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得法 得言 得境《山雨》教学设计
得法 得言 得境 《山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山雨》是赵丽宏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明快,简约优美,一如山雨那样富有诗意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逐个欣赏,优化整合文本,用同读,引读,诵读,品味等方式,读得入情,读得入境,方能听到优雅的小曲、鸟儿的啼啭以及“丁—冬—丁冬„„”的水声,赏到流动的绿色,真正感受到山雨有声有色的韵味,在体验中学会表达,积淀语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情感朗读散文
2、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3、通过反复读,体会山雨的韵味和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山雨》和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倾听天籁之音《山雨》
1、倾听《山雨》,学生那颗躁动的心会在山雨声中得到无声润色,在山雨声中得到平静
2、请问你们的心行走于美妙的音符间,都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大大的“心”)【设计意图】用《山雨沙沙》导入,绝非哗众取宠,而是让学生的心随优美的旋律舞之蹈之,培养学生倾听感受声音的神奇的灵感,也是紧扣课题的
二、自由初读,读通读顺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难懂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
2、指名读句子,采用多种方式点评,特别是难句、长句,老师要有读的基本指导,读的基本练习
如: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两个“由远而近”的读法山雨是越来越近了,声音当然是越来越大了,那么两个“由远而近”的读的声音是越来越大,语速是越来越急
......【设计意图】难句是对于个别学困生而言,这个读比不可少,但又不是流于形式,因为这里的读,既有基本的读句句落实,又有提高性的读情感朗读,只不过后者的力度被人为地弱化了
3、散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学法提示:先按内容分好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雨声 林色 山静
三、小步清迈细品味,涵泳功夫兴味长
1、倾听优雅的小曲雨声(1)自由读雨声
(课件出示)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体会作者描写山雨的精妙语言请每人找一处,说说“精妙”在地方?
恰切生动的比喻这段话里一口气用了二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奇妙无比的“琴键”,弹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那音符组成的一首首小曲当然是优雅的了。
精妙二:描写很有想象力(允许学生课堂有不同的声音)
(3)指名读,老师点评
(4)写出带有幻想色彩的音符,感受优雅
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岩石、树叶、绿草会是什么样的小曲呢?想一想,写一写。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岩石,发出
的声音,那声音如同 ;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树叶,发出 的声音,那声音如同 ;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绿草,发出,那声音如同。(3)交替采用多种方式读
(4)闭上眼睛读,踏着山雨的节拍走进诗一般的梦境
【设计意图】这优雅的小曲在别处是欣赏不到的,心不安宁的人也是听不出优雅的优雅的小曲怎么沁入学生的心灵呢?从写法入手,剥开语言的外壳,倾听山雨的优雅,胜过老师的滔滔不绝
2、欣赏流动的绿林色
(1)指名读林色部分(出示雨中山林的图片)
(2)老师有疑问,谁能帮老师解决?(请学生自愿举手)
山林是色彩分明,绿是主色调,这绿怎么会给人流动之感呢?这绿色流进眼睛还可以理解,怎么还能流进心胸呢?
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水是流动的,所以绿色好像在流动因为这“绿”作者是用“心”看的,用心感受的,因此“绿”流进了心胸(3)再读
3、品味幽静
(1)(课件出示山静)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山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丁冬丁冬......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
明明是说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可是为何还写鸟儿的啼啭,雨珠的丁冬声?
(3)其它声音全部停下,甚至喘气声也要无声,再读山静 【设计意图】以动衬静的写法,古诗有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怎么引出写法、体会幽静?老师总不能硬拽出来以动衬静的句子,分析写法吧鉴于此,就是让学生在质疑中悟得写法,体会幽静算是艺术地给予吧!
四、用“心”发现“美”
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听、用心观、用心品,你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烂熟于胸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板书设计 2
心 山 雨
优雅
色彩分明 幽静 妙喻连珠 以动衬静
联想
听赏
品
第二篇:阅读教学“三得”:得意 得言 得法
阅读教学“三得”:得意 得言 得法
“得意、得言、得法”简称“三得”,阅读教学“三得”,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所得。“三得”,三者间相互融合,不同的环节又各有侧重。“三得”,主体是学生,在学生是“自得”,在教师是“促得”。对阅读教学“三得”的研究,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环节更加清晰,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近年来,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于是,我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本源问题、本质问题。这不是倒退,而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回头审视,是一种严肃的探究态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历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提升的过程而得出的。何谓“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
一、阅读教学“三得”的内涵
“得意、得言、得法”是崔峦先生“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中谈到的,他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要改进‘教’的法子„„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何理解“三得”呢?
意
即文本的内涵、主旨以及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意。得意,就是读懂文本的内涵。这里包括读懂文本中关键词句的含义,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有其客观的道理,因为语文是母语,文本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是可以读而得知的。但是,文本的深厚意蕴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够得知的。真正的“得意”,需要通过语言文字领悟作者传达的意义,如果不深入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所得的“意”,也只能是看到冰山一角而已。近来,阅读教学有忽略“得意”之嫌,这是一种顾此失彼的做法。因为“得意”的过程,具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理解能力、思考策略、个性见解、批判精神等作用。弱化“得意”,将导致语文学习再次陷入纯训练的窠臼。言
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其包括文本中精妙的词语、优美的句式、恰当的修辞,以及文本的段落结构、文章的布局特征等。得言,是语文学习的独当之任。这一点毋庸置疑,诚如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位“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对此,王尚文先生作了具体的解释:“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王尚文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当下,大多数教师仍然在“课文写了什么”上下功夫,偏偏忘了“课文是怎么写的”,“是怎么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是“怎么实现作者意图的”,而这些恰恰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的现状是许多老师对此有所感触,但也缺少操作的实践智慧。法
即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窍门。得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方法。“得意”需要与“得法”一体,“得言”需要与“得法”一体,有时三者互为一体。没有方法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是“果”,并不具备持续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没有方法的学习,学生不可能达到“不需要教”的地步。语文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也明确地指出“过程与方法”这一重要维度。一般而言,方法有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的方法是静态的,被激活后是知识的再现。比如:课文中的说明方法,细节描写的方法。还有一类是程序性的方法,指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是问题解决类的方法,程度性的方法是动态的。比如默读、批注、品析等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方法的获得,有自主习得,教师教得,还有师生互构得之等多种形式。
二、阅读教学“三得”的特征
1.“三得”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有所得,“得”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成长,是学生的收获,而不只是考量教师教的精彩。以“三得”为标识,也成为阅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评价指标。
2.“三得”,不是简单的三个,而是一个圆融的整体,有时“得意”与“得法”一体,有时“得言”与“得法”一体,有时三者共同融合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段特点,“三得”的具体指标不会一样,会依据学段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
3.“三得”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源自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是三维目标的具象。“三得”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学习的过程,“得”的是知识,也有能力,“得”的是方法,也有过程,“得”的是言语,还有精神。“三得”,让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更加聚焦,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加清晰简约。
因此,阅读教学“三得”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习得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行为就是“促得”的过程。
三、阅读教学“三得”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三得”的设计策略
那么,就一篇课文的学习而言,“得意、得言、得法”如何落实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1.文本解读——发现教学价值。
拿到一篇文本,我们要用教师的专业眼光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所谓发掘教学价值,就是将教材作为“例子”,发掘其中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确立教学价值需要关注课标的理念,关注年段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特色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比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首先要确立这是一篇六年级的写人课文,明确课标中对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然后仔细研读本课的言语特色,即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这样在脑海中就逐渐清晰了如何引导“得意”,即: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对话描写感受船长的经验和智慧;逐渐清晰了如何引导学生“得言”,即品味这段对话描写的精妙之处,对于表现船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借鉴运用这样的对话形式进行练笔。这样的一番解读,心中便逐渐清晰了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哪些基础的语文知识,掌握哪些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哪些语文方面的能力。
2.教学设计——呈现板块推进。
“三得”阅读教学的特征是学生学有所得。因此,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有序的学习路径,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言语实践时间,包括默读、思考、批注、交流的时间,包括难点探究研讨的时间,包括语言积累和迁移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而这样的教学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遵循学路的“板块式”推进。比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教学设计的板块就要简明清晰:第一板块是认认真真读懂课文。读懂课文写了哪四问?每一问先问什么?为什么问?最后怎么样做?第二板块是扎扎实实练习演讲。结合陶校长的殷切期望,可以改写演讲稿,比如以同学的身份发出号召《争做“四好”少年》,然后练习演讲。由于环节简约,学生有了更多的言语实践时间,由于减少了内容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本课的学习中就能实实在在地实现“得意、得言、得法”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三得”的实践策略
“三得”之间密不可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落实呢?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既要得意、得言,又要得法,得意为经,得言为纬,得法则一直融汇其中。由于文本中言意互存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得意与得言需要融为一体,但是,当我们把教学过程聚焦在某一个环节,或者是某一个环节的某一个片段时,“得意”与“得言”又是各有侧重的。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如何操作,这里将“得意”与“得言”分开来进行阐述。
1.“得意”与“得法”。
如何让学生读懂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意呢?最重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读书自得,一种是在教师的点拨下思考获得。
(1)自读感知。
一篇课文,学生读上几遍基本上就可以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正如有专家指出,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通过自己接触文本的语言,有70%的内容是可以读懂的。可是,我们的老师宁愿给学生讲懂,也不舍得拿出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读课文,恐怕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岂不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我们看教学目标,一般第一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这一个基础目标似乎不被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品析和人文性的渲染上。其实这是本末倒置,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面。让学生自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意,这是小学语文肩负的重要使命。将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其实就内含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2)点拨促得。
自读自得固然重要,可是依然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一般我们从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①概括课文的内容。
“得意”,表现在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内容、段落的内容,能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且能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这里,我们需要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叙事类的文本,引导学生使用“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内容。写人的文章,要试着运用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人物的什么特征的句式进行概括。对于状物的文章,要让学生试着用通过介绍了事物的哪些方面,介绍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方式进行概括。诗歌类的文本,则重点让学生感悟文本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在具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让学生扣住课文的题目、围绕中心句、过渡句等方法进行概括,如果文本内容不够明显,则可以使用集段成篇的概括方法。
阅读教学中,关于“得意”,不同的年级段对概括的要求也不会一样。低年级一般要求能够简要的复述课文即可,中年级要求能够用一段话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到了高年级,则要专门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完整清晰的概括。
②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文本的某些语句,总是蕴含着特殊的意义。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限制,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就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资料补充法。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理解课文中的难点。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里有关于“司马迁为别人辩护,受到酷刑”这段话,什么是酷刑,学生并不了解,这就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当学生了解到这是一种比死还让人羞辱的事情之后,就会对司马迁的“发愤”有更深刻的认识。背景介绍法。有时候为了读懂课文的含义,我们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教学《草原》一课,通过了解原作,知晓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原来文本选做课文时,开始部分省去了这样一段文字:“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了解这一点之后,学生对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第一次受邀到草原的心情便明了了,因此,才有“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的语句,才有“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感叹。
③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意。
文章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这种情感有的是直接表达,学生一读即知,有的则隐含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需要阅读者认真研读,品味。比如《桂花雨》一文中,作者最后写到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这段文字透露的信息是什么呢?外地的桂花香不香?香。但是没有自家的香,为什么呢?因为自家的桂花包含着自己的生活情意,充满了乡情。母亲嘴里在说桂花,而要表达的情感则是回想自己的家乡,正所谓月是故乡明。这一点拨,学生便领悟了文本情感的意蕴所在。
2.“得言”与“得法”。
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语言、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精妙、言语形式的精巧、修辞的恰当以及文本结构的匠心,并且掌握品析、积累、运用之法呢?
(1)榜样示范。
这种示范引导的方法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尤为有效。比如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的《槐乡五月》一文,课文第4段描写槐乡孩子的快乐,其中写男孩子用了一个“塞”字,突出了男孩子的顽皮、天真、快乐的样子,写女孩子用了一个“飘”字,可是这二字的精妙如何引导学生品析呢?这时老师就在自己的书本上圈画出“塞”字,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品析内容:①“塞”写出男子的泼辣、大方、顽皮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了洋槐花饭的好吃。②“塞”字,让我们看到男孩子当时那种快乐、自豪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仿照老师欣赏词句的角度,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品析词句的方法,感受到了课文中“飘”这一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
(2)引导发现。
得言,更多的时候是学生领悟了品析课文的方法之后自主发现、品味词句的精妙。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语文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程序性、方法性的知识,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把握方法。比如教学《黄山奇松》第3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如何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的“秘妙”呢?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千姿百态”这个词语进行思考,让他们感悟黄山松的各种姿态。其次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语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形式。这时学生就会发现“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中前面的“屹立”“斜出”“弯曲”是用2个字写姿态,中间的“仰”“俯”“卧”是用1个字写姿态,最后的“状如黑虎”“形似孔雀”是用4个字在写姿态。前面句式用“或”字并列,后面则是用比喻。最后引导归纳:黄山松“千姿百态”,作者在写法上也是力求一变、二变、三变的。从而感受到作者写作这段文字的独具匠心,感悟到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完美结合。
(3)比较鉴赏。
比较是品味词语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更容易表达不同的效果。一般比较法的运用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变序比较,比如《安塞腰鼓》一文,写火烈的舞蹈场面时,有这样一段文字,“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段话将排比与比喻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美,堪称经典。教学中如何引导感受句式的特点,可以运用变序的方法,让学生比较鉴赏:“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可以写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吗?表达的意思一样,带给人的感受一样吗?学生比较后会发现,课文中的语句更突出地表现了鼓点带给作者的感受。
还有一种是借鉴比较。比如,《灰椋鸟》课文的第5节,写鸟儿归林后的热闹。这段文字中的比喻、对偶、反问等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何让学生感悟呢?这时老师引导学生看著名作家巴金《鸟的天堂》其中的小片段:“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同样描写鸟儿的场面,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这样一比较,文本中运用的反问句、四字词语以及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自然学生就会发现了。老师随机把课文改用诗歌般的语言表现出来: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四字词语读起来节奏舒缓,琅琅上口。学生还从中感受到无论是巴金朴实的白描,还是《灰椋鸟》的浓墨重彩,正如同苏轼笔下的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4)积累运用。
得言之“得”,不能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品味语言的魅力后,如果止步于此,学生的“得”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能力。语文学习的途径之一,就是积累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依据文本的“言”让学生进行实践运用,才能将“得”落实在实处。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言进行运用。积累运用的形式很多,简单的说有这样两种形式:首先是落实在笔尖的练笔。我们可以安排文本的续写,如《爱之链》一文,写一写夫妻二人后来会说些什么话;可以对文本进行改写,比如学习《三打白骨精》一课,可以以“孙悟空”的身份讲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以进行缩写,如学习《诺贝尔》一课,可以为诺贝尔写一篇传记或者颁奖词;还可以借鉴整篇课文的构思方式进行模仿运用,比如学习《理想的风筝》后,写自己的一位老师等。其次是复述、演说等,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学《学与问》《谈合作》等文,可以让学生练习讲演,学习《九色鹿》就要落实学生的讲故事。有时还可以将文本的内容创编成课本剧,在创编与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会将文本的语言进行实践运用。
阅读教学“三得”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本质,着眼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是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形态。
第三篇:《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温暖得手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设计意图
冬季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加厚了衣服,有的戴上了帽子,有的围上了围巾,有的戴上了手套,小朋友的穿戴都非常的温暖。看到孩子们的保暖物品,想到了以下几点来设计一节线描美术课程。
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冬季幼儿园小朋友的穿着,活动等,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总结发现。
2、准备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发挥创作的热情。
3、运用正面的评价,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增强自信心。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线描画的特点,感受线描画独特的美。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尝试用线描画的方式设计各种各样的'手套。
3、感知冬季生活中的穿戴。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线描画中的各种线条,并作用到设计绘画手套中
难点:运用合适的线条设计手套,区分特点。
(四)活动准备
课前准备:线描画、雪花片、手套
课上准备:勾线笔、素描纸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谜语导入)
教师:亲爱的小朋友们,欢迎来到今天的美术小课堂。课程开始之前,我们来一起猜一个谜语小朋友们要竖起耳朵认真听,谁能第一个猜出谜底呢!
“十指尖尖肚里空,有皮无骨爱过冬,不怕严寒不怕风,寒冬腊月逞英雄。”
教师:我们一起伸出小手想一想,什么东西是冬天套在手外面的呢?
幼儿:手套
教师:恭喜你们,谜底就是手套。冬天来了,小朋友们每天上学都是戴着手套来幼儿园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两双手套,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它的特点,是什么样式的,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样的花纹呢?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来回答。
2、讨论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手套的特点。
3、欣赏线描画手套
教师:老师带来许多不一样的手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幼儿:和我们的小手一样!带着不同的花纹!
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线描画设计手套。可以看到,手套是用各种各样的点、线、面来组成的,那我们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样的点、线适合在设计手套时作用呢。
4、学习了解线描画基本技法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点”是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在设计手套的时候运用到,最简单的“点”,还有“雨滴点”、“爱心点”等等;接下来就是“线”,可以用到“直线”、“波浪线”、“蜗牛线”等等;我们还可以运用到“点与线”的组合成的面以及“线与线”组合成的面。
5、设计我的温暖的手套
教师:小朋友们来想一想,你们自己开始设计手套了,要用到上面的哪些图案呢?你想用哪一种图案装饰你的手套呢?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老师听到你们的讨论已经结束了!那接下来就到了我们设计绘画手套的时间了。老师有几点小提示小朋友们要认真听!
①我们可以作用点、直线、波浪线、点与线组合、线与线组合进行设计!
②小朋友们在绘画时要将手套画得大一些,会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装饰!
③注意点、线、面的装饰都要用到我们设计的手套里
④完成后可以画一些小雪花,陪伴着温暖的手套
6、教师巡回指导
7、活动结束
总结:小朋友们,今天的课程就结束了!因为现在是冬季,所以我们在外出活动游戏时,一定要记得注意保暖,戴好帽子手套哦!今天我们都设计创作出了自己“温暖的手套”。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是非常有特点的。请小朋友们大胆的将“温暖的手套”作品展示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吧!
(六)活动延伸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冬季是寒冷的,也是快乐的季节。穿上棉衣,戴上帽子,出去快快乐乐的和小朋友们打雪仗,堆雪人。所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今天的课程通过设计绘画手套,小朋友们学会了利用线描画的技法进行绘画。我们也可以用线描画来画衣服、帽子,围巾,冬季的各种保暖物品。
第四篇:《小鸭子得救了》教学设计
看图写话《小鸭子得救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音乐一起唱。2.喜欢小鸭子吗?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小鸭子呢?
3.导入: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鸭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关于小鸭子的故事。(板书:小鸭子)如果想让这个故事更好听,还需要你们这些故事大王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看图写故事。
二、观察图片,欣赏美景
过渡:春天来了,小鸭子去公园里散步。
1、大家仔细看图,图上都有什么呀? 公园里的景色
人物
你还想象到了发生的事情
能说得再具体点么?如怎样的大树,怎样的蘑菇,指名说。修辞用的好
观察真仔细
2.师:你把图上的内容都都介绍出来了,可是,东看一下西看一下让听者很不舒服。如果能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效果会更好些。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这就是顺序。你们能按顺序再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很有文采
语言表达能力真好
3、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说一下这幅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么?同学们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得这么清楚,起因经过结果老师很佩服你们。
三、细心观察,展开想象
小鸭子:1.师:公园里的景色不仅迷住了我们,也让小鸭子看得入了迷。突然,“扑通”一声,发生了什么事?生:小鸭子一不小心掉进坑里了。
2.细心观察。
(1)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是直接找别人帮忙还是先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生:自己先想办法。
师:那小鸭子掉进坑里,它首先是做什么呢? 小鸭子自己能爬上来么?这是个()的坑
(2)师:小鸭子试了很多遍还是没有办法爬上来。这时它会是什么表现呢?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图。
生:着急、慌了、难过、流汗了。(引导学生用上“惊慌失措、非常害怕、十分着急、大声呼喊、不停呼救……”这类词。)
你说的多好啊,把小鸭子当时焦急的心情说出来了,真是个有心人,还有不同的吗?你又加上了小鸭子的语言,这样就更准确一些了,还有不同的吗?动作等。从掉到坑里到大声呼救的过程,请学生连起来讲一讲。
小结:大家讲得真好,讲故事就是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讲清楚,这样才会具体,生动。(出示: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要想把人物的形象写的更加生动具体,用上我们大家积累的四字词语就更棒了?老师推荐了几个词语,谁能用上再来说说下鸭子的表现,想用哪个用哪个?同桌两个试着说一说。生说,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就更精彩了。
有这样一个精彩的开头,一定吸引着大家往下看.师:小鸭子吓得大声喊:救命呀!救命呀!
请小朋友仔细看图,哪些小动物被叫来了呢?(有小熊,小象,小猴子,小鸟)
四、分析讨论,思考“办法”,学编故事重点段落。
1、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发挥想象,它们会用什么办法救小鸭子呢,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2、图画也是会说话的,大家都听到了呼救声,每个小动物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能发挥大家的力量呢?小组交流,指导看坑里的水。小鸭子可是游泳健将呀!说说你的分工情况,(1)小熊救小鸭。
分工很明确,作为想出办法的小熊,他会怎么说呢?谁来补充句子
如能把小熊此时说话的语气说出来就更好了,谁再补充,一边是安慰一边是着急,用上这些修饰词把小熊此时的神态都写活了。(2)小熊是怎么用桶取水的?
生:他就跑到旁边的小河里打了一桶水,到进坑里(板书小熊拎
倒)
师:一桶水够吗?引说小熊又跑到河边打了好几桶水,倒在大坑里。
师:胖乎乎的小熊来回这么折腾,怎么样啊?(师做擦汗状)
(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小熊累的直喘气)
(3)真棒,能用上我们积累的词语!你们说啊,别的动物怎么做呢?(猴子会帮小熊一块提水,大象会用鼻子吸水)大家齐心协力,小鸭子得救了。这些都是我们大家的想象,同学们把大家齐心救小鸭子的过程写一写吧!可以看一下老师给你的提示.你们的故事写完了吗?没写完的同学别着急,听一听别人写的故事,我想对你一定会有启发。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的故事哪里写的最好?
点评:你比刚才观察得更仔细了,还想出了小熊说的话,真了不起。
能写出小熊的样子,小熊的动作,故事越来越精彩了.故
师:这个办法太棒了!你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仿佛这一切就在我们眼前。
五、学编故事结尾。
是啊,团结起来力量大,坑里的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来越高,小鸭子慢慢地浮上来了。这是大家想办法救鸭子的过程,是故事的经过,也是这个故事的重点部分,要详写.刚才的小鸭子掉到坑里是故事的起因,最后小鸭子得救了,是故事的结尾。这些可略写.故事说完了,你会给这个故事起个什么题目呢?生说
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仅有双明亮的小眼睛,还有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呢!师总结:其实,一篇精彩的故事并不难。它就源于同学们善于观察的眼睛、乐于想象的大脑、勇敢表达的小嘴和勤于动笔的小手。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会在一次次的写作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第五篇: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五、除得尽吗
﹤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15-16页。教学目标:
1、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3、在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难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
1、独立计算。
1)明确问题,列式子
2)独立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交替出现)
2、感受循环小数的的特点。怎样表示这两道题的商呢?
3、共同探究循环小数特点。
观察这两个小数,看小数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说出几个循环小数。
4、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三、课堂练习。完成书中的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