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穷人》
穷 人
【教师简介】
汪玥,男,1980年6月出生,就职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从教8年来,一直追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教学风格,在区、市及省教育学会举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所撰写论文也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设计说明】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等课程要求。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活动描写”“尝试心理活动描写”,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相对透彻。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穷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本课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忐忑不安”、“揍”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3.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桑娜抱走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凭借反诘、比较,进一步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第二课时
1.能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感受渔夫的善良品质。
2.体会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抄写容易写错的生字并组一个词;抄写值得积累的新词;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故事梗概。1.揭题导入,学生读题。
2.完成预习检查作业(课堂作业单1—4题)。
3.作业交流,反馈。(在交流第三题时,顺势交流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1.浏览课文,关注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几处句子。
(2)通过比照心理描写的特别之处,聚焦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2.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1)根据字形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2)认真默读语段,读懂复杂心情: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试着写旁注。(学生默读,写旁注,交流)
(3)自由朗读,以读促悟:学生自由选择
一、两处句子,反复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放大)
【预设关键句】
句1: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① 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② 辐射描写桑娜家非常穷的心理描写,读出忧虑之情。
句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 感受桑娜“害怕”的情绪;读懂桑娜的“下定决心”。② 师补充时代背景,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
(4)整体朗读,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看谁能读出“忐忑不安,心情起伏”的感觉。(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师范读——生自由练读——师生配乐合作读)
(5)师小结: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寥寥几笔,加上几处特别的标点,就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3.提炼人物形象:完成课堂作业单第5题,用一个词来形容桑娜。(生填写——交流)
(三)尝试心理描写,升华人物品质。1.尝试心理活动描写。
桑娜来到西蒙家,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两个孩子却睡得香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尝试着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桑娜想: 想到这儿,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2.交流心理活动描写。
3.教师反诘,探寻小说主题:为什么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一个字也没有写?
4.师总结提升:托尔斯泰曾说“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 抱回孩子的一刹那桑娜什么也没想,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一个将善良深深刻进灵魂的桑娜。
(四)学生课堂小结,教师下挂任务。1.生小结本堂课学习的收获(机动)
2.师总结全课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要求及任务。
【板书设计】
桑娜(忐忑不安)善良 穷人?
渔夫 ?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回顾矛盾冲突。
1.听写词语:心惊肉跳、自言自语、忐忑不安、自作自受。2.根据听写的词语,回忆课文矛盾冲突,唤起学生记忆。
(二)研究对话,揣摩人物心理 1.呈现桑娜与渔夫的对话。
2.紧扣“熬”字,感受渔夫的品质。3.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表达效果。
(三)想象续写,拓展阅读视野。1.结合课文内容,续写《穷人》。
2.以托尔斯泰的作品集为依托,交流书中的人物。
我的舞台
【教师简介】
王彧钊,男,1977年9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现任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副校长。曾获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努力追寻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
【设计说明】
《我的舞台》,作者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一语言现象,通过速读、填表、写批注等有效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学习课文的语言,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表”,梳理、概括文章内容。2.欣赏课文语言,学习做摘录,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运用速读的方式,梳理文章内容。1.带问题读课文。
(1)“我”指谁?“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
(2)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重点词。(3)学生交流。2.再次速读,学做摘录。
(1)“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呢?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认真找一找,读一读,填在表格里。
(2)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4)师生引读。(5)出示吴霜资料
吴霜,我国当代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学美国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吴霜在说》等。
(二)感受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语言特点。1.在作者成长的舞台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意思?(1)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2)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
板书:艰辛——轻松(3)学生赏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3——8自然段,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1.读课文3——8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重点词,把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
2.学生认真圈词,写批注,教师随机指导怎样写批注。3.选择部分学生交流。
4.学生赏读课文第七自然段重点句。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样轻松的描写在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同学们的作文中都见过。能回忆出来吗?
Ppt出示:林海音《窃读记》、《夜莺的歌声》、毛泽东《七律.长征》,秦文君《女生贾梅》,顾嘉静《烦人的痘痘》。
2.出示对比材料,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面对艰辛的经历,有的可以用轻松的笔调来表现,有的—— Ppt出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3.小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它们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
【板书设计】 我的舞台
吴霜
艰辛 轻松
我要的是葫芦
【教师简介】
鲍丹丹,女,1979年出生,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情趣语文课堂,逐渐形成了亲和自然、质朴本真的教学特色。2010年获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设计说明】
课文讲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有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结果可爱的小葫芦全都落光了。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积累。考虑到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6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区别“挂、哇”等形近字。正确书写“挂、哇、怪、慢”等8个生字。
2.通过看图、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葫芦、葫芦藤、盯着、邻居”等词语。
3.借助画面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结合板画,在读中积累语言,明白寓意。
二、教学准备
1.以全文注音的方式打印教材。
2.课件、田字格及葫芦叶、小葫芦等板画教具。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认识“葫芦”,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识记生字。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二、师生共读 初读启思
1、自由读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借助画面,师生合作讲读故事,随机点拨:
(1)
正音“盯着”、“邻居”。理解词义。(2)
点拨“感叹号”与 “问号”的读法。
3、交流初读感受。
4、启发思考: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他觉得可以不要什么?这些真的可以不要吗?
三、补充画面积累理解
(一)随文识字,指导写字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随机点拨:
(1)发现含多音字的词语“细长、长满”,正音。(2)认读“葫芦藤”。联系生活,看图说话。
(3)发现形近字 “挂—哇”。儿歌律动,区分形近字。
3、指导写字:挂、哇
引导观察,说说发现;教师范写,学生练习;随机点评,再次练习。
(二)还原画面,读中积累
1、刚才我们合作读连环画的时候,你发现了吗?少了一幅图!(板画葫芦架)葫芦架搭好了,接下来,该在上面画些什么呢?
2、学生自读圈画。
3、汇报交流,完成板画:
(1)
根据反馈,随机板贴:小葫芦、葫芦藤、小花、绿叶(2)
给词卡摆序,说说理由,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3)
师板画,引导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4)
指导朗读句子。迁移说话。
4、指导朗读。
四、质疑存疑
1、(出示插图2)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鼓励质疑,存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课堂练习。
二、回顾问题,读中解疑
1、聚焦“那个人”说的话。指导朗读,体会两种句式表达效果的不同。
2、情景剧表演,体会那个人的可笑。
3、想象说话,读文明理。
三、指导写字。
第二篇: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执教: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 谢晓静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他们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 “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多通道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做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影响。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酒精灯、水、镊子、岩石、玻璃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引导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哪里见过岩石?你印象最深刻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
(二)图片引领观察:教师课件出示连续六天拍摄的一组岩石的照片:要求学生先观察,这6天里,这块岩石的模样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生观察汇报。
(三)触发学生矛盾:那7天后呢?8天后呢?模样会改变吗?那八年后呢?八百年后呢?八千年后呢?
(四)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又改变模样了呢?这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板书)
(五)激活实验动机:是不是这些因素作用下,岩石模样就会发生改变呢?(板书)就这样一直争论下去?(由学生提出实验求证)
二、实验求证
(一)冷热实验
1、我们就用这块小石头模拟校园里的岩石(出示小石头),那阳光和雨水用什么代替?
2、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讲解实验单的填写。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7、小结:这些现象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呢?
(二)水流摩擦实验
1、过渡:当然,咱们这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肯定还会受到水的摩擦和冲击,那么岩石会不会因此改变模样呢?我们照样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2、怎么去做这个实验?
3、温馨提示: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完成这张实验单,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经验,你觉得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建议给大家,这个温馨提示请你来提。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6、小结:这个实验,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三)实验总结
1、课堂当中,我们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去模拟了岩石受冷热、水流摩擦影响后发生的现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大自然当中,现在你认为这块岩石在这六天里,它的模样发生改变了吗?那为什么难以发现它的变化?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这么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2、是啊,这种变化是细微的,缓慢的,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但这也是一种改变。试想,现在是六天的时间,那经过六年后,六百年后,当这种变化经过时间的累积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另外的一番情景了。
三、推测与解释
(一)课件展示另外一些岩石的图片。它们以前长这个样子吗?
(二)科学推理:联系刚才的实验,说一说这块岩石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三)在你们的讲述中,还有什么因素也能使岩石的模样发生改变?学生讲述,教师板书。(教师相机出示“石生树”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另外,动物、大气污染等对岩石的破坏也很厉害,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四)明确风化概念: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四、实践强化
(一)再次出示六张照片,留白第七张照片,问学生:如果真在800年后拍到了这块岩石的第七张照片,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画面?请你画一画!这么画,你的理由是什么?
(二)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谢晓静,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一小,2001年,她以《空气在哪里》一课代表温州市参加省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温州市科学骨干教师、瓯海区第二轮名师、瓯海区教坛新秀、课改之星。从教十余年,分别在省、市、区各类论文、案例比赛中获奖共40余次;多次应邀在省、市、区级做观摩教学;近年来主持《小学自然教学中科学基础启蒙教育之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立足农村教育现状,强化家校同向合作,优化学生学习环境》、《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延伸小学生的探究空间》等省、市级课题,更荣获19届浙江省“春蚕奖”称号。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执教:舟山市定海小学
袁优红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
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老师搜集了两个城市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什么城市?(北京、乌鲁木齐)
2、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模拟实验
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三、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1、为了帮助我们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
(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
(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3)乘坐旋转木马,大转盘,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你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个同学把规律记录到记录单二中。
科学记录单二
上面的几种运动现象,我们能得出的规律是:
(4)推想:乘上转椅,看到周围的景物是在顺时针旋转,你的转椅应该往哪个方向旋转?为什么?再请几位学生在转椅上体验。
(5)现在我们假想这是一把地球大转椅,我们每天看到地球周围有哪些星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如何?(自东向西),由此,你们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四、认识世界时区图
1、确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现在你们能判断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再次让地球仪自转起来。
2、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几小时呢?也就是说,北京迎来黎明了,乌鲁木齐要再过几小时才能迎来黎明呢?
3、这个问题我们请世界时区图来帮助我们解决。出示世界时区图。从图上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的时间相差几小时?
4、介绍世界时区图:为什么世界时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算出各个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了多少呢?(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图呢?)
五、课堂总结
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特点:运动方向和方式、周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袁优红,女,大学本科学历,于1993年参加工作开始一直致力于小学科学(自然、常识)教学,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区小学科学学会副会长。2007年获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科学教学先进个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课堂教学能手、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区先进工作生产者、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学中,以踏实、求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学生为本”,力求让学生全面主动探究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担任各级公开课、观摩课达30多节次,在省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上作讲座,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区多次获奖或发表,优质课连续四届获市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辅导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在《研究性丛书》中发表。主持、参与《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灵魂——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探索》、《大班额教学班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等课题的研究,分别在省、市获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执教: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林志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林志,男,1976年6月10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校科学教研组组长,台州市椒江区教研大组成员。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科学(自然、常识)学科的教学工作,本着“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的信条,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地学习。2006年执教的《蜡烛能燃烧多久》在浙江省首届小学科学新生代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获一等奖,1999年获台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多个科学教学课题的研究,撰写的论文、案例已有近10篇在市级以上发表、获奖。制作的CAI课件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其中一个作品省电教馆发行的“优秀课件集锦”。2007年——2008年被选拔为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执教: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陈芬红
教
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今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2、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
3、借助多媒体资料认识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课件演示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
(3)观看模拟实验录像: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多媒体演示板块分离形成裂谷、海洋的过程。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书本的变化。图片展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察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4、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所学知识并揭示课题。
2、避震知识介绍。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陈芬红,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为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科学教师。自1995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曾获柯城区第八届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新生代”(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多次承担市、区教学观摩课及送教活动;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执教者:浙江省龙泉市教研室 陈永飞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重点、难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沙、石子、玻璃球、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环形山
1、呈现图片:这里有一张月球表面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2、播放视频:这里还有一小段有关月球环形山的短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的过程中请你留意一下,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有些什么特点?
二、模拟造环形山
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造环形山,看一看,哪个小组造出的山跟月球上的环形山最相似?
2、分小组讨论:那你们又会怎样去造“环形山”呢,你有多少种造山的方法呢?
3、模拟方法的选择:看来同学们很有方法,在这些模拟方法中,你认为哪几个是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的?
4、同学生又需要哪些模拟实验材料呢?
5、指导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怎么样做好这个实验,才使得我们造出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6、分小组造“环形山”。
7、师生评价“环形山”。
三、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提出假说:你现在是否能推测一下环形山的成因了呢?你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3、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
四、呈现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4、我这里还有一点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影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5、你需要重新修改你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6、是的,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也只是一种猜想。他们也还在不断的寻求证据,证明这种猜想。我想总有一天,科学家会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继续找资料,求证我们的猜想。
上课教师个人简介:
陈永飞,男,1975年出生,浙江省龙泉市水南小学科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丽水市教坛新秀,丽水市学科带头人。2003年获省小学常识(科学)课堂教学观摩一等奖。
第三篇:浙江省优质课《雪》
浙江省优质课《雪》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8002字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刘新颜(一等奖)
一、设计说明
1、教学理念:
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只要识字,我们都可以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深一层的,是鉴赏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即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言为心声,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文学活动也就是人们用文字来提升生命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2、教学设想:
散文诗《雪》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文中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对朔方的雪更是倾情讴歌,极力赞美。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又是怎样的情感在驾驭着这些美丽的文字呢?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本文以后最大的收获吧。
二、教学预设
[教学目标] ①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②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③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教学难点] 江南的雪对孤独感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
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
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二、把握文章内容,欣赏美的雪景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请静静地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穿插朗读。
三、分析文章写法,感受美的精神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文中描绘了江南和朔方两种不同的雪。但是,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
(1)对故乡美好快乐生活的怀念。(学生如果不提到也无所谓,不刻意引导)(2)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衬托朔方雪的战斗精神(如果出不来,就让女生读前三段,男生读后三段,思考:南北两种雪有什么不同?例如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本身的特点。)
A、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
江南的雪所处的环境是美丽热闹,充满生机的。有色彩艳丽的花草、有嗡嗡的蜜蜂,有快乐的孩子们甚至还有谁家的大人,他们陪伴着他,嬉戏、玩耍。
朔方的雪则是孤独寂寞的,所处的环境是冷清的,死寂的。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决不粘连
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江南的雪越是快乐热闹,就越衬托出朔方雪的孤独寂寞。B、衬托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
同样是在晴天之下,江南的雪变成不知道算什么,朔方的雪却蓬勃奋飞,灿灿生光,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它无所畏惧,毫不妥协。虽然孤独,但战斗不止。这种精神是作者所要赞美的。
2、是啊,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赞美和讴歌,但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仅仅是赞美雪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本文时作者自己的处境。
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自选集>自序》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大家还记不记得《风筝》,它就写于《雪》之后的一个星期,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学生齐读):“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那种寒威和冷气使鲁迅觉得非常的—— 孤独。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刻。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
没有,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段,来感受鲁迅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齐读)
为什么说雪是雨的精魂?
因为雪是雨经历了严寒之后变成的,是死掉的雨,但它的精神是不会死的,他的不屈的抗争的灵魂会永远闪耀在天际。
四、模仿诗歌写作,走向美的人生
这就是朔方的雪,是抗争的的精神,是不屈的灵魂,这也是鲁迅,是鲁迅的内心独白,是鲁迅的人生选择,他要像这朔方的雪一样,在晴天之下灿灿的生光,而且使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闪烁出出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
那么,当我们再来读江天的这首诗时,我们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类似的感受呢?请模仿这一节诗,写下你此刻内心最深的感受。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
学生仿写,请一两位读一读。(如痛苦化为斗志,胆怯也变得勇敢)
说的真好,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痛苦打击时,想想鲁迅,也许又会得到前行的力量。那么,在今天课的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段江天的诗,希望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会有帮助。
(齐读)读点鲁迅/你的生活/ 将充满活力/读点鲁迅/你的生命/ 将感到充实/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江天 《民族魂鲁迅·读点鲁迅》
板书:
灿烂的世界
江南的 朔方的 雪 鲁迅
热闹美艳
孤独
充满生机
奋飞
抗争的精神
不屈的灵魂
(注:江南雪的内容在讲到它脆弱易逝的时候檫掉)
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奋进
——《雪》教学反思
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刘 新 颜
之所以选择《雪》这篇课文,其实有一种偷懒的想法,因为文章比较短,应该容易上。没想到的是,越备课就越觉得难。知难而退也许是明智之举,但那不应该是我的选择,想想,就干脆把它作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种挑战来尝试,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历练来提升自我。
一、对课堂深度的把握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说宽度,有学者甚至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说深度,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初二上的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自画像”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二、对课堂环节的设计
对语文教学,我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于是又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则定位在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文本探究上,使学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转换过程中领悟文章内涵。其中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为基点。
紧扣文字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学究,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三、对课堂呈现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高兴。文章虽然难,但是因为起点设得低,大家都觉得有话说,有话想说。随着和“雪”的对话的逐层深入,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在今后重读《雪》时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不是现在一堂课所能够涵盖的。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师激情有所欠缺,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这绝对是我的硬伤,虽然可以找借口说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难移”,也不是说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为必须克服的问题来对待。
2、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对朔方的雪的分析不够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分析之前没有好好读一读。在我的设想中是打算在分析完“江南的雪”之后先读一读描写“朔方的雪”的内容再深入品味语言,没想到写完板书一转身就看到已经有十几位同学举起了手,如果这时要求他们放下手去,很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缺少了朗读这一必要的过渡,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江南的雪的“美好”上,从而造成对朔方的雪的理解也惯性地滑向“美好”这个方面;二是在“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一句上纠缠太久,没有及时引导,因而耽误了时间,使得对朔方的雪理解还不透彻就匆匆进入了下一环节。
3、对文本的反复切入还需加强。同一个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课对语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对鲁迅情感的体验几乎是直接从“雪的特征”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脱离,这也使得在第三个环节提升到鲁迅的精神前的铺垫不够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应显得较为生硬。虽然对鲁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课堂呈现时却显得有些割裂。如果说本课在课堂设计时关注到了“深度”,但在课堂呈现时却缺乏一定的“厚度”。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与孤独对话
杭州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胜建
观摩2006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归来,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奔波于琐事之中。突然蔡少来电,说能否点评一课,也好,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不胜荣幸。
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是语文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学界争鸣不已,众说纷纭。我个人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课才是语文课,没有语文味的课再好也不是语文课。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是语文味的呢?这就又回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上来了。新课程对语文性质的争论一锤定音:“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可见,工具性是根本,人文性是建筑在工具性基础之上的重要属性,失去了工具性的浸润,人文性犹如墙上芦苇。因此,根植于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玩味于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无穷,是完成了识字教学后的语文课的根本任务。诚然,如果只停留于语文味的课,在当下还不算是一堂好课,因为它还缺少一个统帅的灵魂,那就是能把这些语言文字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主题思想,或者说是人文性的东西。也就是说,能把两者完好的结合在一起,于语言文字的浸润中,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作品背后的东西,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
我们的阅读教学,根本上说是一种还原性阅读,是要最贴近作者意图的阅读。而要了解作者或作品的真正意图,作为读者,当然是从其语言文字中去探寻去发现。走进文字,走进文本,进而走进作者,与他们对话,乃至完成一种生命的解读和升华。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般途径,也是一个语文教师初次拿到文学作品后的阅读途径。问题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该如何操作?王荣生先生把文本的价值分为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新课程伊始,为什么有许多语文课听起来像思品课,原因在于教师把文本的原生价值当作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忽视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阅读不等同于阅读教学。我非常赞同余心源老师的话,他说“语文性阅读目的在学语文,立足于语文——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为学习语言形式服务;而一般阅读目的在于获得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服从于内容的理解。”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目的在于弄清楚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在于弄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而这个“什么”“为什么”是必须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和感悟到的,学生的获得和语文成长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断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备高度、厚度和宽度。所谓高度,就是对文章的把握,确立自己的教学主题或立意(此主题或立意不仅仅是文本主题或立意),这个立意的建立是以教师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的定位高低。这一点,犹如写文章,立意高低决定了文章的水准。而所谓厚度,是从语言文字来说的: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能否从语言文字中起步、感染、体验、生成乃至获得,表现为语言文字的浸润是否充分、到位;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能否追问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最后一个,宽度,就是我们的教学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教学要让大多数学生习得、获得、悟得,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甚至精英学生服务。简言之,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然当下比较流行的好课,往往是前两者有余,而后者不足,成为为少数学生服务的课堂。
如此,我们再来看一下刘新颜老师执教的《雪》。
先说高度。从刘老师的教学设想和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来看,无疑是做得比较好的。她把这篇文章的解读,定位在鲁迅精神(这是一种个性解读,因为不同的解读有很多,这只是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这种思想内容(人文性)的获得,实质上是如前所说的一般性的文章阅读,只是不同的人阅读的归结点不同而已,仅就这个“不同而已”就显示出教师解读文本水准的高低。如果说能解读到这个点上就说明刘老师高,未免太低了。因为这里的主题把握仅仅是教师的解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题,应该是怎样让这样的解读深度使我们的学生从容的领悟,从具体的描写中领悟到鲁迅情感的脉搏,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鲁迅的精魂。文本主题并不就是教学主题。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雪的象征意义——鲁迅的内心情感世界——鲁迅的精神,拨开云雾见青天,还原为文本的本来面目(确实,鲁迅的《野草》是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流露)。这是教师自身的解读化为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如此,她还让我们的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代大师的精神世界。由“雪”而至 “精神”,由“文字”而直至“人的灵魂”,植根文本,又超越文本,不露痕迹。
再说厚度。其实这是语文味的体现。既然语文就是语言文字,那么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具体内涵及其形式。刘老师这堂课我以为做得非常扎实、有效。我们可以从刘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来看,在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1)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还有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教师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最后说宽度。好的设想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好课。课上的好不好,有没有收获,应该是学生说了算。但这个学生说了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在课后去向学生了解情况,而是从教师听课的层面来看。因此,它主要是两个因素:课堂的学生反映和学生反映的程度、范围。第一个因素:课堂的学生反映,这个反映主要指学生有没有理解老师的意图,能不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自由独立的学习文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是合乎文本合乎语言规律的。在这堂课中,三个环节的阅读、语言浸润,因为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体验、举手、发言、表述、交流,独立的概括和叙说中得到印证。至于第二个因素,那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让大多数学生接受,要让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不能只为少数尖子生,甚至整堂课只有师生在唱三人转、五人转。刘老师的课,不仅学生的反映活泼,举手众多,而且还表现出争抢着发言。从现场看,大多数学生都动了起来,或举手或发言或交流,并不是只有一二个学生在做精彩的发言。所以,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虽然教学设计很到位,但并不等于课堂教学操作很到位。因此,在教学现场,我们也发现了两个软肋:
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的缺乏,制约或影响了学生对文本,尤其是对鲁迅精神的体悟。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氛围,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情绪,使教师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共同营造一种“教学场”,从而使学生在这个“场”中自觉自愿游刃有余。正如战士在战场、角斗士在角斗场一样有血性有斗志。但从比赛的现场看,刘老师明显缺乏这样一种激情,一种鼓舞学生士气的机制。
二是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语言浸润和资料帮助解读,显得略微生硬。因为要从一篇文章中读出鲁迅的精神,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有点难度,必须要援引一些资料加以引导,帮助理解和解读。虽然,刘老师援引了背景资料、专家学者的解读以及对鲁迅的评价,但由于在衔接上处理不当,导致多数学生一下子难以从雪的精魂到鲁迅的精魂,最多只能体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腾奋飞,很难想象到鲁迅在困境下孤独的情境,以及鲁迅在孤独中不沉沦,依然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必须要加以克服的瓶颈。
一孔之见,请各位同仁指正。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二、对课堂环节的设计
对语文教学,我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于是又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则定位在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文本探究上,使学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转换过程中领悟文章内涵。其中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为基点。紧扣文字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学究,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三、对课堂呈现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高兴。文章虽然难,但是因为起点设得低,大家都觉得有话说,有话想说。随着和“雪”的对话的逐层深入,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在今后重读《雪》时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不是现在一堂课所能够涵盖的。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师激情有所欠缺,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这绝对是我的硬伤,虽然可以找借口说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难移”,也不是说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为必须克服的问题来对待。
2、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对朔方的雪的分析不够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分析之前没有好好读一读。在我的设想中是打算在分析完“江南的雪”之后先读一读描写“朔方的雪”的内容再深入品味语言,没想到写完板书一转身就看到已经有十几位同学举起了手,如果这时要求他们放下手去,很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缺少了朗读这一必要的过渡,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江南的雪的“美好”上,从而造成对朔方的雪的理解也惯性地滑向“美好”这个方面;二是在“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一句上纠缠太久,没有及时引导,因而耽误了时间,使得对朔方的雪理解还不透彻就匆匆进入了下一环节。
3、对文本的反复切入还需加强。同一个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课对语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对鲁迅情感的体验几乎是直接从“雪的特征”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脱离,这也使得在第三个环节提升到鲁迅的精神前的铺垫不够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应显得较为生硬。虽然对鲁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课堂呈现时却显得有些割裂。如果说本课在课堂设计时关注到了“深度”,但在课堂呈现时却缺乏一定的“厚度”。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第四篇:优质课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1
一、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各项安全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活动时间:
3月31日——4月4日
三、活动主题:
“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
四、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好“五个一”活动
1.举行一次启动仪式。3月31日,全校组织举行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启动仪式。校园通过板报、张贴标语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倡议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2、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专题报告。重点加强上下学交通安全、预防溺水、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应对自然灾害、防范校园伤害等知识的教育,真正做到安全知识入脑入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3、出一期安全教育专栏。各班办一期以“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将组织检查评比。
4、布置一份安全隐患排查作业。组织师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活动,要给师生布置一份安全隐患排查方面的`作业,通过这一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安全工作与自身息息相关,把安全意识融入到学生思想行动之中,做到安全工作预防在先。学校要对师生提交的安全隐患排查结果进行认真核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
5、组织开展一次以“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为主题的应急疏散演练。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要做好演练方案,演练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演练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演练活动安全、有效。要通过演练使每一名学生都熟记疏散路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安全、快速撤离。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学校安全工作“预防在前,教育先行”意识,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日活动的组织领导,努力将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防范训练和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学校结合“安全教育日”活动,加强自查自纠,再次对学校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落实整改的措施。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2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预防溺水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预防溺水教育的各项制度,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
三、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
5月20日至7月10日
五、活动内容:
围绕“四个突出”,提高“防溺水”安全教育实效。
四个突出:
1、突出抓重点对象教育,对平时擅自游泳的学生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
2、突出抓重点时段教育,如:放学、双休日、节假日等。
3、突出抓防溺知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的.自护自救和相互急救方法等。
4、突出抓纪律教育,一经发现私自游泳的,要立即制止和批评教育,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无穷的探索里,你会看到光辉、灿烂的前景。让我们珍爱生命,防止溺水。祝愿大家今天好,明天会更好。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了解火灾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加强日常生活安全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可是如果利用不好,它会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毁于一旦。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火与火灾”。
2、介绍近几年的火灾事故。
(二)新授环节
1、着火了怎么办?
(1)迅速逃生,不恋财物;
(2)不坐电梯,认清出口;
(3)匍匐前行,湿巾捂口鼻;
(4)火势过大,设法呼救;
(5)不可跳楼,绳索逃生。
2、预防对策
(1)学生要劝家长尽量不要在家里吸烟,尤其是不要在酒后和临睡前躺在床上吸烟;
(2)外出时,临睡前应关闭电源开关及煤气,液化气总阀门;
(3)家中如果使用大功率家用电器和微波炉,电热器,空调,电熨斗等要错开时间,以防电线过载;
(4)不要玩火,要远离电器设备;
(5)节假日如果燃放烟花爆竹,要在规定的区域内燃放;
(6)电热沐浴器,电褥等使用时要格外小心,最好安装漏电保护器;
(7) 使用电熨斗,电热杯,电吹风等器具必须切断电源后再离开;
(8) 不能用大功率灯泡取暖或烘烤衣服;
(9) 千万不能用明火(火柴,蜡烛等)开启电器(电灯,排风等)查找煤气泄漏,若在夜间闻到煤气,液化气气味时,先打开门窗通气散风后,待气味较少后,再去开灯检查;
(10) 夏季不要将点燃的蚊香贴靠床沿,窗帘放置。
3、小学生应会家庭应急救护对策
(1) 发现着火要迅速打火警电话“119”,并讲清楚地点,部位;
(2) 一旦火已从阴燃到火苗阶段,要迅速用家中毛毯,被子等物罩住火焰再浇水扑打;
(3) 用脸盆,水桶不断浇水灭火;
(4) 较轻较小物品着火,尽快将它搬到室外灭火;
(5) 炒菜时油锅起火,直接盖上锅盖端离炉灶即可;
(6)家用电器着火,要先切断电源,设法用水打湿毛毯,棉被覆盖窒息灭火;
(7)洗衣机失火为家用电器火灾之最,洗衣机不仅要放置在通风散热良好处,更要细查常查电源引线磨损老化程度;
(8)电视机着火,人要站在电视机侧后面,以防显像管爆裂伤人;
(9)煤气,液化气灶着火,要先关闭阀门,再就近用衣物浸水后盖住,然后浇水扑打;
(10)救火时门窗要慢开,以防风助火势;
(11)救火时若有可能要将液化气罐及时疏散到安全地点;
(12)发生火灾自行扑灭的也要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以便查明原因,吸取教训。
(小结:对小学生而言,假如你的周边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部门建议同学们首先要做的是尽快逃离火场,就近叫人或报警。)
(3)开动脑筋想一想
1、找找身边的可燃物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多可以燃烧的物体,可以燃烧的物体我们称为可燃物。同学们,观察我们周围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生活用品(纸张木屑吸铁石汽油衣服塑料凳水玻璃瓶铁锅瓷碗),你能分出哪些是可燃物吗找找看,列举出5种以上我们的身边的.可燃物。
2、油锅着火不用慌
家里来客人了,妈妈正在炒菜,这时,油锅突然着火了,请你来教教妈妈该怎么办。
A、用水泼火可以吗?( )
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泼火,这样油外溅,会加大火势。
B、用锅盖盖上可以吗?( )
发现油锅着火,要赶紧把锅盖盖上,关闭燃气阀门。
C、用湿抹布覆盖火苗可以吗?( )
在火势不大时,用湿抹布覆盖火苗,也可以灭火。
D、把切好的蔬菜倒入锅内可以吗?( )
可以向锅内放入切好的蔬菜冷却灭火.也可向锅内放入沙子,米等把火压灭。
(4)学生告知家长查一查
1、家中电线有无老化,破损现象。
2、电气线路有无超负荷使用情况。
3、电气线路上的插头,插座是否牢靠。
4、家中所用保险丝是否有铜,铁丝代替现象。
5、是否按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6、家用电器出现故障后是否仍带病工作。
7、照明灯具是否离可燃物太近。
8、楼梯,走道,阳台是否存放易燃,可燃物。
9、家中是否存放比较多的汽油,酒精,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品。在使用汽油,香蕉水时是否远离明火,通风良好。
10、是否在家从事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
11、易燃物品是否远离火炉,燃气炉灶。
12、炉灰在倾倒之前是否完全熄灭。
13、是否用汽油等易燃液体帮助生火。
14、炉火与燃气炉灶是否同室使用。
15、燃气管道安装是否牢固,软管是否老化.燃气管道,阀门处是否漏气。燃气炉灶处是否通风良好。
16、点燃的蜡烛,蚊香是否放在专用的铁制架台上,有否靠近窗帘,蚊帐等可燃物品。
17、您家中的废纸,书报是否经常清理。
18、火柴,打火机等物品是否放在儿童不易取到的地方。
19、在每日就寝前或离开住所前,是否拔掉电源开关,是否熄灭香烛等明火,是否关掉燃气炉灶的气源开关等等。
20、家中是否配置了简易灭火器具?是否制定了火灾逃生预案。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水火无情,当有灾害发生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因地制宜,恰当地运用逃生自救的方法,保证自身的安全。通过与老师一起共同学习,动手动脑,你是否掌握了一些消防安全知识呢?请小组长汇报一下吧!
4、名言警句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4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2、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游戏活动所需的各种玩具车辆(自行车、汽车)。
2、学生收集各种交通标志(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展开联想,揭示活动主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展一次有意思的活动。我们将全班分为2个组进行比赛,你们有信心吗?
2、在活动之前,请同学先看大屏幕。
课件出现:各种车辆的喧闹声,接着是紧急刹车的声音,然后是人们的尖叫声,屏幕由黑色逐渐变成鲜红色。
3、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汽车的嗽叭声,还听到了刹车的声音。
生2:我还听见了一个人的尖叫声,我看见了血流出来了。
生3:我好像看到了一场车祸,人被压死在汽车下面。
4、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车祸,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二)、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体会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1、师:孩子们,看看我们坐的队形像什么? 生:我们坐的队形像十字路口。
2、师:十字路口的学问可多了,现在我们就在十字路口做个游戏。老师们要请出两个司机,两个骑车的以及三个行人。参加游戏活动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完“开始”之后,立即向自己的对面出发。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开始活动,车辆和行人任意穿梭)
3、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什么? 生1:我看见走路的人和自行车撞在了一起。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5
一、教学目的:
1、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一个欢乐的小学生。
2、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克服自卑心理,学会欣赏自我和悦纳自我,树立“别人行,我也能行”的思想。
二、教学准备
准备活动中所要用的各种情景问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情绪情感,遇到不一样的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今日我们学习树立自信心,做情绪的'主人。
学习如何控制倾情绪
A、关成的学习成绩退步了,应当如何对待
B、小花是怎样对待跳绳失利的
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议一议
如何调控自我的不良情绪呢
A、宣泄法。B、转移法。C将心比心。D、挫折不必须都是坏事。
3、活动明理
师:王小燕爱生气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生气影响身体健康。
生:生气容易使人得病。
生:生气容易影响同学关系。……
议论时,如果时间允许,可多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学会树立自信心
1、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张海迪是怎样克服困难,成为著名作家的故事,明确告诉学生是“自信心的力量”。
2、议一议
师:小龟丁丁为什么开始不敢爬坡
生:过低估计自我、自卑心理作祟、怕自我笨手笨脚,被人笑话……
师:之后,丁丁怎样做的成功了没有
生:在龟爷爷的帮忙下,获得了成功;在龟爷爷的帮忙下,大胆地尝试;他不怕困难,大胆去做。
师:你明白丁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有同情心,愿意帮忙别人;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的孩子。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在做事之前,就认为自我不行,是自卑的表现;之后他做了勇敢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是自信的表现。
指点迷津:我们应当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总结全课:可请同学归纳总结,使同学们看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树立自信。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6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二、活动形式:
以讨论为主
三、班会过程:
春天来了,夏天会如期而至,天气炎热时,你想游泳吗?诚然:游泳是大家喜爱的消暑解热的活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溺水事故的发生,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那我们该怎么关爱生命,预防溺水呢?八班《珍惜生命,预防溺水》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看一看
20xx年春天,文山州富宁县连续发生2起在校学生溺水身亡事件。
看到这些惨痛教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我们身边有该类现象吗?
二、议一议
同学们,这些小朋友为什么会发生溺水事故呢?他们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呢?
1、有的学生私自下水,没有成人的陪同下;
2、有的学生为了逞强好胜,在不知水的深度和水底的情况下,就潜入水底;有的甚至在水里连续游两个小时以上,还做各式各样的姿势,这样很容易因体力不支而溺水;
3、有的是下到河里,腿抽筋了;
4、有的是因救人,被带下去呛死了;
三.说一说
是的,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应该如何尽可能避免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呢?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游泳安全的知识吧。
1、保持自身良好的身体状态,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
2、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眼疾不宜游泳;感冒、生病、身体不适或虚弱不宜游泳。
3、下水前一定做好身体热身准备,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预防抽筋;
4、跳入水中后,如发现腹部疼痛时,应立即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5、营造安全游泳的环境,不要随兴下水,特别是野外;若水太冷,风浪太大、照明不佳不要游泳;
6、若在江、河、湖、海游泳,则必须有伴相陪或套上救生圈,不可单独游泳;
7、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
8、游泳时禁止与同伴过份的开玩笑;小心呛着;
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时我们怎样自救?
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
如不熟悉水性者,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
如遇抽筋,首先保持冷静;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四、小结:
今天我们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同学进行“预防溺水”安全知识的宣传,包括“溺水常识”、“溺水的预防与急救”等等,教育同学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提高对溺水危害的认识,坚决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亲爱的同学们,安全无小事,长鸣警钟,常抓不懈。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我们的心中筑起一道安全防线,最后,祝你们健康成长,青春永驻。
反思:此次班会的召开,使得全体同学真正从思想上得到了重视,增强了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经过今天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游泳的安全知识和急救基本常识,进一步明确了安全责任,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为即将到来的夏季学生溺水高发期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证。
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7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交通安全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话题,本节课是针对农村学校初中学生进行的上下学途中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形式是通过身边的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增加交通安全教育的形象性、趣味性、教育性。让学生明白上下学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交通安全隐患的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学情分析:
中小学生每日数趟往返通行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街道和公路。上、放学时间性强,且基本上都是集体行动,放学时蜂拥而出,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迅速充斥特定路段;又正逢上下班,是车辆行人的最高峰期,机动车流、自行车流、人流和学生群迅速交汇,再加上中学生泼好动,自控力差,好奇心强,喜欢冒险,法制观念和和安全意识谈薄等特点,极宜诱发交通事故发生。因此,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注意上下学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以“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3、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了解与大家关系密切的交通安全知识。
难点: 培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情景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20xx年12月24日,江西省贵溪市滨江镇洪塘村委会合盘石童家村小组发生的一起接送幼儿园学生的校车侧翻水塘事故,造成3名儿童当场死亡,8名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严重后果的视频。
教师:事故的后果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痛定思痛,从这起交通事故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学生:生命是可贵的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教师:那么如何去做呢?(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学习研究,深化认识
观看图片
因车祸失去孩子而悲痛欲绝的母亲
一位母亲在呼唤因车祸受伤未醒的孩子
1、谈谈你的感受
2、师生探讨总结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三)、师生互动,知行统一
师:让我们想一想,在上下学途中,存在哪些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面对这些,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学生出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老师适时点评:
1、生:许多学生在上下学途中不听老师招呼,爱在公路上疯跑、追赶
师:不在公路上疯跑、追赶
2、生:有些车辆的驾驶员是没有驾驶证和行驶证的,车辆本身也破破烂烂了。
师:不搭乘三无车辆和农用车辆
3、生:有些同学在上下学途中还攀、吊车辆
师:不攀、吊车辆
4、生:村道上基本没有交通标志,我调查了我回家这一路,只有学校门口挂有“学生出入、车辆慢行”的标志,其它地方根本没有任何标志,也没有人行道和减速带等。
师:行者靠右 增加交通标志、改善道路设施。
师: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我们开头的影像资料算是“警示教育”、我再给大家介绍安全知识方面的知识。
1、投影出示交通标志,其中有人行道标志、红绿灯标志、上下坡标志、防落石标志、险桥险道标志、转弯标志等。边看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标志的含义。
2、向学生展示歌诀:上下学,要小心,路段放学靠右行,三无车辆你莫坐,出了事故扯不清;过马路,眼要明,车辆未近早避身,车快你慢莫争先,轻伤身体重丢命;十字口,信号灯,红灯停来绿灯行,黄灯闪烁别忙跑,未过标线快快停;野摩的,农用车,无论多熟你莫乘,坐前大家都好说,出事过后伤感情;过险桥,穿山岭,桥断石落会伤人,连续转弯上下坡,看清情况慢慢行;有标志,要遵循,没有标志据实情,宁让三分不抢道,人车礼让最有情
3、向学生展示道路交通事故急救电话:122 (让学生牢记,关键时候拨打求救)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升 体验深化
观看小品——《爸妈,对不起》
情景一:一个孩子要出去上学,他的爸妈一个劲的叮嘱,路在一定要小心。,他却一个劲地说爸妈罗嗦
情景二:一次来学校,他因在路在耽搁了一些时间,快迟到了,在横过学校门口的的马路时,他因心急,不走人行横道,想快速地跑向对面,就在这时,悲剧上演了,就在他横冲时,一辆车直接撞上了他,他倒在了血泊里。
情景三:因医院抢救他保住了生命,可从此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他看着为他悲痛伤心的爸爸妈妈,留下了深深悔过的泪水。
老师提问:看完小品后,有什么感受?同时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会尽量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说出感受 ,并谈谈你打算怎样做
(六)、课后作业
1 、当你需要乘坐出租车时,你可以( )
a 、站在机动车道上拦乘 b、站在路口拦乘
c 、站在人行道上拦乘
2、当机动车停在机动车道上时,你应当怎样上下车?( )
a 、从机动车左侧下车 b 、从机动车右侧上下车
c 、只要不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左右侧上下车都可以
3、小红在等候乘坐公共汽车时,应该站在( ),依次排队
a.机动车道上 b.站台或指定位置
c.非机动车道上 d.人行道上
4、小杨每天都经过铁路道口,他在经过铁路道口时应该( ) a.快速跨越铁轨 b.进入到口,观察后通过
c.一停,二看,三通过 d.在 栏杆放下时抢先通过
5、明明在晚自习课后骑自行车回家途中,迎面遇到一辆驶来的汽车,灯光非常耀眼,为了安全明明应该( )
a.用手遮挡风光 b.闭目缓慢形式
c.下车靠边避让 d.迎着灯光行驶
(七)、播放歌曲《祝你平安》结束本课时教学
七、教学反思
交通安全关系中小学生生命安全,需要全社会整体联动,才能保障安全。本课时教学可取之处就在于首先选用了近期发生的中小学安全事件视频,引起思考,导入新课,然后选用学生身边的安全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做到知行统一,选用歌的形式增强了教育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但由由于时间短、内容大,许多方面可能还没涉及到,一些地方也还不够突出;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问题的总结,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篇:优质课教学设计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教 学 设 计
朱王堡明德小学 闫文义
【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学情分析】
本班男女同学的比例适当。但是总得看来,女同学学习比较积极,整体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是大多数男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部分学生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书写不够漂亮,作业不够及时。总体来说阅读深度缺乏,有不少同学的作文错别字比教多,综合能力有待于加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
fèi xū
dì
zhèn wǎ lì
jǐn gào
()()()
()2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chàn dǒu
zāo gāo
jǐn shèn tén xiě()()()()
2、选词填空。
失望 绝望
希望
指望
盼望
想到曾经跟儿子说过的话,年轻的父亲立即从()变得坚定起来。他想:如果儿子还活着的话,一定在废墟中焦急地()着自己去救他。这位父亲非常()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但每个人的回答最终都令他感到()。他知道,()别人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了,便一个人开始了艰难的挖掘。
二、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揭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相关的内容?
预设: 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谁毁灭了圆明园? 圆明园怎样被毁灭的? 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1.自读课文。2.交流初读收获。
三、走近圆明园
1.感知价值
(1)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文中第一段这样说:(出示课件)学生指读、齐读。
(2)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理解“不可估量”。(3)改说价值。2.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
(1)自读课文,思考:圆明园是个怎样的园林?(2)交流
布局:众星拱月(展示圆明园整体布局图片。直观感受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圆明园的宏大规模。)
景致: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仿名胜古迹 根据诗情画意建造
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A.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山乡村野”感悟景观风格各不相同。
B.想象“雷峰夕照”“平湖秋月” C.男女生分读。
D.师:这各地的风景名胜实际距离不下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圆明园内却相互为邻。引读:所以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A、抓住“上自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理解年代久远,收藏众多。
B、抓住“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理解收藏之珍贵。
3、激情促读
A、播放圆明园史实资料。
B、通过学习课文,看影片,说说你眼中圆明园。C、虽然我们不能在领略圆明园的昔日胜景,但刚刚播放的图片资料和文章中无声的文字会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现在请你选择喜欢的一段,一边想象,一边朗读,把他的美读出来,把对他的爱读出来。四,课后检测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读读。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不可()()
金()辉()
玲珑剔()
诗()画()
天()海()
奇()异()众星()()亭台楼()
4、把下列词语搭配起来(用直线连接)。
举世闻名的 损失 维护
尊严
金碧辉煌的 亭台 维持 斗争
玲珑剔透的 殿堂 坚持
整洁
不可估量的 建筑
保持 秩序
五、作业
选择圆明园的一处景观,搜集资料,发挥想象进行描绘。板书设计:
布局:众星拱月
走近圆明园 景观:多,风格不同 收藏:博物馆、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