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
为什么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
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阐述:请同学们看课本
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教师归纳:以上列举的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即种内斗争。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即环境容纳量。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兔与草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出“负反馈”的概念。
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基础:负反馈调节
(设问):刚才讲了负反馈调节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那么在生态系统中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大呢?
实例分析:
①黄土高原由于植被被长期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②草原放牧过量造成植被啃食过量草场退化严重
【讲述】: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过度的污染,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范围,鱼类的数量就会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这就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过渡:那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例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无机环境有关
教师总结: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单一,一种生物的死亡就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一种生物的死亡可以有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因而稳定性就强。同时环境越好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成正相关
【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干扰和破坏不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内含指的是什么。实例分析:
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
提问: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实例分析: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后
[提问]: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
(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
(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提问]:如果将两个生态系统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又是谁高谁低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②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遭到破坏,比较容易恢复。
③但是,还要考虑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如,当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热带雨林由于所处的环境高温多雨,气候适宜,故能够较快地恢复;但极地苔原由于寒冷,天气恶劣而须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说明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后者高。
[小结]:看来,比较恢复力稳定性时,除了考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外,营养结构简单,遭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还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讨论:(1)比较热带雨林和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
(2)比较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1.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环境污染等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问:谁能够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
学生:合理放牧,合理砍伐,合理捕鱼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兴修水利,建防护林等。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意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六)、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验材料:罐头瓶(透明的饮料瓶等),棕色瓶,柳条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自来水足量。
讨论:如何制作小型生态瓶,才能使它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 提示:在罐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下边放上沙子,植入水草,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健康的小鱼。最后,封上生态瓶盖。
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板书
第五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五.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
第二篇:生态系统稳定性之教学设计
与儿街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高二
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者:
审核:高二生物备课组
时间 2015-12-30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照片、课件图片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关系。
四、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是我校高二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较大。2.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本节的学习。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去学习教材内容。
五、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利用PPT展示一些直观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践的能力。通过观察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PPT展示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激起兴趣)、同学们制作的生
态瓶
回顾旧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是什么?(知识衔接)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留下悬念)引入新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教师引导:①它是生态系统发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②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
③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
学生活动:举例: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和恢复相对稳定的实例
教师提问:为什么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引入下个问题)<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PPT展示: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提出问题: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如何恢复正常?
师生讨论:河流恢复正常的途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建立森林害虫和食虫鸟种群间负反馈调节模型(建构模
型、培养能力)
师生共同归纳: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
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一定能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吗? PPT展示: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图片(观察与思考)
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点评,共同归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儿街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高二
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者:
审核:高二生物备课组
时间 2015-12-30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教师讲述: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那么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引入下个问题)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PPT展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图片
教师介绍,引导思考,学生归纳: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并用八字总结(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PPT展示:岳麓山冰灾前后图片对比(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讲述,引导思考,学生归纳: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也用八字总结(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探究活动: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辩证思维能力)PPT展示:我国某地热带雨林(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分析,启发学生思考作答,最后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但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越难,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PPT展示:举例探讨、理解、分析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判断
师生总结:同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并通过坐标图展示(手段直观,培养同学们的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PPT展示:生态系统收到外界干扰、破坏的图片,来认识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时,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师讲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对人类来说是个灾难,为了使人类拥有更好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我们人类自身服务。(过渡到下个问题)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提高稳定性的措施(检测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准确的叙述能力)。
PPT展示: 农田生态系统、三北防护林 教师讲解,学生参与:认识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八、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知识性结论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九、知识巩固:
1、PPT:巩固与提高;
2、订正导学案A、B级题目订正(可课后订正)。
十、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受到破坏、恢复原状
2、区别和联系(见表格)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和意义。措施:
1、控制干扰
2、利用适度 意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方法
1.自读、自析、质疑 2.合作探究,解疑
3.点拨、引导、归纳 4.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课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和功能”,弄清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也知道它们如何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
美国的科学家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实验的内容并分发相关补充资料。)安排学生顺序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一:“生物圈1号”指什么?科学家建造“生物圈Ⅱ号”的目的是什么?模拟的什么?里面有哪些成分?它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简要介绍“生物圈Ⅱ号”建造的过程。
问题三:8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Ⅱ号”中自给
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实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问题四:目前的“生物圈Ⅱ号”还有哪些利用价值?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建造一个脱离地球自然环境而又能让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系统。原因是: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具备稳定性。由此引入本节课题目。
第四篇:第5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设计1
第5节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教学设计
吉林 苏海波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
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第五篇:2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2.3.4.5.6.7.生物分项小练习22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生态系统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C.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
D.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
B.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或无机环境发出,传递方向一定为双向的 D.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珊瑚礁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珊瑚的色彩源于生活在珊瑚虫消化腔中的虫黄藻,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物,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大部分能量。珊瑚虫所需的其余能量来自捕食的浮游生物。请回答:
(1)珊瑚虫和虫黄藻依次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
(2)珊瑚礁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位置,它们通过________关系互相依存,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
(3)珊瑚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热带珊瑚礁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之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图二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1)写出图一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一中B和D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在某一阶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图一中生物C的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差。(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二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 _____b。(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9.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乙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__________,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中____(数字)=2×107,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中_____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__信息,说明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1.答案:B 解析: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A正确;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传递方向通常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接受短日照刺激而开花,C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属于森林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指的是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节的同化量之比,而一个营养级包括该营养级中不同种群的全部个体,一只狼和一只兔子显然并不能代表两个相邻的营养级,D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理解能力。难度较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可以人工投喂饲料,则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含的化学能,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个体迁移、自然选择等,则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难度较小。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转换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A正确;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但是也有些能量人不可以直接利用,只有通过食物链来利用,这样可能导致营养级变多,很多时候营养级多,人可利用的能量反而会变多.比如人不能吃草,所以不能利用其能量,但可以养牛,牛可以为人提供能量,C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藻类爆发,遮蔽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因为光照不足而死亡,A正确;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B正确;水体污染是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爆发引起的,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以减轻对沉水植物的遮光影响,利于生态恢复,C正确;流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投入的饵料等,D错误。7.答案:(1)消费者
生产者
互利共生/共生
(2)食物链/营养/食物/食物网
抵抗力(3)基因
物种(4)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了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难度较小。(1)珊瑚虫捕食浮游生物,说明其是消费者,虫黄藻能光合作用,说明其是生产者。由题干可知,珊瑚虫和虫黄藻是互利共生关系。(2)珊瑚礁区的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位置,主要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因其生物种类繁多,营养关系复杂,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小鱼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说明传递了化学信息,小鱼舞蹈,说明传递了行为信息。
8.答案:(1)(2)物理、化学、行为信息(3)自我调节能力
(4)<(5)负
解析: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和简单应用能力。难度适中。(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根据图1中乙中四种生物的能量可判断:A为第二营养级,B和C都处于第三营养级,D位于第四营养级。
(2)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物理、化学、行为信息。
(3)生物C灭绝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减少,且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4)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2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说明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b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因此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b。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9.答案:(1)第三营养级,不会
(2)②;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c、d
(4)化学;种群繁衍
解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理解能力、计算能力。难度适中。
分析图1:A表示摄入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图2: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级;若甲的数量减少,乙的食物来源还有丁,因此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②表示乙的同化量=2×107;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a、e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时λ<1,种群减少;b点时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因此,c、d两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种气味是某种化学物质散发出来的,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