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19:0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的认识-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的认识-说课稿》。

第一篇:比的认识-说课稿

刘剑文《比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除法与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 “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二)重点难点分析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 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

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三 说教法 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用大屏幕展示照片。照片中人物淘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也是有数学知识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探究学习。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知道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

理解比的意义又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同时理解比的意义,我设计了三个情境。

在每个情景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动探究来理解比的意义,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情境一:

我特意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哪些照片与照片A像?

学生很容易辨别出A,B,D像;C,E不像,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并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索活动。情境二:

紧接着将大屏幕中照片A、B、C、D、E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的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三

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又安排了第三个情境——速度的比较。(课件出示出示教科书中49页 “马拉松运动员”和“淘气骑自行车”的照片)”我将前后两个情境自然地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们利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利用,又能自然地引出第三个情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知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和判断。

第二层次——灵活运用比的知识 第三层次——了解“生活中的比”

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品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比”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的有关知识,又带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质疑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今天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总结,学生质疑!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教学兴趣。

五 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 长和宽的比 6:4 =6 ÷4 = 6/4 = 1.5 又叫两个数的比 路程和时间的比 40:2=40÷2 =40/2 = 20 总价和数量的比 9 :2 = 9 ÷2 = 9/2 = 4.5 前 比 后

项 号 项 a : b = a * b = a / b(b ≠ 0)关系 运算 数

比 值

第二篇:比的认识说课稿(模版)

比的认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比的认识,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我准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说课:一是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二是教学过程分析及设计意图。

首先说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我为本节课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二、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为

理解比的意义。本节课还需要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在设计理念上,我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建构主义的“在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的观点。

第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做中学,让动作行为内化成知识的逻辑。

第三,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和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乐于接受创造性事物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四、评价总结,强化新知。

首先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我让学生测量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从中赵凡的数据展示给大家,提问: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两种情况的问题:求差、求倍数关系。这时,我因势利导:求他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或者腿长是臂长的几倍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比”。

下面说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探究同类量的比

首先让学生将刚才提出的问题具体表示,学生用72除以96表示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学生还用96除以72”表示腿长是臂长的几倍,然后引导学生,将腿长和臂长的关系说成比的形式,通过这个步骤,学生初步了解到比是将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是以前学过的倍比关系的另一种形式。探究不同类量的比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探索出知识的真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要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标,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环渐进的实际应用。因此我设计了三个难度的题目,第一,基础题,此题是巩固新知的基础练习。第二,综合题,此题是用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三题

此题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对知识进行了拓展迁移,深化了教学内容,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评价总结,强化新知

评价总结对于学生而言,是对学的一种深化,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已经突破,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会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方面的收获,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总结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提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预设。课堂上,我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思路,机智的处理一些生成性问题,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作一名教师,我将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去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比的认识说课稿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比》说课稿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比的认识,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我准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说课:一是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二是教学过程分析及设计意图。

首先说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我为本节课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二、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为理解比的意义。本节课还需要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和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乐于接受创造性事物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四、评价总结,强化新知。

首先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我让学生测量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从中赵凡的数据展示给大家,提问: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两种情况的问题:求差、求倍数关系。这时,我因势利导:求他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或者腿长是臂长的几倍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比”。

下面说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探究同类量的比

首先让学生将刚才提出的问题具体表示,学生用72除以96表示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学生还用96除以72”表示腿长是臂长的几倍,然后引导学生,将腿长和臂长的关系说成比的形式,通过这个步骤,学生初步了解到比是将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是以前学过的倍比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三,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要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标,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环渐进的实际应用。因此我设计了三个难度的题目,第一,基础题,此题是巩固新知的基础练习。第二,综合题,此题是用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三题 此题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对知识进行了拓展迁移,深化了教学内容,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评价总结,强化新知

评价总结对于学生而言,是对学的一种深化,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已经突破,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会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方面的收获,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总结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提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预设。课堂上,我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思路,机智的处理一些生成性问题,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作一名教师,我将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去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比的认识说课稿(推荐6篇)

篇1:《比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中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会求比值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联系分数与除法,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课我主要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课前给学生提供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先小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还存在的疑问整理出来,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汇总后,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这些问题先后呈现出来,在全班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在给学生解疑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次,另外,在练习中应用联系生活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数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激励评价法,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都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渗透给学生积极自学、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后在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我分别概括以:

(一)、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我在上节课就布置给学生一份学案,让学生依据学案的预习任务,看书并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份学案是这样设计的:

1、阅读课本第48--51页。(了解知识的全貌)

2、动手:画一个长6cm,宽4 cm的长方形,在分别画一个把它放大2倍和缩小到它的 的长方形。(目的是初步感受比)

3、思考:

①比的意义指的是什么?比的读、写法怎样?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任何数吗?比号怎样规范书写?

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③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比?

④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前预习,可以把课堂中一些只需浅层思维的探究活动,提前完成,这样既为课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时间,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目标指向会更明确。这样真正实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意识,事实证明,这对“主体性高效课堂”的实现,。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质疑问难,小组交流。

学生预习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到学生的起点?学生预习了,课该怎么上?怎样找准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教学策略是:

由小组长组织,小组之间逐个问题进行交流,把解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都标注出来,老师通过有选择性地参与不同程度学习小组的讨论,整理出共性的问题:

①比的意义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的文字定义上,没有把握其本质;

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③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前一个问题正好是本课的难点,后两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对此,我的教学预设是分三个层次突破难点:

第一层感悟:学生通过预习P48教材,知道把相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所得的图形才会和原图相像,使学生对“比”有了一些体验;(这种体验通过自学可以达到);

第二层感悟:理解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学生对于相除关系就可以用“比”表示。这个地方理解是不够到位的,因此,教学的切入点就定在这里:

首先,要求学生在填完表格的基础上,列出在填表过程中使用的算式,并指名汇报,师给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40÷2=20,45÷3=15,总价÷数量=单价:15÷3=5,9÷2=4.5,12÷3=4,板书时,老师有意把除号用彩色笔凸显,并把算式中的除号对齐。

然后,老师指出,像这些式子中,两个数量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如路程÷时间=速度可以说成: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谁能用”比”再说一个算式,指名两位同学汇报后,同桌再选几个算式说一说。到此,学生对“比”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不够深入。

因此,教师接着安排第三个层次:

利用教材P50提供的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是1:2让学生谈理解,老师问:“变成了2杯甘蔗汁与4杯水了,比还是1:2吗?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清晰理解不管变成几杯甘蔗汁和几杯水,只要符合1份比2份的关系,它们的比还是1:2。由此让学生清晰理解比的本质。

接着,老师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比的个部分名称,并比较比与分数、除法;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

(三)、回顾总结,完善学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的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①引导学生回顾本课自学和交流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面)

②如果给你10颗星,你会给自己评几颗?不足之处在哪里?(学习态度方面)

③介绍了关于0.618黄金分割比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比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独立练习,当堂达标。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有经过操作,才能内化成技能,练习题的设计,必须在保证一定量的前提下,着重于质的研究,要使学生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1、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教材P51第2、3题。

2、开放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圆的半径是2厘米,----------?你能写出几个相关的比。

3、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甲是乙的2倍,乙是丙的 ,求甲:乙:丙=(         )

这样,分层练习,因材施教,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①、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什么是最简分数?什么是最简比?

②、整数、分数、小数的比分别怎样化简?

2、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就来说一说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着力体现色彩搭配和谐,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既让学生体会到了美感,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篇2:《比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看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练习检测法”为主要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及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始终以问题为引领,遵循“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样的新课标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设置问题,逐步引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他就是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对!他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此时设置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她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充分肯定。

15÷10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接着老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们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个除法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表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比。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比(同事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目标,引发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还巧妙引入下一环节。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首先紧承上一环节设置学习新知的问题:到底怎样用比来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巡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之后全班交流,汇报结果,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比,我又抛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比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比的算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从中又发现比的什么特点呢?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汇报结果: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师板书)

2、再从学生刚列出的.算式中选择一道来学习比的读写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10比15读作“10比15”,写成“10:15”

(板书)

然后指名学生读一读,提醒学生注意:虽然10:15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仍读作10比15、不能读成十五分之十。并鼓励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个比,不是一个分数。比的读写是新知识点。教师先讲解,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3、最后学习比值的表示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值,再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样表示呢?学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而设计的,为了学好新知,突破重点,我才用了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较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上课时还要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扫清认知上的思维障碍。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先思考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新知,告诉学生,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如课件中的例题就要我们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辆汽车行驶,2小时行驶16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导学生思考:用已学知识如何表示?再师生一起明确答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即速度=路程÷时间

那么如何用比来表示呢?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师过渡:刚刚大家知道了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的量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刚刚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课件)抛出问题;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自己阶梯,再全班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薛秀哦东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否则难以化解教学难点,因此这一环节先通过例题的学习来疏通学生的解题思路,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不会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化解了难点,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题练习,课堂检测

教学中我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实际性”的原则,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我在课件上准备了以下习题,如课件所示,分三种:

(1)基础练习题

(2)综合练习题

(3)课外延伸提

这一环节不同的题型适合不同的学生做,实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应用新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

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数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第一题,能使学生体会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设计了第二题,还要特别强调华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六、设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具体的解题方法;同事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也简单明了。

最后总结说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得到提升。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篇3: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复习学过的0—9几个数。

2、教师讲故事。

通过教师讲故事,引出9认为它最大,就骄傲自满了。让学生想办法对,用所学过的数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比9大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什么。)

2、指名学生利用挂图数数。

3、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是10人。

4、利用现场人数进行教学。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教学。

6、利用尺子进行教学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学书写10。

(1)教师书写10示范。

(2)完成课本第65页的写字练习。

(3)写给同桌看,互相欣赏。

三、课堂练习。

1、把10枝铅笔任意的分成两份。(指名学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戏。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应对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的和是10。

(2)、教师先拍手,学生拍的次数与教师的次数和是10。

3、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65页1-3题。

指名板演,教师抽出个别做得不太好的来讲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什么?这节课快乐吗?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评课:

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复习到新授到练习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观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习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习,练习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处理得好。

评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在这节课的评价中,教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表扬鼓励或是奖励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习写“10”。我认为这些评价是非常恰当、合理的。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价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习,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惯。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板书、演示、智慧、评价等。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良好素质在于他的语言、智慧、评价等这几个方面。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做得也很到位。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较高,从整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教师都能自然应对,不管是学生答对还是答错,教师都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分组齐读10的组成时,教师不断地竖起拇指,表扬这组好点,那组好点,形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齐读10可以分成5和5,教师的一个手势,更是把课堂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更像一位台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戏练习形式虽好,但是要注意练习的秩序,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戏练习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出练习的巩固作用。如教师拍几次鼓,学生就应对拍几次才能和老师的凑成10,在中过程中,全班同学应对,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在练习10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笔分成两个数组成10,在这环节中,我认为,当学生分完了,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多让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享受的劳有所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为今后的学习更大的数留下伏笔。如:今天我们学习了10,那么同学说说还会不会有比10大的数呢?-------------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些内容。

篇4: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及与边的关系。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③、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自主探究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摸角、画角等操作。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认角,比较角等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是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二是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三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四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五是认角,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是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

1、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课一开始,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2、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认识,安排了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

3、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4、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画角的过程把这些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5、认角,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内容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可能会很多,也会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6、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在介绍中归纳,形成精炼的语言,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从而达到总结的目的。

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找、做、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篇5: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认识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质量、时间、面积等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的又一类量,对丰富学生认识量及其计量单位是十分有益的。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生活经验。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操作和实验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 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容量单位升,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教学难点是:感知1升有多大。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饮料瓶、罐等物品。提问:从商标纸上,你知道这些饮料瓶(罐)原来装了多少饮料吗?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代表的是什么呢?

引出课题《认识升》。

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饮料瓶、罐等物品,通过交流切入新课学习,自然贴切,活泼生动。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首先是认识容量。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先让学生比较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一些,哪一个能盛的水少一些。

通过学生的观察以及汇报,讲解:两个玻璃杯,如果某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多一些,我们就说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某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少一些,我们就说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小。

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冷水壶。

提问:你能看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让学生进行讨论: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会进行演示:把其中一个冷水壶装满橙汁,倒人另一个冷水壶。

提问:你发现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小?你是怎样想的?能再找出两个容器并比较它们容量的大小吗?

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里的冷水壶,指出各组冷水壶的大小相同。

提问:你知道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它的容量?

启发学生用纸杯量一量,看看能盛多少杯。

学生用自己小组的杯子动手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发现各小组倒的杯数是不一样的。

追问:同样大的冷水壶,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橙汁,各小组倒的杯数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说明:为了准确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从而引出认识容量单位“升”

出示例2的情境图,提问:观察这里的一幅图,想一想这些瓶、罐或桶分别是用来装什么的?水、油、饮料等物体都是液体,计量这些液体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上面都是写的“升”或者“L”。

提问:你在哪里还见过“升”?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通过学生对生活的举例,加深对升的理解,从而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接下来是认识1升有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

提问: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出示1升的量杯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相应刻度线表示的含义。并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从里面分别量出正方体容器每条棱的长度。

我会进行演示:在量杯里装1升水,再把水全部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从而指出:从里面量,每条边长度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1升。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容器入手,通过观察发现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再通过操作和演示、观察和比较,感知1升有多少,初步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盛有1升水的量杯和一个空的纸杯,从量杯里倒出一杯水,让学生看看倒出一杯水后,量杯里的水少了多少,再估计把1升水倒入这样的纸杯中,大约能倒几杯。

找同学演示把1升水倒入纸杯的过程,并说说上面的估计对不对。

巩固练习,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展开,突出了学习重点。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练一练。

通过这样的设计,既能够进一步掌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6:数学比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认识》。整个流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中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会求比值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联系分数与除法,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课我主要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课前给学生提供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先小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还存在的疑问整理出来,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汇总后,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这些问题先后呈现出来,在全班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在给学生解疑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次,另外,在练习中应用联系生活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数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激励评价法,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都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渗透给学生积极自学、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后在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四、说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我分别概括以:

(一)、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我在上节课就布置给学生一份学案,让学生依据学案的预习任务,看书并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份学案是这样设计的:

1、阅读课本第50页。(了解知识的全貌)

2、思考:

①比的意义指的是什么?比的读、写法怎样?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任何数吗?比号怎样规范书写?

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③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比?

④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前预习,可以把课堂中一些只需浅层思维的探究活动,提前完成,这样既为课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时间,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目标指向会更明确。这样真正实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意识,事实证明,这对“主体性高效课堂”的实现,。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质疑问难,小组交流。

学生预习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到学生的起点?学生预习了,课该怎么上?怎样找准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教学策略是:

由小组长组织,小组之间逐个问题进行交流,把解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都标注出来,老师通过有选择性地参与不同程度学习小组的讨论,整理出共性的问题:①比的意义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的文字定义上,没有把握其本质;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③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前一个问题正好是本课的难点,后两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对此,我的教学预设是分三个层次突破难点:

第一层感悟:学生通过预习P50教材,知道把相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所得的图形才会和原图相像,使学生对“比”有了一些体验;(这种体验通过自学可以达到),第二层感悟:理解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学生对于相除关系就可以用“比”表示。这个地方理解是不够到位的,因此,教学的切入点就定在这里:

首先,要求学生在填完表格的基础上,列出在填表过程中使用的算式,并指名汇报,师给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40÷2=20,45÷3=15,总价÷数量=单价:15÷3=5,9÷2=4.5,12÷3=4,板书时,老师有意把除号用彩色笔凸显,并把算式中的除号对齐。

然后,老师指出,像这些式子中,两个数量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如路程÷时间=速度可以说成: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谁能用”比”再说一个算式,指名两位同学汇报后,同桌再选几个算式说一说。到此,学生对“比”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不够深入。因此,教师接着安排第三个层次:

(三)、独立练习,当堂达标。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有经过操作,才能内化成技能,练习题的设计,必须在保证一定量的前提下,着重于质的研究,要使学生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1、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2、开放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圆的半径是2厘米,----------?你能写出几个相关的比。

3、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甲是乙的2倍,乙是丙的,求甲:乙:丙=()

这样,分层练习,因材施教,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略)

①、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最简分数?什么是最简比?

②、整数、分数、小数的比分别怎样化简?

2、练习册

第五篇:比的认识复习课说课稿

《比的认识整理复习》说课稿

裕展寄宿制小学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这一单元是安排在北师大版 让我感到最满意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鼓励,大大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在题目的设计中,开放性试题不够;还有就是因教学内容太多,在时间把控方面欠佳等等。还有一些不足,是我没有想到的,也请其他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总而言之,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

下载比的认识-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的认识-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比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68-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

    认识比

    《认识比》教学设计说课稿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宇华学校 李红英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

    比尾巴说课稿

    《比尾巴》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十课《比尾巴》。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课后......

    比尾巴说课稿

    《比尾巴》说课稿 王志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课文《比尾巴》。下面我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

    比尾巴说课稿

    《比尾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比尾巴》是小学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拼音、识字。所以教材在每一课的编写中,大多包......

    《比尾巴》说课稿

    《比尾巴》说课稿 谷会美 一、说教材。 1、《比尾巴》是小学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拼音、识字。所以教材在每一课的编写中......

    比尾巴说课稿

    《比尾巴》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尾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