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答记者问
2013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就此相关问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于11月19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楼继伟指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形成了改革理论和决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对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论断,也是一大亮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这是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科学把握现代国家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当前财税领域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对财税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基础和支撑作用的准确定位,以及对财政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
《决定》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楼继伟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其主要内容: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税收将不再是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转为预期目标,从而克服以往预算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二是完善税收制度。稳步推进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使税制更加合理化,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楼继伟指出,当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这次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
一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如果预算以平衡状态为重点,每年财政收入就必须完成预算安排,否则就会造成赤字扩大。这样一来,客观上容易带来预算执行的“顺周期”问题:当经济比较热的时候,完成收入任务比较容易,财税部门会倾向于少收点,民间的钱越多,经济就会越热;当经济比较冷的时候,完成任务不容易,财税部门为了完成任务就倾向于多收,民间的钱少了,经济就会更冷。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财政收支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这是一项重大转变,带来很多变化。比如,税收不再是任务,而是预期,财政收入依法征收,该收多少就收多少。
二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年度预算审核重点由收支平衡转到支出政策上,收入预算从任务改为预期,预算确定的收支平衡状态在执行中有可能被打破。为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就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一方面是建立跨年度弥补超预算赤字的机制,另一方面是建立中长期重大事项科学论证的机制,对一些重大项目不能一年一定政策,要有长远考虑,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
三是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现在的预算公开更多的是财政收支情况的报账,简单公开账目。以后预算将更多地推进政策公开,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预算。
楼继伟同时表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事项,是解决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的重大举措。
据统计,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7类、15项规定。2012年仅财政安排的上述7类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就占全国财政支出的48%。
楼继伟指出,支出挂钩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促进有关领域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僵化,肢解了各级政府预算安排,加大了政府统筹安排财力的难度,全国财政从中央到县四级都要求挂钩,不符合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容易引发攀比,部分领域甚至出现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两张皮”、“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这也是造成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资金投入重复低效的重要原因。他表示,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对现有挂钩规定进行认真清理,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增强财政投入的针对性、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把这些领域作为重点予以优先安排,确保这些领域事业发展的正常投入。完善税收制度
谈到完善税收制度问题,楼继伟指出,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税制改革的方向是,根据“五位一体”总布局、总要求,改革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推进依法治税,理顺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在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职能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奠定更具适应性、有效性的税制基础。
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调整消费税制度征收范围、环节、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资源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特别是征管职能划分,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决定》还明确提出,要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楼继伟对此解读说,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优惠政策过多过滥。据统计,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共有30项,同时还有一些正在申请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项目。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这些都必须下大力气清理整顿。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扎实推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清理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执行到期的应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要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应尽快转化为普惠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应与税收优惠政策脱钩,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同时,严格禁止各种越权税收减免。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谈到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问题,楼继伟指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实际上是涉及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问题。在事权划分中,首先应明确哪些是中央事权并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哪些是地方事权并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哪些是中央委托地方事权、中央相应承担支出责任,哪些是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相并明确各自支出责任。
目前我国中央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不够合理、不够规范,一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宜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重叠、共同管理事项较多。这种格局造成目前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只占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中央通过大量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会不同程度地干预地方事权,地方也无动力做好本不适于地方承担的事务,造成行政效率偏低,制约市场统一、司法公正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他表示,今后要按照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要求,在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共事务的受益范围、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以及激励相容性,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度加强中央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减少委托事务,中央和地方按规定分担支出责任。
楼继伟强调,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以后,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根据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楼继伟还谈到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他指出,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要求,下大力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减收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二是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归并重复交叉的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对保留的专项进行甄别,属于地方事务且数额相对固定的项目,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第二篇: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算理等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并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首先得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得打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有关抽象的知识利用教具将其转换成直观形象容易理解的知识,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
学生利用教具动手操作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使学生在利用教具及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疲沓松懈下来时,还可以运用教具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再次兴奋起来,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中蕴藏知识,知识联系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的教具,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联系到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又一次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具的使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突破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或表象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能更好的让学生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教学效
率,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算理等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并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进一步拓展,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首先得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得打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有关抽象的知识利用教具将其转换成直观形象容易理解的知识,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
学生利用教具动手操作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使学生在利用教具及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疲沓松懈下来时,还可以运用教具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其再次兴奋起来,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中蕴藏知识,知识联系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的教具,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联系到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又一次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具的使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突破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或表象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能更好的让学生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如何发挥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发挥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
作用
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地区的形象代表。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尤其要发挥脱贫攻坚的“尖兵”作用,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融资服务等方面,实施“滴灌式”精准服务,着力破解扶贫发展难题,确保贫困户脱贫增收。
一是抓产业促发展,解决贫困户持久增收的问题。针对贫困村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村第一书记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资源,依托“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模式,抓好所在村产业的培育发展。同时利用贫困村已有市场主体,引导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手把手教技术,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能力,或通过劳务收入或土地入股分红,实现带动致富。
二是抓项目强根基,解决贫困村基础保障的问题。针对贫困村基层设施较为薄弱的实际,在真实掌握所在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贫困村第一书记要积极加强与扶贫部门、帮扶单位以及派出单位的沟通联系,为驻点村找项目、跑资金,争取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扶,改善派驻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积极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村内建设文化广场、公共厕所、游步道路、村庄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三是抓融资引活水,解决脱贫“内生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资金短缺困难,贫困村第一书记要
积极发动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协助贫困户与企业、当
地农村商业银行签订用工、人股分红、贷款协议,加快完善
相关手续,分批发放贷款,同时多方联系龙头企业、大型家庭农场及专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组建产业扶贫小组,协助开发扶贫产业。同时,支持扶贫对象参与“牲畜托养”等产业扶贫开发,或自主选择较好的生产经营项目发展生产。
第五篇: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如何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
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如何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
------------------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实施纲要》也提出 “惩治腐败,必须从严”。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预防腐败体系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是构建惩防体系的必由之路
在惩防体系中,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这两大方面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统一于惩防体系的总框架中。
(一)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是构建惩防体系的内在要求。在构建惩防体系,有效预防的本身包含严厉惩治的要求,严厉惩治的结果又有利于有效预防的深入。因此,只有在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中坚决遏制腐败的多发高发势头,才能有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的建成和完善。抓好执法办案工作,提高打击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犯罪案件,不仅能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严明党纪国法,向广大人民群众表明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对腐败不可动摇的决心,而且让广大党员干部受教育,自觉拒腐防变,加上有关制度的完善和各方面监督的加强,这显然是构建惩防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一以贯之地认真抓好。
(二)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是形成惩防合力的重要手段。《实施纲要》指出:“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在构建惩防体系中,教育侧重于教化,具有说服力;制度侧重于规范,具有约束力;监督侧重于制约,具有威慑力;查处侧重于惩治,具有打击力。只有这四者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才能形成惩防合力,有效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从实践看,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育很经常但不扎实,制度很齐全但流于形式,监督很广泛但不到位的情况下,以查促教、以查促建、以查促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是严格教育、严守制度、严加监督的后盾,是形成惩防合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促进惩防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增强干部群众对惩治腐败的信心,让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反腐倡廉工作中,形成更大的惩防合力。
(三)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是提高惩防能力的重要基础。惩防体系的作用要通过提高惩防能力来发挥。惩防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而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则是提高惩防能的基础。因为执法办案一方面履行的是打击惩处职能,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严肃党的纪律、严肃国家法律,坚决查办违法犯罪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发挥着治本的建设性作用,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反复查找我们在预防腐败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深
化改革、创新体制、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的政策和措施之中,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预防腐败。因此,我们不光需查办具体案件,更要注重源头治本,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惩腐能力,充分发挥惩防体系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惩防体系对惩治腐败工作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构建惩防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从根本上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实施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查办案件既要有案必查,又要依法有序。对腐败分子,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做到不错不漏、不枉不纵,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办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程序是基础,法律是保障。案件不论大小,每查一个案件,都必须把严格执法,文明办案,保护人权,打击犯罪的要求贯穿到初查、立案、侦查取证、强制措施、赃款赃物收缴等各个环节,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涉嫌大案要案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特殊身份的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必须按有关规定严格审批、严格管理、慎重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案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纠正和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现象;才能确保办案工作严格依法进行,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公正性;才能全面落实办案要求,有利于拉强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质量意识;才能把每宗案件都办成“铁案”,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二)查办案件既要惩治腐败,又要教育保护干部。在办案过程中,既要履行惩治职能,又要履行保护职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要树立查出案件,揪出腐败分子,给国家或集体挽回经济损失是成绩,澄清是非,解脱了干部,又教育保护了干部也是成绩。看办案成绩,既要看查了多少案件,又要看否定了多少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成案数多少来衡量,查案不应下指标,定比例、搞攀比。在办案中,要坚持实行惩处与教育相结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如2002年至2004年,我县纪委监察局对违纪党员干部综合运用纪律处理和组织处理两种手段的案件有13件13人,其中,采取政纪处分和调整工作岗位并用4人;党纪处分和解聘职务并用4人;政纪处分和解聘职务并用3人;政纪处分和免职并用1人;行政处分并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人。既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又严肃了党纪政纪。做到惩处与教育相结合,既严厉打击极少数腐败分子,又教育挽救团结大多数。
(三)查办案件既要注重治标,又要着力治本。要针对案件中暴露的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一方面要选取一些典型案件,运用这些反面教材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使其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利用查办的案件开展警示教育,是我们发挥办案工作治本功能的重要方面,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优势。如我县纪委、监察局利用本县近年来出现的先进典型人物和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编成一本正反面典型教育资料《激浊扬清》,下发到全县各级党组织作为今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基本教材,“利用我县正反典型编一本书,运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对所查办案件的深入剖析,要针对案件中暴露
出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及时制定规范,明确纪律要求,及时堵塞漏洞,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治理。充分发挥办案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三、如何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以有效地构建惩防体系
惩治腐败工作在构建惩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构建惩防体系中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工作,《实施纲要》提出的“严格依纪依法办案,提高执纪执法水平”,要求我们十分重视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办案各项制度,探索办案规律,取得办案的综合效果。
(一)建立健全各项办案制度,规范依法办案行为。建立健全各项办案制度,是办好案的基础,也是严格执法的保证。因此,要根据构建惩防体系的总体精神,用制度来管人、管案,把制度建设和制度的执行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接待、受理、初查、立案、侦查、起诉等各项制度,杜绝办案中的逼供信的违法行为,吃拿卡要报的不正行为。这样,不仅有利于依法办案,更有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健全和完善办案各项制度,要不断改进办案的方式方法,提高办案专业化水平;健全和完善办案各项制度,有效避免有案不查、查案不力,以及冤假错案的发生。健全和完善办案制度,要建立健全大要案的协查机制,加强与上级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审计等机关的协作配合,形成突破案件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五大能力建设,提高办案水平。提高惩治能力建设,首在适应、贵在发现、重在突破、严在执行、要在促防。这是提高惩治能力建设,提高办案水平的必由之路。一是在适应能力建设中,要应对形势,转变观念,增强大局意识、法治观念,创新思维;二是在发现能力建设中,要捕捉线索,掌握主动,变坐等办案为主动出击,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把案件办透;三是在突破能力建设中,要固定证据,揭露事实,选准主攻方向,讲究办案谋略,增强科技含量,形成办案合力,成功突破案件;四是在执行能力建设中,要严格执法,顶住说情、贿赂的干扰,确保办案到位,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和法律的有效性;五是在促防能力建设中,要深化延伸,治本抓源,充分发挥办案的特殊教育功能、预防功能、监督功能。这五大能力建设又环环相扣,互为依托,构成执法办案的系统工程,是全面提高办案水平的关键。
(三)注重查案综合效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三者统一是查办案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围绕“第一要务”开展办案工作,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打击破坏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腐败行为,努力取得好的经济效果。当前,要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违纪违法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受贿、行贿、挪用公款的案件,金融、土地管理等领域以及物资和服务采购中的案件,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和经营管理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要严肃查办党政干部、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特别要围绕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办案工作,致力于查处与民争利的案件,对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分子,从严惩处,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反腐败斗争和预防犯罪的实际成果,努力取得好的社会效果。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教育失误者、惩处腐败者、追究诬告者,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优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