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4.1.2《财政的重要作用》教案2
(新教材教案)第四课 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第一节 财政及其重要作
用 第二框 财政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第一节第二框 财政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财政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事实材料的了解和收集,使学生了解财政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对财政的重要作用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财政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分四组)查阅相关资料:
A、我国国家财政所支持的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的资料(图片、文字或者图文并茂);
B、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经费的增长情况和我国中小学、中职学校、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的增长情况;
C、2004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比如:公共卫生建设、农民减负情况、救济救灾情况、“低保”情况等)的相关资金统计情况;
D、我国用于军队建设方面的军费增长情况。
2、教师收集好相关教学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后附)
三、教学过程
【新闻播报】 【内容导学】(略)师生点评(略)【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展示)
以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历史性的伟大变化集中地反映在: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4)教育、科学飞速发展,国防力量日益强大。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性问题设计】
近几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当前的经济增长,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加快了经济调整步伐,增强了经济增长后劲。
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表明我国从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
怎样看待我国财政政策的转变?【学生活动】 【分析探究】
【板书】财政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示+学生拓展)
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学生活动】请第一组同学展示网上检索到的国家财政支持的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的资料(图片或文字),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大型项目的资料,结合课本知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有:三峡水库、京九铁路、南昆铁路(如,我国南昆铁路的建设,就是国家通过财政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为修好这条铁路,国家先后投资180多亿元,如果没有国家的投资,建设好这条铁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家为什么要投资建设南昆铁路?因为,建好了这条铁路,可以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可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青藏铁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沈大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洋山深水港、上海隧桥工程等。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国家通过财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例如,南昆铁路的建成,改善了路网布局,它不仅是西南与华南沿海间最便捷的通道,而且还将与钦州的钦、防城港、北海及雷州半岛上的湛江一起,构成出海在通道,从而把地域辽阔、发展潜能巨大的西南内陆,与海岸线一长、交通发达的华南地区连接起来,形成“背靠在西南,面向东南业”的格局,对大西南的资源开发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起到促进作用)。(又如,京津唐高速公路的建成,由于公路质量的大大提高,动力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板书】
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学生活动】请第二组同学展示网上检索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经费的增长情况和中小学、中职学校、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情况
请同学思考并共同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家财力的支持?
(2)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事业单位,它们不同于企业。因为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少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国家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地一步说明,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板书】
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活动】请第三组同学展示网上检索的2004年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比如:公共卫生建设、农民减负情况、救济救灾情况、“低保”情况等)的有关资金统计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从而也就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如何理解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教师归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我国组织财政收支的出发点。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
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为,只有财政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丁基础。
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有,而大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就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主客观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意扩大,将不得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的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限制过高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增加工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减税让利,可以支持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及低税政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可见,财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现社会公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板书】
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学生活动】请第四组同学展示网上检索的:我国军费的增长情况
在80年代中期我国裁军100万,在中共十五大上又宣布裁军50万,但是,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提高了,2004年我国的国防支出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是离不开财政支持的。
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分配政策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将财政重要作用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所列的思考探究问题作为学习训练的内容,即:
1、根据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大型项目的资料,结合课本知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家财力的支持?
3、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5、如何理解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从而也就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如何理解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对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究的回答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相互结合,综合运用。
五、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
(1)以“2004年我国将改变从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学们怎样看待我国财政政策的转变?”自然进入了本课题的学习。
(2)请第同学们展示课前在网上检索到的国家财政支持的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的资料(图片或文字),并探究:从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大型项目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
(3)请下面的同学依次展示网上检索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经费的增长情况和中小学、中职学校、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情况;2004年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比如:公共卫生建设、农民减负情况、救济救灾情况、“低保”情况等)的有关资金统计情况;我国用于军队建设方面的军费的增长情况等。请学生思考并共同探究问题;为缓解县乡财政压力出谋划策。
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使生硬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习本课程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篇:高一政治【财政的重要作用】教案
财政的重要性 ALL BY 李宇暄 【引入】
财政
Department of Treasury 【字面解释】“财政”一词,二层含义:1.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2.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学是研究“财政”的学说,它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要来说】【政府的理财之政】
【回顾】 财政的内容? 财政的目的?
视频
讨论:有了财政 财政的实质?
社会财富的分配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国家实现其职责
我们才能…… ====总结:财政作用重大
【作用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上海地铁】
上海底下错综复杂的路线网
17号线全线模拟演练 冲刺年底通车试运营
经过3年多的紧张建设,17号线于近日顺利通过了试运营专家评审。目前,工程建设及运营单位正在对全线各项设施设备进行一系列综合系统调试及各项演练,确保青浦区首条轨道交通线路以最佳的运营状态服务周边市民乘客。
沿线串联起朱家角、青浦新城、赵巷商业区、徐泾镇、国家会展中心、虹桥枢纽等重要地区,对加强青浦区和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进一步完善全市
轨道交通网络功能有重要意义。
二、洋山四期无人码头
【作用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义务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增加教育投入”: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近些年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甚至连做演示实验的条件都没有;由于基层财政困难,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四处筹钱,被形象地称为“化缘校长”……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专设“经费保障”一章,并从四个方面作出规定,以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制定有关经费标准。草案要求国家制定并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草案要求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 ——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草案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由省级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应该能够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草案要求财政预算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政府决算和学校收支情况应向社会公布,审计机关应当将有关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主要影响:明确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
使命。新《义务教育法》同时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可以结合人才,科技创新)
二、【科研经费】
“我国全社会科研经费占GDP比重首超2% 2022年或超美国”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昨日(23日)联合发布的《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去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继续保持增长,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首次突破2%。
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邓永旭说,《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亿元,增长15%;继2012年我国R&D经费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后,衡量大国科技投入水平的最为重要指标——R&D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表明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作用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粮食补贴】
“2017年粮食补贴的标准已出炉,农民朋友们请做好收钱的准备!”众所周知,粮食补贴是国家为了提升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而设置的一项鼓励性政策,其真实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的农民回归到种田的老本行上来,以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面积荒废。
2017年粮食补贴的标准为:小麦每亩地补贴110元、玉米每亩地补贴105元、饲料地青贮等每亩地补贴70元、其他农作物每亩地补贴100元左右
二、【公租房】保证了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北上广深房价贵,又不能让人没房子住,衣食住行缺一不可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各种主体通过新建或者其他方式筹集房源、专门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出租居住的保障性住房,是一个国家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
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包括一些退休老人及残疾人。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
【作用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国产大航母】
“中国第三艘航母正式在上海开工确定用电磁弹射起飞
据媒体报道,我国在兴城的弹射基地已经建造了新的一条电磁弹射器,这款弹射器的作战能力比美国海军在“福特”级上装备的电磁弹射器还要更强一筹,相对于美国在电磁弹射上的技术,我国电磁弹射技术不但相对要优秀的多,弹射效率也更高一些。而美国海军弹射器的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在稳定性上,美国海军这种弹射器的稳定性只有500架次,在高强度作战的情况下,只需要半个月就会消耗完毕,而在海面上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航母是不可能回到港口进行更换弹射器的,因此“福特”级想要拥有足够的打击能力,至少要到2020年以后了,完整的作战能力至少要到2023年,这就是中国海军追上美国的最好机会。
第三篇:4.1.2 字处理软件教案
4.1.2 字处理软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2、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
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内容要够丰富。
二、教学要点: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这种情况,采取让学生自学并书写自修笔记的方式做课前准备,在自修笔记中学生会摘录下课文的知识点、自己的体验和感想等等。
三、教学组织: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寻求解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重点难点: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文字是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元素,要学会各种文字处理,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字处理软件既是一种信息加工工具,也是一种信息表达工具;文字是很好的信息表达方式,但在特定的场合,可以借助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表达;结构化和形象化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流程图、结构图、表格、项目、图形等。
一、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1、图形用户界面(GUI):简单易学
①功能菜单置于程序窗口的顶部,用户可以方便从菜单中选择菜单。②使用滚动条可方便用户在文本窗口中浏览。
③在选定一个对象之前,必须操作“选择对象——操作对象”这个方式
④软件将操作的结果直接显示出来
特点:直观、简洁、交互性强的友好界面,易于学习和掌握
2、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①即使像“录制新宏”等很少被用到的功能,软件中也要加入它们,因为只要有人需要,就可以随时使用这些功能。这给软件带来适应性。
②对于用户来说,只要能满足自己工作中的需要,并不需要熟练掌握某个软件的所有功能。
③在学习使用软件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最基本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扩充。
④即使用户不掌握某个软件,他可以借助“帮助”命令进行学习。
3、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如: Word97 → Word2000→Word2003;Wps教师版→Wps专业版→Wps学生版
FrontPage97→FrontPage2000→Dreamweaver4.0
所谓文字处理就是进行文字类稿件的输入、编辑、排版和发布。
二、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经常使用字处理软件加工处理各种文本信息。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信息的特点,选取适合的文本加工工具来处理文本信息。目前,我们经常使用的字处理软件有:WPS,Word,记事本,写字板等。
文字处理特别适用于一般办公人员的应用需求,它具有文字输入、编辑、排版和打印等基本功能,如果需要,您还可以在文档中加入动画、声音或电影。
字处理软件的一般操作:撤销、重复、新建、打开、关闭、保存、文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设置字型、字号、设置背景、插入图片、图片环绕、艺术字等等)
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排版工具: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金山公司)
文稿演示工具:powerpoint
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排版的一般要求:
区域划分清晰,版式美观,易于理解
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合理
布局平衡合理,易于观看和检索
页面风格与主题相符,形式新颖
背景能很好地衬托出主题
图片、图片使用合理,能提高访问者兴趣并有助于理解相关文本
实践:电子小报的分析与制作“菁菁校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实践内容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电子小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在这份小报中有一个效果是实现Word中的图文环绕,我让学生自己探索图文环绕方式,只要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要求。
另外,从这节课开始我没有采用网上提交作业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举手示意,这样的效果反而比较好,一来同学之间有了竞争意识,谁快谁好一目了然,另外也避免了网络提交作业时,有同学复制别人作业的坏处,今后类似的作业提交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说课4 字处理软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字处理软件》。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明本课。
一、教学理念
下面来说说我的教学理念: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习惯于把精力放在模仿某些操作方法上,而忽略了知识系统的学习。在这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学习,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路人”,带领学生在这个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二、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第2部分——字处理软件。这一节在本书中比较特殊。纵观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工具软件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少。本节是学生掌握文本处理的开端,也是掌握文本处理的基础,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文字处理基础,对Word、powerpoint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能力。而且大部分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目标 本节课的只是目标有三点:①了解每种字处理软件的特点,以及应用的范围。②认识几种不同的字处理软件,并能熟练操作其中的一种。③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能力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去体会、对比各种不同的字处理软件,最后总结归纳,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时间,激发学生对字处理软件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不同的字处理软件,了解各种字处理软件的特点以及应用的范围,能够根据我们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难点是在了解几种字处理软件之后,能够熟练的运用其中的一种进行文字处理。
六、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提问法、讨论交流法、启发教学法以及演示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准备这次活动中讲授三种字处理软件:Word、powerpoint、frontpage,教师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上课时进行演示讲解。
七、过程
第一部分是引入: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接着放映幻灯片,幻灯片的内容是一张精美的电子报。接着我通过提问:大家知道这张电子报是如何做成的吗?从而引入课程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授新:即讲授如何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字处理软件有三种:word,powerpoint,frontpage。
首先按照教学准备,分别请三组的组长上台来演示他们准备好的内容。比如第一组同学上台来演示自己组所准备的word作品。演示完成后,教师提问:通过这位同学的作品,我们能知道word这款软件都能完成一些什么功能呢?都有哪些特点呢?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得出学生自己的答案。接着教师指出word程序的主要应用范围,并针对word程序中几个主要的命令进行讲解,如:文本框、图片、段落、艺术字等。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糅合到学生作品当中去。最后来一个过渡:下面我们有请第二组的同学,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对于powerpoint,frontpage的讲授与此相似,这里不作说明。
介绍完三种字处理软件后,引导学生进行再一次的讨论,找出三种软件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部分是深入:教师提问:既然我们已经知道word、frontpage、powerpoint软件的功能十分强大,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使用“记事本”和“写字板”这样的软件吗?如有必要,为什么?试举出一个例子。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得出结论: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操作。
第四部分是总结:教师先提问:通过以上三种字处理软件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文字处理软件都有哪些特征呢?并经过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用板书列出。共有三点。最后我再进行小结:今天通过欣赏三个小组的精彩作品,我们学习和比较了不同的文字处理软件,也认识到怎样去选择合适的软件来工作。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消化今天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谢谢大家。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六、板书设计 字处理软件
一、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1、Word:
2、powerpoint:
3、frontpage:
二、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1、GUI界面:简单易学
2、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3、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所授学科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宏观——微观的过程
②、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有什么发展?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③、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2)、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相对应
包括:知识目标:识记、理解、运用、能力目标、思想觉悟
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上升到能力。
依据:①、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
②、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③、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依据: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②、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③、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
能起到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重点;难点则是因生而异、因校而异的。
4)、教材的处理: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文、小问题......2、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依据:
①、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②、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
③、教师的教学实际水平,要扬长避短。
目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预计达到什么效果?
选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作性、新颖性。
3、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包括: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评价教学效果,巩固新课。
1)、导入: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换位思考)。用什么方法导入?有什么好处?能有什么效果?
2)、讲解: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独立完成的?
②、在新课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结果?有哪些思维定势须克服?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
③、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3)、评价教学效果:(反馈)
不仅仅是课堂练习,还包括提问。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针对重点、难点;系统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作性。
4)、归纳总结(小结):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
5)、板书
第四篇:政治教案2
课程名称:
政治(邓小平理论)
第6单元(节),2学时,授课时间2010年04月05日,地点3702
项目/主题: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
1、能领会社会主义的法律精神。
2、能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其运行方式。
3、能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知识目标:
1、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恪守法律规范的行为习惯。
3、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4、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和运行机制。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材、参考资料与媒体: 《政治》
教学条件(环境): 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概要:(包括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案例: 谁有权制定法律?
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村民大会当场举手表决,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这一规定。有一天,村民孙某的两只山羊再次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时被守护人打死。孙某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声明表决时自己并未举手同意这一规定。案例分析: 本案中村委会的行为不是立法活动,村民大会通过的规定不是法律,不是法的表现形式,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因而,孙某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律的特征和创制?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概念与特征
1、法律的概念
关于“法律”,日常生活中可做各种解释,如方法、办法、法则、定律等。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法,是指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的特征
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具有如下特征:
(1)法律是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其特点之一是它调整人们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法律由专门机关制定和解释。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制定法和对法的解释,则应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实现。
(3)法律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每个社会成员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其他社会规范并不都是将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4)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直接表现为国家意志,谁对法的违犯,表现为对国家意志的挑战,因此对违法者,必须以国家的名义予以制裁。这种制裁,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制裁,而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5)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严格程序。法的调控不是针对某个人的,也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时间,而是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在连续的某一时期均有效力。法要按程序制定,按程序执行,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要遵循程序,而不允许随意更改或变化。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2)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 志的体现;
(3)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由 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3)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4)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5)国家强制力和人们自觉遵守相结合的统一;(6)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法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是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依据我国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十类。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我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活动的基本原则等。我国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2.法律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其中刑事、民事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等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4.部门规章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5.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即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下同)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且仅在本地区内有效。
6.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政府规章仅在本地区内有效。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区、自治州、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
8.特别行政区的法
特别行政区的法是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制定或认可,在特别行政区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因此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渊源具有一定特殊性。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均做出了具体规定。
9.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建军事规章。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10.国际条约
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具有规范性内容的国际协定以及我国批准加入的国际条约,也是我国的法律渊源。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的体系是一国以所有现行法为基础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存在的法的整体。现代法的体系,通常指一国所有现行法按一定标准组合为若干部门法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法律部门则是依照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的手段为标准,对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军事法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明智的创制者也并不从制订良好的法律本身着手,而是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崐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1、法律制定的概念、特点
(1)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又称立法,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法律制定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会、国家立法机关等)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或法典)和法律的活动。(2)法律制定的特点。
第一,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活动的法律形式之一;
第二,法律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第三,法律制定是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我国《立法法》第3条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基本任务,集中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价值取向,因此是我国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2)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我国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三,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第五,有选择的汲取和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和外国的立法经验。
3、法律制定的程序
法律的制定程序又叫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或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起草阶段,这一阶段从提出的立法建议被列入起草工作开始,主要是指围绕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草案进行的各项工作,如进行有关的调查研究,草拟具体的法律条文,按照立法技术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同有关机关、组织和人员协商、征求意见等,直到把草案提交有权制定法律的机关进行审议、讨论,准备阶段即告结束。
第二,确立阶段。法律制定的确立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通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种立法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有关的四个程序进行的,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法律草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法律制定的确立阶段较之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在形式上更法律化、制度化和程序化,通常所说的“立法程序”,主要就是指这个阶段的过程和步骤。
第三,完善阶段。法律制定的完善阶段又可以称为法律制定的后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和补充;法的实施细则的制定;法的废止;法的整理;法的汇编;法典编纂。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1、法律实施的概念
法律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法律实施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规范的活动,而且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只有通过法律实施,才能把法律规范中设定的抽象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转化为人们实际的法律活动。
法律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和守法等方式。其中,前三者又称为法的适用,根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法律实施的方式分为:法律遵守和法律适用。
2、法的适用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法律适用有广狭两种涵义。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从狭义上说,法律适用专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也称司法或司法适用。
3、法的遵守
法律遵守,即通常所说的“守法”,是指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保证各项活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三)法的效力、法律解释、法律推理
1、法律效力
广义上理解,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法的强制性。狭义上理解,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适用。(1)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其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2)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生效的地域范围,即法在哪些地方具有拘束力。(3)法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对哪些人具有拘束力,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是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说明。
3、法律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导未知的判断的活动。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一般的说,法律推理存在于法的整个实施过程。法律推理包括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所以,辩证推理是在缺乏使结论得以产生的确定无疑的法律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推理。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点评学生搜集的资料:人治与法治的不同
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原则和方略。人治一般是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推崇个人权威;而法治一般同民主政治相联系,强调统治者通过法律来治理,提倡一般性规则的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实行法治,要依法治国,不搞人治。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正确认识法治
1、法治的基本涵义
法治是现代行之有效的、首要选择的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之道。其基本内涵是: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其它手段。即“依法治国”。
(2)法治是一种民主基础上的制度模式。法治社会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有了法律制度并不一定就是法治社会。通常所说的法制并不必然是民主的,它完全可以为专制制度服务。而法治正是指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制模式,法律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法律首要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权利。(3)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即依法办事。
(4)法治体现了一系列价值的法律精神。这种价值和精神包括:法律至上,即当法律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应当服从法律而不是权力者个人的意志;善法之治,即通过民主的手段制定科学的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权利本位,即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法治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人民的利益、公民的权利;平等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和正当程序,即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的行使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尤其要受到法律程序的制约。
(5)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因此它必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具有由低到高发展的阶段性。
2、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所谓法制,从广义上说,就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核心因素是现行法系统(即法的体系),同时还包括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即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和一系列的法律实践(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和法律解释的活动)。
一般来说法治就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就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守法的原则,亦即依法办事的原则。
法制和法治尽管是两个概念,但它们毕竟是密切联系的。法制也好,法治也好,它们都要以法律为核心内容和因素;它们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它们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法制和法治尽管存在着上述联系和共同点,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系统,更多的是就静态意义上讲的。而法治包括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普遍的守法原则,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同政治民主相联系的;法制是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政权就有法制,而法治则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一个国家可以有健全的法制但不等于实行了法治,有了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法治;它们各自在语言表述上,无论中文还是外文也是有区别的。
总之,法制和法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混淆起来。
(二)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具体来说,依法治国应该包括以下涵义:(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当然的是治理国家的主体。
(2)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必须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集中群众智慧和反映客观规律的宪法和法律来进行。
(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杜绝以言废法、以权凌法、因人改制的现象。
(5)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能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国泰民安;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我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实现;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说来,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是具有人们可以遵循的代表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利益、体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和切实可行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国家。
(2)是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完善的行政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力的监督制度,有着高素质的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人员,有着崇尚法治的人民群众的国家。
(3)是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司法,公民依法活动,国家机构的权力受到法律有效制约,公民权利和自由有充分和切实保障的国家。(4)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追求共同富裕的国家。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确认、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4)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需要做好如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努力;
(2)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反腐倡廉,努力建设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3)健全司法制度,推进司法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正和独立的司法体制;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社会主义监督制约体系;(6)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努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7)增强依法治国观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思想基础;
(8)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从严治党,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
复习思考题:
1、法律的一般含义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课程名称:
政治(邓小平理论)
第7单元(节),2学时,授课时间2010年4月12日,地点3702
项目/主题: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能力目标:
1、能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2、能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知识目标:
1、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1、国家安全问题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
2、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教材、参考资料与媒体: 《政治》
教学条件(环境): 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概要:(包括实施步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课程导入:
随着国际交往关系的愈益扩展,对一国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安全问题由原来主要表现为国内事务而日趋国际化,变得更加紧要和复杂。因而,特别需要加强安全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提高人们认识、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的水平,增强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能力。此外,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过去的诸多研究禁区不同程度地走向公开化,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展开。维护国家安全决不仅仅是某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必须通过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国家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大力提高人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使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更自觉、更有力的作用。
案例:
吴某、马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案
被告人:吴某,男,31岁,某通讯社编辑。
被告人:马某,女,29岁,某通讯社编辑。
一审查明:1992年3月被告人吴某与前来北京采访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香港《快报》的记者梁某相识,梁唆使吴某搜集中共十四大的报告稿。同年10月4日,吴利用工作之便,将本单位的有关人员内部传阅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私自复印一份,当日下午,吴某指使被告人马某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将报告非法提供给梁某。尔后,梁某私自安装传真机,将报告发送给《快报》,10月5日,《快报》全文登载了报告。梁某于10月21日,给吴、马人民币兑换券5000元。
法院审理认定二被告系共同犯罪,他们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并向境外泄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吴某系主犯,马系从犯。根据全国人大《关于严惩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补充规定》,判处吴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马某(认罪态度好)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二被告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护原状。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被告人吴某、马某向境外人员提供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损害了国家安全,因此,应当定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可见,当行为人向境外人员告知国家秘密,只有达到危害国家安全程度的,应当认定为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问题: 运用所学刑法理论分析本案。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带全局性的两大战略问题。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和避免,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要求,国家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我国内政和威胁我国安全。“四化”建设、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家安全观
安全是综合性的,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的有机结合。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安定。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
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要顺应冷战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综合使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宣传等各种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长治久安,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国家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其指导并与之协调。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周边和亚太地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是内向型、防御型、和平型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不会欺侮别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容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这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和西方大国外向型、进攻型、扩张型的安全战略根本不同之处。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概括为:“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促发展”。卫主权,即捍卫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捍卫和维护海洋权益。求和平,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周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保稳定,即确保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谋合作,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谋求与所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环保、跨国犯罪等领域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发展,即以加快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国防力量,发展民族团结,发展生态环保工程,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案例:
被告人孔峻凌,又名孔宪能。因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犯罪,于2001年4月16日被抓获,次日被襄樊市国家安全局刑事拘留,同年4月27日被逮捕。湖北省襄樊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称:1999年5月以来,被告人孔峻凌多次向美、日驻华使、领馆等境外机构写信联络,妄图寻求境外机构的支持,成立非法组织,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指控被告人孔峻凌的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第一款、第一百零六条之规定,构成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告人孔峻凌犯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01年4月16日起至2002年4月15日止),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法
国家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统一、独立、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公共秩序、社会秩序、公民和国家的财产及其他权利等各个方面的安全。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国家的政权以及与政权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广义的国家安全法,是指一个国家所制定的涉及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规范,总和起来就称其为广义的国家安全法。狭义的国家安全法,是指以国家名义系统的规定有关维护国家安全并形成一定体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就是我国现行的狭义的国家安全法。
(二)国家安全的种类
1、领域内的国家安全和领域外的国家安全
领域内的安全,是指国家安全对国家内部来讲,政权是否巩固,制度是否牢固,各种统治秩序是否正常,国家的一切权力是否在国家内正常、顺利的行使。领域外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对外是否独立,是否享有主权,其领土是否完整。还包括国家的外交活动,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否正常和稳固。
2、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上的安全
根据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划分,国家安全可分为政治上的安全和经济上的安全。政治上的安全主要指专政的政权、社会制度以及统治地位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既指作为经济基础的所有权形式、分配制度的安全,又指生产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3、领域的安全和政治制度的安全
领域的安全,主要是指国家领土的安全,即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不可分列,抵御外来侵犯等方面有关的安全。政治制度的安全,包括统治制度的安全、国家不变颜色及政权安全。我国国家安全的维护,是有一个庞大的保护体系来完成的,涉及到的主体是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团体、公民个人;涉及的法律保障来自于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保护国家秘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我国的国家安全就是由这些主体和法律共同维护的。《国家安全法》只是对国家安全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进行保护,同时指导国家安全工作。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下列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1)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2)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3)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4)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5)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的。
(四)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7)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
1、义务
《国家安全法》对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作如下七个方面的义务规定:(1)教育和防范、制止的义务;(2)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的义务;(3)及时报告的义务;(4)如实提供情况和协助的义务;(5)保守秘密的义务;(6)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义务;(7)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2、权利
《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或者依法检举、控告的公民和组织,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只有依法行使,才能受到保护,如果故意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的,要依法惩处,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有国家就有国家安全工作,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无论处于什么社会形态,或者实行怎样的社会制度,都会视国家利益为最高、最根本的利益,将维护国家安全列为首要任务。所以,每位公民都应当成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维护者。
第一,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安全涉及的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
第二,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依法保护国家安全。
第三,要善于识别各种伪装。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失国格、人格。
第四,要克服妄自菲薄等不正确思想。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与利益自不待言,也有别人没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和秘密,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等等。也就是说,再富有的国家不可能应有尽有,再贫穷的国家也不可能一点没有别国羡慕的东西。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但又是不可小视的国家。所以,作为中国人要挺直腰板,决不妄自菲薄、悲观失望。要看到我们也有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特色”,有一系列国家秘密和单位秘密。对这一切,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在许多问题上产生错误的看法,乃至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情来。
第五,要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做斗争,以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新的国家安全观?
2、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包括哪些?
3、公民应承担哪些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课程导入:
视频影院播放:冲动的代价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包括按照逻辑程序来进行的理性思维,也包括随情感而去的非理性思维活动。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依法行政、依法行事。社会问题通常是一个复合性问题,往往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多种因素。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评价,那么法律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
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生总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法律思维方式也不例外。人们对法律思维方式问题的关注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强音。时代需要人们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要进行法律思维必须具有一定量的据以进行法律思维的“基础”。法律思维的“基础”决定着法律思维的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这些“基础”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法律心理层次,主要包括思维者对法律态度、情感等非理性因素。
法律理论层次,主要包括对法律概念、原理、规范的掌握程度,其中法律概念最为重要,它是法律思维过程中推理、分析与判断的基础,所谓法律思维主要就是运用法律概念、术语来进行思维。
法律经验层次,主要包括思维者对法律生活的体验,如阅读过多少案例,旁听过多少审判,参加过多少诊所式法学教育,以什么身分参加法律实践等都会影响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方法是进行法律思维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可以把法律思维方法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思维过程的操作方法,如刑法中的定罪、量刑等方法,民法中的明晰法律关系及其归责方法等;二是作为理论工具的方法,如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价值衡量等方法。
(二)法律意识
1、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法律意识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敦促公民自觉守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公民自觉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一种知法、守法的法治观念,而且包含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尊重,对法律规范的内在服从,是一种内化的、自觉的法治观念。因此具备了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2、法律意识的分类 对法律意识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从社会政治属性的角度,可以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它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法律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现行法律往往是对立的,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起消极作用。
(2)从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阶段上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形式。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理性阶段,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自觉的反映形式。
(3)从意识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个人法律意识是具体的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意见和情绪,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一个人的法律实践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法律意识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层、阶级、政党、民族等社会集合体的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是群体内的个人法律意识、群体间法律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法律意识总要受其所属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影响;而群体法律意识也不可能脱离个人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法律意识,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因此,社会法律意识往往是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总的反映。
(4)从专业化、普及化程度的角度,可以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职业法律意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专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的法律意识。群众法律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解。在群众法律意识中,法律心理通常占有很大成分,缺少专门的法律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所以,有必要在群众中普及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水平。
3、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法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主体和客观环境的有机结合,对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坚持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严格依法办事,反对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特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其现状和水平看,建设的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举世公认。但放到世界大环境之中比较,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法制建设仍面临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加强立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加强法律实施的思想保证,是加强守法的重要条件,总之,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手段。同时,搞好立法,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必将形成良好的法制氛围,为增强法律意识创造了条件;搞好法的适用,坚持法的实施中的基本原则,必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最现实的、最生动的法制教育。总之,社会主义法制对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法的作用。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任务。同样重要的是使社会主义的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以实施,充分发挥其作用。法的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反映法对社会的规范程度,直接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程度,并对人们的法律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地说,法的作用发挥得好,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的作用发挥得不好,则极不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甚至形成相反的、消极的法律意识。
(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除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良好的执法状况、健康的法制氛围之外,人们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对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同样是重要的。宣传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典型案例分析、违法犯罪的危害和教训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包括有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在特定的时间,组织专门的人,到特定的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教育等。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法律权威的概念
权威,一方面,是指把一些人的意志强加于另一些人;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含有尊严、权力和力量的意思,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
法律权威是一个具有广博而丰富内涵的概念。法律权威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法律至上,即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最受敬重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
第二,法律至圣,即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最高的威力。法律一旦被侵犯,不管违法者是谁,无论是个人或机关,都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第三,法律至贵,即法律至为重要。“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所提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第四,法律至信,即对法律的真诚信仰。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与崇尚是一条沟通法律与社会的金色纽带。“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二)法律权威的结构
法律权威的结构由两方面构成,即外在影响力与内在影响力。
法律的外在影响力,它主要是通过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三个要素来建立和维护的,它是任何社会类型的法律的共性,只是它在专制社会被变成淫威(也是一种类型的权威或影响力)。
法律的国家性指法律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制定和颁布,是国家意志的表现,适用于国家主权界域。法律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具有被普遍遵守的效力,所以法律的国家性派生了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的责任性指法律包含了大量命令和义务的内容,并且违反这些命令和义务则引起相应的法律后果,它是人们必须履行的责任。
法律的强制性指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律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和保障。法律的内在影响力表现为法律自身内容与施行方式的优良品质。它的内容是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的,它的方式是人们信任和崇敬的。“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宗教之所以受到教徒的无限膜拜,根本的一条是它在教徒们心目中是一种信仰。法律能否实施得好,关键在于有无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信仰。对法律的信仰是指法律被人们信赖,法律受人尊重,受人爱戴,受人推崇,受人敬慕。而信仰的基础则是法律为人们熟知、需要和信赖。所谓法律为人们所熟知,并不只是指法律制定出来之后简单地要求人们学习和了解,而是应当制定出一些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被公众认可的规范或者是制定之后很快能被公众认可的规范。所谓法律为人们所需要,是指人们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要求法律存在并发生作用;所谓法律为人们信赖,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的信任和依赖,强制不可能换来信赖。
法律的内在影响力主要是靠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三个要素来树立和维持的。法律如果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生活与生产的行为习惯,即具有习惯性,并且,法律的内容是以利益的机制进行导向的,即具有利导性,那么法律就会为人们所熟悉和需要。法律具有内在影响力还在于它的执行方式的程序性。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法律规范不需要通过国家机关的强行要求而被人们自觉运用于生活或生产,相反,有些法律规范则会出现三令五申、屡禁不止的状况。其原因除了法律上的权利规范与义务规范之区别外,恐怕与法律是否深得人心、深入人心有重要关系。
法律外在影响力与法律权威的关系相当于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之关系。外在影响力是法律效力意义上的,法律权威是法律实效意义上的。我们说“法律具有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是就法律效力意义上的权威而言的,当法律的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与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相结合时,就是实效意义上的权威了。
(三)法律权威的养成
法治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是法律现代化唯一正确的方向,而若要实现法治,首先必须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地位。但这势必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旅程。在我国,不仅既无法律权威的传统,而且现实中培植法律权威也会遇到重重的障碍,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孕育着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基于此,法律权威的养成便有了其必要性。法律权威的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第三,立法过程中,注重法的稳定性与实用性;第四,司法过程中,法官的裁判应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情况同样对待的精神;第五,培养社会大众的权利意识,唤醒民众以法为据,为权利而斗争。
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学习成果评价:
采用案例教学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危亡,进而讨论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冲动的代价,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方式,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教学小结: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使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掌握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号召大学生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案检查记录:
检查者签名(盖章)
****年**月**日
第五篇:4.1.2 字处理软件 教案1
4.1.2 字处理软件教案
实习教师:洪华燕
一、教材分析
字处理软件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程中的第四章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介绍了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字处理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并学会根据不同信息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字处理软件来加工文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2、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
3、理解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些Word的制作等实用技能,以增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与热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操作。难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四、教学过程
前面的章节,我们学习了文字的编码,今天就来学习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加工文字信息。在学文字信息加工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理解明白字处理软件既是一种信息加工工具,也是一种信息表达工具。(1分钟)
一、常用的字处理软件(3分钟)我们常用的字处理软件有哪些呢?
微软系统自带的“记事本”和“写字板”两个应用程序。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文件的保存、简单编辑等)。Word是Office套装软件之一,也是目前强大的字处理软件之一。而WPS是我国金山公司自主开发的优秀字处理软件。
另外,文稿演示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也可以用来加工文本。排版工具: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金山公司)文稿演示工具:PowerPoint 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 weaver
二、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5分钟)
比如,我们在使用word或wps等软件进行文本处理时,可以发现字处理软件通常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下列选项中,哪个是错误的?
A、图形用户界面,简单易学
√ B、功能比较丰富
√
C、更新缓慢,难以迁移
× D、个性功能选择
√
1、图形用户界面(GUI):简单易学
①功能菜单置于程序窗口的顶部,用户可以方便从菜单中选择菜单。②使用滚动条可方便用户在文本窗口中浏览。
③在选定一个对象之前,必须操作“选择对象——操作对象”这个方式。④软件将操作的结果直接显示出来。
特点:直观、简洁、交互性强的友好界面,易于学习和掌握。
2、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①即使有很少被人用到的功能,软件中也要加入它们,因为只要有人需要,就可以随时使用这些功能。这给软件带来适应性。
②对于用户来说,只要能满足自己工作中的需要,并不需要熟练掌握某个软件的所有功能。
③在学习使用软件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最基本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扩充。
④即使用户不掌握某个软件,他可以借助“帮助”命令进行学习。
3、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如: Word97 → Word2000→Word2003;Wps教师版→Wps专业版→Wps学生版
FrontPage97→FrontPage2000→Dreamweaver4.0 我们应该学会一般方法,触类旁通,关注如何应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最有利于完成任务的处理软件。
所谓文字处理就是进行文字类稿件的输入、编辑、排版和发布。
三、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1分钟)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经常使用字处理软件加工处理各种文本信息。不同文本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加工表达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信息的特点,选取适合的字处理软件来处理文本信息。应用字处理软件可以编排出美观的版面,设计出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以满足我们对文本信息加工的需要。
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要怎么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演示:(5分钟)
五、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来加工文本信息。
六、随堂练习
完成4.1.2 字处理软件学习记录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热点时事: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来导入课题,符合热爱祖国的三维目标,但是我没有一条线讲下去,而是跳到讲班报、电子海报的制作。班报没有给学生一个框架,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进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