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50、51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4—6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求比值:(1)3:4 6:8 12:16(2)30:20 15:10 3:2 两个同学板演:写出过程
二、新授:
1、认真观察第(1)组的3个比的比值,思考:①你发现3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②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③你能根据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第(1)组的3个比的比值相等。
:4 = 6 : 8 = 12 : 16 = 3
4↓
↓
↓
↓ : 4 =(3×2):(4×2)=(3×4):(4×4)=
34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2、同桌讨论:观察第(2)组的3个比的比值,思考:①你发现3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②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③你能根据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第(1)组的3个比的比值相等。
30:20 = 15 :10 = 3 : 2 = 3
2↓
↓
↓
↓ : 20 =(30÷2):(20÷2)=(30÷10):(20÷10)=
32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将上面两个规律综合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①8:10 =(8+10):10+10 = 18:20()
②12:16 =(12÷6):(16 ÷ 4)= 2:4()③0.8:1=(0.8×10):(1×10)=8:10()
④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5、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联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部分知识?
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些内容,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联系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刚刚学过分数、除法、比的联系,他们的性质能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数学上有什么用途?(约分、通分)
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1.2÷0.3 500÷10)
那么我们刚刚学过的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已经预习过,故学生应该知道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8、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等式,哪一个比最简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像3:4 3:2这样的比叫做最简整数比。
请学生举出最简比的例子,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最简整数比的认识。
由学生总结。最简整数比的特点: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1、比的前项后项必须都是整数。
2、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以后我们写出的比应该都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9、化简比: 出示例题:“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另一面长是180厘米,宽是120厘米。写出这两面旗长与宽的比,并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口答写出比: 15:10 180:120 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因此化简的过程教给孩子。尝试练习,找同学板演:
汇报,学生讲解化简过程,教师规范化简格式。化简分数比: 1/6 : 2/9 7/12 :3/8 化简小数比: 0.5:0.4 0.75:0.25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交给孩子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尝试练习,学生讲解。最后让学生讨论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
化简整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化简分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化简小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
10、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等比接龙:
2:3=20:30=4:6=200:300=()=()=()=()100:50=40:20=()=()=()=()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0天完成,甲乙所用时间比是(),工效比是()。
3、甲是乙的1.2倍,甲与乙的比是()。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很快地直接说出41÷25的商?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41÷25=(41×4)÷(25×4)=164÷100=16.4)
(3)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2)通分练习:
和
和
(3)我们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的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3.求比值的练习。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
2∶4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2∶4=2÷4,再想想,2∶4等于4∶8吗?你是怎么想的?
(2∶4=2÷4=(2×2)∶(4×2)=4÷8=4∶8)
2∶4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可以写成(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①小组讨论:看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这几个重点的关键词语。
(3)出示课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
例:一年级有学生45人,二年级有学生40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是45∶40,有的同学把45∶40化简成9∶8。
讨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写成45∶40好呢,还是写成9∶8好?(写成9∶8能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2)解释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①,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讲一讲2∶4=4∶8
这是一个整数比,但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②
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
这里为什么要同乘18?(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都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概括: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
请把1.25∶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④小结: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4)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①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填表之后用投影进行订正。
讨论:由于化简比的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通用,再加上两种计算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时是一致的,如8∶12,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结果都是,所以很容易混淆。那么到底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呢?(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2.完成第50页第6题。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有一种喷气式飞机每秒最快飞行578米,写出这种飞机最快的速度同声音速度的比,并化简。
578∶340=17∶10
3.填空:(口答)
(1)85∶51=(85÷□)∶(51÷□)=5∶3
(2)
(3)
(4)
(5)
(6)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第5题,第50页第7,8题。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迁移类推、概括归纳的能力。
3.继续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答。
(1)比的意义是什么?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在除法里,商不变的性质是怎样的?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填空。
(1)24÷6=()÷3=()÷1
(2)=20= 1530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我们已经学过商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除法、分数与比之间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比又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把24÷6=12÷3=4÷1改成用比来表示。
(2)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前项、后项起了什么变化?比值有没有变?
同样,反过来观察,从右往左看,前项、后项起了什么变化?比值有没
有变?
(3)探究学习,讨论:这道题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4)引导学生归纳比的基本性质。
(5)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很重要?为什么?
(6)自主学习,巩固新知。
①12:16=(12÷4):(16÷□)= □: □
②7:4=(7×3):(4×□)= □: □
44③3: =(3×□):(×5)= □: □ 55
④1515==25254 2.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就可以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61427***99
小结约分的方法及根据。
(2)出示P46例1。
让学生分别表示出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不能够简单明白的反映出长和宽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也就是变成比前项和后项互质的比。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叫做化简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呢?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想一想:还可以用别的方法化简吗?
(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0.75:2 69
学生先试做,再交流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做一做。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第4~7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某棉纺厂男职工人数与女职工人数的比是2:7,已知女职工有140人,男职工有多少人?
2.一项工作,如果单独做,甲需要5天完成,乙完成这项工作比甲多需要3天。甲、乙两人单独完成这项工作的时间比是多少?工作效率比是多少?
3.某商场营业员人数在45到55人之间。已知女营业员和男营业员人数的比
是8:5。这个商场男、女营业员各有多少人?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 □)∶(20 ○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2)12∶16=(12÷6)∶(16÷4)=2∶4()
(3)0.8∶1=(0.8×10)∶(1×10)=8∶10()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知识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根据比的意义或者比的基本性质来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中有《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课题)看到这一题目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比例是什么?比例和比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会是什么关系呢?有什么区别吗?等等。这节课,我们就展开研究!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图,同学们请看,这是在干什么?对,这是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你知道这面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2)出示数据:看到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周长,面积,长宽的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10/3(板书:比)
(3)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比”的知识。(求出比值)
(4)同学请看,这是其它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请分别算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值。(汇报.师板书)
(5)你有什么发现吗:(比值相同)这些国旗的大小相同吗?但比值相等,两个比也就相等,我可以用等式来表示:板书:5:10/3=2.4:1.6 像这样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还能写出几个吗?(汇报:板书)
(6)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板书:意义)
(7)说起比例,它必须是各两个条件,一个是......另一个是......2.教学比例的判定
(1)课件出示: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一下下面这四组,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汇报:为什么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关键看什么?
(3)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板书:1:2=():()
师小结:像这样的比例能写完吗?只要比值是1/2就可以了。
(4)“比”和“比例”的区别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刚才,我们知道了,比例有4个项,我们把外边的两个叫做外项,把里面的两个叫做内项。
(2)谁来说一说(1:2=6:12)这个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现在把内项和外项分别相乘,看看会有什么发现?(汇报,板书:外项的积=内项的积)
(4)检验
(5)师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7)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是否成比例。
(8)师: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我们既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9)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判断)
12:6和10:5 1/2:1/3和6:4
1.5:3和15:0.3 2/5和12/30
汇报:
(10)师:五分之二和三十分之十二相等吗:(板书:2/5=12/30)它是一个比例吗?说出你的理由?(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三.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一想,你填数的根据是什么?)
1.5:3=():4()/40=9/60
():4=9:()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