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装设计学课程教学大纲(写写帮整理)
服装设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服装设计学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们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各门学科的综合反映,也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服装设计的涵义与特性,同时从理论上,特别是技能上掌握服装构成的造型要素、形式美的法则、服装造型与结构线设计的基本原理、服装设计的创作思维方法、服装的面料材质与色彩、服装样衣与服装信息,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符合形式美法则、款式新颖的服装。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服装设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结合前期各门课程所学知识,既能设计市场实用性的服装,也能根据时代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款式新颖、具有个性的各类时装。
二、教材、教材结构与教学重点
本课程教材为《服装设计学》,郑健等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服装设计学》分基础和设计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含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二部分为设计部分,含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教学重点章节为三、四、五、七、八、九章。
三、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 服装设计概述 第一节 服装的涵义
服装的概念:服装的起源与功能;我国服装的历史与现状。第二节 服装的分类
根据服装的起源历史分类;根据服装的基本形态分类;根据服装的穿着组合、用途、面料、制作工艺分类及其它分类。第三节 服装设计的特性
服装设计的目的;服装设计的特性。第二章 服装构成的造型要素和形式法则
第一节 服装构成的造型要素
点;线;面;体。第二节 服装构成的形式法则
比例;平衡;旋律;视错;强调。第三章 服装的造型与结构设计 第一节 服装外形线的设计
服装外形线的特性;决定外形线变化的主要部分。第二节 服装结构线的设计
服装结构线的特性;结构线的种类。第三节 领、袖设计
衣领构成,肩袖造型。第四节 零部件设计
第四章 口袋设计的创作思维方法 第一节 服装设计的构思
构思的方法;构思的过程。第二节 服装设计的风格
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第三节 服装设计图
服装设计图的作用;服装设计图的内容,服装设计图的绘画方法。第五章 服装面料的材质与色彩 第一书 服装面料的材质 服装面料的材质:面料材质与服装造型。第二节 服装面料的色彩
色彩与面料材质;色彩与面料图案。第六章 服装样衣与服装信息 第一节 样衣的产生与实际意义
样衣在与工业样衣;样衣的工作分析。第二节 服装设计的标准化
技术标准;号型标准;款式标准;艺术标准。第三节 现代化的成衣设计
服装款式设计、配色系统;自动推档排料系统;电脑自动裁剪系统。第四节 服装信息的分析与收集
服装信息的综合分析;服装信息的收集 第五节 服装流行及预测
服装流行的含义及发生;服装流行的规律及服装流行的预测和推广。第七章 童装设计
第一节 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
童装分类;童装的设计。第八章 男装设计
第一节 男性人体结构与比例
男性人体比例;男性人体结构的特点。第二节 男装分类 正式礼服;半正式礼服、日常服。第三节 衬衫设计
男衬衫的种类;男衬衫的设计。第四节 裤子设计
裤子的种类;裤子的设计。第五节 茄克衫设计
茄克衫的种类;茄克衫的设计。第六节 西装设计
西装的分类;西装的设计;西装的创新设计与发展趋向。第九章 女装设计。
第一节 女性人体结构与比例
女性人体比例;女性人体结构的特点。第二节 女装分类
按服装形态分类;按服装用途分类。第三节 日常生活服设计
连衣裙;衬衫;裙;套装。第四节 运动服、休闲服设计
运动服;休闲服。第五节 内衣设计
贴身内衣、补整内衣;装饰内衣。第六节 艺术性时装设计 艺术性时装的主题形式;艺术性时装的风格。第七节 晚礼服设计
晚礼服发展历史概述;晚礼服设计。第十章 裘皮服装 第一节 裘皮种类与工艺
裘皮的种类;裘皮服装的缝制工艺。第二节 裘皮服装设计
裘皮服装的设计特点;裘皮服装设计的几种类型。第十一章 针织服装
第一节 针织面料及其服装分类
针织面料的特点;针织服装的分类。第二节 针织服装设计
轮廓造型;衣边修饰;饰件添加;织法变化;异料镶拼;套装组合;工艺制约。第十二章 特种功能服装 第一节 特种功能服装的类型。
防尘服;防火服;防毒服;避弹服;迷彩服;潜水服;飞行服;宇航服。第二节 特种功能服装的应用设计
突出机能性;服装基本形式;服装色彩设计与时装潮流的关系。附录世界主要时装大师概况
四、教学建议 1. 由于本课程教材内容量有限,各教学班老师应根据大纲要求,对教学所涉及的重点章节在内容的精度、深度与广度上予以充实、加强。并且应让学生坚持作一定数量的实作设计训练。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资料收集与市场考查,丰富知识,开拓眼界,打开服装设计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2. 教师在讲授中除多出示一些优秀作品外,有条件的教学班应提供一些相关录相资料配合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服装工厂,考查服装市场,收集服装信息与资料以拓开学生的视野,增加与丰富其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进行服装设计。教学中,原则上遵循大纲教材的进度安排,但也可根据各教学班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章节先后顺序作适度调整。
五、考试内容:
设计衣领、衣袖、衣袋、套装、各种礼服。
第二篇:《服装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修订稿)
《服装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中职)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中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突出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二、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基本学制
三年(在校二年)
四、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培养目标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
识及服装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面向现代服装生产企业,从服装生产和服装保养及服装干洗工作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业务范围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服装生产企业、服装设计与服装营销业,能够从事服装生产、销售、维修等工作的各类职业人员。
五、说 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启发、提高学生造型、色彩能力和服装审美意识、思维方法,以及设计能力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有:服装款式图及服装画的绘制方法、色彩及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服装设计的概念、服装设计原理、服装设计程序、服装款式设计方法及典型服装的设计。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初步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法,掌握透视的基础知识和透视原则。掌握写生的原则和步骤,学会简单物体的写生。
(2)、初步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及人体动态变化的规律,掌握服装款式图及服装画的绘画技法。
(3)、了解色彩、图案的基本知识,掌握服装色彩搭配的原理与方法,掌握服装色彩、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基本运用。
(4)、理解服装设计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掌握服装设计的要点、步骤和方法。运用学到的服装设计基本理论、方法及要领独立地进行服装设计。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实际设计水平。
六、教学要求、内容及建议
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讲授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服装配色的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服装绘画基础和服装画的表现技能,通过造型训练,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为他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未来职业转换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或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知识。
2、了解装饰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服装配色的基本规律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3、了解或掌握图案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图案的装饰作用,掌握构成要素及形式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设计意念。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基本掌握几何形体、静物素描和色彩画法的表现。
2、初步掌握人物色彩概括写生、人物动势速写和服装画人物的画法表现。
3、具有装饰色彩应用和服装整体配色的能力。
4、具有初步的造型设计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树立实事求是、勤奋务实的学风。
3、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基 础 模 块(一)、服装绘画基础
1、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绘画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2、几何形体、静物素描
了解几何形体、静物的绘画目的、意义,基本掌握比例、透视、结构、明暗、构图等绘画关系及画法步骤。
3、写生色彩绘画
了解写生色彩绘画的目的、意义,掌握色彩静物写生的基本知识。
4、人物速写
了解人物速写的目的、意义,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动态,明确本专业人物速写的特定要求。
5、归纳色彩绘画
了解归纳色彩的目的、意义,掌握归纳色彩的方法、步骤。
6、服装效果图
了解服装效果图的目的、意义,掌握服装效果图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技法。(二)、服装色彩与配色
1、服装色彩的基础理论
了解服装色彩的目的、意义,掌握色彩的基本属性及运用。
2、服装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了解或掌握色彩各属性基调对比关系,掌握色彩冷暖、面积、形状、位置等对比效果。
3、服装配色规律
掌握服装配色的原理、方法,懂得服装配色与肤色、环境、面料质地、目的的关系,了解色彩的流行规律及应用意义。
(三)、服装造型设计基础
1、平面构成与应用
了解平面构成原理,掌握构成要素及形式在服装中的应用。
2、立体构成与应用
了解立体构成原理,掌握构成要素及形式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
3、平面纹样与应用
了解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规律,掌握其表现形式在服装中的应用。
4、服装款式构成
了解服装款式构成的基本概念,了解服装造型设计的形式美要素和形式美法则,掌握服装造型和款式构成的形式。
二、选 学 模 块(一)、服装画技法
1、服装材料表现技法
掌握服装褶皱、衣纹、质感的绘画技巧。
2、服装画表现形式
掌握运用麦克笔、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进行服装画的特殊表现
技法。
(二)、服装标识设计
初步掌握针对服装品牌标识物品的形象设计。(三)、服装材料构成
掌握服装材料肌理的设计表现应用和制作方法。(四)、服装立体造型
了解服装廓型与立体造型构成的关系,掌握运用立体形组合进行服装造型的构成形式。
三、实 践 模 块(一)、基础实训
1、几何形体、静物素描实训
学习几何形体、静物临摹和写生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对静物的造型绘画技能。
2、写生色彩绘画实训
进行静物色彩临摹,掌握水粉写生的基本方法,训练限色概括写生能力。
3、人物速写实训
结合专业特定要求,进行人物动态速写临摹和写生,初步掌握人物形体比例、动态关系。
4、归纳色彩绘画实训
临摹人物归纳色彩写生作品,学习人物归纳色彩写生方法、步骤和表现形式,学会人物色彩的归纳概括表现技能。
5、服装效果图实训
训练服装画人体比例、结构、动态,临摹服装画作品,掌握常用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形式。
6、服装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实训
训练基本调色方法,训练色彩属性基调变化及对比与调和等配置关系。
7、服装配色规律实训
学习服装配色规律,掌握服装配色的表现形式。
8、平面构成与应用实训
进行平面构成形态组织练习,掌握在服装中应用的表现形式。
9、立体构成与应用实训
进行线、面、体、块等不同的造型构成,理解立体构成对服装造型思维的启示作用。
10、平面纹样应用实训
通过临摹优秀图案纹样,掌握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及在服装上的应用关系。
11、服装款式构成实训
结合形式美要素、法则进行服装廓型和款式的构成训练,初步掌握服装的设计原理、方法。
(二)、选择性实训
1、服装画技法实训
进行服装褶皱、衣纹、质感的绘画训练,学会麦克笔、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的使用及综合表现技法,提高服装设计图的表现能力
2、服装标识设计实训
虚拟或针对某一品牌,以平面形的组织构成,学会设计其标识物品,并初步懂得与服装相关的平面设计应用。
3、服装材料构成实训
进行不同服装材料肌理的设计制作训练,掌握不同材料肌理在服装上的应用表现形式。
4、服装立体造型实训
以人台模型进行线、面、体的立体造型构成训练,理解立体构成形式对服装造型的启示及影响作用。
四、说 明
1、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
2、教学内容与要求中有“了解”或“掌握”。
3、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包括基础模块、选学模块、实践模块,实践模块分为基础实训和选择性实训。基础模块和基础实训是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第三篇:服装设计(创意)教学大纲
《服装设计(创意)》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开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服装设计(创意)课程类型:专业发展课(必修)学时总数: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开课对象:服装设计本科专业方向学生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款式)、服装设计(造型)、服装设计(专题)后续课程:品牌服装运营
选用教材:无指定教材,按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是掌握创意服装的设计方法,学会运用原创性设计思维进行服装的创意设计。通过创造力思维的训练,启发并强化学生的原创设计能力;通过对大师设计作品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知设计创新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主题系列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三、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1、基本理论知识(4学时)
⑴ “创意”“服装”“设计”以及“创意服装”的基本概念。⑵ 创造力思维的内涵。⑶ 创意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理论知识细化(15学时)⑴ 服装创意色彩和纹样解析。⑵ 服装创意造型解析。⑶ 服装创意面料解析。⑷ 服装创意结构和工艺解析。⑸ 服装设计大师作品赏析。
3、课后资料收集
要求学生根据每次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4、课堂实践(28学时)
⑴ 创意思维的训练(至少3种)。⑵ 设计构思的发展训练(至少2种)。⑶ 服装创意色彩、纹样、造型、面料、结构和工艺设计(每项至少2个主题)。
5、主题系列设计要求(1学时)
⑴ 学生以小组形式(每组2-4人)进行系列设计。⑵ 根据主题寻找创作灵感,并用文字说明。
⑶ 根据灵感收集创意元素,拟定系列服装的色彩、纹样、造型、面料。⑷ 画出系列服装的彩色效果图以及正反面款式图(每个系列4-6款服装)。⑸ 挑选一件制成成衣,拍摄制作过程以及实物照片(服装单品正面、侧面、背面,细节,模特着装照,),对较复杂或创新的工艺进行细节说明。
⑹ 整理⑵-⑸项的内容,并附上小组成员分工明细,装订成册。
6、设计交流(4学时)
学生进行服装的主题系列设计时,在完成系列服装的彩色效果图和款式图之后,整理设计灵感、创作元素、色彩、纹样、效果图等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通过同学和老师间就设计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广泛汲取各种意见和建议,完善设计。
四、参考书目
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技法.周立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3 创意服装设计.肖琼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08 服装设计创意方法与实践.郑彤等.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05 服装创意.罗旻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07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考勤成绩、平时成绩、期考成绩比例换算按照教务系统换算比例执行。
2、考勤成绩按照学生出勤情况评定。
3、平时成绩可参考学生平时表现、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设计手绘表现等项目综合评定,建议主要以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设计手绘表现两个方案为主。
4、期考成绩可通过以下项目进行综合评定: ⑴ 服装主题系列的设计情况,50%。⑵ 成衣制作及拍摄情况,40%。⑶ 设计整理装订,10%。
大纲制订人: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第四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理解杰出工匠必备的基本精神品质——执着专注。
2、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和认同“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职业情感。
七、主要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八、典型作业练习 参考题目是:纸牌建构。
该作业为一个模拟项目。所用材料为一幅普通扑克牌,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和其他材料。作品评判的标准是新颖性、稳定性、美观性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学生3人一组,先就建构进行设计,画出建构图,写出所应用的科学原理、操作工艺、工艺流程及其标准,人员分工及其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等,然后进行建构操作、修改创意、完善工艺、反复练习,直至作品符合预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就该项目的实施编制合适的作业指导书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项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能体会到本讲主题及其应用。
该作业完成后,建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项目实施,现场评比、打分,教师现场点评。
九、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产品或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产品的使用体验,体会精益求精和得过且过、粗制滥造等不同制造理念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优质制造的良好体验增进对精益求精的思想认同和积极情感。
将“专题阅读”作为考试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文面的规范性、版式的美观性、文字表达的差错率等方面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电子文稿的方式公开展示成果,进行评比和现场点评。
撰写人:政治教研组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宋体五号)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
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 适用学期: 学 分: 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适用学期: 学 分: 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 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附件4: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填报说明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业务)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二、要求与说明
1.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它应体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的特色。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2.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大纲由政法学院、武装部、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编写,其他环节由各学院自己完成。
3.各学院(部)要组织有经验的和熟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要对大纲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大纲的修订或制定要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协调一致,要能充分反映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对于非本学院开设的课程,在编写课程设计大纲时应充分征询授课单位意见。
4.大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主要参考资料等。5.大纲格式要求: ① 大纲编排时以专业为单位,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次序整理;
② 所有资料均要做成Word文档,纸幅为16开幅、宋体、五号字;
③ 文字力求简练、扼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