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对比描写显特点》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对比描写显特点》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对比描写显特点》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白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家丰子恺主要运用对比描写突出了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对比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2、体会对比描写的表达效果。
3、尝试迁移练习,加深对对比描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好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二、交流
1、以“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鹅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为例,在反复的朗读中认识对比描写,初步体会对比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朗读。
②找一找这段话中用谁和谁作对比?用谁的什么和谁的什么做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逐步感受“作者用‘狗’和‘鹅’作对比,突出鹅的叫声‘大’而且‘厉’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的好处。
三、练习
1、边扶边放,以“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为例,尝试运用抓住对比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①默读思考:这段话用谁和谁作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②班内交流,老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在表演读中体会鹅的特点。
2、自读全文,寻找其他对比描写并批注表达效果,交流汇报。
3、迁移练习。如果要描写蚊子,你会用谁和它作对比,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阅读时要关注文章中的对比描写,细心体会这些对比描写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这种习惯,你就能从文章中学到很多的写作方法。
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关注细节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精彩篇目教学设计对比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观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天下奇观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美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作者和朋友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美丽的榕树以及纷飞的群鸟。在作者巴金的眼中,南国的风景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一般的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梦境般的美。
二、感悟榕树的奇特美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那一株不平凡的大榕树吧!
1、把描写大榕树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好好体会榕树给你什么感受?可以同桌间互相读,谈体会。
2、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指导
3、汇报交流(1)大: A、“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①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榕树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②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B、“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C、“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16亩地。)
课下大家丈量了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教室?
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2)茂盛,生命力旺盛。指名读句,谈体会。A、“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不留一点儿缝隙,说明树叶多。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B、“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
1、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3、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全班齐读,分句读)
三、感受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过渡:这是多么美,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啊!作者第二天又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什么呢?(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什么景象?
2、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一画,再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互相交流。
4、汇报交流:把你最有感受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多。
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花的,黑的 ”看出颜色多,“有的„有的”可以看出的鸟的姿态很多。
③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解释和体会什么是应接不暇?说明鸟多,看不过来。(看清楚了„„,又错过了„„这真令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啊!)④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兴奋的叫说明鸟很快乐。
5、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录像中的大榕树鸟儿那么多,那么热闹的景象。
6、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7、指导朗读。
四、体会情感
1、读一读描写大榕树的部分和描写鸟的部分,看你能发现什么?
前面写大榕树茂盛侧重写的是静态美,后面写那么多的鸟,那么热闹,侧重写的是大榕树动态的美。
2、大榕树动态的美是由鸟的欢快热闹带来的,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大榕树给鸟带来了舒适的家园,而鸟又给大榕树带来了勃勃生机。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感情。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怎样理解作者发出的这一句感叹?
4、再读最后一句,体会课文感情。
5、是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出示课外资料
(榕树的枝繁叶茂给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当地的人们保护鸟)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千姿百态的鸟儿给大榕树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大榕树确实成了鸟的天堂,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啊!作为祖国的未来的同学们,我们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我们这个世界变成天堂。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叶:
多 密
绿
榕树
大而茂盛
静态描写
美
枝干:
枝上生根
数不清
到处
到处
鸟
多而快乐
动态描写
有的有的有的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课时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榕树的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教学方法:
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录音机,绿叶,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昨天,我们初读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作者是谁?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见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巴金爷爷的生花妙笔走进鸟的天堂,进一步深入学习。
二、学习课文,品读悟情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幻灯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为什么鸟的天堂一个加引号,一个不加引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书,再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吧。
2、学习作者写榕树部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7、8自然节,说说哪些地方读懂了,谈谈你的体会;哪些地方未懂,做上记号,汇报交流,师相机引导。
(2)资料介绍榕树,简笔画展示。
(3)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指出榕树枝、干、根、叶的位置,体会榕树特点。
(4)抓重点词句,畅谈体会。
(5)指名生读,教师范读,总结朗读方法。
(6)感情朗读,品读悟情。
(7)认识静态的描写方法。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感受?第二次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两次感受不同?
3、学习作者写鸟的部分(运用以上学法自学)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鸟的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展示各自手工制作的鸟,以趣激情。
(3)师生合作,模拟演示,创设情境,激活参与。
(4)认识动态的描写方法。在今后的读书写作中要积极运用动静结合法,这样对文章理解更深刻,写作也就更生动。
(5)看幻灯,听录音,谈感受。
(6)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7)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含义,解题释疑。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大榕树,抓住了榕树大、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的的静态美。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许多鸟,抓住鸟多、快乐的特点,写出了鸟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之情。
四、设问促思,升华情感
如果你来到这美丽的榕树下,看到了这活泼可爱的鸟儿,你会怎么做?
五、砥砺思维,拓展延伸
看,这精致的笼中有一只美丽的鸟儿,学了这一课,你一定明白该怎么做了(学生放飞)。望着这只久居笼中,而后展翅飞向蓝天的鸟儿,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说,可写,可画,可唱)
六、板书设计:(略)
《长城》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根据文字联想画面,感受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和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体会作者的思想情绪。
2、有情绪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巨大,激发民族自满感。
3、了解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和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体会作者的思想情绪。
2、感受长城的巨大,激发民族自满感。课前筹备:教师筹备几位国际名人讴歌长城的有关材料及我国29处世界遗产的图片。学生搜集含有长城的歌曲、传说。
教学内容: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分别出示长城前景图和长城的构造示意图。学生分别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写,并进行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理解。)
二、走上长城,感受巨大 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看着这高大牢固的长城,如果你此时正站在长城上,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换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站”“踏”“扶”“很自然地”等词语体会作者心情。师:长城总长一万三千多里,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体现“艰辛”的句子。
2、结合插图,想象古人修筑长城的场景。
3、讨论,联想:当时的条件工具那样落伍,劳动人民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长城的? 学生交换、汇报
领导学生品读、理解重点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再看插图,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再接洽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
(设计意图:本部分重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体会作者的情绪。教学时,以提问的方式给出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得学习有目的,另外引导学生想象古人修筑长城的情景,在想象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修筑的艰辛,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三、品位长城,讴歌长城
师:同窗们,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才修筑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它不愧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奇迹。我们应当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自读,赛读。师范读。
师:难怪国际友人游览完长城后,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讴歌词)(设计意图:教师用豪情去带动、沾染学生。使学生深入体会到长城的巨大。)
四、扩大延伸
1、学习材料袋,教师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展示材料袋中的八幅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并做简短的介绍。
2、学生唱含有长城的歌曲,交换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传说。(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袋的学习,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欲望,为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做好筹备。)
五、课后作业:画一画你心目中的长城。板书设计(略)
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理解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金边瑞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认识了爬山虎的叶子(指板书),那满墙的爬山虎给咱们留下了很美很有生机的印象,老师还想听听同学们读读描写叶尖的句子。(注意有些难读,里边有两个儿化音,我们处理的方法可不一样)表扬朗读:仿佛又看见了一墙的爬山虎。
2、是啊,这些爬山虎的叶子叶尖不仅一顺儿朝下,而且颜色也随着生长由(嫩红变为嫩绿)。
3、师:看来,同学们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掌握地非常好。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没有人为爬山虎搭架子,它怎么爬得满墙都是呢?
4、师: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
顺延引入“爬山虎的脚”揭开叶子,板书“脚”字。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书就能解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从书中来找到答案。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1、师: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同学听。(生自由读)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
2、教师引导说出脚的样子。(把写它脚的句子画下来)相机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3、师:现在我们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原来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你们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全班同学分代表在黑板上完成简笔画,每小结加入引导语,例如:茎上,叶柄的反面,细丝,蜗牛触角,嫩红。加深同学对脚的样子的印象)
4、师:好,看来同学们都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那么谁想把这部分给同学们读一读。(指名读2遍)看图试背。
练说:仿“爬山虎的脚”样子写“金边瑞兰的脚”。(出示实物配合幻灯片上瑞兰脚的细节图)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师:好,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哪一段能找到答案?
(齐读4)边读边想:你是怎么通过这段文字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的?
师总结:动词。圈出来。生活实例:塑胶吸盘。(借以理解圆盘更容易吸住并体会拉一把能使它更紧贴)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大家想不想看?(想)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好了,课件看完了,刚才老师想了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那就是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那么它的爬和爬山虎一样吗? 师:壁虎怎样爬?(一步一步的爬)
师:那么,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吗?(不能)为什么?
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师:谁还想说?
生: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师:说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四、教学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顺利地知道了(板书)这2个问题的答案,那课文的第5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自由读。)生:我通过读第五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的脚触到墙的和触不到墙的不一样。
师:读得非常仔细。那也就是说爬山虎和墙有一种依赖关系。(板书:与墙的关系)
五、拓展延伸:师: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叶爷爷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
六、总结收获,延伸课堂。
好了,同学们请坐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举手)先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结合板书谈收获)
板书设计:
样子: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怎样爬: 触→巴→拉→贴 与墙的关系: 触着墙 ←-→没触着墙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
一、复习
听写生字词。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研究、理解“刚长出来的”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关键词:新鲜、一顺儿、均匀)
4、结合自己的观察日记,品味课文的写法。(学生自我检讨,体会作者的观察习惯和写作技法。)
5、小结:你们是不是觉得作者写得特别美,你们也仔细地观察过爬山虎,可以借鉴作者的写法,试着修改一下观察日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第三自然段)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的句子。
1、课件出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你能用书上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吗?小组内练说,指名说,评议。
3、观察实物,再次默读第3-5句,加深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的了解。
4、小结:正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所以才能对爬山虎描写得那样准确。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请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完成填空。
(1)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2)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听汇报,写板书:触、巴、拉、贴。
4、小组组员用课文语句来介绍爬墙的过程,相互评价
5、音乐声中,再次轻声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爬墙的具体过程。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往上爬”这个中心,仔细观察,用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五、了解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
1、小组研究: 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脚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灰色、牢固
2、讨论: 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3、汇报成果。
4、齐声读这一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2、再次细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中心,先讲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3、全班齐读填空。
4、学生思考: 爬山虎的脚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作者写得非常有条理,叙述又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5、总结。
6、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七、课外拓展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着植物的某一特点,仿写作文,注意把这一特点写清楚。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细丝 像触角
颜色:嫩红 灰色
爬墙 触→巴→拉→贴(牢固)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长城》。读题。
2、(出示长城游客图)这么多人在干什么?(游览长城)
3、是的,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外国元首。他们游览长城后,有什么感受?
(出示几位国外领导人的句子)
(1)齐读
(2)读后说说感受。
二、学习课文
下面,我们一起去参观长城。
1、(出示课文远近图)区别,有什么不同?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从远处看长城,它是怎样的?
(2)(出示第一小节)齐读理解:崇山峻岭
(3)这一小节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板书:长)
(4)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长城的长?理解:蜿蜒盘旋
一万三千多里(出示地图)长城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自治区。曾经有一个人不用任何交通工具,徒步行走,从起点走到终点,你们猜。他用了多久?(学生猜)一共走了五百多天,将近两年时间,足可以看出长城的“长”。
(5)为了将长城的长写得形象生动,更具体准确,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打比方、列数字)
(6)指导朗读。怎样才能用我们的朗读体现长城的长呢?一起来试一试。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欣赏了长城的远景,让我们走近长城,近看长城,你又发现了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第二小节,交流反馈。(板书:高大坚固)
(3)再次默读课文,找找长城由那些结构组成,画出来。
(4)在课文83页的插图上,写出长城各个结构名称。
(5)指名介绍各个结构,相继指导朗读朗读,体会长城的宽、高、和设计的巧妙。
(6)历经两千多年,长城依旧高大坚固,它设计巧妙,不但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防御,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7)齐读感悟。
4、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
(1)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齐读,这句话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过渡)
(3)那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读第三小节,找出相关语句。
(4)是呀,那时的科技十分落后,而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他们只能靠着自己的肩膀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山岭,这是多么——艰辛、不易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自读感悟,体会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辛。
(6)齐读
(7)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呼应:一万三千多里)首尾呼应,可以使文章具体突出,也能使文章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8)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吗?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9)正是这雄伟的长城,这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赞叹。)
(10)“伟大的奇迹”体现在长城的哪些方面?(长、高大坚固、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11)所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
作者由远及近的写法,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长城不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她
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带着自豪的心情领略长城的雄伟壮观吧!
齐读全文,结束。
板书:
长
高大坚固设计巧妙伟大奇迹
血汗智慧
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课文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窗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在教学活动中将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做成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学习更加有兴趣。
课中,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按顺序教学四个自然段,让学生就全文谈感受最深的语句,学生可讲之处就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但因为对当时建筑长城的背景资料了解不够,学生在朗读长城高大坚固的雄伟气势时不能很好地感悟并朗读出。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说明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说明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说明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语文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最后,我再次引出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在此体会,并以有这样的长城,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有这样的人民和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
第四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春联》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春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副对联。.学会本课 10个生字,两条绿线的 4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词及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知识,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春联。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及文中五幅对联的意思。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几幅对联。
学生准备:
朗读课文,搜集有关对联的知识。导学过程:
课前欣赏:音乐《恭喜恭喜》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吗?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2月2号就是我们农历的新年了。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啊?(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春联)(拿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板书,边板书边讲解“春”“联”二字的写法)2.课前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掌握得怎样。(出示词语)
气氛
和睦
揣摩
开卷有益
抑扬顿挫
这是本课二类字,先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
d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出示“卷”),它还有一个读音,你来说?你能用卷(三声)组个词吗?
e(面向全体学生)让我们一起来读!3.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大屏幕出示)增添
欣欣向荣
歌颂
声律 辞旧岁
奥妙
开卷有益
浏览
张贴 谁想读?(指名读)
教师评价;这么快就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老师真佩服你!4.这里有几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屏幕上的添、奥、益变色),仔细观察你有哪些地方想提醒别人?(学生交流)(课件最好能突出重点,做出提示)
拿出笔,在课后练习2中描红这三个字。教师提醒握笔的姿势和书写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的字写得真漂亮,相信你们理解课文的能力会像你们的字一样精彩。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小声地课文,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讲了春联的哪些内容?(板书:内容
对仗
声律)(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回答:第一自然段写出了春联的内容等。)(学生容易把内容理解为种类,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默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经你这么一梳理,课文的结构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写作文时像这篇文章这样也做到内容具体,结构清晰,你的作文一定很棒。
2.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都出现哪几幅春联。用笔画一画。(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谁来补充一下?如果很完整: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一下子把五幅春联都找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这五幅春联)
3.自己读读这四幅春联,看看它们都是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说:读了“梅开……”我感觉每家每户都在放鞭炮,非常热闹。
学生说:“梅开春浪漫,竹报岁平安”……(教师总结:这幅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学生说:“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感到春天的美丽,树木绿荫荫的,杏花红艳艳的。(说得真好……或者教师总结:对呀,这描绘了美丽的春光)
学生说:“……百废兴”我长大了应该为祖国的建设努力。(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或者:这描绘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4.教师总结:你们看,这些春联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表达的都是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都是美好的东西。(板书:美)下面让我们把这些春联放到课文中再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一下春联的内容美
(课件出示)当我们浏览者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因为这些春联中,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5.能根据课文内容来填一填吗?
6.孩子们,.再来看看这些春联,除了内容美之外,你有没有发现它们还有什么特点啊?(对仗)
7.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一下对仗是怎么一回事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答案。(学生回答: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
教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这一点老师明白,可词类相当又是怎么一回事啊?你能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做一下解释吗?
(学生回答:绿柳对红桃。教师边画边总结:它们同属于植物,这就是词类相当;舒眉和开口,这两个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词类相当;)
教师评价:你的讲解清晰而又明白,让我感受到了春联对仗的美(板书:美)
9.教师:课前,我搜集了几幅春联,可是一不小心给弄乱了!孩子们,你能运用春联要求对仗的特点,帮我对一对吗?
(多媒体出示)
田园无限美
九州同唱奋飞歌
花开富贵家家乐
山河分外娇
万众共书开拓史
灯照吉祥岁岁欢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过渡:正因为春联很讲究对仗,所以读起来也很有韵味,这正是春联的声律美。(板书:美)
10.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春联的声律美?学生回答: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教师:你知道怎样读才算是抑扬顿挫吗?(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下面就让我们抑扬顿挫的读一读这些令人陶醉的春联。11(播放背景音乐)指名读。
13.你想记住这些春联吗?自己先尝试一下,一会儿接受老师的挑战。
14.准备好了吗?我出上联,你来对下联。(指名背)你能背诵完整的一幅吗?(指名背)教师评价:同学们的记忆力超强,老师佩服!
过渡:孩子们,你们已经会掌握了春联的特点,知道吗?写春联更是其乐无穷的。
15.这不快过年了吗,校长给我出了一道难题,让我为学校写一幅春联,在老师的一番苦思冥想之下,只想出了上联(出示)“共创和乐四实小”,谁能帮帮我对出下联?
16.人们常说 “开卷有益”,你能解释“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是呀,多读书(加重语气)就会得教益,那多读春联也会得教益吗?(指名说)得什么教益?(联系老师的板书谈)。(两名孩子起来说,其中一名随便谈。)
原来如此,读读春联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捧起课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7.孩子们春联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炎黄子孙的足迹,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中国人的智慧。
18.作业设计:课后同学们可以多多收集春联,进一步感受春联的魅力,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五、板书设计 24
春联 内容美 形式美 声律美
《春联》教后反思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中的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文章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种类、对仗及声律的特点.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想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透过春联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围绕着这一思想,我展开了以下的教学:
一、激趣导入,以读为主
上课伊始,我询问孩子们一些有关春节的活动、习俗,学生很感兴趣。发言非常热烈、积极。这为这节课有效、深入的学习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读,是理解读。通过对文章中出现的对联的理解,读出每一副对联中所包含的不同的意思,读出新年中人们的幸福和希望。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渗透情感。
二、读中观察,联系文章的内容,理解春联的特点:讲究对仗。读中感悟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内容相关。这个特点不是光看就能掌握的,他需要学生在读中体会,理解,深入研究才行。
三、多层次的朗读,指读、赛读、分组读、男女比读配乐读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春联的声律美。体会和理解春联的特点。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和相关的拓展、巩固,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印象。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较好的统一。
第五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 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
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自由组合阅读课文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猫是怎样古怪、淘气、可爱的?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性格古怪
(1)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不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从三方面具体写出猫的古怪: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一声不出;三是有时无比勇猛,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跟一般情况不同,只能称其古怪。同时体会到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老实贪玩尽职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b.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五、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思考题:请你以老爷爷的身份和猫的身份向同学介绍本课的猫。选择你喜欢介绍的方式。
2、学生分头准备,同桌交流。
3、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爱猫之情。
七、布置作业
1、做同步练习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试试描写你喜欢的动物老实贪玩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