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

时间:2019-05-12 02:5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

第一篇: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读后感

这些天来,读了《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感触可以说是颇深《中 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是由喻平主编的。这本书从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教师的心理,从而结合对数学教育心理的研究,对数学概念、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迁移、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策略、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从而,对我国数学研究得以反思并且提出一些数学教学的观点,最后去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最后实践在教学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

当今,我国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国教师都是主要以自己的经验为主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但是,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的心理层面,不去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这样,可能得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学不到知识,甚至是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主要讲了一些关于我国数学教育的心理研究。作为一个即将踏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教育中对学生心理了解的重要性,同时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新一代的数学教学者,我们应该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的思量,从而,来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考虑教师的教学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数学教学效果不仅和教师息息相关,更是与学生本身密不可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针对学生实际的情况,做出最适应最好的教学安排。让学生更好的更快的学到数学知识,学得知识更牢更丰富。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丰富多彩,数学教学才能真正的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充分体现,实现一个有生命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心理学原理,教的过程和学得过程才能统一,这样使教学过程科学、经济、合理,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学过程边的丰富多彩。因此,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的成长,做出最好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对数学学习有“丰富的感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会学和乐学的心理,最后达到一个好的学习目的,成功学习数学。阅读《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对这些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本书先对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结合心理学原理进行讨论,做出了相应的反思,同时对数学教学进行了阐述,对教师将来要怎样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带来一定的思考。使即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为能够更好进行的教学,而去做更多的努力。然后,对于每个知识主要针对其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及其评析、反思与展望三大方面进行讨论与阐述。介绍了相关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做了一些反思与展望,对于读者来说虽不能说是有多大的直接收获,但是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坚定的方向和目标,同时能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十分重要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数学概念与命题学习,本章认为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相关问题得到来自多方研究者的关注。正如有学者说道:“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所以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出错或产生困难,原因往往在于概念的了解上产生了障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概念学习”。本章着重探讨30年来我国学者对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学习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理性反思。

30年来,我国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为探求数学概念学习的理论,为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为指导数学概念的教学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学概念学习的已有研究中,或多或少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可更好地促进数学概念学习的有关研究而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本书介绍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在研究目的上存在缺陷,其次,在研究范式上的偏失再次,在研究内容上不系统,最后,研究方法单一化。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去更好研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揭示数学概念学习的特有规律。关于我国数学概念学习,以及发展的需求,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抱着好的态度去面对、处理。

接着,本书介绍了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问题解决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许多专家、学者对数学问题解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章先回顾我国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基本历程,再阐述了主要研究的内容,并对相关的研究做进一步的思考。问题解决常常被看作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通过数学思维不断数学化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能很好的提高我国教师数学教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促进整个数学教学。然而,从数学问题本身的结构进行描述,突出一般意义问题中数学问题的特性。如何选择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最终达到应该有的目的。

本书接下来分别介绍了数学学习迁移、工作记忆系统与数学认知、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策略、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心理等各方面来介绍。大致都首先探讨一下其研究的基本概况、背景或历程;然后,介绍了其主要内容并进行了评析;最后再针对其研究进行反思并且做出展望,谈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走势。对于数学教学中以及数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应该在教学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应该不断关注一些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教师心理,在教学设计特别是授课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适当的好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好数学,对数学教学获得大的帮助。

读了这本书,接下来我主要在对于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教师心理几个 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也就是看完本书后的一些收获。

数学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心理关注的问题。对于数学教育来说,最终要留在学生身上的就是数学能力。如何鉴别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水平差异,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包括哪些要素的增长,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等问题,都要涉及对数学能力的研究。本书讲解了数学能力研究的基本概况、内容与评析,最后还做出了反思与展望。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具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无论是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抑或辨别和筛选数学学习不良儿童,还是评价数学教学的效果,及评价数学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合理性,都需要一个客观、量化的测评工具。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后,即使当时所学的东西全都忘了的时候,仍然保留下来的那些东西,这种东西就是通过学习数学所获得的潜意识的东西。1983年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Gardner,1983),他认为智力由7种后来发展为9种独立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一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一运动的、人际关系的、反省的、自然主义者、精神性/存在主义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个体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在个体身上,有些方面表现强些,有些方面表现弱些,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以特定的智能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不同的形态。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能方式来学习、记忆、表征和应用知识。

教师制作新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应该是生活性的、游戏性的和综合性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能引发学生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课程内容选择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设计数学教案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一些心理因素,足够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别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这样才能在教学上达到一些更好的目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使得数学教育能达到其较高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促其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喜好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并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学生也许适应这种讲解方式,可这种方式对有些学生也许不太适应,如果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促进教学效果。对一些知识点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不同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个性化学习,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不仅要认识、掌握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开发学生的差异,使之发展为学生的特长、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 人文关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教师的教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联系,因此,研究数学思维的切入点是多维的。钱学森认为,思维学的研究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心理学方法,另一条是脑科学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数学思维,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厘清数学思维,寻找发展、改善学习者数学思维,然而数学思维的研究应当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数学思维的研究,应当与数学课程目标相对统一。把研究思维放入数学课程中去,学得了老师教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然而,在数学中,教师的数学思维、教材内容组织和纠差异等对学生数学思维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教师承担教学的“教”的工作,目的都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然而数学教师心理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也是十分值得我们研究的。

近代教育心理学兴起以来,关于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的研究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却起步较晚。近30年来有关数学教师心理的研究是一步步发展的,我们已经意识到教师心理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出现了探讨数学教师教育观念的热潮,系统研究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自我评价及非智力因素。

研究数学教师心理,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数学教师的素质。数学教师的素质,不仅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数学教师工作者自身,特别是承担把改革后的新教育教学传递给下一代的数学教师,理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为接受和完成这一时代赋予的繁重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而打好多方面的基础。其二,数学教师的知识。每一种职业都需要掌握特定的知识,数学教师也不例外。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才有可以传授的基本。教师应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般文化知识。其三,数学教师的能力。能力对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的意义。其四,数学教师的观念。数学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数学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对数学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其五,数学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应该知识教书匠的角色,数学教师应是研究者、整合者和创设者,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使数学思维过程能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恰当地表现出来。数学教师应以学习者、评估者的身份进入数学教学中,把知识、能力、情感、动作技能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借助它有效的改善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平衡,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其六,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由于认知是行为的基础,教师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影响其教学行为,给数学教学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现象,对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七,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也是需要关注的。其八,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数学教师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体,教师也是,每个教师都拥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选择其优秀的方面进行教学,会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很深的感悟。通过研究我国数学教育心理,对教育者及其学生的心理进行一些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数学教育。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一点,做到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心得

xxxx年我申报了连云港市个人课题,并成功立项。在课题获得开题后,我既高兴又感到茫然,因为我没有研究过课题,课题的研究好像都是科研人员的事。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咨询了以前做过课题研究的同事,他给我讲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并向我推荐了《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这本书。

一、浏览全书,掌握全脉

拿到书后,习惯性的对内容作了粗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由董奇博士在多年从事研究工作和讲授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本书共有四个篇节,分十九章具体论述,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读全书后,我感觉董奇博士在书中很有创意,本书颇具特色。

首先,董奇博士不仅研究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而且其中有许多重要内容如研究课题的论证、研究假设的提出、操作定义的设计、观察法、访谈法、现场研究、语义分析、内容分析、口语报告发等等,都是以前我国有关书籍资料介绍得很少很粗略的,甚至是没有介绍的。通过研读,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有了清晰的方向,知道了一些课题研究常用术语,明确了每个阶段的任务,使得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研究效率。

其次,在本书中突出说明了各种方法的设计步骤与实施程序,着重指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局限性,这使本书既具有较深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对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使用恰当的方法是会有很大裨益的。如自己在研究中用到的问卷法,以前只是认为,只是简单的发发问卷,让教师和学生做做。,其实不然,里面也是充满了学问。问卷从设计和实施都是有着自身的规律,为此,教师重新设计了问卷调查,遵循科学方法去实施,结果两次调查的结果明显不同,使得对本书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最后,董奇博士十分强调理论对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强调研究设计时的理论构思、结果分析与解释时的理论建构。未读之前,感觉理论都是空洞的,理解起来比较深奥,接触较少,通读第一篇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论后,清晰的认识到强大的理论支撑,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样,没有理论,研究就是行尸走肉,也更加促使自己不断去研读本书。

二、同步先读,学以致用

本人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四(1)班学生有效使用数学草稿习惯的策略研究》。

结合自己课题和研究的现状,选择了本书中的第四篇: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作为精读篇目。通过仔细阅读,搞懂了很多困惑的地方。知道了研究结果整理的意义:课题研究所获得的原始资料,数据往往数量很大,比较杂乱,难以说明问题,无法再研究报告完全呈现出来。因此,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利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真实可靠地反映事实。在此基础上,对经过整理的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才能从中抽取或推论出有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正确的研究结论。明确了数据、资料整理的目的:首先,通过数据、资料整理使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导方向;其次,通过数据、资料整理保证材料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取得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研究数据、资料整理形成可进行深入分析的材料,初步把握数据的整体情况。研究结果的解释,研究结果的解释就是对已分析的数据及其关系进行说明,揭示其意义;研究结果解释的方法:在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结果的解释方法很多,但都以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推理程序为基础。其原则有两个:

1.客观性原则。在解释研究结果时要客观,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为了解释的方便或偏向某一理论而歪曲、忽视数据,也不能为解释某一结果而捏造、曲解有关理论;

2.整体性原则。在解释结果时要对全部数据分析有整体的看法,不能只选取局部的数据进行变量关系的说明。主要的解释方法有推论法、演绎法、归纳法和因果推论法等。推论法,推论就是从已知的数据或事实,推导出未知的原理或规律的方法。推论是以判断为基础,推论过程必须遵循判断的逻辑规则,此外,推论还应符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演绎法,是结果解释中的一种方法,是由普遍的一般性原则推论出局部的原理的过程。演绎也必须遵循逻辑原则。演绎法包括许多不同的方法,如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和两难推理等;归纳法,归纳的逻辑与演绎正好相反,它以许多特殊的事例为基础,归纳出普遍的、一般的原理,在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中,归纳法用的比较多;因果推论法,是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常用方法或逻辑思路。

三、重点常读,循序渐进

研究报告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是完整研究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研究成果交流与评价的基础。董奇博士系统的讲解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意义、特点、程序,研究报告的格式和行文要求,对以后的撰写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像我这样刚刚进行课题研究的新手,为此,在阅读时,把它放在常读的位置,用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和内容去指导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课题的研究成果要用于指导实践教学,如果束之高阁,或者是没有价值,那么课题也就失去了意义。为此我们要做好课题的研究评价。在评价他人的课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董奇博士也告诉了我们对研究评价的方法,其一是理论思维方法,其二是评价技术或方法。前者是指在评价研究时的逻辑思路,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理论思维方法。后者主要是指评价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的技术或方法。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述评

关键词: 基本概况/基本理论/评析

内容提要: 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是国家干预 经济 的两种武器。其中产业政策是我国政府最常用的武器,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政策。试图从经济法学的角度阐述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成果,力图梳理加以系统化,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望更高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尤其2008年世界性 金融 危机的爆发,研究产业政策法治化以及产业政策法基本内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加紧对产业政策法研究,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基本概况 现代 意义上的产业政策不是产生在西欧发达国家,而是产生在二战后的支离破碎的日本,并因日本国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改造升级,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缩短了 工业 化 发展 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产业政策因而出名,继而被东南亚各国仿效而重视起来。1970年日本通产省代表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1985年,东南亚各国、大洋洲、中美洲、北美、中国 及日本的50多位学者,汇集东京召开了第15届太平洋贸易开发会议。此次会议的议题即为环太平洋区域经济成长及产业政策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产业政策这一概念正式由东方走向世界。自此产业政策成为世界性的重点研究课题。国外学者从经济学、政治 学等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著作和 论文 颇多。但是从法学视角进行研究的论文并不多。国内学者针对产业政策大多数也是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主要研究产业政策的发展演变和特征,经济绩效等方面,著作颇多,硕果累累。我国产业政策的提法比较迟,产业政策术语正式出现在198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里,而第一部正式产业政策是于1989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第二部重要的产业政策是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因而我国法学界从法学视角对产业政策的研究,起步晚,最早见于期刊的论文是起于1987年的杨佳泰在《国外法学》发表的《日本的中小 企业 产业结构改善法》,介绍日本中小企业改善法的背景,启示等等。经过30年研究,截至2009年11月初大约有50几篇,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法的概念、特点和 法律 地位等方面,其中专著有1本,张雪楳博士于2005年出版的《产业结构法研究》;编书1本,为2008年姜昕、杨临宏主编的《产业政策法》。除此以外,在经济法学的教材里,会有一章零星的内容。总的说来,30年来我国法学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为产业政策法的系统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产业政策法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产业政策法的概念 产业政策法也可称为产业调节法[1],产业法[2]。尽管称谓不一,但对其概念有着统一的认识。即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产业政策法是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虽然其包含内容基本趋于一致,但是学者们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称谓上发生较大争执。有的学者主要纠结于政策与法的关系上,认为政策和法是不相容的,反对产业政策法的提法。有学者指出无论是产业法与产业调控法,从字面意思来说,都超过了产业政策法所调整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范围,而变成产业经济的调整范围。而产业经济范围不仅包括产业政策,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也就意味着可能除了产业政策以外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里面可能包含其他经济或行政内容。即变成了产业经济法。有学者提到产业法时特意指的是次广义的产业法即俗称产业政策法的产业法,而不是广义的产业法(指以区别与对产业经济调整的产业法)[3]。有学者指出产业政策法的提法不仅有将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的意愿,也有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意愿。

(二)产业政策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特征,大多数学者都有所涉及,但是描述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其特征包括综合性(其调整对象、调整方法都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指导性(它应属于整个宏观调控法中的核心法)、协调性(协调国家市场调节机制与国家协调机制的重要法律之一,可以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分等各种关系)、灵活性(根据一定时期和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确立不同的产业政策并使之法律化[4])。有的认为具有综合性(调整对象的综合性、调整方法的综合性,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制定和推行,涉及领域广泛,涵盖三大产业)、协调性(协调与其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实施)、表现形式灵活性(产业政策具有阶段性,产业政策法表现了很强灵活性,大多以行政法规为其表现形式)、规范的选择性(这种规范以选择性规范为主,禁止性规范的条款极少)[5]。有的学者认为具有综合性(调整对象综合性和实施手段的综合性)、针对性(往往针对特定产业而制定,并不是所有产业,体现国家的政策意图,为了扶持或调整某个产业)、阶段性(产业政策法随着扶持或调整的 历史 任务完成,而废止)[6]。有学者认为具有综合性(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综合性)、协调性(具有协调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调节的重要法律,具有协调功能)、政策性与灵活性(根据一定时期发展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确定不同产业政策法)[7]。有学者提出政策性(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其内容)、社会本位性(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系统性(内容的多方面性,程序的综合系统性等等,即包括事前协商程序、实施中的保障制度、事后监督、检查评价制度)[8],等等诸多不一特征。有学者认为基本原则应包括:(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原则。认为产业政策立法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这是产业政策法遵循的首要原则。(2)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3)立足本国国情与适应国际化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尽早纳入到世界经济轨道[7];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决策原则、平衡原则、调解原则”[9]。有学者认为是“市场导向原则;依法调解原则;合理调节原则;效率调节原则”等[10]。

(三)产业政策法的体系和法律地位 根据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产业政策法已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其主要包含四部分:产业结构法(或称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或称产业技术法)、产业布局法(区域协调法)。除了以上四方面内容,其中产业结构政策法和产业组织政策法是产业政策法的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方面内容还包括产业环境保护法[11],或者还应当包含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法、产业环境保护法[1]。也有个别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法体系仅仅包括产业结构法和产业组织法,在产业结构法里面又包含有产业扶持政策法、产业调整法、产业技术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包含中小企业政策法和企业兼并联合政策法[12]。关于产业政策法法律地位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以下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法是经济法体系中独立的部门法,属于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公共利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符合经济法属于社会本位法的范畴。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也表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的规范和保障其健康,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法的本质。其作用体现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组织规模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化,达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属于独立的法律体系。他们认为,产业政策法属于计划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尤其产业结构政策主要体现在计划法中,归为计划法为最好[13],不能自成体系。

(四)产业政策的法治化问题 对于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的区别,法学界目前有模糊两者界限的趋势,认为产业政策法是政策与法律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种法律。即“在产业政策法中,政策是内容,法律是形式,或者说产业政策获得了法律的表现形式,进而具有法律的一般性质,如规范性和约束性,或者说政策本身就具有法律性质,在这里,政策和法律融为一体。”[14]。或者认为“产业政策法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是融为一体的。”[15]很多学者不再严格区分两者。在著作中或论文中等同使用。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是有区别的,两者不能混淆。其中李昌麒教授在《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以和谐产业发展的法治要求为例》指出,产业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受主体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信息传导强弱影响,以及外部不经济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灵,产业政策也会因政府缺陷而失灵,如果“因只强调政府干预,或淡化干预政府。这种‘政策之治’而非‘法律之治’所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造就了大量不透明和不公平的临时与短期的规则,为政府设租与寻租提供了可能,更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与行进制造了障碍。”[16]所以产业调节必须从政策之治迈向法律之治。即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有所不同,两者不能模糊其界限。“产业政策一旦上升为法,就不再是政府意志,而是国家意志,全民意志。即使是政府有关规定或行为与法相抵触,也必须以法律为准,服从法律的要求。”[17]史际春教授也指出产业政策法有别于产业政策,并严肃地提出产业政策“只有以某种立法表现出来的调整政府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活动的规范,才是产业政策法。其理由之一是产业政策是规范和保障国家产业政策的法,其基本方面可归为经济法范畴。如果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行为不受法治约束,就会变成行政专权,”[18]并引用博登海默的一句话“不对公共行政在为追求其目的而采取任何被政府官员认为是便利的手段方面的权力加以限制,那么这种做法便是同法律背道而驰,因为这将沦为纯粹的统治”[19]。关于我国产业政策的法治化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首先,我国产业政策的法律化程度不高。表现为产业政策法效力层次低[20],缺少综合性产业政策基本法,直接影响产业政策法实施的效果。大都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存在,甚至名称上不能体现产业政策法的权威性,如“通知”、“意见”。另外,产业政策立法缺乏法律责任的理念,即不能规范政府和部门行使权利,又不能给予相对人明确的威慑作用。其次,产业政策法的法律体系不完善。表现为产业结构法律制度不完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缓慢;产业组织法律制度不完善,规模经济效益差;产业技术法律制度不完善,技术产业程度低;产业布局法不完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产业可持续发展立法滞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5]。第三,产业政策法与其他支援型政策协调型差(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有人还提出产业政策涉及面太广这个缺憾[16]。认为“产业政策的有效领域主要是国家需要加快发展和企业不愿自觉进入的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共领域。如果政策在每个产业、每个领域都制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涉及的面太广、太多、太滥,政策就会失去重点,就可能导致一个总体上失效的产业政策。”[17] 关于产业政策如何实现法治化。认为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立法,实现产业政策的法治化目标:1.制定程序的法治化。包括制定的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的确定化[18],产业政策适用范围的确定性。2.制定主体行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化。通过法律使产业政策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明确。3.产业政策实施手段的合法化。作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手段,需要通过法律加以明确,使之出师有名。4.责权利相结合。产业政策的法治化,也意味着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尽义务,会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加以制裁或惩罚,尽了义务,应享受应有的权利或奖励等等。个别学者还研究了产业政策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倾斜性产业政策立法,二是竞争性产业政策立法模式。前者以日本为代表,后者以美国为代表。倾斜性产业政策立法模式重视产业结构的法律调整,多见于后发国家。它往往在法律中规定,国家要集中必要的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实行倾斜性投入和扶持,以加快本国主导产业的超长发展,力求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达到缩短发达国家差距或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目的。竞争型产业政策立法模式倾向于产业组织的法律调整,集中于调整经济与防止垄断方面,多见于一些先进国家。它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各类产业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顺应市场需求结构发展的趋势,让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觉地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更新换代,尽可能地不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19]。

(五)关于产业政策法与竞争法或反垄断法关系问题 目前关于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或竞争法关系的研究论著并不多。在学术上主要还是局限于分别著述的状态。例如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其称谓、特征、基本内涵、立法模式、制度体系、保障措施等。即使在论述中涉及到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未进行深刻揭示。有的学者甚至将反垄断法纳入产业组织法的范畴,有些甚至将反垄断法纳入到产业政策法中的产业组织法中,如果两者不在同一界位上,而反垄断法从属于产业政策法,那么他们之间就没有什么冲突和协调性关系,而只是低层次的反垄断法服从于高层次的产业政策法问题,根本不存在冲突和协调。另外有些学者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同属于经济法体系中的同一层次的部门法。但是学者很少专门论述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仅有一篇是王斐民博士的论文《论产业政策法和竞争法在转型国家的冲突和协调》,他综合运用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借鉴了产业和组织经济学对国家行为的分析框架,指出“发展国家观”是协调产业政策法和竞争法之间冲突的理论基础;迈向回应型法是两法协调路径的可能选择。转型期中国产业政策法和竞争法冲突的协调机制是“竞争的管制和管制的竞争”,并对两法协调的一般性制度设计进行了一定探讨[20]。另几篇 文献 来自cnki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有人认为竞争法与产业政策法冲突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本质上说,竞争法与产业政策法的冲突也就是效益与公平的冲突,二者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他认为在我国竞争法与产业政策法的协调中,一方面,竞争法应当对战略性产业和特殊部门的垄断予以豁免,对纵向卡特尔采取宽容的态度,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只对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并购行为实行控制;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法应当明确规定战略性产业的范围,放松对竞争性产业的管制,同等看待市场主体,改变我国的审批管制习惯,加强行业管制。产业政策法毕竟是限制竞争的,所以必须限制在合理和必要的范围内,发展会产生对竞争的破坏,无论何种立法取向,竞争法与产业政策法的冲突最终都将会反映于法律适用过程中[21]。有人认为,中国经济背景下产业法与竞争法可形成功能组合,并设计了一般性、序列性、层次性、渐进性制度结构。首先是进一步放开国内竞争市场,放弃目前盛行的管制与审批制度,为更多的市场主体进行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打破市场罐头的垄断结构,放松管制。最后提出对国有寡头的公司治理建设[22]。

第四篇:1-股票投资心理研究心得

股票投资心理研究论坛心得

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乃至分析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运行,我们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心理。

在金融市场中,期货交易和外汇现汇交易最能反映国际市场和政治动态。国外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在期货和外汇现汇交易中,MBA学历的交易员甚至不如心理学学士毕业的交易员业绩好。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在期货和外汇现汇交易员中,成绩最好的前十名均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研究金融市场,大众心理因素远比经济指标更为可靠。这同时也证明了一个观点:经济学不仅仅是统计学,更是大众心理学.在投资股市的时候,我觉得一是个人的心理分析,二是丛众的心理分析。个人的心理分析应着重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投资者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而从众心理则是应该从解决投资者对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把握,解决投资者在研究市场过程中如何保证正确的观察角度的问题,帮助投资者认识市场和把握市场的动向方面着手。

如何才能对股市进行正确的投资分析并能帮助我们在正确的时间点做出正确的判断,我觉得还需要考虑以下四方面:

一是股票投资价值与股票买卖价格之间的矛盾。我觉得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是永恒不变的,而且价格永远围绕着价值在变动。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不应该有那种盲从的心理,而是应该确认股票的真正价值,尤其是那种潜在的价值,如果股票没有潜在的发展前景,即便是价格低廉,也不能购买,因为它没有价值,而对于那种前景非常好的股票即便是借个昂贵,但是以后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最终投资者还是会有可观的投资回报的。

二是政府政策行为与股市市场的行为。在中国股市上的投资活动,多少都会受到中国政府的干预,这就需要投资者时刻关注着中国的政策变化,因为一些政策变化很可能就会给股市带来不小的冲击。

三是投资者差异之间的矛盾。因为投资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投资者在投资时更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从的跟从别人的投资,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以及自己能背负的债务情况再进行投资决策。

四是投资者心态波动与股市行情波动的矛盾。其实都说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应该受情绪的干扰,但是在实际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处变不惊,尤其是股市行情大幅涨落的情况下,要保持冷静真的很不容易。我觉得其实投资者不一定非要保持冷静,但是应该尽量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动,否则将会影响自己对投资的判断,做出不利于自己的投资行为。

综上所述,投资心理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很重要,谁能很好的掌握,就能驰骋在日益变化的股市中,就能在股票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则会受控于股市,最终以失败告终。最后奉劝那些投资者,入市须谨慎。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心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要害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快速发展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给改革开放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30年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30年,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其评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30年改革开放很好地实现了它的预期目的:第一,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1978年-XX年之间,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XX年是1978年的57.5倍。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1978年-XX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5%,XX年是1978年的34.2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21%,XX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4%,XX年是1978年的6385倍。第三,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30年来,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XX年的2.3%。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XX年减少到2148万,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10多倍。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8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人口预期寿命数据,XX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4岁。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带来了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成就举世公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30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体制源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已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整个社会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认为如下四条基本经验很重要:

1、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本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在这一主导思想下,我们从理论上破除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兼容的教条,在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使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市场化改革近30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经济运行活力,促进了财富涌流。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着眼全局,坚持把农村改革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解决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问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土地制度变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个阶段,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这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变迁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3、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清醒判定,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来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变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既弥补了自身发展资本的不足,利用外部市场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改革的步伐。

4、立足国情,坚持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我们从基本国情出发,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分不开,先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后深入进行存量改革,从而比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的问题始终与制度不完善相联系

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改革中的大国。进入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现有的各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1、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同市场机制不完善相联系的。近几年,资源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反映了我们在资源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性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

2、民生问题是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相联系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制。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务体制仍在重构当中。

3、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只有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才能产生规范的初次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机制还未形成。

4、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比如随着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的汇率制度和外贸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人们担心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与全面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那种把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十七大报告有力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并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新阶段的改革,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推进全面改革,以下五个方面相当重要:

1、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我国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5亿左右。按照十七大修正的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两番,使14.5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意味着要运用同样、或者更少的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这既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规范收入分配体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2、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大步,第一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通过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目前正处于第三步,需要推进以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3、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使我国同世界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融合,我国的发展已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部门的就业已超过1亿人,我国已开始大量使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许多产品直接依靠于国际市场。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4、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治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5、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十七大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民**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要加快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起来。

下载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数学教育

    《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正式创刊于2003年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辽宁北方报刊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会刊分为初中版和......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以前,人们一提到“课题研究”,我总觉得那是多么的高不可攀,搞课题研究那应该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情,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有点难。去年我有幸参加学校申报的市级......

    改革 教育 30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30年在历史长河中就是那么短短的一瞬,仿佛浪花一般,转眼即逝,然而30年的改革开放又是那么漫长、曲折而充满艰辛。30年岁月如歌,30年翻天覆地。......

    数学教育心得

    数学教育概论》这本书是由张奠宙、宁乃庆主编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学系列教材之一,它带附带有一个光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关于数学教育基本......

    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心得感想(最终定稿)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这里给大家......

    心理教育课程梳理心得[★]

    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梳理心得心理教育教学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涉及到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多方面的领域。所以心理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更应得到家庭教......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一、简述题(40分)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教学“互动生成”吗?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教学的“放”与“收”?两者有什么关系? 所谓放,......

    《中国律师重建30年》

    中国律师30年变迁路 《中国律师重建30年》专题报道之一 王 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5日 15:4 【编者按】 30年前的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