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 风的奥秘
大班科学:神奇的风
单位:江都区区级机关幼儿园 姓名:李群、黄慧 邮编:225200 [课题]:
大班科学——神奇的风 [教材简解]: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也玩过许多风的玩具和游戏,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树叶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纸屑吹得到处都是;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 „„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大班上学期《多元整合课程活动》中语言教案《风来了》讲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风,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我想还是把它设计成科学活动为好,让幼儿对风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之后再组织幼儿画出风的图画,应该能够更为形象表现出风的特征。[目标预设]:
1、初步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并了解风的特性。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学会运用图像表征的手段表达对风的认识。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喜欢探索风的奥秘。[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风的存在,了解风的特征。
2、难点:认识风,会画风。[设计理念]:
《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
[设计思路]:
为了幼儿能够直接感知风的存在,其中我设计了“玩羽毛”和“画风”两个环节让幼儿直接体验感知风,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对风的认识程度,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间接看到风给物体所带来的变化,为幼儿以后的学习作铺垫,想必通过这样的一个科学活动,幼儿对风应该能有个初步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又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科学探究兴趣。[教学准备]:
1、一把扇子,一台电风扇,羽毛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2、制作PPT,产生风的图片(风的作用与危害)。[教学过程]:
一、风的形成。
1、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风。如:风能看见,但抓不到;风吹过来,我们能感觉到等等。
2、如果有风时,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呢?(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感觉风的存在)
3、一年四季的风有什么不同?(春天的风柔柔的、暖暖的,夏天的风热热的,秋天的风凉凉的,冬天的风冷冷的)
4、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教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玩羽毛。
(1)分给幼儿每人一个羽毛,让他们想办法让羽毛飞起来,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羽毛飞起来的。
三、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观看PPT,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铃发出动听的声音;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像台风啊,龙卷风能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自然灾害引发的海啸„„这样的风也很可怕。
2、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四、画风。
1、组织幼儿讨论怎样画风。
2、幼儿分组画风。
3、看PPT,风对物体的影响,如地上的纸、塑料袋会飞舞,行人的帽子被吹落,树叶飘落下来,等等。
4、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说说自己从哪些地方看出画的是一个有风的日子。
5、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办法让风车转起来,让幼儿自由玩风车,感受风速、风向变化对风车的影响。教师先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
(1)让幼儿站在原地,观察风车,说一说它的转动速度。(2)让幼儿试着慢慢走,观察风车的变化。
(3)跑起来,让幼儿再观察风车的变化。(幼儿跑动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不要让风车正对小朋友的脸)
教师小结:风车转动的快慢和风速、风向有关,风速越大风车转动的越快、迎着风转动的快。
最后,教师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游戏结束活动。
第二篇:大班科学风来了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风来了》说课稿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焕发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当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2.探索产生风的各种方法,初步了解风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幼儿辩证的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大小变化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风车、彩带、扇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2、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本次活动安排了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和风的特性。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到风力大小对羽毛漂浮的影响。
4、演示教学法: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课件,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认识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引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现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流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发现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特性——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力对事物的不同影响——运用课件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评价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问孩子们:“你们想认识今天的客人吗?”然后让幼儿用纸条动起来找出风娃娃,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特性和风力的大小)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制造出风,然后通过视觉、嗅觉、感觉,探索出风的特性,利用扇子扇动风使风车转的快慢不一,探索出风力大小对风车转动快慢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图片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看图片,用动作来判断风做的好事和坏事,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游戏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玩风车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科学风来了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风来了》说课稿
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杨永年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焕发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规定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特性,风力的大小变化。
2、能力目标 :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
让幼儿感知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 1 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
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大小变化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4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风车、彩带、扇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2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和风的特性。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到风力大小对风车快慢的影响。
4、演示教学法: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课件,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认识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引发幼儿对风的好 3 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现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流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特性——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力对事物的不同影响——运用课件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游戏,评价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问孩子们:“你们想认识今天的客人吗?”然后让幼儿用纸条动起来找出风娃娃,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特性和风力的大小)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制造出风,然后通过视觉、嗅觉、感觉,探索出风的特性,利用扇子扇动风使风车转的快慢不一,探索出风力大小对风车 4 转动快慢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图片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看图片,用动作来判断风做的好事和坏事,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游戏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 5 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玩风车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第四篇:大班 太阳系的奥秘
大班 太阳系的奥秘
设计构想:随着神舟十一号的顺利登空,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光,神秘的太空、美丽的地球,使孩子们发生了浓烈的兴趣。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神州十一号飞船,及其作用;
2、初步认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感知宇宙的神秘,简单学习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3、鼓励幼儿大胆创造肢体语言,表现各行星的特征;
4、大胆想象,勇于发言,表达自己对星球的真实情感;
5、培养幼儿爱学习、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电脑、电视机;
2、地球图片;
3、太阳系各星球图片;
4、事先小朋友在教室里围绕老师坐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要先提问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回忆一下二周前,老师给你们播放了一枚火箭升空的视频,你们还记得这枚火箭叫什么名字吗?你们知道它飞到哪去了吗?你们知道它飞到那里是做什么吗?
那我们就先来看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观看PPT)
二、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看完视频,你们知道我们的飞船是飞到哪去了?(飞到太空中去了)飞船飞到那是为了做什么呢?(是为了探索宇宙奥秘)
说起探索宇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阳系吧。(观看ppt)地球有一个很美丽、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阳系,地球在这个家里排行第三,她有七个兄弟姐妹。
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这八个兄弟姐妹是谁,它们在太阳系的中排行老几吗?
二、认识太阳系,并鼓励幼儿学着扮演行星的特征。
1、观看图片:太阳系。向幼儿介绍八大行星,并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
水星:排行老大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排行老二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排行老三,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也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火星:排行老四的是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排行老五,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兄弟姐妹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大。
土星:土星妹妹,排行老六,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丝带。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排行老七,是最乖的一个。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排行老八,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样,最不怕冷了。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呢。
2、小朋友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喜欢的星球,并说出原因。
三、老师:小朋友都初步了解了太阳系的兄弟姐妹,也说出了自己喜欢的星球,希望以后小朋友们能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造一艘更大更美的飞船一起去遨游太空,结束活动。
第五篇: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奥秘
指导思想:“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相互,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2、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书探索的结果。
3、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形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以表示不用的两极,使其成为彩色磁铁)。
2、各种形状的磁铁(也按极性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红色标志、蓝色标志、塑料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彩色环形磁铁,感知环形磁铁的两极,并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1、每人拿一块彩色环形磁铁和好朋友的彩色环形磁铁碰一碰:红的与红的一面碰一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红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红的与红的一面相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相碰,两块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红的与蓝的一面相碰,它们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
3、小结:环形磁铁有两极,当相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吸力。
二、利用彩色磁铁,感知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用彩色环形磁铁与其他形状的磁铁碰一碰;不同形状的磁铁之间也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
3、小结: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相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推力,不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吸力。
三、根据磁性原理,找到磁铁的两极。
1、启发幼儿利用彩色环形磁铁,找出另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在环形磁铁上分别贴上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四、让磁铁浮起来。
1、设置疑问: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吸管让环形磁铁浮起来吗?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启发、暗示操作方法:把环形磁铁按S-N-N-S极性顺序串在塑料吸管上,磁铁就会浮起来,如图。
3、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是什么原因使磁铁浮起来的?
五、观看磁悬浮列车图片、磁悬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扩大幼儿的视野。注:
1、与磁性黑板配套使用的塑料圆形磁铁的后面就是一块小的环形磁铁,教师可以把它取下作为操作材料。
活动评析: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各活动环节: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quot;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遵循了由点及面,由个别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第四环节是要求幼儿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运用:找到另外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和探索如何利用塑料吸管使环形磁铁一个接着一个浮起来呢?进一步加深对磁性原理的理解,更货的解决了活动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次次设疑,构成了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开放式的提问,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始终保持探索的兴趣;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四次具有递进性的幼儿亲身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相互统一,有机结合。本次活动的最大特色是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获取有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