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川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川教版历史八下《伟大的历史转折》word教学设计
第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多媒体、图片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导入新课
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这次会议最重要和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纠正“文化大革命” 以来“左” 的错误,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这次讨论的影响重大,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组织学生细读4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
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
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布置课后作业:
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篇二:川教版历史 九年级下册 第五课《伟大的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第5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参赛老师:曾灵源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学习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历史事件的内容;知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时间、标志、领导人和首都。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采取分组合作讨论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苏联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首创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和艰巨性。
【重点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授课类型】 新课。【教学时间】 1课时。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2分钟):老师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肖像图片,学生简介上述人物,俄语的简短导入,老师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20分钟)
相片导入完后,进入新课内容第一部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参赛单位:浈江区犁市大为中学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国内形势(即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老师小结:指出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国内形势,即十月革命,也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发生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的筹备;(4)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总之,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国内形势恶化,人民日益觉悟起来,要求“攻打冬宫”,革命形势成熟。
2、十月革命的爆发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革命的结果。(先由学生小组推选代表发言,然后老师点拨小结)
(1)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1917.11.7.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依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2)十月革命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一对,比一比】让学生学会区分两次革命
学生答后,设问革命的果实是否已经到手?导入下面新课内容。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成立
2、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措施:(1)经济上:
a 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国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使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从而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铲除了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
(2)外交上:摆脱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调整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的时机。1918.3.苏俄同德、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3)政治上:迁都,便于政府组织人民抗战。1918.3.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4)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3、分析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a 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b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c 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便是这一影响的生动写照。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课堂练习】相见ppt(6分钟)
课堂结束语: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列宁不愧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具有长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其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
篇三:川教版历史八下《朋友遍天下》word教学设计
第2课 朋友遍天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万隆会议;
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
教学难点 中美关系的演变,中国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 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请大家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材料分析](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1.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a.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b.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c.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教师指出: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 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补充资料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这些原则的意义怎么样?(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的基本准则。)
4、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5、在这次会议上 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6、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7、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8、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归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贡献: 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2.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
3.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就是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
中美中日建交
1.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教师强调:他们的国务卿杜勒斯甚至下命令,不许美国官员在外交场合同周恩来握手。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
a.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b.毛泽东批准用“小球影响大球”,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c.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1调整外交策略的原因是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
(2)特别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不结盟的多边友好关系,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互助。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练习:
以表格形式归纳新中国在三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第二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川教版
华国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那是因为有些地方没有完全执行毛主席的路线。华国锋:你敢污蔑毛主席?
华国锋:毛主席的话就是真理,我们都坚决维护!华国锋:那你的意思是,你讲的都是真理? 华国锋:? ?
邓小平:凡是毛主席的话都是对的,那过去搞了十年的阶级斗争,怎么搞得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有的地方还倒退?
邓小平:全国各地除了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哪一个地方没有被“革命委员会”控制?十年来,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处处讲,真是无孔不入!“文化大革命”不仅破坏经济、科技、教育,民主法制也被践踏,冤假错案层出不穷!
邓小平:我们没有污蔑毛主席。我们在讨论到底什么才是真理。
邓小平:毛主席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的,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
邓小平:到底是不是真理,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只有通过实践了才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搞个人崇拜!“文革”十年的实践充分说明阶级斗争的路线是错误的!不能再走下去了,再继续走下去,我们广大干部不答应,老百姓也会不答应!!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感谢您的选用。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第14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川教版
第16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地理范围,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记住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能并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联系当今我国提出的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初步学会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是与外界的交流,国家的开放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明白国家的发达与强大是对外交流中受到重视与尊重的主要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方法和手段 :
课堂设问一: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学生回答:西域物产丰富,遥远而神秘,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
课堂设问二:概括张骞出使西域有几次,他的时间、目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次:公元前l38年从长安出发,经过13年,才回到西汉,向汉武帝说明西域各族人民想同西汉往来的意愿,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想联合乌孙一同打击匈奴,结果没成功,但是乌孙使者来到西汉,对西汉表示敬意。师: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体现了他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生:(回答)师:(注意引导)
师:由张骞我们想到了我们自己,他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都渴望成功,可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这次考试考得不太理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向张骞学习,我们学习知识应该会学以致用。
师:虽然张骞没能完成汉武帝交给的出使任务,但是,张骞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人们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因此开放,接受外来事物,能使国家强大起来,西汉的丝绸之路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天,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积极吸收外来的精粹,促进自己的发展,不会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丝绸之路开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交换的物品也丰富起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往来,西域各国纷纷同汉朝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为了更好促进东西方的交流,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师: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作用、意义、生:(回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探究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理解了丝绸之路的作用。虽然,张骞已成为历史,古丝绸之路也不再辉煌,但一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已经架设起来,这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必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丝绸之路必定会重现辉煌!
第四篇: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2015~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川教版)
土桥中学 刘保容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共三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校要求,以及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任务
1.完成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学,即隋朝至清朝前期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清楚明确的知识构架。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把历史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连接起来,比如地理知识和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能力。3.抓住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四大发明等科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具象和影响
2.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情况,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相关因素 三:学情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这个时候的中国历史的主题,是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大唐盛世后,汉族地主再没能形成一统天下的强大政权,北宋的布帛金币输出求苟安,南宋的偏安,后来虽然有明朝的强盛,但远远没能达到汉唐的格局。相反,蒙古族和满族都入主中原,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政权。这种情况,使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生产能力,政治制度都有很大的进步。学习这段历史,要让学生抛开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培养博大的包容的情怀,懂得什么叫共同发展。同时,这个阶段的中国历史气势恢宏,画面壮阔,教学中,要结合地理知识,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特点,可以不懂,但是要接触一下,什么叫大局观和统观全局。
这个时候的君主集权制度的加强,也是一个大问题。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君主专制加强,是封建制度发展的必然,也标志着封建制度发展已走到极致,该制度给中国带来的是整个社会思想的禁锢和人为封闭,是近代中国的落后。
最后,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一个大问题。要让学生知道,因为南方的自然条件更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迟早的事情,让学生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方法和习惯,都差不对。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很浓,对历史课很期待,算是好的起点。但是这一届的学生底子真心很差,具体表现在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句子写不通顺;坐不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太短;自行阅读抓不住重点;落实知识点到书上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脚步;知识迁移能力极差,分析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一点都学不会······有老师说,好多学生都是来学校长大的,学不会没关系,反正以后出去打工,一样挣钱吗,别期望太多。可是,我为什么还是那么希望,他们能多懂一点呢,这个年级,教起来好辛苦。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
2.做到教学五认真,要求课堂纪律,提高课堂质量。3.用好《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认真处理上面的每一道题,及时反馈。4.坚持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容量。5.加强对薄弱学生的价差和督促,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
6.复习阶段,精心组织好复习,用好时间,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五:教学安排
第1课:上期期末试卷评讲 第2课:繁盛的隋朝 第3课:“贞观之治”
第4课: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第5课: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第6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7课: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8课:第六学习主题复习,《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作业评讲 第9~10课:单元检测及单元检测评讲 第11课:辽宋夏金的并立 第12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3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14课: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第15课:第7学习主题复习,《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相关作业的评讲 第16课时:单元检测及评讲 第17~18课时:半期考试及评讲 第19课时: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第20课时: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21~22课时:明清事情的反侵略斗争 第23~24课时: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25课时:封建帝国的危机 第26课时:第八学习主题复习,《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相关作业评讲 第27~28课时:单元检测及评讲
第29课时: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建筑奇观
第30课时:科学与史学巨著,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第31课时:石窟艺术,书法,绘画
第32~36课时:期末复习和经典例题评讲 期末考试。
以上为本学期教学计划。具体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尽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2016年2月26日
第五篇:川教历史总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川教历史总复习简答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部分
一、《南京条约》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南京条约》签订时间:1842年 主要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包括《虎门条约》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获得了 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权。影响:①《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②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答:签订时间:1895年 主要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辛丑条约》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答:签订时间:1901年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④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危害:
①《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四、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及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评价)。答:目的: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②创办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③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④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历史作用: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五、戊戌变法的开始标志和影响。
答: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影响: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③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④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六、辛亥革命时间和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功绩及失败的一面。
答:时间:1911年。性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功绩:①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④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之处: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七、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口号、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和影响。
答: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口号:民主和科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主要内容:前期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⑤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八、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主要内容:①大会通过了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③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意义: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②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九、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答:时间:1935年1月
主要内容:①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③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历史意义:①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简述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长征的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答: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瑞金出发,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突围。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在毛泽东建议下,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并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后,红军①四渡赤水河②巧渡金沙江③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⑤翻雪山⑥过草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历史意义:①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②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十一、中共“七大”召开的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目的: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地点:延安
主要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④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历史意义:①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形成了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
②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十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作出了什么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答:时间:1945年9月2日 贡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歼敌171.4万人,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②中华民族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渝)谈判?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重庆谈判的时间是哪年?双方签订了什么文件?阻止了内战吗?有何意义?
答:蒋:赢得准备发动内战的时间,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毛: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时间:1945年。文件:《双十协定》
意义:协定的签订是人民的力量,国民党胆敢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十四、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时间、性质、内容和意义 答:时间:1954年在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内容: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意义: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十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答:时间: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②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全会决定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撤销错误文件,纠正错误结论。
历史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②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④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世界历史部分
一、文艺复兴的时间、背景、兴起国、实质、指导思想(内容)、兴起国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答:时间:14至16世纪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兴起国:意大利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内容: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但丁——《神曲》 达.芬奇——《蒙娜丽莎》
历史意义:
1、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取得辉煌的成果。
2、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3、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二、英国《权利法案》目的、时间、机构、内容和意义。答:目的:为限制王权。时间:1689年。机构:议会
内容:
1、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2、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
3、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
意义:
1、王权受到法律限制,国家政权实际由议会执掌。
2、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
三、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机构、内容和意义。答:时间:1776年7月4日 机构:大陆会议
内容:
1、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
3、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意义:标志着美国建立。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历史文献。
四、法国《人权宣言》的时间、机构、内容和意义。答:时间:1789年 机构:制宪会议
内容:
1、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
2、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4、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义:
1、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
2、它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五、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开始时间、口号、内容、性质、意义和不彻底性。答:代表人物:西乡隆盛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开始时间:1868年 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内容:
1、政治上:宣布“废藩置县”,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直接治理,使日本成为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经济上: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文化教育上: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4、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5、军事上: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意义: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六、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形成时间、成员国、及形成后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答:名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形成时间:三国同盟:1882年 三国协约:1907年 成员国: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影响:
1、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进一步展开军备竞赛。
2、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巴尔干半岛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成为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七、一战的导火线、时间、重大战役、性质及后果。
答: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年 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后果:
1、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2、大战历时4年多,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其中死伤3000多万人,参战国的直接军费和战争造成的损失达3400多亿美元。
3、大战不仅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而且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八、《凡尔赛和约》是在哪次会议签订的?其内容是什么?对中国主权有什么损害?《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签订的?其内容是什么?对中国有何严重危害? 答:《凡尔赛和约》签订会议:巴黎和会
内容:
1、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2、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3、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4、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对中国的损害:《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引发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九国公约》签订会议:华盛顿会议
内容:
1、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2、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严重危害:
1、公约的规定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2、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开始时间、特点、主要措施及对其如何评价。答:开始时间:1933年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主要措施:
1、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2、工业方面,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这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3、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
评价:
1、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
2、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3、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十、说说二战的全面爆发、扩大、转折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答: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2、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转折: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
十一、雅尔塔会议召开背景、时间、参会国家及首脑、内容、影响。答:背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召开的。时间:1945年 参会国家及首脑:苏联—斯大林 美国—罗斯福 英国—邱吉尔
内容:
1、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
2、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
3、战后成立联合国。
4、会上苏联答应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
影响:
1、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快了战争进程。
2、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十二、二战的时间、性质、后果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答: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性质:是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后果: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1.3亿美元,参战国物资部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意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综合部分
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古代,中日关系十分友好。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曲折复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结果如何?分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第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二次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结果:中国胜利
影响: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2、台湾被日本占据了多少年之久?什么文件为台湾回到祖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个文件是二战中的哪次会议后发表的?
答:50年 文件:《开罗宣言》 会议:开罗会议
3、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哪年?访问中国的人是谁? 答:1972年 田中角荣
4、中日建交时,日本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对过去侵华的罪行“深刻的反省”。中日建交30多年来,日本恪守《联合声明》的精神了吗?请至少举两例说明。答:没有
举例:①日本多次修改教科书,否定对中国的侵略。②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5、你认为怎样才能使21世纪的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日本应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 中日双方面向未来,友好交流,和平共处。
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年召开的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党的中心工作又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答:成立时间:1921年 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历史意义:①中共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②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和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什么会议?召开于何年? 答:会议: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
3、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什么政治报告?大会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大会把什么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中国革命进程起着什么意义? 答: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意义: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今天幸福的生活与党的哪次重要会议有直接联系?会议召开于何年?重新确立了什么正确的思想路线?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使我国进入了什么历史新时期? 答: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核心:邓小平
历史新时期: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灾难深重.回忆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二战前英、法等国的什么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 答: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战前:绥靖政策
2、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分别是多久?性质分别是什么?
答: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的时间是1939——1945年,性质是世界人民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3、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什么?什么战役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答:一战:凡尔登战役 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的是二战中的什么会议?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但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什么时候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雅尔塔会议 恢复席位:1971年
5、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严重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如何才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答:世界各国应该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人类应该热爱和平,保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