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语文S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3.初步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二、自学感知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合作研究,朗读指导 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欢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讨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因为它说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一节,从“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这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别有趣。
(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这一节也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诉我们它已活了几年。这一节
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第二、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归纳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行A、B改写。改写后评价。
五、课外拓展
那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
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
第二篇: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铮”4个生字。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铮”4个生字。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法、学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语言的生动性
本文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形象(1~2)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含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日久天长,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他想再回到天上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他只好在地上看着在天上轮流值日的太阳兄弟,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目光始终不离开太阳。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记鸟语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作者:林语堂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时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
参考答案: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教学后记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说明文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附:板书设计
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用来研究生产(逻辑顺序)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人生寓言》教案
《人生寓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难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学过寓言吗?从寓言的学习中,我们一般能得到怎样的收获?(认识一个道理)这正是寓言最大的特点。(幻灯片出示寓言的特点)寓言具有劝谕性,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那么,《人生寓言》的作者周国平想借《白兔和月亮》及《落难的王子》两则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人生的哲理呢?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完毕将思考所得与周围同学交流。
问题设置如下:(用幻灯片显示)
1、白兔拥有月亮前后赏月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
2、王子落难前后对悲惨故事或经历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他的性格起了什么变化?
3、如何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并板书:
前: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白兔拥有月亮
后: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前:流泪叹息
脆弱
王子遭遇厄运
后:正式相告
坚强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教师小结:概括寓意要抓住故事的结局及主人公的下场来思考,想一想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达。
三、思考讨论,加深寓意的理解,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过渡:理解了寓意,并不意味着能在生活中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问题1:有人说,既然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那么,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一贫如洗,才不会有得失之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问题2:又有人认为,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也只有厄运才能使人变得坚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寓意的理解,而这些理解还要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中反复验证。
四、赏读课文
过渡: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揣摩
《白兔和月亮》精美的语言和《落难的王子》巧妙的构思。
1、请一位学生朗读《白兔和月亮》,其他学生听读,用笔圈划出你觉得运用得很恰当的词语和写得很精美的句子,自由发言,谈感受。
2、请一位学生朗读《落难的王子》,思考:⑴作者为什么把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王子并
极写他的脆弱,还把他遭遇的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⑵为什么要写“我”遇见了王子并与他交谈,又写“我”又遭到了厄运?
明确:⑴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厄运能使人变得坚强”这一主题。⑵这样写加强了寓言的真实性,又让人意识到类似的故事在现实中不断重演,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则《人生寓言》,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要如何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生活中,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远离坎坷,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学习编写一则小故事,寄寓一个哲理。
板书设计:
前: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白兔拥有月亮
后:紧张不安
心痛如割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前:流泪叹息
脆弱
王子遭遇厄运
后:正式相告
坚强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word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
内容预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查字典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连翘(qiáo)--翘起(qià)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第 1 页 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
1、熟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学习重点: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第 2 页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
第 3 页 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
第 4 页 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4.教师范读第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第1、2自然段
第 5 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物候观测 差异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