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崧舟穷人教学设计(共3篇)
篇一: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二、自学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⒊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⒌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⒏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⒐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⒑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⑹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二、学习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3)补充
(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3、出示资料: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 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附录:王崧舟教学实录
课前调查:
师:掌声意味着欣赏,意味着肯定,你欣赏他什么?
师:真的吗?
生:我有补充,我欣赏他才补充他。
师:幸亏我没有打断你的发言,刚才误会你的。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师:大声地读,把文章读通顺,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怎样?
师:我一边在巡视,一边在倾听,一边在用心感受。
生:我们在美丽的宇宙中,只有一颗让人生存的星球,人们却不断地在乱砍乱伐,不断地满
师:我注意到了,你刚才说了两个“不断地”,不断地乱砍乱伐,不断满足自己。
生:我心情非常学生。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陷入无路可走、无地可容的结局。生:人类的乱砍乱伐为自己挖下了坟墓,钱再我,地球破坏了,钱也不过是一堆废纸。生:我有三种感受:可爱的球体让我自豪。第二种感受是看中间部分,非常痛心。
师:女孩子的心思它就是细腻。(众笑)他注意了中间的部分,也体会出来了,尤其是最后,她用了“一腔热血”。再去触摸一下我们的语言,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词句表达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自学)
师:尽管我不忍心打扰。
生:(读)滥用化学品的后果非常严重,使生物链遭到了破坏,非常痛心。
师:还有谁对这一段非常痛心吗?
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
(生继续交流让自己痛心的句子)
(再指名读)
(生再读)
(齐读)
生: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资源是宝贵的--
(指名读)
师:还有别的吗?让你心情沉重吗?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
师:再过五十年,人类将有多少?
师: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师:80亿。再过五十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有10亿将生徨地饿死。
(生齐读)
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发出这种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应该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生读)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了吧。
第二课时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
师:提个要求。你提的所有的问题必须是忠诚的,自己早就懂的不必再提,很简单的问题自己一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不要再提。
师:有问题请举手。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每个人提个问题就是五十五分钟。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坚实,怎么会“碎”呢?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生:是什么地质变化使地球矿产资源形成?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书上没答案,在课上干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来。
生:地球离我们多遥远?
师(板书:遥远?)
生:为什么就像一叶扁舟?
师:(板书:40万亿?)
生:月球上有多少人可以去居住呢?
师:(板书:月球上可以有多少人居住?)
生:今天,我们在保护地球,那些不法分子在破坏我们的精心保护,是不是一种浪费? 师:(板书:精心保护?)十个问题,是同学们在认真读书后产生的,古人告诉我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想不想再进一进?十个问题,只要再读再思考就可以解决。
(生自主解决问题)
生:(回答中,师引导学生再读)
师:然后村庄怎样?
师:桥梁怎样了?
师:人们怎样了?
师:喊什么?
师:那是你想到的,看到的呢?
师:哪有什么上天?根本就没有上天,是人类在毁灭自己。
师:不光是这些,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点击出示: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师:你有什么想说?
(再读:“可以不断再生--”一段)
(播放音乐){那音乐凄婉,悲凉,让人心痛,听过,但不知是什么曲子}
(生写)
生:***水源是人类的源泉,***天空是我们的外衣,--
师: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师:(挨个梳理那十个问题,擦去解决的,留下没解决的)我们的这些问题就像地球的问题一样,困挠着人类。
篇二: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纯矗?
生: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师:我们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投入,课文读完以后,老师想问一下,这篇课文读完了,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
生:威尼斯像小孩一样,早上快活玩耍,晚上就睡觉了
师:天才的比喻!
师:(因为开始有个学生说到小艇与众不同)证明你理解是正确的,读了课文,刚才我猜对了。生:威尼斯的船夫驾驶技术真好呀!
生:景色优美
生:(读课文)
师:带了照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相机,最想将什么拍下来?
生:“威尼斯的小艇??蛇”
生:(从开始的念变成读,从读变成有感情读)
师:谁也想把夜景拍下来?
生:(读课文)
师:那么安静的夜晚,古老的威尼斯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地(再读一次)
师:王老师也想读读这个地方,你们看着王老师,把书放下(等读书准备就绪,师范读)
师:咱们一起像王老师这样读好吗?
生:齐读
师:真好,谁想拍得跟这些同学不一样?
师:哦,你想把商人及各种各样的人拍下来。同学们,咱们走了一趟威尼斯,看了一趟威尼斯,拍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
生:读
师:真的读懂了吗?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刚刚发现的月亮
生:老师我要说体会。
师:这句话真的读懂了吗?王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你,第一个,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生:齐读
生:齐读
师:能不能改?
生:行 师:好,那我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先确立专题讨论讨论,如果把书上的句子改成1或者2到底行不行!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每个小组议论纷纷,气氛活跃。
生:仿佛比好象要像一点。
生:课文前面已经有一个“像”了?? 师:读,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有点像独木桥??也有像??就这里跟前面都不一样。
板书: ??有点像?? ??像?? ??仿佛?? ??像??一般??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回答)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打比方都不一样
师:咱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我们来读课文里的这句话。
师:不行(指名读)
师:不行(轻快、灵活得读好)指名读
生:齐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黑板上的这句话
生:读
师:感觉既不轻快又不灵活。
生:读课文
生:再读一次
师:读到这样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你最想做什么?
第二课时
师: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
生:船夫,开慢一点
生:船夫,你能教教我吗?
师:船夫最想说什么?
生:小朋友,快来坐我的小艇吧!
师:现在四人小组来,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
生:讨论
师:做船夫的举手,请上台!你是一号船夫,你是二号船夫,你是三号船夫。下面都是游客。
生:请问一号船夫你的船免费吗?
一号船夫:(想了想)我的技术很好,如果你满意就给,不满意? 生:请问二号船夫,你的船会不会涨价?
师:独特风情,优美风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能读个大家听听吗?
生:大建筑物残破说明历史悠久(读相关课文)生:??走到小艇里去??(戏好看)
师: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师:那是科幻片
师:哈,温州人去卖鞋了。
师:好,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生:船夫,你怎么不去划船比赛呀?
生:别的城市没有小艇,威尼斯有。
生:小艇小艇你真棒!独特城市由你创!我们生活全靠你!大家都来把你要!(有出入)生:威尼斯的小艇,你是个愉快的“人”,我爱你!
师:有机会希望你们去威尼斯走走,玩玩。
特级教师钱正权
评课
3、王老师的教学流程:(1)激发兴趣(2)初读,要求读流利(3)你想说些什么,给学生宽泛的说话要求,没有设定问题疑问(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游客拿照相机拍摄一事,符合课文内容,引学生进入课文,去拍摄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
4、教导小艇象新月时,什么是“新月”当学生不知道王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5、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改写两句话。“书上句子改成这样行不行?”进一步探索。教师巧妙设计,善于引导,使学习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学生的理解是仿佛真像一点,好象有点不像。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教师及时评价: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板书4个句式,在这前后联系中,学生明白打比方有很多变化,让学生知道后,教师评价引导,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
7、进行活动化教学,先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
8、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其他的游客。并且设计活动性作业,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两节课。是传统教学和发展性研究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篇三:《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设计特色】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第二篇:雷雨教学设计王崧舟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观看。)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周一贯评点)篇二: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篇三: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教案
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师:声音真响亮,吐字真清楚。)
2.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美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师:想一想,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呢?
生:春天、秋天、夏天、清晨、傍晚、难过的时候、高兴的时候„„
师:大家想的都没错,鸟儿可能在春天唱歌,可能在夏天唱歌,鸟儿可能在清晨唱歌,可能在傍晚唱歌,可能在高兴时唱歌,也可能在难过时唱歌。
师:你们刚才的这些想象是从开头的哪个词语中联想到的?
生:天天
师:没错,正是天天这个词让我们在故事开头的时候就能看到那么多的画面。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是的,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啊!我们看:(配乐)
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孤独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悲伤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无聊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就这样,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看着眼前的画面,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同学们,从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之间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生:真挚的感情、如火的感情、深厚的感情、师:是的,这是一份多么友好,多么真挚又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师:我们把“深厚”这个词写下来,你可以在天天旁边,注上“深厚”这两个词。(板书:深厚)
师:森林里一定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这棵树长地-------?谁来读一读? 生: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强壮。(生说师板书特点)(健壮)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树长的特别高大,特别强壮,好像---------?(守卫森林的战士))
师:森林里也一定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喜欢听这只鸟儿为他唱歌,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呢?
生:特别可爱、特别美丽。(生说师板书特点)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好像森林里的歌唱家、好像一位仙女)
5.师:好的,现在我们从新讲述这个故事的开头。大家看,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特别----,好像-----。鸟儿长得特别------,好像------。就这样,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喜欢这个开头吗?(喜欢)为什么?
生:因为写了鸟儿和树的特征。所以这个开头读起来就比较-----?(详细、生动)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大家经过加工、想象形成的一个新的开头。读起来,大家都觉得特别详细、特别生动。让我们再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生动、详细的开头。
(生读加工后的开头)
师:多好的开头,但是,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是这样写的。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树的强壮吗?写了鸟儿的可爱吗?写了鸟儿的美丽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师:原来,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对树和鸟儿的外貌只字未提。大家认为故事的这个开头和我们一起加工创造的开头比那个生动、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文中的这个故事的开头,来品品他带个我们的味道。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毫无疑问,和我们加工想象的故事开头比,这个故事的开头就比较---?(普通、平淡)
这样的开头,就显得比较平淡。(板书:平淡)你可以在故事的开头写上“平淡”这个词。
师:这样的开头,好像比较平淡,那么故事往下讲的时候还是这么平淡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的结局又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考考大家,《去年的树》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就是故事中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故事就是在这五个人物之间展开的。我们先来看看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树根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大门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最后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小女孩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大家看,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都是通过对话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主要的内容。2.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个人之间的对话,怎么读呢?我们来分一下角色。师:谁愿读鸟儿的话?好,请你读。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醒,鸟儿的话是最多的,鸟儿的感情起落也是最大的,要注意哦。
然后要找一颗树,谁愿意做树?请这一列的同学读树。
接下来是树根,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好吧!再往下就是门先生了,门先生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最后一位是谁?小女孩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任务分完了,可以开始了吗?(可以了)不可以,为什么?(还有旁白)我来读旁白吧。
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
(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都挺好,然而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不知道你们听出来了没有?在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中有一个人没读好。谁呀?(旁白)惭愧呀!旁白读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不过,换成你们来读也读不好,因为这旁白没办法读。但,老师知道你们是有经验的人,你们一定知道怎么样的旁白,我们读的时候会有感觉的?我们先回忆一下,大家看,这是我们前面学到的一个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中的人物旁白。(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谁来读?(你生过气吗?)我们一起生下气,齐读。很有生气的味道。大家发现没有,刚才大家在读这句旁白的时候有一个词一定帮了你大忙了?哪个词?(很生气)有了很生气,脾气就上来了,嗓门就大了。
我们来看第二句,谁来读?(指生读)你瞧,刚才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旁白中也有一个词在提醒你,你该干什么了?(该发脾气了)该发脾气了,于是脾气又上来了。
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读。注意巨人是大声斥责。预备起。我知道正是旁白中的那个大声斥责帮了你,让你找到了感觉。所以,你们知道怎样的旁白读起来有感觉? 生:有形容词(形容心情的。形容表情的,形容感情的。)
师:把形容心情的、形容感情的、形容表情的词加上去,读起来就会有感觉了。但是,咱们看《去年的树》,树对鸟儿说,有表情吗?鸟儿说,有心情吗?所以说,我这旁白没办法读好。怎么办?(加一加形容词)
师:咱们琢磨琢磨,这些人物在对话的时候心情如何、感情如何、表情如何,然后把这些形容词添加进去,然后完成练习二。
2.师:看到大家已经端端正正的坐好了,说明大家已经体会到了他们应该有的心情、表情和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重新走进《去年的树》这个故事。我们一起再一次加工和创造这个故事《去年的树》。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对朝夕相处的朋友,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就要分开了,想一想,这时候,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师:是的,此时此刻,树是依依不舍,鸟儿是恋恋不舍。这两份感情是想通的,因为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师:当寒冷的冬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当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快要分手的时候,他们还有可能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恋恋不舍)
师: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当然是难过的、恋恋不舍的。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别样的感情?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伤心、郑重)
师:鸟儿是郑重的,那就意味着鸟儿对树做出的承诺是非常认真的、是毫不犹豫的。师:这就是树,这就是鸟儿。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难过、伤心。一个恋恋不舍、回答郑重,其实也一样的难过、一样的伤心。
师:现在我们一起怀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我读旁白,大家读人物之间的对话。准备: 师: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鸟儿以为可以永远这样快乐的给自己的好朋友---树唱歌。然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飞回遥远的南方去过冬。就这样,这对好朋友不得不分开了。只见大树依依不舍的、难过的对鸟儿说(生读大树的话),鸟儿恋恋不舍的、郑重的说(生读鸟儿的话)。说完鸟儿飞向了遥远的南方。
师:于是,我们的树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大家看,北风呼呼的吹来。大家看,大雪纷纷的落下来。森林里一片死寂。我们的树就在寒风中,就在大雪中,耐心的等待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好朋友鸟儿的回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虽然是寂寞的、虽然是冷清的,然而,树的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指生读对话)
师:是的,心中有这样的约定,有这样的期盼。于是,他就变得温暖了。
师:这是两个好朋友心心相印的约定,就这样,他们怀着各自的约定,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板书:焦急、惶惶不安、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傻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告诉自己必须找到树。他知道她和树之间是有约定的,此时此刻,这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如此真情的、强烈的在她耳边回响起来。
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鸟儿知道,树一定在某个地方等着自己,于是鸟儿不顾劳累,飞向了山谷,飞向了山谷中的工厂,落在工厂的大门上。此时,鸟儿的心情又是如何?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忐忑不安)
师:她多么希望,她的好朋友树出现在她的眼前啊。她多么希望再为好朋友树唱起去年的那首歌。然而,门先生告诉她,树啊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儿做出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此时,鸟儿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她和树关于春天的约定。而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了。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刺痛了鸟儿的心,她告诉自己不管好朋友在哪,一定要找到他。她飞呀、飞呀,在夜幕降临时,她飞到了村子里,飞到了小女孩的家里。
第三篇:灯光教学设计 王崧舟
灯光 王崧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2.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五、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灯光
--王愿坚
看到:千万盏灯
一、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看书、憧憬未来 关心下一代
灯光
二、回忆往事
点燃书本
三、怀念战友
献出宝贵生命无私奉献
第四篇:王崧舟丑小鸭教学设计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设计特色】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篇二: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
(三)对比引读
(指名学生朗读词)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四)小结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点评】
篇三:王崧舟《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整合课
【学习目标】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擞枪敲竦那榛场?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②都有景物描写。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补充陆游《示儿》,齐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②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愤”字。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此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距过远。因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枢纽。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
3、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心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忧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
第五篇: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王崧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周一贯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