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2

时间:2019-05-12 19:2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教案2》。

第一篇:政治教案2

课程名称:

政治(邓小平理论)

第6单元(节),2学时,授课时间2010年04月05日,地点3702

项目/主题: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

1、能领会社会主义的法律精神。

2、能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其运行方式。

3、能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知识目标:

1、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恪守法律规范的行为习惯。

3、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4、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和运行机制。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材、参考资料与媒体: 《政治》

教学条件(环境): 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概要:(包括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案例: 谁有权制定法律?

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村民大会当场举手表决,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这一规定。有一天,村民孙某的两只山羊再次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时被守护人打死。孙某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声明表决时自己并未举手同意这一规定。案例分析: 本案中村委会的行为不是立法活动,村民大会通过的规定不是法律,不是法的表现形式,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因而,孙某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律的特征和创制?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

1、法律的概念

关于“法律”,日常生活中可做各种解释,如方法、办法、法则、定律等。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法,是指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的特征

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具有如下特征:

(1)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其特点之一是它调整人们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法律由专门机关制定和解释。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制定法和对法的解释,则应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实现。

(3)法律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每个社会成员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其他社会规范并不都是将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4)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直接表现为国家意志,谁对法的违犯,表现为对国家意志的挑战,因此对违法者,必须以国家的名义予以制裁。这种制裁,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制裁,而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5)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法的调控不是针对某个人的,也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时间,而是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在连续的某一时期均有效力。法要按程序制定,按程序执行,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要遵循程序,而不允许随意更改或变化。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2)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 志的体现;

(3)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由 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3)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4)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5)国家强制力和人们自觉遵守相结合的统一;(6)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法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是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依据我国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十类。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我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活动的基本原则等。我国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2.法律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其中刑事、民事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等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部门规章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5.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下同)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且仅在本地区内有效。

6.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政府规章仅在本地区内有效。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区、自治州、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

8.特别行政区的法

特别行政区的法是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制定或认可,在特别行政区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因此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渊源具有一定特殊性。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均做出了具体规定。

9.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建军事规章。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10.国际条约

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具有规范性内容的国际协定以及我国批准加入的国际条约,也是我国的法律渊源。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的体系是一国以所有现行法为基础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存在的法的整体。现代法的体系,通常指一国所有现行法按一定标准组合为若干部门法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法律部门则是依照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的手段为标准,对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军事法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明智的创制者也并不从制订良好的法律本身着手,而是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崐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1、法律制定的概念、特点

(1)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又称立法,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法律制定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会、国家立法机关等)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或法典)和法律的活动。(2)法律制定的特点。

第一,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活动的法律形式之一;

第二,法律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第三,法律制定是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我国《立法法》第3条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基本任务,集中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价值取向,因此是我国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2)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我国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三,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第五,有选择的汲取和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和外国的立法经验。

3、法律制定的程序

法律的制定程序又叫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或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起草阶段,这一阶段从提出的立法建议被列入起草工作开始,主要是指围绕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草案进行的各项工作,如进行有关的调查研究,草拟具体的法律条文,按照立法技术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同有关机关、组织和人员协商、征求意见等,直到把草案提交有权制定法律的机关进行审议、讨论,准备阶段即告结束。

第二,确立阶段。法律制定的确立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通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种立法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有关的四个程序进行的,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法律草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法律制定的确立阶段较之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在形式上更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通常所说的“立法程序”,主要就是指这个阶段的过程和步骤。

第三,完善阶段。法律制定的完善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后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和补充;法的实施细则的制定;法的废止;法的整理;法的汇编;法典编纂。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1、法律实施的概念

法律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法律实施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规范的活动,而且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只有通过法律实施,才能把法律规范中设定的抽象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转化为人们实际的法律活动。

法律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和守法等方式。其中,前三者又称为法的适用,根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法律实施的方式分为:法律遵守和法律适用。

2、法的适用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法律适用有广狭两种涵义。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从狭义上说,法律适用专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也称司法或司法适用。

3、法的遵守

法律遵守,即通常所说的“守法”,是指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保证各项活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三)法的效力、法律解释、法律推理

1、法律效力

广义上理解,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法的强制性。狭义上理解,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适用。(1)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其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2)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生效的地域范围,即法在哪些地方具有拘束力。(3)法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对哪些人具有拘束力,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是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说明。

3、法律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导未知的判断的活动。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一般的说,法律推理存在于法的整个实施过程。法律推理包括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所以,辩证推理是在缺乏使结论得以产生的确定无疑的法律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推理。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点评学生搜集的资料:人治与法治的不同

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原则和方略。人治一般是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推崇个人权威;而法治一般同民主政治相联系,强调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提倡一般性规则的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实行法治,要依法治国,不搞人治。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正确认识法治

1、法治的基本涵义

法治是现代行之有效的、首要选择的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之道。其基本内涵是: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其它手段。即“依法治国”。

(2)法治是一种民主基础上的制度模式。法治社会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有了法律制度并不一定就是法治社会。通常所说的法制并不必然是民主的,它完全可以为专制制度服务。而法治正是指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制模式,法律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法律首要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权利。(3)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即依法办事。

(4)法治体现了一系列价值的法律精神。这种价值和精神包括:法律至上,即当法律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应当服从法律而不是权力者个人的意志;善法之治,即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科学的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权利本位,即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法治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人民的利益、公民的权利;平等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和正当程序,即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的行使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尤其要受到法律程序的制约。

(5)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因此它必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具有由低到高发展的阶段性。

2、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所谓法制,从广义上说,就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核心因素是现行法系统(即法的体系),同时还包括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即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和一系列的法律实践(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和法律解释的活动)。

一般来说法治就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就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守法的原则,亦即依法办事的原则。

法制和法治尽管是两个概念,但它们毕竟是密切联系的。法制也好,法治也好,它们都要以法律为核心内容和因素;它们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它们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法制和法治尽管存在着上述联系和共同点,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更多的是就静态意义上讲的。而法治包括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普遍的守法原则,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同政治民主相联系的;法制是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政权就有法制,而法治则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一个国家可以有健全的法制但不等于实行了法治,有了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法治;它们各自在语言表述上,无论中文还是外文也是有区别的。

总之,法制和法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混淆起来。

(二)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具体来说,依法治国应该包括以下涵义:(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当然的是治理国家的主体。

(2)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必须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集中群众智慧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宪法和法律来进行。

(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杜绝以言废法、以权凌法、因人改制的现象。

(5)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能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国泰民安;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说来,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是具有人们可以遵循的代表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和切实可行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国家。

(2)是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完善的行政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力的监督制度,有着高素质的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人员,有着崇尚法治的人民群众的国家。

(3)是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司法,公民依法活动,国家机构的权力受到法律有效制约,公民权利和自由有充分和切实保障的国家。(4)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追求共同富裕的国家。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确认、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4)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需要做好如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努力;

(2)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反腐倡廉,努力建设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3)健全司法制度,推进司法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正和独立的司法体制;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社会主义监督制约体系;(6)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努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7)增强依法治国观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思想基础;

(8)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从严治党,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

复习思考题:

1、法律的一般含义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课程名称:

政治(邓小平理论)

第7单元(节),2学时,授课时间2010年4月12日,地点3702

项目/主题: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能力目标:

1、能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2、能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知识目标:

1、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1、国家安全问题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

2、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教材、参考资料与媒体: 《政治》

教学条件(环境): 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概要:(包括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课程导入:

随着国际交往关系的愈益扩展,对一国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安全问题由原来主要表现为国内事务而日趋国际化,变得更加紧要和复杂。因而,特别需要加强安全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提高人们认识、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的水平,增强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能力。此外,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过去的诸多研究禁区不同程度地走向公开化,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展开。维护国家安全决不仅仅是某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必须通过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国家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大力提高人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使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更自觉、更有力的作用。

案例:

吴某、马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案

被告人:吴某,男,31岁,某通讯社编辑。

被告人:马某,女,29岁,某通讯社编辑。

一审查明:1992年3月被告人吴某与前来北京采访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香港《快报》的记者梁某相识,梁唆使吴某搜集中共十四大的报告稿。同年10月4日,吴利用工作之便,将本单位的有关人员内部传阅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私自复印一份,当日下午,吴某指使被告人马某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将报告非法提供给梁某。尔后,梁某私自安装传真机,将报告发送给《快报》,10月5日,《快报》全文登载了报告。梁某于10月21日,给吴、马人民币兑换券5000元。

法院审理认定二被告系共同犯罪,他们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并向境外泄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吴某系主犯,马系从犯。根据全国人大《关于严惩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补充规定》,判处吴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马某(认罪态度好)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二被告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护原状。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被告人吴某、马某向境外人员提供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损害了国家安全,因此,应当定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可见,当行为人向境外人员告知国家秘密,只有达到危害国家安全程度的,应当认定为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问题: 运用所学刑法理论分析本案。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带全局性的两大战略问题。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和避免,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要求,国家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我国内政和威胁我国安全。“四化”建设、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家安全观

安全是综合性的,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的有机结合。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安定。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

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要顺应冷战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综合使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宣传等各种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长治久安,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国家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其指导并与之协调。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周边和亚太地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是内向型、防御型、和平型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不会欺侮别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容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这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和西方大国外向型、进攻型、扩张型的安全战略根本不同之处。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概括为:“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促发展”。卫主权,即捍卫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捍卫和维护海洋权益。求和平,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周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保稳定,即确保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谋合作,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谋求与所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环保、跨国犯罪等领域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发展,即以加快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国防力量,发展民族团结,发展生态环保工程,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案例:

被告人孔峻凌,又名孔宪能。因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犯罪,于2001年4月16日被抓获,次日被襄樊市国家安全局刑事拘留,同年4月27日被逮捕。湖北省襄樊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称:1999年5月以来,被告人孔峻凌多次向美、日驻华使、领馆等境外机构写信联络,妄图寻求境外机构的支持,成立非法组织,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指控被告人孔峻凌的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第一款、第一百零六条之规定,构成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告人孔峻凌犯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01年4月16日起至2002年4月15日止),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法

国家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统一、独立、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公共秩序、社会秩序、公民和国家的财产及其他权利等各个方面的安全。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国家的政权以及与政权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广义的国家安全法,是指一个国家所制定的涉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规范,总和起来就称其为广义的国家安全法。狭义的国家安全法,是指以国家名义系统的规定有关维护国家安全并形成一定体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就是我国现行的狭义的国家安全法。

(二)国家安全的种类

1、领域内的国家安全和领域外的国家安全

领域内的安全,是指国家安全对国家内部来讲,政权是否巩固,制度是否牢固,各种统治秩序是否正常,国家的一切权力是否在国家内正常、顺利的行使。领域外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对外是否独立,是否享有主权,其领土是否完整。还包括国家的外交活动,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否正常和稳固。

2、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上的安全

根据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划分,国家安全可分为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上的安全。政治上的安全主要指专政的政权、社会制度以及统治地位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既指作为经济基础的所有权形式、分配制度的安全,又指生产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3、领域的安全和政治制度的安全

领域的安全,主要是指国家领土的安全,即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不可分列,抵御外来侵犯等方面有关的安全。政治制度的安全,包括统治制度的安全、国家不变颜色及政权安全。我国国家安全的维护,是有一个庞大的保护体系来完成的,涉及到的主体是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团体、公民个人;涉及的法律保障来自于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保护国家秘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我国的国家安全就是由这些主体和法律共同维护的。《国家安全法》只是对国家安全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进行保护,同时指导国家安全工作。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下列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1)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2)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3)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4)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5)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的。

(四)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7)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

1、义务

《国家安全法》对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作如下七个方面的义务规定:(1)教育和防范、制止的义务;(2)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的义务;(3)及时报告的义务;(4)如实提供情况和协助的义务;(5)保守秘密的义务;(6)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义务;(7)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2、权利

《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或者依法检举、控告的公民和组织,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只有依法行使,才能受到保护,如果故意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的,要依法惩处,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有国家就有国家安全工作,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无论处于什么社会形态,或者实行怎样的社会制度,都会视国家利益为最高、最根本的利益,将维护国家安全列为首要任务。所以,每位公民都应当成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维护者。

第一,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安全涉及的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

第二,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依法保护国家安全。

第三,要善于识别各种伪装。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失国格、人格。

第四,要克服妄自菲薄等不正确思想。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与利益自不待言,也有别人没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和秘密,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等等。也就是说,再富有的国家不可能应有尽有,再贫穷的国家也不可能一点没有别国羡慕的东西。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但又是不可小视的国家。所以,作为中国人要挺直腰板,决不妄自菲薄、悲观失望。要看到我们也有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特色”,有一系列国家秘密和单位秘密。对这一切,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在许多问题上产生错误的看法,乃至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情来。

第五,要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做斗争,以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新的国家安全观?

2、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包括哪些?

3、公民应承担哪些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课程导入:

视频影院播放:冲动的代价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包括按照逻辑程序来进行的理性思维,也包括随情感而去的非理性思维活动。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依法行政、依法行事。社会问题通常是一个复合性问题,往往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多种因素。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评价,那么法律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

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生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法律思维方式也不例外。人们对法律思维方式问题的关注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强音。时代需要人们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要进行法律思维必须具有一定量的据以进行法律思维的“基础”。法律思维的“基础”决定着法律思维的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这些“基础”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法律心理层次,主要包括思维者对法律态度、情感等非理性因素。

法律理论层次,主要包括对法律概念、原理、规范的掌握程度,其中法律概念最为重要,它是法律思维过程中推理、分析与判断的基础,所谓法律思维主要就是运用法律概念、术语来进行思维。

法律经验层次,主要包括思维者对法律生活的体验,如阅读过多少案例,旁听过多少审判,参加过多少诊所式法学教育,以什么身分参加法律实践等都会影响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方法是进行法律思维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可以把法律思维方法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思维过程的操作方法,如刑法中的定罪、量刑等方法,民法中的明晰法律关系及其归责方法等;二是作为理论工具的方法,如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价值衡量等方法。

(二)法律意识

1、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法律意识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敦促公民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公民自觉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一种知法、守法的法治观念,而且包含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尊重,对法律规范的内在服从,是一种内化的、自觉的法治观念。因此具备了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2、法律意识的分类 对法律意识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从社会政治属性的角度,可以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它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法律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现行法律往往是对立的,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起消极作用。

(2)从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阶段上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形式。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理性阶段,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自觉的反映形式。

(3)从意识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个人法律意识是具体的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意见和情绪,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一个人的法律实践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法律意识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层、阶级、政党、民族等社会集合体的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是群体内的个人法律意识、群体间法律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法律意识总要受其所属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影响;而群体法律意识也不可能脱离个人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法律意识,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因此,社会法律意识往往是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总的反映。

(4)从专业化、普及化程度的角度,可以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职业法律意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专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的法律意识。群众法律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解。在群众法律意识中,法律心理通常占有很大成分,缺少专门的法律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所以,有必要在群众中普及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水平。

3、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法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主体和客观环境的有机结合,对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坚持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严格依法办事,反对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特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其现状和水平看,建设的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举世公认。但放到世界大环境之中比较,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法制建设仍面临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加强立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加强法律实施的思想保证,是加强守法的重要条件,总之,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手段。同时,搞好立法,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必将形成良好的法制氛围,为增强法律意识创造了条件;搞好法的适用,坚持法的实施中的基本原则,必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最现实的、最生动的法制教育。总之,社会主义法制对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法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任务。同样重要的是使社会主义的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以实施,充分发挥其作用。法的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反映法对社会的规范程度,直接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程度,并对人们的法律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地说,法的作用发挥得好,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的作用发挥得不好,则极不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甚至形成相反的、消极的法律意识。

(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除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良好的执法状况、健康的法制氛围之外,人们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对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同样是重要的。宣传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典型案例分析、违法犯罪的危害和教训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包括有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在特定的时间,组织专门的人,到特定的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教育等。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法律权威的概念

权威,一方面,是指把一些人的意志强加于另一些人;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含有尊严、权力和力量的意思,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

法律权威是一个具有广博而丰富内涵的概念。法律权威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法律至上,即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最受敬重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

第二,法律至圣,即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最高的威力。法律一旦被侵犯,不管违法者是谁,无论是个人或机关,都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第三,法律至贵,即法律至为重要。“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所提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第四,法律至信,即对法律的真诚信仰。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与崇尚是一条沟通法律与社会的金色纽带。“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二)法律权威的结构

法律权威的结构由两方面构成,即外在影响力与内在影响力。

法律的外在影响力,它主要是通过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三个要素来建立和维护的,它是任何社会类型的法律的共性,只是它在专制社会被变成淫威(也是一种类型的权威或影响力)。

法律的国家性指法律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制定和颁布,是国家意志的表现,适用于国家主权界域。法律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具有被普遍遵守的效力,所以法律的国家性派生了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的责任性指法律包含了大量命令和义务的内容,并且违反这些命令和义务则引起相应的法律后果,它是人们必须履行的责任。

法律的强制性指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律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和保障。法律的内在影响力表现为法律自身内容与施行方式的优良品质。它的内容是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的,它的方式是人们信任和崇敬的。“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宗教之所以受到教徒的无限膜拜,根本的一条是它在教徒们心目中是一种信仰。法律能否实施得好,关键在于有无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信仰。对法律的信仰是指法律被人们信赖,法律受人尊重,受人爱戴,受人推崇,受人敬慕。而信仰的基础则是法律为人们熟知、需要和信赖。所谓法律为人们所熟知,并不只是指法律制定出来之后简单地要求人们学习和了解,而是应当制定出一些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被公众认可的规范或者是制定之后很快能被公众认可的规范。所谓法律为人们所需要,是指人们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要求法律存在并发生作用;所谓法律为人们信赖,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的信任和依赖,强制不可能换来信赖。

法律的内在影响力主要是靠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三个要素来树立和维持的。法律如果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生活与生产的行为习惯,即具有习惯性,并且,法律的内容是以利益的机制进行导向的,即具有利导性,那么法律就会为人们所熟悉和需要。法律具有内在影响力还在于它的执行方式的程序性。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法律规范不需要通过国家机关的强行要求而被人们自觉运用于生活或生产,相反,有些法律规范则会出现三令五申、屡禁不止的状况。其原因除了法律上的权利规范与义务规范之区别外,恐怕与法律是否深得人心、深入人心有重要关系。

法律外在影响力与法律权威的关系相当于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之关系。外在影响力是法律效力意义上的,法律权威是法律实效意义上的。我们说“法律具有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是就法律效力意义上的权威而言的,当法律的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与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相结合时,就是实效意义上的权威了。

(三)法律权威的养成

法治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是法律现代化唯一正确的方向,而若要实现法治,首先必须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地位。但这势必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旅程。在我国,不仅既无法律权威的传统,而且现实中培植法律权威也会遇到重重的障碍,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孕育着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基于此,法律权威的养成便有了其必要性。法律权威的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第三,立法过程中,注重法的稳定性与实用性;第四,司法过程中,法官的裁判应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情况同样对待的精神;第五,培养社会大众的权利意识,唤醒民众以法为据,为权利而斗争。

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学习成果评价:

采用案例教学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危亡,进而讨论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冲动的代价,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方式,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教学小结: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使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掌握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号召大学生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案检查记录:

检查者签名(盖章)

****年**月**日

第二篇:政治2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5、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维护者。

(2)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或精神;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6、政府的职能:对人民负责

(1)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对人民负责的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公民求助有门,投诉有道的意义:

①政府开设热线电话,有利于建立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和沟通

②政府设立信访部门,有利于政府接受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听取群众的声音,为群众排忧解难 ③政府推行电子业务,可以使政府工作便捷化,透明度高,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④政府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可以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有效的法律途径。★

7、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1)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8、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

(1)如何监督?①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

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政府四头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监督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2)意义: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明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公信力的政府

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第三篇:政治2

延边第二中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

高一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

1.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1——2题。

会议分别听取了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通过认真审议,分别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提出了意见。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部门③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④人民代表享有质询权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2.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监督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2900多名人大代表通过认真审议,分别对温家宝总理的报告提出了意见,国务院及其他国家机关对各自报告作了认真修改。这说明()

A.人大代表的权力来自人民B.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C.人大代表享有发言、表决免责权D.人大代表享有质询权

4.一起备受关注的施工合同纠纷案在吉林省高院闭庭后,参加旁听的7名人大代表参加了吉林高院院长主持的座谈会,发表意见和建议。这是近邻各级法院邀请人大代表由“旁听”庭审改变为“观察”庭审的新举措。上述举措()

A.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判权B.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

C.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罢免权D.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

5.全国人大代表赵忠林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他准备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议案、建议和意见共66件,它们是从630多件来信来函、电子邮件、传真中筛选出来的,可以说这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浙江省诸暨市人民的心声,该代表的做法()①依法创造性的履行了人大代表的义务②有利于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③表明各级人大代表的权利在不断的扩大④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的履行代表的职责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司法不公案件进行监督,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这说明()

A.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B.人大可以行使司法机关的职权

C.人大既产生行政机关,也监督行政机关D.我国司法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7.《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这一规定()

①有利于建设责任政府,使行政机关真正做到权责统一

②有利于人大常委会真正的行使职权,加强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③有利于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相互监督

④表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条件”主要指()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④中国共产党员的数量最多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实行民主执政,是我党借鉴世界政党执政的一些基本规律,结合我党执政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自己B.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C.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D.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0.河北省省委书记张庆黎视察各大机关时强调,坚决防止凭主观臆断、长官意志做决策。“凭主观臆断”和“长官意志”分别违反了党执政方式的()

A.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B.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C.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D.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

11.安徽省委办公厅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把网上民声听进耳,还要当成事。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把网上民声听进耳,还要当成事,就是要()

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支持和保证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④满足人民群众的一切要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12.某县委要求全县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发扬民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B.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

C.紧紧抓住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13.中共十七大审议并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政治生活角度来说,其依据在于()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③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明,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评委对刘金国的评价,刘金国是我们党的先进模范,对他的评价启示广大共产党员()

①要坚守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②认真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不应谋取任何利益和特权④要执政为民,造福人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5.中共G市市委2009年颁发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规定重大政策在决策之前需经政治协商,在实施该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专题协商中,该市政协共提出了77条意见,市政府采纳54条,部分采纳18条,其余5条给出了未采纳的原因,这一做法表明()①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 ②政治协商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人民政协拥有重大政策的决定权④政治协商的方式就是政协提出批评建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就智力支边扶贫工作进行考察,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政策性建议,在落实扶贫经济项目、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点是()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17.政协委员关于完善金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为国家相关改革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体现了()

A.政协委员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

B.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D.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都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②都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其成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④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这一大好形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我国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的公民担任。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21.“和谐中华——首届民族之花选拔活动”总决赛在京举行。18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姑娘参加了总决赛。这次比赛在五十六个民族中选拔出五十六个“民族之花”,担任各民族的形象大使。这说明在我国()

①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都得到了尊重②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消除④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是因为()

A.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阶级根源

B.我国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消除了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别

C.我国各民族紧密团结,谁也离不开谁,已融为一体

D.我国实现了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之间消除了矛盾

23.各民族共同繁荣,能够使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能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是()

A.民族团结原则B.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C.民族平等原则D.综合国力的提高

24.两年来,中央采取对口支援模式对新疆进行扶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80余个县,获得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口支援。这说明()

①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④对口支援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5.“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亡”,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这条真理表明()

A.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民族团结原则符合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

C.加强民族团结是国家兴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民族团结

26.《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27.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检察院B.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

C.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28.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财政支出共计875.86亿元,期中的94.9%来自中央补贴。中央政府重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政治意义上看,是为了()

A.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B.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正常的宗教活动 D.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巩固国家政权

29.我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

A.少数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势

B.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C.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D.认真贯彻民族政策

30.目前,在西藏的19名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0%以上;在自治区、县、乡镇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占82%、92%和99%。这表明()

A.我国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B.我国各民族在事实上实现了真正完全的平等

C.我国各民族都团结在祖国统一的大家庭内

D.妨碍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已经不再存在31.《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这体现了()

①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是该地方唯一的自治机关

②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③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④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国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②④B.③④C.①②D.②③

32.在我国,一方面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要加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在处理两者关系的问题上,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虽有区别,但两者都是唯心主义

B.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都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的保护

C.坚持一切场所宣传无神论或有神论都是错误的D.加强无神论的宣传和自由地信仰宗教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3.在下列关于民族、宗教、国家之间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依靠掌握国家政权来开展宗教活动的B.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其民族宗教政策

C.争取占人口多数的民族和宗教的支持是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

D.民族和宗教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3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是()

A.宗教教徒到学校给学生宣传有神论

B.到教堂内进行无神论宣传

C.外国教会派人到中国传教

D.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

35.湖南是个民族工作大省,境内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有60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一般较为落后,发展相对就慢一些,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必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少数民族的发展纳入到当地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大投入,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只有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实现了小康,共同富裕才有保障。当前,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①必须进一步贯彻民族政策和民族原则 ②内蒙古人民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③需要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④需要其他地区的对口支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36题6分,37题10分,38题14分)

36.在某省人大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就某些问题质询省财政厅厅长,要求做出答复。同时,在审议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时,由于赞成票没有过半数,所以没有被通过。

人大代表质询政府的财政预算、否决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说明了什么?(8分)

37.河北省某市市委认真落实中央、省“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民生,大力改善民生。市委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导经济建设,在新闻媒体上发布《2012年在改善民生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与建议,特邀各界群众为2012年拟办的实事出谋划策。市委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确定了50件民生实事,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称赞。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大力改善民生的依据。(6分)

(2)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4分)

38.2011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各族各界隆重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在电视讲话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法,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运用民族和宗教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分)

第四篇:八年级政治同学朋友2教案

同学朋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能够说出交友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

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选择并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和运用交友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我们开始寻找朋友之间的感情纽带——友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建立、保持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讲授新课:

1、我的人际圈

绘一绘: 让学生绘制自己的人际树轮图;然后观察自己及同学的树轮图,认真思考书本上的问题,然后检视、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学生讲自己的人际状况,得出封闭自己的危害及开放自我、积极交往的意义,再思考并讨论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教师可示范,告诉学生朋友不限于同学。活动中要防止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教育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与同学交往、沟通上。)

说一说:每个小组最有人缘的同学是谁?为什么他们会最有人缘的?并完成表格

他们有哪些优点,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P31相关链接)小组讨论: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开朗、热情„„„

2、与友同行

活动

二、“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小鹏该怎么办”。

通过为困境中的小鹏出主意,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列举小鹏可能的做法,并说明每种做法可能导致的结果;归纳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1)朋友是什么?

情景分析:

A、朋友要我帮他进行期末复习,我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又不好意思开口,我很为难。——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友谊需要给予和分担。要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不能过分依赖朋友。

B、两个好友在一次宣传活动中因意见不和,面临翻脸。——你能让他们依然成为好朋友吗?

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友谊需要谅解、接纳与沟通。人无完人,朋友之间难免会有磨擦。

C、我的好友小叶在网吧通宵上网和某社会青年发生矛盾,他让我不要告诉老师,并要求我和他一起想办法对付该社会青年。——你说我该怎么做?

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友谊需要讲原则,不能讲哥们义气。要帮助朋友,宽容朋友,但决不意味着可以纵容朋友去犯错。

D、同寝室6名学生一起考上研究生。——如果你也是寝室中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行动?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要善交诤友,不交损友。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

(2)交友的益处P32

说一说:

在我痛苦的时候,朋友________________在我徘徊的时候,朋友_________________

在我开心的时候,朋友_________________

(3)友谊的原则

活动三:──“小冬和小宁的故事”。

小组讨论或者分成男女同学两组进行简易的辩论,是否应该继续帮助小宁。让学生在两难困境中探究性学习,体悟平等互惠、给予与分担的友谊原则,探究交往策略,提高沟通的能力。然后全班同学提出解决困境的策略。

──“小可和小新的故事”。这是个开放性的活动,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宽容他人、尊重差异的友谊原则,提高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体验小可和小新的感受并做出评价;为该故事编写一个结尾,目标是打破友谊的僵局。活动中要注意渗透“和而不同”的思想,辩证地看问题。

“友谊原则的应用──怎样帮助朋友、怎样对待朋友的变化”。通过两则交友案例学习友谊原则。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每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分配角色,准备角色扮演;每组用小品的形式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较哪组的解决方式更合理、更可行。

要注意: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友谊,即交友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适应人际交往圈的变化,学会接纳而不是排斥友谊。

小结:明确要善交诤友,不交损友。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升华:真正的智者是能将敌人变成朋友,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与友一起携手共进。

●附 自我测查:你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通过以下这个测试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使你在生活中扬长避短。

1.如果别人说你是温和的人,你会:

A.漠不关心地认为:“别人怎么说,我无所谓”

B.心胸狭窄地认为:“我的胆子实在太小”

C.暗暗地下决心:“从今以后更要温和些”

2.在公共汽车上,如果旁边小孩又哭又闹,你会认为:

A.真烦人,家长有办法制止他就好了

B.小孩子真没办法,什么也不懂

C.教育孩子真不容易

3.和朋友争论完,回家之后,你一个人独处时,你会:

A.遗憾地认为:“当初如果我那样说就能驳倒对方”

B.后悔地认为:“当时没有充分说明自己的想法”

C.高兴地说:“人的想法真是各不相同,很高兴有机会能谈论自己的想法”

4.当你突然遇到一个很会打扮的人时,你会:

A.说道:“服装有什么必要去讲究的呢,随便一点不是更好吗?”

B.羡慕地说:“我也要那样会打扮!”

C.认为:“装束能体现人的内心,那人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

5.如果不是你的错,但结果却给对方添了麻烦,你会:

A.认为:“因为不是我的错,不道歉也可以”

B.道歉地说:“因为没办法,对不起”

C.诚恳地赔礼道:“不管怎么样,是我给对方添了麻烦”

6.如果别人说你是独具一格的人,你会:

A.生气地认为:“一定是在讽刺我”

B.认为:“不管怎么样,别具一格都是好的”

C.“我独特在哪里呢?”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心中颇有些兴奋

7.“人类只有相互帮助才能生存。”对于这个观点,你认为:

A.如果都为别人着想,那就不能生存

B.道理上是这么说,但人往往是自私的

C.要认真做到这一点也许很难,但我一定努力去做

8.如果在谈话时,你朋友的优点受到别人的赞扬,你会:

A.那人果真这样吗?然后强调其缺点

B.问道,我该怎么说呢?

C.一起赞扬道,我也这么认为

9.如果别人问你,你是受欢迎的还是不受欢迎的人?你会:

A.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受欢迎的还是不受欢迎”。置之不理

B.沉思片刻道,我究竟属于哪一类呢?

C.笑着说道:还算是受欢迎的 10.陌生人向你问路,你会:

A.告诉他不知道

B.不耐烦地简单说几句

C.告诉他详细的路线,并把他引向正确的方向

评分规则:选择“A”得1分,选择“B”得2分,选择“C”得3分

解释:15分以下,你是个幼稚,虚荣心强,惹人讨厌,不受欢迎的人;

15—25分,志趣向上,但自我意识过强、自负

25—30分,属于深受欢迎的人

第五篇:政治学习材料2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1 时 间:0301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 教师十要

1、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教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坚持家访制度;

3、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德育为主、五育并举;

4、要举止高雅,着装整洁,仪表端庄、谈吐文明,待人诚恳和蔼,不穿戴与教师身份不相称的服饰;

5、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后指导;

6、要加强学习,钻研大纲,熟悉教材,认真备课;

7、要用谈话式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进行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8、要自尊自重。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不嫉贤妒能;

9、要关心时事,学习政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

10、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学识水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2 时 间:0315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

教师十不准

1、不准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不准讽刺挖苦学生、歧视后进生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3、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借口驱赶后进生转学和退学;

4、不准向学校或家长索要收受礼品或钱物;

5、不准以任何借口向学生家长借钱借物;

6、不准参加赌博以及迷信活动和其他非法组织的各种活动;

7、不准让学生购买教育部门审定之外的复习资料、教辅读物或其他商品;

8、不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9、不准动辄让学生家长到校并训斥家长;

10、不准有偿为自己所教学生补课。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3 时 间:0329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有思想的教师

1、要有学习思想

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2、要有反思思想

反思应当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前应认真想一想,所要上的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没有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有没有注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实施教学时,教师也应及时反思,根据课堂情景即班上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和时间做相应的改变,灵活地采用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课堂评价要考虑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不过,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善课前教案、撰写教育日记、听后思等不失为好方法。

3、要有合作思想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会合作的学生。其实,在教会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应成为一种工作必需。那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时刻具备“合作思想”。

4、要有创新思想“

有思想的教师,也一定是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5、要有写作思想

所谓具有写作思想,就是说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便于自己进一步反思,以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4 时 间:0412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规范教育行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1.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的要求,做老师就要讲“师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站稳三尺讲台,耕好半亩方田,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2、古今中外,教师的师德最受人关注

3、今天的社会现实,也需要重视教师师德的提升

4、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大家应该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1、大兴学习之风,共同建设学习型学校。

2、无论哪项工作,大家始终坚持“四项标准”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底线。学生不能亲其师,哪能信其道?我们应该平等坦诚地对待第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做一个家长满意的老师——这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要力求做好,我们要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出色的业绩去赢得家长满意,这也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做一个同行佩服的老师?-—这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不仅是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问题,更是人品和师德问题,同行都说你好,你才真正的好;同行都说你行,你才真正的行。

做一个领导放心的老师——如果教学质量较高,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领导肯定放心。

3、大家时刻要牢记三句话:

师德为先——对学生有爱心,对岗位有责任心,对集体有荣誉感,对个人有成就感。

教学为本——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个教师追求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反思提升——教师可以不经常写论文,但不能不经常反思。

4、中青年教师还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努力珍惜岗位。第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第三,要有个人永恒的追求,展现亮点。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5 时 间:0426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

一、依法执教。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树立新的课程观,实施素质教育;自觉参加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学校;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二、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工作时间里不干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在职进修,树立优良学风,该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坚持因村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团结协作。弘扬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树立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思想,积

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讲究沟通艺术,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不搞小团伙、小集团;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八、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九、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并认真完成。

十、积极参加有益扩大学校影响,有利学校声誉与形象的社会活动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6 时 间:0510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衡量优秀老师的十个标准

一、把情感还是信息交流放在首位

建立在缺乏师生情感基础上的教学行为,是一种纯商业行为。一位成功、快乐的教师,非常重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舍得花时间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练习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小先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并不吝啬鼓励学生;课后找学生谈心,把好消息通过家长之口传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参加劳动、活动等。

二、把希望寄托于学生还是自己

教师要把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不要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当成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学生学习欲望的保持与增强,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状态的形成,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于各种能力的提高。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主动的学,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则会让自己拼命的教。

三、越教越多还是越教越少

有经验的教师把学生教少了,缺乏经验的教师把学生教多了。

所谓“越教越少”,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你的课堂教学,需要你教的学生越来越少;二是每节课需要你讲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教越多”,也有两层含义:一是需要你教的学生越来越多;二是每节课需要你讲的东西越来越多。

四、知识教了再学还是学了再教

学生学了再教比教师教了再学好!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教师课堂指令明晰还是模糊

明晰的课堂指令,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提高课堂效益,会让学生学得更有信心。

一条明晰的课堂指令必须包括如下因素:明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时间,完成这一任务的形式或办法,如何检查落实这一指令,甚至还可以包括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将得到什么评价等。

六、课堂的调动是有效还是无效

一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会愿意一天六七节课坐在教室里,而且总是听教师讲课。可以说,没有课堂调动的教学简直是不可思议。所以教师们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堂调动有意识地、最好是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七、相信学生的笔头还是口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笔头,比要被学生的口头给骗了。

八、教师使颈教还是学生勤奋学

教师使颈教是指这位教师勤恳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经常废寝忘食,甚至舍小家为大家。二是指教师只相信“书都要教师教了学生才会学”,每个问题都要教师讲了再让学生做。后直教师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只会教学生“学会”,而没有教学生愿意学而且会学。

学生勤奋学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学生喜欢某一学科或所有学科。他们为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倾倒,被学校班级的优良学风所感染,被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所吸引,有对学科学习充满期待的激情。二是指学生有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九、练习完成于课内还是课外

如果教师能够相信最有效的练习是课堂训练,就会自觉的把课堂从老师讲课的地方变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把最重要的练习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习同伴的帮助下完成。

十、道理是让学生感悟还是直接告诉

课堂教学有两个最主要目标:一是增长学生智慧;二是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自觉的把启迪学生心智与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最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也就是说,在他们心中,最满意的课是能够让学生增长智慧和感悟人生的课。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7 时 间:0524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1)对现实的良好适应

(2)了解自己,有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3)善于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情绪乐观、自尊、自制(5)统一协调的行为(6)乐于学习与工作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4.人际敏感。

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8 时 间:0607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材料

(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3.换个角度想问题

(二)调适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2.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

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9 时 间:0621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就是要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平凡意味着务实。当今中国已经走过了唱高调的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都变得越来越务实。务实就意味着从实际出发确定目标,意味着脚踏实地做事和实实在在地做人,也意味着实事求是地论人论事。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才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毁灭自己,不是照亮别人的必要条件,并且简单地毁灭自己也不足以照亮别人。

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10 时 间: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

1.教师关怀。教师关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师爱。教师关怀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关怀关系来阐明关怀,通过教师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关怀魅力使学生感觉到关怀的力量,以身教来加以示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关怀的熏陶,从关怀中学会关怀。教师关怀表现为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守望者。更主要的是,教师关怀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道德走向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成为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道德人。

2.教师宽容。所谓宽容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从学校来说,首先,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其次,学生作为无限发展可能的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教师有宽容的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当然,宽容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宽容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平等的尊重。宽容不是独白,而是双向的沟通。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感情流露,而是有限度、有理性地处理问题。

3.教师良心和教师责任。许多教师在处于社会地位不高和经济地位低下的境遇中,仍然固守在教育战线,行使着自己的教育权力,这就是所谓的教师良心。教师良心具有内隐性,深深地隐藏在每一个教师的内心,当遇到教育事件的时候,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所以,有人认为教育是一个“良心活”,但也正是由于教育良心的内隐性,它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在面临道德两难问题的时候,良心的力量可能就会削弱。所以,作为人生基本的教育良心,需要进一步地强化,由内隐而走向外显,这就是教师责任。教师良心是教师责任的起点,教师责任是教师良心的升华。所谓教师责任,就是在教师良心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较高的道德要求。

下载政治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测试题2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几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裂变及链式反应以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希拉德的推动下......

    政治复习资料2

    还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 ① 开设热线电话 ② 设立信访部门 ③ 推行电子政务 ④ 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要学会向......

    2014中考政治 2

    武胜县2014年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思想品德 (时量:60分钟满分:60分) 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本大题共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3......

    政治学习体会2

    政治学习体会 鞍山市四十五中学 王辉政治学习体会 通过本学期的政治学习,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

    政治提纲2

    第一单元  (综合)什么是哲学? 1. (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文化的活的灵魂”。 2.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

    政治必修2

    高中政治必修二 知识点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1.人民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

    政治学习2

    政治学习:时间2013.11.8.下午三点,地点:大多媒体 主持:杨书记 (摘要记录即可)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学习材料 11月12日,备受中外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对当前中......

    政治:4.1.2《财政的重要作用》教案2

    (新教材教案)第四课 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第一节 财政及其重要作用 第二框 财政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第一节第二框 财政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财政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