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数学教育
《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正式创刊于2003年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辽宁北方报刊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会刊分为初中版和高中版,均为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本,48页,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数学教师、教研员以及所有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者、专家。《中国数学教育》遵照“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探索中学数学教育规律,为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密切配合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研究课题,交流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经验,帮助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数学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自创刊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秉承办刊宗旨,所载文章内容广泛,题材丰富,不但有广度(栏目丰富,涉及数学教育的不同领域),更加有深度(所载文章注重专业性和研究性)。在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教育专家、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为本刊撰写稿件,几乎每期都有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或索引,已逐步为业内人士所认可。一直以来,中国数学教育遵循以质量求生存的原则,致力于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作者队伍的建设,力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呈现出更加富有实践和指导意义的内容。
《中国数学教育》将一如继往地坚持我们的办刊方向,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宗旨,努力使我们的教师朝着“专家型教师”迈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在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建设数学教育的美好家园!
第二篇:《中国数学教育》最新征稿启事
中国数学教育最新征稿启事
《中国数学教育》教育类优秀期刊《中国数学教育》数学职称论文发表。《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正式创刊于2003年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辽宁北方报刊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会刊分为初中版和高中版,均为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本,48页,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数学教师、教研员以及所有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者、专家。
《中国数学教育》主要栏目:
特别报道、本刊特稿、教学纵横、课改在线、教材点击、教改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考纲解读、高考高参、命题研究、试题研究、解题研究、习题研究、试题荟萃、竞赛之窗、他山之石、教育技术、教研视窗、信息速递、编读往来。
“特别报道”主要刊登全国学术年会及观摩交流会的综述、学术报告等;
“教学纵横”主要刊登有关中学数学教育理论及对数学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探讨的文章;
“课改在线”主要刊登对课程改革研究探讨的文章,以帮助广大数学教师对课程改革及数学教学进行理性、深层次的思考;
“教材点击”主要刊登新教材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内容的处理、新教材的资源开发以及教学理念更新等方面的文章;
“教改实验”主要刊登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等;
“教学研究”主要刊登有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的经验体会文章,为广大教师开辟一个交流课堂教学经验的园地;
“课例评介”主要刊登典型课例及评介,包括教学设想、课例、点评;
“案例透视”主要刊登围绕一个主题对典型案例、教学片断进行剖析的文章,既有感性例证,又有理性思考,力求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教师以启发;
“教学频道”主要刊登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及点评;
“考纲解读”主要刊登对《高考数学大纲》进行阐释、预测高考命题方向的文章;
“高考高参”主要刊登有关高考复习研究的文章;
“命题研究”主要刊登对试题的命制背景、考查要求进行分析的文章;
“试题研究”主要刊登对试题的命题意图、考查知识点进行分析或对其解法进行研究的文章;
“解题研究”主要刊登有关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文章;
“习题研究”主要刊登对教科书中的例、习题进行拓展、引申、变式研究的文章;
“竞赛之窗”主要刊登数学竞赛方面的专题讲座、数学竞赛试题及教练员如何具体指导数学竞赛的文章;
“教研视窗”主要刊登全国及各省、市数学教研活动的材料。《中国数学教育》投稿须知
责任采编:赵编辑。投稿信箱:qklww163@163.com(注明所投期刊),更多期刊登陆163期刊论文网
一、请按下列顺序将有关内容写在论文第一页页脚。
1.第一作者:×××,男(女),××岁,副教授(或其他职称),研究方向、联系地址、电话、E-mail、身份证号码。
2.基金资助:成果为×××基金资助项目(No.)。
3.作者简介:包括主要研究经历、科研成就及获奖情况等。
二、基本要求
内容适合一线教师阅读,能够解决一线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或丰富教师的视野,符合本刊的发稿要求,观点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无抄袭问题.1.标题。
标题应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主题;题目应简明、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文中小标题能反映最主要的特定内容和主要观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
2.作者姓名,单位及邮编。
3.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应突出体现论文的新意所在。字数一般在150字左右。研究性文章摘要应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来写。教学设计类文章的摘要主要写理论基础,设计思路,创新点和价值等。
4.关键词。关键词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主题,并具有检索意义;所选用的词应是单词(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和术语(学科的专业用语),一些名词性词组等。关键词数量应为3~6个。
5.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新颖,说理通畅,论据充分,资料详实准确,数据可靠,表达清楚,语言规范。具体结构根据研究内容自行设计。
6.参考文献。列出已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并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论文,用以说明你研究的创新性,待发表或网上资料不得列入。
三、每篇文章一般以不超过7000字为宜,具体格式可参照近期出版的《中国数学教育》。特殊约稿或专题研究可不受此字数限制。
四、您的来稿须经编辑部初审、专家外审审查和主编终审等环节,每个环节您都会收到回复信息。注意查收,并按照要求进行稿件修改。
第三篇:《中国数学教育》杂志介绍
《中国数学教育》杂志介绍
一、杂志的基本情况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学数学教育》创办于2003年1月,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国,体现办刊宗旨,2007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数学教育》。目前有初中版、高中版两个版本。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指导与信息发布媒体,《中国数学教育》秉承委员会的指导精神,积极为一线教师服务,及时发布委员会的导向信息,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编辑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文章,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一线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为基础教育类专业期刊,会刊的编辑工作遵照“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探索中学数学教育规律,为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一直致力于打造数学教育类期刊品牌,真诚地服务于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二、国内一流的编辑队伍
本刊编辑委员会和执行编辑委员会直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委员会聘任,任期两年。编委会成员是由遍及全国,由来自各地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组织,以及高师院校、教育科研和编辑出版部门中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人员组成。
编委会主任由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方明
一、顾泠沅、关成志等担任,负责确定杂志的办刊宗旨和编辑计划等方向性工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和江苏省著名教育专家董林伟分别任初高中版的执行主编。由我国最早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数学教育专家李忠海教授作为执行主编。其他编委都是在我国数学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成果显赫的省级以上教研员和教育专家组成。执行编委会专家直接负责二审、三审,不仅铸造了一支业务过硬的编辑队伍,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者。作者中很多已经成长为各地的数学教学研究骨干和精英。本刊初中版编辑委员会 主
任/方明一 副主任/顾泠沅 关成志 章建跃 任子朝 王燕春
吕伟泉
王安秦
赵小平朱文芳
杨志军
编
委/李
俊 李海东 康
杰 刘金英
缴志清
苏耀忠
任万库
景
敏
孟祥静
郭清波
顾静君
董林伟
许芬英
胡
涛
陈中峰
陈莉红
常传洪
张海营
孙延洲
欧阳新龙 徐
勇
姚丽行
孙孝武
张
斌
冯国卫
黄
凡
黄邦杰
马熙莹 王志亮
葛建华
登文
张安庆
杨卫平
李忠海
贾振东 执行编辑委员会
主
编/贾振东
董林伟
执行主编/李忠海
副主编/景
敏 张安庆
执行编委/黄邦杰 许芬英 郭清波 缴志清
张海营 孙延洲 孙孝武 李海东
刘金英
本刊高中版编辑委员会 主 任/方明一
副主任/顾泠沅 关成志 章建跃 任子朝 王燕春 吕伟泉 王安秦 赵小平
朱文芳 杨志军
编 委/朱文芳 张劲松 李青霞 李果民 张 强 薛红霞 王 荣 刘 莉
吴德文 吴丽华 黄 华 徐子华 喻汉林 张金良 李善良 李 迅 韩际清 骆传枢 周远方 黄仁寿 郭慧清 邝国宁 罗才忠张晓斌 李兴贵 黄 凡 刘卫华 马亚军 王志亮 葛建华 王守翰 张安庆 徐 波 李忠海 贾振东
执行编辑委员会 主 编/章建跃 执行主编/李忠海
副主编/刘 莉 薛红霞 贾振东
执行编委/张劲松 李善良 张金良 喻汉林 周远方 郭慧清 李兴贵
三、实用与引领并重的文章
创办十年来,《中国数学教育》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共计刊发文章3 000余篇,作者队伍达500余人。配合课改实施、课题研究、教改实验和教师成长等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思路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1.配合学会总体工作专栏——特别报道
杂志特设专栏独家报道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成果,例如,杂志高中版2013年第1-2期上对“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的情况做了全面报道,并对从来自全国的100余节一等奖优秀课中精选的7节“最优秀”课例及其点评进行了集中展示,很有影响力,其中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玮老师执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博士点评的“指数函数(第一课时)”一课尤为精彩。文章的形成过程更是倾注了作者与编者的大量心血,编辑部在与作者沟通准备刊发这节课的研究成果时意外得知该课在江苏省获得一等奖时其教学设计已在他刊发表,但我们并未放弃,而是立足全国大赛的新情况,努力挖掘新角度,在与作者和审稿团队的反复沟通中磨出了最佳刊发方案,让作者对赛课的磨课过程进行展示,并将其中的反思与改进呈现出来,最后附以评课专家与执教老师的现场精彩问答,比原文更加精彩,向读者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节高水平的优秀课的形成过程。此文一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肯定,并在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3年第5期上被转载。
2.关注命题热点的栏目——中高考特刊
杂志“中、高考特刊”等一系列专题策划更是匠心独运,形成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独特风格。许多老师都是在杂志的陪伴下由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成为名师、特级教师,杂志真正成为了老师们学习与交流的园地,积极推广老师们的学习心得。很多老师会将自己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3.关注课程改革的栏目——教学研究
关注同课异构教学、数学实验教学和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成果的展示。
4.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技术
关注几何画板、matlab、无线通讯、图形计算器、数学实验室、数学游戏工具等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成果。
5.习题编制与解题研究——命题研究、解题研究
重点解决教师在学生课程理解、技能训练和综合复习等环节的习题设计理论与方法。给教师提供符合实际教学要求的各种习题的编制方法,设计新题新卷,研究和整理各种解题模式和方法,提倡新颖的解法以及新观点的解题理论,提供中高考复习的策略与方法。刊登一线教师和命题编制者的最新成果。
6.数学竞赛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之窗
重点解决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数学竞赛和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教师提供最新的竞赛试题试卷,典型试题的分析和解法研究成果,数学竞赛的辅导方法,各种竞赛信息等。重点刊登省级以上数学竞赛教练员和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
四、杂志的社会影响
1、转载量为同类期刊前茅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数学教育》在教育界已经颇具影响力,不但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也受到权威媒体的关注,已有几百篇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高中数学教与学》)转载或列为索引。近三年中,杂志初中版转载量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一年排名第二,杂志高中版转载量一年排名第一,一年排名第二,一年排名第三,被评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同时,杂志为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的数据库刊源。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肖凌戆老师就创作了一篇题为《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关注真问题——基于中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文章,文章中对广大读者普遍感到困惑的关于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在编者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修改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此文在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3年第8期上被列为索引。
2.培养作者数量众多
湖北省中祥市第五中学的孙红强老师就是与杂志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位老师,他是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是铁杆作者,在杂志的陪伴下,他在专业上不断进步与发展,由撰写课例类文章的“专业户”成长成为课例研究专家,终于成功晋级为湖北省的特级教师。他欣喜地将晋级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编辑部,他已经把杂志当成了自己的知己。浙江省仙居县教研室中学数学教研员吴增生老师,作为专家级作者,也是我刊的良师益友,多篇文章在我刊发表并被转载,我刊发表文章代表作有:《让几何探究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数学感知初探》、《让几何探究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先学后教 全程评价 合理引导 及时巩固——例谈提高数学复习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数学解题指导教学策略初探》等。
3.发行量与销售量逐年增长
没有华丽的包装与宣传,仅凭专业的编辑出版精神,丰富的栏目种类,精益求精的文章内容,《中国数学教育》凭借实际魅力征服了广大读者。
2012年杂志月平均发行量为7000余册,2013年杂志月平均发行量为8000余册。
2011CNKI系列期刊数据库输入总页数为2464页,CNKI(个人读者流量卡)下载页码为1188页。
五、杂志与编辑队伍的荣誉
在辽宁省编辑出版评比活动和学会组织的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中国数学教育》的编辑团队也取得了许多闪光的成绩。
1.编辑个人奖励
在辽宁省组织的期刊编辑出版知识竞赛中,2次取得了“优秀集体奖”;在辽宁省期刊优秀栏目和优秀编辑作品评选活动中,取得了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2、优秀论文奖励
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八次论文评选活动,首次经编辑部推荐参评的20篇论文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论文4篇,约占一等奖论文总篇数的12.9%;二等奖论文5篇,三等奖论文11篇,成绩喜人。
《中国数学教育》还很年轻,相信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鼎力支持,有热爱教研不断进取的作者队伍,有专业追求精致的编辑团队,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中国数学教育》一定会创造更多成绩,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类杂志中的一颗名珠。
第四篇: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作者张奠宙先生。
原文见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2012年第1期,现摘录部分精彩语句。
(1)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缺乏数学教育的民族自信。
(2)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具有悠久的数学教育文化积淀,又能全方位地从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国外数学教育中吸取营养。
(3)兼容并包,把国际上的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综合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乃是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4)加强基础,培育能力,发展智力。
(5)在加强基础的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
(6)研究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可以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以下5个特征。
①数学新知的“导入”艺术丰富了情境创造的教学内涵。
②“尝试教学”体现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教学特点。
③“师班互动”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交流。
④“变式教学”化解了重复操作的弊端。
⑤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7)扬长避短、锐意改革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8)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必须以建设自己独立的学生话语体系为目标,拥有自己的核心概念,重新回答数学教育面临的永恒的本质性问题。原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 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 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 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 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注重“导入” 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 旧知” 导出“ 新知”,“引入新课” 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 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境但是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导入。比如,用“整数的质因数分解”导出“因式分解”、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合并同类项”、用“连加为乘”导出“连乘为幂”等都是可行的。中国数学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独特的导入方式,除了现实“情境呈现”之外,还包括“假想模拟”、“悬念设置”、“故事陈述”、“旧课复习”、“提问诱导”、“习题评点”、“铺垫搭桥”、“比较剖析”等手段。这些导入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正确的,但是,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经验,大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只能是启发式的“导入”的一种加强和补充,不能取消或代替“导入”教学环节的设置。坚持“导入新课”的教学研究,弄清它和“情境设置” 的关系,是我们的一项任务。
2.“尝试教学”。
1980 年代,顾泠沅通过群众性地总结当时的数学教育优秀个案,提出“尝试指导、效果回授” 的教学策略②,风靡大江南北。小学数学教育界,则有邱学华倡导的“尝试教学法”③,具有全国性影响。他们的经验中都有“尝试”二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创造”。西方相应的理念是“探究、发现、创造”。但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课堂学习中,要在短短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把人类几千年来反复思考、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基础的知识“探究、发现、创造出来”,那是难以做到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尝试”,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尝试的含义是,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对,也可以不对; 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 可以做到底,也可以中途停止。尝试,不一定要“自己”把结果发现出来,但是却要有所设想、敢于提问、勇于试验。让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讲课时,根据自己或对或错的“尝试”进行对照,并通过师生互动,最后把握知识的真谛,这是有效的可以操作的自主学习方式。总之,“尝试教学”的含义较广,它可以延伸为“探究、发现”。“尝试教学”,可以在每一节课上使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则只能少量为之。“尝试教学”,应该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
3.师班互动。
国外盛行的“ 分组探究”、“代表汇报”、“彼此讨论”、“教师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形式,但是比较适合于小班教学。如果班上人数超过30 人,分_______组很多,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就难以全面。据曹一鸣等的调查,“师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④中国的课堂人数相对较多,一般是40 人,多的达60 人。这样的大班上课,用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十分困难。那么,数学课堂如何避免“满堂灌”,实现师生互动呢?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的数学教师采用了“设计提问”、“学生口述”、“教师引导”、“ 全班讨论”、“ 黑板书写”、“严谨表达”、“互相纠正”等措施,实现了师生之间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谐对接,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我们注意到,教师提出数学问题时,会要求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或者用口头的数学语言叙述证明过程,或者使用心算得出计算结果。如果一位学生回答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和更正。最后,教师将学生语言的表达,经过提炼形成严谨的书面数学语言,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大声说” 的方式,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进行心算演练,而且在讨论中互相补充纠正,教师点拨总结,最后用严谨的书面语言写在黑板上。这是一种和谐的数学语言对接。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美国同行,他对此非常赞赏。小班的合作学习,与大班的“师班互动”,各有短长。不过,大班上课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它仍是主流。
4.解题变式演练。
变式教学为我国各科教学所采用,但以数学教学中运用更为普遍。尤其是数学解题过程中
采用变式练习,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色。数学的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的某些内涵以及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数学内容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变式教学使学生做练习时的思维过程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 有时可将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为学生提供尝试发展的阶梯;练习题的组合应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的角度更换解题的技能和方法。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进行变式练习,要求教师编制成顺序排列的训练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个的阶梯。练习题虽重但不呆板,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新知识。每一个变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味,但是又能夯实基础,实现“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的教学理念。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循序前进”。在面对成绩中下的学生时,曾经有“小坡度,小转弯,小步走” 的“三小”教学法; 考试
辅导书中大量编制的各种水平的变式练习题,这些都和数学变式练习密切相关。5.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重视概念的理解、证明的过程、解题的思路,提倡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这些都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1980 年代,徐利治正式提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论,用来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学。这一构想,迅速在中国数学教育界获得热烈反响,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除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类比” 等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之外,还使用“数形结合”、“化归方法”、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关系—映射—反演原理以及“几 何变换”、“等价转换”、“逐步逼近”、“特例解剖”等解题策略。至于“变量替换”、“待定系数法”、“十字相乘法”等具体解题方法,一向都有,现在更加丰富起来。最可贵的是,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是付诸实践,成为每一个中国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师普遍具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将数学思想方法用于解题,并能够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仅会解题,而且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熏陶,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一道多么亮丽的教育风景!到现在为止,西方的数学教育界还没有提出能够直接与“数学思想方法”相对应的数学教育研究领域。至于“过程性”教学目 标的提法,则比较笼统。
6.解读“熟能生巧”。“熟能生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查查国外的教育文献,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支持“熟能生巧”的。即使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熟能生巧”,国内的教育文献,也鲜见于著述。教育界似乎把“熟能生巧”等同于“死记硬背” 了。那么,“熟能生巧”为什么是正确的呢?大数学家华罗庚有诗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始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⑤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一次《焦点访谈》节目中说:“做数学,要做得很熟练,要多做,要反复地做,要做很长时间,你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你就可以创新了。灵感完全是苦功的结果,要不灵感不会来。” ⑥研究数学如此学习数学何尝不是如此? 西方的教育理论忽视这一点,是不明智的。数学教育应该率先总结“熟能生巧”的规律。具体说来,“熟能生巧”有以下教育内涵: 1.记忆通向理解。2. 速度赢得效率。3. 严谨形成理性。4.重复依靠变式。此外,“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传统格言,在基础训练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中国视野。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用“数学双基模块” 的三维图示⑦下图)作一个概括。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的尝试活动,将主要的基本知识基桩经过配套连接,成为一条“数学基本知识链”,然后通过“变式”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熟能生巧,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 炼,得到数学能力的升华,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学生的数学结构正是由一个个的“双基”模块叠加、耦合、连接所构成的。这里出现的元素,都是中国特色的。如何对待“数学基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在1960年代搞“新数学”运动,强调创新,却忽视基础; 于是在1970年代提出要“回到基础”; 1980 年代提出“问题解决”的口号,再倡导创新发展; 2008 年的口号是“为了成功打好基础”⑧。这是美国的“翻烧饼”式的折腾。我国的数学“双基” 教学,也是在儒家文化、科举文化、考据文化的传统上,经过正反两方 面的实践所形成的。此外,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并非一成不变。“双基”可以发展。例如提出增加“数学基本活动”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四基”,也是可行的。但是,“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数学教育的改革,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废弃传统,不“以洋非中”。(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第五篇: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心得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读后感
这些天来,读了《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感触可以说是颇深《中 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是由喻平主编的。这本书从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教师的心理,从而结合对数学教育心理的研究,对数学概念、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迁移、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策略、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从而,对我国数学研究得以反思并且提出一些数学教学的观点,最后去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最后实践在教学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
当今,我国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国教师都是主要以自己的经验为主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但是,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的心理层面,不去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这样,可能得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学不到知识,甚至是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一书,主要讲了一些关于我国数学教育的心理研究。作为一个即将踏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教育中对学生心理了解的重要性,同时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新一代的数学教学者,我们应该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的思量,从而,来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考虑教师的教学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数学教学效果不仅和教师息息相关,更是与学生本身密不可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针对学生实际的情况,做出最适应最好的教学安排。让学生更好的更快的学到数学知识,学得知识更牢更丰富。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丰富多彩,数学教学才能真正的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充分体现,实现一个有生命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心理学原理,教的过程和学得过程才能统一,这样使教学过程科学、经济、合理,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学过程边的丰富多彩。因此,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的成长,做出最好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对数学学习有“丰富的感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会学和乐学的心理,最后达到一个好的学习目的,成功学习数学。阅读《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对这些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本书先对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结合心理学原理进行讨论,做出了相应的反思,同时对数学教学进行了阐述,对教师将来要怎样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带来一定的思考。使即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为能够更好进行的教学,而去做更多的努力。然后,对于每个知识主要针对其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及其评析、反思与展望三大方面进行讨论与阐述。介绍了相关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做了一些反思与展望,对于读者来说虽不能说是有多大的直接收获,但是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坚定的方向和目标,同时能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十分重要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数学概念与命题学习,本章认为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相关问题得到来自多方研究者的关注。正如有学者说道:“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所以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出错或产生困难,原因往往在于概念的了解上产生了障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概念学习”。本章着重探讨30年来我国学者对数学概念与数学命题学习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理性反思。
30年来,我国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为探求数学概念学习的理论,为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为指导数学概念的教学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学概念学习的已有研究中,或多或少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可更好地促进数学概念学习的有关研究而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本书介绍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在研究目的上存在缺陷,其次,在研究范式上的偏失再次,在研究内容上不系统,最后,研究方法单一化。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去更好研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揭示数学概念学习的特有规律。关于我国数学概念学习,以及发展的需求,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抱着好的态度去面对、处理。
接着,本书介绍了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问题解决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许多专家、学者对数学问题解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章先回顾我国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基本历程,再阐述了主要研究的内容,并对相关的研究做进一步的思考。问题解决常常被看作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通过数学思维不断数学化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能很好的提高我国教师数学教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促进整个数学教学。然而,从数学问题本身的结构进行描述,突出一般意义问题中数学问题的特性。如何选择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最终达到应该有的目的。
本书接下来分别介绍了数学学习迁移、工作记忆系统与数学认知、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策略、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心理等各方面来介绍。大致都首先探讨一下其研究的基本概况、背景或历程;然后,介绍了其主要内容并进行了评析;最后再针对其研究进行反思并且做出展望,谈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走势。对于数学教学中以及数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应该在教学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教知识,应该不断关注一些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教师心理,在教学设计特别是授课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制定适当的好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好数学,对数学教学获得大的帮助。
读了这本书,接下来我主要在对于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教师心理几个 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也就是看完本书后的一些收获。
数学能力,一直是数学教育心理关注的问题。对于数学教育来说,最终要留在学生身上的就是数学能力。如何鉴别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水平差异,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包括哪些要素的增长,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等问题,都要涉及对数学能力的研究。本书讲解了数学能力研究的基本概况、内容与评析,最后还做出了反思与展望。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具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无论是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抑或辨别和筛选数学学习不良儿童,还是评价数学教学的效果,及评价数学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合理性,都需要一个客观、量化的测评工具。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后,即使当时所学的东西全都忘了的时候,仍然保留下来的那些东西,这种东西就是通过学习数学所获得的潜意识的东西。1983年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Gardner,1983),他认为智力由7种后来发展为9种独立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一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一运动的、人际关系的、反省的、自然主义者、精神性/存在主义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个体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在个体身上,有些方面表现强些,有些方面表现弱些,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以特定的智能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不同的形态。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能方式来学习、记忆、表征和应用知识。
教师制作新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内容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应该是生活性的、游戏性的和综合性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能引发学生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课程内容选择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设计数学教案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一些心理因素,足够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别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这样才能在教学上达到一些更好的目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使得数学教育能达到其较高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促其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喜好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并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学生也许适应这种讲解方式,可这种方式对有些学生也许不太适应,如果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促进教学效果。对一些知识点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不同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个性化学习,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不仅要认识、掌握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开发学生的差异,使之发展为学生的特长、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 人文关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教师的教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联系,因此,研究数学思维的切入点是多维的。钱学森认为,思维学的研究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心理学方法,另一条是脑科学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数学思维,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厘清数学思维,寻找发展、改善学习者数学思维,然而数学思维的研究应当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数学思维的研究,应当与数学课程目标相对统一。把研究思维放入数学课程中去,学得了老师教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然而,在数学中,教师的数学思维、教材内容组织和纠差异等对学生数学思维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教师承担教学的“教”的工作,目的都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然而数学教师心理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也是十分值得我们研究的。
近代教育心理学兴起以来,关于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的研究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却起步较晚。近30年来有关数学教师心理的研究是一步步发展的,我们已经意识到教师心理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出现了探讨数学教师教育观念的热潮,系统研究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自我评价及非智力因素。
研究数学教师心理,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数学教师的素质。数学教师的素质,不仅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数学教师工作者自身,特别是承担把改革后的新教育教学传递给下一代的数学教师,理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为接受和完成这一时代赋予的繁重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而打好多方面的基础。其二,数学教师的知识。每一种职业都需要掌握特定的知识,数学教师也不例外。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才有可以传授的基本。教师应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般文化知识。其三,数学教师的能力。能力对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的意义。其四,数学教师的观念。数学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数学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对数学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其五,数学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应该知识教书匠的角色,数学教师应是研究者、整合者和创设者,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使数学思维过程能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恰当地表现出来。数学教师应以学习者、评估者的身份进入数学教学中,把知识、能力、情感、动作技能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借助它有效的改善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平衡,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其六,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由于认知是行为的基础,教师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影响其教学行为,给数学教学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现象,对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七,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也是需要关注的。其八,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数学教师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体,教师也是,每个教师都拥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选择其优秀的方面进行教学,会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很深的感悟。通过研究我国数学教育心理,对教育者及其学生的心理进行一些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数学教育。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一点,做到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