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20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9: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经典20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经典20课教案》。

第一篇:国学经典20课教案

《弟子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领展示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答疑解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齐读“谨而信”部分)

(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画面:

生1: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师: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生1: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真有礼貌!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生1:带着大家齐读。

生2: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哪个同学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生3:我知道了!“履”的本义就是鞋子!师:真聪明!学贵有疑!但还要善读书。还有什么不懂的,再读读书!我们这本《弟子规》后还有“经典解说”,请你试着向它求解!……(学生读书自学)[建议]

在这个画面中,学生质疑提问,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质疑探新的精神。

(3)这章所写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些细节往往影响到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大家了解吗?

(交流王安石的成就)

(4)我们手中的这本《弟子规》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建议]

故事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和感染力,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故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小节后配备王安石不讲卫生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样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3、链接

“经典故事”《不讲卫生的王安石》(见《弟子规》第51页)

4、“经典拓展”(见《弟子规》第51页)(1)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交流)

(2)这个故事后还有几个小问题,你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呢?(完成习题,交流)(3)如果我们能按这一章所说的去做,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齐背这两句!

5、自由创编(1)《弟子规》是清代的儿童蒙学教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是新时期的弟子,在理解这几句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改一改、编一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弟子规》。(配乐、独立创编)

(2)编好了吗?在四人小组内好好交流交流,把你的大作读给伙伴们听,大家都要洗耳恭听!(四人小组交流)

(3)你觉得谁创作得最好,推荐他代表你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听。我们来评评看谁编得最好,谁是我们班的“大学士”。(小组交流后推荐一名代表,全班展示)

(4)还有许多同学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现在你就可以去找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交流。(全班交流)

[评析]

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是诵读、理解,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联系个人经验,创编具有时代特点的《弟子规》,赋予经典以鲜活的生命,以真正继承中华经典中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

6、总结延伸

(1)到这里,这一章就全部读完了。你能完整地背一背吗?(自由背)(2)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分男女生比赛)[评析]

这节课只是一个“驿站”或“加油站”。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受到熏陶,获得方法,所以课堂是以“还准备读什么经典书籍”而结束的。给学生打开的是读经典的大门,读经典的广阔天空。让学生一直走下去,读下去……

《论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

2、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1)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

(2)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建议]

反复单一的读背会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倦。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创建平台展示自己。同时,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旧知,也是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建议]

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对于知识背后,尤其是这样的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师也可以适当引领。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2、答疑解惑(1)《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

①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②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③连起来自己说说句子的意思。(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

无论是何种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教学经典著作也不例外。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自己才有探究、解决的兴趣。但《论语》这部经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自己解决问题,势必要借助外力。好的是,我们的这套丛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每一则都标有拼音,每一则后都有“经典注释”和“经典解说”环节,一定程度上已经帮助学生扫清了认读和理解的障碍,所以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消除了理解的顾虑,这样为放开教学、鼓励学生充分自学奠定了基础。

(3)交流汇报

①通过自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醒“为”的读音)②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用“故”组词。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温故知新”。(相继出示“新——故”、“温故知新”)[建议]

除了理解《论语》中的每一则的意思外,文字训练也可以适当地贯穿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训练和积累,达到知识的迁移。

③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④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画面:

师:通过借助书本以及大家的互相学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齐答):没有了。

师:真的没有了吗?那么下面请大家做小老师了。这里有个问题你们思考过吗:“为什么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生1:说明这个人聪明,有创造精神。

师:这种解释是有些道理,但好像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2: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说明是获得了过去连老师也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果把这新知识告诉别人不就是老师了?

师:嗯,有道理。虽然这则《论语》是我们刚刚学的,不过这个同学已经可以“为师矣”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句子做了更充分的诠释。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建议]

在教学中,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文字本身的理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才能为学生所吸收,经典著作的教育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⑤了解了意思,再来读读原文。

(4)“温故而知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凡知识渊博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毛泽东主席就有这样的习惯,书中“经典链接”里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建议]

本书每篇后都有相应短小而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学生接受。[链接]

“经典链接”:《毛泽东读书》(见《论语》第26页)

“温故知新”:请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温故而知新”写一句学习感受。①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交流感受)

②故事后的习题,就是用我们这则《论语》中出现的成语命名的。下面我们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了。(完成习题,交流)[建议]

既然教材本身的语言文字就有和本则《论语》教学相关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随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强化学生的认知。

(5)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对待知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让我们来背一背这则《论语》。(集体背诵)

3、总结延伸(1)我们已经学了十几则《论语》了,这其中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有些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事情的,还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学过的这十几则《论语》分别是属于哪一类的吗?(总结归类)

(2)其中哪一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呢?(结合实际,交流总结)

(3)对于学习、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能试着像孔子这样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吗?(自由创编)[建议]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联系实际,自我提炼,说明他们已不仅仅停留在学知识的层面,而是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到的知识能被学生自由运用,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这样经典才能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教学随感:

我们为什么要读国学经典?少儿读国学经典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被人们所争论。综观近年来网络及主流媒体对少儿读经典一事的评论,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反对少儿读经典的代表性观点是,历史已经证明,四书五经救不了中国,让孩子们背诵经典完全是在开历史倒车,培养不出现代化人才,万一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百无一用的书生,于私不能养家糊口,于公不能报效国家,只怕悔之晚矣。

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亲身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相反,他们的智力、他们的眼界在不断地发展,应该说他们的起点更高。可是,他们却不爱学习,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事。而在我们那一部部国学经典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精髓都蕴含于此:其中有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有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有对学生审美的熏陶。所以,我觉得国学经典教学有必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熟读经典著作,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诫子书》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 非澹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五、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修身宁 泊静 明治学致 志惜时远。

《孔子家语》

教材分析:

《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重点:,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像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像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使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像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一)》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从军行

(二)》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感悟诗情

(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

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两首。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岳:指西岳华山。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王师:指南宋军队。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赏析

同《示儿》诗一样,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是一篇很富有爱国感情的作品。

作者两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是诗人对南宋饱含强烈愤怒的控诉。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国学经典《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教学准备:课前了解“三王”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4)全班齐读。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背诵比赛

A、重点字空留记忆夏()商()周()称三王 B、主句缺失记忆夏有禹()周武王()

5、理解“称三王”

(1)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市长,甚至是国家主席,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弟子规》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齐诵《入则孝》部分。

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论语

(一)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有关信的《论语》章句,激发孩子学习《论语》的热情。

2、理解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的意义。

3、学习经典语句,培养文言语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友需“信”

这些语句历经2500多年的淘洗,已经沉淀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成为我们思想和语言的一部分,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经典该怎么读?请你们大声地、悠扬地来读。在你刚才读得这些《论语》章句中,哪一句提到了交友? 板书:交友

生背: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读对了,但不够韵味悠扬!)什么意思呀?(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到做到,遵守承诺。)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板书:诚信

你能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怎么才是“言而有信”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朋友间更看重诚信的品格。“失信”者必将失去朋友;“守诚”者一定能赢得真情。诚信,可以让我们打开友谊的大门。我们请大家再读。

二、解析字理,明白“信”义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言”而有信呢?那是因为“信”和“言”和人的口有关。在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对“信”这样解说:

信,诚也。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字。

信,金文(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就是:许诺,发誓,自然和言有关。我们没有看到拍拍手、跺跺脚来许诺、发誓的。引申为守信、可靠等意思。所以《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

三、走进曾子,教子需“信”

孔子的言行深深影响到了他的弟子。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诚信方面最听孔子教诲的是谁,你知道吗? 不错,是他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曾子谨遵老师教诲,每天要多次做一件事: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请你读《论语》,找答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读对了,但洪亮、悠扬,不像自我反省的味道,反而像自我表扬!谁再来读!)最先反省的是“对人对友忠信吗”,最后反省学的语文“复习了吗”。可见,在孔子、曾子的心中,(道德修养)比(知识的学习)重要的多。所以,儒家圣贤非常重视诚信品德,非常重视对小孩子的诚信教育。于是,曾子家的(猪)遭殃了。

谁来读一读这篇小古文:曾子杀猪

师:你读得很好,特别是文中的多音字、通假字都读对了。曾子的这番话,你读明白了吗?同位俩结合注释,互相读一读,议一议。

师:那你觉得这猪,这头养了多年的猪,杀了值不值?(生说:孩子学到了诚信,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很有益。)曾子给天下的父母上了很好的一课,要诚信教子。板书:教子

四、货真价实,经商需“信”

虽然这“教材”贵了点,但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品德,挺值。如果孩子将来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少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幸福和自由)。

(学生举例、展示自己搜集的失信案例)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新闻事件,让我们感觉到:不仅“交友”“教子”需要诚信,还有什么需要诚信?板书:社会板书:经商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他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真可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了诚信,个人将像脱缰的野马;没有了诚信,社会这辆大车,就像没了方向盘。而有些人,牢记儒家教诲,三省吾身,坚守诚信,谱写出一曲曲感人的诚信佳话。

(谁带来了这样的故事)——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师:看了这个故事,海尔集团崛起的秘诀是什么?经商需要诚信,诚信赢得信誉。板书:经商

做生意货真价实,公平交易,才能长久。能把儒家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变成自己的商业智慧,这就是“儒商。”

六、治国理政,同样需“信”

个人失信,会被拉黑。企业失信,倒闭破产;国君失信,家破人亡。在中国的历史上,因为失信而付出代价最大的人是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丢了王位,失了性命,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即使外敌不来入侵,周幽王能治理好国家吗?板书:立国(生议论)那我们可以送给周幽王那句《论语》中的话: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指导理解:道、千乘)治理中等以上的国家上,必须要取信于民,只有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国家才能政令畅通,世界无敌。“诚信”是为政之道,立国之本。

七、归纳诵读,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你对“诚信”二字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生谈)《论语》中阐述的“信”,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品德。我提议:我们再来齐诵这些论“信”的句子。

(齐诵)1988年7月1日,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出了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你找到智慧了吗?——信。

信,只不过是《论语》中的一种智慧,论语中还有“仁义礼智”等好多智慧,当当今世界价值观混乱、陷入迷茫和纷争的时候,孔子这些智慧尤为显得熠熠生辉。

所以孩子们,我们身为孔孟之乡的孩子,身在以“孔子”命名的学校,当亲近经典,践行诚信,无论面对什么诱惑,都能是非分明;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能坚守诚信砥柱中流。

《论语》

(二)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论语》。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学习资料,读一遍这些《论语》中节选的经典语句。注意读准确字音,读通顺句子。

好,大家都读完了,我检查一下读好没有?指名读。读完之后大家有什么发现? 你知道这些语句的意思吗? 对,你的眼光真了不起,这些都是关于做“君子”的语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评价:这个人是个君子,那个人做的是不够君子。而且,被称为君子的人很高兴,说到不够君子的人就像受到批评和侮辱一样。那么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就是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些论语经典。小组成员共同研读教材纸上选取的《论语》写到君子的语句,结合译文,想一想君子具有哪些品格?你最推崇哪些君子品格?说说理由。

并请你把最推崇的君子品格词语或短语写到君子树上。同学们介绍一下。

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非常多的君子,可以说,每一位仁人志士都是君子。这些君子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君子故事,学做君子。

看故事,学君子:从子路身上,我们学到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读故事,学君子 :我们再来看两个故事。看又学到了什么? 读《论语》,讲君子 :你还知道历史中哪些著名的君子人物或君子故事? 读《论语》,践行动:生活中,你将怎样努力做一名少年君子? 读《论语》,辨行为 : 读《论语》,唱君子 :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君子精神传颂至今,他们的君子魅力让我们敬佩不已。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有的同学也在怀疑:君子的要求那么高,我能不能做君子?同学们,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每一个人都能做君子。孔子说:道不远人!只要你心生向往,努力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坚持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能无限靠近并能达到。尤其我们是中国少年,更应该做时代的少年君子。因为我们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应该从少年做君子。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新时代的少年君子呢? 这是我们对未来人生的庄严承诺,这是我们终身不渝的铮铮誓言。每一位立志做君子的学生都应该起立宣誓:我要做君子,今天做君子,明天做君子——

论语关于诚信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5、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关于诚信的句子释义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四、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 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以上出自《学而篇》

七、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九、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颜渊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辨清昏惑。孔子说:“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巴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着,又巴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肯定不会困此得到好处,只会收到相反的结果。’”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十一、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卫灵公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篇》

(译文)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十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篇》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四、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 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以上出自《学而篇》

七、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九、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颜渊篇》(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辨清昏惑。孔子说:“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巴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着,又巴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肯定不会困此得到好处,只会收到相反的结果。’”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路篇》(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十一、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卫灵公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

(译文)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十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篇》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寒食》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2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陆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54岁时生。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4)指名读前两句,齐读,指导读。读这两句,要注意突出“无遗力”,并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的对比的味道,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5)、(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6)、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7)指名读后两句,齐读,指导读。

读这两句时,要注意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

(8)、评读。(8)、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9)、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10)、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你的想法。

(11)练说。

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六、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示儿》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

“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登楼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赋中抒发的怀才不遇的忧思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习本文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3、掌握用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体会赋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1、对作者忧思的理解。

2、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3、文中典故的含义 教学重点:

1、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2、赋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大家打开读本175页王粲《登楼赋》。

二、指导欣赏:

1、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梳理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赋到底赋予了“王粲登楼”多少丰富的内涵。第一节:“登兹楼以四望兮”,开门见山,点题“登楼”,从这第一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自然的写作风格了。作者为何登楼?——“聊暇日以销忧”。(聊、暇、日、销忧)原来作者心中有“忧”,登楼是想销忧。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也是因为心中愁绪万千,想登高而博见,聊解心中苦闷。登楼之后自然有所见,作者看到了什么?——“览斯宇之所处兮,„„黍稷盈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能否用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来修饰一下呢。——开阔、富饶、广袤。总体概括“显敞而寡仇”,一边挟带着清澈的漳水,一边依傍着沮水之滨的长洲,背后是地势高平的平原,前面是水流充沛的低湿原野,北边远远接着陶朱公范蠡在江陵牧野的陵墓,西边是楚昭王的坟墓。举目四望,处处花美粮丰,一片锦绣。(仇、挟、曲、坟衍、皋隰、弥、陶、华)好像电视节目的航拍镜头,有一种大气派,这和作者登楼之后,见得高望得远有关系,也和赋铺陈描写的文体特征有关系。(大家把写景这几句读一下,感受一下气势广大的景物描写)杜甫登高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萧瑟凄楚,自然不能销愁。可王粲看到的是如此美景,该销忧了吧,是不是?不是。“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该知人论世了。(投影打出相关资料——王粲生平经历: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出生于豪富地主家庭。17岁(193年)以前生活在洛阳和长安;17岁至32岁因战乱(193—208年)寄寓荆州襄阳;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曹操,生活于邺城。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自幼聪慧,博学多识。东汉著名文学家、左中郎将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常宾客满座。一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时王粲年

幼体弱,身材矮小,举座皆奇。蔡邕则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他学问渊博,凡问必能答对。与人同行,读过路旁碑文,能全文一字不错背出。看人下棋,棋终,能将全局由始至终重布一遍。精于算术。17岁时,汉献帝曾诏令他为黄门侍郎,由于北方战乱,未就职,遂离开长安南下荆州依刘表。他刚到荆州时,刘表想招他为婿,当见到王粲后,嫌其相貌姿陋而改变主意,把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相貌堂堂、风流潇洒的王凯。他特别善文,举笔便就,无所改著有诗、赋、论等60篇。其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赢得刘勰的赞扬,列为“魏晋之赋首”。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文学成就最大,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齐名,并称“曹王”。尤其在襄阳16年是他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时,王粲劝刘表子刘琮降曹。曹操在汉滨大宴群臣,王粲举杯祝贺,称赞曹操“文武并举,英雄毕力,使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王之举也”。曹操任粲为军谋祭酒,后迁侍中。卒于建安二十二年。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齐读第一小节:大家把第一小节读一下,注意感情的变化)第二节: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乐景写哀,哀者更显其哀。美景非但不能销忧,还激起了作者倾吐的欲望。第几小节?——第二小节。(齐读第二小节)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忧什么?——思乡怀亲之忧。作者自己也点明“忧”之根源,是什么?——“遭纷浊而迁逝兮”,时代混乱导致他变成一个难民在外乡避难,并且这样的生活已经有了多少年?——超过十二年。“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想家想的太厉害了,先向家乡的方向看看吧,“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因为想家,于是家乡的风也是可爱的。这句话,这个动作蕴涵的感情细致而深刻。可是“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就回去吧,可“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看又看不到,回又回不去,禁不住涕泗横流,“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请大家把思乡的这几句话读一下,注意读出作者深彻的思乡之情)想想古圣先贤不也是如此吗?“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生的升降沉浮,穷达显晦都无法泯灭他们的乡思,古今时异,怀土情同,“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为自己寻找到感情的历史印证,抒情更显得深沉。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听起来是很好的解决了人生的穷达问题,实际上却是过于理想,一个人可能很难顺利的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比如王粲。他是一个从小就担负了很多政治希望的人,包括他自己和别人的。可命运与他作对,他现在就是穷,如果他心态好,能很好的独善其身,像陶渊明那样安然的过自己的日子,可能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篇《登楼赋》了,这是他个人的特点,但也和当时建安时代的文人精神是相通的,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愤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色。汉末的社会大**已经打破了两汉的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文人脱卸了旧有的道德信条和礼教规范的重压,重新认识与发现自我,故其立身行事,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种种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尽凭,命运不可逆料,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儒学之外的思想,因之兴起。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命运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但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拯济天下,追求人生的不朽,而并未流于消极。](建安风骨)风骨

当指作品内在的热情以及外在的刚健风格。由于社会大**,建安时代的文人摆脱了两汉旧有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变得更加自由真实。而社会的种种黑暗,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没有因社会动荡,命运无常变得悲观消极,而是力求建功立业,追求另一种不朽。第三节:所以自然而然的,第三小节作者就谈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齐读第三小节)他的理想是什么?——“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河清、假),他希不希望自己的理想实现?哪句话表现出来的?——“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这两句也是两个典故。也就是说作者之忧还包括什么?——壮志难酬之忧。(板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忧虑?——还是因为战乱动荡。实际上**的社会也是作者所深深忧虑的。这理想能实现吗?不知道。作者对此是寄托了自己的希望的,可是这希望似乎渺茫的很,为什么?从哪里看的出来?——“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意忉怛而惨恻”因为心里对这希望实在是没有办法相信,于是心情愁闷,自然所见之景也光明不起来,而是黑乎乎,乱糟糟并且惨淡淡的了。(一起将这段凄楚的景色朗读一遍)没有办法实现的理想对于作者而言就是忧愁的种子,登楼的举动就像是修剪枝叶,仅是修修剪剪而种子依然在那,忧愁就会根深叶茂,于是下楼之后只是愁更愁罢了。“循阶除而下降兮,„„伥盘桓而以反恻”。(结构完整精致)作者以登楼游览的始末为线索来安排全赋,开头写登楼销忧,结尾下楼却“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脉络清楚,结构完整精致。

3、思想感情、赋的特点变化与朗读。刘勰《文心雕龙》说“赋者,铺彩螭文,体物写志也。”可是这篇却着重于抒情写景,是建安时代著名的抒情小赋,(寓情于景)全赋把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第一小节以异乡风物之美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殷切,已属妙笔。第二小节写自己放眼远望,却被荆山遮目,迎风开襟,又不禁啼泪横流,可谓情景融为一体。第三小节着力渲染傍晚凄凉景色,来烘托自己的愁绪,更为凄恻动人。作品的气氛越来越浓,情感愈演愈烈,一唱三叹,余音无穷。但赋体文的特点还是很鲜明的,比如“兮”字的运用(我们读“兮”的时候,要注意音断意不断)和全赋的押韵(以第一小节为例)。(所以请大家注意赋体文的节奏特色,并且把握全赋情景交融的变化齐读此赋)

三、延伸拓展《七哀诗》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滞淫:淹留。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方舟:两船并行。溯:逆流而行。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岩阿:山石高峻迂曲处。重阴:指山影阴暗。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袂:衣袖。

①交待登楼目的是为了“销忧”以及“四望”所见情景。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此楼,指麦城城楼;暂且,姑且;通“假”,借;暇日,借此日;解忧(宕开一笔,着力描绘眼前“四望”所见之景)登上城楼向四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开头以“忧”字奠定抒情基调,由登楼四望,引发怀乡之情,一个“忧”字贯穿全文,这二句是全赋纲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生答:忧思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生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师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讨论: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6、阮籍诗小结:

⑴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⑵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⑶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五、作业

《读山海经(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与〈饮酒〉诗对比,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多侧面认识了解诗人。

2通过了解诗的内容,学习精卫、刑天抗争不止的精神。3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的内容,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后,初步地了解了诗人陶渊明那种自然淡雅的创作风格,也了解了他那种不愿争名夺利的恬淡的人生态度。但是,诗人在闲适的内心深处自有浩然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饮酒〉诗风格不同的〈读山海经〉,来体会陶渊明的不同创作风格。

二、范读

同学范读本诗,诗中涉及了两个小故事,看看大家读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学生范读,点评学生谈自己对精卫和刑天的见解和认识。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作者在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呢?请大家小组之间交流。

三、讨论、赏析

前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精卫和刑天,精卫为了不再让别人溺死而衔木填海,问: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上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精神。问: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精神怎么看呢?明确:“猛志固常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赞美他们的行为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的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在这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方式。接下来的四句:作者既然赞美了精卫和刑天的精神,可是(提问)为什么又说“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呢?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呢?明确:因为精卫和刑天的雄心壮志都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他们虽然有雄心,但是却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空怀状志,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问:此时,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同情和惋惜在这部分诗句中,作者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两个人物发表了看法。四小结启发学生作小结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形象,看法:既赞美他们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又对他们不能实现的理想而惋惜和同情,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品格,在他闲适恬淡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的正气,这也是作者流芳千古的原因。

五、拓展学习这首诗后,对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从这首诗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

六、作业自选一首陶渊明的诗,赏析诗句,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范读组织讨论,点拨赏析诗句指导学生小结组织学生开放式的谈话布置作业进入新课的学习范读并点评谈看法讨论赏析、小结自由发言作业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重点

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教学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

3.观看视频

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

二、文题解析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

(一)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

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

4.赏析诗歌

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板书——悲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板书——欢、狂放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板书——愤激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板书——狂放

(二)朗读指导 1.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分组进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

提示: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2.具体指导。

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教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提示: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

(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

四、亮点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2.请学生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呤》)“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五、探究

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竞赛规则)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展开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

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

3.计分方法:凡抢背一首,声音洪亮,情感饱满,10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分。

4.参赛形式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六、评说

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并用一句妙语点评。

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的李白。

七、拓展训练

1.我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2.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八、结束语

一代诗仙李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帜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同学们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校诵读成果展示——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展示学校“咏月诗词”主题活动的成果)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师: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这一千古名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师: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音乐起,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师:(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学生汇报交流

7、打破月满人圆的画面,再次走进诗人月夜思弟的情境。

师:是啊,杜甫记忆里的故乡,曾经的故乡真是情意融融,手足之情,情真意切。这真是一幅月满人圆的画面。然而,此时此刻,今夜这美好的画面能重现吗?那家人团聚一起举杯邀月,彻夜长谈不会再有了,有的只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学生齐读)那草原之上,兄弟们扬鞭奔驰不会再有了,有的只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学生齐读)

师:(音乐起)同学们,由于战乱,使杜甫的家人无法团聚,书信无法传递,生死无法知晓,怎么不让人思,不让人愁,不让人忆。因此在杜甫的眼中,今夜的霜露它就是如此的(白);在杜甫的心中,故乡的月亮就是如此的(明)。

学生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是啊,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诗人愁上加愁,思上加思。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齐读《月夜忆舍弟》

《咏怀古迹(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背诵全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知人论世,简介作者: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要求能准确、恰当、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努力提高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3、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四、涵咏品读,揣摩探究: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人的成果,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夫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用心动情,熟读成诵

1、朗读、背诵。(注意字音,把握节奏、语气、情感。)

2、小组试背,分组检查。

3、个人背诵,师生抽查。

4、小结诗歌主旨: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思考:你如何来评价昭君呢?

1、学生思考、讨论。(各语文小组,选代表发言)

2、学生朗读例文:

朝为浣沙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记得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注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

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感受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感受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本词积累名句。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和襟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词。(老师提示,如:《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

2、先让学生交流对苏轼的了解。老师小结(课件出示苏轼资料),揭示课题。(板书:定**)

二、初读课文,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课件出示)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一蓑suō烟雨吟(yín)啸(xiào)

(2)读出节奏: A、让学生试着划分节奏

B、出示课件,学生纠正自己划分不太合理的部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范读,给学生做个榜样 D、激励学生大胆模仿读 E、全班一齐诵读。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2)地点:沙湖道中(课件出示谪居黄州的背景)(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疏通词意,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读文,疏通文意。(1)勾画不懂的词语或句子。(2)明确下列词语的意思: 芒鞋:草鞋。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料峭:形容微寒。

(3)学生交流课文内容。(4)明确词意: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2、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2)如果把全词浓缩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词组),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五、师生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思考: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3)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思考: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心态好:乐观旷达(举例说明)

(2)思考: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也指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风雨”的人生态度、(3)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3、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思考: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明确:人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

(2)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4、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思考:“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相机板书)

(2)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六、再读诗文,感悟作者情怀。(播放朗读视频)

1、生齐读。自由练读。指名背诵。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吧!

4、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1)举例说明(玛丽·居里夫人、爱迪生、杏林子、贝多芬)

(2)教师小结: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

(2)课后预习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风雨乐观、豁达 晴顺境

板书设计: 定**(宋)苏轼

逆境

第二篇:20课教案

20、《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新城区小学

李英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与阅读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情感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句子的体会也是很表面的,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点拨。因此, 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阅读心理,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本课教学环节, 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语言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3、把自己对生命、勇气的感悟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勇气的,有了勇气,我们就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就会获得成功。而自然界的花儿也有自己的勇气,它们的勇气让作者感到震撼,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花的勇气》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读文。

a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b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认读字词

b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快速浏览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a.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失望),因为绿色泛滥,见不到花儿 b.拨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吃惊),因为看见花儿多、密、辽阔

c.离开维也纳前,感到(遗憾),因为看不到花儿冒出来的壮观景象 d.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花儿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 e.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因为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三、品读课文

(一)、品“花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哪些花的场面吸引了你,划出来,多读几次。

2、交流写花美的句子

a.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b.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二)品“花之勇”

1、出示句子: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拔地而起、气魄”一般指什么?为什么说小花拔地而起呢?)

2、小花,没有高楼伟岸,却有高楼一般拔地而起的气魄;小花,没有山峰雄伟,却像山峰一样傲然挺立。冷风中,冷雨中,摇曳的身姿在告诉我们什么?(出示句子: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好象在说:

。)

4、引入:看到这傲然挺立的小花,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朗读最后一句)

四、写话延伸,提升情感

望着眼前冷雨中的小花,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大自然赋予的生命总是那么美好。望着眼前的小花,想到我们的生命中经历过的那些事,那些小小的生命,你也一定想到了很多,请拿起笔,写下你对勇气、对生命的想法。

六、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积累。

2、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六、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失望——吃惊——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第三篇:语文20课教案

20世纪之交的科学幻想(前半部分)

(一)人类跨进21世纪,对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使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要求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博士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学术报告节选。这类文章也是说明事理的,由于说明的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称之为社会事理说明文。

(二)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归纳主要内容。

世纪之交,杨振宁博士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

2.理清文章结构。

(根据内容归纳,学生将文章大的内部层次理清。)

第一部分(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段)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3.请学生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学生可就文中一方面谈感受,主要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三)分析理解文章第一部分

1请学生说说所知道的科技推动生产力的事例,板书1,说明“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

变成事实”的结论。(学生讨论,陈述,后点评。)2.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第二层中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原因?

(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总说:主要说明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

设问——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引资料、列数字。

分说:具体说明工业发展如何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其一,科学、工业和经济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发展。板书2 资料: 一 科学进步对工业:

科学进步是当今国民经济谋求发展的主要源泉。要有较快的发展。就不能依靠落后的科学技术。就拿我国来说,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变化令世界瞠目结舌,其每年已超过8%并持续三十余年的“中国速度”更是让人刮目相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中国建国60年,只有这三十年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这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和各项高技术发展计划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一大批高技术成果相继涌现,其中,在信息、航天、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高技术产品不断涌现,有些高技术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所以大家不难看出,科技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 工业发展对经济:

工业的发展可以使经济增长,在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工厂生产出的东西,既可以让本国人民消费,也可以出口到国外,本土消费可以减少国民对国外同类产品的依赖,减少了资本输出,而出口,则获得了更多的资本,而这些资本一部分在公司手中,他们可以建新厂,让更多的人有工作,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还有一部分资本,通过税收的方式,到达国家手中,久而久之,国家的资本就会越来越

雄厚,国家会用这些资本来是经济更快的发展,这里就不说了。三 经济增长对科技

经济的增长则可以提高高技术经济的效益,提高高技术研究投入强度和技术创新层次,增强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形成完整的高技术产业形态。前面我们说道,国家通过税收会拥有许多资本,工厂通过赚取利润也会有一些资本。国家除了改善民生,还会用他们来建科学研究所,或对有一定科学成就的人或企业奖励,对正在进行科研的公司或个人进行鼓励,来让科学发展。而公司也会修建研发基地,这是一个道理。

其二,基本原理转化为工业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总说:由分说部分的解说,推出结论。

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会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会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会持续下去。

6.由学生分析这一部分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举出半导体方面有名的“摩尔定律”解说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一事理。)

(作诠释——将科学、工业和经济三个互相关联的关系解释清楚。)

(列数字——用数据形象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之快。)

(四)人类的知识大大增长,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科学、工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附:板书:

1.2.生活方面

科技 新事物:学习方面

军事方面

经济

工业

第四篇:20课运动饮食卫生教案

运动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

(二)材料来源:《中小学生校园足球》教师用书,人教版,2015.6 内容来源:五年级下学期

主 题:五年级下学期《校园足球课程纲要》第六单元 课

时:运动饮食的营养与卫生知识

(二)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本课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校园足球》五至六年级(水平三)第20课。属于新授内容,通过讲故事、活动贯穿始终。

2.教材分析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更加具体的学习,了解足球运动前、中、后阶段的营养摄入和卫生知识。3.学情分析

由于儿童阶段学生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加,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指导学生运动前后合理的饮水,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很有必要。

评价任务

1.运动前、中、后营养与卫生的重要性。

评价要点:说出运动前后不当的饮食行为会引起哪些身体不良的反应。2.运动前后的进食卫生。

评价要点:说出运动前后合理的饮食方法。

学习目标:

1.知道运动前、中、后阶段的营养摄入与卫生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前后不当的饮食行为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

2.初步掌握运动前后合理的饮食方法。

3.培养关注自己健康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教学重点: 1.运动前、中、后的饮水卫生。2.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

教师:讲个小故事:学生进行足球比赛,随着哨声一响,比赛结束,比赛后有的同学在休息,有的在喝水,其中有一个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下场后马上大量饮水,接着又吃雪糕。突然,这个猛吃猛喝的同学捂着肚子痛苦地坐在地上。

这位同学为什么会肚疼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板书: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活动一 运动前、中、后的饮水卫生

1.教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讲到剧烈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和吃冷食造成的不良后果,这是什么原因呢?有谁知道,请回答。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剧烈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大量的血液流向四肢和全身,胃肠血液相对减少。运动后若马上大量饮水、喝冷饮、吃冰镇食物,胃肠道血管受到冰冷的刺激就会很快收缩,造成肠胃神经功能紊乱、痉挛。轻则腹痛、腹泻,重则有胃肠出血的可能。

刚才那个同学比赛后猛吃雪糕,猛喝冷饮,不注意运动后的饮水卫生,所以造成肚子痛,(大屏幕字幕或板书: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大量饮水、喝冷饮、吃冰镇食物)。

4.学生齐读两遍。

5.教师:如果运动前感觉口渴,是不是多喝水,就可以避免运动中口渴呢?

6.学生回答。7.教师:大屏幕显示,(一个小朋友去踢球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小朋友,他马上要去运动了,边吃边走边喝水,在运动前猛喝水。对他有好处吗?同学们,运动前多喝水也是错误的,因为水喝得太多,肚子就像挂了一个大水袋,运动起来会感觉特别沉重和憋闷,很不舒服,会影响运动和健康,所以运动前不能喝太多的水,不喝碳酸类饮料。如果很需要,可以少喝点白开水。活动二 运动中怎样饮水?

1.教师:足球运动的时间较长,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引起脱水,甚至会更严重的后果,应该如何补水呢?

2.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怎么才算适合。

3.教师,显示大屏幕字幕,少量多次,一次饮水100-150毫升最佳,30分钟之后可以摄入补充能量的运动饮料。切记不可暴饮。学生齐读两遍。

活动三 运动后怎样饮水?

1.教师:显示字幕,水量适当。2.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怎么才算适合。

3.教师,显示大屏幕字幕,水量依旧是少量多次,一次饮水100-150毫升,隔十几分钟再喝。运动后即刻补充糖水效果好,香蕉和奶昔都是很好的选择。学生齐读两遍。

4.教师:显示字幕,水温要适宜。同学们,什么样的水温最适宜?5.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6.教师:大屏幕显示文字。水温要适宜:炎热的夏天,最好喝10℃左右的凉开水,既可以促进唾液的分泌,也可以达到降温、消暑、提神的作用。水温超过15℃,解渴作用会明显减弱,但水温低于5℃,身体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冬季喝20-30℃温开水为宜,无论何时都不要喝生水。不宜喝很浓的茶水和咖啡、果汁等饮料。学生齐读两遍。

活动四 运动前后的进食卫生

1.运动前进食

(1)教师:足球比赛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应该吃哪些食物呢?。(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我们应该选择缓慢燃烧,也就是耐饿的食物,比如淀粉类、肉类食物。避免摄入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2.运动后的进食

(1)教师:运动后能不能立刻进食呢?(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运动后,布满全身肌肉的血液,还不能马上回到胃肠系统,如果马上进食,既没有食欲也不能很好的消化,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运动后应先做做放松整理活动,休息30-45分钟再吃饭为好。避免多脂肪,多油的食物,剧烈运动之后万万不可暴饮暴食。活动五 运动前后饮食卫生知识知多少?

1.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剧烈运动前、中、后都不能大量饮水、进食的道理,同时也知道了剧烈运动前后科学饮食的方法,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了多少这方面的知识。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看哪个小组,哪些同学知道的最多,能力最强,教师宣布方法与规则,开始比赛。

2.讨论题:说一说,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1)出示图,看图上同学的做法符合运动前后饮食卫生的要求吗?

(2)运动前后喝水太多,对身体有什么不好?(3)饭前饭后离运动时间太近,对身体有什么不好?(4)饭后一般多长时间再进行运动最好?运动后多长时间吃饭比较适宜?

3.判断题:

(1)运动后饮水最好做到适量、适温的要求。

(2)水量适当是夏天参加剧烈运动后,最好一次饮水300-500毫升,隔十几分钟后再喝。

(3)炎热的夏天,最好喝10℃左右的凉开水,冬季喝20-30℃的温开水为宜。

(4)很渴的时候可以喝生水。

(5)剧烈运动后,可以先漱漱口,然后再喝点温开水,最适合的饮料是含少量盐的温开水,也可以喝温凉的绿豆汤或淡茶水。

(6)运动前不能大量进食。如果运动前已经进食,一般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再进行运动为宜。

(7)运动后不需要休息,马上吃饭最好。4.教师:宣布结果,总结归纳。

第五篇: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教学目标: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通过看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学习与人相处之道。教学重点:

通过看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明白与人相处之道。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教学过程:

一、上课前播放MTV《三德歌》

二、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我来给大家上课吗?(因为孩子们平时很爱上我的课)大家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第二部分中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大屏幕投示),自由读,指名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短片,想不想看?

三、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播放电视短剧《布丁的故事》。

①.谁来说说他们错在哪里?违反了《弟子规》的哪一句?

学生很快说出上面有关语句,或其它如:“人有短,切莫揭“等语句。

②在我们自己家里或班里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我们该怎么做呢?

兄弟姐妹之间不能没有谦让,更不能相互揭短,要和睦相处,父母长辈才放心

2、观看动画片《孔融让梨》 ①哥哥为什么让孔融先拿?

②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

③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

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读)

3、折筷子实验

①.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②如果是一把呢?

这个故事说明……

4、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看动画片《将相和好》。①.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大的时候很不服气,开始说的什么?如果是你听了这话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会怎么做?蔺相如听了怎么做的?蔺相如是怕了廉颇吗?他说了什么?从这儿可以看出蔺相如懂得怎样?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结果廉颇还生气吗?

②是呀,在言语方面如果我们懂得忍让就会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一个家庭中兄弟如此,将充满和乐;一个国家中将相同心,将国泰民安啊!这就是——(引读)

四、诵读

1.下面我们把学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2.请小朋友们一边读一边写,把今天学的这几句话写在习字本上。

四、谈一谈,升华感情。1.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我们就像一家人,大家亲如兄弟姐妹,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准备怎么做了吗?——(引读)投示: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不光《弟子规》教育我们这样做,古人还有好多关于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的成语、名言警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以和为贵;得饶人处且饶人;和睦相处;一团和气;化干戈为玉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古贤臣出孝门…… 3.最后老师有一首歌送给大家。我们来一起唱一唱结束今天的课程。唱《三德歌》。

五、作业

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下载国学经典20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教案

    “走进端午,感受传统”主题班会教案 鼎湖中学 符晶晶 肇庆鼎湖中学 526070 ***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

    国学教案

    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并达到熟练背诵。 2、能结合注释、实例、情境,理解古文表达的意思。 3、深入理解并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积......

    国学教案(最终定稿)

    第一课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1、激......

    国学教案

    《山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古诗中生僻的字 2.了解这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检查《登幽州台歌》 二......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第一课时 1、识记《天地玄黄》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天地玄黄》并尝试背诵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 宇宙洪荒(yǔ zhîu hïng huāng)。......

    国学教案

    灌南实验中学国学教案 (一)《易经》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易经》中的两句经典原文,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3、......

    国学教案范文合集

    国 学 教案 张沙 垡 中 学 友彬 教学内容:《三字经》第四部分(“凡训蒙,须讲究”至“文中子,及老庄”)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2、借助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本部分内容。3、......

    国学教案

    《弟子规》 洪深 课题:《弟子规》总叙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与认识《弟子规》,对该书的总叙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并进行自己的思考。 二、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