②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0YujCfmUCw ③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 46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eUts8ZQVRd

3、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①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语汇组合的自然逻辑停顿,全诗多是省略标点和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类似“INB”说唱)sQsAEJkW5T ②语言组合巧妙。本诗组合巧妙的语言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乐曲组接在一起,等等;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GMsIasNXkA

4、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TIrRGchYzg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 【教案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江河的生平简历及其创作风格;了解现代诗的特点,训练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味其瞬间感受,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案重点】

诗歌的独特意象,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案内容】 一.基础知识 1.多音字

涨zhang暴涨zhang头昏脑涨颤chan颤抖chan颤栗 鲜xian鲜花xian鲜有似si相似shi似的 藏cang珍藏zang宝藏倔jue倔强jue倔头倔脑 2.形近字

倔jue倔强崛jue崛起撒sa播撒撤che撤退 渐jian逐渐惭chan惭愧溢yi洋溢缢yi自缢 瓣ban花瓣辨bian分辨浆jiang浆果桨jiang船桨 缝feng缝隙逢feng逢迎栗li战栗粟su粟M 诞dan诞生蜒yan蜿蜒 3.近义词辨析 猛烈激烈

猛烈①气势大,力量大。例句:这里气候寒冷,风势猛烈。②急剧。例句:心脏猛烈地跳动着。激烈①(动作、言论等>剧烈。例句:百M赛跑是一项很激烈的运动。②(性情、情怀>激奋刚烈。例句:壮怀激烈。7EqZcWLZNX 6 / 46 温柔温和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例句:这个少女性格温柔。

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例句:眼前的人露出温和的目光。清澈清纯清静清脆

清澈清而透明。例句:湖水清澈见底。

清纯①清秀纯洁。例句:她清纯得像一朵玉兰。②清新纯净。例句:雨后的空气非常清纯。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例句: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谈谈。

清脆①(声音>清楚悦耳。例句:清脆的鸟语声回荡在早晨的森林中。②(食物>脆而清香。例句:鲜黄瓜清脆可口。lzq7IGf02E 4.词语释义

喷吐:喷出(光、火、气等>。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刺激: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崛起:①(山峰等>突起。②兴起。激荡:①因受冲击而动荡。②冲击使动荡。青葱:形容植物浓绿。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二.作者简介

江河<1949一>,原名于友浑,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诗集《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zvpgeqJ1hk 江河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三.文题背景

江河的诗以意象的优美,语言的纯净胜出。他所营造的意象群被赋予了一种理想化的色彩,是从生命及人生的体验中提炼而出的,也是被深度内化了的意象群,因此,他的诗歌向着纯诗的方向迈进。江河诗歌的语言有着不可言说的美质,他在面对存在和语词强烈的光芒时,没有闭起眼睛,而是直目而视,让它把诗人自己攫入口中而吞食,正是在这时候,他的诗歌才为苦难融入了甜蜜的滋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正体现了江河诗的特点,它借助一系列理想化的意象,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内涵。NrpoJac3v1 四.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一首朦胧诗,是江河的代表作之一。江河是一位平易的人道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健全理性、良知和常识的高尚的普通人。他的含而不露的温情是中国古典理想人格的最佳现代折射,具有安然处变但决不无动于衷的古道热肠和道德热忱。因此他的诗歌内容包含现代生活各个层次的各个角落,并且从高超的艺术技巧上,赋予思想主题和情感色彩各异的作品以适当的各具风姿的结构形式,突破了风格单一的思维定式,如“我们结识了。岩石/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我们相识了。江河/蔚蓝地在黑土地上流过/太阳和星星……”从这种达到无技巧境界的诗句中,你只会受到感动,这正是当代诗歌最缺乏的东西,做到如此举重若轻、淡而有味,并非如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当其他诗人还热衷于炫技,还在学艺的道路上时,江河的诗歌已经抵达了属于他的要塞。1nowfTG4KI 第一节“这支歌”指春天的奋斗之歌。

写“果子”被“击落”是写果子变成种子,是为了写“春天”。

诗人用“风”“树木”“果子”“阳光”“鸟儿”等意巢,写出春天的可爱。段析: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春天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渴望、向往之情。第二节“热情”“开朗”写出春天的特点。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写春的特点。“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进一步写春的特点。段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春的特色。第三节“翡翠的语言”“坦白”写出心灵坦荡。/ 46 “岩石”“江河”“针叶树”是英雄、战士的象征。段析:写“我们”与英雄对话,运用了象征手法。第四节写“土地说”是为引出“人说”,运用了比兴手法。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用设问写出人生的意义,揭示出人的奋斗需有一定的目的。段析: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课文结构

对春天的渴望、向往之情 春天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我们”与英雄对话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五.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诗歌第三部分的诗行排列和诗歌表现的内容? 这部分写“我们”与英雄对话,抒写朋友间的友谊,为了暗示朋友间的友谊如岩石般坚固,诗人把诗行排列成叠加的岩石状。这样在形式上直观地表现了友谊的淳厚、实在。另外作者也注重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深厚的朋友情,如“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选取了大海中珍贵的“翡翠”来写友谊的可贵,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来写朋友之间的坦诚,朋友之间的友谊纯洁得如人与自然的融合,如“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诗句中还有许多这种朴素的语言,作者正是以这些语言表述朋友间坚固的友谊的。fjnFLDa5Zo 六.写作技巧

(l>构思奇妙。本诗分四部分,共15节,每节句数不同,字数不等,结构和情感内 涵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2>塔式结构。本诗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尤其第三部分犹如两座金字塔,形象 直观,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3>巧用修辞。本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语言、内涵、结构 达到完美统一。七.课文鉴赏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当代诗人江汩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首诗歌在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等方面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tfnNhnE6e5 “金字塔”式结构排列,使诗歌具有建筑美。诗的第三部分宛如两座埃及金字塔,诗味十足,语言和意象充满跳动的活力,其形体结构与诗的情感内涵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这种造型美对于诗歌的赏析具有一定意义:它刺激感官,引起注意;妙趣横生,有利于记忆;形象直观,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回忆。这种结构达到了集游戏性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程度,使作品在传播中不断增值。V7l4jRB8Hs 补充资料 1.朦胧诗

朦胧诗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精神花朵,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语言。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了精彩的成果。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但是,高密度的意象也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也使朦脆诗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彻底地颠覆了抒情和意象艺术,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83lcPA59W9 8 / 46 后朦脆诗的出现,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诗风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朦胧诗人群体和后朦胧诗人群体历史命运、生存遭际的巨大差别难免会流露于诗歌—“心灵的歌唱”。mZkklkzaaP 朦胧诗的特点: 第一,从审美角度看,朦胧诗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明确转向模糊,由现实性追求转向永恒性追求,这是诗歌美学角度上的重大变化,改变了过去诗歌说明某一事实和现象的状态。朦胧诗与过去现实主义诗歌不同,它不是以反映客观真实为目的,在意象的创造上,也不对客观真实作忠实的描摹,它更注意表现的是主体的真实。这表现了朦胧诗在艺术视角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过去诗歌现实主义审美的突破。即便是反映客观事物,它也侧重于主体对事物的感受,而不对客观事物本身作详细的描绘。AVktR43bpw 第二,打破了过去诗歌线性因果关系和单向直接抒情的方式,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模态,意象也由清晰转向模糊。ORjBnOwcEd 2.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2MiJTy0dTT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gIiSpiue7A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uEh0U1Yfmh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IAg9qLsgBX 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显示祖国贫穷落后、贫瘠破败的现实出发,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由最初的低沉缓慢渐渐变得高亢急速,由抑到扬,从而表达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之情。WwghWvVhPE 第一节,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并通过意象的叠加,向读者呈现出诗人心目中的祖国的形象,这是诗人真实的感受,也是诗歌人本主义特色的表现。“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asfpsfpi4k 9 / 46 第二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与祖国开始交融,祖国贫穷,我是悲哀,我是她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那就是对祖国富饶、荣光与自由的殷切期盼!最末一句“祖国啊!”表达了诗人哀怨般的深情。ooeyYZTjj1 第三节,同样运用一系列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意象叠加,充分表达出诗人在新时代来临之际的希望与欢欣。但是,细细品味,这些意象无不深深地打上“文革”的时代烙印,表现出这一代青年人内心独特的感受,“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古莲的胚芽”也是经历风霜雪雨的寒冻,就连笑涡都是“挂着眼泪”的。这样就使得这首诗在体现舒婷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最末的“祖国啊!”表达出诗人的欢欣与对未来的憧憬,至此,全诗的感情基调由先前的低沉凝重进而变得高亢激越起来。BkeGuInkxI 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我”与“我”的祖国再次融合,“我”和祖国已经是唇齿相依,不能分割:“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你喂养了“我”。这个曾经迷惘的“我”,经过深思,经过感情的洗礼,已经沸腾起来,“我”愿为我的祖国奉献一切,用“我”的血肉之躯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与自由!“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与“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几个简短句式构成排比,增加了语言气势,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它们与最末一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使感情激流达到极点,成为全诗的最强音。正是对祖国的这种执著的爱和奉献精神,使得这首诗与《致橡树》《一代人的呼声》等成为舒婷朦胧诗作的“高音区”。PgdO0sRlMo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案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3cdXwckm15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案方法】小组讨论。【教案时数】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h8c52WOngM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v4bdyGious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J0bm4qMpJ9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XVauA9grYP 10 / 46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bR9C6TJscw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pN9LBDdtrd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苦学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DJ8T7nHuGT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QF81D7bvUA

五、艺术特色 / 46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4B7a9QFw9h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ix6iFA8xoX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wt6qbkCyDE 我的四季·教案 【教案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教案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授课过程】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配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Kp5zH46zRk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Yl4HdOAA61 [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学生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ch4PJx4BlI 学生3:我觉得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qd3YfhxCzo

三、自读研讨:

教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这个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E836L11DO5 [大屏幕: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教师: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 46 学生4:我发现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S42ehLvE3M 学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501nNvZFis 老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吗?学生说:是《挖荠菜》。师:《挖荠菜》所描写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jW1viftGw9 学生6: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现在我懂得了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xS0DOYWHLP 学生7:我在文中发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LOZMkIqI0w 学生8:我从文中感觉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ZKZUQsUJed 学生9: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dGY2mcoKtT 学生10:我对文中这句话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rCYbSWRLIA 教师: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FyXjoFlMWh 学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TuWrUpPObX 教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同学们从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很好。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7qWAq9jPqE 学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llVIWTNQFk 学生13: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学生14: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yhUQsDgRT1

四、创造、展示 / 46 教师:反复阅读和感悟后,同学们对课文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MdUZYnKS8I [学生们设计板书,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学生板书]

五、自由朗读

同学们设计的板书形式多样,有文字式,有图画式,还有对联式,图文并茂式等等,这些板书能看出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09T7t6eTno [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e5TfZQIUB5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s1SovAcVQM 学生15: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学生1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GXRw1kFW5s 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过去我的学习很盲目,缺少目标,自己也缺乏毅力,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再盲目,更不会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UTREx49Xj9 教师:对于《生命的意义》中,那段经典的论述,同学们还能记起吗?好,我们大家来试着齐背一遍。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8PQN3NDYyP

七、[大屏幕:人的成长经历图]<配乐)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mLPVzx7ZNw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 【教案目标】

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案重点】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课文

十六七岁应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AHP35hB02d

二、合作研讨课文

1.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考虑哪两方面的问题? / 46 明确: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2.马克思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是什么? 明确: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3.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冷静地研究所选择的职业? 明确:在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短暂的热情的情况下。4.“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所选职业超越体质的极限。

5.马克思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明确:有尊严、深信正确、能提供广阔场所的接近完美的境地。6.马克思为人们选择职业指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明确: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7.马克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明确: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这其实是他在十七岁向社会发出的职业理想激情宣告。

三、小结

本文富有激情和理性,文章逻辑性强。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NDOcB141gT

根据你的个人实际,请为你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作一个设计,并请说出选择这种职业的理由。我的五样·教案 【教案构思】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文质兼美,情理兼顾,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作者用她最不愿舍弃的笔,生动细腻地记叙了一次亲身经历的心理测试的全过程。从中“我”经历的“选”和“弃”的痛苦和艰难,不仅给读者美文的享受,而且还给读者情理的震撼。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考虑到单元要求、学生能力和课文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单元的课文,篇幅都较长,为了很好的理解课文,必须以整体把握和内容浓缩为前提。基于此,这篇文章应让学生在快速阅读基础之上,从方方面面的议题中联系课题、浓缩内容,归纳概括。简单的说,就是“选” “弃” “议”。具体说就是:“选生命中的五样” “弃生命中的四样” “议生命中的一样”,这样一来,内容浓缩了,思路也清晰了。

二、品味描写,体会感情

本文的可读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作者在“选”“弃”过程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的文段在文中随处可见,例如:第10一12自然段写自己对父母、孩子和爱人的惭愧之情。第24—3l自然段写自己放弃“水”“空气”时的痛苦和艰难,无不令人身临其境,为之动容。品味这些文段,不仅可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个性追求、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处理好这个环节,文理兼顾,一举两得,更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感铺垫。

三、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人生的内涵很广,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我们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宜早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尽管他们现在的遗择不一定一生不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思索必将影响他们人生。因此在课文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上,可模仿课文形式,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五样”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注意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说说选择和放弃的理由。通过以上三个环节,争取做到由外入内、由文入理,文理兼顾,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6 【教案设计】 [教案目的]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教案重点] 品位课文独自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教案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教案安排] 第一课时: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路的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两该是什么? [教案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如果老师出个题目——说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以及这五样东西中最宝贵的一样东西。你该如何回答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此环节设计在于提出问题。储备思维,引而不发,调动兴趣。>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l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一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l一45自然段的内容。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

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此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单元提示中“通过略读方法,把握

内容”的要求,也考虑到了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落实了新课标“整体感知文本”的要求。>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义思路

(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从外而内的理解课文。既完成了单元提示中“理清课文思路”的要求,又为进一步品析课文做好了准备。> 1.从内容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因为前面整体感知中的概括,这个问题只是对已有学习成果简单的归纳过程,应该不难:课文以时问顺序按“留” “弃” “议”的思路展开全义。2.从表达方式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如果缺乏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常识,这项工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棘手。

教师应对方法:a.简要补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b.提示“留” “弃” “议”中“议”已经说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整体考虑“留”“弃”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 46 明确:先叙述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此环节是课文解读由浅入深、由文入理的阶段,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开始走向统一的阶段> 1.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南,同桌问可互相交流。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能画出精彩的描写句。b.精彩之处有的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言传,但传不说那种精妙之处。

教师应对方法:a.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谈感受。b.告诉学生从客观分析修辞,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心理。3.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谈谈你对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4.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本义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丰富而独特,把握局部不难,整体把握、全局把握就不易了。

教师应对办法:a.抓第41—5这些自然段,因为其中多次谈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问题“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课时

五、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更是为了实践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其人文性。> 1.在纸上写出你生命中的五样,然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只留一样。(模仿课文形式,先让学生选择,然后放弃,增加生活体验,引出对人生追求的讨论。> 2.结合当时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体验,表述选择和放弃的理南和感受。

学情估计:a.有课文内容的帮助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讲。b.大部分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条理问题或不够形象问题。

应对办法:a.集中精力谈好一种感受。b.学用修辞使抽象变具体、平淡变生动。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思索人生

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请}己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六、作业

以“我也有五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选”与“弃”过程中的心理捕写。【教案后记】

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心中是有隐忧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五样》中涉及的人生和生命的沉重活题,对刚刚踏入中学大门,对人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的初一新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的,可两节课下来,特别是第二课却令我感触颇多。不为圳的,只为他们在选择时的激动与郑重,在舍弃时的无奈和沉痛,以及在诉说“选”、“弃”时有些同学泪流不止的面容。这倒使我获得-一个重要的启示:情感的共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并不是我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是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产生共鸣的问题上获得了超常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第二节课才有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他们在个人情感和课义中表达的情感达到共鸣时获得了相应、相关的感性和理性经验。这就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能力支持。

因此我觉得阅读课上一定要解决如何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问题。这就必须做到知己(吃透教材>知彼(了解学生>,从文章中找到适当的“线索”去“引爆”学生的思想,去开启学生“自我体验”的天窗(例如第二课时中让学生模仿课文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五样”,然后放弃。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和“导火索”>。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其涉及的题材、内容、时空多么广泛、多么不同,但有一点肯定相同:每/ 46 篇课文一定有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捷径,每篇课文一定有一个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触发点。找到它、利用它,我们才能真正迅速而有效地把学生导入阅读之门。

《我的五样》关键点拨

我为何而生?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人生的选择和舍弃时,就会比较地镇定从容,就会比较恰当地排出轻重缓急。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东西是作家心中的热爱,当这五样东西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留下的是笔,笔是作者此生的最爱。我们清楚作者的选择,没有了笔,作家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批判,这样的生命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为何而生?作者的回答是为了写作。那么,这种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也同样适合每一个读了这篇文章的人,每一个阅读者都要正面回答这一灵魂的叩问——我为何而生?

文章记叙了一次“测验”的过程,首先交代了老师所出的题目。接下来叙写了作者选择的过程、原因、结果。这一部分,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楚,她首先在五样中确定了生命存在的三个要素——水、阳光和空气,因为生命存在是个大前提,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可能。然后作者选择了鲜花,鲜花代表着爱和美好,作者最后选择了五样中的最末一样——笔。为什么选择笔呢,而且是经过诸多的排除之后?在这些被放弃的内容里,有父母,有孩子,有爱人,我们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举动?她的理由是什么?作者在第三部分里慢慢作了回答。

第三部分,记叙作者舍弃的过程。作者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给的答案是读者先前没有料到的笔。在这一部分,作者借老师之口,在生命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中一样一样地慢慢去掉其中的四样。作者首先去掉的是鲜花,因为鲜花相较于生命处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如果必须去掉一样,作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鲜花,尽管去掉时非常痛苦。接着,应测试要求,作者依次去掉了水、空气、阳光,最后剩下了笔。作者选择过程是追问生命存在意义的形象注解过程。“我”为何而生?作者的选择就是回答——为了写作,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写作,那笔只能是“我”五样中唯一的保留。在毕淑敏看来,对作家而言,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写作更重要,因为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审视、思考社会和再现自己的审视与思考,一位作家放弃了笔,比让他失去生命还要痛苦!文章的最后,作者为自己最终的选择而神清气定,向所有的读者告白自己在作了人生存在意义的生命追问后,接下来就是全身心地创作了。

在这一部分,作者说“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说:“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多处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少的光彩。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宝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下来,都不是最宝贵的。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舍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种爱的理由。

比喻手法的运用。本文的一些地方比喻运用得十分妥帖。比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再如,“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再如,“教室内变得很寂静,好似荒凉的墓冢。”

逐层推进的写法。本文交代“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先说空气、水、阳光,因为这是构成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一般人看来,如果生命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接着作者写鲜花,因为/ 46 鲜花代表着爱,生命中如果没有了爱,那生命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呢?最后作者引出了一般人不会选择的笔。就是这最不被人们所看重的笔,在毕淑敏的笔下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五样中,她首先排除了鲜花,因为没了鲜花不要紧,只要有生命和笔,“我”仍能写作;接着她又排除了水,因为没了水,但仍然有空气和阳光,只要有阳光和供“我”呼吸的空气及写作用的笔,“我”的生命就存在意义;接着她又放弃了空气,“我”不能呼吸,但只要给“我”阳光的温暖和写作的笔,“我”仍能延续存在的意义;当阳光和笔也必须放弃一个时,作家保留了笔,“我”情愿放弃一切,但唯独不能放下创作的笔,没有了笔,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的灵魂,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生命的存在。这种层层推进了写法,很值得我们揣摩。

1zOk7Ly2vA 劝学(节选>·教案 【教案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案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教案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案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fuNsDv23Kh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tqMB9ew4YX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HmMJFY05dE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ViLRaIt6sk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 46 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9eK0GsX7H1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naK8ccr8VI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B6JgIVV9ao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P2IpeFpap5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3YIxKpScDM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gUHFg9mdSs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uQHOMTQe79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IMGWiDkflP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 46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WHF4OmOgAw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aDFdk6hhPd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2.背诵课文。师说·教案 【教案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ozElQQLi4T 【教案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案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教案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CvDtmAfjiA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QrDCRkJkxh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4nCKn3dlMX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ijCSTNGm0E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案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vfB1pxanfk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 46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JbA9VhEou1,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X7Ahr18pJI 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申说理由的一面。b3zqXLCqXo 第2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pZyytu5rc5 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板书:<略)

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DVyGZezsrM 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RQxPvY3tFs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5MxX1IxuU9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jIw5xs0v9P 第二教时 / 46 教案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xEve2buwnw 教案内容和步骤: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KAvmyVYxCd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Ywuu4FszRT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集体朗读。)cstDApWA6A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qotL69pBkh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第三题:讲结构助词“之”的几种用法,略作补充如下: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①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②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EksTCSTCzX 参考答案: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代词,代“知”的对象。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

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5、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的”讲;后一个“之”是代词,代“童子”。

6、结构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7、结构助词。“师道之不传”是句子的主语部分,用“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于一个词组。Sgs28CnDOE 第四题,补充例句如下:(1>“者”相当于“……的<人)”,如:①捕蛇者。说②乃使其从者衣褐。(2>“者”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craEmRE2k 第五题参考答案:

1、师道,以道为师。“师”是意动词。

2、“不耻相师”即不以相师为可耻。

3、“尚羞之”即尚且以之为羞,认为这是羞耻的。

4、“先国家之急”即以国家的危急作为自己先考虑的/ 46 问题。“而后私仇”,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

5、“毒之”,即以之为毒。“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怨恨吗?或“你怨恨这件事吗?”

6、“怪之”即“以之为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k8qia6lFh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教案目标】

1、知识层面: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

2、方法层面:侧重“阅读方法”的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层面: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纯正的读书观。【教案设想】

1、本专题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话题,三个板块分别侧重“读”、“学”、“思”,教案过程中既要突出这三个重点,也要注意这三个方面并不能穷尽该话题,也就是话题的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问题探讨”的更广阔的空间;y3qrGQOGwI

2、本课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

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MZpzcAiHKo

3、从学习方式上看,力图呈现“问题探讨”的课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较多采用“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质疑争辩”、“内省思辨”等学习方法;0VoHIjMIZ5

4、从教案过程看,力争三维目标的交融与实现,既重认知的理解,又重方法的介绍和情感的渗透,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dRoQe3gJeM 【教案过程】

1、导入: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做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rNnYJNKKts

2、破题: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课文的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FJn6fxdLH9 提示: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在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TFmfLhHMWP

3、探究活动:

本文属于文化随笔,同时也属“节选”,文章层次并不明晰,但它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

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

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7Blnh0bNbw A、让自己发现:

为什么说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呢?读书到底具有什么魅力,能成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我想归根结底,还在于去发现“读书的妙处”。lxlvNKFOpd 设置情境:请从文中摘出200字左右的文字,稍作改动和连缀,以“经典的力量”为中心,为电视文艺专题栏目——《读书》配一段画外音,要求符合情境,切实表现出“读书”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ztkEju9PET 教师可设置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模拟朗读,意在增强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一见倾心的喜悦,常常觉得作者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说得自己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会勾画和摘录,以一种格言或语录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提倡。NpjMPeCQTA B、与同伴交流: / 46 明白了读书之于修养的重要意义,自然我们就该进一步追问读一些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通读全文,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这个问题上,作者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建议?1ljUlY6R8h 设置情境:校广播台邀请您作为嘉宾聊聊“读书”,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几条读书建议。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经验和建议,合作完成,要求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fhi3RIASmX <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可让学生适当点评自己的建议,教师随机应变,随机突破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

示例:

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但必须是杰作;

2、杰作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3、读书永无止境,但不以数量为目标;

4、要不断读,要反复读;

5、从个性、人格的高度去阅读<要以爱、敬重、心灵去阅读)……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相见恨晚,满卷余香之感,通篇摘抄往往并不可能,因此需要提纲挈领,勾勒要点,我们往往会概括和提要,以一种提纲或卡片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是一种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scibnr4TBE C、和作者对话: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除了认同、接受,但也应有困惑、有感慨,甚至有反对,有和作者争论的冲动,这才是进入内心的阅读。G8hjTbyUQk 设置情境:假设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首发式,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面对面向黑塞先生提问的机会,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和他交换什么看法?<实际上,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联系自我、发现自我。)U4gspV1V41

1、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是否一定就有“教养”?

2、如果我们对那些富有盛名的杰作不感兴趣,可对眼下的流行文学感兴趣,那该怎么办?

3、有没有“旧书不厌百回读”进而“常读常新”的读书体会,能不能说说?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难免也会有生疑、困惑,甚至跳出来想与作者争辩的情形,我们应鼓励学生平等地与作者对话,而不是做“应声虫”,“跪着读书”。我们往往以评点的方式进行批注,这样也许才真正是思想层面的阅读。80gAVFvXjI D、向外部求证<作为课外作业):

我们个性化的阅读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向老师同学请教,需要同别人交流印证,需要在同类型的文章中比较鉴别,在名家大家的赏析里涵咏体会,也许这样才会使“问题的探讨”趋于深入,才会使读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呈现“常读常新”的美丽景观。mWfIqpZYyo 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列举出以下一些资料,供同学们参读,同学们也应该善于去收集资料、搭建自己的学习的平台。

示例:

青年人的阅读【中国】余秋雨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美国】狄金森 张五常推荐读书的方法【中国】张五常 知识改变命运【中国】中央电视台……

4、结语: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6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ASeRW8tZM5 想北平·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案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案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与内容:

布置预习:老舍对北平有怎样的情感?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作家简介: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OOeZsSX01M

二、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2Kd7YCq1gs

三、研读文本

1.<1—3)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明明反复说“说不出”可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 46 <“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它在我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gGcgumU2v9 2.<4—7)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

Ⅰ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uCco06o3JP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IybwwQS4Yw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Ⅲ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VubF2zm5dd Ⅳ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

想北平是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知识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9paNyjP6rT 北京是大都市,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它的整体结构让人快乐而安适,还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因此北京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nl9V43j7GA 5.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Bh94ANN8Vh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四、作业布置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少于300字。我心归去·教案 【学习目标】 / 46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案时间】二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Pd8c6xh9aX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397kCgKaoE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h57t70ebDk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v16BDKIcS1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JX6J9ucd6I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 46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XT5SFeGelo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aP40bY9fA5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 排比 欲扬先抑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oL48HHDgOM G、问: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CH3hdr7h3s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QC2pJbBii9 H、难点:带泪的笑

二胡:悲凉低沉

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4y2xfV5jxP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iu1GLFylLw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wq1Oho2m0d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Km0WN8wnfT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YiZ5iS0otA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ceZdOCupIh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46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乡土情结·教案 【教案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教案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案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

田塍

翰苑

杀戮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3.作家作品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paYlkmXqXX 4.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D6XuQ6rrbE 二.文本研读 / 46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R2XCmPVsqk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5YWKSzptF1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jUWTojTuUI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xQV1U3mv8o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LLU9qNQwn5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ZHUiWwkxCM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dDTqsgOyQs

三、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rzSyY0iz59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前方·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过程与方法】

/ 46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案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案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教案流程及内容】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摄影的优势是视觉的直观性,散文的优势是可以自由联想,摄影散文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散文。FvSHuKLAkP

二、文本研读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由此可看出文章分为几部分?<三部分)SrRPZufBzw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几句话。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2.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 四点: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3.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为11节开头的承上句中。

4.“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

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6nRXvdJCNd 5.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③人无法还家。

④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6.“家”如何理解?

双关既实指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义冢寄托与归宿。

7.文章引用了许多表现家园之思的古诗文,而本文作者强调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那么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呢?<分小组讨论)kjQ61XdD2T

三、交流、评价学生的评点

四、作业布置

任选一幅图片,写出自己的感想。

/ 46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教案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3。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教案过程】 1.了解作者生平。

2.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yfPexHHEhA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MbPm3raFvh 3.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目的东西深情如此?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4.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07OvzbEGKX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5.问题:“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e3ND5V8IZE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6.问题: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人点,来分析问题。sYNLBECJdk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GUMU7o6Ks1 7.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旧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UQM2D8zLHI 8.问题:结合课文的描写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证据了吗? 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在学生中形成两种答案:

一、找到了。文中的证据为“如果没有它们,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

二、没有找到。课文的证据有“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实际上,这是作者观点的层进式的表现——由一般意义上的家园过渡到精神的家园,开启了下文。要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体会到这一点。7MLa9S3MWo 9.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 46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lIKjFCxNa5 10.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11.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zEKrbl1OpM 明确: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时候不完全是表现在对物的留恋上,更多的时候是心中的感觉。只要心中保留有对旧日生命的情感,成为精神财富与思想的寄托,那么家园永远不会废失。这也是具体的家园不能够等同于精神的归宿的原因,具体的家园远不是精神的家园,家园只是精神归宿的一个代名词。NAJzG5uPEs 12.问题:因此最后课文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人才会真正地无家可归。

总结:本文告诉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如果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1wIIcPYQS9 江南的冬景·教案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教案重点和难点】

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教案方法】

文本研读,比较赏析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案手段】多媒体 【教案时数】1课时 【教法、学法设计】

教师的教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快速浏览找出文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生快速阅读,齐答:“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fsIQIzsR7P

二、文本对话,整体感知

1、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两个问题:a、注意文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b、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toHYejWSmw

2、在冬季里,作者发现了江南什么样的美景?请把这些景点找出来。<显示幻灯图片)

3、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晓文意,初步把握作品内涵。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纠正明确。

a、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b、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学生讨论明确:a、特征:温润晴暖优美b、对比:与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等的对比。HkG7K3qTBd 34 / 46

三、突出重点、比较鉴赏以“江南雪景图”为例: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VgGfgMTUPT <出示幻灯文本:《济南的冬天》中雪景段落)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更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呈现的丰富内涵。9cFnMwnV4A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m7FwigRWjh 教师小结: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A3EEO0lXxX

四、品味语言、深入思考

1、朗读文本,思考: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出示右边幻灯文本)OZDMkKPYME

2、作者对江南雪景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所体验的内涵或表达效果,通过朗读使学生的理解更具个性化。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学生交流、2VDVQtiZ1k 老师归纳: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gRC3mdM0f1

五、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1、我们可以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2、假如你要以《扬州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过扬州冬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喜悦、惆怅等,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呢?怎样写呢?uNBbRXg1uI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讨论可得:

a、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b、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c、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学生当堂写作,师巡视、点拨。请几位同学范读自己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IJBknHK2Jo

七、课外作业

1、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体验自然,了解风物。

2、选择一张风景照写解说词,图文并茂讲你和自然的故事。西地平线上·教案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 46 【教案重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教案难点】对“大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2.思考: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二.文本研习:三次落日 小组讨论:

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第一次:定西高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 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 血红辉煌

“像在画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

“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2.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3.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朗读)明确: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第三次: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明确: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

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WFAsTre3Y5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aBAApbH4cM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表述身边的自然之美,写写我们苏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联想和你的感受。赤壁赋·教案 教案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教案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案课时:二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见课件)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订正见课件)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见课件)。

五.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2.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学习第一段<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课内背诵。后面的段落同)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七.学习第二段

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 46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八.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九.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十.学习第五段。

思考: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十一.梳理文章结构<见课件)

/ 46 十二。讨论:文中吹洞箫的客人是谁?

明确:1.古代“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2.见教材152页《〈赤壁赋〉中吹箫人》

3.客人的话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主客问答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内心苦闷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十三。作业:<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东方既白

《赤壁赋》名句长短交错,短句变化较多。大部分短语为四字两个节奏。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为背诵全赋打下坚实基础。<2)根据文赋对仗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羽化而登仙。B.其声呜呜然,。。

C.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这篇名赋对仗形式多样化,有工对,也有宽对,有当句对,还有隔句对。在填空过程中,既可感受苏轼赋遣词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体会苏赋对仗艺术的精妙绝伦。oxzJVUb6rs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案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案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CtyRrEF7G9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PpyZXo98UP 39 / 46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3kx8t8D99w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hgwgZS6aod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vcwovBAbCT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J8vx1l4cRA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X4vFx5yd6h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④复述主要内容。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 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为<表目的)<3)通假字:

/ 46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b0uN3P2elX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pWtWyzvfzE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DSt44jZgOk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ROscA2th31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4Krl6MXihI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iGrtCwrjwo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

/ 46 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wCqB8gUkL5 神的一滴·教案 【教案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KyqKE0ol0M 【教案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检查】<略)【教案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YtpSaJSmes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cpo0Gtmnt9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qlo9cdQoIQ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EhnhIXjpWw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SdmpeHNqbd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69myKrhrqT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k5lGfaLtEA 42 / 46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x1lOLUfuTh

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明确:是说从西端高处看瓦尔登湖,它的样子如同一个圆形剧场,四周的山林风物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因时而化,如同戏剧上演。LXkXhEIv8X

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ZTj5NocwnE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dPjdj8GxBl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解释说明。类比手法。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rLimPRayQ1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确是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几处我认为是别具魅力的地方吧。<1)第一节。(2>第二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3> 第三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4)第五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FGhulBDz5I

六、思考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七、补充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TChCRl7Ajo 在古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是分司爱情、智慧、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哲理、天文、数学的九位缪神,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在43 / 46 古希腊神话中,音乐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教案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案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lugTTP5CNM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zqf1pyzD1s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MmeaVi2Eg9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0ieiq2wFvQ

四、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eedqWM0GKw 44 / 46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saczswuHYd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G6cHYgYIdT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U2bPuZrJsA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8YaY0JVKGh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mTa6wtpLVX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AP9e2dTMaE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OL9nyXnNpl 45 / 46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1H8v4GQOD1、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讨论。

五、总结课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

2、本文明显的诗意和浓郁的思辨色彩。

七、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 46

第四篇: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

食指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苏教版语文(必修1)教案全集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正值。此亦为领字,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四、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战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投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造像写意——游人 独立深思

看——借景抒情——诗人 关怀天下 怅

问——直抒胸臆——哲人 忆旧言志 携

忆——怀人忆事——战士 主宰沉浮 记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

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质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人在面对祖国春天来临时的那份喜悦之情以及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2.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基调;能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准确读出诗人的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

2.难点:对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认识与理解,朗读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呈现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阴云密布,无人能够看到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的时期,20岁的诗人食指用朴实平易的文字,用冷静而炽热的语言告诉人们: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若干年后,所有有幸还活着的人真地看到了诗人当年的预言,“文革”结束了,我们的国家从疯狂回归了理性,从寒冬走回了春天。内乱结束了,建设开始了;封闭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地发出了笑声,这时候又有一位诗人站了出来,他放声为所有的变革者唱出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简单的社会背景了解,让学生对《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与《相信未来》两首诗所产生的年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想唤起学生读诗的激情,最初读《相信未来》时,我们更多拥有的是压抑与沉重,现在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当初的压抑之情会一扫而空。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读诗的冲动。)

二、诗人江河及社会背景

1.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江河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人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朦胧诗群,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有《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其大部分诗作与其他朦胧诗人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但他的有些诗作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即是其中的佳作。

2.社会背景: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注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逐步走回正确的轨道。国家的这一变化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到鼓舞和振奋,人们普遍感到国家发展的春天回来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有志青年甚至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作为诗人的江河更是敏感地意识到国家这一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诗人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歌唱,并且把这首歌明确地表示要献给所有的变革者。

(诗人和背景知识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在诗歌中有那么浓烈的激情,为什么会如此地喜悦和兴奋,这是为准确朗读诗歌并准确理解诗歌打基础。)

三、检查预习,让学生回答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

【明确】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章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这是被束缚力量的释放,是久蛰生命活力的勃发。

第二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精神风貌,诗人激情赞美了热情、开朗、纯洁的奔腾者。

第三章写出了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既可以理解为新时代到来后,诗人对人与人之间构建坦诚交流关系的渴望,又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境界的期盼,表达了对新时代生命准则的理解。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

(此环节一是检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二是为下面的朗读打下基础。)

四、教师读诗,让学生感知诗歌情感基调(可就某一诗章进行朗读,不必读全诗)

(教师的读之所以不称为“范读”是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在学生面前拥有读诗的勇气和权力。一旦称为“范读”势必意味着教师读出来的诗歌就是范例,这会让所有在朗读功力上有所欠缺的教师知难而退。在这个环节,教师只要尽力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就可。如果觉得时间紧张,这个环节也可以略去。)

五、自由诵读,把握节奏,体会诗人情感。

把学生分为四组自由诵读,每组分别读诗中一个诗章。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人的情感。

【诵读提示】:

第一诗章是写变革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用一系列意象描绘了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生机。全诗章共3节,第1节和第3节要着重读出大地回春的欢欣气息和蓬勃的生机。其中第1节“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这几句诗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由重到轻柔的转换;第3节中的两个“走吧”所带有的那种欢快与兴奋要在语气上有所体现。第2节在朗读节奏上的处理要舒缓而略显沉重,要有一种叙事感。“为了在今天歌唱”要读得余味悠长。

第二诗章是写变革者的精神风貌。第1、2节,诗人言说“热情、开朗”的奔腾者有着美好的愿望,他在寻找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如美丽的爱情、大地的丰收、机器的轰鸣等。在朗读时节奏要明快,要突出奔腾者的兴奋、激动和喜悦之情。第3、4节诗人写奔腾者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些因被过往历史伤害而感到迷茫的目光,那些迷茫的目光又尖锐地刺痛了奔腾者的神经,让奔腾者想到了历史中“不能原谅的一切”。奔腾者决心以自己一颗纯净的心灵“清澈地对待别人”,那颗心就像“一颗鲜红的浆果”“一年又一年地挂满枝头”,去“让善良的人们摘去”,从而重建生活的信心。一想起奔腾者的这种举动,诗人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就要注意节奏的变化与语气的缓急。比如读“我知道你那善良的愿望,你们原谅的姑娘/原谅的,生活中渐渐迷茫的目光”时节奏要慢,语气要轻,体现的情感要凝重。读“但是那不能原谅的一切/又尖锐地刺痛你/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但是”要重读,语气要加强,情感要强烈;读到“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时语气要由强转弱,节奏要由快到慢。读到“想起你,我的诗中就扬起好听的声音”时语气应该是抒情的,要体现一种温暖和希望,要能体现诗人对奔腾者的由衷赞美。

第三章写变革者的生命准则。诗人用独特的诗歌形式和丰富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坦诚、纯洁和信任的美好。在朗读这个诗章时节奏要轻快,语气要抒情,要让听者感觉朗读者就是在描绘一张美丽的图画,在叙述一个动人的童话。只有在读到最后一节时节奏才要表现得铿锵有力,以示我们对生命准则的坚守。

第四章点明变革者创造的意义。变革者所有变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了人的“生活”,要让“美丽的风光”“在人们的脸上内动”,要让“笑声”“溢满普通的家庭”。因此,第1、2节要读得节奏干脆而鲜明。第3节节奏要舒缓,要读出一种期盼和呼告的效果。第4节应该是轻快的节奏。第5节语气应读出严肃,节奏读的要有力,要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意味在里面,以此来表达诗人面对未来和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最后一节要把诗人的自信、追求、一往无前的气势读出来,全诗最后一句话“春天伴随我们一起奔腾”要处理得干净利落而气势不凡,节奏和语气都要仔细揣摩。(之所以把学生分为四组出于以下考虑:

一、全诗很长,不分组一节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二、所有学生都应在课前充分预习了全诗,课堂上只是让他们在相应的诗歌部分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朗读出来,从常理上说不应存在有学生无法体验全诗情感及思想内容的情况。)

(所有的朗读提示都应是教师在课前下发的预习指导材料,以便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借鉴。)

六、每组进行组内朗读交流,要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同学在全班朗读以展示自己的理解,并接受老师及全班同学的评价。

【明确】诗人的情感: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的岁月中走出来,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复苏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像自己一样和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作者的情感应是喜悦、兴奋、激动、昂扬的,诗人要和所有善良的人一道奔腾,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具体到每个诗章,诗人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在每个诗章的内部,诗人的情感也有不同的变化,学生在朗诵时应准确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把诗人的具体情感表达出来。不同诗章的具体情况可参看上述材料。

学生的朗诵及师生的评价围绕以下两点进行:

1.学生的朗读要紧紧围绕声音能否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

2.教师与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主要是声音形式是否恰当和情感理解是否正确。

当学生对朗读及评价出现分歧时,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这个环节既是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为了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小组内学生朗诵交流的过程既是理解把握意象的过程,也是理解诗歌内容与体验诗人情感的过程。因此,组内的朗诵交流既是活动也是体验。这种活动体验是整个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内朗诵交流的初步成果会带到全班范围内进一步接受检阅,而全班范围内的朗诵更会促使每一位学生最终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与正确认知。而这种在活动的形式背后形成的诗歌价值确认正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如江河的这首诗歌,我们在诵读的背后完成的是对诗人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的深刻理解与细致体会。)

七、找一位学生分诗章把全诗朗诵一遍。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 乐学

蒋士铨 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 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 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 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 ?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 挺秀的树 自负 你 ? ?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我的四季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配乐)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二、字词教学:

1、音形

颤抖 冰雹 夭折 碾成 kē绊 焦zhuï 干biē 急cù(答案chàn báo yāo niǎn 磕 灼 瘪 促?/DIV>

2、释义

汗流浃背(汗流得江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幸灾乐祸(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入不敷出(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

三、关于作者: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 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 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温故知新:

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1、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2、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3、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五、自读研讨: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

讨论: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作者的人生之春里,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讨论: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们的启示最主要的就是懂得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

(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自己。

(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小结: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联想:“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今后,我们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

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六、自由朗读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

[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结束语:

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八、附部分活动体验参考答案:

(1)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走过。

(2)这一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舞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为自己既定的目标付出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身心投入到生命的奋斗当中去。

(3)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将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我的五样

一、教学目的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二、教学重点

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四、教学方法

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想的独到。

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什么。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和大家做一个心理游戏,请大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1、请写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并说明理由。

2、请依次划去这“五样东西”中相对不重要的四样,并说明理由。这虽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却是我们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一次深入思考,面对这一问题,你是如何作答的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慰家幌伦骷冶鲜缑粼凇段业奈逖分械难≡窈腿∩岚伞?/DIV>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问题一: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问题二: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内容。

学情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 问题三:请从内容角度理清本文思路。

学情估计:因为前面整体感知中的概括,这个问题只是对已有学习成果简单的归纳过程,应该不难。

明确:课文以时间顺序,按“留”→“弃”→“议”的思路展开全文。问题四:请从表达方式角度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如果缺乏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常识,这项工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棘手。

应对办法:a.简要补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b.提示“留”→“弃”→“议”中“议”已经说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整体考虑“留”“弃”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

明确:先记叙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问题五:仔细阅读全文,画出你最感动、最欣赏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由。

学情估计:a.能画出精彩的描写句。b.精彩之处有的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言传,但说不出那种精妙之处。

应对方法:a.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谈感受。b.告诉学生从客观分析修辞,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心理。

问题六: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谈谈你对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学情估计:本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丰富而独特,把握局部不难,把握整体就不易了。

应对办法:a.抓第41—45这些自然段,因为其中多次谈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问题“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总结课文:

毕淑敏在这篇文章中,从作为医生、身为女性以及作为作家三个方面对自己的生命呈现方式进行了一次灵魂拷问。

作为医生,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作者只需片刻的思索,就本能地选择了“空气、水、太阳”,的确是“飘着药品的味道”,但这决非仅仅是出自“严谨的科学意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作者作为医生的生命情结。毕淑敏曾经在被视为“生命禁区”的昆仑山上用最原始的徒步穿越方式进行野营拉练,捡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文本中当“老师”要求舍弃时有这样的表述:“我曾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山上攀缘绝壁,被缺氧的滋味吓破了胆。”这在她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中篇小说《昆仑殇》中有非常精彩的描绘。20年后,拿起笔开始写作的她,怎能忘记得了“空气、水、太阳”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作者对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的思考,首先是从职业医生的角度,与其说是“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意识”,毋宁理解为作者20多年医生生涯中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和认定。

身为女性,毕淑敏选择了鲜花,这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鲜花。它包含了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难”。在许许多多的鲜花中作者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我愿有一束美丽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爱情、美好,艰难、曲折„„生活中的一切真真切切的东西,才是生命的全部。

作为作家,作者选择了笔,这是作者的一份心灵告白,是作者在京城内科主治医师与作家之间的慎重抉择过程。作家的生命存在意义与方式的拷问是毕淑敏选择“笔”和最终保留之的根本用意,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未来的又一次设计或重新确认。

五、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问题七:由以上学习我们可知,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请再次确认一下你的五样,然后再逐一舍弃其他四样,只留一样。

问题八:结合当时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体验,表述选择和放弃的理由和感受。

学情估计:a.有课文内容的帮助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讲。b.大部分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条理问题或不够形象问题。

应对办法:A.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多重身份(如作为学生、身为子女、未来的公民等)角度规划青春,设计自己的未来。B.集中精力谈好一种感受。C、学用修辞使抽象变具体、平淡变生动。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思索人生)

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请记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六、作业

以“我也有五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选”与“弃”过程中的心理描写。《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

获得教养的途径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设想] 1.进入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因此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阅读现代文的步骤与方法。对于学习目标2.可以采用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实践探索的方法来实现。

2.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使用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明确:问题1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问题2.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以上步骤可以借助问题来完成。

二、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读文章。

1.整体感知,讨论: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论述的?

(1)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寻找中心论点——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入手来把握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6、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读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志玫镊攘Γ馗丛亩粒梢圆欢系赜兴形颍兴⑾郑谩熬浮⑸钊牒途僖环慈卦亩痢保驮侥芸闯雒恳桓鏊枷牒兔恳徊孔髌返亩捞匦裕庵指形虻墓蹋腔竦媒萄耐揪丁?/FONT>(4)内容小结:

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2.揣摩语言,讨论问题2.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分析观点,讨论问题3.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4.引发思考,讨论问题4.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

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5.难点问题: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三、回顾反思,明确读书之道

讨论: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几个层次讨论展开探讨。

1.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2.第1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

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本专题的第二部分学习材料也能印证黑塞的这个论断。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许多同学在高小到初中阶段读过中国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时可举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例。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

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四、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下课

劝学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ïu通煣 有yî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

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学习与评价》;补充练习。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师说

【背景材料】

一、韩愈抗颜而为师

《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不顾世人的笑骂,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尽管自己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却赞扬了韩愈的做法:“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

《师说》。

二、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39 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邪?”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四、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

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41 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教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识。

二、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本文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

四、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作者介绍、解题;

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分段;

五、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

四、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

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六、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î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A.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A.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A.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C.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钦(多么)

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八、布置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2.书面作业:“练习”二——四题。3.预习思考题:

(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研习课文 1.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②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

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分析第二段

A.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B.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这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分析第三段

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B.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⑤分析第四段

提问: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b.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a.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b.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2.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课堂训练

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师说》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为师的作用:传道 受业 解惑

古圣人从师而问

今众人耻学于师

不从师 师道不传入 爱其子择师教之

从师的必要: —— 子其身则耻师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 不拘于 能行古道

技艺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曰师而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圣人无常师 行:孔子师郯 弟子不必

师之所存 子之徒 不如师师不

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必贤于弟子

贵在一个“新”字 [学习目标] 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设想] 1.从筛选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借助问题讨论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3.使用2课时(含“积累与应用”“学习与评价”1课时)[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内容]

惑终不解 欲人无惑难

下载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免费版教案全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免费版教案全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4.14《静女》教案粤教必修一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 理解《静女》的情节和主题 3 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阅读注释翻译文章 2 理解......

    一中人,一中情

    一中人,一中情 漫天的晚霞,洒下一片光辉和烂漫。 红楼,在余辉中光彩照人,它见证了一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里,实现了多少莘莘学者的大学梦,在这里,孕育了多少壮志凌云,在这里,培......

    体育高中人教新课标运动中腹痛教案解读

    七彩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高三体育教案 运动中腹痛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地点:各班教室 班级:106---108 执教:叶海辉时间:2004/6/ 教学内容:运动中......

    美术高中人教新课标第4课天上人间—壁画教案.

    七彩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第一部分 幽冥世界的奢华──墓室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

    必修一教案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教案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

    语文复习教案必修一[5篇范文]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一 复习目标: 1、第一单元的复习重点是情感与意象。在鉴赏这些诗歌时,一方面要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识记......

    美术高中人教新课标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教案综述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外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种类和造型特点及其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2、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时代、思想意......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