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

时间:2019-05-12 19:3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

第一篇: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

《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界定:

有效的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经验为最终要素,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将知识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关照人的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只有把一切知识、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中,才会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而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联系,照顾到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问题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触及学生的思维盲点,驱动学生对末知的探究。驱动性的问题可以来自老师的提问,也可来自学生的发问。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广泛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联系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驱动学生的读书、观察、思维、论辩。让学生自主地去“参与”历史,去发现历史、探究历史、总结历史,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潜能。

4、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表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建构,进而转变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对问题的强烈敏锐力,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的目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主动质疑探究的能力乃至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备课,抓住问题的切入点,设置有效问题。

2、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包括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提问的艺术和技巧等。课堂上师生以“问题”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地由疑而问,由问而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有意识的从问题入手,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用时不是单纯的教师提问学生,而是多向的: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问难或诘问,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设问。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活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

5、通过有效问题设计,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进步。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主要是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资料;做好课题研究实施的各项准备。

2、实施阶段:具体实施课题各项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行课堂实践,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或失败的原因,形成教学案例。探索建立历史有效问题教学资源库,对各阶段的研究所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改进下一步研究措施,进一步充实提高,以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3、总结阶段: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观察法:对学生在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其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变化情况,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变化情况等等。这些情况变化的数据或资料用观察法来加以研究、记录就比较合适。

2、测验法:对于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在各个阶段里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命题测试以取得相应的数据资料。

3、实验法:实验法在这里主要是指对课堂活动教学在我们常规课堂教学中加以具体的实施,对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实验。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缺陷,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从而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完善。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从事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曾参被评为市级科骨干,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

3、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操作性、可行性强。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强,参与率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积累教材的教学设计案例。

3、教学反思。

第二篇: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在强烈的效能、效益和效率意识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学不仅指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不仅指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科学方法的运用,只有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教学有效。那么,什么是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呢?

基于问题包括多方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基于问题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只要读书就能会的问题。而是包括下面的两个方面:一是备教材,每节课都要围绕重点或难点设计1个或2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二是备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一、备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讨论题,根据师生的探索与讨论,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教材中的结论。例如:《劫难中的抗争》一课中,我设计了四个层层深入的讨论题:(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浩劫?(2)劫后烧毁说明了什么?(3)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状?(4)你认为是否应该重修圆明园?讨论以上四题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政府的无能,侵略者的贪婪使中华文明遭受了一次浩劫,进一步完善了教材中的结论。

再比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如何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一个选择题:假如你是共产党,你如何对待蒋介石?有三种选择:A杀B扣留C释放,请同学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辩论,使同学懂得,杀或者扣留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1)亲日派机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投靠日本。(2)蒋是国民党的最高统帅,领袖地位无人取代,如果蒋不在,那些忠心于蒋的国民党人会进攻共产党,再次发生内战,即使不进攻也是一盘散沙。(3)国民党军队当时占据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不争取他们,仅靠共产党是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以上这些都有不利于抗战,因此只有释放蒋,但要有条件,那就是蒋答应团结抗日,这样,通过辩论,同学们认识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突破了难点。

通过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真正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备学生:备课时要进行学情分析,看一看本节课的某一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不符合的知识,教师要研究怎样化难为易。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有效。另外,不同的班级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学生才能乐于上历史课。从而达到教学有效。

第三篇:有效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问题

赵卫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引进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历史教师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调查的结果来看,有效教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教学时间的投入,缺乏效益观。“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没有收获。大多数老师理解为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学生收获了多少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数老师最大特点是舍不得,一是舍不得老教材知识点,上课不断的加老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专门有一个笔记本拼命的记。如《新中国的成立》一目,新教材只有新政协的召开和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的历史意义。老教材中巩固政权的斗争略去,但老师舍不得,又按老教材的体系去讲解,理由是新教材知识点不足,不足以应付高考。二是新教材的内容舍不得,如,新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一文,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的失败,跨度之大,内容之多,是要进行重难点的取舍,但有的教师总认为讲不透,学生不理解,考试不过关,就《五四运动》一目就讲了20多分钟,显然完不成教学目标,教师自己也急,一节课下来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补充旧教材的知识,学得很辛苦。

二、理论性较强,轻视能力,远离学生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切身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大部分课堂教学都在学习基础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无关,与学生的体验无关,只与考试有关。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三下来的教师,从高一就进行高考的培养,培养名校的学生,追求名利,高一就把高三的一轮复习知识拉入高一教学的内容,学生有专门记笔记的本子,都是高考的大问题,学生记得满满的。高二分文理科,在特尖班还会出现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抢夺尖子生的问题,理科教师劝全班倒数十五名的学生去读文科,成绩好学生都上理科,文科老师劝好学生上理科,这关系到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名誉。

三、“双主教学”的疑惑。《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理解偏差,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教师不讲课,学生自己学。结果是学生非常的忙碌,有自主无探究,有小组无合作,有讨论无思考,最后课堂乱成一锅粥。所以,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如,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学生刚讨论了一会儿,就要求学生停止讨论,还未深入开展,教师就草草收场。因此,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四、集体备课形式化,教案与教学相脱节

集体备课即大家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实际上集体备课中只是几个老师在查资料,做课件,整理学案,大多数老师是“拿来主义”,集体备课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师对于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走上课堂却都抛在了脑后,教师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高考的考点,忽视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受教学经验的支配,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如某位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教案目标有一条是这么设计的:探讨抗日战争在世界史的地位,体会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但一节课老师都在讲日本的罪行和中国的抗战,丝毫没有提及到这个教学目标。

第五,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

历史学科不是对死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力的鉴赏。现代科技手段,更好的赋予历史学科新的生命力。它能协助历史教师在课堂内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教学设备,课一上完,学生由于缺少了动手写、动脑想这一重要过程,因而课堂授课效果会大大削弱。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资料过多,企图用课件包办一切的现象,缺少精心的取舍,学生一节课都在看,感觉疲劳;制作课件的技术过于简单,课件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成为学生睡觉的借口——眼睛疲劳;课件的教学内容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这两种极端的倾向都不利于教学。科科用课件,节节课用课件,一天八节课,学生疲惫不堪。

第六,课堂评价单一化。

新课改实行学分制,对学生而言,平时的40分是课堂评价的有利的工具。教师从上课的提问情况,考勤,交作业的情况,违纪情况等都有严格规定,动不动就是“我扣你一分”,这也成为教师约束学生学习的法宝,因为新疆学生的特点就是自主性极差。“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如此实行,出现了两极现象,学生要么重视,要么置之不理。在给学分时,等级的划分仍是以成绩为主。平时的40分的考核只是参考用以决定这个学生的去留。对教师而言,追求分数是与新课改相违背的;不追求分数,学生成绩不理想,领导、家长就会对教师质疑,因而让历史教师陷入尴尬的两难处境。成也分数,败也分数,历史教师感到极度迷惘。究竟作业分配这40分,才能使分数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是个问题。

第七、强调“基础知识”,创新谈何而来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领域,但教师似乎只对认知领域情有独钟。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有高考存在,没有基础知识充实的课程只是一具骷髅,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创新,更是纸上谈兵。吴永军教授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当前各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所以,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基础讲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战场,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第八、自主学习不实际,学生学习方式难转变。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包揽学生的一切。但多数学生“懒得问”“不敢问” “不质疑”,就等老师解决一切问题,“启而不发”、“启而乱发”,自己“不走路”,依赖心理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如,上课一提问,只要是书上找不到,学生要么就静静坐着不思考,要么就是胡乱说一通;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学生象征性的翻翻书,然后学生就会把书抛到脑后,相互闲聊—“情人节你收到几朵玫瑰花”等,回答问题也是照书念;学生不关注教学。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为一大难题。

第四篇:历史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社会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学时间课时少,一周只有两节,但教学任务重,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学效率就很低,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我想对一节历史课有效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有效教学”正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所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经过几个周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历史课学生喜欢上了,课堂上也活了起来,以前复习时所有的题都是自己讲,一节课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从分组以来,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没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学习。一次课堂上有一个组的同学提出了个一个问题: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应该是对世界经济有所发展”,学生问为什么没选这个答案,当时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时,旁边一个学生说:因为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哦,同学们马上就明白了。从这个事例中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老是不放心学生,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作为教师只有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尽快转变教育思想,立足于教学实际,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大潮,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第五篇:有效的历史教学

有效的历史教学-----2013年暑期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哪方面的问题?”这个话题曾在2007年的国家级刊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进行过广泛的征文,本人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也不断地在探讨、摸索。下面就借着本次学习所提供的机会谈一谈本人的鄙陋之见。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历史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提问,正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设计艺术化的提问是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的根本特征已经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建构。例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传统的问法是隋朝大运河的建成有何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提问总是把提问的针对性集中在课本知识上。这样的提问确立了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这种远离生活情境“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提问观与新课程的教育观相差甚远。如果这个问题换成这样的问:“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对后来的社会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种提问方法体现了教材只是“范例性”的新观念,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学提问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因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提问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多角度提问,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我没有直接问明清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高涨,学会积极思维所学过的内容,从秦始皇的灵渠到隋朝的大运河等等。最后会得出结论:经过路线是沿珠江经漓江,过灵渠,入湘水,进洞庭,至武昌,再沿长江而下到南京,最后由大运河北上到北京。沿途会看到江浙的蚕桑等繁荣的商品经济,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棉花、甘蔗已推广到全国,手工作坊发达,有许多宦官在进行特务活动,随意逮捕百姓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第二,比较性提问,培养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比较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比较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你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比较思维得到训练。第三,综合性提问,培养聚合思维能力。综合水平的提问,不仅需要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所以这类提问最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学习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假如有一天杨贵妃突然醒来,得知后世对她的评价后,她感到委屈。她感到唐朝由盛转衰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如果她今天在这时,会怎么诉说委屈呢?这个思考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但这个有趣的情景一出现时,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生在置疑的活跃状态中,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学生观点,认为唐朝衰退的原因主要是:(1)唐玄宗暮气沉沉,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纵欲享乐;(2)唐玄宗重用奸唐人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使唐朝政治更加腐败与黑暗;(3)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逐渐被破坏,为了加强边境防卫而设置的边镇节度使势力不断发展,终于形成藩镇割据之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4)天宝年间,贪官污吏肆意搜刮,租税十分繁重,阶级矛盾尖锐。当然杨贵妃也有一定的过错:因为对她的宠爱,使唐玄宗更加昏庸。因她引起的裙带关系使杨国忠踏上仕途等,但这些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经常设计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综合性问题,只要创设好历史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这样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时代性。新教材所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加强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历史问题赋予新领悟和阐释,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正确历史意识和历史感。

所以历史课堂提问也要有时代特点,能很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例如,我在上《隋朝的大运河》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隋朝以前长安城为什么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而在唐之后,几乎不再作为政治中心?从中给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性,原来长安城的兴衰与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注意可持续发展。想到北京的沙尘暴和唐朝时的长安有惊人的历史相似之处。如果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北京有可能会和长安一样,丧失作为国都的条件。历史敲响了警钟。所以历史提问一定要有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对历史的解释中让学生预见社会和个人的未来任务,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承担的责任。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晚上,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如果这样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

其次,教师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学生也会以愉悦心情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传统的导入提问是:“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而我引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请问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康乾盛世时代),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下载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运用参与式教学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蔡学军 二零一七学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学校启动了专任教师培训项目。通过近两千分钟的认真学习,我感到......

    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 摘要:2012年5月8日至5月9日,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响水中学组织了主题为“关注教学设计 提升课堂品位”的高中基础年级历史学科教研活动。本文围......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案例(汇编)

    历史教学案例 余江县平定中学江裕兰 在减负增效的新形势下,如何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

    有效历史教学的体会

    有效历史教学的体会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小学数学“有效分层式教学”浅谈

    小学数学“有效分层式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更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

    刍议语文问题式教学

    刍议语文问题式教学 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无论教学活动开......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着一大弊端: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的问题......

    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有中国历史兴趣的重要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