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教学设计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共5则)

时间:2019-05-12 20:0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财政》教学设计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财政》教学设计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

第一篇:《国家财政》教学设计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

《经济生活》第八课 第一框 国家财政

义乌市义亭中学 陈峥嵘

【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第三单元的第二课第一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质上讲,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属于再分配内容,讲好这一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上一课有关“社会公平”知识的理解,并能更为准备的把握分配这一概念;从内容和作用上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政策很多时候也要通过税收的调节发挥着作用,所以,上好这堂课有助于对下一堂课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财政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限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对于财政的理解不太容易,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财政,财政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等等;另一方面,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接触到社会再分配这一概念,大致对财政的某些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

2、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及主要种类;

3、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

4、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5、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6、把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财政在具体经济实例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体会国家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财政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意义,促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四】 教学重点:重点1,财政的作用; 重点2,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重点3,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五】 教学难点:不同经济运行情况下的财政政策 【六】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成果汇报 【七】 教学辅助材料:

1、幻灯片(共七张,含封面)

2、学生讨论资料(文本)【八】 教学流程设计

1、直接导入:由国家的作用导出财政的含义及本质(幻灯片中呈现);

2、观看《宁波市政府宣传片》(2:56),让学生选找出其中与财政相关的内容(幻灯片呈现视频及观看要求),在黑板附板书中记录学生所讲的内容,再进行归纳,导出财政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的含义、来源,财政支出的含义、用途(在黑板正板书中呈现主要内容);在此简要说明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关系;

3、小组探究,突破重点1、2和难点,课前制作了学生讨论的材料,共三个主题材料,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主题的内容。先由前后桌的几位同学小组阅读材料、讨论,再进行大组交流,然后每个大组选一名发言人上台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主题一:个税起征点上调至3500,人民得实惠 学生探讨:(1)、为什么个税问题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2)、从网友的讨论中你还能看出哪些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对此国家财政可以做些什么?(3)、上述材料主要体现出财政的什么作用?

主题二:铁路首期募集民资50亿,个人可以进入垄断行业 学生探讨:(1)、民资允许进入铁路等垄断行业,是否意味着国家在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会削弱,为什么?(2)、有哪些项目是必须由国家来做的吗,请举例说明。(3)、从我们探讨的结果中可以得出财政的什么作用? 主题三: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一览 学生探讨:(1)、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是什么?

(2)、经济“过热”和“过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些表现?

(3)、材料主要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

教师归纳、点评:第一、第二的主题汇报完以后,老师简要的归纳和点评,讲作用呈现黑板主板书。第三个主题即使本课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在讲解是讲通过一幅图表(幻灯片呈现)来分别说明不同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以及解决的财政政策,以及相应可能出现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4、总结财政的作用,引出重点3——影响收入的因素。通过对“拉弗曲线”的解读,理解财政收入与税率的关系,进而理解税率增减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从而得出——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从而得出发展经济才是皆大欢喜的增收根本。

5、小结,呈现关系图(幻灯片)

第二篇:《国家财政》教学设计嵊州市黄泽中学-李伟-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

[导入新课]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百年名校——我们的宁波二中,进入新校区后,我就被它优美的环境、庭院式的建筑深深吸引。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美的校园,同学们在如此美丽的校园中学习一定感到很幸福吧。可是,大家知道我们新校园投资了多少呢?(1500万)新校园是由谁来投资呢?(政府)。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个令我们国人引以自豪的工程

展示神8与天宫一号对接图片。

国家到目前为止为载人航天工程总共投资了350亿,350亿,它必需要要国家的强大资金做为后盾,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个人参与了社会分配,那么国家是否也要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呢?这就涉及到国家财政的知识。那么国家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探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板书:国家财政)

[新课教学]

一、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财政?

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板书)

过渡:收入和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财政的第一个问题,资金从哪里来,这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那么,有哪些形式和渠道呢?

屏幕显示:中央财政收入结构图

设问: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哪里?(税收)所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设问:除了税收,我们再来关注一下5。5%非税收入包括哪些?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6面相关链接内容。利主要是指国有企业上交的税后利润,债,比如政府发行的国债。其他则主要指收费、罚款等。

(过渡)总之,财政收入是有形式和渠道的。通过这些形式和渠道,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出示图片《财政收入30年》 设问:有哪些因素影响财政收入?

学生分析得出答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出示文本)(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张表,《财政收入占比图》 设问:国家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分组,3分钟)

(讨论过程中,参与学生讨论,找到持多观点代表,持少观点代表,如果无多观点,则提示我觉得多一点好呢。如出现全部合理的回答,则表扬学生。)

总结: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合理最好。因此,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总之,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合理安排国家、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

(过渡)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资金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分配和使用,这就是财政支出,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财政支出的内容,那么,国家的钱究竟投入到哪里了,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专访财政部长》

设问:视频中信息较多,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财政支出的方向,我把视频中的信息归纳总结了一下(展示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7页财政支出的相关内容分析一下这些信息体现了财政支出的那些具体用途。学生自学。(大家看好了没有?)选取几点让学生回答。给学生积极评价。

(过渡)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国家资金从哪里来,又用到了哪里去,在一来一去过程中,财政有效地发挥了它的……作用。那么财政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65页的内容。

学生看书,关注学生看书情况。(2分钟)

刚才同学们认真的看了书,课本上为我们描述了财政的几大作用 学生回答(3个)

(过渡)很好,那同学能否背诵出第一条作用呢。

教师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接下来我就来理解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刚才财政部长的讲话有哪些体现了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呢。

同学们,身在宁波,你们有感受到财政对民生方面的倾斜力度吗? 学生回答。(补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第二个作用:国家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学们,在幻灯片上有没有可以体现第二个作用的呢,学生答:保证重点建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重点工程建设的图片。展示图片。

设问:这些工程具体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

那么国家对这些工程投资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过渡)第三点,刚才同学们看了,大家懂不懂呀?

(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财政政策呢?)

不懂: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出示幻灯片

财政要有效的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的关系。那么,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关系)

收入大幅高于支出,我们称之为财政盈余,盈余过多的话会怎么样。国家重大项目的投入资金不足;

如果支出大幅高于收入呢,我们称之为财政赤字,如果财政赤字过大的,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影响经济的发展,因而,最好的状态是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到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由此,财政不能随便的收,也不能随便的支,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必须要经过法定的程序审批,这就是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课堂小结:通过国家的预算和决算实现了收入和支出的动态平衡,更好的发挥了财政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我们部长所说的——为国理财、为民服务。

第三篇: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课堂实录

■ 根据浙江省教育资源网浙江省教研室初中语文学科协作组网上资料整理 ■ 刘恩樵 编辑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与结果

(2012年11月8日—9日 浙江嘉兴)

【一等奖】

1、杭州 朱兴祥 杭州萧山区金帆实验学校 《庄子•逍遥游》节选

62.84+26.33==89.17(专家评分+群众评分==总分)

2、丽水 毛然馨 丽水黎明初级中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0.20+26.21=86.41

3、温州 谷雪雅 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桃花源记》 59.66+25.20=84.86

4、金华 郑永威 金华四中 《陋室铭》 59.19+25.01=84.20

5、宁波 成 磊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岳阳楼记》 59.11+24.90=84.01 【二等奖】 湖州 赵小丽 湖州长兴县龙山中学 《小石潭记》 57.40+26.06=83.46

7、舟山 鲍红瑛 舟山市南海实验初中 《江城子 密州出猎》 59.19+24.19=83.38

8、嘉兴 杨云飞 嘉兴海宁市第一初中 《行路难(其一)》 58.33+24.34=82.67

9、衢州 曹 琦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醉翁亭记》 55.92+24.30=80.22

11、台州 虞选俭 台州市白云学校 《记承天寺夜游》 56.47+23.40=79.87

12、绍兴 赵 晨 绍兴新昌城关中学 《湖心亭看雪》 55.92+23.63=79.55

《逍遥游》 课堂实录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朱兴祥

(课前准备,小黑板上写好课文。)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如果说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小扣柴扉久不开”,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扣变为推,轻轻地推开《逍遥游》之门,到里面去探寻一回。好不好?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

一生朗读课文。(生鼓掌)

师:小伙子读得很流畅,我相信在学习的过程我们会读得越来越好的。同学们,咱们学习文言文,翻译来疏通文章,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而且这项学习活动,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把它做好。在预习的时候我们已经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独立地完成了第一稿的翻译。然后呢,我们进行了小组的讨论,又在小组内把我们的翻译进行了交流。但是我们的第二稿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在小组内还存在着小组无法完成的翻译和争论比较激烈的句子。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有问题的这些同学站起来,到黑板上来把这些问题画出来。自已上来。学生到小黑板上来画有问题的课文句子。

师:看一下,如果是相同的我们就不画了。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师:看来我们在翻译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你们看,这些问题是我来解答还是我们自己来解决一下。

生示意自己解决。

师:好。自己来解决一下是吧?那我们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现在跟教室里有所不同,我们前后几桌组成小组,变成六人小组。把黑板上画线的句子我们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交流。(约三分钟半)

师:来,我们停下来。解决得差不多了哦?来,有没有小组解决了一个问题,请这小组举手。

生1:我们组解决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的意思是野马般的雾气尘埃是生物气息相互吹拂而形成的。师:通不通顺?通顺?哦,不同意,你说。

生2:我觉得应该是流动的雾气尘埃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所产生的呼吸而维持的。师:你刚才说的是什么?(问生1)吹拂的。

靠这个吹拂的,靠这个维持的,我觉得你们这两个同学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都是对的。还有没有?

生1:我要解决的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觉得它的意思是当它鼓起翅膀在天上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师:你说。

生:我们组认为“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意思是鹏鸟凭着由急剧盘旋而上的飓风由地上达到几万里的高空。

师:这一句话,我们很多小组有不同的问题,她这句这样翻译了,我们其他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是有疑问的,你来。

生:我觉得不应该翻译出九的虚指,直接翻译九的话会更有气势。凭借旋风盘旋而上可以达到九万里。

师:你强调了这个九,可以不翻译。大家知道这个九是虚指,指的是极高极高。对不对?你不把翻译出来也可以。

生:的是我们组翻译的是“水击三千里”,我们觉得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翅膀拍击水面击起三千里高的海浪。第二个意思是鹏生长翅膀拍击水面,长三千里。

师:你们对三千里的浪是高还是长你们还是有争论,是不是? 其他组怎么看?

生:这个不是浪花,而是远。

师:远,是三千里远。同学们,就这句话三千里高的浪花或者三千里长的浪花,其实大家争论的这个点都是指向哪个字?都是指哪个字的有力?

生:击。

师:其实就翻译而言,我们可以稍稍模糊一点,不要把它说成是高或者是长,就是大鹏的翅膀击水,击起了三千里的海浪,你们觉得可不可以?有的时候稍微开放一点,会更好。

你说。

生:我们组还讨论了“海运则徙于南冥”,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趁海运之时,大鹏鸟能乘风到南海。

师:好的,大家拿起铅笔把第二稿给补充完整。上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你们没有翻译好的,你们把它补充完整。学生动笔补充翻译。(约两分钟)

师:翻译好后,轻声的读读,读一读自己的翻译。

师:好,同学们。我们近代有一个思想家、翻译家叫严复,对我们的翻译提出过三个字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信和达呢,就是要准确。不过他还提醒我们,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稍稍的灵动一点,让我们的句子翻译除了字词的落实之外,还可以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就像我们刚才翻译“水击三千里”,我们在纠结高还是长的时候,我们把它放一放,其实也一样的。

【屏显: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字要求——“信”、“达”雅: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

师:好,下面让我们用红颜色的笔在我们的翻译上润色一下,让我们的翻译更自然更流畅。

师巡回指导学生的修改。(师:修改在三四两条横线上。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一下,润色一下。不一样的修改放在第三、第四行。)(约四分钟)

师:好。你把文章前面的部分,把你的翻译读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它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做了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它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个鸟在海运来临的时候乘着飓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师:(生鼓掌)很好。这样一翻译,就显得很有味道的感觉。接下去,你来。生:《齐谐》是一本记录怪异事物的书。书里说道,当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的翅膀拍打水面,击起了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乘着六月将回旋而上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游动的雾气啊,尘埃啊,是各种生命呼吸所产生的。天空是蓝色的,或者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吧!还是因为太高太远,看不到它的边际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面时,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师:当我们再来读文章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自由地朗读课文。继续。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润色一下。师:你把你前面部分第一段的翻译读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他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身成为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的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他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他的翅膀就像是天边的云,这鸟在海运来袭的时候,乘着疾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师:非常好,这样一翻译,我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一点,再请同学再读读。生:《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书里说道:“当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是乘着六月扶摇而上的大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流动的的雾气啊,尘埃啊,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所产生的。天色蓝色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的时候,也不过像这样罢了。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加了一个“啊“句,使翻译更具有个性化,把自己的情感也融进去了。同学们,我相信,通过我们的翻译,再来读文章的时候,会轻松一些,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这些是昨天的在预习的时候,在预习反馈当中我摘录的一些问题,刚才我们的疏通文意,又朗读了文章,不知道今天同学会不会对文章有没有新的认识?

屏显【三个问题:

1、鲲为什么要变成鹏?为什么要那么大?为什么要飞往南冥„„(殷梦雪,陈紫馨,黄洪丽等)

2、文章最后一句写大鹏往下看,是想说明什么?(陈莹婷,周杰。余孙远等)

3、庄子写这篇文章空间想表达什么?(何可人,王奕彬,周佳皓,徐夏雨等)】

师:我们先来看第三个问题:庄子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这一刻,不知道你们有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庄子乡表他想表达大鹏鸟的目标理想很远大,由此感到庄子的理想也很伟大。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大鹏鸟的理想和目标很远大? 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师: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志向也很远大。生:我觉得庄子想要表达逍遥、自由的情感 师 :他通过什么表达的?

生:他通过大鹏鸟非常大,他想飞过南海去追求自由逍遥

师:你是说他想借助大鹏鸟的自在逍遥来表达自己的自在逍遥,好的。生 我觉得他要借助大鹏鸟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表达自己想要,因为他处在战国时期,他希望自由和平。

师 还是通过大鹏鸟来表达自己的向往。

生:他们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大鹏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师:因为现实是不自在的,所以他向往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学们在讲自己看法的时候还是能够联系到当时的背景的。

生:刚才几位同学说的我都很赞同,我还要说一点,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从这句话中我觉得可以看出庄子所代表的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师:辩证思想,你也很具有辩证思想,你把它说说看

生,就是这样说,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天的深蓝难道是他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说他太远了,根本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如果大鹏从上往下看,大概也是这样子吧,从这里,他首先联系到自己,他从地下往上看,看不到天真正深邃颜色,然后联系到鹏,对于鹏来说,他可能也是像我们人一样的,所以说,我看到庄子朴素的辩证思想,师 :刚才有的同学说“庄子借助大鹏的逍遥来表达自己的逍遥” 生:这种看法我也赞同。

师:但是你还有另外一种看法,把你另外一种说法明确表述一下。生 我觉得庄子还要表达一种,万物并不是唯一的,一切都是在发生的变化。师 :那么为什么大鹏从上面看来和我们人看上去是一样的呢?

生 :因为对于大鹏来说,他的翅膀卷起的风暴,抑或它乘借着六月的大风而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它这里来看,它的身下都是雾气,雾气阻挡他往下看的视线,所以对于大鹏来说,也不一定看到真正的颜色。

师 :你觉得大鹏逍遥吗? 生:我觉得他很逍遥。

师 :昨天我们同学在预习反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很有意思的答案,叫做沈一杰,我们请她来读读她的观点。

生:鹏是天空的宠儿,它逍遥可以自由的飞,可为了生存却不能逃过迁移,它看似逍遥却并不逍遥,师 我们很多同学说大鹏鸟很逍遥,可这位同学却说大鹏鸟看似很逍遥,却不逍遥,究竟大鹏鸟逍遥不逍遥?咱们是不是围绕这个问题来看一看。请同学读课文,我们来看一看,大鹏鸟究竟逍遥不逍遥?

生读文章。

生:我觉得大鹏鸟师不逍遥,如果它真的逍遥,北海那个地方够他畅游了,可它最终却想化身为鸟,迁徙到南海,说明它想翱翔在天空,扩大自己的志向,追求真正的逍遥,师:原本是不逍遥的,他想化而为鸟,追求真正的逍遥,但它真正的化身为鸟了,它逍遥吗?我只是顺着你的思路再说,我和你争论一下,因为很多智慧都是在争论中出现的。

生:大鹏鸟化而为鸟时是不逍遥,因为它要在海运之时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

师:哪一个词啊? 生:徙,迁徙。

师:海运之时,海运是什么时候? 生:大海波涛汹涌动荡的时候。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比较危险,师:危险的时候他徙于南溟。

生 我认为大鹏鸟是不逍遥,海运则将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达南溟,但是他必须在海运的时候,风很大的时候,借助在海运的时候的风迁徙到南溟。

师:他才是真正的根据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我觉得大鹏鸟是逍遥的,师:说出你的根据来。

生:因为她从北海到南海的路程很远,说明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生:我觉得它不逍遥,虽然前一位同学说它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去自己想要去逇地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游动的雾气,尘埃它们都是非常小的生物,它们也要凭借风来飞翔,它们与大鹏是一样的。

师:“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逍遥的,因为它可以无拘无束的探索搏击无边的天际,师:从哪里写出来的? 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鹏逍遥的,因为没有事物可以做到绝对的逍遥,同样依靠着其他的事物,所有事物都需要相互依存。

师 你举个例子看。

生“海运之时则江西于南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鹏需要借助其他大风,其他事物呼吸所产生的气息,雾气才能到南海。

师:它也是需要凭借的。

生 大鹏处在追求逍遥,原来是鱼的时候不够逍遥,所以要变身为鸟 但是后来变成鸟后他要迁徙,他想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 这种绝对的逍遥又是不现实的,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不显示?

因为他做鱼或鸟的时候都是有所羁绊,不是无忧无虑的,师 举例说说

生 他是鱼的时候想要化身为鸟 师 他想化身为鸟就说明他不够逍遥。

生:刚才她说的有一部分我是赞同的,但是我有一段话也要反驳他,他说大鹏一直处在追求理想,追求逍遥中,我想要说,逍遥对于大鹏来说,能够追求就是一种逍遥,如果一切东西都在我们理想之中,我们不需要凭借自己的优势或者努力去得到,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如果说鹏不是逍遥的话,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又是逍遥游呢?难道是反话吗? 师: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位女生把刚才我们的观点都解释了呢?在他看来,鹏要化而为鸟,他要飞往南溟,他们种种姿态就是一种逍遥,智慧就这样在辩论中出来了,非常有哲思。

生 他不逍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鹏虽然可以再天空中自由翱翔,却不能摆脱天空的束缚,因此才会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

师:还是有局限的。

生:我觉得鹏相对于其他很多的生物来讲,它算是逍遥的,至少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师:举个例子。

生:比如说,它既然可以做到化而为鸟这个地步了,有些生物对于自己的理想虽然有所想的话,但、有许多的束缚,然后没有办法去追求。

师:大家都焦点在“化而为鸟”,有一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里有没有隐藏什么信息? 生:我觉得这个鹏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是要凭借着扶摇激荡回旋而上的大风而飞上九万里,因此我觉得它是不逍遥的,虽然它能飞得很高,但是它也要凭借着扶摇。

师:是的。好,你说。

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逍遥。刚刚班长说题目是《逍遥游》,我想结合一下社会背景,那个庄子在文中只是表达一种寄托,但也不能全部否定。真正的逍遥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的。从那个“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来,生物是相生相息的,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脱离。

师:你说的话虽然比较秀气,你似乎在给我们一个总结,那么的辩证。同学们,《逍遥游》原文洋洋洒洒几千字,我们今天只学习了前面的两段,小小的两段,一百四十多个字。我想如果咱们以后能够去看一看《逍遥游》的原文,看一看庄子的其他文章,或者像几位同学一样,再去关注一下他的生活背景,那么我们对于庄子的追求,逍遥的追求会更加清晰。

【屏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翱翔在《逍遥游》之中,它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它又翱翔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又是一个极受关注的最富象征意义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李白啊,杜甫啊,他们的笔下都有这只鲲鹏在。】(板书画线条形成鹏)

师:来,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拿起文章,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

师:找几句你心目中,尝试着背背看。(铃响)下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实录

丽水黎明初级中学 毛然馨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辛弃疾的词,词牌名叫南乡子,刚才我们是轻声读,现在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放声读词,读两遍。

学生读。

教师:大家很投入,有没有不会读的字? 生:年少万兜鍪的兜鍪。

教师:看课下注释。和孙仲谋的谋读音一样。里面的字都会写了吗? 两位同学到小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写在自己本子上。听写的词语:神州 悠悠 兜鍪 坐断 教师批阅

教师:神州是地名,指中原地区。鍪从字形猜猜看是什么意思,和什么有关系,和打仗有关系。断的笔顺有问题。

听写写全对的举手,然后错的订正。教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来读一读全词。一学生读全词。

教师:有老师和同学都为你鼓掌,他把语音都读对了吗?他有一个显著的有点,把词的节拍读得特别好。

教师模仿学生读。

教师:五字句处理成212,七字句处理成223。全班齐读。

教师:节拍读准很重要,这代表了我们对词的大概理解,在其中听到了两个词这样读,悠悠,这样读好不好?教师范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朗读要做到音停意连,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全班一起读。

全班齐读。

教师:大家基本上把节拍读得稳定。这词分成上阕和下阕,我们先学习上阕,下面给你默读的时间,大家边读上阕,边想一想,面对上阕的五句话,你会萌生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课堂笔记上。

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老师也过来看一看。这位同学写了很多,你说。生:上阕中最后一句化用杜甫登高。生:上阕中只有问号和句号,感觉更醒目。教师:讲到标点,很好。生:何处,用了设问的句式。教师:关注到语气上。生:一三句用到问号。教师:很好。下面同学。生:这些句子押的是OU韵.教师:很好,发现了押韵。生:发现了历史的沧桑感。教师:很好,你说。

生:两个问号,使文章感情基调很强烈。

教师:是词,不是文章。你把强烈的基调给大家传递一下吧。学生读。

教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有一股韵律。教师:把这股韵律读一读。学生读。

教师:我把大家的发现缕一缕,这里也有个你熟悉的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话有答案吗?和今天的词一样也在开头就问,然后你再去读一读何处望神州,满眼放光北固楼,能倒过来吗?这问题是正儿八经地问,但却没有答案的。明白了吗?有感觉了吗?你感觉到了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吗?你说。

生:作者好像很思念中原故土。教师:回得去吗?

生:回不去,所以有点悲伤。

教师:现在我要以教这位同学朗读上阕,来教大家。语调是往高走还是往低走?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教师:后面一个问句有没有力度?有没有现在想发表的?千古兴亡多少事,重不重?重,这重重的一声敲在了我们心上,叹口气吧,悠悠,用水来表达自己的愁绪,你们学过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类似的,谁来试试读一读。

学生读。

教师:有这种感受吗?悠悠带走了大家的一腔愁绪,放松一点,你有信心跟大家讲讲吗?

生:悠悠和滚滚流对应,写出了一种历史沧桑感。一句设问,一句陈述,一句思考,一句景色。

教师:作者触景生情,那一片的唏嘘感慨啊,化作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就是我们认识到的上阕,下阕他还站在高高的北固亭上吗?到哪去了?

生:躲到了历史故事中去了。教师:哪些故事? 生结合课下注释讲解。教师:听完了这三个故事,听完了吗?接下来我们给大家一个角度,带着刚才同学讲的三个故事和原句比较,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疑惑,有的话举手。

生: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来曹操写了两句话,但这里只有一句。生:第二个故事的主角被改变了,主角改成了孙权。生: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改了孙权。

生:他很乱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本来先是刘备曹操是当今英雄人物,再夸孙权,他不按时间顺序了。

生:三个故事都是三国时期。

生: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孙权是主角? 教师:还有问题吗?有问题就说出来。

生:为什么文中要有这么一个设问,天下英雄谁敌手? 教师黑板上归纳学生问题。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讨论,接下来大家转过身去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在讨论中获得意外的收获?

学生讨论。

生:主角是孙权,当时曹刘都很厉害,为了衬托出孙权也很厉害。教师:这是一种衬托,说明讨论有效。还有谁要说? 生:词牌中确定了字数。

教师:下阕躲起来了赞美古人,不理解。

生:赞美孙权是因为孙权的一生和辛弃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权获得很多功绩,辛弃疾一生不顺。

教师:原来是这样啊。我们没有时间了,但老师会原谅我们小小的延迟,我给你一个舞台,这位同学。

生:那我还你一个精彩吧。生配乐朗读。

教师:课堂总是带着遗憾,我很遗憾地跟大家说再见。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 谷雪雅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 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屏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生齐读。

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生再读。

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

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

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生交流,约一分半。)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好的,这边开始。

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

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 生:怡然自乐。

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

生:其中往来种作。

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 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

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他抓到这个句子。然后,这边来。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而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由衷地笑了。谢谢你,请坐。后面来。

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师:(打断)正音“舍”。再来。

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

师:美好,和平,宁静。从这个句子当中,哪里看出来?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他们这儿十分的宁静。鸡和狗的叫声是互相听得见的。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呢。

生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哪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宁静呢? 生:相闻的“闻”字吧!

师:“闻”字,这是她的感觉,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一个字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宁静?

生自由读该句。

师:有感觉了?好,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相”字,重点不在于闻,而在于相闻,可以互相听得到。师:你读读看,把“相”字突显出来。生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有感觉吗?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阡陌交通——预备起。生齐读

师:相字还要稍稍地拖长一点。师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再来一遍。生齐读。

师:嗯,这是一种乱世当中难得的宁静啊!刚才她觉得渔人最惊叹的是这一点。再来。

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 生:设酒杀鸡作食。

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该生沉默,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 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

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真不错。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

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师:落实到词上

生:皆。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

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再来。

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

师:抓住了一个“咸”字。

生:我选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乃”字是竟然的意思,就可以体现在世外已经过了汉朝了,到了晋朝了。到了世外桃源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体现了他们非常的惊讶。

师:他们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渔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惊讶。多有人情味,多么淳朴的一群人啊!生:我选择的是“自云先世避其实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把自己以前的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渔人,表现他们非常的热情,对渔人一点也不怀疑。

师:这点我们真的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把自己的底细主动告诉了别人,真厉害,还有?

生:我选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把桃源中的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渔人由战乱不断的社会来到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惊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生活幸福。

师:你的表达很有条理,能不能学一学刚才的方法,抓一抓字呢? 生:“黄发垂髫”说明老少都是很幸福的,“怡然自乐”说明他们的生活幸福,安适愉快。

师:刚才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一个“并”字,你能在他的启发下,有新的发现吗?

生:“并”字表现不仅指老人小孩。黄发垂髫表明老人和小孩过得很愉快,很享受。

师:他有灵感,他觉得“并”有东西在,但是还不能表达,慢慢想,有些同学都有新的发现了。

生:“并”又要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因为当时师战乱的时代,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小孩子很小就要去打仗,更不用说是大人了,但是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处处都是和谐的,小孩子和大人都不用去打仗,“并”字体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和谐,师:“并”字说明都不用去打仗,“并”字是都的意思,原文中表示都的有好几个词,有“咸、皆、悉”,既然他们都是同意的,我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比如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并”换成“皆”呢?可以吗?试着读读看,可能秘密就藏在我们的朗读之中。有感觉吗?有点迷惑是吗?给大家一点点提示:

师出示甲骨文中的并字

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

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

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

师: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

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

生:“便”。

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师:它表示的是?

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师生共同填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

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 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 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师: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有点别扭。

师:他感觉到别扭,其他同学有什么感觉吗?在表情境方面? 生:我觉得加进去之后有一种特别多余的感觉。师:多在哪?

生:村中人对渔人说的话,有一种默认的感觉,因为渔人来到了世外桃源,见得肯定师村中的人。

师:而且你还会发现?

生:主人和宾客分的太远了,没有一种融洽的感觉了。

师:看来省略不仅是简洁,还有这样的妙处啊!一起来把原句读一读看。生读第三段。

师:重读这两段文字,再次品味桃源的风光,我们发现,渔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乱世当中的一种安宁与安乐,我们还发现属于陶渊明在语言上新的的感受,你能整理一下吗?说说你的收获吗?对于陶渊明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语言上可以看出陶渊明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还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本人热情。

师:语言简洁明了,但是仔细品读下去,里面却有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是陶渊明语言的特色,教师板书“简净有味 意蕴丰厚”。

陶渊明用这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是,这个桃源到底有没有嘛?这是我们昨天同学最疑惑的问题?

生:我觉得这个桃源并不存在,因为,原文最后说他们在返回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说不存在。

生:我觉得不一定的,因为他们说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觉这个社会是存在的。师:感觉这个地方应该存在的,渔人都去过了。

生:我觉得不一定,既然说不存在,渔人是如何进去的?

师:奇怪了,有到底还是没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啊,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说“后遂无问津者”,咱们班有两位同学一个是郑文瑜,一个是沈甜,两位同学很敏锐的关注了这句话,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呢?大家一起来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读,读是让文字走进我们心灵的方法,可急读,可缓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的快,读的慢?

生:慢。这句话应在暗示,像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个理想社会。

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生: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有很少人像他一样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

师:叹息世人啊。

生: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

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突出哪个字? 生:“遂”“无”。师生齐读。

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

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

【屏显】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人生有梦 生活会更美好,今天重读经典,我们有新的感受。作业: 1.背诵全文。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陋室铭》课堂实录

金华四中 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师:他照样名扬天下。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学生齐答:不会。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

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成磊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二、赏读观景

三、细读品情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 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师帮助正音:谪)

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

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因为他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做事,是他毕生的追求。师:嗯,毕生的追求。

师:其实我们文章第五段中也有提到,你能发现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 生:曾经。

师:你的发现很好,你应该更自信点。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滕子京。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滕子京这个人物。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呢?(出示滕子京的相关内容)

师:谁能说说看呢?既然这种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不开篇就写呀?你来说说看好吗?

生:文章写道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这种思想教育他的话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你说说看。

生:一开始就写就有点接受不了。

师:嗯,直说接受不了,那范仲淹该在母亲劝说呢?我们昨天已经分组了,接下来就分组讨论范仲淹是如何劝勉的。不过小组讨论前老师有三个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师:可以转过去,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你们呢?(教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后就会有新的发现,你先说。生:我觉得文章先岁滕子京作了赞扬,后面写了景色,文章先忧后乐。师:你们组是这样的看法,别的组呢?

生:文章先是赞扬滕子京,然后摆出事实,说出了现实的情况,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非常好,你的发现很好。

生: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滕子京就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说出了政治的安稳,后面委婉劝勉滕子京。

师:三组同学都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委婉劝勉。他是如何劝勉的呢? 生: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用景色比喻危机,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很多同学提到了国情,文章提到的是谁在登楼啊?先看看前面,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当他们登上了岳阳楼,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生:悲愤。

师: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满目萧然”句

师: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宠辱偕忘”句。

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好的方面,再写不好的方面。师:再想想看。

生:我就是觉得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

生:我觉得滕子京也是这种人,这种悲啊喜啊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师:嗯啊,你很会发现。然后呢?

生:像迁客骚人这样悲啊喜啊的人,告诉滕子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师:大家想想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看到纯净就会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那范仲淹喜欢这样的情绪吗?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师:非常好,这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以物喜,以己悲。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这样让滕子京自己去感悟,还让他自己去体会,正所谓一箭三雕。我们读一下3、4段。

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和我们刚刚说到的先忧后乐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一样。

师: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我们请个代表来说说看。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是先忧天下,后优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师: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长远的。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步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是各人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关注国家的。

师:嗯,你发现到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区别。

师:我们发现先忧后乐的境界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情感意境根植于思想之中。昨晚老师浏览网页,有了一个发现。(出示嘉兴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的事例)这样的事例多吗?

生:“吾谁与归?”和范仲淹同样的人很少。师: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生:“噫”非常强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呢?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孤单。

师:给我们读一读吧。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还有没有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也读出了一份伤感。他也很希望他的培养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生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这篇文章是在劝勉滕子京的,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说说看好吗?昨天听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来?

生读:不甘心。

师: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读。生齐读。师:你能不能读出他对滕子京的劝勉呢?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好吗?试试看。

生读。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全天下人。

师: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读出了范仲淹的的思想。虽身处 我们再依赖来读一读吧。

生读最后段落。

师:很好,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走近了范仲淹内心的三只境界,一步一步走上这样的境界。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一起读一读,读出三只境界。

生齐读三个自然段。

师:这种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是不是范仲淹欣赏的,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想不想做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范仲淹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长叹,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下课。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

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 赵小丽

(课前热身。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同学们都推荐了。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

——祝怡情 】

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

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

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

从小丘()百二十步,()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竹()道,()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 要注意这一点。她的建议提得很好。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

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师:此话怎讲?

生:先从小丘开始看,然后他一路到小石潭,然后再观察小石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做一个总结。

师:做一个总结,然后就离开了,是吧?像你这样想法的还有四个同学。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是空间顺序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假如我们今天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现代实验学校,用哪种顺序来介绍——空间顺序。如果我今天到这儿来游玩,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在里面,我们称之为游览顺序比较好。现在明白了吗?我觉得会提问,真的很好。许浩一提问,我们就明白了一个知识。像他这样会提问题的人还有很多,这些是同学们提的问题。

【屏显: 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

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是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

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

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 者陪同,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每问后有提问的学生,此处略去)】

师:看好了吗?全部看过一遍的请举手。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说到底就是你们很想知道柳宗元为什么要到小石潭去,他最后又为什么悄怆幽邃了,又记之而去了。他的心情你到底是怎样的?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我最关心什么?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

那么,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

【屏显:如果你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

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

师:好,你来说说看。生:我是觉得柳宗元在那边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

师:为什么?

生(犹豫):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笑声)

师:有没有也喜欢这个地方的?请举手。请你分享自己的体会。生:觉得这里面有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兴奋吧!师:鱼是怎么在游动的?你具体找找语句说一说。

生:有时是“佁然不动”,有时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所以我感觉人和鱼是融合在一起的。

师:人看到了这种鱼的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是不是?

师:那么,要读好这个句子,把这种快乐读出来 的话,怎么读比较好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其实你读得很通顺了,自信一点。请坐。这样读能不能读出轻快的感觉? 生小声回答:不能。

师: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还有吗?你觉得还有吗? 生:还有远逝。

师:同学们看一下,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屏显做了符号的字。)

【屏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生:读得长一点。师: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的。

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师:同学们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师范读。生再读一遍。

师:在小鱼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同学有感受,请沈卓琰读读自己的感受。【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师:哪些地方看出这些鱼在中安居?

生:可以从“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写出了鱼儿自由快乐游动的情景,也写出了潭水清澈无杂质,以至于鱼儿像在空中那样的自由广阔。师:昨天,在写小鱼的地方有一位同学对写鱼的这个段落很有感觉,我们请她来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描写鱼的段落】

【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生:从这句话可以说明了,从侧面体现出潭水的水质好。

师:为什么说鱼多,能够体现水质好呢?

生:因为水质好,所以鱼的长势好,数量多。以至于有白条鱼在水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安居?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鱼自由快乐游动的场面,潭中纯净无杂质,以至于像在天空中那样广阔。

师: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在空中,而是在水中,此处没有写一处水字,却感受到了水的什么特点?

生:清。

师:在他的这段文字中,哪个量词被他改掉了?柳宗元师怎样说鱼的?

生:条

师:条和头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觉得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

师: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用条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不能

师:老师觉得你的语感真的非常好。一个小小量词细细读读也是很有味道的。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还可以看出鱼有什么特点?

生:大一点。

师:鱼大一点,看到后你心情会好一些?

生:会,鱼大一点,说明水比较好,把鱼养的好一些。师: 其实这个地方的鱼会不会特别大? 生:因为这是一个野外的小谭,不会长的很大。师:这种大的感觉只是作者的感觉而已。齐读写鱼的文字。

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其他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

师 可文章中没有写清脆 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师:听到这个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生:作者此事也是心乐之啊

师: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

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

师 有什么特色?

生 像水中的高地,像 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师 你觉得小石潭里有小岛吗? 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

师:有这种联想,说明作者也是蛮愉快的。

师:我们林文玄同学,对这个句子也是很有感觉的,把你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为”字读起来让人好像看到一块块千姿百态的石头立在潭中,你来 读读看,我们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读。

师:至少有四种形态,还有两位同学和你的感觉似乎不同。生:我觉得用了四个“为”感觉是多姿多态的

师:你说的是看到石头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你读读看,看能不能将这种 感觉读出来。

生朗读

生点评,似乎没有读出激动的心情。

师: 老师自己也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能不能少掉三个,剩一个? 女同学来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师范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师范读。

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伸手读 读。

师: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我们来梳理一下柳宗元的想象之景—— 如鸣佩环

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 皆若空游无所依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他站在西南方的时候,向西南望去,看到潭的岸势“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生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师:这些词和上面的感觉一样吗?

生:上面的词语都很美好,这里用蛇 和狗牙来形容,感觉很难听。师:其实感觉真的很奇妙,柳宗元用蛇来形容岸势师因为永州这个地方产异 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即死。师出示永州的蛇的资料

师:所以看到此景让我们仿佛不是很快乐。我问大家,同在小石潭,作者看 到的景色怎么会不同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师:从课文中看看,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有 师:读一读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师:那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句文字。生领读,下面同学齐读。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眼前景色不一样 了,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 自己体现出来,但是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同样,当这个人 的心情变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 情”,我们四位同学太厉害了,昨天第一次读就感受到了文章的这个特点。柳宗 元将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的转变的? 生:因为一些事情 让他心情不是很好。生: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事情,忧伤的事情。师 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 生:他被贬永州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 :注释中,可以看到,同为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

师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师出示资料 生默读资料 图片一: 柳宗元的经历,背景资料 柳宗元(773——819年)

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

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 郎。史称“永州革新”。

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 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 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

师:柳宗元激情于永州的山水,金博闻,回到题目中,现在这些问题你能解 决得了吗?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找山水来排解心情。

师:排解心情,我觉得说的通,为什么心情会发生转变他的心情变得这么忧 伤呢?陆欣翊,理解了吗?

生:因为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 很舒畅,但是后来看到了 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过自己遇到的悲伤的事情,随意心情 变得悲伤沉重。

师: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那里的? 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师:他是很快乐走的吗?

生:不是,读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乃”字停顿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惆怅。我们在来读读这 个句子。

生齐读。

师:为什么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他还要寂寞?沈心月,你能说说看吗? 生:我觉得他可能她想到了不开心的事。

生:所以即使有人陪伴,却仍然寂寞,没有缓解这种心情。

师:关于最后一段,有很多同学对最后一段很感兴趣,作者写的是小石潭,为什么结尾要写这么多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怎么想通,柳宗元 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都交代出来了,这是为什 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思考的方式。有些想法就可以 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这些人一路陪他走过 来。

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 生:吴武陵。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生:有一种同是被贬时的同病相怜感觉。

师:我们把文章盖住,看看文章完整吗?看起来很完整。难道最后一段是多 余的?盖起来能不能看出有人陪他去,即使是五个人陪他,甚至还说寂寥无人。

生:有人陪他,即使被贬了 师:怀着感恩、感谢的心情。

生:我觉得师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忧愁。

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

生:因为他写了“寂寥无人”他悲伤的把自己的朋友都有些遗忘了 师: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生:我觉得说得通。

师:蔡雯瑾,我记得你还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写到他们了,为什么不放在开 头写,你现在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生:因为第四段写到寂寥无人,写到前面会让人有点读不懂。

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他孤 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 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

【屏显】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 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说:

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 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 点体会。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实录

舟山市南海实验初中 鲍红瑛

师:昨天同学们留给我最深的影响是你们是自信的集体,今天我们也一定可以快乐自信地交流?对不对呀?对不对呀?今天一起去认识一个人,年少时“”,长大后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四海为家,但却高唱“此心”,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苏轼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诗词如果不朗诵,它就失去了生命,让我们一起将他赋予生命。今天我们先做好第一步先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学生齐读。

师:字音很准确,语速和情感还要慢慢提高。看标题,你从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看出了什么?说说看。

生:他的词牌名是江城子,地点是在密州,事件是打猎。

师:你知道词牌名,还知道了地点和事件,那我想问词的题目在哪? 生:密州

师:谁在密州出猎?重要集中在词的哪个部分?上阕还是下阕?我们先一起把上阕读一读?

就在同学们朗读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苏轼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旁。苏轼在哪里呀?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用现代汉语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生:(学生翻译上阕)

师:你射杀了猛虎?你拿出杀猛虎的气略了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 生:(又一学生更富有情感地翻译上阕)

师:两位同学都在用自己的情感在触摸苏轼?这是一位怎样的苏轼呢?这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可以跟我们交流一下吗?

生:我看到的苏轼是一位豪放狂妄有远大抱负,希望为国献身的形象。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老夫聊发少年狂。

师:觉得自己读得豪放吗?再读一读? 生朗读。

师:我们在为他加加劲,再一起读一读。哪几个字尤其要读出来?怎样的狂?哪一类年龄一样的狂。

生再读。

师:你们正值少年,一起来读一读,再自信一点。生再读。师:你还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苏轼?

生:是英勇的人。带领的随从也很英勇。千骑卷平岗,师:随从是怎么英勇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卷中看出来的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一起来读一读。浩浩荡荡,是千骑,气势要读出来。从中还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生:受人爱戴的,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师:苏轼在杭州曾留下过为民造福的痕迹,是哪个地方? 生:苏堤。

师:哪个词体现了受人爱戴? 生:倾城 生齐读。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豪情满怀的人。因为他要射杀猛虎。师:男生一起亲射虎,看孙郎,男生读。

师:全班一起,预备起。还看到了是一位怎样的太守?

生:勇敢自信。左牵黄,右擎苍。因为身边都是很危险的动物,但他却敢带出来,可见勇敢。

师:除此之外,外在形象上也很威武。一起来读一读。我们看到了一位英勇,受百姓爱戴的太守,我们一起把上阕读一下。

生齐读。

师:我有疑问,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苏轼当年39岁,正值当年啊,为什么称自己为老夫呢?如果老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少年,我们继续品味,再读下阕。这里苏轼向我们展露了怎样的内心情怀?

生:酒酣熊胆尚开张说出了豪气冲天,老当益壮。师:你读一读,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我们也学过一首诗写出了苏轼的老当益壮,背一背。生齐背。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生:持报效朝廷,为国家尽自己力量的迫切。师:那个字最明显体现出来? 生:谴。

师:你问皇上什么时候派遣你,对吧?所以重点词是那个? 生:何日。生读。

师:有迫切,期盼,还有其他吗? 生:无奈。

师:你来读一读,再体验一下,还有其他情感吗? 生:乐观,旷达。被贬官但还没放弃。师:还有吗?

生:万丈雄心从未消失的本色,师:你预习很充分,你能从自己的理解去说说吗? 生:还看出苏轼很急切。

师:读好这句话,你就离苏轼很近了,再读一读,有无奈,厚重一点,有不灭的壮志。后面再慢点,心痛。慢了,但是力量不能弱,不是说壮心不改吗?有感觉了,离苏轼很近了。还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生:西北望,射天狼。看出了一位渴望杀敌报国,有着强烈愿望的苏轼,也看出了爱国。

师:哪里看出了爱国? 生:西夏军队进扰。

师:天狼是西夏军队,所以看出了他的爱国,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读读看。哪个字看出了力量和决心,生:会

师:会要读好。把力量决心凝聚在这,拿出决心来。三个字再响亮一点,敌人已经倒地了,生齐读。

师:你来做苏轼,我做宋神宗。你用词中的话来回答我。师:苏轼,你此次见我,究竟要做什么呀? 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苏轼,你好像都没准备好,再说一遍我听听,可是你已经老了,不再年轻。

生:鬓微霜,又何妨?

师:忠心可佳,但要从长计议,你失望吗?你难过吗?你暂且回去吧? 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师:此句与上一句话相呼应,哪句话? 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师:39岁的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老夫呀? 生:因为内心沧桑

师:那为什么向少年一样呢? 生:借酒抒发。

师:英雄不再年轻,但豪情不灭,哪怕是这样一次普通的出猎,其实我为的不是出猎,而是要抒发我内心憋得慌的豪情壮志。这次是悲哀吗?壮烈吗?悲壮吗?悲应该是哀伤的,但他悲而能壮,你知道他是什么派吗?他用人格在写词,那怕挫折再多,也„„,这点在给朋友的信中就体现出来了。

齐读幻灯片内容,师:读出了什么? 生:忠义

师:对谁的忠?谁的义? 生:国家忠,百姓义。

师:我们的语速应该再慢点,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再慢一点,厚重一点。生齐读。

师:我们有两句话还是没读好,苏轼的情还是没读好。师示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千骑卷平岗。

师:用你的心去触摸一下苏轼的心,再读读看。学生齐读。

师:苏轼就要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说有一个字是我们的灵魂,化身。哪个字? 生:狂。

师:那么就以狂人苏轼,你 的形式来写一句话。这个内容我们课下来进行。

《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嘉兴海宁市第一初中 杨云飞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为什么“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何深刻含义?

3、“多歧路”什么意思?

师:这是同学们昨天写的诗句,老师在屏幕中放出来了。你从诗句中说说李白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

生:浪漫

生:豪情万丈,重情重义 生:狂放不羁的人

师:在同学们心中就是一位 浪漫 豪情万丈 狂放不羁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更进一步领略李白的风采。先朗读,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但有没有读错的字? 生:塞(sè)

师:读塞比较好,读得比较通顺,诗歌是抒情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透过诗歌的表象,领略了情感,就等于把握诗歌的灵魂,请同学们自由品读,领略画面,品味情感,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好多同学养成好的习惯,拿起了手中的笔圈画了起来了。

师:一千多年前,一起走进李白的丰富的情感,请同学谈谈你读出了李白怎么样的感情?刚才的大家的自读环节中写的,读出来交流一下

生: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读到了诗人独自的心绪,和前面李白豪放的有点不像。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感情基调来和前面做了后比较。

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体现李白对自己的理想,还对自己从政有一定的追求,这和我以前看见的印象中的李白是吻合的。

师:你们有争议了,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你到底赞成哪一个观点。刚才有同学读到了茫然,还读到了一种乐观(教师及时板书)你怎么看?我们同学交流起来。

师:你们怎么看?和印象中不符合,还有同学和印象中是符合的。生:与李白之前的不符合的,第一句写了美酒佳肴,但是放下筷子不吃,是茫然的,师:我们印象中的李白是非常好酒的,但是此时酒不喝了 生:我觉得还是和以前一样,我还是读出了他坚定乐观的。师:你从哪一个词读出来的?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出他的豪迈。师:这是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还是和印象中一样,还是乐观的。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很困惑。师:你读到了困惑,好!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读到了他的苦恼。

师:好的,不服,你读到了他的苦恼了。其他同学怎么看?看来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啊,很难达成一致,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没有想法?那边的同学,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是先抑后扬。

师:其他同学有发现吗?我们把这几个词连起来看看,他的情感脉络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如果把这些情感比作他的心路历程,那么他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

生:我觉得板书上的是非常曲折,体现了诗人心理的情感起伏是非常大的。师:现在同学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的情感起伏是很大的,在这样茫然中仍然表现着豪迈,在困惑中仍有期待,豪迈的李白为什么会写出如此曲折的诗呢?他到底遭遇了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相关的经历呢?

生:官职被撤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吗?这是一种很好的解读方法,知人还要论事。老师这里有一段材料大家看一下。这首诗歌正是被贬官,但是豪迈的李白倔强地唱出了他还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我们和着音乐,读一读,感受李白的心路历程。

学生齐读。

师:有很多人这样来评价诗歌,下面我们走进李白诗歌的语言殿堂,昨天让大家自由赏读诗歌,你们赏读了哪些?我们一起来交流下。

生:我赏析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里运用了动作,体现李白的心境。

师:还有其他同学吗?你们赏读了哪一句?

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对从政的期待。

师:我们对诗歌的赏析是怎么来做的,这里的同学说运用了动作,还有同学说运用典故,其他同学还有吗?我们可以从其他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修辞,可以从画面,用词。这些方法都可以来赏析诗句的。学生交流品读。

生:我们赏读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注解中还看到了运用了典故和比喻,从这两者中都能看见从李白先前的苦闷转换了乐观。

师:这个同学非常好,一下找到了两个角度。

生:我觉得为茫然的心情找到方向,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害怕困难,师:这位同学还结合了自己的词语,沧海云帆,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其他同学呢?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运用了象征,正面写出了行路难,象征仕途的艰险。

师:这里运用了象征,那从黄河、太行等景象,你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诗歌,说说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生: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这里写到了路途的艰辛,师:原来都是雄心壮志,这里表面也是,但是其实是不是。我们男同学一起来读读看,读出这样的气势?其他同学赏析的是?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反复和反问两个修辞。师:语气非常的强烈,运用了标点感叹号。还有反复:行路难,行路难。生:还运用了四个短句,有力地体现了他的困惑。

生:重复,体现诗人内心的承重,反问的话,内心的困苦。

师:诗歌不是要整齐吗?如果我们换成7个字的表达,读一读,比较一下,怎么才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虽然意思表达的相同,但是运用断句的话,可以感情更丰富些。师:你试着给我们读读看。生朗读

师:诗人的感情是一种喷涌而发的。为了体会这样的情感,我们是不是可以和诗人感同身受,更好地把握诗人的行路难,女生齐读。教师范读这一句!

师:课后再读一读,或者你会读出别样的风采来。

生:“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反衬的手法,诗人没有了饮酒的乐趣,而是内心的一种茫然。

师:你试着读一读读出这样的反衬的感觉?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挑战一下? 生朗读。

师:一起来试试看。

学生齐读“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这里运用了鲍照的诗句,经过李白的点化,化用别人的诗句。老师最想听的是我们刚刚第一位同学朗读,现在经过学习再来读一读有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朗读(配乐)

师:这一次的朗读给了老师惊喜,读了情感,我们同学想不想再来挑战一下?我们一起试着背背看。

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学了这首诗歌,你来总结一下,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可以从朗读如何赏析诗句,这些角度来整理一下。

生:从这堂课中懂得了如何去领会诗人的情感。

师:课下交流如何取长补短,人生之路难免歧路多多,面对挫折,我们都有这样的情感来面对。作业展示ppt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曹琦

师: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是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 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

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 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

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

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

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

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

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

生:我觉得是第四个。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师:很不同寻常,是吧?

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师:怎么说呢?

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 生:用“吾”“我”这些。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 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 生:不是。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 生:游人

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 生:欧阳修,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

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

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英语张老师,有人叫他薛老师。师:为什么叫薛老师?

生:因为他当时教两门学科,为了区分。

师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称谓,是吧?还有其他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以前教我们的语文张老师,我都叫他徐荣哥,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个称呼让我们有亲切的感觉。

师:所以不同的称谓中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我们就循着刚才同学给我们的思路,也就是不同的称谓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分别走进 醉翁太守和欧阳修,关于醉翁,如果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的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很喜欢喝酒,在大路上走啊走,特别奇怪。师:跌跌撞撞,很好,想象很丰富。

生:我觉得醉翁,和他说的一样,可能是那种鼻子喝的通红的,走啊走,不知道睡在哪里。

师:糊里糊涂的。

生:醉翁就是喝完了醉醺醺的 师:年纪应该是怎样的? 生:三十几岁的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是三十几岁的呢? 生:因为三十几岁的都喜欢喝酒。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其他的想象,你觉得他的年纪多大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四十几岁的,四十几岁的才会称为翁,古人对年纪大的人称为翁。

师: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中的“翁”和同学们的想象一样吗?看一下课文。

生:一样。

师:怎么说?哪里一样了? 生:喝酒之后喜欢看风景。

师:请坐下,和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生:应该一样,他当年应该是四十岁,年龄吻合。师:有不一样的吗?他酒量很大?文章当中的句子?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 师:太守的酒量大吗?哪里看出大?

生:大,“饮少辄醉”,不大,他的酒量不大。师:他爱喝酒吗? 生:爱喝。师:怎么说呢?

生:因为他不仅爱喝酒,还爱风景,师:他爱喝酒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好像不爱,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意不在喝酒上。

师:他的情趣并不在酒上,一个自号醉翁的人酒量不好,并且不爱喝酒,年纪只有四十岁,这个名字取得有些无厘头啊?没有道理啊,我们刚才讲过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不妨从醉翁所钟情的山水之中去探个究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山水的文字,去想一想,醉翁这个称谓,究竟有怎样的用意的?声音放出来,让大家都听到你们的声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 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

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

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 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

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

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滁州。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师:他很享受,很悠闲,很旷达。所以我们说,醉翁这个称谓,在他的乐于山水中,我们感受的是他旷达的心境,在这片山水中,醉翁乐了,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个人醉了,太守为何而醉呢?同学读第三段中太守醉的文字,说一说你们对

第四篇:《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

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

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

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能力目标:辩证的看待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

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

会的发展。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问题: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重点突破:对比两组数据

①经济发展水平(把蛋糕做大)

财政收入

(根、源)

(叶、流)②分配政策:

2、难点问题分析: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难点突破:两个镜头: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家为应对次经济形势所采取的财政政策。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传统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南昌地铁的建设》视频

依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悟政府提供的服务几乎处处存在,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实现的。

2、活动探究: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招聘大会

活动形式:学生上台参加面试,回答下面主考官的提问,教师

对应聘选手的参赛情况进行点评。

参赛选手1:上台参加面试,ppt展示面试前准备的材料,机智应答。主考官预设问题:①2015年的国家财政收支情况,以及2016年的财政收支预算。

②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

③对比分析2015年的财政收入和2016年的财政收入,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得2016年的财政收入在增加。

教师点评:财政的两个环节;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参赛选手2:上台参加面试,ppt展示面试前准备的材料,机智应答。主考官预设问题:2016年我国财政支出都投往了哪些领域?

对比2016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收支情况如何?这样做会有何影响?

教师点评:财政支出的具体途径以及财政收支的三种关系及影响。参赛选手3:上台参加面试,ppt展示面试前准备的材料,机智应答。主考官预设问题:①分析国家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几大工程是谁投资建设的?这些工程能否依靠个人来出资建设?为什么?

③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如何?面对此经济形势,我国具体采取了哪些财政政策。

教师点评: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3、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说明()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2、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通常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有()①减少税收 ②抑制总需求 ③增加财政支出 ④给经济“降温”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材料一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

393.1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9.2%。这一数字已经接近年初预算确定的全年财政收入66 230亿元,增长8%的目标。材料二 2009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0年我国完善经济措施进行了部署。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继续支持环保、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重点”。

(1)材料一说明我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那么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财政收入增加?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财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五篇: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

阜新市育才中学 马云峰

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自主性强、个性张扬,但是对国家事务缺乏应有的了解,对理论性强的知识兴趣不浓。因而本课教学可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获取渠道。

2.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3.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讨论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财政作用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

(一)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二)财政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一)财政政策。(二)预算与决算

六、教法分析

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七、学法分析

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搜集辽宁号航母相关资料

(2)搜集十八大相关资料、2012两会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现阶段我国分配制度等有关知识掌握情况。

2、搜集有关财政作用的资料并制作课件。

(二)设计思路

1.以教师抛砖引玉,学生发起讨论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理论结论的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自主探究”理念。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注重开放性的同时紧抓主流,着手多样性的同时紧靠核心。

(三)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启发思考多媒体展示: 辽宁号航母相关资料

问题思考: 1.国家的钱从何而来

2.什么是财政?财政有什么作用?

★教学互动 合作探究

一、国家财政(板书)1.财政及其作用(板书)(1)什么是财政(板书)(2)财政的巨大作用(板书)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材料展示 ②国家财政具有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材料展示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材料展示 2.财政收入与支出(板书)(1)什么是财政收入(板书)(2)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板书)(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板书)——材料讨论 议一议:财政收入越多越好。(4)什么是财政支出(板书)(5)财政支出的内容(板书)——材料展示(6)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板书)议一议:国家财政赤字不利于经济发展。

★课堂巩固:找茬游戏、小试身手、畅享论坛

★ 总结提升

九、教学效果预测

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和问题,始终围绕真实事例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探究,在参与中感悟,在思考中提高,让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教学设计时代感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起到实效和高效统一的良好效果。

十、评价分析

本设计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三维目标达到高效统一。

下载《国家财政》教学设计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财政》教学设计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

    浙江省优质课教学设计《穷人》 穷 人 【教师简介】 汪玥,男,1980年6月出生,就职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从教8年来,一直追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

    优质课评比《绳结探秘》教学设计

    《探秘“生命”绳结》教学设计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杭静一、活动背景:绳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常常可以看见它的身影,即使是小学生,也要经常跟绳结打交道,如:系鞋带、系红......

    优质课评比《交通安全伴我行》教学设计

    《交通安全伴我行》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汇报课淮安市人民小学朱磊内容选自省教研室编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伴我行活动主题3:交通安......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胡庙小学 池秋艳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群旅游者出于同情心,从食......

    第八课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八课 《第一框国家财政》 教学设计高密四中 王四香一、课程标准: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学习......

    8.1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课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第七课学生学习了个人财富的分配,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全部由个个支配,为......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介绍

    【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三中 学科:政治 编写人:郭兰震 审稿人:赵金福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高中《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

    201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实录(大全五篇)

    201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逍遥游》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小黑板上写好课文。)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如果说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小扣柴扉久不开”,那么今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