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时间:2019-05-15 03: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大学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第一篇: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随感)

前言:犹记得自己从部队复员回校复学后的感受,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人进进出出,老师只在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将书本中的专业知识一一讲述在教室的空气中。

部队作为一个有严明纪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按章办事、依纪律行事的行为准则不会变。貌似,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做一件不一定对的事情的时候,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会去思考,他是否可行……

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抱着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原则在进行零管制状态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性无从谈起,这与老师的约束及学生的主观意识都息息相关。

一个巧合的机会,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在这里我自主走近浙师大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室内听了两节课,是会计专业关于债务重组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课程。这样课程的枯燥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教学流畅,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交流有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学生随意走动,进出,部分同学没认真听课也是安安静静在作着自己的某些思考。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决定大学教育好坏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专科类院校中,学生大部分在中学的时候没有十分的努力和很好的成绩,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他人尊重的意识相比较而言较弱。在摆脱中学那种死板的教育、严格的要求的教育制度下,来到大学这片新的天地后,面对自由的课堂纪律,他们大部分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影响身边的同学,教育的方向性并没有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上面,而是体现在个人思想的放纵中,行为的解放中。这样一个群体在没有环境的约束下,他们年轻、好动、思想活跃,真正的自主性在学习上占用的比重太少太少。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对人的施教要因材而异!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大学生群体庞大,个体素质相差甚大,学校层次分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机制可能更加倾向性的适合重点名牌大学类院校,而对于扩招多余出来的一半左右的学生都是需要学校给予一个有松有紧的环境的。他们更需要在大学的教育中,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学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也更加重大。说到这里,在大专院校里,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约束的把握就变的更为重要。

第二篇: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报告人: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院系专业: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__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报告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进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为这里是梦想实现的地方,但是随着大学的不断涌现,许多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大学进入深造。但这深造靠的是老师教什么,靠的是学生学什么。

中国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很好的与社会接轨、资源条件差。但是在这里我要提到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曾经在《师说》力有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交配时不仅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应该还有育德的任务。德,是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的教育,也应该在大学实行。但是实行的并不怎么好。

走进大学时是一种兴奋的心情,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是听到的接受到的,做到的却完全不一样,认得梦想也随着放纵而远去。知识也是似懂非懂的存在这,找到的只有两个字“懒惰”。

就这样上课也等于白上。老师上课第一天就说:上我的课,可以不来。来了可以睡觉但是请不要打呼噜。这句话无疑是给了我们逃课的心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无论是从逃课,还是个人恋爱都说的笑语盈盈。但是背后呢?却慢慢地在影响这我们个人的理想、个人的行为习惯。若是控制力好的就可以坚定不易的,在艰难中前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能。这需要老师帮大家见底哦那个不移地学好知识才可以有资本作想做的事。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可与的绝大部分都浪费在玩上了,而绝不是学习之上。这种风气的盛行在大学就这样慢慢传染这每一个学生,老师的课堂关系这学生今后对大学生的安排。

无论怎样,大学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时刻。无论怎样,也不会让老师承担起像高中,初中一样的责任。但是老师的言行举止也是再教育着我们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平常最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是作业。作业虽然也留但是由于老师的没时间改也造成了作业可写、可不写。连谁写了没有都是稀里糊涂的。多少学生就是缺少了这种约束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学生不再为作业而累,这当然是有利于我们有大量时间去多了解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我们绝大部分这样做了么?

图书管也由原先的常去到了半年也不去一次的地步。这就是学生的变化。学生由没逃课到逃课,由写作业到抄作业再到抄也不抄了,不交了,自习也不去了,图书馆也懒得进了。勉强学点大学的饺子就这样慢慢的转变为另一个人了。老师交给我们的难道就是这些么?还是我们在后退呢?这种风气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它也将这样一届一届的传下去么?

中国大学的教育就这样延续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失去了那种梦想,变得越来越普遍。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茫然着、失业着。

作者:闫贺祥

第三篇:中国大学社会工作教育排名新鲜出炉

中国大学社会工作教育排名新鲜出炉

本帖最后由 自导自演 于 2011-9-30 21:03 编辑

030302 社会工作(162)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北京师范大学 A+12 山东大学 A23 西北师范大学 A北京大学 A+13 华中科技大学 A24 中南民族大学 A华中师范大学 A+14 江南大学 A25 西南大学 A南京大学 A+15 吉林大学 A26 长春师范学院 A华东理工大学 A+16 南京师范大学 A27 内蒙古农业大学 A中山大学 A+17 浙江工商大学 A28 武汉理工大学 A郑州大学 A+18 西华师范大学 A29 广西师范大学 A中国人民大学 A+19 安徽师范大学 A30 贵州大学 A深圳大学 A20 福建师范大学 A31 安徽大学 A武汉大学 A21 南京理工大学 A32 长春工业大学 A南开大学 A22 华南农业大学 A

B+等(49个):泰山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西藏民族学院、集美大学、山东经济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西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淮阴工学院、大庆石油学院、济南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新疆大学、西华大学、南通大学、南昌大学、青岛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商丘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山东工商学院、贵州民族学院、宜宾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B等(49个):扬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北京农学院、桂林工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山东财政学院、浙江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漳州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兰州商学院、临沂师范学院、江汉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江西财经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学院、河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大学、青海民族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辽宁大学、绵阳师范学院、河北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

C等(32个):名单略

第四篇: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

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

大众对于中国的教育有着很多的批评,其中有一个批评的声音,就是说我们大学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大学是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大家也有议论,我觉得中国大学的围墙拆的早了一些,跟社会上好像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从几百年,上千年,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到现在,大学的存在是有着很特别的原因,大学就好似是一个轴。我在外面做不了的事情我在里面能做,我在外面想不了的事情,至少在大学的四年中我在里面可以想。它会给你一种感觉,不管是理念也好,分类也好,它在保护着你。

回想80年代的我在中国上大学,是充满了理想色彩的。那个时候大家很穷,每个月有十几块钱的助学金。这时的我会觉得这是对知识、对理想、对人类的很多东西都有着一种憧憬。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在1997年的时候我在哈佛大学短期做过研究、做过节目。有一天我拜访了赵元任教授,有一首歌《叫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他作的曲子,他和中国新文化运动很有名的胡适在一块,他一开始学的是数学,学了几年之后觉得对语言学有兴趣,于是就开始攻读语言学,后来觉得想做音乐,于是又做起了音乐。最后,他在哈佛学了三个学位。他女儿赵如兰教授,现在也是哈佛大学的中文教授。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整个中国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他作为中国人怎么认同自己?他说了一句话我记的很深,我父亲那个时候每天到健身房练举重,要强健体魄,在做中国人之前我们要把一个世界的人做好,我不仅是一个中国人,我更是一个地球上的人。

明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我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首先第一点,要给大家全球的一种关怀,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即便我们读了本科和硕士生,其实这仅仅是为你最后成为专业人士做的一小部分知识的准备。所以你要当好的大学生,你一定要说我认定大学教育是对我有价值的,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很多学生在考入了名牌或者非名牌大学之后,别人问他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我爸让我学的,或者说我的履历上如果没有好大学,之后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他已经是用消极的心态对待大学教育了,这样的话很难得到你应有的教育成果。

大家可以想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大学是西南人大,西南人大在最辉煌的时刻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必须颠沛流离,经过万里的跋涉最后在昆明安插下来,图书馆和其他各种设备,其实在历史上是最差的,但是他们有最好的教授,有最好的学生,他们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文化,对这个世界有关怀,所以培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出色的人才。

所以我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第一,你要相信大学教育对你有好处;第二,你要坚持大学的教育是给你理想的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

中国现在不缺少大学,但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这是中国教育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大学的教育可能不能够马上给你解决就业的问题,但是大学的教育应该可以解决你一辈子可能会碰到的一些大的价值上的判断。我觉得一个好的大学教育,或者四年的大学教育,在你离开的时候,应该带走一些什么东西?我觉得一个好的大学教育,它应该是你走入社会前的一个完善的准备,你对社会、对自己、对国家、对人生,对世界上一些大的东西要有基本的判断。第二点,我觉得大学的教育,中国的高考教育,平心而论是相对公平的征选制度,但是大家对高考制度有很多垢病,大家不喜欢必须按照这样的方式做,否则就上不了大学。但是你进入大学之后,大学还是给你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比如说对工科的大学生,或文科的大学生,现在提供的可能性要比我们2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多得多。所以,归根结底,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到底想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设计非常重要。第三点,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中国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考太少,其实大学中所建立的友谊,以及你意趣相投的朋友会成为你一生的朋友。

国外的好大学之所以是好大学,是因为它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校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流动的财富,也就是你周围的人。不管是比尔盖茨也好,很多成功的人也好,他在以后事业中的合作者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大学时的好朋友,所以大家要花多一点的心力,摒弃功利的目的,在好的环境中寻找自己意趣相投的人,坚定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合格的有理想的中国大学生!

第五篇: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蔡达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也有现实的处境,所以,大学教育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作用,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变革,是解放人民思想,激发社会活力,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折的过程。讨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不是简单地将30年来大学的变化贴上改革的标签,而是要审视大学作用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关系,也就是大学教育与思想解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这才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建设未来的大学。

一、改革开放对大学教育的要求

30年来,社会对大学产生了各种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主流下,我们着重要看的是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对大学教育的要求。

1、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华民族崇尚教育。文革摧残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迸发出急切的教育需求,大学得到发展的机会。

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他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战略。在中共十二大上,教育和科学技术被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中共十三大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共十四大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中共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共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颁布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00年发展规划》。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30年来教育得到的重视,是我国的文明进步的写照。这种重视的原由,有公民对职业发展的愿望,有政府从为了发展经济和科技,到为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愿望。这些愿望基于国情而存在,并还将延续。而大学的时代使命,既要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读机会,又必须注意保持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事实表明,这对大学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与社会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2、改变大学落后状况的需要

强国必先强教育。面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我国大学明显缺乏实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普及程度低。1949年普通高校招生约3万人,1965年招生约16万人,1977年招生约27万人,录取率21:1。我们时常称这个时期是精英教育,其实是落后的表现。要依此实现快速大发展,难度不小。

二是经历不稳定。我国办学历史很悠久,但始于清末民初近代大学,既远离传统,又常变革。先学日本,后改为学美国,但征战连年,筚路蓝缕。建国后,又改学苏联模式,50年代调整高校结构,实行与国民经济计划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培养工业和科技专业人才。强调了工科,但削弱了人文社科;强调了产业对口,但削弱了综合性大学建设;强调了专才教育,但影响了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政府统包,但削弱了大学的自主活力。终于使大学高度专门化、应用化和行政化。以后的10余年,大学又受到几次政治运动的强烈冲击。文革开始,大学以阶级斗争为纲,教学停顿荒废,成了高度政治化的机构。

这种不稳定的原因,或因无法回避的动荡国情,或因大学与国民经济关系紧密,偏重实用而受行业波动,或因与政府部门关系紧密,习惯依赖而受政策波动。中国大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自身对维护教育本质的责任,难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教育的重大变化

30年来大学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着重要总结的是教育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1、高考从恢复到改革

1966年,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取消考试的意见,后由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实行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造成了低水平学生改造大学的畸形局面。直到1977年8月,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仍坚持这种荒唐的做法。

同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教师提出恢复高考制度,他果断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但随后召开的全国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仍意见纷纷。经邓小平再次坚持,终于使会议达成了恢复高考的意向。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12月,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并使应届高中毕业生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使大学得到了基本的尊严。这是大学在改革开放中的第一大转变。

高考恢复以后,其权威不断加强,以至于成了中学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和升学的独木桥,加剧了分数竞争。期间,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调整考试科目,网上录取,试点自主招生等,但以政府统一计划管理的性质没有变,考生和大学的自主性没有发挥。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交大在上海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让大学和学生自主相互选择,有制度性转变的意义,但未推进。同时,社会对招生公平问题更加关注,政府责任更加重大,于是,“阳光招生”、“安全招生”更为政府所关心,高考改革面临着方向性的决断。

2、规模从扩大到限制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公民和政府的共同愿望。恢复高考后,大学招生规模不断增加。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思路,当年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了42%,进入了大扩招、跨越式发展的高潮。2002年,高考毛入学率达到了15%,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研究生教育也迅速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未就业和为延缓就业而就读研究生者增多,扩招政策和教育质量遭到质疑,政府开始强调教育质量,控制招生增幅,但增量仍然不小。大学开始在学费收入、就业率、教育质量之间权衡招生规模问题,这是市场直接给大学的一次反压力。

3、入学从免费到收费

大学不是义务教育。但建国以来,公办高校一直实行免费教育。1989年高等教育试行收费制度,1997年在全国高校实行。虽然收费只占教育成本的一部分,虽然政府统一管理收费项目及标准,给贫困家庭学生以资助,但这毕竟属于大学进入市场机制的重大改革,触发了许多深层问题,如教育双方的承受能力与权利、招生规模与选拔标准、教育质量、教育成本补充机制、学生学习动机等,而这些变化都会使大学经受更加深刻的挑战。

4、就业从分配到自主

1951年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1962年中央成立“毕业生分配委员会”。1981年恢复高考后首批本科生毕业时,恢复统一计划分配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允许大学有一定的自主分配权力。1989年政府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大学向计划体制的告别,始于学生与大学的权益关系。收费与就业把大学推进新的环境。由于自主择业受制于职业界的接受能力乃至市场状况,当就业机会总体不足,学生自主无力时,政府与大学就要承担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质疑。同时,自主择业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动机。

5、培养目标既明确又含混

综观社会对大学培养目标的影响,一面是大力倡导的全面素质教育,一面是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收入差距、就业市场机制等对学生求学利益的刺激。这种矛盾,对善于按行业要求培养专业学生的中国大学来说,很难正确把握和协调。

全面素质教育是培养目标上的重要导向,其要义是倡导以人为中心,并纠正专业至上的培养目标。但它在还没有得到透彻的论述时,就被当作保护实用教育的一顶帽子。于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目标下,设立了专门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等具体要求,大学培养目标成了由全面素质、专门、拔尖、实践、创新等诸要素构成的混合体系,目标意图变得很含混。在教育实践中,政府一边规定大学开设普通教育课程,设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幅度精简专业。一边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育。2001年的专业结构调整,就以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使专业越分越细,种类迅速增加。许多大学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大量举办应用性专业和热门专业,全国一半以上大学开设了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应用性专业。

大学改革首先要将培养目标从为用向为人的境界提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当今中国存在的不理性和不和谐现象,与大学单一的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大学教育如果再不能突破自身局限,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用及其前途是令人担忧的。

6、对外交流从封闭到开放

30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带动了大学教育的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政策加快了大学师资培养速度,留学回国政策提升了大学师资实力,来华留学政策改善了大学生源结构和管理环境。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高层交流机会,国地区间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为大学开放提供了机会和保障。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的发展战略,并在学术活动、学生培养与师资建设诸多领域成效显著。

同时,教育开放也使国内大学面临新挑战。自费出国留学和合作办学机会的增多,师生的多样化和学术思想的多样化等,对大学教育的规模、类型、质量及管理等构成全面的压力。中国大学既要学习先进,走向世界,又要坚守自身使命,服务国家,这是重大的考验。

7、政府主导大学制度改革

30年中,大学制度的重大变化都是由政府主导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五大改革任务。其中,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民学高校发展较快。但在高校整体格局中,它仍只是公办大学的补充。2006年,全国278所民办高校(不包括独立学院)专任教师7.5万人,在校生近134万人,其中本科生仅12.5万人。多元办学体制尚未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是我国大学结构的重大缺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指部委办学体制、中央和地方办学体制的调整。调整后,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一批部委院校成为地方院校。同时,它也改变了一些大学的历史、法定主体和办学特色,这几乎与50年代的院系调整的做法一样,显示了政府在办学中的绝对主导权,我国大学自主地位的确立有待时日;经费筹措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大学多种筹资渠道的问题。但财政投入仍是主渠道,非财政资金的教育投入比例很小,制度都不完善。经费筹措其实就是办学经费投入,即便说是基础性投资,也回避不了办学权益问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指人事聘任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这本属于大学的事务,但因大学人事制度源于国家,教育部改不了大学,大学也只在岗位等级安排上搞了一些名堂,大学内部的学术、师资、学生、财务、行政等管理制度没有重大变化。另外,以“985”和“211”工程为标志的重点高校建设工程,使部分大学整体实力提高,少数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未得到重点支持的公办大学处境更加艰难,政府公平行政问题受到质疑。

8、简单的小结

30年来,中国大学办学能力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培养规模普及扩大,物质条件总体改善,规格层次基本齐全,形式门类更加多样等方面。这种提高是比较显性的,且主要是由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的。但实际上,中国是穷国办大学,大学的经济来源并不充裕,不可能有财力的优势,有些大学还有经济危机。大学发展不能等待资源,而要靠很理性的筹划。

办学观念不断转变,这主要表现在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这些转变是内在的,是由国际化、法制化和市场化环境促进的。但实质上,办学最需要有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这是中国大学最缺乏的意识,也是中国社会对大学最需要的能力。如果中国大学能够重自守轻迎合,一定会对社会有真正的贡献。

办学管理未有深刻变化。大学对外既靠政府又要自主权,对内重行政轻法规,管理模式基本与政府部门一致。中国公办大学没有生源危机、破产之虞,是一种少见的安全机构。来自市场的些许压力,远不抵政府的关怀,远不足以培育大学管理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当多大学连章程都没有。中国大学真正的活力一定来自于自身的忧患意识和独立处境。

三、深化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国大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和很快速的发展,但远不足以称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的口号,有些最基本的东西还很薄弱。今后的改革必须抓住关键,才能带动全局发展。

1、准确认识大学使命

我们的大学不很成熟,大学的领导们要特别有意识地去坚守教育本质,准确地说,最好要由这种意识的人做大学领导。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发展潜能,成为高尚的人,而不引导学生争取眼前的各种现实利益,这就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大学要勇于担当命运抉择的责任,把握民族和国家对大学本质需要,协调社会和学生的实现矛盾,克服自身的局限,坚守大学的使命。如果今天的大学不能使学生更懂得人的价值,一定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和谐。

2、重点改善师资队伍

师资不强大先进,培养目标和质量无从提升。大学的领导们要特别有意识地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不是期望于个别人创造惊人之举。中国大学要加快增加教师数量。2006年全国高等高校1867所,在校本专科生1738.8万人,专任教师107.9万人,平均生师比约18:1,刚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线,且生师比连年走高;要注意改善师资结构。2006年全国高校教师中,38.5%具有高级职称,而78.3%是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转变教师的工作状况。现在教师任务杂,负担重,干扰多,自顾不暇,身心疲惫,这是当今大学面临的尴尬局面。师资建设能力提高了,学生管理要求就能够及时提高。

3、深入内部管理改革

大学要改善师资队伍,就必须改革教育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和分配制度,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参与人才竞争。为此,大学要有改革的权力,因为这些制度现在都与政府的投资与管理制度直接联系;大学要有改革的动力,因为依赖政府的习惯抵挡了大学独立面对社会和学生的压力。为此,大学要有自主的地位和权利来有效地平衡权责关系,大学领导要能够代表师生实现其长远的利益。为此,政府要依法转变职能,减少对大学事务的行政权力与义务。

新时期改革开放为我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也考验着大学发展的能力。政府和大学都要有忧患意识,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自我批评开始,大胆地推进大学改革,让大学在对社会发挥更有益的作用中实现其发展。

下载浅谈中国大学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大学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要】 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

    大学之道和中国大学教育的缺失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一些问题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今天大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学被金钱和权力支配、本科教育......

    大学教育

    青春需要绽放 前不久,在课堂上老师提到了阶层固化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原因、危害后,老师提问“该如何解决阶层固化问题?”,我们班某一位同学回答是“革命”,理由是中国自上而下......

    中国梦大学梦

    中国梦 大学梦每天被自己手机闹铃叫醒,顺手就是关掉,赖床十五分钟左右,然后极不情愿地起床,这就是我每天大学生活的开始。大学生活即将过去三年,早已丢掉高中时的奋斗感,没有那么......

    中国大学之最

    1.人口最多:吉林大学 2010年在校学生63779人。 2.面积最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一个校部,两个基地,四个训练团,七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900万平方米。 3.综合影响力最强:武书......

    中国大学之最

    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学: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在校生人数6.3万。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中国大学入门

    作者:孔文 原始出处: 新语丝 * 有许多人大学读完了,都没有大学入门,未能领悟大学的真谛,冥冥中视 如成家从业,仿佛一条天生的路。大学,谓之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中等 的教育,即是传播......

    中国大学之最

    中国大学之最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渣油泵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