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教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9:1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教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教案(本站推荐)》。

第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教案(本站推荐)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题及教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22分)1.按要求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1)日本首相屡次“拜鬼”,严重阻è()中日关系的发展,这种荒谬()的行径让世人不齿。(2)站在圆明园的瓦lì()中,到处肃mù()一片,让人感慨万千。2.古诗文默写。(4分)(1)《长歌行》中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寒江上有怀>中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争”也是古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请你写出两句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画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4分)在今天,①拥有一部电脑如同好比拥有整个世界。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可以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生喜悦。②对纸质图书的命运,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而且,③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目前,④古典著作图书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1)句①语意重复,应删去的词是_______________。

(2)句②中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把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3)句③句子成分残缺,应删去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句④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本报讯 从即日起至本月28日,宝鸡市统一为8月龄至14岁儿童免费接种麻疹疫苗。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通过摸底登记。全市共有应接种儿童58万名。

9月19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民义在市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前往渭滨区金陵小学和长岭幼儿园,检查儿童接种活动开展的情况。截至19日下午,全市共有35万名儿童接种了麻疹疫苗,未发生一例异常反应。根据工作进度,全市在9月21日完成集中接种阶段的工作,随后开始查漏补种;在28日前时未及时接种儿童进行补种。(1)给这则新闻加一个标题(不赶过15个字)。(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针对这则新闻的内容进行简要评论。(2分)

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画,写出图画的含义。(3分)6.名著阅读。(3分)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祥,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橡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1)上述文字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他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一例即可)。(2)上述文字描绘的人物是_________。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他最后的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口语交际。(3分)八年级(1)班的两个同学就“战争”问题在课下展开了唇枪舌剑:

同学A:战争会带来流血和牺牲,破坏经济,影响发展,要坚决远离战争!同学B:战争从另外一个层面也会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好处。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请把你的观点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8分)8.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2007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中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为落实《通知》的要求,你们班准备召开“走进‘阳光’,迎接奥运”的主题班会。根据下面的要求,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①开场白中要有“阳光体育”和“民族素质”这两个词语;②开场白中要有与“奥运”相关的内容,如五环旗帜、奥运口号、奥运健儿、奥运吉祥物等;③一百字左右。(3分)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进‘阳光’,迎接奥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9.某班准备开展“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主题班会,请你协助做好以下工作。(5分)(1)有些同学说,现在都21世纪了,搞这样的活动实在无聊。作为主办人员,你觉得应该准备哪些资料来突出本次活动的意义?(请至少列举2个)(3分)

(2)在“文学中的战争”这个版块中,你准备推荐哪部文学作品?请你介绍一下该作品中的主人公。(50个字左右l(2分)

三、阅读和理解(40分)(一)①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④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lO.请用波浪线画出与选段中画线句相呼应的句子。(2分)

11.选段④中加点的“唯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2选段⑤中加点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3分)

13.选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并加以分析。(4分)

(二)斯文尼的证词

①退役美国空军将领斯文尼7月15日在美国东部去世,终年84岁。1945年8月9日,斯文尼驾驶 B-29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共造成大约7万人死亡。斯文尼曾于1995年5月11目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揭露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本质及其暴行。证词如下:

②在战败50年后,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杀在实质上是一回事!整整几代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干了些什么。这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日本为什么要道歉。

③经常有人问我,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不是出于报复,是不是要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在此让我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那就是我们故意选择人口密集的城市轰炸。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在这两个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

④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不仅两国,而且是世界。我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我不希望我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止战争。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 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⑤如果日本不追问并接受真相,日日本怎能安心地与自己相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⑥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⑦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后一次。14.在第③段中作者说要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偏见,这里的“事实”‘偏见”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15.第④段中“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一句中的“这样一个问题”指什么?(2分)

16.第⑤段首句“如果日本不追问并接受真相”中的“真相”指什么?(2分)

17.在最后几段中,作者多次说“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没有感到高兴”“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等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8.读了上文,谈谈你对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看法。(五十个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表达方式)(4分)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终极价值 ●杨澜

①古希腊人说,让我们用体育和音乐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看来,身体与精神的健康对于一个人是不可或缺的。甚而,由于确信能使二者和谐统一的力量是如此美妙而不可思议,他们决定向宙斯奉献上一个隆重的仪式以示赞美,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诞生了。

②很多人认为“更高,更快,更强”是奥运会的终极精神。我不敢苟同。超越自身和战胜对手固然是人性中古老的冲动,但是,当人们只是为了金牌而拼搏呐喊的时候,荣誉也变得异常脆弱,不管这荣誉是否只属于个人。许多丑闻不正是以国家或地区荣誉的名义发生的吗?黑哨,假赛,兴奋剂,跑完马拉松紧接着再跑万米的荒唐事也出现了。看到了一个个失神离场的运动员,你不会以为只有他们利欲熏心、孤注一掷吧!我甚至对他们的软弱和无奈寄予同情,虽然他们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于自己的命运,他们又哪里能够完全掌握?当现代科技与医学已经使人不断临近身体的极限,当“更高,更快,更强”在一些世界记录面前已经失去意义,人类除了更早地把儿童输入严酷的训练机器,或者借助药物压榨出最后的一点潜能外,真的还有许多其他选择吗?

③在我看来,要寻找奥运的终极价值,就必须回到我们人本身。体育竞赛再次让我们发现这血肉之身躯的完美,以及健康精神带给它的神奇力量。当人类抛开肤色、语言、信仰的差异,抛开仇恨、战争与偏见,发现原来我们共同承载上天的造化与未来的命运,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觉悟!

④我并非专业体育记者。也正是这个原因,我采访体坛名将时,往往把重点放在他们面对胜负的态度上,这其中既有赛场上的输赢也有人生中的得失。

⑤当我与姚明肩并肩,不,应该是肩并腰站立的时候,他的坦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篮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战胜别人的快乐。”他说没能参加2001年的NBA选秀让他很不服气:“首先是对大郅(王治郅)的一种妒忌,心急火燎的感觉„„”对于火箭队的生活,他直言竟有些迷茫:“他们的节奏很快,我想我可能会不太适应。”年轻气盛的血性和自知之明的冷静在他身上兼而有之,这或许是他日后在NBA表现稳定的重要心理素质。

⑥丁俊晖,18岁那天成为第一个获得斯诺克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当年父亲典卖房产,一家人在有老鼠出没的走廊尽头隔板块子生活,这样的牺牲使他的运动生涯充满压力,对于望子成龙、抛家舍业的父母,他是输不起的,但他需要成长的空间。终于有一天,他懒洋洋地对不断教训他的父亲说:“爸爸,这些我都知道了,您不用再说了。”父亲大吃一惊。也从那天起,他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斯诺克之路。“10年中,斯诺克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礼貌、风度、对待输赢的优雅风范,让这个过早辍学的孩子进入了成人世界。

⑦在斯诺克球桌前,有一位英国人堪为丁俊晖的楷模——史蒂夫·戴维斯,19岁打出147分满分,20世纪80年代斯诺克世界的统治者,6次世锦赛冠军,20次排名赛和73个职业赛冠军。在许多同时代选手纷纷退役的时候,他却依旧快乐地抱着宝贝球杆全世界地跋涉。“你只能红极一时,不能红极一世。但你可以享受打球的过程,只要你的排名比实际年龄低。”他狡黠地一笑,带着英国人特有的低调幽默感。19.第①段“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诞生了”一句中加点的“此”指什么?(2分)

20.作者认为奥运会的终极价值是什么?(2分)

21.姚明、丁俊辉、戴维斯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加以概括。(6分)

22.写出你最喜欢的体坛名将,你以为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你学习?(3分)

四、作文(50分)23.观察下面“艰苦岁月”的雕塑。请发挥想象,编写一则感人的故事。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1.(1)遏 miù(2)砾 穆

2.(1)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2)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3)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4)略

3.(1)“好比”(或“如同”)(2)“即使”“不管”(或“无论”)(3)“使”(4).‘追逐”“青睐”(或“喜爱”“追捧”)

4.示例:(1)宝鸡市统一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2)这则新闻体现了全社会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关注,对儿童健康的关心。

5.示例:弯曲打结的枪管表达了人们对非暴力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望。

6.(1)《骆驼祥子》老舍 《茶馆》或《四世同堂》等(2)祥子老实、坚韧、勤劳等 堕落成为社会的渣滓 7.略

8.示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开始。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努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看,福娃正张开双臂,迎接世界各国的朋友。让我们和福娃一起,走进“阳光”,迎接奥运。

9.略

lO.“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11.不能删去,因为“唯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12.“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深沉的爱。13.动词:跪、蹲。分析略。

14.事实: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不是出于报复。偏见: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15.战争很残酷,使双方死了很多人。

16.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侵略了中国等几个亚洲国家,轰炸了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致使被侵略国家死亡惨重。

17.作者虽然轰炸了长崎,从而结束了战争,但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和平相处,而这也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而努力。18.略

19.古希腊人确信身体与精神的健康和谐统-的力量美妙无比,决定向宙斯奉献一个隆重的仪式以示赞美。

20.让人类发现人类血肉之躯的完美和健康精神的神奇力量,发现人类共同承载上天的造化和未来的命运。

21.姚明:坦率,年轻气盛的血性和自知之明的冷静兼而有之。丁俊辉:为理想而奋斗,礼貌、风度和对待输赢的优雅风范。戴维斯:享受运动的过程,乐观豁达,低调幽默。22.略 23.略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本站推荐)

英才班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55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逶 迤磅 礴压 黔 境蜷骨 碌呜 咽愠 怒焦 灼 ............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Pãngpàiniānjǔ juãliàng qiàngáiáicùchù

()()()巴()()()雪()()()然()立

3、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并仿写划线的句子(8分)

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

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乡情是一杯yànyàn的茶、chúnchún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

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yīnqiâ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4、默写填空(16分)

(1)《七律 长征》一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颔联是:。(2)《四渡赤水》这首歌词中,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表现红军和人民群众亲密关系的词句是:。

(3)《过雪山草地》这首歌词中,揭示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难的根本原因的词句是:,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困难处境的词句是:。

(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5、词句解释:(12分)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是: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两句诗中的“更喜”二字表现了,“尽开颜”写出了。

(3)“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两句歌词表现了。

(4)“金沙水拍云崖暧,大渡桥横铁索寒。”现金句中的“暧”字写出了:,“寒”字写出了。16、有人曾以红军长征翻山过草地写过一副对联,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写出下联:(2分)上联: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

下联:

7、《老山界》一课在写夜宿雷公岩里写到夜的寂静是以声写静,更显夜的“寂静”。古诗文中有类似意境的语句吗?请写出一两句来。(2分)

8、关于长征,人们有很多评价,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评价文字,从这些评价文字中你也许会对长征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请结合你已学知识谈几点认识。4分

(1)毛泽东在他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2)《中国历史》则说: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字;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3)也有人说:长征是中国人民坚强的革命意志的体现。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长征组歌》第六乐章《飞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总是总是问题(13分)

飞渡大渡河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1)谈谈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峭耸:兼程:

(2)上面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所写的主要事件。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3分)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

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的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而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文章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壮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2分)

(2)无名战士已是生命垂危之时,可他却能先发现卢进勇,为什么?(2分)

(3)从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中,你能想象他头天夜里是怎样过来的吗?请写一段想象文字,注意对人物的刻画。150字左右。(5分)

(4)从文段中找出两处刻画人物的描写,分析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品质的。(6分)

(5)这段文字多处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处来分析其作用。(6分)

(6)选文最后一段,写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而在他的泪眼中,为什么“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2分

(三)阅读《面对草地》,回答问题(14分)

面对草地

张庆和

面对草地,面对红军走过的草地,仿佛面对历史深处的一簇风景。

那些盛开的花,那些衰败的草,那些挺拔的枝,那些枯萎的叶„„(),无不成为撼动心魄的一种力量。

长征选择了草地,这是草地的幸运。

革命曾经在这里吃苦受难,革命曾经在这里辉煌灿烂。因而,这里才生长出崇高,生长出景仰,才生长出那许多的伟大与不朽。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金色的鱼钩》吗?它让先烈的精神闪光,它让稚嫩的童心向往。这里是历史的档案馆,这里是革命的资料库。这里珍藏的不只是忠骨、传说和故事,这里还珍藏催人奋进的鼙鼓金号,这里还珍藏照彻心灵的熊熊火光。

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找先辈的足迹而来,如果仅仅是为了采集诗句词章而来,那就不要来。因为,这样会踩痛历史,会惊醒自以为装满思考的头颅,会惊诧自己的心灵成为一片空白„„甚至会让人觉得,喧嚣的尘世于这里是一个太不和谐的音符,会让人发出千百个感慨或者叹息。

感慨吧,草地的空旷已经投影成宽阔的广场;叹息吧,草地的寂凉正在佐证着红军的艰难。

草地是一座庭院,从这里走出的人,即使走成了贫穷,精神也富有;即使走成了清瘦,灵魂也健壮。从这里走出的人走成了一群前辈,他们的名字,有的被漫步广场的人吟诵,有的靠了电波的力量,被传播成遥远和永恒„„

这一条路,弯:是红军走出的一张弓;这一条路,直:被红军走成了弓上的弦。红军意志是拉弓的力,红军理想是弦上的箭。

挟着滚滚风云,裹着遍地花草,理想被放飞了,草地亦被抽出了一条线。从此,这一条线就把草地和天安门扯在了一起,和整个中国扯在了一起。于是,这里的风云便成了簇拥时代的浪潮,这里的鲜花便开成了一种笑容,这里的绿草便摇曳成那里的旗帜„„

为了寻求甜甜的日子,红军才咀嚼苦苦的草根。这里的草根有功劳,苦涩的汁曾经营养了民族精神,曾经挽救了中国革命。草根却从来不炫耀自己,依旧过一种隐居而平凡的日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不衰野草的可爱,这便是一种伟大的哲理。所以红军才选择荒草遍布的野地,让野草检阅他们的阵容,让野草验证他们的品格。

最后,野草为红军打了满分。

这里植下许多年轻的生命,这里所以才如此地青翠碧绿;这里埋下的忠骨永不变质,这里所以才永远地肥沃。这里还要生长现代化呢,生长崇高和不朽的地方,怎么会生长渺小和没落呢?

(1)在第2段()中填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或疑定,或摇曳,或芬芳,或苦涩B、或芬芳,或疑定,或摇曳,或苦涩

C、或芬芳,或苦涩,或疑定,或摇曳D、或芬芳,或苦涩,或摇曳,或疑定

(2)“长征选择了草地,这是草地的幸运。”联系全文,说说“幸运”的具体内容。4分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因为,这样会踩痛历史,会惊醒自以为装满思考的头颅。

②这里珍藏的不只是忠骨、传说和故事,这里还珍藏催人奋进的鼙鼓金号。

(4)作者把红军走出的弯路和直路比作弓和弦,说一说这一比喻的妙处。3分

三、写作(55分)

以《我从来没有这样》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提示: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些事使你感到快乐、激动;有些事使你感到苦恼、懊悔;有些事使你感到反感、惊讶„„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出来。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材答案

1、wēi yí pang bó yā qián quán gū lu yâ yùn zhuó

2、澎湃 蔫 咀嚼 踉跄 皑皑 猝 矗

3、平常,寻常;欢悦;比喻为了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人离开原来的地方;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甜美、畅快地入睡;弯曲绵延的样子;气势雄伟的样子;各种声音都没有。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5、(1)总领全诗,高度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限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2)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红军战士战胜雪山后的喜悦和胜利在望的喜悦。(3)红军战士在风雨饥饿的考验面前仍保持坚定的信念,乐观精神。

(4)五月春暖的金沙江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烘托卢定桥自然环境,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6、翻高山红军走过万难

7、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

8、略(从赞扬长征对中国革命的作用,对红军及党的作用等方面回答。)

二、(一)(1)陡峭的山高高地峭高着;指白天黑夜地赶路。

(2)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3)健儿巧渡、孤舟勇、显威风、留英名

(4)从侧面烘托红军的英勇机智。

(5)巧渡金沙江,安顺场渡江;攻打(飞夺)卢定桥

(二)(1)无名战士把部队最需要的火柴委托卢进勇带给部队。

(2)因为无名战士是在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战友,要把七根火柴托付给他,所以他能先发现卢进勇。

(3)略

(4)“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不,没„„没用了”“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两次拒绝卢进勇对他的救助,表明他盼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是希望把火柴交给同志带给部队,反映了他把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把它带给„„”朴素的语言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5)党证里的火柴象火焰在跳,既然象征了无名战士一颗火热的心,也象征着这些火柴将燃起一堆堆温暖的火,给部队带来希望。

“像擎着一碗贮满水的碗”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手象路标,形象地表明了无名战士临终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

(6)“模糊”是失去战友的悲痛;“清晰”是对烈士精神的敬仰。

仰。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见音频资源,教师板书文题)(新课讲授)

一、背景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新闻两则》(见音频资源)中的则新闻录音片段,请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见音频资源)。(1)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要内容。(1)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

(2)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交流,明确: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

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四、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见音频资源《新闻两则》),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内容如下: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南岸阵地,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第二课时

五、分析探究。

(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内容如下: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2)读出新闻的结构。全班同学齐读标题。男同学齐读导语。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3)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投影显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a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读:“22日22时”须重读。

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

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

六、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进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新闻两则》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学生 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蜡烛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3.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6.本文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这里补充介绍一下通讯的一些知识

明确:通讯,即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课外拓展:

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教材分析:

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

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容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 “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意?)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注意品位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茍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 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作业

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如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亲爱的爸爸妈妈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重点: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三百个孩子们。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震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一、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还有《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背景资料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三、基础字词归纳

蜿蜒(wānyán)婉辞(wǎncí)豌豆(wāndîu)开幕(kāimù)募捐(mùjuān)暮色(mùsâ)

缭绕(liáorào)燎原(liáoyuán)僚友(liáoyǒu)模糊(mïhu)摸底(mōdǐ)膜拜(mïbài)谬论(miùlùn)绸缪(chïumïu)抹墙(mîqiáng)涂抹(túmǒ)抹桌子(māzhuōzǐ)

应邀(yìngyāo)应该(yīnggāi)执著(zhízhuï)著名(zhùmíng)荒谬(huāngmiù)

杀戮(shālù)擢拔(zhuïbá)戳穿(chuōchuān)纳粹(nàcuì)粉碎(fěnsuì)猝死(cùsǐ)荟萃(huìcuì)健忘(jiànwàng 恍惚(huǎnghū)赤裸(chìluǒ)悼(dào)念(niàn)呵护(hēhù)朝拜(cháobài)朝气(zhāoqì)迄今(qìjīn)屹立(yìlì)收讫(shōuqì)乞怜(qǐlián)憧憬(chōngjǐng)

四、词语解释

1.杀戮:杀害。2.荒谬:极其错误,非常不合理。3.憧憬:向往。4.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5.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6.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7.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8.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9.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10.屹立:竖立,直立。11.健忘:容易忘事。12.执著:坚持 13.缭绕:缠绕。14.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或形容毫无遮盖掩饰。15.残酷:凶狠冷酷。16.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17.灭种:消灭种族。18.英亩:面积单位,1英亩=4046.86平方米。19.肃穆:严肃而恭敬。20.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21.倾泻:很快地从高处流下。22.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23.同胞: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24.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25.应邀:接受邀请。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 型:新授。方 法:自学指导。过 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这个节日,请你说说,庆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同时,我们无法忘记,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二、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三、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四、重点语句的分析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与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痛恨,和对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敬意。同时,我又发现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语句很难理解,如文章开头的引文中提到的:“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同学们,你们在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语句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再细细琢磨这些句子的含义?

1、课文开头的引文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为什么既说是沉重的记忆,又是美丽的记忆? ①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是沉重的;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却不向刽子手乞怜,表现出了“整个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我国在抗日期间,同样遭受了苦难,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我国人民,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段历史是沉重的;我国人民不忘记历史,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也是美丽的。

2、文中说到:“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如何理解?

②孩子们从课堂里被抓走,老师和学生惨遭屠杀,这是沉重的;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面对敌人的枪口,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美丽的。

3、如何理解以下语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③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每年的10月21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到这来纪念死难的人们,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这是美丽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在参加纪念活动时的不同表现?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如何?

④多年后,日本作家还在为日军的罪行进行狡辩,这是沉重的;西德作家却在死难者面前沉重地忏悔,深刻地反省,代上辈人受过,这是美丽的。

5、文章写的是血腥的屠杀,可作者却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有什么用意? „„⑤孩子们被残杀,是沉重的;他们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强烈的爱,这是美丽的。„„

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这容易理解,为什么又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呢?

“美丽的记忆”后面一句就说明了为什么“美丽”,要注意“整个民族的英勇”一句,这是说,面对法西斯屠刀,南斯拉夫人宁死不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课文第四部分摘录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倾吐心声和愿望,没有人向刽子手乞怜。还有一位工人要“孩子们为父报仇”。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6、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7、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8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9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五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六文章中心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二战期间的残酷历史,表达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七结束语: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敲击人们的心灵,让读者受到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切体会到战争的罪恶。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笑声,笑声

枪声,枪声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德)忏悔——狡辩(日)“世间永远不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第四篇: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A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fù

ruò yǐn ruò xiàn()()()()

二、辨字组词。(12分)

卉()涛()梢()

奔()滔()稍()

崩()茫()张()绷()芒()涨()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昂()东()焦()不()久()()雨

神()莫()()()飞瀑()()细流

四、选词填空。(9分)

横贯 横卧

1.青藏铁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

继续 连续 持续 3.我们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进行。

注意 保护 遵守 爱护 保持

6.()交通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财产,()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6分)

1.火烧云的形状变换无穷。(改为带感叹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非常高兴。(改为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扩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6分)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他的作文提纲写得很好。B.我们要刻服困难,努力学习。

C.既使遇到困难,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B.我们要发挥成绩,改正缺点。

C.他在赛场上非常冷静,发扬了正常水平。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A.因为„„所以„„ B.即使„„也„„ C.无论„„也„„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6分)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10分)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 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

2.这句话有 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17分)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有时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山巅”的“巅”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三是,(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 的描绘,反映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 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

4.作者把山比作、、,把水比作,还用、来比喻船。

十、习作。(20分)

假如你是生活在“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请你写一段话来赞美南国风光或感谢当地农民。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恍 惚)(缝 隙)(屹 立)(齐 头 并 进)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ruò yǐn ruò xiàn(镇 静)(照 耀)(恢 复)(若 隐 若 现)

二、辨字组词。

卉(花卉)涛(波涛)梢(树梢)

奔(奔跑)滔(滔滔江水)稍(稍微)

崩(山崩地裂)茫(苍茫)张(开张)绷(绷带)芒(光芒)涨(涨水)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昂(首)东(望)焦(灼)不(安)久(旱)(逢)雨

神(秘)莫(测)(帘)(帘)飞瀑(涓)(涓)细流

四、选词填空。

1.青藏铁路(横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3.我们班(连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继续)进行。

6.(遵守)交通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

1.火烧云的形状可真是变换无穷!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能不高兴吗?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B)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

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李白: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倾堆琉璃。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好像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规模大,气势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声势浩大。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形状,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声音。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

1.“山巅”的“巅”是(上下)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山)部,除部首外还有(16)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山奇,二是水急,三是船险,(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三峡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喜爱三峡、赞美三峡的思想感情。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5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作者把山比作蘑菇、骆驼、仙女,把水比作野马,还用摇篮、竹叶来比喻船。

十、不提供答案。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推荐)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排行(háng)踌躇(chóu)

宫阙(què)须眉毕见(xiàn)

B.稽首(jī)采樵(qiáo)

常赉(lài)负笈往游(jí)

C.汤镬(huò)自刎(wěn)

霓裳(cháng)伯乐相马(xiàng)

D.逡巡(qūn)自诩(xǔ)

箪食(dān)又何间焉(jiàn)

2.下列加点词的 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空乏其身(穷困缺乏)神弗福也(幸福)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比后壮(及,等到)

C.教然后知困(受到阻碍,不通)其声清越(清澈高扬)

D.公将鼓之(击鼓)征于色(征验,表现)

3.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王怒,欲杀之

B.公将驰之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故逐之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他的诗歌作品集是《白氏长庆集》。

B.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辞官后写成315首七言绝句,编定为“己亥杂诗”。

C.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坡羊”是曲牌名,一般和内容关系紧密。

D.《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该首诗作于他被元军俘虏后经过零丁洋时。

5.默写。(6分)

(1)《赤壁》中作者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诗句是:

(2)《过零丁洋》中表达文天祥崇高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从而感召后代许多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诗句是:

(3)在舒适的环境中,我们一定要加紧锤炼自我,否则将会丧失斗志,迷失自我,用《孟子》中的一句古语来说就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5)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下辛苦劳作而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6)《己亥杂诗》中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相应的问题。(6分)

我沿着这个风景秀丽的山坡往下走了一段路,心里暗自高兴,却又夹杂着苦恼。我环顾四周,心里不禁想,这一切现在都是我的,我是这地方无可争辩的君王,对这儿拥有所有权,如果可以转让的话,我可以把这块地方传给子孙后代,像英国采邑的领主那样。在那里,我又发现了许多椰子树、橘子树、柠檬树和橙子树,不过都是野生的,很少结果子,至少目前如此。可是我采集的酸橙不仅好吃,且极富营养。后来,我把酸橙的汁掺上水,吃起来又滋养,又清凉,又提神。

(1)以上文段出自名著《 》。(1分)

(2)该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作品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2分)

(3)试以颁奖词的形式写几句话,向同学们推荐这部作品。(3分)

7.(桂林中考)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_________;学诗可以________;学伦理可以_________。

①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②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③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①③②

8.(盐城中考)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言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8分)

【活动一】演讲比赛。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行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言特级老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3分)

【活动二】故事擂台。学生会举办以“学礼效古贤”为主题的故事擂台赛,比赛采用临时抽题的形式进行。你抽到了这样的题签(见右图),请说出这幅图中故事的名称以及从中悟到的待人接物的道理。(2分)

【活动三】专题访谈。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 话题的访谈节目。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③。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④者也。无邀⑤正正⑥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⑦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②夺心:动摇将军的决心。③气归:气竭。归,止息、衰竭。④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⑤邀:这里指“迎击、截击”的意思。⑥正正:整齐。⑦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齐师败绩 败绩:_____________

(2)是故朝气锐 是故: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2)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 也。

译文:

11.用原文填空。(4分)

【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

12.【甲】文与【乙】文共同讲了怎样的一种军事思想?(3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孟子》中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 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

(2)衡于虑 衡:

(3)贤者亦有此乐乎 亦:

1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语句。(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

15.试着简要说说【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乙】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的“忧”与“乐”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1分)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6.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18.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3分)

19.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四)(扬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②。

【注释】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20.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3分)

21.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

三、写作(50分)

22.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来作文

(1)鲁迅根据《干将莫邪》改写成了《铸剑》,很多名著都经过编者的改编而搬上了荧屏,如 《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认真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领会作品的主旨,改写成一篇一般记叙文。

要求:①尽量忠于原作;②文章描写要具体,而且具有可信度;③文章思想感情要鲜明;④600字左右。

(2)《干将莫邪》中的侠客以一种“诚信”精神杀死楚王这个昏君,替赤为父亲报了仇,当然故事有它虚夸的成分,也有侠客的崇高精神的体现。我们这个时代也呼唤“诚信”精神的回归,一个人以一种“诚信”的精神立足这个社会,才能成就伟业。

联系实际,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文题自拟;②中心突出;③600字左右。

下载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教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教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óu)知识。B.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案

    一、先掌握新闻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新闻 广义的新闻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五篇材料]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限: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 给黑体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①瓦砾 ②仄歪 ③阻......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汉字,然后按拼音字母的顺序依次排列所填的汉字。(5分) 1.jù bówèi cáng nàn shū ( )怕 漂( ) 所( ) 珍( ) 磨( ) ( )理 2.所填字的排列顺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ào mì yín sîng jìng mì xíng sâ cōng cōng ( ) ( ) ( ) ( ) qiào lì qīn wěn tàn suǒ bù jū yì gã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6分) 侠(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语文教育教学资料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一页一趟几家书店百次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3、《三国演义》《水浒传》《彭公传......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范文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1、看拼音写汉字。(3分)xiá zhàng zōng qún fén niàng无( ) 屏( ) ( )合 银( ) ( ) 烧 ( )酒2、选择。(14分)⑴下列多音字读音完全相......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导语:初中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下面和小编来看看七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