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庆双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马 庆 双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了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教师: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教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呼救)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思考《网上呼救》一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四、学着概括,理清线索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小组交流、思考: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美国男孩在网上发现了求救信息。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发信息人苏娜的病情,仔细描绘了她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5段)写桑恩得知苏娜远在芬兰,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
急救援中心。
第四部分(第6~8段)写紧急救援中心接到电话后马上采取行动,最后苏娜脱险。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回忆学法。教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教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2.讨论: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桑恩看到呼救时是怎样想的?桑恩为苏娜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②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③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④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⑤比赛读。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教师:想一想苏娜为什么能最终获救?
1.再读读课文,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全班交流。
原因:
①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抓住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
②桑恩很有同情心。(“凝视”“赶紧”“连忙”“立即”这些词语表现出桑恩的同情心和镇静。)
③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这句话表现出了艾眉的惊讶和不解。在桑恩与艾眉的对话和时间的紧迫中,能体会到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④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抓住最后一句话感受。)
3.总结: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了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爱,那你永远都活在幸福之中。
七、拓展迁移
1.复述:救人的全过程。
2.讨论交流: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八、总结
教师: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仅被桑恩的爱心和机智打动,还被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会赞叹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二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麦聊珊兰联灼肋距询址,积累词语漫游互联网救援能辨字组词。
2.能用一边一边造句。能根据例句练习写对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4.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信息化社会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的朗读练习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苏珊无能为力的状况,也就是课后练习要认真读的两句话,另一个是麦克想方设法营救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章的留白点是麦克在网上呼救的具体内容,这正好是读写结合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今天,老师这儿有几个近几年才出现的和电脑有关的新名词,不知道你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互联网
聊天室
网上漫游
(把课文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拿出来先解释,不仅可以一开始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降低讲解课文的难度)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些什么?
3、有的时候互联网还可以救人呢!
4、出示课题:解释呼救
二、初步感知,质疑
1、为什么要往上呼救呢?谁在呼救呢?呼救成功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轻声读读课文
2、学生释疑
为什么要通过网上这个形式来呼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原因
三、理解课文
1、学生交流答案
对,正因为如此,所以苏珊现在仅仅能做的就是上网发出求救信息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
2、发出求救信号的苏珊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第三小节
理解:灼痛
灼痛到什么程度?(重点指导相关语句,以重点句的朗读带动整个段的朗读)
赛读
3、为什么这么严重的情况苏珊仅用了12个字来表达?
4、时间很紧张,晚一步就有可能带来生命的危险,麦克又是如何关心苏珊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对话很精炼,可以看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看出情况紧急,看出麦克的机智和善良)
你在什么地方?
芬兰
你怎么样?
痛
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练习朗读
(指导联系上下文读出双方的语气,尤其是苏珊的一个字: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出痛要在停顿一会儿再读,读出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的感觉。)
5、不仅是麦克,找一找,还有那些工作人员也是争分夺秒的救助苏珊的?
教学:一边一边(可以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
指导造句
6、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请大家填出主要时间
7、算一算,从苏珊呼救到苏珊得救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出示世界地图,感受芬兰和美国的距离之远
感受互联网的速度之快
四、总结全文
填空:
苏珊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救,依靠的是()和()。
板书设计:
(芬兰)
苏珊----------求救---------------麦克(美国)
-----------救助---------------
半小时
第三篇:网上呼救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2.熟悉互联网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网,同学们都不陌生,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你喜欢上网吗?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
„„
其实,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网络还有更神奇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网上呼救》这篇课文,讲述的正是一个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神奇而感人的故事。
二、新授
(一)释题
1.理解“呼救”的意思
2.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3.“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 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4.找出苏娜获救的原因,认真进行圈点批划,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做梳理、归纳。
(三)交流展示
1.开火车读课文,纠错。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共同梳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桑恩在网上收到了来自芬兰的苏娜的求救信号,桑恩立即展开救援行动。在救援中心的艾眉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苏娜最终得救了。)
课堂小结
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爱,那我们就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写生字。
板书 网上呼救
芬兰 苏娜 美国 桑恩 求救 爱心 获救 人间的真情 网络的快捷 科技的力量
第四篇:课文《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创设交际情境,品析语言,提高能力。
3、再现对话情境,灵活指导朗读。
4、抓住时间线索,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字,会认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体会网络故事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生词卡、教学挂图
2、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并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识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上过网吗?在网上一般可以干些什么?
2、上网可真有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默读课文。要求:静下心来读课文,嘴里不出声,在心里读。一边读一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5、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苏珊在网上求救的原因,并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网、苏、按、号、互五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网,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的58自然段,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孩子们,再一起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网上呼救》)
2、创设情境,巩固生字。
师:我们的学习伙伴乐乐通过互联网给同学们发来了一些电子邮件,想看看吗?
(1)出示要求学会的宇,分小组开火车读。
(2)出示要求会认的宇,分男女生轮读。
二、精读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1至第4自然段,还记得吗?芬兰(贴国旗图片)的女大学生苏珊(贴人物图片)在图书馆利用互联网(贴电脑图片)查询资料时,双腿剧烈疼痛,呼吸感到困难,在双腿不能行走的情况下,她想到通过谁可以帮助她?
师:苏珊强忍疼痛,通过互联网发出呼救(板书:呼)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美国(贴国旗图片)得克萨斯州12岁男孩桑恩(贴人物图片),在互联网上聊天时,无意中收到求助信息,情况紧急!后来的情况怎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的第5至第7自然段,要边读边想。
(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教师反馈读书的情况,请学生在小组内与学习伙伴交流:桑恩是怎样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的?首先是怎样做的?然后怎样做?最后怎样做呢?
(2)师:我们先看看桑恩是怎样通过互联网救助苏珊的?请一起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师:通过读第5自然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出示词语凝视。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师:凝视是怎样在看?
师:再一起读读这个词,读出你们的体会。
师:桑思凝视着苏珊刚刚发出的信息,急于知道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评。学生再齐(师;你们也赶紧问一问?)
师:当苏珊回答是芬兰时,桑恩吃惊极了,他为什么吃惊?指名回答。
(出示世界地图:芬兰、美国处在东西两个半球。)
师:美国和芬兰之间相隔有一万五千千米,如果从美国坐飞机到芬兰去,大约需要十几个小时,要是坐轮船去,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得好几个月的时间,远不远?
师:正因为桑恩吃惊极了,所以连忙和母亲商量。出示词语商量。生读词。
师:他为什么连忙和母亲商量,谁能回答?
师:商量的结果是?指名回答。
师:你真棒!那么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第6自然段。
师:过渡语:6点14分,桑恩接通了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正在值班的艾眉的耳机响了。
师:请你们同座之间学学艾眉、桑恩,读读这段对话。
师: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台上分别扮演艾眉、桑恩,读读这段对话。其他同学呢,请你们在下面当小评委,听听他俩读得好不好?待会儿我们要评选最佳评委,奖励皇冠一顶。(指名读、评读、分角色读)
4、学习第7自然段。
师:于是艾眉立即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请你们读读书上这句话。出示词语吩咐。学生读词。
师:想想当时艾眉吩咐桑恩的情景,现在你们就是艾眉,我就是桑恩。怎么吩咐我呢?我又该怎样做?
师:过渡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苏珊的呼吸越来越困难,她顽强地与生命抗争着,再次通过互联网发出呼救(我感到眩晕。)出示词语眩晕。学生读词。
师:眩晕是怎样的感觉?指名回答。
师:(出示句子)说得好,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面对死亡的威胁,苏珊随时都可能倒下去,我真担心她撑不住,桑恩在哪?他又是怎样通过互联网极力挽救苏珊的生命呢?请你们读读书上的句子。
师:孩子们,从桑恩打出的这两个粗体大字中,你能读懂什么?
体会到什么?
师:仅仅就这两个字,一字值干金,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个字吧。
师:不仅如此,桑恩还通过互联网打出(出示):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这给了苏珊极大的安慰、极大的鼓励,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
师:过渡语:好久,苏珊才通过互联网打出一句话:痛,痛得更厉害了。出示词语厉害。学生读词。
师:(手扶桌子,神情痛苦):痛得厉害。请再读读这个词语,读出这个感受。学生读词。
师:痛,痛得更厉害了。苏珊好久才回答,这说明她的病情怎样?
师:苏珊又是怎样忍受着疼痛,通过互联网打出的这句话,孩子们,想象她当时痛苦的情景。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师:她痛得快要死去了,还有力气吗?(范读、指导读)
师:情况危急时,桑恩又是怎样做的?再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的,读读这句话。(盯着)
师:盯着仍然是怎样地看?说明什么?
师:说得对,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师:当苏珊通过互联网终于发出了她所在学校的地址时,你们想象一下,桑恩会是怎样的心情?
师:书上哪个词最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情?师:你们也学着桑恩喊一喊吧。
师:这时,芬兰已是凌晨两点,也是美国晚上七点。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苏珊不仅不断借助互联网发出求助信息,她还经受了疾病的折磨与痛苦的煎熬,一直坚持下来了。孩子们,你们想对苏珊说些什么呢?
师:桑恩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抓紧分分秒秒,通过互联网为苏珊做了这么多事情,那你们说,桑恩又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5、师:苏珊得救了没有?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指名回答。
师:在网上呼救的整个故事中,是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指名回答。
师:对,桑恩正是通过互联网来救助苏珊的。那黑板上的问题都弄清楚了吗?芬兰的凌晨两点是美国晚上七点,在一个多小时里,互联网的作用可真大,它更方便,更快捷。
6、师总结:正因为它的帮助,才会有苏珊战胜病魔的奇迹,才会有桑恩于助人的奇迹,才会有不同国家之间人与人相互帮助的奇迹。自从有了互联网,地球就像一个村庄,将世界各国朋友紧密联系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分国度、不分人种、不分肤色、不分语言,只要你拥有一颗爱心(贴爱心),我们彼此会成为最好的朋友,让我们用爱心唱一首《欢乐颂》吧!(师生情绪饱满齐唱《欢乐颂》)
7、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你还希望电脑能干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出示:我的作品)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后面的四个生字,指名学生认读,说说你最会记哪个生字。厉:什么结构的字?(半包围结构,被包围的部分万字要半露半藏,万字上面的一横要稍微写长一点,万的横折勾收笔时要低于撇。)
2、互:提醒学生注意互的笔顺规则。
3、学生描写厉互。
板书设计网上呼救
芬兰国旗图片 美国国旗图片
苏珊 互联网 桑恩
呼 救
我感到眩晕 凝视
痛,痛得更厉害。商量
照办
盯着
第五篇:网上呼救二课时教学设计
《网上呼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2)电话无法拿到。找到课文读一读。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二、研读课文
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娜及时获救,太神奇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苏娜最终能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将体会写下来。
(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让学生明白苏娜最终获救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原因有四:
1.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⑴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将近6点,桑恩发现求救信号;
6点14分,桑恩将苏娜的情况告诉了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 6点24分,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 不久,苏娜获救。
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2)媒体出示: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
桑恩在美国,苏娜远在芬兰,他们相隔万里,没有互联网,苏娜不可能发出求救信号,桑恩也不可能收到求救信号。从“网上呼救”到“苏珊得救”总共花了半小时,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板书:快及时
芬兰位于美国的大洋彼岸,两国合作救助苏珊,可见网络将世界缩小了,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是神奇的,科技力量的强大。2.桑恩富有同情心。
过渡:苏珊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用互联网求救,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远隔万里却富有同情心的桑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
①“你能帮助我吗?”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桑恩发现求救信号,立刻关切地询问。)
②“桑恩凝视着苏娜刚刚发出的信息„„最后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读这段话,引导学生抓住“凝视”、“赶紧”、“连忙”、“立即”体会桑恩富有同情心。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③“挺住!”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她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盯着电脑屏幕,他叫苏娜说出她所在的地址。
“挺住!”一句中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表示语气坚定。)
桑恩为什么用粗体大字打出信息?(因为苏娜感到眩晕,桑恩担心她因看不见而失去信心。)
从“两眼盯着”中你体会到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①出示句子: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芬兰的有关方面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读一读,句子 中“一边„„一边„„”表示工作人员同时完成了两件事。)②思考:为什么两件事可以同时做?为什么要两件事同时做? ③哪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1)出示句子:“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体会艾眉的惊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艾眉立即吩咐桑恩叫苏娜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10分钟以后,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体会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4.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
⑴出示句子:“不久,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娜。”想象救援人员遇到的困难,体会救助的及时。
⑵小结: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了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爱,那你永远都活在幸福之中
四、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
2、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仅被桑恩的爱心和机智打动,还被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打动。网海茫茫,真情无边,这是爱心的传递,是信息的力量。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述了真情的故事。
网海茫茫
亲情悠悠
突然传来急促的呼救声
聊天室里苏珊发出求助信息
网海有涯
真情无边
麦克用爱心传递着
隐形的信息求助了苏珊
这就是虚拟世界中
真情的故事
这是爱心的传递
这是无限的援助
这是信息的力量
7、网上呼救 将近六点 网上呼救 六点十分 麦克求助 十分钟后 美芬联系 六点三十分 苏珊得救
速度快 爱心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