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青岛版

时间:2019-05-12 19:4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青岛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青岛版》。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教

案青岛版

课题

科学在我们身边

课时

使用意见

教学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实际,还可准备一些其它的游戏器材。

(一)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了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谁能把气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学生猜测:全班40名学生进行猜测,教师记录猜测情况:认为力气大的同学获胜的有36人,认为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的有4人,认为都不能获胜的有0人。

验证猜测:结果两位同学都没有获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猜测正确。

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继续游戏:讲解新规则: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换一种吹法,让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学生猜测,教师记录。学生演示,验证猜测。教师引导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游戏体会:两个游戏中的乒乓球都没有被吹走,而同学们的两次猜测都和游戏结果不一样。看来,研究科学不能光凭猜测,而是先猜一猜,再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二)教学新课

、我们来做小实验。

(1)“能否站起来”实验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学生反复做几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学生猜测:指2—3名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学生充分实验。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和进行实验的同学交流实验的感觉和体会。

汇报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然后进行实验,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同时启发学生把身边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逐一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指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讨论:①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

②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3、“吸饮料”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烧杯和吸管(应选择比较粗的吸管),同学们想办法去吸到饮料,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稍做讨论,然后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同学们刚才玩的开心吗?你们是怎么玩的?(引导学生说出:先猜想,再动手做一做,最后得出结论)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做游戏和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科学的过程。科学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发现和发明,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2、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有科学。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学生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玩具里面有科学,衣服里面有科学,动植物身体里面有科学,声音里面有科学,交通工具里面有科学,手机里面有科学等。

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课题),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师: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带来的资料,展示了很多高科技产品,说明这些产品里面有科学。)

师: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教师播放当前国际上、中国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象资料,如:登月、克隆技术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3、自由活动:启发学生画一幅科幻画或编一个科幻小故事,憧憬科学。

师:科学家们的创造令我们赞叹不已,老师也有一些大胆的设想,大家有没有兴趣听一听?(老师结合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生物技术——克隆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材料”、“能源技术——无污染能源”、“空间技术——太空移民”对科学的未来进行畅想,展现给学生一幅美丽的科学画卷。)

师: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设想,同学们有什么大胆的设想呢?那就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幅科学幻想画或编一个科学幻想小故事,尽情地展示你的才华吧!同学们可以一个人活动,也可以小组活动;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也可以说一说,想一想。

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学生画科学幻想画,有的编科学幻想小故事,有的在静静地想,有的在高声地说;有的小组动手制作太空城,有的小组开起了科学故事会,还有的小组正讨论进行一次以“畅想科学未来”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小结:有的同学的创作已经完成了,有的同学正在创作。老师知道大家有许多神奇的想法,我们在课下把自己的创作进行完毕,好不好?我们还要举办一个小型画展或故事会让同学们充分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小朋友们个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想象,不愧是一名小科学家。那你觉得同学中谁表现比较出色?为什么?你认为老师表现如何呢?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把你对自己的评价记录在评价表上吧!

六、布置作业

师: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第二篇: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就在身边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2、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现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

3、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一次性纸杯吸管一杯水 一杯酒一杯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塑料垫板,垫板肯定不会掉下来,如果在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么?

2、教师演示实验。

3、学生实验。

4、教师:这个小实验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我们来做小实验。

1、不借助双手的力量,你能站起来么?

(1)学生热身活动: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2)讲解演示实验方法与要求:让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着地往前放。教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体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么?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分组实验:按照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实验。

(5)交流、分析实验结果:自由猜想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

法站起来的原因。

(6)教师小结:这个简单的实验包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

现那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子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文具盒、书本等,隔着现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么?思考其中的道理。

(2)学生预测:隔着什么物体能吹灭蜡烛?

强调注意事项:瓶子、木块等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嘴与

蜡烛的火焰妖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

烛,而是试一试那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3)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试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试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同时启发学生把身边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注意进行试验。

(4)讨论:

A、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瓶子吹气时,因为空气流动越快,气压越低。空气沿瓶子四周流动形成低

压区,外部气体迅速流入低压区,正式这种空气流动吹灭了

蜡烛。而隔着漏斗吹气有两种情况:一是使漏斗的宽口对着

火焰,火苗将斜向口都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因为吹

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

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弱,将涌向漏斗的宽口内。因

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如果吹气时用力大,空气流速大,外面的空气就会从喇叭口中央向内跑,从而在蜡烛周围形成气流,也能将蜡烛熄灭。

二、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处用力

吹气,蜡烛能很容易的被吹灭。)

B、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空气

吹不过去,形不成气流)

3、“吸饮料”实验。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喝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的帮助我们喝到饮料和牛奶。今天我们

用两个吸管试一试。

(2)提出实验要求:同学们用两只吸管同时去吸饮料,一

支插到饮料里,一致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支吸管,看能

否吸到饮料。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吸管来喝饮料时,嘴就好比一个真空泵,稀奇时口腔的气压就降低了,由于空气压力要保持平衡,外

面的气压比口腔内的气压大,大气压压迫饮料的表面,就把

饮料沿着吸管压到口腔里来了。如果我们口含两根吸管,那

根露在杯子外的习惯使你的口腔无法形成真空泵,换句话

说,你的口腔这台真空泵漏气,这样你口腔中的压力和外面的大气压一样,饮料依然原封不动的留在杯子里。)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科学的过

程。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活动既是科学家曾经做过的活动。

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

验,知道弄清楚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

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

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二:交流生活中的科学。

1、寻找是中的科学:

(1)教师:实验中、游戏中有科学,我们身边的所有物品

都关系着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小组交流:生活中哪里有科学?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可以

从学过的内容中找,可以根据自己的时候经验从上海中找,可以从一些科学书籍中找,还可以从自己的身边找。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

科学,主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交流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

(2)教师播放自己准备的资料:(课本第四页中的内容)让

学生了解一些简短的高科技产品,及科研新成果,感受科技

在进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使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

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三、拓展活动:

课下,请大家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的脚步。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节科学课,学

生对科学充满了未知和新奇,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培养出

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习惯,我选择了通过游戏导入让学

生初步认识科学,又通过三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经历了提出

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如:隔着流线型的瓶子能吹灭蜡烛的原因有些班的学生没有回答出关键原因,在我当时看来有些累赘罗嗦,当时,我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是急于想否定学生的想法,言行过急,没有及时做出有效调控,效果不够理想。

通过第一次上科学课,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 学 教 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第一课 玩具里的科学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教师提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 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 说?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2、设计或改进玩具。

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说明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学生展示、介绍作品。学生评价作品。教师评价:

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3、课堂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课堂评价表,这张表共有三项内容:我的兴趣、我的问题、我的设计。如果你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提出的问题很多,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满意,就在三颗星下面打上“√”,如果比较满意,就在两颗星下面打上“√”,如果一般就在一颗星下面打上“√”。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4、拓展活动:

同学们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七、板书设计:

1、玩具里的科学

玩玩具

八、课后札记:

第二课 我们周围的动物

一、教材分析:

生命世界是儿童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儿时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同时,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与动物嬉戏交流的经验。学生天生喜爱小动物,非常乐意探究动物的秘密。本课使学生初步接触动物分类知识、丰富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热爱小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常见动物。

2、能提出与动物相关的问题;意识到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3、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认识到周围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

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自制小动物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认识到周围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难点: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认识到周围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课前通过观察动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但课前观察还不够仔细,大家想不想直接与周围常见动物面对面,研究动物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动物: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带来的小动物,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着了不起!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观察记录。小组内交流。小组汇报。

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探索出了很多研究动物的好方法。

2、给动物分类。

同学们知道了那么多动物,从天空、海洋到陆地动物无所不有,为了更好地认识她们,我们来给动物分类。学生分类。

3、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每个动物身上都有许多秘密,比如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蚂蚁是怎样认路的?你还想知道有关动物的哪些秘密?看谁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来,并进行大胆猜想。学生猜想。

教师: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能解决更好,现在解决不了,可以放到课下甚至将来解决。

4、自由活动。

(出示人类保护动物和伤害动物的画面)谁能说说动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如,不伤害小动物、不乱捕动物、不掏鸟蛋、看到受伤的小动物要给它治伤并放归大自然等。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老师发现大家特别关爱动物生命,关心动物的生活环境,关注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从自我做起,做保护动物伙伴的宣传者和保护者。

5、课堂评价:

同学们,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你的兴趣怎么样?提的问题怎么样?学习的收获怎么样?让我们来评价一下。

6、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研究动物的兴趣很浓,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收获也很大,课下你还想怎样研究动物?

七、板书设计:

2、我们周围的动物

分类

八、课后札记:

第三课 我们周围的植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周围常见动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植物,进一步感受生动的生命世界。生活中,学生对周围的常见植物并不陌生,他们能说出部分植物的名称,知道一些植物的用途,大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栽培植物的经验。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常见植物,使学生知道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初步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常见植物;能讨论、交流保护植物的方法。

2、想知道、爱提问与植物有关的问题;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我们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学习用不同标准给植物分类;知道周围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三、教学准备:

植物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我们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学习用不同标准给植物分类;知道周围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常见植物;能讨论、交流保护植物的方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我们周围的植物,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研究植物。

我们要想知道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观察时,不同的植物要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不要损坏它们,还要防止被植物扎伤。本组观察完可到其他小组观察。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最多。小组活动。学生汇报。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给植物分类。

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发多。学生分类。

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颜色分类等等。大家讨论一下,分类有什么好处?

教师讲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玩具分类,可以按“用电与不用电”为标准分,也可以按“制作玩具的材料”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如给服装分类,给食品分类,给交通工具分类等。这些分类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

关于植物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有的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难题?

4、自由活动:

有的植物可以供人类使用,有的植物可以供人类观赏,有的还能治病,植物对我们如此重要,有的人却在故意伤害植物。你见过哪些伤害植物的行为?

5、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你这节课表现得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6、拓展活动: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讨论热烈,观察细心,初步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的方法,课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七、板书设计:

3、我们周围的植物 分类

八、课后札记:

第四课 我在哪里

一、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需要说明物体位置的问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确定物体位置的生活经验。为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编写了本课。教科书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采用语言和图画等方式,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二、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

3、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三、教学准备: 纸张、水彩笔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难点: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做什么游戏?

(三)学习新课:

1、进行蒙眼游戏。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蒙眼游戏”。

布置场景:把课桌根据教室大小围成一个四边形或圆形,供学生游戏使用。老师站在桌子中央,谁愿意到这里和老师共同做这个游戏? 你现在开始摸你周围的同学,看能不能摸到?

2、描述人的位置。

其他同学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吗? 同学们描述自己的位置。

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里有几张写有同学姓名的纸条,请一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描述一下纸条上这位同学的位置,其他同学猜一猜他描述的是谁的位置。同学参与游戏。

同学们真棒。现在,你们能说出老师的具体位置吗?并说出理由。教师小结。

同学们描述得都很好,看来,描述一个人位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3、描述物体的位置。同学们能确定自己、同学和老师的位置了,你能描述校园里某个物体的位置吗?请同学们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选定自己喜欢的一个物体,描述它在哪里。学生走出教室,选定物体,描述位置。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 我是参照周围的物体来描述的。

为什么我们描述自己或物体的位置时,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描述物体位置时,由于参照物体不同,所以描述方法就不同。要说清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课前大家已经对学校周围的一些景物做了调查,现在请你以学校为参照物,描述学校周围一些景物的位置。

4、自由活动。

同学们能用语言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你能用画笔描述它们的位置吗? 学生用画笔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描述的是什么物体。学生踊跃描述所画物体的位置。

老师觉得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我这里也有一张图,你们能确定图上物体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社区景物图)学生回答。

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确定方向的吗?

我看到图上标出了方向。上边是北,下边是南,左边是西,右边是东。

在生活中,我们常需要说明物体的位置,通过游戏,我们知道了: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通过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5、课堂评价:

同学们对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请将课前发给你们的表格拿出来,回顾一下你在课堂上的表现,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 ★★ ★ 我的兴趣

我的辨别能力

我的问题

6、拓展活动: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1)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2)如何确定人在沙漠中的位置?(3)在夜晚,怎样确定天上星星的位置?

七、板书设计:

4、我在哪里

确定位置:东、西、南、北

八、课后札记:第五课 猜猜我是谁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个人的说话声音都是不同的,人们能根据声音判断发声物体”出发而编写的。教科书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声音辨别人和物体,感受声音里面有科学,初步掌握声音辨别人和物体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听熟悉的声音,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2、有乐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

3、知道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熟悉的声音来判断发音的物体。

三、教学准备: 各种乐器。

各种与声音有关的课件:动物的叫声,车辆的鸣笛声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仔细听熟悉的声音,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难点:知道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熟悉的声音来判断发音的物体。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二)学习新课:

1、猜猜我是谁。(1)介绍规则。

这个游戏就是要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猜出发出声音的是谁。所以咱们要先把一位同学的眼睛蒙起来,其他同学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唱一两句歌,还可以朗诵几句诗,看他能不能割据声音猜出你的名字,咱们来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2)做游戏。①猜同学们的声音。②猜歌星的声音。

2、猜猜它是谁。(1)引入游戏。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表现得都不错。如果让物体发出声音,你能猜出它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吗?

老师这儿有很多物体,小组领到后,先要认识一下这些物体,然后轮流把眼睛蒙起来,其他的同学分别让物体发出声音,看他能不能根据物体的声音猜出物体的名字。

(2)小组游戏。(3)汇报交流。

(4)猜乐器的声音。

老师放一段音乐,咱们来听听这是什么乐器来演奏的。看哪位同学能听出来。①二胡 ②古筝 ③钢琴

(5)教师小结: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声音来辨别不同的人和物体。

(6)听自然界的声音。

风声、雨声、雷声、水声、鸟叫声、羊叫声、狗叫声。(7)让学生了解认识物体的其他方法。

教师讲解:认识物体的方法很多,听声音辨别物体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还可以闻一闻。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刚才在游戏中,同学们 表现得都很好,你还有什么问题吗?(3)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你们谁能解释一下?

这些同学敢于大胆地猜想,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4、声音的应用。(1)科学应用。

(2)生活中的应用。(3)制作乐器。

5、课堂评价: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让我们来做个课堂评价吧!表格中有三项评价内容:我的兴趣、我的辨别能力、我的问题。三颗星表示非常满意,两颗星表示比较满意,一颗星表示还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在相应的栏里填上你喜欢的符号,可以打上对号;可以画上五角星,还可以画一朵小红花。学生评价。

6、教师总结:

老师觉得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在游戏中学到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还可以根据不同声音来判断不同的物体、不同的人,而且我们还了解到根据声音判断人和物体,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看、摸、闻等多种方法去认识人和物体。

7、作业设计:

仔细倾听自然界的声音,看它们是哪些物体发出的,并描述一下。

七、板书设计:

5、猜猜我是谁 人

不同 声音不同 物体

八、课后札记:第六课 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教材分析: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离得很远,小学生往往不会对科技新产品、新事物表现出关心和注意的。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意识,本课从做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技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进行了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科技进步,强化“我也能够研究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初步感悟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像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教学准备: 小学科学实验盒。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 同学们推选出了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个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谁能把乒乓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猜,谁能吧乒乓球吹走? 学生猜测。验证猜测。自由探索。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热身活动:听教师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学生猜测。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 能发现哪些问题。

2、实验二

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然后进行实验,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讨论:

①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

②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后找 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3、实验三:

实验要求: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烧杯和吸管,同学们想办法去吸到饮料,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学生讨论,然后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在实验过程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做游戏和实验的过程中就是研究科学的过程。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发现和发明,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着瓶子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教师播放当前国际、国内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像资料,如:太空旅行、克隆技术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四)自由活动。

科学家们的创造令我们赞叹不已,老师也有一些大胆的设想,讲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设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大胆的设想。那就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幅科学幻想画或编一个科学幻想小故事,尽情地展示你才华吧!同学们可以一个人活动,也可以小组活动;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也可以说一说,想一想。教师小结:

有的同学的创作已经完成了,有的同学正在创作。老师知道大家有许多神奇的想法,我们在课后把自己的创作进行完毕,好不好?我们还要举办一个小型画展或故事会让同学们充分展示和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个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想象,不愧是一群小科学家。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把你对自己的评价记录在评价表上吧!

(四)拓展活动:

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

七、板书设计:

6、科学在我们身边

八、课后札记: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单元分析

学生生活在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它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问题时常出现在学生头脑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步骤,是本单元编排的主要目的。学生认识事物皆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既敢于提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是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又想试着采用自己所能向导的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学生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多是不科学的,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学会以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由《它是什么》、《哪杯水更热》、《有趣的不倒翁》、《纸的秘密》四课组成,主要是探索科学学习中常用的科学方法,认识身边常见的物体特征。

本单元由感官认识到利用工具测量,到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探究,到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探索,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七课

怎样认识物体

一、教学设想

通过一个小游戏:猜包里的物体是什么,激发起学生用感官认识物体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了解准备的观察对象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基本的特征,认识到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辩认物体。然后让学生探究辩认物体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课强调学生着重认识感官探究的方法、步骤。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体入手,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目的要求:

1、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2、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各种延伸感官的仪器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会通过物体的特征辩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用耳、鼻、舌、手观察物体。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闹钟;锣;铃;碗;大蒜;醋;酱油;香皂;糖块;香蕉;苹果;冷、温水; 砖块;泡沫;粉笔、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乒乓球、葱头、水果、奶糖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教师出示用纸包着的闹钟,问:不许打开纸包,你们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你们愿意知道吗?这节课我们研究它是什么。(板书)

(二)学习新课

出示:用纸包着的闹钟。

每组一名同学到前面围着纸包猜,看谁能第一个猜出包里是什么东西? 谈话:你是靠什么帮助认出闹钟来的?

小结:耳朵能帮助我们听出示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它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 讨论:还可以怎样辨认它们?

游戏:每组一名同学蒙住眼睛,做猜物人。其他同学依次拿出带气味的东西让他问,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并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谈话:你是怎样辨认的?

小结:鼻子能帮助我们闻出物体的气味。

游戏:每组一名同学蒙住眼睛,做猜物人。其他同学依次拿出东西让他用舌尝味道,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并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谈话: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

小结:舌头能帮助我们尝出物体的味道。

谈话:这两支试管分别装着凉水和温水,你们能把它认出来吗?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把它认出来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手能帮助我们感觉出物体的冷热。(各组桌上放一块砖头、一块泡沫塑料)小组同学轮流捏一捏,说说有什么感觉? 小结:手还可以帮我们感觉出物体的软硬。

(三)巩固、应用

1、做综合训练:“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做法: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教室把准备好的口袋或书包发给每一个人,蒙上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他们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用舌尝,或发出声响听一听,猜出后把物体举起,由全班同学裁定。

2、到校园里辨别各种植物的气味。

3、总结:我们已经学了用眼、耳、鼻、舌、手这五个感觉器官认东西,这些活动我们都可以叫做观察物体。在以后的自然课上,我们会经常观察物体的,同学们平时也要注意用这些方法来观察物体,但不能随便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

4、背儿歌:

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

5、谈话:(出示评价表)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让我们来做个课堂评价吧!表格有三项评价内容:我的兴趣、我的收获、我的表现。三颗星表示非常满意,两颗星表示比较满意,一颗星表示尚满意。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在相应的栏里填上你喜欢的符号,可以打上对号;可以画上五角星,还可以画一朵小红花。

八、作业设计:

搜集资料:哪些科学仪器能帮助我们观察?

九、板书设计: 用眼睛-----看

他是什么? 用鼻子----闻 用舌头-----尝 用耳朵-----听

十、课后札记: 第八课 哪杯水更热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它是什么》一课的学习,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软硬、冷热等等,知道了感官的作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更热等问题。在用感官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时候,寻找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就有了必要。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惊醒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测量比利用感官判断更有效。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和发明创造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认识各种问堆积;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做简单记录。

三、教学准备:

温度计、杯子、筷子、扇子、秒表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难点: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

(一)学习新课:

1、感官判断水温的高低。

教师出示两杯水,提出问题:“哪杯水更热?” 学生根基自己已有经验,运用感官来进行判断。

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到底哪杯水更热呢?”

学生阅读资料卡,或观看投影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温度以及温度计的相关知识。

(1)温度的认识。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来表示。(2)怎样测量物体的温度? 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 相平。

2、测量水的温度。

在初步学会测量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刚才的测量结果。教师适时地通过温度计投影,结合释放使学生认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熟练掌握温度的读、写。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读写训练。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个空杯子,提出问题:“利用它们,你能测量出几个不同的温度?” 学生经过讨论,实验。

3、哪杯水更热?

在学习了正确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之后,学生再一次进行测量活动,这次测量还是刚上课时用感官判断的两杯水,教师要及时提示学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并提醒学生做好测量记录。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判断出哪杯水更热。

4、比较哪杯水温度更低。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水的温度降得快?”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并采用各种方式降低水的温度。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学生汇报交流。

在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提问:“怎么知道哪杯水温度更低呢?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使用温度计测量后再进行比较。

学生自己控制时间,然后学生开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进行指导。

测量结束时组织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测量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

5、自由活动:

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你会使用温度计吗?你想测量哪些物体的温度?”

给学生一个充足的自由空间,由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以使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温度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认识,为今后正确使用温度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打好基础。

活动结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或让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在教科书中规定的表格中标出表示自己探究水平的级别,进行评星活动。

如果认为自己本课测量活动认真、正确,可以标三星;如果认为自己本课测量记录及时、准确,也可以标三星;如果认为收获丰富的话同样可以标三星。

6、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在课外探究热水温度变化的欲望。

教师提出:“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让学生根据经验发表意见。学生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给予否定或肯定,只是对学生的预测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想出:应对一杯热水进行实际测量。在学生实际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的发现、体会。

七、板书设计:

8、哪杯水更热 温度 温度计 摄氏度 ℃

八、课后札记:第九课 有趣的不倒翁

一、教材分析: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本课顺应学生的年龄及兴趣特点,让学生尽情地玩不倒翁,并以次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方法,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自行获得问题结论,揭开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探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对物体内部的观察,认识物体,意识到“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特征的科学探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初步体验“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学会制作不倒翁,培养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有些物品不容仪倒这种现象,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探究方法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不倒翁。

教师准备:制作不倒翁的各种材料。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难点:研究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不倒翁。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玩过吗?

不倒翁为什么扳不倒,这里面有一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不倒翁好吗?

(二)学习新课:

1、玩不倒翁。

学生玩不倒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可以交换着玩不倒翁,这样可以以更有利于学生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

2、探究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外部构造:

(1)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2)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来解决发现的问题。(3)分小组进行讨论。(4)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在外观上观察底部是半球形的不倒翁扳不倒的一个原因。内部构造: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不倒翁,继续观察研究。(1)学生观察、探究。(2)小组讨论、研究。(3)交流汇报。

(4)教师进行实物演示:不倒翁不倒的另一个原因是上轻下重。(5)学生记录。

继续研究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3、探究不倒翁扳不倒的科学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提出问题: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不倒翁扳不倒的原理? 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或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图片展

开讨论,找它们的共同点。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利用投影进行补充介绍。

注意两点:①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容易倒的物品(如电话、台灯)与不倒翁有何相像之处,有何不同之处,以强化对不倒翁之所以不倒的科学道理的认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去。②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生活中不容易倒的物品,以培养学生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4、自由活动。

(1)制作不倒翁。

提问:不倒翁好玩吗?你能自己制作一个喜欢的不倒翁吗?

给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学生可以自由结合,也可以个人制作完成。

教师展示一些有个性的作品,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评价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在教科书中写出自己的探究水平的级别。(3)教学生儿歌: 我是一个不倒翁,底下重,上边轻。推一推,摇一摇。脚重头轻不倒翁。

5、拓展活动。

在课堂制作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制作一个“偏心不倒翁”,简单讲解制作方法。教师要鼓励学舌创造性地制作,并对此进行认真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潜力,激发开拓意识。

七、板书设计:

9、有趣的不倒翁 底面是半球形的 扳不倒的原因 上轻下重

八、课后札记:

第十课 纸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比较是区分事物的科学方法,没有比较就不能准确地区分事物。比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探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以纸为载体,让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探 究纸的秘密,通过对不同纸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经历科学比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纸;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纸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动手能力。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由纸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知道不同用途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牛皮纸、宣纸、复写纸、卫生纸、纸箱、书本、信纸、贺年卡、纸杯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纸和纸制品?

学生交流对纸的认识,边介绍边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带来的纸或纸制品。教师出示部分纸和纸制品。提问:这里面哪些是纸?为什么? 学生结合经验辨认。

小结:为什么它们是纸?纸有这么多种类,它们的特征相同吗?我们来一起研究吧。

(二)学习新课:

1、探究各种纸的特征。

(1)提问: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征,怎样探究纸的特征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分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可以通过滴水,观察哪种纸的吸水性好;对着光看,了解哪种纸的透光性好;用刀子刮,了解纸的成分;用纸质不同、大小相同的纸搭一个纸桥,在上面放硬币,了解哪种纸的承重能力强等。

(3)讲述: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纸样,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纸,还有一些研究纸特征可用到的工具,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你们需要的材料及工具,然后选取工具进行研究。

(4)学生选取材料进行研究,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可以从纸的多方面进行探究,以掌握各种常见的纸不同方面的特征。(5)交流研究成果。

(5)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纸在光滑程度、吸水性、透光性、承重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根据不同的特征,我们也可以分辨出不同的纸。特性 牛皮纸 宣纸 报纸 信纸 …… 吸水性 一般 强 强 一般

承重能力 强 弱 一般 一般

光滑程度 一般 弱 弱 强

……

2、整理探究结果。

(1)提问:这张记录表格中的很多内容不容易进行比较。为了更好地认识不同纸的特征,我们把观察结果整理一下。你准备怎样整理呢?(2)分组讨论,制定并交流整理方案。(3)这张表格和刚才那张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作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1)学生观察汇报。

(2)讲述:下面请你选择纸的一种特征,模仿这种方法也进行 一下排序整理。

(3)学生分组整理,教师指导,交流整理结果。

(4)小结:通过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知道各种纸在不同方面

特征的不同,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纸。

3、纸与我们的生活。

(1)提问:纸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2)分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4)小结:纸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它们,不应该浪费纸。

4、制作纸玩具。

(1)讲述:由于纸具有很好的柔韧性,所以还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纸玩具。请大家选择合适的纸设计、制作一个纸玩具。(2)学生自由设计、制作。

(3)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课外活动

讲述有关纸的知识;课后搜集资料继续研究。

五、板书设计:

10、纸的秘密 光滑 粗糙 软 硬

吸水强 吸水弱

六、课后札记:

第三单元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单元分析

学生对天气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很多学生虽有收听气象预报的习惯,但对天气变化这种司空见惯、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发生的现象往往忽视。为提高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常见的、身边的科学,我们依据《课程标准》,选择了《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作为学生的研究主题,目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及知识经验,利用学生对天气的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探究认识到“天气对人、动物、植物的影响”,并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达到让学生“走进自然,亲历科学,探究科学,揭开科学之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本单元由《天气与生活》、《今天的天气》、《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一周的天气》、《树叶落了》、《大雁南飞》七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天气对人、动物、植物所产生的影响及观测天气的简单方法。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感知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激起学生研究本单元的兴趣;《今天的天气》让学生学会认识天气的方法,为后几课的研究做铺垫;《我的风向仪》、《我 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自制观测气象的简单仪器,让学生以后能利用方便、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一周的天气》是初步学会对前几课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信息;《树叶落了》及《大雁南飞》是由研究天气与人的关系拓展到研究天气与动物、植物的关系。

第十一课 天气与生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对天气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研究“天气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悟到研究天气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研究与天气有关的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目的:

1、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2、体验(在美丽的天气里学生的感受)、分析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意识达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3、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天气的美丽图片。有关天气的谚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的天气情况怎样,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凭借自己以往描述天气的方法任意进行描述。

学生描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对“今天的天气”进行简单概括,然后引出问题: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为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好能得到两种意见。喜欢与不喜欢。

(二)学习新课:

1、欣赏不同天气下拍摄的美丽照片。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美丽天气的录像片断,让学生说一说在这种天气情况下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各种天气的图片向大家进行展示。提问: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可以带着你搜集的相关图片到黑板前面来讲一讲。

学生到讲台前边展示图片边向大家讲解,给学生一定的展示自己的时间,尽量多让几个同学上台展示、讲解。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多,讲解得也非常精彩。老师还有一些录像片段,请同学们再来欣赏欣赏。

教师播放录像片断:阴雨蒙蒙、大雪纷纷、瓢泼大雨、阳光明媚等。引导学生再次表达:在这样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汇报,通过交流各种感受,让学生欣赏天气、赞美天气,意识到人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后,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2、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自然。通过刚 才的交流同学们也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认为天气与人们的色怀念搞活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讨论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讨论的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汇报,从正、反两个方面有根有据地阐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待学生汇报完毕,教师再引导: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天气确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录像片断,真实地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播放录像,内容是在不同天气中人们所从事不同活动的情景:晴天,农民忙收割,学生开运动会;雨天,农民抢收庄稼,行人走路困难,搬运工人忙着搬运物资;雾天,慢慢行驶的汽车、不幸发生的车祸;暴风雨中坍塌的房屋、被冲毁的桥梁等景象。

通过以上活动,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体会。

师生共同小结:看来,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今天的天气预报中说到,明、后两天我们这个地区要下雨,听到这个消息,你怎样想?

学生自由谈想法。

教师继续引导:你觉得哪些人应提前做好准备?

学生交流,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依据。

小结:正因为天气的变化能引起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所以,人们都很关心天气情况。

提问:该怎样关心天气呢? 学生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利用观察周围现象和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等方法,预知天气的变化。尽量避免因天气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坚持观察天气情况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你们能做到吗?现在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做的?

用录像播放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内容主要是竺可桢从事气象观察的事例,根据现有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录像、课件、学生讲解的方式代替。教师导入: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竺可桢老爷爷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如果大家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坚持科学研究,就会成为了不起的小科学家!那咱们就从今天开始,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吧。结合今天的学习,我们先对天气情况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注意一定要认真观察。过一段时间,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观察得好,记录得好。

3、自由活动:

(1)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式,自由活动。通过以上学习,你想做些什么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心愿。

现在,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活动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待学生活动一会儿,教师提问: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天气变化的民间谚语,哪 位同学向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

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人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你也可以画一幅关于天气情况的图画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哪些同学将天气情况画下来了?请上台来展示一下,让我们大家也欣赏欣赏。学生上台展示。

2、课堂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很好。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准备和描述感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请你们自己先做一个恰当的自评。学生评价。

学生汇报自评情况,并开展互评活动。

4、拓展活动: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下你准备做些什么活动? 学生谈打算。

请同学们利用空暇时间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体验、欣赏天气的变化,既可以用描写、绘画的方法记录,也可以采用拍照的方式记录,将记录结果与大家一起交流。

六、板书设计:

11、天气与生活 关心天气

天气与生活的密切相关 预知天气

七、课后札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体验(在美丽的天气里学生的感受)、分析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意识达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第十二课 今天的天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天天气情况的研究,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二、教学目标:

1、会观察、测量、搜集天气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观测天气情况,并能利用恰当的方法(如表格)记录观测结果。

2、在获知天气情况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

三、教学准备:

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 学生对自己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情况进行汇报,互相交流课前准备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恰当评价。

(二)学习新课:

1、探究活动:

活动一:说说今天的天气。

谁能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同学们观察、记录得真不错。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

教师将天气的其它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

2、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也可以进行实践体验,看看能找到多少中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自行进行小组活动,可以到操场进行实际观察、体验。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获得认识,并恰当地给予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汇报时间,允许学生对他人的汇报当场质疑,也允许小组同学随时补充交流结果或对质疑进行解答。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想想获得天气情况的方法到底有哪些。

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中至少有如下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别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目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看完录像,教师提问: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我们已经知道通过目测获得天气情况。关于目测人们还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你知道有哪一些呢? 学生汇报。

我们来看看《风级歌》。

0级风烟直上,1级风烟稍斜,2级风树叶响,3级风旗飘动,4级风灰尘起,5级风水起波,6级风大树摇,7级风步难行,8级风树枝断,9级风烟囱毁,10 级风树根断,11级风陆罕见,12级风浪滔天。师::我们先来看看长《风级歌》

利用课件或图片出水风级歌,供学生学“习。(2)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风级歌况》 模拟实验::目测风级。

实验方法:教师利用电风扇和纸屑、盆栽;木本植物等物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目测风级,并体验不同风级的风;(利用模拟实验,增强直观性,加强学生的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风级歌》锻炼学生的昆谢能为。以上实验也可以利用大自然申风级不同的情况下物体状态的录像来代替。)实验完毕,教师谈话: 其实,目测还可以得知很多天气情况,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现察申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大家课后可以想办法了解并亲自试一试。”师: 观测完毕,还要实事求是地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才能够进行分析,估测,记录时,用文字是比较麻烦的,体有没有简单的方法? 学生汇报。

师::体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符号? 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将知道的符号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摸清学生对气象符号?了-解多少;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师:还有一些天气情况;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 学生自行设计天气符号。

小结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看丰组天气预报申使用的天气符号。

课件出示,也可以利用录像。图片等方式出示。总结全课::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情况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对汇报的结果再汇总,得出结论。应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天气情况,可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进行描述。

(让学生自行概括探究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韵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自己能完整地描述天气情况。): 本课活动评价: 提问:l,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在这节课申,你表现最好的是哪些方面?请记录下来。拓展活动: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按照描述天气情况的内容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看谁记录得认真、仔细。

五、板书设计: 今天的天气

气温、降水、风力、风级、云量

第二课时 提问导入: 1?观测天气,主要观测哪几个方面? 2?在观测时,佛认为应该怎样做?谁储具体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4小结。提示学生应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进行重点观测。活动过程: 1?制定观测计划。

师:怎样观测才是正确的观测方法呢? 学生回答。

师:如果利用目测的方法,一定要选择好照物;使用仪器时应该按正确的操作方法来观测,这样测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教师讲解现有仪器的使用方法“(要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师:你认为观测天飞除了认真观测之外,还应做到哪些? 学生对观测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出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入观测记录方法的探究。

师:观测天气除了认真观测之外,还应认真做好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你们准备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我们的观测结果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记录方法。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记录方式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将教科书中的记录单(或不同于学生的)展示出未,供学生参考比较。教师继续引导:进行室外观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出示注意事项说明卡:(要引导学生自已预测实践活动申可髓发生的博题、培养学生预测事物发展变化,善于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

2、进行室外观测。

师: 同学们对外出观测已做好了充分准备,瑰在可以开始行动了。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测得仔细,记录翔实。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测,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观测。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观测探究,并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

(说明:有气象园的学校可以到气象园中观测,无气象园的学校也要将现有的仪器提前放到合适韵位置,以方便学生观测。)3?学生汇报观测结果。(学生回到室内汇报。如果情况适宜,也可以现场汇报,如果采用现场汇报,后面的播放录像一环节可以删掉。)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测量和记录,谁来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小组同学先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组的结果。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我们就从气温、云量」风级、风力、降水等几个方面交流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两人一组,三人?一伙,让学生互相;出主意,直至能够规范她、全面她运用气温、云量、;风级、风力、降水等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展示交流: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讲台进行今天天气情况汇报”。

(通过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体会描述天气情况应该考虑到的几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通过观测,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其它现象,如动植物的变化等。培养学生细致视察、认真研究科学现象的习惯.)师:同学们视察得很仔细、记录得也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今天的天气预报看我们观测得是否正确。

播放前广大的天气预报录像。如果学生测得的气温或某些方面与气象预拔不符,应以学生的实测为准。告诉学生气象预报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应充分相信自己反复验证的科学数据,不要迷信权威,妥善于向权威挑战。

(通过看录像,让学生将自己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便于公正地进行课堂评价。)

小结:学生的观测结果,并板书当天的天气情况。

教师进行全课探究活功的总结,提问:谁来说一说,天气情况的方法有那些?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师::你知道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汇报。

小结:所以,要想知道天气的情况我们必须定时、定点观察、测量、体验。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测定明天中午12点的天气情况,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希望同学们做

好记录,下节课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无止境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会解开部分问题,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自由活动:

1、记录收获。

师:今天的活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准备如何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允许学生利用图画、表格、文字等任何方式记录。)学生展评交流记录,并进行适当讲解。

2、活动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请参照课本上的表格内容对自己进行课堂评价。

如果你认为在其它方面更突出,可以重点从此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展示自评结果。拓展活动: 提出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观测天气情况;为以后研究一周的天气情况做好观测准备。

教师出示一周天气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阴 晴 雨 最高气温 最底气温 风向风力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星期六

星期七

结束语:让我们从明天开始;做个小小气象员,认真观测和记录各方面的天气情况,看谁观测得认真、准确,记录得全面、仔细。

六、板书设计: 今天的天气 气温: 14ºC 风向: 西北风 风力: 三级 云量:

七、课后札记:

学生在观测天气的时候非常认真,也感兴趣。本教案适合于学生来学习,学生在学习、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到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还学会了识别图标,更加关心天气状况。

第十三课 我的风向仪

一、教学分析

本课与《我的雨量筒》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是使学生在学会观察天气方法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并用自己制作观察工具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并享受积极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制作不同风格的风向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制作过程申,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学生在利用自制的风向仪测风向时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3?认识几种常见的风向议,并了解它们的构造;善于创造性地制作风向仪,井会利用风向仪观测风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不同风格的风向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难点:学生制作不同风格的风向仪。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课件、不同类型的风向仪等。

每组制作材料:软木杆、卡纸、?彩纸、钉子、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二段突出“风占”的天气预报,提忱 谁听明白了,今天的风向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问题:谁知道气象局是利用什么仪器测定风向的? 教师播放录像展示气象员用风向仪测定风向的情景:“噢,原末气象局的叔叔是利用这种仪器测定风向的。知道这种仪器叫什么吗?” 学生回答。

讲述:对,这种仪器叫风向仪。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有关风向仪的 问题。(板书课题:我的风向仪)(教师播放气象员观测风向的情景,学生有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风向仪。

1、谈语 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了一个风向仪,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风向仪。也可以拆开看一看,然后一起讨论:你们认为可以把风向仪分为几部分?备部分是什么样的?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不需要学生 用规范的语言末描述备部分的名称。

3、教师小给结:刚才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们咐可以把风向仪大体分为五部分(教师边讲解边贴佳图或用课件展示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风向杆、箭头、箭尾,支架、旋转配件等。

4、学生复述风向仪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拆开风向仪呀究,便七学生进一步理解风向仪的构造,为后面制作风向仪作好铺垫。)活动二:做个风向仪。

1、教师用课件(或投影)屈示各种各样的风向仪。

提问:这些风向仪好看吗?看了达些漂亮的风向仪,你有什么想法呢?

2、学生回答。

谈话:噢,看来同学们都想有一个风向仪,并想亲自动 手制作一个。你想制作一个什么样的风向仪呢?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4、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种比较简单的制作方法。

5、-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制作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6、谈话: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其他几种不同的制作风向仪的材料。你喜欢哪一神,可以到前面桌上取哪种材料,注意别忘记取制作说明书。当然,如果你有好的好的创意,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请教同学和老师。

7、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8、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风向仪。

(教师将制作风向仪的方法、步骤详细地用课件展示,有利于学生制作活动的开展;另外,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已的设想自主选择材料,学生的思

维不已受到限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自由活动:

1、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测风向。

2、谈话:每个小纽的风向仪都做好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亲自测一测今天的风向?

3、谈话:你认为在使用风向仪的过程申应该注意什么呢?

4、学生自由回答,回答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补充。

5、谈话:好,下面老师就带领每个小组的同学,到教室外面亲自动手观测今天的风向,在测量的过程申,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风向仪最好、最灵活,为什么?并拿自己的风向仪跟其他小组的比一比,你制作的风 向仪优点是什么?还存在哪些缺点?今后应怎样改进?

6、学生分组观测今天的风向。

7、学生汇报观测结果及所得。

8、学生填写评价记录表。

(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亲自观测风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们的成就感。)拓展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成立气象研究小组,利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进行风的观测,了解本她在这个季节刮风的特点,找到本地的气象特点。到时我们全班开一个汇报会,好不好?

七、板书设计:

13、我的风向仪 风向 风向仪

八、课后札记:

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大显手,制作了不同的风向仪。制作的风向仪各有各的风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热情高涨。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十四课 我的雨量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制作风向仪之后又一节制作观测工具的课。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制作基础,而制作雨量器也不难,因此教科书对制作方法及过程呈现得比较简单,未做详细介绍,没有显示出可以创新制作及制作中的合作交流,但这些应该是制作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实际测量降水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申,学生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在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发现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在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发现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实际测量降水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尺子;大饮料瓶或其他透明大塑料瓶、浇花用的喷壶。教师准备:下雨时的录像片段、雨量器、(每组一个)、水、水槽、烧坏、雨量器的构造图。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下雨是我们经常经历的二种天气现象,大家经历过什么样的下雨天?咱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学生回忆并交流,充分汇报。

(二)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雨量器。

1、谈话:看来,同学们经历过的下雨天可真不少,老师前段时间录制了一次下雨的场景,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2、师播放正在下雨时的情景,学生观看。

3、谈话:观看了这场雨大家想说点什么?

4、学生对雨进行感觉上的描述。

5、谈话:大家从好多方面进行了描述,你有什么闽问题要问吗?

6、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雨量大小及”类似的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降水量-呢?”当然,对“降水量”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怎样准确知道降水量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这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遭雨下得有多大?”等问题即可。)

7、谈活:对呀,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这场雨下的有多大呢?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这场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如果大家没注意观察,我可以再播放一次录像(教师再次播放刚才的录像)。

8、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凭经验描述雨量大小。(要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

9、谈话:还是人多智慧大,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应用了很多对比参照描述雨量的大小,但你们认为你们的说法精确吗?

10、学生肯定会认识到自己的说法只是推测。是不精确的;这时教师再继续引导: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准确地知道降水量呢?

11、学生讨论、支流。

12、最后,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使用专门的仪器、把雨量测出来,从而引到对“雨量器”的研究上来。(目的是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各自发表见解,学生要说的办法可能很多,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13、谈话:看来,用专门的仪器对雨进行测量,这种办法大家认为最好。用什么仪器?怎样研究?相信大家一定义有了主意,那就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再说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一听吧。

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间交流,引导学生想到将降入容器申的雨水进行测量是较准确测知降两量的方珐。

(小组交流,便于相互取长补短,她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视会,使学生能通过交流,自已找到解决闷题的办法。)14谈话:大家所说的下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降落雨水的多少,我们称为“降水量”。我国劳动入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一种专门测量降雨量的仪器叫“雨量器”。在前边的材料桌上的就是雨量器,每个小组的组长来取一个。小组同学一起来观察、研究:它是什么样的?怎样正确地使用它?

31(让学生了解雨量器是我国人民发明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5、学生取仪器,并分组观察、研究。

16、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讨论、你们小组发现雨量器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你怎样正确使用它?体还知道关于它的什么事情?

17、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可用课件展示一下雨量器的构造特点,播放用雨量器测降水量的正确方。要引导学生发现雨量器上所标的刻度是以“毫米”为单位的,并认识测量降水量就是测雨水在仪器申的深度。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自己发现了雨量器的构造特点及使用方法。常用的雨量器是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内筒上口呈漏斗形,用来收集雨水,外筒外面有刻度。下雨时把它放在开阔、没有障碍物、离地30、5厘米的地方,并保持水平。下雨结束时,通过外筒上的刻度,及时读出降水量是多少毫米并做好记录。(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瑰雨量器的构造特点及使调方法,并能说出更多的关于它的事情。)活动二:做雨量器“。

1、谈话:刚才咱们认识了雨量器及它的用途,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雨量器吗?现在,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准备构材料做个雨量器。可是,该怎样做?做的时飞民应谚注意什么?

2、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想不到,教师就进行提示,如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雨量器自己说出制作方法及用剪刀等工具的注意事项,可免去老师许多不必要、效果还不一定好的强调、叮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可适当加以说明,并把简单的制作步骤阑用实物投影或别的方式展示出来。

3、谈话:你认为切下的这一部分该怎样处理?为什么?(如果学生说不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可以出示把“切下的部分倒放在瓶内”的图及问题 这样会不会更好?(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将切下的部分倒放在瓶内,成为漏斗,更便于雨水流入瓶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学生制作,教师深入各组参与制作并进行恰当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5、谈活:雨量器我们已经做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它测量降水量了。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6、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无论何种想法都不要随意否定,但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根据。

小结:(测量前要先倒进一些水,使测得的降水量更准确。学生如果能发现这一问题,在此可以小结,如果没有发现,可放到下一环节中处理)雨量器应放置在空旷、离

地面面约30?5厘米高的地方,保持水平,做好记录。记录内

旨容甸插:降水开始时阿、结束时间、降水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灵活性。)自由活动:

1、谈话:下面我们就用喷壶喷出的水来进行模拟”降雨“,按照同学们所说的方法测一测”降水量“。在实验室进行测还要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并开始模拟降雨(喷壶里的水量是同样多的)

3、谈话:大家一个个都像小科学家那样对”降雨量“进行了测量,现在肯定想把测量的情况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那谁先来说说你测出的”降水量“是多少?

4、学生汇报(降水量会出现不同)。

5、谈话:(疑惑地)喷壶里的水是一样多的,为什么大家测的降水量有的相同,有的却不同?谁发现了什么?还有别的发现吗?

6、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这次集体测量,让学生能自己发现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看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还能发现自制的雨量器中没设刻度的部分要先倒进一些水,如果在前一环节中,学生己经发现了这一点,此环节可不要,直接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小结: 看来,用雨量器测降水量与雨量器的大小没有关系。要想使用我们制的雨量器更准确地测出降水量;除了注意放置在合适的地方外,还要先倒进一些水,把下面没有刻度的部分填充好。

1、谈话:下面,咱们要到操场上(也可在室内)自由测降水量,在测量时注意观察、比较自已和同学的作品,各有哪些优点、缺点。

2、学生分组自由到室外进行测量,?小组互正相交流、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不再回到课堂,在课外观察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公正评价)

3、谈话:在以上的测量活动中,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想怎样改进它?你认方谁的作作品好?为什么?

4、学生互相评价作品。

5、谈话:这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

6、学生谈论。

7、问题:对我们本课所测的”降雨量“,你有什么想法?

8、学生发表看法。(如有时间,可让学生特自己的柞品进行适当调整,同学 互相帮助,以体现合作互助。)拓展活动:

1、谈话:大家可以在下雨天真正地进行一次雨量测量,并做好记录,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实际测量真正的降水量,培养学生课后乐于坚持进行测量的精神。)

七、板书设计:

14、我的雨量器 降水量

刻度:毫米

八、课后札记:

学生对学习本课充满兴趣,学生用实验盒里的实验材料制作了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学生都能掌握使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有些学生能持之以恒的记录和观察,有些同学半途而废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的好习惯。

第十五课 一周的天气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观测及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对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汇总,主要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周天气情况有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善于导人合作的积极情感,“知道搞科学必须尊重事实。

3、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情况是非常艰苦的,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活动准备:

学生:观察天气情况的记录表。

教师:各种统计表格的投影片或课件,天气预报的录像。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天气情况大家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记录了;你们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2、学生汇报,并展示记录表、给予学生竞足的汇报时间。

3、谈话:这样的记录,如果拿给别人看,别人会有什么感觉?

4、学生:可能很难看明白。

5、谈话:怎样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呢?

6、学生::把我们的记录整理整理,画成表格或其他形式,将这个月的情况记录整理在一张纸上,别人看起来就方便多了。

7、谈话:这个主意不错。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呢?(针对学生的记录,让学生自己发现记录表的杂乱,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提出整理资料,便于学生在下面的活动中主动探索,有目的地进行活动。)

(二)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 活动一:讨论整理方案。

1、整理资料的方法。

2、提出问题:该如何整理我们的记录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资料整理方法进行提示、指导,如可以将气温、风力、风向、降水、云量等进行分类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进行整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厂”会创造性地解决处理问题。)

3、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方案?如何利用你们的方案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4、学生交流。尽量让学生将他们所讨论的方案都讲出来,要引导学生重点讲清楚本组方案的使用方法及优点,便于学生比较、选择和使用。

小结:同学们的整理方案很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在整理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整理风向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降水量、云量、风力等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出示例子)等等。

(教师边讲边出示准备好的各种图表,以加深或规范学生的方案。)例一:风向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风向 日期

西风

西北风

南风

??

例二: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整理:

气温(ºC)20ºC 10ºC 0ºC-10ºC-20ºC 例

三、降水量可采取图表的形式整理: 10毫升 5、5毫升

降水量(毫米)3日 24日 日期

1、教师提示,在制作图表时,一定要在表的上面或下方注明整理的时间和整理人,便于以后查找和使用。

2、学生整理资料。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整理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恰当进行评价。3?学生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以小组为单元讨论分析数据。教师参与学生的分析。“ 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后所获得的结论,尽量让每个小组

都上台展示交流,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天气情况表有针对性地展示于黑板上。(通过让学生自己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祷,健学生获得

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并从申获得一周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能力。)活动二:总结一周的天气情况。

小结:大家对一周的天气情况采用不同时方法进行了分析、讲解。你们发现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思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3、提问:谁愿意像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那样,耙上一周的天气情况向大家作一个总结汇报?

4、学生结合自制图表到讲台前进行交流。小结:我们再看看本周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播放一周的天气情况录像。?(模仿气象员进行天气预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恰当表述综合现象

的能力,待学生表述之后再播放录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进行课堂评价。)

1、提问:我们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这样的整理有什么用?

2、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

3、讲述:同学们说的对。整理前一段时间的天气资料,既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分析本阶段的天气情况,又可以根据这些资料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总结天气变化规律。所以,整理天气资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自由活动:

1、谈语:根据我们对天气的研究,我们能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天气呢?(学生回答)要预测天气情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同一时期的天气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作出初步的猜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同学们先来预测-一下:下一周的天气情况会是怎样的?我校要在11月份举行冬季越野赛,希望同学们能预测出11 月份的天气情况;通知学校做好准备

2、学生预测,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尽量不否定学生的预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附推理想象能力。)活动评价: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l,认为哪个小组整理资料的方法合理?为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的是哪些方面?不满意的有哪些方面? 3?这节课你有哪些发规?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拓展活动: 讲述:今天,我们只是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实际上同学们已经观察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希望同学们继续坚持,同时每周或每月做一次表格形式的统计,相信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七、板书设计:

15、一周的天气

天气预测 风力、风向 云量 气温

八、课后札记:

在教学“自由活动”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的进行预测,一周后,再对预测的结果进行评议,比一比究竟哪些同学预测得准确。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长期观察、记录、测量天气数据的重要性和积极的意义。

第十六课 树叶落了

一、教材分析:

本棵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秋末冬初,许多树的叶子会落下来,到了冬天,叶子会落光”设计编写的。“树木落叶”也仅是一个实例,旨在引出各种天气对植物影响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关于植物与天气的资料,归纳天气、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让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植物朋友的保护方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落叶制成标本、制作叶画,培养学生热爱植物的美好情感及审美意识,陶冶情操。

3、通过学生课外观察、教师课内补充,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自觉形成“天气、季节变化对植物产生影响”的科学认识。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天气、季节变化对植物产生影响的资料及图片。2?收集各种植物的落叶。教师准备: 1?同种植物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录像资料。2?天气、季节变化对植物产生影响的资料及图片。

3?制作植物叶的标木方法的课件,各种叶的标木、叶画图片或录像。4?帮助植物度过恶劣大气的材料:绳子、木棍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关于植物与天气的资料,归纳天气、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前布置学生捡各种植物的落叶。上课时直接问学生:“你们今天带来了几种植物的叶子?从哪儿找到的?这节课咱们就从研究这些落叶开始吧。(这样设计导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研究科学是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形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认识,并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本课的探究活动申。)

(二)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木课的探究活动教科书是分两个活动来进行的。一是通过一幅“秋季落叶的树木图”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天气变化会对植物产生影吨二是通过一些天气变化图片、资料卡,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天气变化会对植物造成哪些影响?活动一表现的是”秋天,许多树木开始落叶了“,是一种季节性天气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界的正常的变化规律。活动二的几幅图和资料卡所展示的分成了两种情况:一种也是季节性天气变化对植物所产生的影响,如春天树发芽了;另一种是天气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如大风把麦子吹倒了。教学申这两个活动的进行可以突破教科书的限制,从”季节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和”天气对植物产生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这样还含着”天气变化对植物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的道理,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大自然。)

一、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1、谈话:在捡这些落叶时,你们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发现很多问题,教师也可能预料不到,教师要根据

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对有些问题,如叶子为什么变红了?可提供资料卡给学生阅读,也可以通过课件进行展示。

3、谈话:这些叶子在春天、夏天是什么样子的?

5、学生汇报。

6、教师播放同一种植物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季节中的录像,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的一些变化是季节变化引起的。

7、谈话:看了这段录像,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8、学生汇报交流。

9、谈话:季节的变化,会带来气温、降水等天气变化(播放录像人如春天未了,万物开始生长,人们通常用幻春雨贵如油”来形容春天雨水对植物的重要,而春风却能使植物传播花粉;秋天,气温降低,有些树的叶子脱落,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冬天,植物处于“睡眠”状态,雪能给农作物盖上“棉被”,使它们安全度过冬天……在你们搜

集的图片、资料中,有哪些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请把它们找出来。

10、学生活动。

11、汇报交流。

巳大气对植物产生的影响:

12、谈话:季节性变化对植物产生的影响,是大自然一种正常的变化规律,但有时候却会发生一些反常的天气变化,它们会给植物带来什么影响?你们搜集了哪些这方面的图片、资料?

13、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天气对植物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并进一步认识到:天气对植物会产生重大影响。

14、教师播放一些学生没有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包括教科书申资料卡的内容),如酸雨、暴雨、暴雪、春天降大雪等恶劣天气对植物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自由活动: 1?设计帮助植物度过恶劣大气的方案。'(1)谈话:恶劣的天气给植物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交流,你们想说什么,做什么?(2)学生汇报。

(当学生完成了以上的交流活动,看了关于一些恶劣天气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后,在学生心里会自然涌超一种想保护植物,不让植物遭受破坏的愿望,因此,教师及时让学生发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3)谈话:天气变化既对植物有有益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对植物所受到的不利影响,我们要设法消除,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它们度过恶劣天气。那么,你们认为以上你们搜集的、录像申播放的哪些植物需要帮助?你们想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把你们的保护措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可以写,可以画,可以说)。

(4)学生进行活动。

(通过前面的交流,学生对恶劣天气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只需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保护方案就可以。教科书申关于帮助植物度过恶劣的天气的方法,不用专门出示,学生的保护方案申也许会包含教科书中的方法,如果学生确实没有想到,可以再出示,让学生想办法。)(5)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案。2?到校园实施自己的方案。

38(1)谈话:大家的方案设计得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我们的设想。现在,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落实你的方案?(2)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大家说得对,我们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植物,发现需要帮助的,马上采取措施;夏季、冬季容易发生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我们要在这些天气到未之前就做好准备。下面,我们就到校园里看一看,有哪些植物需要我们帮助?这儿有绳子、棍子等材料,如果你能用到它,可以请组长来领取。(3)学生到校园进行活动。3?课堂评价。

(1)谈话: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申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下面你们光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填写在书上的记录表里。(2)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小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一 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发现。拓展活动: 1?制作叶的标本。“(1)谈话:采集的叶子,大家想怎样处理?(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谈话:对,我们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保存的最好办法就是制成标木。怎么做呢?(4)学生汇报交流。

(5)谈话:制作植物叶的标本的方法有几种,大家能做的最简便的是压制法。播放用压制法制作叶的标本的过程,并展示一些用叶伪标本制作的精美书签。指导学生课外完成制作。2,拼叶画。

(1)谈话 我们还可以用这些叶子来拼一幅美丽的叶画,请 大家来试一试吧。(2)学生活动。

展示拼得好的作品,大家欣赏。(以上两个活动是为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审美意识而一计的,教学申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或奉选取其申的一个进行教学。)3?课外坚持观察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谈话: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了研究物种起源,曾到森林里进行了长达五年均观察、研究。看来,坚持长期对植物进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朋友,课外来观察。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1)随着天气的变化,它会有什么变化?(2)一年四季是怎样变化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分别在春、夏、秋天采集植物的叶子制成标木,保留下来,以持续进行分析、交流。(引导学生养成坚持长期观察的习惯,并能发现一些植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七、板书设计:

16、树叶落了

天气对植物的影响

第十七课 大雁南飞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天气变化对植物有影响的基础上,借用学生已有的“大雁南飞”的生活经验,继续探究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大雁南飞”的事实也仅是一个引子,重在探究各种天气对不同动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大量的动物与天气、季节变化的资料,从而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申万能主动提供自已的资抖和想法,?体验含作的愉快。

3?学生通过分析大量的动物在不同天气;季节发生变化的事例了解动物与天气的关系;能根搪不同动物的特点帮助它们想出不同的度过恶劣天气的措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动物头饰、天气季节变化写动物关系的资料。学生:搜集天气季节变化对动物影响的资料。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关于植物与天气的资料,归纳天气、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关于植物与天气的资料,归纳天气、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冬天到了,大雪纷纷,人们便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戴上了棉帽;春天采了,人们脱下了棉衣,换上了毛衣;夏天来了,人们打开空调,吃着冰糕,满洒自在(教师边有感情她讲述边出示表示不同季节伪三幅图片,以感染学生)。

讲述:天气、季节不同/人们的表现也不同,那自然界中的小动物们会有什么表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天气、季节交化与动物的关系(板书课翘:大雁南飞)。

(从对人的观察,引出对小动物的观察,符合学生的观察特点。)

(二)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 活动一: 初步认识天气交化对动物的影响。播放大雁南飞、炎热的夏天狗吐出舌头帮助散热、随季节变化北极兔毛色变化的录像,提出问题:在不同的天气和季节里,小动物们”是怎样做的呢?

(1)学生回答。

(2)谈话: 天气冷了,大雁南飞,这说明了什么呢?(3)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有儿种答案,如大雁怕玲;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冬天马土就要来、不同的地方温度可能不“一样等。

(4)谈话 : 炎热的夏天小狗为什么吐出舌头?学生发表意见。

(5谈话:不同的季节北极兔为什么要变换毛色?学生发表见解。

40(6)谈话:动物的这些变化告诉我们厂个什么道理?(7)学生分组讨论。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厂

(9)教师小结:看来,天气;季节变化对小动物们还莫有影响呢。

(录像播放大雁南飞等情景,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 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也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习兴趣。)活动二: 深入研究天气、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谈话:天气、季节变化还会对哪些动物有影响呢?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分组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周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及图片,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然后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料,在本组内布置一个展区。学生小组内交流信息,并布置展区。

(2)谈话: 谁愿意做一名解说灵;将你们组的信息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全班内交流信息,每个小组布置丁个展区,一个解说员,其他同学到别的小组参观,也可以口头描述,或进行投影展示。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内交流,有利于知职的积累,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3)谈话:同学们收集到的信息可真不少,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资料,同学们想看看吗?好,请同学们看我屏幕。(教师播放课件:受天气变化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4)谈话::对动物与天气、季节的关系,同学们已获得了大量的事实资料,那么,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遣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5)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各组了解情况。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得出结论:天气、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很犬。(教师播放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进行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播放一段冬天来到,大雪纷纷,小动物艰难过冬的情景及下雨前鱼跃出水面呼吸氧气的情景、?(7)教师谈话:天气对动物的影响很大,很多动物因不能承受恶劣的天气而死亡。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献计献策,帮助自然界中的小动物们度过恶劣的天气。(8)学生分组活动,可以用文字记录讨论结呆,也可以画图表示。(9)学生分组上台汇报保护措施。

(让学生讨论保护措施,使学生意识到要保护动物,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10)谈话::同学们非常有爱心,帮助小动物们想了这么多度过恶劣天气的好办法,如果这些小动物们今天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一定非常高兴。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师播放图片或录像:如,夏天,松鼠为了散热而褪毛,而冬天又为了保暖而长毛的情景等)(11)提问:看完以上资料,你明白了什么?(12)学生回答。

(13)讲述::是啊,小动物们为了生存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演变,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能力,而且这些本领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我们人类深入研究的。自由活动:(1)谈话:到现在为止,同学们对小动物们与天气、季节变化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我们进行一些小活动,有故事会、表演会;绘画会,请同学们根据

自已的爱好,自由参加,把你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用不同的形式表瑰出来。同学们准备几分钟的时间,待一会儿看哪个小组表演的节月最吸引人,好不好?(2)学生自由组队,分组堆备。(3)学生分组汇报演出。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伪表演都非常成功”,老师也禁不住参加了你们的活动。下面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节课体育哪些收获呢?请大家对自已进行公正的评价。

(5)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让同学们讲一讲,演一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能力。)拓展活动:(1)谈话:课后请同学们成立一个动物研究小组,探讨一下,随着天气、季节的变化,还有哪些小动物的活动也会受到影响?把你所掌握的资料编成一个小册子。当然有喜些资料可以到网上查询一下。(此项活动能激起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八、板书设计:

17、大雁南飞 动物与天气

九、课后札记:

学生学习本课主要在于让学生通过搜集大量的动物与天气、季节变化的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能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帮助他们想出不同的办法度过恶劣天气,从而保护了小动物。

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 单元分析

水是学生常见的,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在玩耍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产生很多与水有关系的问题。结合学生兴趣,由水建构一个单元,引领学生走入神秘的物质世界,应是诸多选择中的佳选之一。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学生对水已有的认识,编排了认识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比较水的多少、认识水的严厉等探究活动,构建《水的科学》这一单元。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认识与水有关的基本知识。

本单元包括六课,分别是《水在哪里》、《哪杯水多》、《多变的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潜水服的秘密》、《水流产生力量吗》。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水在哪里》一课,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哪杯水多》一课,通过比较探究,自主认识运用一起测量比感官观察更准确;《多变的水》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变化,拓展了解其它物质也具有三种形态的变化,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潜水服的秘密》、《水流产生力量吗》三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压力、水流的力量,对学生着重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意识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第十八课 水在哪里

一、教材分析:

学生对水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编写本课目的是使学生从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入手,通过探究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在探究中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二、教学目的:

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通过对水的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自然水体的美,并通过各种方式赞美水体美;通过探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知道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水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

水、杯子、筷子、牛奶、橡皮、各种饮料等。美丽水体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难点: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水。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生活里,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呢?谁说一说?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的生活里,自然界中,几乎处处有水,水可以说无处不有。正因为有了水,我们的大自然才显得生机勃勃。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无处不在的水。课件展示。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说一说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水? 学生回答。

同学们都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水,但是要更好地赞美它,就要先深入地研究她了解它,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水和实验材料,让我们通过观察,通过比较,来研究水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确定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

提问:研究水的特性,你想研究哪些方面呢?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想研究水的哪些特性?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要运用感官来研究水的过程。

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运用感官来观察、研究水。

2、学生自主研究水的特性,教师参与研究,巡视指导,师生个别交流。

3、汇报讨论研究结果。

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如何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⑴学生研究水的形状。发现水没有形状。⑵研究水的味道。

20、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一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2、知道测量水的多少可用量筒,能正确使用量筒。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饮料瓶,一把直尺,一支颜色笔。

2、大小量筒,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塑料碗、漏斗、瓶盖、小酒杯、调羹若干。

(如条件允许,请搜集学生熟悉的一些液体类物品:如胶水、墨水、饮料……,按毫升由小到大排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

二、多?少?

1、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请把你的推测写在记录纸上。

2、同学们都觉得是自己对,那么你怎么证明自己是对的呢?

3、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还需要什么工具?

4、做这个实验还要注意什么?不能让水漏出,你有什么方法?

5、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6、现在再来说一说,那一瓶里的水最多,你是怎么证明的?

三、多多少?

1、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是很简便的。大家现在知道了那个瓶子的水最多了,你还有没有新的研究问题?(二号瓶的水比三号瓶的水多多少呢?)

2、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

3、做这个实验还要注意什么?

4、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5、适时引入量简的使用方法。(轻拿轻放、视线与液面水平、单位)

6、分别测量三个瓶子中的水,记录在表格中。

7、任选二个瓶子,得出多多少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四、总结。

五、拓展。

一毫升的水有多少、一调羹的水有多少毫升、测量饮料、做测量杯等。

2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和发现物体沉浮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 “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再否定——再推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或演示用: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回形针、蜡烛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物体在水中沉沉浮浮,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在水中沉和浮的一些问题。

二.确定检验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A: 先拿出几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B: 教师演示:

1.把两种物体同时放在水面,让学生判断沉浮。2.把两种物体同时放在水中,让学生判断沉浮。3.把同一种物体分别放在水面、水中让学生判断沉浮。C:由学生讨论出一种最好的方法。

(将物体放入水中,如果物体全部没入水中,就是沉,有部分露出水面,就是浮)

三.分组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要求: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把它们分成两堆。 2.把认为会沉的物体放入水里观察,看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把认为会浮的物体放入水里观察,看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3.把推测正确的物体放成一堆,把推测出错的物体放成一堆。4.思考推测出错的原因。四.师生交流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将物体分成两堆来进行推测的? 生:物体的大小 物体的轻重

大小和轻重 其它

师:根据物体的大小能推测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吗? 学生实验后回答:能 不能 不知道

实验验证后学生小结:推测不出。

师:根据物体的轻重能推测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吗? 学生实验后回答:能 不能 不知道

实验验证后学生小结:推测不出。

师:只用一个条件来推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行吗? 生:不行。

师:那用两个条件合起来推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行吗? 学生实验后回答:行 不行 不知道

实验验证后学生小结:推测不出。

五:老师设问:看来把大小、轻重两个条件合起来也不能判断沉浮,哪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有关系吗? 学生推测:有关系 没关系 不知道

老师演示后小结:还是有关系的。

六:老师总结: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是有关系的。但只用一个或两个条件来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不够的,事实上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是很多的,这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地探究。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是是沉还是浮 沉 浮

大 小 × 轻 重 ×

又大又轻 又小又重 × …… ……

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是很多的。

课后札记:

1、玩具是学生的最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研究的兴趣很高。可以这样说,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无花八门、各种各样,有些问题老师根本都想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兴趣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改进和设计一种新玩具,可以看出学生就是小科学家或小设计师。有的同学设计的玩具很具有创新意义。

2、同学们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研究的小动物的情趣很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点,认识到周围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学会了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同时,学会了去关心和爱护小动物,知道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离不开动物,动物需要人类的爱护,不能乱捕滥杀。

3、生活中学生对植物并不陌生,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学习完本课,学生对植物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节课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会了怎样分类,认识到了分类的用途。

4、学生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是在游戏中完成的。游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46 学生对游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情趣盎然。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学会了怎样用方向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学生学完了本课,对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更加准确。

学习本课时,学生喜欢户外的位置确定,学生无论站在什么位置上都能确定出物体的位置,辨别出物体的方向,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5、学生对本课的学习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满意。老师也觉得本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适宜。这节课的学习变化手法很多,学生在整节课堂中能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在课件的制作中要求更精细些,效果会更好。

6、本节课的活动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研究。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我们身边,确实有许多的值得我们研究的事物。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去探索和提出问题,自行去解决问题。

7、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学会了怎样辨别物体,学会认识物体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日常的生活实践起到很重要的知道作用。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愉快。

8、学生学习本课最关键是学会正确的使用温度计,在学会读温度数时,进行后面的学习测量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开始测量时把握不住,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本课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充分备好课,不但备好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

9、以玩不倒翁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喜欢玩,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疑问“不倒翁为什么扳不倒?”为学习新课打好了铺垫。让学生表演儿歌,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影片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

10、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会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纸;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纸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动手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由纸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知道不同用途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有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米饭喝淀粉”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

(一)3、蜗牛

(二)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教学准备】调查表格。【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 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 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 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 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水葫芦

狗尾草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第五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 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 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陆生植

物的生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

物的生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1、成都市二仙桥学校

易孝文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2、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5、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课时计划: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九课时完成,其中两个课时为机动课时,用于查漏和单元总结。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9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11课时

蜗牛

(二)题目:蜗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突破方法:让学生观察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突破方法:讲解,指导,讲评 教学方式:电教课,【教学准备】电脑,电视,课件。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巩固练习:蜗牛睡觉我们用怎么办法来让它醒过来? 让两名同学自由回答。,师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继续观察蜗牛。目的:加深学生对蜗牛的了解。要求:爱护动物,做好观察记录。

方法:上新课之前让个别学生说出蜗牛的生活方式。

第12课时

蚯蚓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22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突破方法:讲解,观察,【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突破方法:观察结果比较,做记录 教学方式:教师实验课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巩固练习:

比较蜗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让两名学生自由回答。师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写出实验报告单。目的:巩固学生对蚯蚓的认识 要求:认真填写

方法:师批改,打分,总结

板书设计:蚯蚓的身体是怎么样的?能找到蚯蚓的口,肛门和坏带。

第13课时

蚂蚁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26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突破方法: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突破方法:讲解,比较。说一说 教学方式:直观课

【教学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

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巩固练习:

你观察到的蚂蚁有什么特点? 作业设计:

内容:继续观察蚂蚁的身体并准确的画到蚂蚁。

目的:加深对蚂蚁的认识。要求:画的一定要准确。

方法: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板书设计: 蚂蚁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交流的?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

图片。【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

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16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19课时

那种材料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产饮料罐需要经过哪些过程 3.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突破方法:比较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突破方法:观察,动手实验,做记录。教学方法:电教

【教学准备】

电脑,电视,课件。【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2.比较木头、金属的软硬,这些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2. 比较

3. 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二、金属的特点有哪些

1.易传热

2.能导电

3.延展性

4.有金属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巩固练习:

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让几名学生来回答,师讲评,总结。作业设计:

内容:喝完的饮料罐我们应该怎么样处理? 目的:提高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要求:认真观察周围的材料,比一比 方法:上新课之前师提问,讲评。板书设计: 哪些材料硬?

饮料罐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下载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青岛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青岛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反思

    《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反思 《科学在我们身边》是三年级学生的一节科学课,学生对科学充满了未知和新奇,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培养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习惯,我选择了通过......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班的黄秋鳌,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你们知道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吗?你们知道冰......

    我们身边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科学 泗阳双语六(10)翁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比如:烤面包机、自行车、手机、电脑、汽车、灯泡等这些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物品,都是在科......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 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的实验 实验名称:吹蜡烛的实验(1) 实验目的:隔着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器材:一根蜡烛、火柴、瓶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教案

    20.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空气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试验;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身体》教案

    《15. 我们的身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对自己的身体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外到内观察研究自己的身体,学习对事物研究的方法。通过猜想、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