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图进行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图进行课堂教学
万荣县城关小学
薛晓艳
我们学校使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也有7年的时间了,该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材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图无处不在,它们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对情境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图有利于情景创设
由于主题情境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在教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 的减法>>一课时,教学的开始,充分利用“小明和妈妈去买酸奶”的生活画面的主题图,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从观察图中总结出了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35等的旧知识,逐步导入新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图中给出的条件,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根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列出算式“30+2=”和“2+30=”,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编应用题,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情景图可以更好地探究新知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由于学生有了1—9各数认识的基础,因此出示主题图后,我就问学生:“看到了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呀?”在相互启发中,他们说的很全面,几乎概括出了所有与10有关的知识,例“图中有10只鸽子”,“有9位小朋友和1位老师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是10”,“有5个小朋友戴红领巾,有4个小朋友没戴红领巾,5比4多1,4比5少1”,“有4只鸽子飞在空中,有4只鸽子在地上吃食,4和4同样多。”“我知道10可以分成4和6,2和4和4合并起来是10”。“我会列10的算式,6+4=10
4+6=10 10-6=4 ,10-4=6”师接着说,“看来小朋友对10已经有了
一定的认识,那10到底由什么数组成呢?让学生概括起来再说一说。
又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 ×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
有的同学们想坐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 10 × 2 × 20=400(元)还可以是 10×(20×2)=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素材,使他们在主题图的引领下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探究,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成呢?”
三、情景图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10的认识》时,通过学生的精彩回答,使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你能从这幅图中选一样编一道应用题吗?”生说:“我用鸽子编,有4只鸽子飞在空中,有4只鸽子在地上吃食,还有2只停在小朋友的手上,一共有几只鸽子?”又有生说:“我用小朋友
编……”在这两个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了小手,学生的观察角度就和其他学生不同,我及时给予表扬,这节课学生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10的主题图,再现了数数、数的组成、同样多、整体与部分、简单的求和、求剩余、应用这些旧知识,引出了与10有关的加减法等许多知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教材,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对“主题情境图”作了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又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出示了肯德基快餐店迎新年推出的套餐价格表的情境图,让学生为自己和小伙伴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列出了如7+8、5+24、18+18、18+16、24+16……等算式,对于提出的简单题,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算理一带而过,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究,让学生先摆小棒说算理,然后交流展示计算方法,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不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为主要的是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主题情境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在主题情境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一、情境故事化,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后续学习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精品源自政治科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1.课始,创设情境心 理学 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
2.课中,创设情境
2.1加强直观,创设情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 计算 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2.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 教育 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动画技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发展。
3.课尾,创设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
第四篇:情境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之策略 紫金县临江镇澄岭小学 江友群
摘要 数学教学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是有效策略之一。因此教者要善于创设情境,让情境教学为数学服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操作 故事 游戏 生活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抽象到直观、理性到感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去创设情境呢?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虽属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对于仍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仍然是很抽象的。而动手操作恰好可以在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生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操作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 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故事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故事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兴趣浓厚,如果能够把故事的创设引入到数学课堂,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地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两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可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教学一年级《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可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 2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如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先算一个组需要几瓶水,2 ×5=10(瓶);再算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它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能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2]《河源市优秀教学论文选萃》
(二)小学版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严芬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实物演示、活动发展等多种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让情境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一座“桥梁”。
一、音乐渲染情境,创造学习气氛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课前让学生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欣赏歌曲后,就能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感悟阿炳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背景音乐的选择要同范读课文的语调一样。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介绍《西游记》一书时,我选择了《西游记序曲》作为语言描述情境的配乐曲。课堂上,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同学们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仿佛看到了孙悟空的形象,仿佛看到唐僧四人风雨兼程地去西天取经„„为感受本课中孙悟空的形象作了铺垫,同时优美的音乐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二、图画再现情境,丰富感性认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的课文都配有色彩缤纷的插图,图与文的内容是相通的,一幅图往往是表示课文的某一片段,甚至于整篇课文的内容。借助插图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运用图片展示再现情境时,教师加以指导和启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学生就充分感受形象,进人情境。文与画是相通 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课堂教学中,用图画再现情境,让他们进行直观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符合儿童思维的特点。学习《看菊花》第二自然段时,我运用图画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菊花的多和美。(课件展示菊花盛开的场面)看了公园的菊花,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话: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有__,有__,还有__)即便是红色菊花也各有各的美丽,瞧!(课件展示深浅不一的红菊花,体会颜色的多、美、神奇)红菊花好看极了,有淡红的、深红的、紫红的、橙红的,还有那白中带红的,颜色多漂亮呀!谁来看看图,照样说说公园里绿颜色的菊花呢?你能把这些菊花美丽、神奇的颜色读出来吗?(学生读文)(课件展示公园里各种姿态的菊花公园里的菊花不仅颜色多;还各有各的姿态呢?)(引导学生说出公园里的菊花有的像__,有的像__,还有的像__,真是好看极了。)让我们再来夸夸这美丽的菊花吧!(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读的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在获得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瞧,这么多菊花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仔细看图,你能读出你的理解来吗?(指导朗读)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展示,引导学生探究多幅画面的比照,从而,更好地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谁用朗读向我们介绍一下公园里又多又美的菊花!(教者给课件上的画面配上音乐,互相走动介绍自己喜爱的菊花)这么美的菊花,你还想看吗?公园里的人们也是这样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有了充分的形象感知,能够读得有形有色,有情有意。
三、语言描绘情境,享受情感熏陶
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课文的情感氛围之中。当然,要让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的语言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就要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贯穿其中,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教师未能为之动情,学生怎能动情?或绘声绘色地描绘,或饱含深情地范读,或热情洋溢地讲演,使学生受到感染,情绪变得兴奋,自然而然地“随文入情”。
学习第一册《江南》这首诗时,在揭示课题后,教者动情地渲染道: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清清的小河从
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片)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小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小姑娘采的是莲蓬)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在于运用语言渲染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的准备;同时,也能降低学生理解诗意的难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苏教版第二册《识字1》(春天)词串时,在指导有感情朗读韵文时,我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让小朋友感受一下春天多美呀!这样,教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韵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读好、读美的渴望。通过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景色的美好,也享受到了春天美带来的乐趣。
四、实物演示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创设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对于小学生来说,太过于抽象的语言描述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适当的实物展示便能将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如教读《好学的爸爸》,课前让学生到电脑室,让他们认识一下电脑。实物展示已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它们,有了实感体验,学生就更好地理解课文,上课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利于语言的表达。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识字4》(昆虫)词串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昆虫世界,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结伴观察欣赏。那一朵朵鲜艳的花儿,那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偶尔几声清脆的叫声,都给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孩子们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乐趣。这时,学生还不乐意去学习韵文,了解昆虫吗?在学习生字时,我把生字卡片做成昆虫形,孩子们喜欢昆虫,原意了解昆虫,爱屋及乌。也就喜欢学习生字了。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满足。
学习《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找到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这一片断时,我准备了一个瓶口小,里面装了半瓶水的瓶子,指名学生用老师提供的纸板乌鸦嘴模型伸入瓶口演示,把喝不着的原因显性化了,强了感知的形象性、深刻性。大胆猜测是创新的前提,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的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读懂乌鸦喝到水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瓶子和小石子进
行了实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乌鸦想到的办法。
五、活动发展情境,调动情感参与
小学生好奇、好动,在教学时,我们应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充分动起来,在动中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1、进入角色,表演自如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伟大感到骄傲。”那便是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候,学习效率自然理想。语文课堂上若运用角色表演便可达到如此境界。小学生的表现欲一般都比较强烈,如果让他们如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自己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就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同时也感到学习的轻松、愉快。对学习充满兴趣。学习《云房子》中的“一群小鸟飞过来”时,我笑盈盈地说:“小鸟在哪儿呢?噢,在这里(拿起一位同学的头饰为其戴上)在这里,在这里(连续为几个同学戴上头饰)(问学生)还有小鸟吗?还有小鸟吗?”学生一开始是兴致勃勃地看着,听着,当听到老师问还有小鸟时,孩子拿起自己桌上的头饰戴上,互相笑嘻嘻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教室里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教者惊喜地望着全班小朋友。呀,这么多小鸟。这下,天空中可热闹啦!它们说——(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大声说道:“哇,这么多白云!”教师很投入地说:“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的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学生忘情地说“造房子。”“那就让我们开始吧!”来,伸出小手。师示范造房子,学生跟着做动作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成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吗?可以跳起来。学生眼睛盯着老师,兴高采烈地跟着做动作(砌墙、铺地板、盖屋顶)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有的还发出哎吆、哎吆的声音。学生经过一个造房子的过程,有了真切的体验和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2、开展游戏,情趣盎然
儿童是生活在游戏中的。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理解、亲身感悟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记忆、掌握知识。
如在比较ai、ei、ui这三个复韵母读音时,我和同学们做了一个小游戏(师做哑剧表演复韵母口形,生举出相应的卡片;师读韵母,生闭眼听,举相应卡片,提问:老师读的是什么音?为什么?)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因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就很好地达到了巩固新知的效
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以上情境教学策略,并且把它们加以和谐、融合,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