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敢于向“经典式”的语文讲读法挑战-教学教案
——《海上日出》的绘画教学谈
江苏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学教师 张清运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还在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创造性的学,才能在创造性的教和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如果教师还采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那创新素质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
我以为,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敢于打破“经典式”的语文讲读法,善于创造新颖、高效的,特别是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让教学不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获得学习语文乐趣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的这一实践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试想,一个语文教师经常只用一种模式、套路去教学,又怎么能要求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个性呢?
教学《海上日出》一文时,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制作连环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把日出的过程画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再把相应的介绍画面的文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画的下方,然后装订成一本连环画,再分小组读读、讲讲、评评、比比。由于把学习语言文字融入了制作连环画这一新颖的形式中,学生乐学乐做,兴趣浓厚。又由于这一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强调了实践活动,强调了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过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达到了高效的目的。全班50本各不相同的连环画不仅是学生自己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成果,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敢于向“经典式”的语文讲读法挑战
第二篇: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
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
――记全区劳动模范、市农机制造公司职工杨玉虎
一位年轻的车间主任,30刚出头,去以他坚实的步伐,显著的工作实绩,赢得了一片赞誉,连续5年被评为全厂和市级劳动模范。他走一片,红一片,干一片,赢一片,连续使两个濒临停产的车间起死回生、扭亏增盈,一举摘取了厂劳动模范、优秀车间主任、先进车间三项桂冠。1994年青铜峡市农机修造厂成为自治区扭亏增盈先进单位,这与他的心血息息相关。在商品竞争的大潮中,树起了亏损企业中扭亏增盈的一面旗帜。
一、身耕不辍,奋力拼搏
面对一个亏损企业,他身边的工友,走的走了,该调的调了。他并没有懊悔,在人生的征途上重新扬起了前进的风帆。他潜心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技术,成为青年职工中的佼佼者。一次全厂技术操作比赛,他一人独得三个单项第一。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他不知和工友们在车间摸爬滚打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楚,用一名热血青年的血汗铺垫了人生历程的第一步。
1985年,他作为主要力量被选派到西轴学习。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充分利用时间,对滚子加工过程的工艺、工装、设备调试、检测手段方面认真钻研,还对产品设计、成本核
算多方请教。在这种渴求知识、渴望成都意识的推动下,使他忘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尊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理,拜师学艺,并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翻阅大量资料,整理了近两万字的学习笔记,并以5个满分、5个第一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1987年,他考入了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机械系,系统学习了机械制造金属切削、机械原理等专业知识。他决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振兴企业作出贡献。两年来,他自选设计攻克技术改造项目20多个,创直接经济效益13万元。
二、滚子车间初露锋芒
1985年,他被任命为滚子车间技术员,组织滚子线安装、试车。他利用自己学到的技术自行设计工具,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流程,把10多种模板减少到3种。仅此一项为厂里节约资金5万多元。由于他的精心努力,滚子线试车成功,并达到设计能力。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完成商品圆柱滚子25万粒,实现利润9万元。
1990年他被任命为滚子车间主任,他立下“军令状”,决心3年改亏损局面。他首先从整顿劳动纪律入手,严格奖罚,大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改革工资分配办法,全面推行计件工资制,把工资、资金向苦、累、脏、险的岗位倾斜,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其二是重视技术改造,征求职工合理化建议50多条,逐个筛选,认真研究。过去
Ф50以上的大滚子都采用了大平面磨床磨削,每天最多能磨500粒,工效很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多次到西轴厂登门求教,并翻阅了一大批机械方面的资料,一本一本硬啃。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反复实验,设计出了几种新料盘,用双端面磨Ф50以上的大滚子终于获得了成功,一次出产品,工效提高了几倍。他改变常规工艺,大胆设计采用硬磨用硬砂轮,软磨用硬砂轮的新工艺,使工效提高了3倍,仅砂轮一项一年可节约资金2.5万元,产品合格率由过去的90%提高到98.5%,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1年完成产值174万元,实现利润23万元;1992年车间完成产值179万元,实现利润29.2万元。三年上了三个台阶。使轮子车间一步一步脚印,摆脱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成为全区唯一盈利的车间。
三、轴承车间再创辉煌
1993年上半年受大气候的影响,轴磨车间因内部管理混乱,职工人心涣散,纪律松散,内部财产流失严重,人员拉帮结派,不良风气蔓延。过去一连换了几位车间主任都无能为力,只能望洋兴叹。同年10月他被任命为全厂最大车间一一轴承磨工车间主任。看看自己用心血经营发展起来的滚磨车间,是全厂唯一的盈利车间,那里有他的心血和汗水,有他朝夕相处的工友,有他的技改成果,丢去滚子车间再去干轴承磨工等于丢掉肥肉去啃骨头。想想全厂生产的艰难步
履,看看轴磨车间的处境,他心软了。顾全大局,为了厂子的整体利益,不辜负厂长的重托,面对困难只能进、不能退。作为党培养成长起来的青年,要敢于向困难挑战,应该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他啥话没说,走马上任了。用他年轻的肩膀,挑起了轴磨这副重担。上任伊始,一双双目光盯着他,是高兴?是怀疑?他凭一个青年人的直觉,感到大部分职工还是投以期望的目光。他橫下一条心:不成功,则成仁他改变了以往上任领导的做法,没有烧“三把火”,使一些落后职工心里没了底。他首先深入实际摸底调查,走访了46位年长、上进的职工家庭,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询问一些最基础的管理和人员结构,并做了1万多字的记录,弄清了全车间120人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岗位、技术业务能力、以往的表现),盘清了车间所有的制品和部分成品、废品,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对自己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他不知顶住了多大的家庭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有人威胁,有人谩骂。妻子的埋怨,父母的唠叨,他只当为耳旁风。有时甚至吃住在厂里,和工友们同甘共苦,哪里最脏哪里有他,哪里最累哪里有他,经常第一个来,最后一个回家,经常中午忙得忘了回家吃饭。就这样几个月如一日,一些职工的心热了,眼湿了,他给职工做出了杰出的表率作用,用感情之火点燃了职工心灵之火。让职工感受到了大集体的温暖,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他打破了以往的陈归
陋习,推行计件工资制,体现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厂工会举办的职工班组长学习班,成立了学习小组,安排了学习计划,讨论学习内容,他亲自任组长。通过半年的学习,使职工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职工的思想转变了,干劲上来了,集体团结了,还涌现出一批任劳任怨、比学赶帮的生产骨干,月月都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还发挥群众智慧,鼓励职工献计献策,进行技术改造。职工提合理化建议300多条,采纳137条,他亲自带领职工搞革新、技改20余项,创经济效益13万元,提取奖励基金1.3万元。他把M2015全自动内圆磨床由原电器控制改造为PC机控制,实现了智能化全自动,提高了产量50%,次废品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维修率。对耗电量大、噪音大的中频机组改为较先进的可控硅变频器,使砂轮转速高低可调,转动平稳,无噪音,大大改善了职工的劳动环境,经济效益显著,仅节电一项年可节约5000元,直接经济效益68万元。并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增进友谊,缓解劳动的紧张感。据不完全统计,他每月上班达300小时,车间产量从过去的1万套增加到3万套,质量从过去的86%提高到95.5%,上升了十个百分点,职工年人均工资由过去的1894元,猛增到3896元,翻了一倍多。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将濒临停产的轴承磨工车间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1994年底,轴承车间开创
了历史以来最辉煌的一页,实现产值1100万元,实现利税76万元,全厂上下一片赞誉声,他以优异的成绩,向党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被评为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车间被评为先进车间,使该厂摆脱了亏损局面,成为全区表彰的扭亏增盈先进企业。1995年“五一”,他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是全市唯一的工人代表,也是候造厂历史上唯一获得此殊荣的人。1997年他被任命厂长助理兼生产科长,主管全厂生产工作,同年使全厂产量、产值、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产科被评为全厂先进科室,他被评为厂先进个人。1998年他被选为市经贸委工会委员、市总工会委员民。1999年他被选为吴忠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年诋,他被任命为滚子分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兼分厂党支部书记。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他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斗志,迎难而上,负重拼搏,自强不息地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式阅读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式阅读法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法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模糊的认识,加深记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比较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总结,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法;比较教学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这话充分说明了比较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一个新对象如果不能和旧事物联系上并加以区别开来,那人们就不能真正得出关于这一对象的任何看法。只有通过与旧事物的比较我们才能迅速认识这一事物的特征,抓住这一事物的本质。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旧有的知识体系在与新知识的比较中改造、调整和不断更新的一个过程。将这种比较的方法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就有了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较好地解决知识的横向联系问题,利于分清歧义,巩固知识,使学习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直面人生”这一模块中,有这样的一个专题:“苦难中的尊严”,其中选取了培根的《论厄运》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这两篇文章都谈论了同一个话题,但二者却有着各自鲜明的观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就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以及鉴别欣赏、抽象概括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大致有以下两种方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一)横向比较《论厄运》和《直面苦难》
一般是指对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当然也包括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它可以是通篇式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还可以仅从作品的字词、意境、气势、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区别它们的不同点,从中发现孰优孰劣,进而探究出其产生不同效果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文章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第二,从文章说理的特点上选取对比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周国平的语言透露着深邃的哲理思考,具有极强的雄辩力,所以,尽管他较少运用事例,但他从多角度展开的或言简意赅或充满诗意的论说,反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
第三,从写作的艺术手法上去选择对比点
《论厄运》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有一种典雅的风韵。比喻优美隽永,力避流俗,如“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决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不仅很好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也使表达充满诗意的光泽。论述中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句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说理透彻,警句迭出,饶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让人体会其中蕴涵的诗性智慧。
《直面苦难 》全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 “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进行对比,强调了我们人类在“自然悲剧”面前,用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绝望中,咬牙挺住,使自己不倒下,以此来维护我们人类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还加入了自己的抒情成分,使得文章声情并茂。
(二)纵向比较《论厄运》和《直面苦难》
纵向比较,一般是指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标题(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它可抓住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主题等某一方面加以比较。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角度对它们加以辩析,揭示出造成差异的深层因素,进而对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形成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甚至是立体的认识。
第一,两篇文章时代背景不同,由于两篇文章作者的不同,因此他们的国籍、生活的年代,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态度观点,有了截然的相对性。例如:《直面苦难 》的作者周国平他是上海人,是现代学者、作家。他的文章主要是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并以杂感、随笔等大众文体形式表达出来。因其有对现代人生不同角度的深入感悟,写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哲理散文”。而《论厄运》的作者培根则是生活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过着贵族的生活。他是一位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家,文章以贵族世家子弟为阅读对象,谈论社会风尚、处世哲学、治学方法、人生经验等,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独具特色和魅力,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因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两篇文章的思想经历不同。“每一个有学问的人,大都具有许多普遍的观点和基本的原则直接呈现在他的意识里,然而这些直接的观点和原则,也只能是反复思索和长时间生活经验的产物。”培根因为主要生活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当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文章思想恰是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他的思想里所呈现出来是对苦难的直面,是对重生偏爱,从而充分论述和肯定了厄运的作用和价值。周国平以其哲学修养为基础,汲取学术界最新的思想成果,对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他所倡导的是普通人的“苦难观”。作者认为面对苦难的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面对的是生活中平凡的苦难,因此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从平凡个体的生命感受出发,尊重芸芸众生的软弱天性,强调苦难的世俗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个体勇敢担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法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模糊的认识,加深记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比较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总结,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例子
1.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10年历经艰辛坎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
2.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3.哥白尼挑战托勒密,提出日心说;
4.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
5.1801年,一位勇敢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终于站了出来,向牛顿提出了大胆的挑战。他说道“: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而正因为托马斯·扬不迷信权威,敢于自创新见,所以他终于在发展光的“波动说”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使光学研究从原先的死胡同里走了出来。
6.塞尔维斯发现血液循环,由于挑战上帝,被加尔文大火烧死。后来哈维出版《心血运动论.》彻底推翻了盖仑统治1400多年的理论。
7.希帕索斯提出等腰直角三角形无法用一个直角边准确地量出斜边来。他提出这个看法触怒毕达哥拉斯学派,结果被抛进大海。
8.1974年国家提出汉字处理项目,其中一个子课题是照排系统。当时国外情况是,美国研制第二代机1951年已年有商品,德国研制的第三代机1965年有商品。英国蒙那公司正在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我国技术权威只敢搞第二代,第三代有三家搞。王选那时是助教,毫无名气。他认为第二代、第三代没有前途,他要挑战权威,提出搞第四代。因为他有数学的基础,研制过计算机,加上北大人人敢为先的气概,逆流而上,多年辛苦,最后成功。9.康托尔的集合论当时的权威不能接受,连导师认为他是数学疯子。
康托尔对数学的贡献是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
两千多年来,科学家们接触到无穷,却又无力去把握和认识它,这的确是向人类提出的尖锐挑战。康托尔以其思维之独特,想象力之丰富,方法之新颖绘制了一幅人类智慧的精品——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令19、20世纪之交的整个数学界、甚至哲学界感到震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关于数学无穷的革命几乎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10.非典刚出来时,中国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他大胆质疑,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
11.李贽 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12.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理逝世了,他的挚友屠格涅夫,用沉重的笔和着自己的悲伤、泪水,赶写了一篇悼念果戈理的文章。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斯人民爱戴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他们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圣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沙皇的特务机关不久就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了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志上登载《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放到斯马达斯基去。为了果戈理,为了朋友而被流放的屠格涅夫,感到自豪和光荣。
第五篇:语文学科组一直是个敢于挑战
语文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继续实践主体化教学,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2.规范常规教学,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3.继续进行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打造学习型团体
“学然后知不足”。教书育人是一项常干常新的工作,信息的膨胀,知识快速地增长,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勇于开拓学习空间,努力培养一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浸染学生、丰富的学科知识熏陶学生,娴熟的教法、精湛的技艺征服学生”的过硬的教师队伍。要在去年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阅读基础,拓展阅读的领域,力争能做到拥有跨学科,多角度地领略各门知识的能力,让阅读伴随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1.学习内容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研读学校下发的两本教育著作。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变化,探讨新教材的新教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3)树立“大语文”观,培养自身广博的阅读兴趣,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的魅力与修养。
2.学习方式
(1)鼓励借助网络学习,转发老师们平时看到的好帖美文,让更多的语文老师能直接读到这些好文章。
(2)走进图书室阅读,让学习更有气氛,更能落到实处。
(3)组织学习课堂教学常规、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继续把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督促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组内上一堂汇报课(包括说课:说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反思体会);主评同组教师的一堂课(写一篇对应的课堂教学观察笔记);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个环节,提出一个自己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写成教学反思);交流评比一份教案;完成一篇小结或论文。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
坚持“科研兴教,科研育师”的理念,将教育科研深入到语文教学的各项工作及各个环节中,淡化教研形式,注重研究实效。本期的教研活动时间为每周三下午。
1、确定教研活动时间:
各年级语文学科单周进行集体备课,初三组隔周进行近5年中考试题研讨。备课组长每周召开并主持一次集体备课会议,讨论并确定下周的学习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作业与训练等相关内容。要求做到:①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②确定主讲人;③主讲人要准备充分,提前备课;④每次备课主讲人要有详细的记载。
2、9月份开展名师工程成员展示课。
3、开展好“请进来,走出去”活动。“请进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育教学指导、案例写作指导、说课评课指导等等。“走出去”——可以与校建立业务上的联系,开展学习交流,互相听课,互相评课。还要尽力争取集体外出听课的机会,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才略与胆略(主要有上级和学校安排)
(三)积极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本学期语文组拟进行诸如写字比赛、作文比赛,阅读比赛,诵诗赛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着手实施我组相关课题起步阶段的经验探索、收集材料、撰写论文、整理归档等工作,上传资料,为下阶段的逐步完善做准备。
三、创新常规教学工作
1.实行备、教、改月检查和学期末大检查的制度,平时以随堂听课和随机检查为主,减少统一要求。倡导老师个体、备课组集体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方式,大胆尝试,创新。
2.落实教学常规工作
(1)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对现行教材予以整合和取舍。加强集体备课,重视课前讨论、课后交流。主张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课堂信息含量、文化含量。将收集下载或自创的课件素材、教学设计择优上传共享,优化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重反思,倡导写案例,形成重案例,常反思的好风气
(2)上课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抓好课堂纪律,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生命得以增值;加强随堂听课,以听课促教学;提倡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办公室里多交流,创造学习讨论的机会。鼓励以阅读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尝试与探索,鼓励其他有创意的课型。
(3)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注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动手动口能力以及探究、合作、创新意识,扎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各年级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语文学科知识、能力竞赛,以赛促学。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好书的引导、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向学生推荐好书,列出本期必看书目和必背古诗的名称,早读课选读文章或同步阅读,开展“读书会、诵读唱吟比赛”等活动丰富阅读生活。
(4)批改和辅导
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作业本”统一要求全收全改,及时批改。提倡面批,作业中出现的个别知识性错误要当面指导学生订正,带共性的知识点错误要集中统一订正。每学期作文不能少于7篇,要求至少全收全改6篇,原则上允许师生共批作文。加强优生、差生的辅导。
(5)坚持正确导向,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
全体初三语文老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部有关中考改革的有关精神,学习其他地方语文改革的经验,认真研究中考,真正吃透中考改革的精神实质,从而改革初三语文教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初三语文教学和复习工作。
为有效地提高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和复习工作效率,本学期教研组活动中将开展两次复习工作研讨:针对命题意图、中考考纲作分析;针对中考模拟试卷作分析
新初一和新初三进行中考经验交流会,同时,初三语文老师要注意,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共同研讨复习工作。争取中考语文取得好成绩。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学校:呼市第二十九中学
姓名:宁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