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把现代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以“让学生拥有美好童年,让教师品味幸福人生”作为我们的基本办学理念;以“育人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作为我们办学的基本目标;以全面实施新一轮课程标准为契机,引领师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确立了《小学“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来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矛盾,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克服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
1.实施新课程需要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似乎并不陌生,因为教师每天上课前都要进行备课,而备课正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形式。但到底什么是教学设计呢?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呢?为什么而设计?如何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等等问题,我们的教师也许很少甚至从未去探究和思考过。在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或“虚假繁荣”的现象时有发生,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了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最优化”。因此,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2.克服教学误区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就总体而言,目前课堂教学的状况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抓实施新课程与抓质量的“两张皮”现象;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有过重的现象;如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等。目前所强调的教学设计都是把教与学的原理,用于计划或规划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但没有突出教育的主体“学生”,人的生命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对当今教育本质、内涵的深刻认识,可能会误入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
3.发展学生需要创新教学设计。每当我们直面现实、反思教学,不断感悟、提升理念后就会深深地感触到:之所以要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前面加“生本化”,是因为学生长期接受、储存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变得内向、恭顺、被动、缺少自信;是因为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生命精神;是因为企盼建立一种适合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新思路,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阐述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走出课堂教学设计的种种误区。因此我们提出: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潜能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生命的意义而设计!为培养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我们教师完善自我而设计!并作为我们创新“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行动的基本理念。
二、唤醒生命,激发潜能,突破课堂教学设计的樊篱。
在“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认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地发掘、培育和发挥学生自身的生命意义,以便独立地不断地给学生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内容以充实生命的意义。只有尽可能多的拥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最优化地设计自我,从而让学生感觉自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1.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的中介。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注重站在课程系统的高度把教学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结构系统,强调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各种因素的有机整合,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和内在的心理建构过程,进而提高学习有效性。2.为发挥学生的潜能而设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培养的学习者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信息社会中公民应能自主学习,能与他人合作共同生存,学习者获得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在真实情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采用:培养兴趣,激发潜能;问题探究,诱发潜能;大胆猜想,彰显潜能;体验感悟,张扬潜能。
3.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生命的意义而设计。生命教育理论之下的学习观强调,学生的核心任务是不断地发掘、培育和发挥自身的生命意义。课堂是学生的核心阵地,每一节课都是学生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生命的光泽度就是由这样的一节节课慢慢磨炼而成的。课堂是个交互活动的过程,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增进学生的智慧,优化学生的个性。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天都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涯,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体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力量。”
4.为培养学习共同体而设计。我们认为“生本化”教学是指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实现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木下百合子著《教学沟通与教学语言之研究》第143页)那么,在这个“教学共同体”中教师就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尊重每个学生独立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可能条件下的“智慧课堂”。
以此为基础,我们进行的《“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师行动研究》是追求“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从情意性关怀到人生意义关怀,从生存状态关怀到可持续发展关怀,从双向主体关怀到生态主体关怀,达到师生共同发展。从而唤醒生命,激发潜能,突破课堂教学设计的樊篱。
三、加强培训,精细管理,彰显课堂教学设计的亮点。
进行“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的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劳动。突出重点,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是研究工作的重点;构建研究决策层、骨干教师研究层、全体教师实施层的研究网络是研究的基础;加强管理,强化精品意识是研究工作出成果的保证。具体做法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课例筛选、沙龙碰撞、案例积淀。
1.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参与研究工作的能力。我们针对教师在研究中困惑,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指导教师运用观察、调查与实验等方法以谋求对学生的更为科学的了解;在教学设计时,对课程的思想有更深的理解,采用的设计技术更为科学合理。我们还根据课题《“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师行动研究》的实际需要,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培训,对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促使我们的教师从经验型研究向科学研究突破。
2.转变研究方式,提升教师参与研究工作的效益。让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草根化;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写自己的教学案例、讲自己的教学故事,进行叙事研究,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平民化;让教师们经常交流自己的研究体会,共同探讨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成果共享,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常态化。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学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能力,并针对研究中的某一突出问题组成攻关小组,由学校聘任组长,再有组长聘任成员组成攻关团队,提升教师参与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3.精细过程管理,提升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首先,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本课题研究的管理条例,把教科研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范围,修订了奖励条例。对课题研究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分子,在外出参观学习,进修函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我们还把教科研工作和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合二为一,凡是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均围绕课题研究展开。
其次,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这是学校教科研工作能否彰显亮点的重中之重。我们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期初交教科室),抓具体研究汇报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实验资料整理和论文心得写作。每个课题组成员认真填写《课题实施手册》,建立个人档案;每个课题组都要定期召开课题组学习会议,记录好每次会议、活动情况,收集好各类资料,并定期交流。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除了课题组的平时听课活动外,还组织了课题研讨活动,并邀请教科研专家,与课题组教师开展学术沙龙,共同探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使课题研究充分体现研究性,更具实效性。
我们深深地感到: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要走的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之路。需要我们不断进取、超越自我,抓住机遇、求实创新,解码教学设计,共建智慧课堂,奏响新课改的乐章。
第二篇: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 要: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以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对现代化教学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讨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使其在课堂教学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松散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以现代化教学为背景,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用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思路对当前课堂教学设计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崭新的视角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最终给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希望对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职称论文。
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
可以说,将课堂教学设计应用于现代化教学的实践,目前还算是一种较新的尝试。笔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对部分科目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现对实践的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势
笔者将课堂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于《机械原理设计》和《机械基础》科目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及其应用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效果是好的,是成功的。
1.1.1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等现代教育思想。由于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为宗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选用与组织,还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自主权,能够主动参与,并且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也恰恰符合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
1.1.2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简单地说,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执行的“处方”,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活动,是一种更为系统的教学设计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分析,使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大有益处。另外,由于课前充分的设计准备,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突发的事件,教师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启动备用的教学策略,做到对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因此,无论是在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益方面,还是在增强学生能力生成效益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都不可小视。
1.1.3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讲课与考试测评的分离,认为只有课终的考试评价才是学生是否学好的依据,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甚至走进了“我教我的,你学你的,他考他的”的“教、学、考”相分离的误区,这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而课堂教学设计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进行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时机,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使课堂教学思路更顺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融洽,也迎合了现代化教学对课堂“教、学、评”有机结合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无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建构知识都是非常有效的一项教育技术。
1.2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技术更具优势,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仍处于起步尝试阶段,教师对这一教育技术的掌握并不很到位,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所以笔者认为,认真地分析这些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1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脱节的问题。即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活动没有按教学设计程序进行的现象,教学设计是一回事,教学活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是并行关系,而不是指导、反馈、执行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对课堂设计过于理想化,片面地追求现代化教学的形式外显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对教学情况把握不准,没有客观地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风格的分析,对教学任务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学设计主要依赖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因素进行。所以即便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相左而出现课堂教学无法继续的尴尬,从而使教师放弃教学设计的指导,又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工作就变成了“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1.2.2教师对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身角色认识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次序。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既想按照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进行,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无奈,致使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定,现代化教学的实施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教师既要做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又要做教学设计的组织者、执行者,还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中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指导的作用。认识了教师的作用,还要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不断的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在实践中增长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1.2.3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排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从属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学的信心,并产生排斥心理。为此,我们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1.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自主获取信息的技能,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接受多重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2.帮助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学习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3.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由教师或班集体共同讨论。4.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5.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参与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成就感。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逐步实施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另外,还存在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教学设计执行中断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放,现代教学手段的丰富,现代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一些盲目性的选择。而教师在课前的准备确不充分,比如,没有对所选的媒体播放工具的功能进行熟悉,没有事先检查教具是否完备,没有对学生上课前的情绪状态进行了解,没有对学生的前期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进行摸底等等,这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甚至会使课程被迫中断。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分析、解决,为课堂教学设计在现代化教学的课堂上大展异彩而努力。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技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2.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
教学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对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进行整体协调、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科学安排,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决定的。系统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一是做到各个教学要素内部的有机结合,二是实现教学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这样,教学活动程序运行的才能更加有序、更加稳定。
2.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客观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了大量具有客观属性的因素,比如,真实的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知识信息,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从属技能的掌握,现有的教具、教学条件等等。因此,客观性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做到对教学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客观性的教学资料,使教学设计的目的更具针对性,并在应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
“为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而教”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与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2.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教学没计要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唤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5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将这种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可行性是衡量课堂教学设计是否优化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可行性就是由教学设计将教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连接起来,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科学”的作用,使其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际,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2.6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一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干扰性因素,课堂教学的设计不应过于程序化、模式化,而应留有教师现场发挥的余地,充分调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必须是开放性的。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有着极强的个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决定了它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是一个僵化的教条式的标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也是难以预测的;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不可能涵盖众多的教与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既定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必须为评价者的评价留有余地。
2.7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和谐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在动态的组合中具有高度的和谐性,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高层次的特征。和谐性具体表现为有序性与波动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具体到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它又表现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教与学互动的和谐,原理引证、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的和谐,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的和谐,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的和谐,超越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的和谐等等。可以说和谐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较高境界。
第三篇:生本化课堂教学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生本化探讨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应从英语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多去研究学生,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学习氛围 学习主动性 评价机制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英语课堂教学应从英语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多去研究学生,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一、以学生为本,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我们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的让教师“一言堂”和唱“独角戏”,课堂上总是让教师向学生一直不停的灌输,而使我们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几乎是没有的;即使那些上课专心听讲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学习知识的记忆器,把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机械的记忆在自己是脑子里面,而恰恰是这样的教育抹杀了我们学生的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及他们的独立性。
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巨大的潜在影响,而师生关系是形成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学习动力,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变“厌学”为“愿学。教师热爱关心学生,也往往受到学生的热爱,学生由此爱屋及乌,喜欢其所教的这门功课,从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每个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应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设计好每一堂课,使其有趣味性;教师要善于表达积极情感,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和蔼的语言,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自己的真挚情感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感化学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压力,满足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英语的语言学习。
二、以学生心理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求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成为乐学者,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动机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愿望所做出的努力。它是一组激发行为,指明方向的因素,是行动的内部动力。在英语习得中,只有明确学习动机,才能明确学习方向,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并且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来自成功的期望及由这种期望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一种潜在的动力。”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渴望成功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活思维,开阔思路,有利于保持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必须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兴趣、爱好、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体验会萌发兴趣,增强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求知效果。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学习精神。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学生会不断进取。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希望和动力。马卡连科曾说过:规划人的一生有着伟大的意义,甚至一个无用的庸人,如果看到自己哪怕最渺小的前途,也会沿着小阶梯一步一步地愉快的望着前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微小的进步,增加信心,形成强有力的内动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性评语,如Clever boy/girl.Very good.Well done.Wonderful…;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多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例如在英语单元过关训练中,针对单元过关测试题,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编制适合学生起点的题,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他们最近要达到的目标,对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都给以肯定和鼓励,这就改变了以分数为目的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是学生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看到自身的力量,改变自我否定的心态,树立自身的价值观和争取成功的信念。
老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热情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把握动情点,并用它去打动学生,激励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增强战胜困难、争取成功的信心,这是抓好他们学习的关键一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应用“成功教育”及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在快乐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注意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成绩,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
总之,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才有望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和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2]贾冠杰.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4]张学仪.试论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
第四篇: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数学
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数学“五种课型”研究课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 我校教师“生本课堂”数学学科“五种课型”实施能力,落实课堂教学的熟练实际操作当中,全面构建生本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于2012年2月15日——3月16日举行了数学教师生本课堂教学五种课型研究课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动员、精心准备,圆满完成任务
1、学校在开学初的例会上积极宣传动员,提高了全校教师对此次活动的认识,让数学五种课型研究活动成为了学校这学期初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要求各教研组认真准备、课前认真组织相应课型的探讨,课后认真组织评议,把此次研究课作为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学校高度重视本次研究课的组织工作,做课教师全力准备讲课,同组教师积极参与,科任教师积极配合,圆满的完成了此次共10节课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取得成绩
1.本次活动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准备,认真做课。多数教师做课前查找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反复思考修改教学学案。
2.教研组对做课教师的课基本上按照要求组织了课前讨论交流,课后评议。教师听课评课认真积极。通过此次活动大部教师初步掌握了五种课型的基本流程。
3.课前小研究设计基本符合学情、目标明确、研究内容试题设计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预习与探究,操作与思考。
4.明确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生本课堂的根本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体现了中心校的“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教学思路,我们欣喜的看到更多的教师已经理解、掌握了如何“放手”,怎样“放手”。
5.进一步践行了中心校《生本教育特色建设方案》中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体系”即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无为而为;少教多学;可以双赢。(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6.“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主流
学生课前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我们看到更多的课堂是“动”的课堂,学生的头脑在动(思考)、手在动(操作、演示)、嘴在动(交流、互助)。更多的学生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会交流、敢于展示、学会合作。有效促进了更多学生的“潜能”的增长,最大限度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三、值得反思探讨的问题:
1.小研究的设计与操作不能很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听课中,有的教师的课过分依赖小研究,整节课忙于订正交流展示。很少时间或没有去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学生错误思维是怎样产生的?只是“自顾自的”去完成形式上的一些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问题或想法处理不当,失去了更好的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生成)的机会。同时一些小组展示,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甚至交流争论的内容和机会,更没有将小研究、板书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没有落到实处
课堂上安排学生讨论交流,交流内容不明确,学生大多在订正计算结果,没有探究,合作学习,思维总结归纳能力的训练。有的很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学生用时间进行讨论,简单的问题是否可以不讨论?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讨论,那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呢? 3.学生展示形成无交流的展示
课堂上,教师安排让学生小组到前面展示,分工不明确,结果是1、2名同学包揽,小组展示名存实亡;同时展示交流或探究的问题没有在全班产生共鸣和互动,战士的学生在前面讲,其他学生在下面听没有质疑和争论。评价时机抓得没有恰到好处,有的的点评显得苍白无力,更没有知道和激励作用。
4.教师对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地位把握不准
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了解的不透、不准确,所以有的教学小研究的设计,就不准确,学生的兴趣不高,被动的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片面的认为课前小研究就是做题。
5.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影响,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展示过程中,组织语言交流汇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不熟练,等原因造成课堂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课下还要进行相应的补救,浪费了时间。
四、改进措施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引导要抓住时机恰到好处,有的甚至是稍纵即失的。所以及时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绪、认知情况、注意力保持等信息,在“顺应”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借助问题进行“引导”,才能创造有效的生成。
2.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小研究的设计要进一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深入思考什么需要讨论?如何组织讨论?,如何安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师的点拨是否能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和启迪? 3.课堂展示,要加强指导,对展示者、倾听者提出明确的要求
课堂评价要求:包括对展示学生的要求、对倾听者的要求、展示中质疑的要求、展示中学生评价的要求。
4.课堂评价要多元化,起到激励、引导作用 评价涉及的内容:对学案完成情况、问题汇总情况、展示评价、质疑评价、小组综合评价等。要求:方式灵活、评价恰当、激励有效。生本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生本课堂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在这节课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巩固性和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的无意注意 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6.教研组建设需要加强。校本教研对落实生本教育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组的讨论有的还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及时反馈,要加强教研组建设,使不断发现总结、探讨研究常态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第五篇: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银川市二十六中
《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银川市二十六中
杨 辉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成因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1、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中介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也必须进行创新。贯彻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题研究是在课程文化转型这一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展开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的研究。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研究的重要目标,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而好的教学设计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
因素。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般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忽视学生情感的,以致学生被动地学、机械地学,很难形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通常,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①课堂教学设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只关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和冷落了对学生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②在课堂设计中,虽然既关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又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但因没能以生为本,缺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在教学策略设计上:①还停留在对教师“如何教”(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忽略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虽然对学生的“如何学”(学习方式)作了充分的设计,但对课堂生成和教师对学生的应有的引领缺乏充分的预设。
3、在教学过程设计上:①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的设计还局限在教师活动上,忽略了设计学生的活动以及师生互动活动。②虽然重视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却停留在表层,甚至有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活动的实效性。有活动形式,却没有实质性效果。
4、在教学评价设计上: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题的正确与否都是老师说了算。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所进行的系统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是指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过程来看,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设计(或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设计核心,重点解决学生 “学什么”“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的教学设计。它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设计。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
既然是以生为本,必然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指本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指本研究是在新课改的现实、动态的实践背景下展开。与我国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新课改实质上一次深刻的课程文化的变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申请了此课题实验。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认知心理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应用性理论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以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积累成功的经验,丰富理性认识,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基于学习者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个体具有个人意义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活动也应该灵活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课堂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2、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利用学生潜在发展的优势,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寻求以生为本的和谐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智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自主自动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享受。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使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通过培训、探讨、实践,更新教学理念,完成角色转换,形成正确的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学情为“基”,研读文本,优化教学设计,变教案为学案,关注学生的“学”。力求从教师的教的方式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要善于总结反思,形成系统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
1、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收集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对现有七——九年级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以生为本的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导自己和同仁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并在思想品德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丰富和发展。具体如下:
(1)开展对学生学情、教师教情的研究
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效果等真实情况;调查了解本校思想品德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存在的弊端、表现及其成因。
(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在内的诸多基本要素,并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就应该从以上方面来设计教学,展开有序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者的能动发展。
(3)消除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策略研究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具体的需要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分析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何。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才能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区分出知识的重难点,从而才能从教学的真实起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4)教学设计具备一定的弹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预计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可能的差异,使教学设计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具有弹性,从而为学生的发展预留出空间。在问题的
设置上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潜能。
(5)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教学情境是教师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努力创设多样化的课堂环境,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挖掘教材之外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系统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依托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2、研究阶段(2011年4—2012年12)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 征集本课题组成员的意见,形成较具体、较完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
(2)拟订实验计划,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不断完善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邀请专家作讲座,提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设想。
(4)收集有关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基本理论框架。
(5)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作好个案记录及分析工作,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讨论、交流、反思及小结。在校内开出探索课,并选取优秀的课、论文在市、区汇报交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方法。认真分析数据、收集实验资料,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策略,提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6)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研究资料,整理、收集优秀典型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并撰写研究报告。并将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不断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对有关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本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环节,了解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案例研究法:广泛收集与以生为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关案例,或研究教师个人教学的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也可研究学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对有代表性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并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表现出来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揭示其特性,从中获得可以借鉴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5、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课堂教学设计的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研究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等。
五、课题研究成员分工及可行性条件分析
(一)成员分工
总负责人:杨辉,中学一级教师,银川市金凤区学科带头人,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曾经参与过子课题研究,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多次参加校内外各项参赛课,并撰写了有关教学论文和案例,受到同行们的好评。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方案的起草、修订、收集,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并撰写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负责人:张炜,中学高级教师,银川市金凤区骨干教师,多年从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业务能力强,有多篇论文发表。负责课题的实施,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其他课题组成员:马宝国,学校政教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德育教育,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组织实施。负责课题的实施,整理实验实施的有关资料,协助撰写阶段计划总结。
(二)条件分析
1、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四教研组活动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2、设备保障
学校在每个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每间办公室里配备了电脑,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图书室有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供实验教师借阅,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性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汇编初中各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4、汇编思想品德课优秀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七、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④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