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久贵《灾害的救助》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灾害中的救助 王久贵
教学理论依据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理解把握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并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交流、合作、互动完成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资料的活动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当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知识;体验当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灾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护。并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面对灾害临危不惧及坚强的意志和品质。教材分析
1.无情的灾害(不可抗拒的一面)
了解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灾难,认识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教材选取了地震、洪水作为详例,这是中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同时从全球的角度,了解其他自然灾害。
2.灾害预防与预报(人为可控的一面)
本话题主要内容是自然灾害的规律与基本常识。暗含的议题是虽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人们一直为应对自然灾害不懈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已经采取了预防和预报措施。意在告诉学生,只要依循大自然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灾情预测和防灾方面的知识。3.灾害中的救助 教材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1)心理层:学会冷静、智慧地面对灾害。
(2)知识层:灾害自救小常识,包括怎样逃生,正确保护自己。(3)情感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本课所谈灾害主要是自然灾害,与四年级上册涉及的火灾、拥挤踩踏有区别。
●在分析灾害现象和原因时,可以结合上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灾害是人为造成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有其自己的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全是来自于灾害本身,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慌乱和对灾害来临时自救知识的匮乏造成,因此应该学会一些灾害自救互救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常识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和痛苦,但人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意识到灾害无情人有情。
法制教育渗透: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让学生明白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 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面临灾害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的常识和技巧。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到面对自然灾害时,从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人民解放军的救助、人民群众的救助等不同方面,感受到灾害无情人有情。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可怕的自然灾害
(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是巨大的,意识到面对灾害时,应该学会自救)
1、师:地球上常常会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呢?
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雪灾、火山爆发、海啸…… 师:这些灾害是大自然中的不可避免的,让我们再来的感受下这些可怕的自然灾害吧!课件出示——自然灾害图片。
2、师:看见我们美好的家园就这样破坏、生命瞬间消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好大啊!生2:这些自然灾害好可怕!
3、师:我这还搜集到这样一条新闻报道,出示课件——统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1:地震的破坏力很大!
生2:我发现在自然灾害面前应该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逃生,这样会安全一些。
4、引入课题。
师:对,逃生是人的本能,怎样逃生才是最正确、合理的呢,如何将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灾害中的救助》。课件出示——课题 活动二:灾害中的自救
(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科学的自救方法)洪水
1、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洪水方面的地图吗?出示课件——显示中国江河分布地图。(显示贵州地区)
师:找到贵州所在地。从这幅地图中你认为我们这儿最易发生什么自然灾害? 生:洪水。生:滑坡
(解说:1998年的夏季,暴雨一场接着一场,长江里的水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冲破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许多孩子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变成孤儿,泪水、血水交织在一起)
2、师:同学们,假设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洪水,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个试验。相信这个试验能给你启示。
(课件——播放紧张音乐)假设洪水来了:请两组同学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
采访逃生最快的小组同学,请问你们的经验是什么? 生1:我们一个个的出来,不拥挤 生2:女士优先 生3:不能慌张
3、师: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灾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冷静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4、师:安全疏散后,我们往哪里跑呢?
出示课件——讨论:假如洪水来临时,往哪里跑最安全?(有时间逃跑)生1:高处跑
生2:比方说屋顶、山坡、大树等等
师:出示课件——假如洪水已经来了,我们来不及撤离?又该怎么办呢?
生1:抓住逃生的悬浮物品 生2:制作逃生筏
生3:等待救援,带好简易食品
5、师:同学们的方法,很科学又合理,让我们再来听听主持人的一些逃生好建议吧!出示课件——洪水自救。地震
1、联系身边的例子,引入地震自救方法讨论。
师:虽然我们本地区容易发洪水,其它灾害比较少发生,可我们总有出门的时候啊,我的哥哥在今年出差的时候,就差点遇上了雅安地震,当时由于一些改乘飞机了,想起来真是让人感到后怕!我也为哥哥感到幸运,不过想,假设要是真遇到了该怎么办呢?
2、小测试:师:假设遇上了地震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测测吧!检测地震自救安全系数,看谁的方法最合理、最科学,自救安全系数最高。
A、卡片抽取题目检验。(指名学生代表大家抽取地震发生时的所在位置)
B、快速选题,说出选择道理。情景一:高层楼房
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正处在……,怎样逃生?(小组讨论交流)。生1:不能坐电梯,躲到空间跨度小的地方 生2:保护好头部 生3:关掉煤气、电源 生4:可以躲进厨房
生5:保持冷静,在余震过后,迅速撤离 情景二:公共场所
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正处在教室、电影院、商场、体育馆……,(请某以小组同学模拟示范,其他小组同学观看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同学作为地震自救专家,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生1:我认为应该可以躲在坚硬的桌子下面 生2:我觉得应该远离天花板上垂吊的物品 生3:保护头部是对的 生4:躲到空间跨度小的地方 ……
情景三:室外(大家一起交流)
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正处在室外,又该怎么做?才能将伤亡程度降至最低? 生1:保护头部 生2: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生3:远离高层建筑物
生4:远离危险地区如:加油站、炼油厂……
3、小结。
师:如果发生地震了,应该学会根据当时所处的场所和情境,采取相应措施,把我们的伤亡程度降至最低。
4、师:就拿08年汶川地震来说,在救援过程中就出现这样的生命奇迹。请看这样一组数据,课件出示——汶川地震100小时生命奇迹。
师:100小时:1 人获救 117小时:1人获救 148小时:2人获救 164小时:1人获救 179小时:1人获救 ……
216小时:1人获救
266小时后:80岁的老人,从废墟中解救出来
5、师:刚听到你们的感叹声一阵一阵,甚至还为他们鼓掌,这是为什么啊?
生1:没有想到这么久了还有人活着,真是生命奇迹啊!生2:我为他们感到高兴,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生3:真不简单……
6、师:假设你被困住了试想一天后,你会怎样?3天后呢?5天过去了,此时的你又会怎样呢?
生1:一天后,我感到很害怕,想有人来救我,又怕没有人来救,心里很恐惧
生2:三天后,我会觉得没有救我的希望了,我要放弃我的生命了 生3:五天后,唉!我想我的生命要终结,我放弃我的生命
7、师:这种情况下人的生命信念最为脆弱,可你们看看他们却坚强的活着,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生2:我们一定要坚守生命信念,才能赢得宝贵的生命 生3:不管怎样,都不能放弃生命,要勇敢的活下去!
8、小结。
师:说的真好,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坚守生命信念,才有生的希望,同时,我们国家、政府也不会放弃、不会抛弃这些受灾地区的人,虽然灾害是无情,但人是有情的。活动三:灾害无情人有情
(活动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意识到灾害无情人有情)
1、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汶川地震的感人事情吧!出示课件——感动中国音频图片。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1:我感动的流泪了,除了感动只有感动!
生2(含着眼泪):我觉得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会去帮助受灾的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解放军叔叔尽全力帮助受灾地区的人,真让人感动。
生3:我也很感动,我想对灾区的朋友们说,虽然你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是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中国13亿人,都会来帮助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师:我的感受和大家一样,感动中国,感动常在。当灾难降临在我们面前,国家领导人送来了真切的关怀和问候,让我们感到心里很踏实,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我们的解放军叔叔,他们的来到让我们心里感受到很安全,全国人民互帮互助,他们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心里暖暖的,共筑中国友好大家庭,共圆中国梦。
2、师:我们不能仅仅沉默、难受,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你们看我们华师附小的老师和学生也积极参加了献爱心活动。课件出示——华师附小献爱心活动回忆一下,我们是不是也参与了捐赠活动呢? 生1:我参加了捐书活动 生2:我参加了捐钱活动
生3:我将衣服捐给了灾区的小朋友
3、师:当你和身边的人在为受到自然灾害的人们捐款捐物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 生2:我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他们,我认为很值得
生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觉得捐款捐物时我心情很激动,希望能够去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4、小结。师: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当我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灾害无情人有情。我国《防震减灾法》就有明确规定: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第三十九条 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此时我想起温总理说过的一句话:课件出示——温总理说过: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师:现在我们要说: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 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5、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还小,以后有可能会在祖国各地工作,也许走到更远到世界上的某一个国家,我们无法避免这些自然灾害,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心态、学会科学的自救方法、拥有坚定的生命信念,在党和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没有战胜不了困难。大家说是不是? 生(坚定有力的齐答):是!师:另外还应该注意
6、拓展。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家为自己制作一个灾害自救手册。出示课件——灾害自救手册。板书:
灾 害 中 的 救 助 冷静的心态 灾害无情 科学的方法 人有情 坚定的信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教 学 反 思
通过课堂教育实践,《灾害中的救助》基本是按课前计划顺利实施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由于不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的知识量不丰富。同时,为了能让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并进行整合,使其活动在明理、探究、导行环节中逐步拓展渗透。
导入新课的设计是延续了我在以往品社课中“情境感悟”学习的一个教学思路,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显著的效果,让学生在灾害图片的引导和文字的叙述下,深刻地意识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全是来自于灾害本身,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慌乱和对灾害来临时自救 12 知识的匮乏所造成,因此学会一些灾害自救互救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活动二是整个课堂中突破教学重点的部分,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合理的自救逃生方法和技巧。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乐于参与演练,让大家知晓面对自然灾害时,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和应用科学的自救方法,来使伤亡程度降至最低。在“检测地震逃生安全系数”的教学环节中,我提供了三个场景“室外、公共场所、高层楼房”,运用讨论、模拟场景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救逃生方法,这样一些活动设计比直接向学生灌输科学的自救方法条例更易于被接受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较好的体现了品社课堂的活动性。
最后的教学环节,是本课内容情感教育提升的一个过程,也是这节课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地方。运用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在潜移默化的互动设计中,并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活动,在感动中明白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的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让学生们意识到灾害无情人有情。同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让学生明白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总之,整节课的将教学重难点及各个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达到了高年级品社课的实效性,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语言还有待进一步概括与提炼、教学应变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在教学实践中让品社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第二篇:灾害救助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2 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 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30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 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5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
4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民政部组织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 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 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4.2.2 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4.2.3 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4 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
4.2.5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4.2.6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 加强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覆盖省、地、县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3.2 以国家减灾中心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 充分发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对地监测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 救灾装备准备
4.4.1 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 民政部、省级民政部门及灾害频发市、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5.1 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4.5.3 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 社会动员准备
4.6.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 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 在已有2.1万个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6.4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 健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省(市)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4市对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0省(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 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7.2 每年至少组织2次省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两年至少组织1次地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省或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及乡镇民政助理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5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预警预报
5.1.1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5.1.2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 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1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民政部报告。民政部接到重、特大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地(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的报告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5.3.3 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6 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6.1 Ⅰ级响应
6.1.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 启动程序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
6.1.3 应急响应
由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
民政部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减灾委主任报告,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6.1.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6.2 Ⅱ级响应
6.2.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 启动程序
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进入Ⅱ级响应。
6.2.3 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副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
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
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向国际社会发出救灾援助呼吁。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6.2.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 Ⅲ级响应
6.3.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较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3.2 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
6.3.3 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员会秘书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省(区、市)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灾害损失较大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有关部门组成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赴灾区,及时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
6.3.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报告减灾委副主任。
6.4 Ⅳ级响应
6.4.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一般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 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决定进入Ⅳ级响应。
6.4.3 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
6.4.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减灾委秘书长。
6.5 信息发布
6.5.1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6.5.2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7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灾后救助
7.1.1 县级民政部门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7.1.2 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1.3 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7.1.4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5 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7.1.6 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7 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7.1.8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9 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 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 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省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10日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7.2.2 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7.2.3 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国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4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5 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7.2.6 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7.2.7 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8 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2.9 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8 附则
8.1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为满足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要,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4”方案,即发射四颗光学小卫星和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 国际沟通与协作
按照国家外事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8.3 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8.5 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
灾害救助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大的水灾、旱灾、风灾、冰雹灾等自然灾害不断,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为做好灾民的救助工作,中国建立了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中国,各级政府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救灾支出,用于安置和救济灾民。1996年至2001年,全国各级财政救灾支出达到212.6亿元,向3.9亿人次的灾民提供粮食、衣被等救助。灾害救助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
1、灾害救助的基本情况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而且发生频繁。一般年份,每年全国成灾人口一亿多人,受灾人口近2亿人次,倒塌房屋大体在200—3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每年需要救助的灾民一般在6000—9000万人。
1994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1996年和1998年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9-2001年又连续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其中1998年的洪涝灾害和1999-2001年的旱灾为建国以来最重。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的洪灾,长江干堤九江大堤一处决口;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溃垸1075个,淹没总面积32.1万公顷。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1.8亿人(次)受灾,成灾1.2亿人(次)。2002年,我国发生了旱灾、洪涝、风雹、台风、地震、沙尘暴、雪灾和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民政部会同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共同核定,2002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4711.9万公顷,其中成灾2731.8万公顷,绝收655.8万公顷;全国共有3.7亿人(次)受到各类灾害影响,其中成灾2.3亿人(次),因灾死亡2840人,紧急转移安置471.8万人;倒塌房屋175.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总计1717.4亿元。全国成灾人口2.3亿,需要救助的灾民70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175万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或亲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向灾区提供救灾资金和物资支持,全力帮助灾区抗灾救灾。1994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灾害救助的财政专款平均达22亿元,接收分配救灾捐赠款物总值171.4亿元,紧急转移安置灾民7270.7万人次,解决了2亿多人(次)的因灾缺粮困难,为3000多万人(次)提供御寒衣被,为1亿多人(次)因灾引起的疾病提供了救治,恢复重建倒塌房屋2000多万间,数千万倒房灾民因此受益。
2002年,中央有关部门全年共下拨各类抗灾救灾资金55.5亿元,用于灾害救助的专款25亿,社会捐赠款12亿元。同时,国家每年向灾区安排大量生产贷款以及出台灾区减免税收等政策,及时解决了灾区人民的吃、穿、住、医等困难,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的稳定。2、2002年的减灾救灾
2002年,民政部门围绕建立灾民紧急救援体系,全面规范救灾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紧急救灾能力。在灾情管理方面,初步建立了灾情快速报告制度、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会商制度和灾情专家评估制度。在救灾款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了救灾资金的管理分配机制,规范了中央救灾补助标准。
一是明确了按照应急、恢复重建、荒情救济三个阶段安排中央救灾资金;
二是进一步严格了中央救灾资金申请、办理、拨付的程序,缩短了中央救灾资金办理、拨付的时间;
三是对中央救灾资金从省下拨到县及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央救灾补助标准过低,严重脱离救灾实际的问题。在备灾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了中央救灾储备物资数量,制定完善各级救灾预案,组织开展救灾演练,各地的紧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紧急转移的受灾群众24小时内得到救助紧急救灾目标。
2002年,民政部门在减灾工作方面的主要进展: 一是筹建国家减灾中心,拟定国家减灾中心的技术系统总体方案,执行有关项目的设备采购、技术合作与培训,以及减灾中心系统应用、灾害监视跟踪、灾害分析评估以及减灾辅助决策、紧急救援等事项。
二是启动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减灾项目,目的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三是举办国际减灾日座谈会。
四是在中国重庆进行山地灾害救灾抢险演练及山地灾害减灾经验交流会。五是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立项。
3、中国灾害救助的主要特征
●“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工作思路。1994年以来,救灾分级管理体制作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救灾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扩展。从内容、形式到运行机制等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地方列支救灾资金呈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1995年,全国省级及其省以下各级政府列支救灾资金8.4亿元,比1994年增长50%以上;1997年为14亿元;1998年为27.5亿元;1999年为12.1亿元;2000年为15.74亿元;2001年为18.71亿元。截至2001年,全国所有省级和绝大多数地级、县级财政都列支了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部分乡镇也列支了救灾款,地方各级财政救灾预算列支总数达到了中央救灾款预算的一半以上。
●建立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制。1998年起,民政部承担了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解决了过去救灾工作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部门间协调性较差、信息沟通较少、抗灾救灾工作多头宣传等问题,整合了救灾资源,增强了救灾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救灾工作的效率和救灾资源的使用效益,使我国救灾工作逐步迈向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政府灾害管理的宏观综合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立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在民政部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省级及省级以下一些灾害易发地区救灾应急预案正抓紧制定。2002年3月,一向作为抢险救灾重要力量的我国军队正式把抢险救灾作为一项正规军事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预计到2003年,国家、省级、地区和县级救灾应急预案将形成完整的体系。
●建立灾害救助信息系统。中央、省级、地区和县级灾害信息网络并投入业务化运行,构建。2001年1月1日,我国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风云二号B”正式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的气象观测。每遇大灾,24小时内中央就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地方所采取的措施,并能对灾害进行初步评估,提出救灾对策,实现灾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及时沟通。
●建立灾害救助物资仓储网络。目前,沈阳、天津、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西安等8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10多万顶救灾帐篷和一批棉衣被,专项用于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灾民救济工作的紧急需要。各地特别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积极落实了救灾储备制度,建立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开始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在紧急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灾害救助的资金管理。各级政府加强了救灾款使用管理,明确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救灾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和救灾捐赠款物“专款专物专用、集中使用、统一制定分配方案、分头组织实施”的原则,规范救灾款物基层发放程序,做到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政策公开、数额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加强灾害救助的立法工作。民政部目前已经拟定了抗灾救灾领域国家标准体系,抗灾救灾《基本术语》标准和《救灾捐赠》标准正在紧张编写,《救灾工作条例》目前也正在着手制定。救灾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将标志着我国的救灾工作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灾害救助的工作展望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民政部门将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继续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加强救灾预案、物资储备、信息评估、紧急救援和综合协调工作,全面实行救灾经费专户管理和救灾款物规范发放,努力提高救灾工作水平。
社会救助法明确遭特大灾害地区救助资金来源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救助标准
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崔清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1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对财政困难的地区和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地区,中央财政按照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意见稿明确指出,社会救助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开展救灾募捐并接受国内外的社会捐赠。受赠的财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公益事业捐赠的规定使用。同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对社会救助款物的使用情况依法实施监督。
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自然灾害预警和自然灾害发生后,紧急疏散、转移、抢救和安置受灾人员,并为其提供食品、饮水、医疗、衣被、临时住所、日常生活用具、心理抚慰等应急救助。自然灾害的危害消除后,受灾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受灾人员恢复重建因自然灾害倒损的居民住房。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第二年春季以及其他困难时期,受灾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提供食品、饮水、取暖、衣被、住所和医疗等临时生活困难救助。
据国务院法制办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日益完善。但是,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须通过立法加以解决,其中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民政部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与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第三篇: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地震与生活》课程论文
题 目 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姓 名
陈娇 所在学院
商学院 专业班级
金融081班 学 号
084770502 日 期 2011 年 4 月 22 日
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以汶川地震为例
陈娇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都说天灾无情,那是因为天灾是我们无法用人的行为制止的。比如地震,回头看,就中国而言,地震不是年年有,但哪一次不是“地动山摇”、刻骨铭心的?地震带来的不仅仅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更可怕的往往是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也许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地震过后我们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减少其带来的伤害。生在四川.重庆,本文仅以汶川地震为例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自己关于减少次生灾害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汶川地震;防震减灾;救助
Discuss about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
Chen Jiao
(College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Ruthless said natural disasters, it is be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that we can not act to stop.Such as earthquakes, looking back to China, the earthquake is not occurring every year, but each one is unforgettable? Earthquake not only brings houses collapsed, casualties, even more frightening “secondary disasters” are often caused by an earthquake.Perhaps in an earthquake when we can do nothing, but after the earthquake a lot of things we can do to reduce their impact on damage.Born Chongqing, this paper is only an example of earthquake hazards and some views on reducing the disasters of an earthquake.Keywords: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the disaster of the earthquake of Wen Chuan;protecting against earthquake;salvation 引言
1.1 正确认识地震
地震可怕,那么究竟什么地震?地震即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在全球范围内,地震的发生是极其频繁的,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
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一次地震如何称为大地震?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烈度则是在波及范围内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1.2 地震的危害
提到地震,人们总是心有余悸,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人。如果不是生在重庆,亲身感受到了08年汶川地震的“疮痍”,我真的无法体会地震过后触目惊心的画面。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频度较高,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地震灾害。1.3 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有原生、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之分。原生灾害即是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诱发灾害是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人的心理创伤等; 次生灾害是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在这种程度上,诱发灾害也包括在次生灾害里面。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及震后救助
2.1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
地震次生灾害按成因不同可分:物理性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海啸等等;心理性次生灾害,如盲目避震、心理恐慌等等。
地震次生灾害按地区不同可分为:城市、山区、沿海地区和水域次生灾害。2.2 以汶川为例谈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汶川大地震不仅在四川省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邻省市也引起了大范围的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全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截止08年7月21日,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统计数据为:遇难69197人,失踪1879人,受伤374176人,受灾4620万人。房屋损坏为593.25万间,倒塌346.19万间,另外还有铁路、桥梁、电力、通讯等等损失。造成这么大的损失,除了震级高,房屋抗震标准低,防震意识比较薄弱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受灾地区如映秀镇、北川等都位于高山峻岭的狭谷地或河漫滩,而它们往往又是活动断裂带的所在地。在地震的作用
【3,4】下,就会诱发大量此生地质灾害,加上震后灾区降雨,更加重了灾情。归纳起来,汶川地震此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面开裂、错动和不均匀沉降以及土石坝失稳与破坏等等,其总数量累计达到数万起之多。3-5而且此生地质灾害可以以多种形式并存,而且可能混杂在一起,如滑【】
【5】坡的旁侧可能与崩塌相连。而由地震所引起的地表破坏分布范围卧龙至青川,大小次生灾害5563起,其中四川境内4406起,这次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4】控制,其次还有地形的影响。
地震发生了,我们心痛、难过,但是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尽一切努力重建家园。地震往往会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及时救治伤员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尽早恢复常规医疗诊治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避免“次生灾害”——灾区医【1】疗服务确实的发生。
另外,地震过后往往会有很多污染,灾区人民的食、住都要引起重视。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比如:加强灾区卫生防病宣传、加强饮用
【8】水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关于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现状的建议
3.1 我国地震活动情况
3.1.1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
地震时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我国自1949年以来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比例的分析显示:海洋与林业灾害比例为1%;地质灾害比例为4%;气象灾害比例为49%;地震灾害比例为54%;其他灾害比例为1%。
60%50%40%30%20%10%0%海洋与林业地质气象地震其他三维柱形图 1
图1 3.1.2地震分布图
图2 3.1.3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①特点:频度高;强度大——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8.6级地震,2008年5月12号汶川8.0级地震;分布广;震源浅——深度大都小于30公里;城市灾害严重——交通瘫痪、供电中断、火灾、水库大坝垮塌、灾民的心理恐惧。②发展趋势:地震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增长速度快,城市灾害、社会灾害日益严重,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地震灾害死亡率较高。3.2防震减灾研究现状
地震次生灾害是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作为次生灾害诱因的地震本身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地震灾害的概率性模型更能反映灾害的本质,目前国内外次
【2】生灾害模型大都假定条件过多,一般是一些限定条件下的确定模型。另外,分析可能需要一些控制参数,而这些参数的确定性会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观盲目性。
地震次生灾害本身涉及多个行业的地震灾害,其发生机制、扩大或蔓延模型、灾害的有效控制等规律性研究困难大,其借助的相关学科的已有分析方法考虑因
【2,7】素不够全面。
3.3 地震灾害的“预”、“防”、“救”
“预”是基础,包括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前兆,比如一些动物的行为异常。野生的虎、狼、鹿、鹰、天鹅、蛇、甲鱼、青蛙、蚂蚁等,对将要发生的地震都较为敏感;人工饲养的马、牛、狗等也在地震前有所反应。动物行为的异常在目前地震分析,尤其是临震预报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6】因为绝大多数动物行为异常集中在震前1~2天,主要是震前10个小时。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地震谣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防”是重点,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加固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建立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教育宣传、演习等等。
“救”是关键,包括地方政府的急救措施和灾民的自救与互救。3.4 几点关于提高我国防震减灾措施的建议 3.4.1城市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城市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发生次生灾害的危害性大大增加。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石油化工、广播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力度;加强城市公园等避难场所建设,拓展 城市防震减灾的空间。3.4.2不设防的农村
对于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和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讲,防震减灾的工作更是尤其重要和紧迫。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要进行宣传,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地震,这样才不会盲目乐观自己住的是安乐窝,也不会草木皆兵的自我恐慌,改变农村不设防的现状。另外,要努力提高农村地区的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医疗水平,以致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都更有保障。
总的来讲,要加大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科技投入,尽量提高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防患于未然;地震发生时,运用各种逃生技巧进行自救和互救;地震发生后,不离不弃,不放弃任何一个被困的伤员,不放弃任何一个重建家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彬,胡波,李娜,王小莉,范萍,白煜.地震后尽早恢复常规医疗以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 30(10)[2] 赵振东,王桂萱,赵杰.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研究现状[J].防灾减灾学报,2010,26(2)[3]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 9(13):387—394 [4] 孙晓宇,周成虎,郭兆成,张俊,苏奋振,张丹丹,吕婷婷.汶川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J].地质学报,2010,84(9)
[5] 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吴树仁,王献礼.四川地震次生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6] 黄赞.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1)[7] 张义忠,汤书昆.我国地震灾害治理中的知识共享制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6)
[8] 刘劲松,刘亚平,唐煜辉.地震灾害后防病工作的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5)
第四篇:灾害中的救助3
灾害中的救助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学习常见的自然灾害中的应对措施和逃生方法;学习在自然灾害前自救互救的方法。能力目标:在灾害面前冷静、清醒,能自救和救人;
情感目标:
1、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英雄少年的团结,友爱与坚强。
2.、要拥有危难中坚韧勇敢、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和良好心态。(心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承前谈话,引入课题: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几种自然灾害,也了解了它们的危害。请问大家:当灾害来临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逃生)是的,逃生,离开险境,保全性命。那么,怎样避免灾害中的伤害呢?在灾害来临的时候,让你们又该做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灾害中的救助》。(板书课题)活动一:掌握方法,科学逃生:
我们的家乡鹤岗可以说是块风水宝地,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但是,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更何况鹤岗这两年已经有过几次轻微的地震了,还有1998年的那次全国性的洪水,鹤岗不少住平房的家里进了水。所以,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有应对的办法,争取科学逃生。那么,科学逃生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教材43页,44页地震和洪水中的逃生方法,请同桌之间一起自学,并且把你认为最值得重视的逃生方法说给同桌听。
下面,请大家汇报你认为值得重视的逃生方法;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值得重视的逃生方法,也就是说,那一条都不可忽视和轻视;
课前,同学们还搜集了很多逃生方法,下面,在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尤其是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方法,搜集到的同学要对组员特别强调强调。
同学们分享了不少逃生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你们的教室在平房,假如因为下大雨水进了教室,而且水位在不断上涨,此时,你们怎么做?
假如我们正在这间教室上课的时候,有地震发生,而且晃动很厉害,已经不适合向外逃生了,从那时候,我们怎么做?
假如我们还是在这间教室,有地震发生,但是晃动很轻微,我们怎么做?
对,我们要有秩序地向楼外疏散。疏散过程中,能不能拥挤?(请看实验)
咱校每年都对我们进行逃生演习训练,对于这对于突发事件来临时有秩序地疏散很有必要。可是,现在你问问自己,演习时,你认真了吗?(请看学校演习视频)为了自己和他人的性命,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逃生演习这件事。我们都知道,汶川地震的时候,就是因为叶志平校长坚持经常领着老师和学生进行逃生训练,全校2200多名师生仅用一分三十六秒的时间,全部安全有序地从教学楼跑出来站到了操场上,没有一人伤亡。
小结:《弟子规》里页这样告诉我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当我们的人生面对灾难、逆境、挑战的时候,我们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慌里慌张,也不要畏惧退缩,更不能鲁莽轻率,做到科学逃生。(板书: 科学逃生)
(在学生汇报中,教师要用好心理辅导技能,及时解释、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做好开放式提问等。注重运用尊重、倾听、重复、开放式提问心理辅导技能)
过渡语:可是,一旦我们没能及时脱离险境而被困,这时候,我们又该做到什么呢?(学生先说)活动二:意志顽强,坚守生命:
是的,当身处险境时,除了科学逃生外,被困者坚强的意志品质,对生命的坚守和信念,以及相互间的鼓励和帮助,都会给人带来更多生的希望。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先看我们教材45页何亚军和牛钰的故事——(学生自由读)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说到坚守生命,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小男孩不放弃的信念终于等来了爸爸的救援。
像这样在灾难中顽强坚守生命、互相帮助的事例有很多,谁能再给大家讲一个?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到: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板书:坚守互助)
过渡语:的确,在灾害降临的时候,坚守互助不可少,坚守互助太重要了。在受灾后,人们常常看到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听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这部分的教学中强调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是珍爱生命,二是相互帮助,在此环节中,我要注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关注、尊重,让学生在谈感受中升华思想。)活动三:倾情奉献,大爱无疆:
请看教材46页,人们都在做什么?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大家看到了吗?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就说为汶川地震捐款的事儿吧,咱们班的同学捐了很多钱,每个人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为自己的爱心鼓掌吧。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字,汶川地震后,我们国内的捐款共计500多亿,这个数字相当惊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所以,哪怕有人只捐了一元钱,你也不要认为微不足道,因为那不是一元钱,而是一瓶矿泉水,或是一袋儿方便面,那更是一颗能温暖灾民的滚烫的心。所以,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呀,在我们的大中国:“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善举乘以14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那14亿分之一。(板书:爱心奉献)
在这里,老师还要介绍同学们认识一个组织,一个公司和两个伟大的人:
要让大家认识的组织是红十字会,有哪位同学了解红十字会,跟大家介绍一下。
红十字会的内容在教材46页,大家迅速扫读一下,红十字会的标志是什么?它代表什么意思?(红十字时候由五个方块儿组成,代表五大洲,所以,他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在历次大灾大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板书:红十字会徽标)。
我要让大家认识的公司是王老吉,(打图片)他在汶川地震中捐了一个亿。所以,以后我们喝饮料就喝王老吉,因为他爱国。
我要让大家认识的第一个人是亿万富翁是陈光标(打图片),他得知汶川地震后,亲自带着挖掘机,背着钱袋子,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灾区,一路上边救灾边向灾民送钱;
我要让大家认识的另一个人一个捡垃圾的老人,他在汶川地震后把拾废品换来的钱投进了捐款箱„
《弟子规》里有这样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该这样相互关心,相互支撑,让灾难远离,让这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看板书,再加半句让板书完整些。齐读板书的三句半。
这节课上到这里,请同学们拿好你的学习用品,以地震演习的方式快速回到自己班级去。
板书:
第五篇: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汾阳市西关社区
灾 害 应 急 救 助 预 案
西关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为建立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救助能力。健全防灾、减灾、避灾、救灾防范机制,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社区应对灾害能力和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措施,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东庞社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基本原则。
灾民救助工作是指因遭受突发性灾害,对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给予的社会救助行为。
西关社区灾民救助工作在街道党工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据民政工作救灾职责,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应急救援与生活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紧急响应与长期准备相结合的原则。
灾情发生后,社区主要负责收上报灾情、组织人口疏散、灾民安置、接收管理发放救灾物资,与有关部门配合提供和分配救灾物资,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对受伤人员及时与卫生医疗部门联系,进行救护。
(二)适用范围。凡在社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泥石流、水灾、冰雹、暴雨、雷电)、地质灾害(地震、滑坡)、生物灾害、疫情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因安全事故产生的火灾,毒气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符合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根据灾害预警和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由西关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视情启动报警预案。
(三)救助对象。
凡本社区(居)民,以及在社区区域内遭受突发性灾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
二、预案启动的条件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预案:
(一)市、街道办救灾应急指挥机构,气象、防汛、防疫、公安消防等灾害管理部门发出预警及相关预案已经启动,预期灾害将对社区区域内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二)发生全社区性自然灾害或多个社区同时发生灾情,造成大范围人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给予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保障的。
(三)发生区域性自然灾害,受灾区域在实施救助过程中,需要民政部门给予紧急救助的。
(四)其它重大灾害,涉及灾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上级预案启动的同时,受灾处预案同时启动。
三、救灾应急准备
(一)资金保障。根据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体制,按情况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编制自然灾害救济预算,社区每年也要编制自然灾害救济预算,并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逐年有所增加,提供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物资储备。做好救灾储备金的预留,根据灾民所需的衣被、帐篷等物资,除积极请求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外,并对社会仓储、物流资源进行登记、定购等方式适时征用,并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物资、信息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政府各部门现有储备资源,及时调运所需物资,实现资源共享。
(三)救灾装备准备。社区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移动电话、计算机、照相机等设备和装备。
(四)社会动员准备。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为灾民救助工作提供资金和物品援助,规范社会捐助工作。社区、社会捐助接收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
(五)疏散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的设立。按照街道党工委、政府要求,根据受灾规律、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等情况,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分级规划、设定安置场所,划定疏散转移路线。
(七)救灾队伍组成。社区组建有30人的救灾工作队伍,并充分发挥社区小组自治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作用,按照社区的统一安排组织培训和演练,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八)社区防灾教育。广泛开展防灾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救助能力。
四、应急机构及职责
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救灾应急组织”,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社区各相关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接受上级指挥部的命令指示,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搞好灾民救助,指挥系统干部职工参加抗灾工作,并及时向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报告灾情和本单位的救灾情况。
指挥办公室下设6个工作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1、灾情统计上报组和生活安置组、转移安置组。负责灾民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等工作,及时掌握灾情动态,提出工作建议,制定具体措施;负责调查统计灾区群众生活状况;协助指挥部处理日常事务,办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负责灾民疏散转移后的生活安置工作,协调应急救灾物资的调配使用,保障灾区群众“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制定灾民口粮、衣被、伤病救济等救助标准以及危房修缮和倒房恢复重建的救助规划方案。组织协调受灾或即将受
灾居民的转移安置工作;制定转移疏散方案,确定疏散转移的范围、路线,指定安置场所;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灾后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工作;灾情稳定后,负责做好善后移交工作。
2、机关值班与后勤保障。负责了解灾区灾情情况,办公室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保持值班电话畅通,以便对多个灾区的协调并上报,搞好后勤所需的一切保障。
3、物资接收、存储、供应组。负责发动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救灾捐赠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应急救灾物资的组织、运输供应工作;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存储、供应分配和管理工作。
五、应急响应和灾后救助
(一)灾害预警。灾害预报部门发出灾情预警后,在社区党总支和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迅速启动灾民救助工作应急预案,筹划灾民疏散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二)灾情核定及报送。各居民小组要在重大灾害发生的1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告社区救灾,社区救灾小组要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核定灾情,在2小时内向上级政府和区民政局报告灾情。灾情稳定后,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保证灾情数据的准确。在全面核定灾情的基础上,对因灾死亡、失踪人员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灾民生活
困难情况等逐户核实,登记造册,为实施灾民生活救助提供依据。
(三)紧急疏散、转移、安置灾民。接到重大灾情预警,在指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迅速引导灾民按照指定路线疏散转移,实施紧急避险,并安置到指定场所。
(四)灾民基本生活保障。受灾群众疏散转移后,社区救灾小组应在2小时内迅速组织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调拨,并及时发放到辖区避难点的灾民手中,保证衣被、帐篷、饮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社区救灾小组要根据灾情和灾害损失程度,制定阶段性灾民生活保障计划,并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安排救灾资金,同时视灾情严重程度及灾情的发展及时向区民政局汇报灾情,申请给予救灾资金及物资支援。
(五)组织和接收社会捐赠。灾害发生后,社区救灾小组将立即成立募捐小组,启动社会募捐机制,动员社会各界提供援助。成立专门的接收捐赠领导机构和工作队伍,合理安排接收场所和仓储设施,保证接受捐赠的需要。接受的捐赠款物坚持专款专用,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安排使用,为灾民救助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西关社区
西关社区救灾应急组织成员名单
组 长:任卫明
主要职责:负责西关社区全面综合减灾示范工作 副组长:王杏秀 王爱心
主要职责:负责向上级领导和指挥部汇报情况,做好常规性联络、协调等工作
一、社区办公室:张美红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对辖区综合减灾工作进行监视,做好工作记录,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及时上报。
二、检查组:武建伟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辖区、小区内电力,通信,交通,学校,小区危房及公共设施等项目的防治、地震工作,做好相关的安全检查,配合开展应急抢险及其他安处置工作。
三、社区交通办公室为转移组:主要工作职责:负责人员、重要物资的安全转移及安置工作。
四、社区地质灾害办公室为抢险组:武兆明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工程抢险,人员撤离时道路的抢先,受困人员的紧急施救。
五、办公室、财务为后勤组:朱继忠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抢险救灾需要的车辆等机械,抢险工具,物资的组织和调度;负责综合减灾工作人员的撤离安置和受伤人员的生活必需品组织质和供应,配合转移维持人
员撤离秩序;负责救助物资的发放和重点灾民的灾后生活安置。
六、办公室信息组:郑建旺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各类信息的接受和上下传递,如发布暴雨等灾害信息,险情警报和人员撤离信息,及时掌握并上报灾情等;负责社区综合减灾的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