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政治 第二单元教案:6.2《股票、债券和保险》新人教必修1[本站推荐]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6.2 股票、债券和保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股票的基本含义、特点,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种类、特点。
2、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他们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为企业和个人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股票、债券、保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除了商业银行提供的储蓄存款外,还有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供人们选择。本节我们要学习这些投资选择的有关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股票
1、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教材53页材料材料
提出问题:上述材料展示了股票投资的两个镜头,根据上述实例,结合你对股票市场的所见所闻,谈谈对股票投资的认识。思考股票投资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购买股票是居民投资的一种选择。股票投资能获得较高收益,但也有很高的风险。
2、流通性是股票的生命力所在
购买了公司的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东,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投资,但是,股票是可以流通的,股东可以将股票转卖给第三者。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同意,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这使股票充满了活力。
3、股票投资的收益与风险
教师活动:从教材展示的两个镜头中我们看到,股票投资有非常高的收入,同时,也存在赔本的风险。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这是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定期获得的一部分分配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这种收入有时很高。
公司的经营有好有坏,盈利了能获得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也会上涨,股民就会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一旦公司经营不好,亏损了甚至破产倒闭了,股票价格也会大幅下降,股民不但不能获得收益,反而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
4、股票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意义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思考,发展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经济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二、债券
1、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师点评: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一般来说,债券主要有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偿还方式等项目组成。(可找一张国库券和其他债券,向学生展示)
2、债券的种类
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我国发行过什么债券?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根据发行者不同,目前我国的债券主要有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1)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弥补财政赤字,为重大建设项目、特殊经济政策、战争等筹集资金。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国债有没有风险?为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任何投资活动都有风险,国债也有风险,只不过它以国家税收作保证,风险较低,但是,它的收益也较低,一般来说,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低于其他投资收益。
(2)金融债券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金融债券与国债相比较,其风险与收益情况如何?为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金融债券风险高于国债,但收益也高于国债。因为国债以国家税收作保证,其信用高于银行等金融机构。
(3)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企业债券与国债、金融债券相比较,其风险与收益情况如何?为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企业债券风险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但收益也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因为企业主要以自身经营利润作保证,企业债券的风险与企业经营状况直接相关。一旦企业经营状况不好,连续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就可能无力支付本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有什么异同?对投资者认识它们有什么规律可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发行者不同,偿还本息的来源不同,受益多少不同,风险大小不同;都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到期还本付息;一般来说,风险越大,受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
三、保险
教师活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自然的、人为的,财产的、人身的等等。某种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个人、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与风险相对应,产生了保险业,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和我们的表现。
1、保险的含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合同约定的可能出现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教师点评: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当没有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的赔偿就是就是投保人投资的回报。
2、保险机构与保险类型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地有哪些保险公司?它们开展哪些保险项目?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
从大的方面说,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教师活动:想一想,我们学生参加的保险是什么类型的保险?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人身保险。
教师活动:订立保险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出现了分红保险等新种类,分红保险在具备正常的保障功能外,还可以从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中分到一部分盈余,能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加保险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的种类会越来越多,保险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全,参加保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知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了解了它们利弊、功能,为我们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合理安排手中的闲散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对股票、债券的理解不正确地是()A. 它们是筹资者向投资者出具的投资凭证或债务凭证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B. 发行股票、债券是一种筹集资金的行为 C. 购买股票、债券是一种投资行为 D. 购买股票、债券是一种盈利行为 答案:D [例2] 下列不属于股票投资收入的是()
A.股票本金 B.股息 C.红利 D.股价上涨差额 答案:A [例3]企业债券与金融债券的不同在于()
A.它是一种债务凭证 B.它有较大风险,安全性小 C.它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作保证 D.它到期还本付息 答案:C [例4] 下列对保险的认识正确地是()
A、它可以为投保人转移风险 B、它可以使投保人免受风险
C、保险机构的盈利没有保障 D、保险公司是社会公益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 答案 A ★课余作业
假如你家里有10万元闲置资金,请你根据家庭实际,设计一套你最中意的投资方案。★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投资活动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高一政治 第二单元教案:5.2《新时代的劳动者》新人教必修1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5.2 新时代的劳动者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就业的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含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2、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现在毕业,应如何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能力目标
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经济现实中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大量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2、使学生深切认识,诚实劳动、积极创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3、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
1、就业是民生之本
2、劳动者权利的维护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教学方法
本框教学应注意加强事例论证,可选用最新的相关经济报道、引用鲜活的数据证明教学内容。生动的事例会吸引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并引入课堂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引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帮助学生认识怎样做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劳动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上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去创办公司以及如何去经营好公司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当然,不论企业的发展,还是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因此,我们这节课就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
(二)进行新课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1)劳动光荣
教师活动:人类的财富,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劳动是决定性力量。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广大劳动者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从事着不同的具体活动。虽然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光荣属于劳动者。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一组数据:2004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三项合计,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请问:对上述材料你是怎样认识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比较大。
教师总结: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比较多,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也比较低,并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这些就导致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比较严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当然,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人们实施就业和再就业。
(2)我国的就业形势(3)就业的意义
教师提问:既然我国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大家为什么要去积极就业?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师点评: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就业能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特别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积极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教师活动:承接上面问题的回答,以及对我国就业形势的认识,大家认为,应该怎么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就业观?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其次,需要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为人们的就业和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作为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首先,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样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其次,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的竞争中,只有劳动技能高、敬业精神强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去应对竞争。
再次,树立职业平等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财富的创造者,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职业虽有行业差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活动:播放电视系列片:当代工人的典型——许振超
许振超是青岛港桥吊队队长,是一名基层的产业工人,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从事港口装卸一线作业30多年,他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才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桥吊队连续创造出世界领先的装卸效率。他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攻关,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达到了出色的效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们钦佩他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更钦佩他对于知识和学习抱有坚定的信念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却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却不能不学习”。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对知识的态度和认知,看到了知识的强大力量。
最后,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教师活动:展示《劳动法》文本实物,指出这部法律正式实施于1995年1月1日。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长期缺乏劳动基本法律的落后状态从此结束,并开始逐步走向建立完整的劳动法律体系的新居面。劳动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请问:大家了解的劳动者有那些权利?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并积极讨论,自由发言(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等权利。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有关案例:有的下岗职工因急于找工作,在签订再就业劳动合同时委曲求全,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要求签约,任人摆布,吃亏上当。有的只是在口头上就劳动中的权利与义务达成协议,没有签订合同。以至于付出大量的劳动而得不到劳动报酬。针对上述案例,请同学们考虑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针对上述案例,我们应该看到,劳动者要享有权利,首先要以履行义务为前提。其次,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利受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总之,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也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就业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发展的基本途径,是绝大多数群众谋生的惟一手段。只有扩大就业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减少失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人民充分就业、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据此回答1-2题[例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从6个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工作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他们尽快地实现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这将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劳动者的()
A. 享受社会保障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B.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平等就业的权利 C. 取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D.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答案:B [例2]劳动者也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只有自身实力强,才能就业机会多,即树立()A. 自主择业观 B. 职业平等观 C. 竞争就业观 D. 多种方式就业观 答案:C [例3]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由于部分农民工劳动合同意识不强,工资被拖欠、克扣,劳动安全不能得到切实保障的现象屡有发生。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材料表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A.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B.是促进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C.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要 D.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答案:D ★课余作业
某企业由于生产任务较大,在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厂长强行让部分职工延长劳动时间,每天加时工作,星期天也照常上班,不让休息。到月底,部分职工全月累计加班加点高达120小时,也不发加班工资。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你认为该厂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该厂的做法侵害了劳动者的哪些权利?(3)这些工人应当怎么办?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劳动者的权利和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等问题,与大家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潜移默化的给学生。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必修1 教案第二单元
必修1 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教案)
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重点的段落。
2、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3、句式的把握。
4、重要句子的翻译。
5、通过阅读和体味,培养自己的阅读古文的语感。
6、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1课时。完成字词的积累。
氾南(fán)逢孙(páng)敝帚自珍(bì)王翦(jiǎn)樊於(wū)期
骨髓(suǐ)偏袒扼腕(â)厄运(â)噩梦(â)
切齿拊心(fǔ)拊掌(fǔ)自刎(wěn)陛下(bì)
图穷匕见(xiàn)惊愕(â)噩耗(â)被八创(chuāng)创伤(chuāng)开创(chuàng)薄片(báo)厚古薄今(bï)日薄西山(bï)薄荷(bî)道芷阳间行(jiàn)束缚(fù)账簿(bù)
溥天之下(pǔ)
匍匐(pú)
果脯(fǔ)胸脯(pú)
衡阳之浦(pǔ)
夜缒(zhuì)而出
棒槌(chuí)áㄤ 瑕瑜互见(xiá)(jiàn)暇日(xiá)遐迩闻名(xiá)
..若不阙秦(quē)宫阙(quâ)上阕(quâ)撅断(juē)尥蹶子(liào)(juã)蕨菜(juã)木橛子(juã)猖獗(juã)
佚之狐(yì)
轶事(yì)
散佚(yì)
卷帙浩繁(zhì)秩序(zhì)
杞子(qǐ)
杞人忧天(qǐ)
坍圮(tān)(pǐ)按剑而跽(jì)忌讳(jì)
侍候(shì)
对峙(zhì)恃才傲物(shì)寺庙(sì)
拜谒(yâ)偈语(jī)碣石(jiã)
褐色(hâ)揭示(jiē)葛藤(gě)和蔼(ǎi)暮霭(ǎi)渴望(kě)蛇蝎心肠(xiē)歇息(xiē)
戮没(lù)杀戮(lù)戮力同心(lù)谬论(miù)
未雨绸缪(mïu)蓼蓝(liǎo)邮戳(chuō)戳穿(chuō)
揕其胸(zhân)桑葚(shân)精湛(zhàn)姓谌(chãn)
勘察(kān)难堪(kān)奔驰(chí)驰骋(chí)驰名(chí)废弛(chí)一张一弛(chí)松弛(chí)
淬火(cuì)淬毒
荟萃(cuì)猝死(cù)鞠躬尽瘁(cuì)捽住(zuï)纯粹(cuì)濡缕(rú)蠕动(rú)糯米(nuî)儒将(rú)相濡以沫(rú)孺妇皆知(rú)
忤视(wǔ)忤逆(wǔ)铁杵(chǔ)水浒(hǔ)
变徵之声(zhǐ)
微笑(wēi)安徽(huī)
瞋目(chēn)嗔怪(chēn)瞠目结舌(chēng)缜密(zhěn)喧阗(tián)坐镇(zhân)契约(qì)提挈(qiâ)挈妇将雏(qiâ)
锲而不舍(qiâ)楔子(xiē)修禊事(xì)倚靠(yǐ)倚马可待(yǐ)绮丽(qǐ)旖旎(yǐ)(nǐ)
目眩(xuàn)炫耀(xuàn)泫然(xuàn)船舷(xián)改弦(xián)易张
玄虚(xuán)
鲰生(zōu)毋(wú)内(nà)诸侯
孰是孰非(shú)私塾(shú)熟视无睹(shú)卮酒(zhì)
栀子花(zhī)
秋毫无犯
明察秋毫
籍吏民(jí)声名狼藉(jí)慰藉(jiâ)相与枕藉乎舟中(jiâ)蕴藉(jiâ)与臣有郤(xī)玉玦(juã)联袂演出(mâi)抉择(juã)决心(juã)樊哙(kuài)刽子手(guì)杂烩(huì)脍炙人口(kuài)(zhi)市侩(kuài)
交戟之士(jǐ)扭转乾坤(qián)沉沙折戟(jǐ)
披帷西向(wãi)运筹帷幄(wãi)(wî)
目眦尽裂(zì)恣肆(zì)龇牙咧嘴(zī)始龀(chân)
牝马(pìn)牝鸡司晨(pìn)彘肩(zhì)切而啖之(dàn)剡溪(shàn)
越俎代庖(z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zǔ)阻止(zǔ)狙击手(jū)诅咒(zǔ)
谨诺(nuî)诺言(nuî)承诺(nuî)偌大(ruî)
杯杓(sháo)灼伤(zhuï)芍药(sháo)斟酌(zhuï)钓鱼(diào)勺子(sháo)
度我至军中(duï)度量(dù)
二、背诵的段落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三、古文复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学习古文要把握的几个知识点。
1、词类活用的类型
(1)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作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动词的使动用法(5)为动用法
(6)名词作状语
(7)形容词作动词
(8)数词作动词
2、古今异义字
3、通假字
4、虚词的解释。按照总结的内容、结合课文来复习。
5、句式的类型:(1)判断句
(2)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
(3)省略句
(5)特殊句式
(6)被动句
6、学会准确地翻译句子。
(二)方法提示:
1、实词的翻译:将单音词翻译成双音词。
2、句子翻译的要求。
(1)信:实词的翻译要求准确,要求直译。
(2)达:翻译出的句子的语言要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3)雅:句子语言要生动形象。
3、句式的把握:将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还原。主要是定语、状语(介宾短语)、宾语的位置排列到相应的位置。
基本的语法排列顺序:
(1)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2)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二)读课文,看课下注释,完成下面的练习。
本复习提纲的编写以单元为主,对重点的词语、句式以及句子翻译做积累。
1、词类活用,说说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1)数词作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不专一,三心二意).(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军队驻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郑国。).③樊无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④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⑤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⑥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作动词用,临行祭路神,这里引申为潜行和送别。)⑦唯大王命之。(名词作动词用,命令,吩咐。)⑧乃朝.服,设九宾,检验使者(于)咸阳宫。(名词作动词用,穿上)⑨沛公欲王.关中。(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⑩.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3)形容词作动词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实力雄厚,实力削弱。)(4)名词作状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名词作状语;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②夜.缒而出,见秦伯(“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③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或者把他当做兄长一样。)(5)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郑国。)(6)形容词的意动用用法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认为„„迟。形容词的意动用用法。)②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以„„为怪。)(7)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使使以闻.大王。(“闻”,让„„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②项伯杀人时,臣活.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活下来。)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让„„跟从。)
2、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实词(生僻词语或者古今异义字)。(1)若我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指办事的官员,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3)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损害。)(5)是.寡人之过也。(代词,这)(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7)夜缒.而出,见秦伯(用绳子拴着人或物往下送)(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9)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10)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金”,名词作动词,用钱作赏赐。“邑”,作为封地。)(1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10)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12)而右手揕.其胸。(“揕”,刺。)(1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原谅、宽容)(14)自引.而起,绝袖。(指身子向上起。)
(15)拔剑,剑长,操其室。(指剑鞘。).(16)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指剑插得很紧。).(17)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宫廷的侍卫。)..(1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1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20)谁为(wâi)大王为(wãi)此计者?(介词,替;动词,献上、作出。)..(2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身处逆境、处境困窘、走投无路)..(2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xiǎng,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Wâi,替。)..(23)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道歉。)(24)范增数(shuî)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看。)(2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象鸟的翅膀一样。)(26)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小人的谗言。)(2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jiàn,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通假字:解释加点字的通假意义。(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相当于“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共”同“供”,供给。)(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5)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7)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震惊,害怕。)(8)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围绕。)(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之间。)(1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1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13)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14)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4、古文句式:指出下列语句的特征,并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晋国,那里有什么满足的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我不能早一点任用你,现在形势危急来求救于你,这是我的过错。(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的君主晋文公无礼过,而且对楚国有二心。(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秦王用千斤作为赏赐购买樊无期的头,用万家作为封地。(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wâi,被动句式。)——父母宗族都被他们杀掉了。
(6)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这样看来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7)得赵人徐夫人之匕,取之百金。(省略句)
——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是用百金取得的。(8)人不敢与忤视。(省略句)——别人不敢与(他)正眼看。
(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wãi)留待。(省略句)
——荆轲有所等待,想与(他)一起去,这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因为(他)等待。(10)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
(11)乃朝服,设九宾,检验使者(于)咸阳宫。(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12)使(之,代指秦武阳)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自己的使命。
(13)是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判断句)
——这件事情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这个契约来报答太子呀!(14)樊於期曰:“为之奈何?(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那怎么办呢?)(1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16)楚左伊项伯,项羽季父也。(判断句)(17)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18)(你)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句)
(1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式)
——我之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20)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句式)(21)复得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句)
(22)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以何至此”:凭什么做到这个地步呢?)(23)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句)(2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固定句式)(25)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大王操何来?)
(26)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安?——沛公在哪里?)
5、偏义复词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进来)..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吾其还也。
——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去了自己的联盟,是不明智的;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是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件事情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这个契约来报答太子呀!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wãi)留待。
——荆轲有所等待,想与(他)一起去,这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因为(他)等待。(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看来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来归附我太子丹,我不忍心因为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7)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杀不尽,对人唯恐用不尽酷刑,天下的百姓都起来反抗他。
7、解释下面句子中“其”的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它,代指郑国。(2)失其所与,不知。——代指“我们自己”。.(3)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表示商量的语气,相当于“还是”。.(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四、概述下面的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要求: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1、烛之武
参考答案:烛之武先生,在国家面临危难的关头,你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只身前往虎狼之地的秦营,用自己的智慧说服了秦王退兵,迫使晋国撤兵,可谓力挽狂澜。你是郑国的功臣,你是爱国的典范,你是纵横家的楷模!
2、荆轲
参考答案:一代剑客,万古英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的豪气干云天,你的义胆壮山河。易水河畔还响彻着你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之声,燕赵之地仍传唱着你“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的悲壮之举。你是侠客的典范,你是死士的鼻祖!
3、项羽 参考答案:“天要亡我,我何为?”这是你诀别人世时的仰天长叹!可是你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兵败的原因!你勇猛无敌,武功盖世,可是你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你沙场上杀人如麻,可是你酒桌上显妇人之仁;你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但你却忠奸不分,离心离德。有人为你悲叹,有人为你立传,但我们要明白:“不可沽名学霸王。”
4、刘邦
参考答案:你不愧是乱世枭雄,又是一个伟丈夫!面对秦之暴政,你揭竿而起,与项羽义军南北呼应,并直捣秦国老巢咸阳,灭亡了暴秦,占据了函谷关。鸿门宴前你为避籍之锋芒,你拉关系,许婚姻,卑躬屈膝,低三下四;鸿门宴中自甘屈位,忍气吞声;为避杀身之祸,你借如厕之机,侥幸逃离虎口,你将“大丈夫能屈能伸”演绎得淋漓尽致。所谓“无毒不丈夫”,你为成大业,立诛曹无伤。有人说你是流氓地痞,有人说你奸诈狡猾,有人说你人中龙凤,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吧!
5、樊哙
参考答案:你是一个忠心护主的骁将。为护主人,你带盾闯帐;面对项王,你饮啖自如,显你英雄本色。陈词慷慨,鞭辟入里,伸张大义,折服霸王,彰你文韬武略。不愧是西汉一代名将!
6、张良
参考答案: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你满腹诗书,胸怀大志;辅佐刘邦,敲定乾坤。鸿门宴上你代主受过,巧妙周旋,妙施计策,挫敌阴谋。留侯,你的才智让你的美名万代千秋!
7、项伯
参考答案:你的仗义只有张良与刘邦为之感激涕零,可是你的仗义让你背上了“叛徒”的恶名。你出卖军机情报,因小利而失大义。鸿门宴上翼蔽刘邦,殊不知你的小义将西楚的几十万将士推向了绝境。西楚的灭亡,你罪责难逃!
第四篇:必修1第二单元教案总结
必修①第二单元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一:导入课文,!)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 子路篇中说 “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尝试背诵)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三)串讲第三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串讲第四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六、尝试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分析烛之武形象 板书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
第二步、阐明利害
第三步、替秦着想
第四步、引史为例
第五步、推测未来
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全文。
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5.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烛之武形象探讨:
以退为进
动摇秦君
以利相诱
挑拨秦晋
劝秦谨慎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能)(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尝试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
1、阅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诵读课文,注音注释。2.创新设计,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
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个?(“刺”)2. 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一)刺之由:(“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故事开端。(二)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故事发展。(三)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故事高潮。(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
(二)、刺之由 1.字词解析
①进兵北略地:向北
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⑤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
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
(三)、刺之备
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
“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2.字词解析
①皆为戮没:读wèi,被。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③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被 ④将军岂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迟之:以……为迟 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易水送别 1.朗读文章第9段
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é,应读hè,解释应和。
2.字词解析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 ③既祖:已经 ④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éi,作。
⑤发尽上指冠:向上
⑥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 ⑦终已不顾:回头
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
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自由讨论。明确:悲、壮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
“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
正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
(二)、厚遗蒙嘉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1-13段内容。厚遗蒙嘉 2.字词解析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
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④使使以闻大王:使,派。使,使者。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
(三)、廷刺秦王 1.字词解析
①以次进:按照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脸色 ③群臣怪之:感到奇怪 ④前为谢曰:为,wèi,为之,替(秦武阳)。谢,谢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⑤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见,通“现”,露。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⑥秦王还柱而走:跑
⑦箕踞以骂:箕,两脚张开,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轻蔑对方。又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明确:“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点字重读,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非常危急。
“荆轲顾笑武阳”中的加点字重读,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3.第14-16段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 学生讨论思考。明确:
14、15段读荆轲的动作语速快,“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读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语速也要快,“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读群臣语速慢,个个呆若木鸡。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16段眼看着秦王要成为荆轲的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语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和英雄虎胆。
(四)课后作业:试总结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明确: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人物分析小结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战国策》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其次,善于用侧面描写,烘托荆轲的形象,使之更加鲜明。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嗔目,发尽上指冠”,秦武阳的临场惊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衬作用,使荆轲的机智、刚毅、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写人物首先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还要善于描绘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性格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学生默读理解。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走近刘邦和项羽。
二、介绍和课文有关的内容
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2、《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篇表,8篇书。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背景简介 投影
(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四)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2、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教学步骤]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概述课文情节。
(学生先复述故事,后概述情节,再划分层次。)明确:
一、(1-2)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二、(3-4)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三、(5-7)述宴后余事
三、尝试用精炼的语言给主要情节你小标题。明确:
曹 范 项 张 刘 刘 项 范 项 樊 项 沛 张 项 沛 无 增 伯 良 项 邦 羽 增 庄 哙 王 公 良 王 公 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 告 项 张 计 婚 罪 宴 意 剑 帐 酒 逃 谢 璧 奸 密 羽 良 策 姻
座
四、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
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五、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
(五)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明确: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单纯的政治理想,和刘邦入关称王、野心勃勃形成鲜明对比。投影
(六)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明确: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投影
(七)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明确: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六、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投影
(九)……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七、模拟历史情景剧,亲身感受历史人物。
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八、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投影
(十)示例
性格的祭奠(节选)
田诺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第五篇: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到“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设想】 用填空方式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文章意蕴,指导学生品味文本精练优美、清新畅达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品味,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力求避免逐字、逐句、逐段的串讲、肢解,对一些重点疑难字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书法欣赏,在高雅悠扬的古筝声中PPT显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师:这是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声名显赫的《兰亭集序》。可惜,唐太宗仰慕斯文,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将其带人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全文324个字,个个笔墨酣畅,特别是20个“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后人评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下行书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三、诵读感知
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特点的字,并带着这种感情自由诵读课文。表明作者感情的词语:乐、痛、悲。(PPT显示)
个别朗读,自主评价。诵读提示:(PPT显示)
注意节奏,读出节拍。如: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注意语气,读出韵味。如:
此地有崇山峻岭,……(用清新明快的语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低沉压抑,徐徐吐出)
女生读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人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讨论后小结(PPT显示):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五、美点赏析 点评式填空(PPT显示)
要求找出典型的语句加以品味,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
兰亭之序,其文辞可谓(),其行文可谓(),其书法可谓(),其流传可谓(),吾辈读之,可谓()也!
参考答案:清新畅达,曲折有致,矫若游龙,古今不绝,叹为观止。
温馨提示:点评是阅读的深化,更是领略妙处、学以致用的前提。
六、探究应用
读书既要读出作者,又应该读出自己。这篇1600年前的美文,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1)人生苦短之叹,自古有之。如: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正因为生命是宝贵的,可堪珍惜;光阴是短暂的,不可虚度。只有执著追求,奋发有为,生命才会因拼搏而闪光,短暂才会因努力而永恒!
(2)生死是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如: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
这些隽语告诫我们,死之意义如何。决定于生的价值。
(3)美好转瞬即逝,“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回忆时不禁“感慨系之”,“人生若止如初见”。是啊,行走在消逝中,有多少美好的回忆是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温馨提示:阅读是二度创作,读出自己,不做两脚书橱。
七、小结全文
王羲之抗于流俗,不仅表现在坦腹东床的气度,更表现在对东晋普遍流行的人生虚无、出世人仙的社会意识的自觉抵制上。有人说,《兰亭集序》是40岁才能读懂的书,其实,只要有一颗热爱生命、奋发有为的心,你就能深入地理解王羲之内心深处涌动着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执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忧乐”“生死”是全文的关键词,你能任选一个作点辩证分析吗? 去年,周杰伦推出新的专集,其中有一首单曲名为《兰亭序》,请你找来听一听,并读一读歌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说你的感受。
温馨提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生活中学习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教学网(www.xiexiebang.com)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