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教育应突出民族自豪感
中国大学教育应突出民族自豪感
尊敬的各位评委、主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把民族自豪感还是民族危机感放在主导地位。我方认为中国大学教育更应突出民族自豪感。
大学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过渡时期,我们走出纯洁的象牙塔,走进大学有了更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发现我们的国家并不像书中描绘那般美好,我们的社会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阴暗面,于是我们便产生了怀疑,不满转而盲目的批判抑或选择出国,一走了之。这时候,把民族自豪感教育放在大学教育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民族自豪感,就是基于对本民族的热爱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不是盲目的自大和优越感,是对我们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自豪、是对祖国现今的发展状况的自豪,更是为祖国光明未来与我们的努力息息相关而自豪。
纵观历史,在屈辱的近代,中华民族如一只睡狮丝毫不觉民族存亡的危机已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要用危机感这根强棍打醒沉睡的民族,沉睡的青年。但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主旋律时,民族自豪感便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主流。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团结在了一起,才让我们穿越建国初的重重困难走向了今天的民主与富强。
反观当代,如今的中国就像叛逆期的青少年,当少年时候建立起来的信任与崇拜遭遇青春期的反叛,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偏激者诞生了,其中以我们青年更为明显。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的祖国,不了解经历满目疮痍后逐渐修复自身的母亲有多么伟大,我们只是盯着母亲的部分缺陷去羡慕别人的妈妈。有多少青年后悔出生在这个国度,有多少精英留学生一去不回来……当一个国家的精英群体,她的青年都对她的未来不抱希望,发展,又从何谈起呢?这时候的突出自豪感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改变现实的需要,是祖国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并不是否定民族危机感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合理性,也没有忽略一味强调民族自豪感可能带来的盲目自大等负面影响,但如果把民族比作汽车,自豪感和危机感就是车子的动力系统和刹车,只有始终保持充足的动力,辅以适时的刹车调整,我们的车子才能开得更稳更远;同样只有坚持在大学教育中突出民族自豪感,同时辅以危机感教育,我们的大学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应突出民族自豪感。
第二篇: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随感)
前言:犹记得自己从部队复员回校复学后的感受,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人进进出出,老师只在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将书本中的专业知识一一讲述在教室的空气中。
部队作为一个有严明纪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按章办事、依纪律行事的行为准则不会变。貌似,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做一件不一定对的事情的时候,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会去思考,他是否可行……
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抱着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原则在进行零管制状态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性无从谈起,这与老师的约束及学生的主观意识都息息相关。
一个巧合的机会,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在这里我自主走近浙师大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室内听了两节课,是会计专业关于债务重组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课程。这样课程的枯燥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教学流畅,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交流有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学生随意走动,进出,部分同学没认真听课也是安安静静在作着自己的某些思考。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决定大学教育好坏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专科类院校中,学生大部分在中学的时候没有十分的努力和很好的成绩,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他人尊重的意识相比较而言较弱。在摆脱中学那种死板的教育、严格的要求的教育制度下,来到大学这片新的天地后,面对自由的课堂纪律,他们大部分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影响身边的同学,教育的方向性并没有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上面,而是体现在个人思想的放纵中,行为的解放中。这样一个群体在没有环境的约束下,他们年轻、好动、思想活跃,真正的自主性在学习上占用的比重太少太少。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对人的施教要因材而异!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大学生群体庞大,个体素质相差甚大,学校层次分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机制可能更加倾向性的适合重点名牌大学类院校,而对于扩招多余出来的一半左右的学生都是需要学校给予一个有松有紧的环境的。他们更需要在大学的教育中,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学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也更加重大。说到这里,在大专院校里,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约束的把握就变的更为重要。
第三篇: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报告人: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院系专业: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__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报告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进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为这里是梦想实现的地方,但是随着大学的不断涌现,许多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大学进入深造。但这深造靠的是老师教什么,靠的是学生学什么。
中国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很好的与社会接轨、资源条件差。但是在这里我要提到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曾经在《师说》力有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交配时不仅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应该还有育德的任务。德,是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的教育,也应该在大学实行。但是实行的并不怎么好。
走进大学时是一种兴奋的心情,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是听到的接受到的,做到的却完全不一样,认得梦想也随着放纵而远去。知识也是似懂非懂的存在这,找到的只有两个字“懒惰”。
就这样上课也等于白上。老师上课第一天就说:上我的课,可以不来。来了可以睡觉但是请不要打呼噜。这句话无疑是给了我们逃课的心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无论是从逃课,还是个人恋爱都说的笑语盈盈。但是背后呢?却慢慢地在影响这我们个人的理想、个人的行为习惯。若是控制力好的就可以坚定不易的,在艰难中前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能。这需要老师帮大家见底哦那个不移地学好知识才可以有资本作想做的事。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可与的绝大部分都浪费在玩上了,而绝不是学习之上。这种风气的盛行在大学就这样慢慢传染这每一个学生,老师的课堂关系这学生今后对大学生的安排。
无论怎样,大学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时刻。无论怎样,也不会让老师承担起像高中,初中一样的责任。但是老师的言行举止也是再教育着我们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平常最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是作业。作业虽然也留但是由于老师的没时间改也造成了作业可写、可不写。连谁写了没有都是稀里糊涂的。多少学生就是缺少了这种约束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学生不再为作业而累,这当然是有利于我们有大量时间去多了解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我们绝大部分这样做了么?
图书管也由原先的常去到了半年也不去一次的地步。这就是学生的变化。学生由没逃课到逃课,由写作业到抄作业再到抄也不抄了,不交了,自习也不去了,图书馆也懒得进了。勉强学点大学的饺子就这样慢慢的转变为另一个人了。老师交给我们的难道就是这些么?还是我们在后退呢?这种风气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它也将这样一届一届的传下去么?
中国大学的教育就这样延续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失去了那种梦想,变得越来越普遍。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茫然着、失业着。
作者:闫贺祥
第四篇:深化农村改革应突出四个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富民的战略思想、方针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
业的大好局面。然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不仅没有减轻,而是更加繁重;保持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不仅没有减小,而是更加紧迫。同时,农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表现为农村经营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多地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产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压力依然较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实面貌等方面,依然是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农村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靠发展,二靠改革。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着力从四个方面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破除二元体制,从四个方面着眼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结合“两个趋势”的总体判断和“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了一批经验,涌现了一批典型,但整体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在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实质性进展,迫切需要立足于“四个着眼”,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一,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体化,加快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明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研究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中观、微观层面,都迫切需要突出“共同富裕”这个主题,制订和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切实把统筹城乡发展纳入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协同考虑、安排和部署。要从规划入手,率先打破城乡分割规划格局,形成城乡空间形态相互融合、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同等享受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二,着眼于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建设。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部门行为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对于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社会组织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都不要干预,切实将政府的关注点转到为社会成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上来,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在劳动就业、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第三,着眼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级政府的保障能力日趋提高,但与百姓的实际需求相比,特别是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仍显滞后,服务水平仍然薄弱,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入手,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机制;二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制度相对统一、补贴标准不同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着眼于提升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趋势和潜力。一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贯彻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二是采取三种方式整合涉农项目资源。一是按照党的十七
第五篇: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
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
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是转化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及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具体体现。能否形成客观、真实、系统、全面的分析检查报告,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一条重要标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分析检查报告必须把六个方面的问题讲清楚,防止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报告。笔者认为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十性”。
其一:应突出“针对性”。分析检查报告是体现领导班子发展意图的综合性报告,能不能突出针对性,对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推动本单位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照本宣科、照猫画虎、格式呆板且针对性不强的分析检查报告,脱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淡化了领导班子的主体地位,非但体现不了科学发展意愿,反而会给整改落实工作设置相应的“障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学习实践效果,伤了群众的感情。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因走出“照搬照抄”、“偷梁换柱”的误区,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分析检查报告切合自身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检查报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针对性”,力戒“千篇一律”现象。
其二:应突出“客观性”。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具体措施的“引擎”。脱离自身实际,找不准突出问题,制定不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把分析检查报告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报告,有悖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无病呻吟”、“拔苗助长”的误区,以全新的觉度、清晰的脉络勾画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伟蓝图,用详尽的事实把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检查报告成为转化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孵化器”。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客观性”,力戒“掩耳盗铃”现象。
其三:应突出“务实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掺不得半点假,来不得丁点“马虎”,更不能上演“东施效颦”的“作秀”闹剧。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移花接木”、“声东击西”的误区,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在认真查找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和科学制定对策上下功夫,把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及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的具体措施讲清楚、写明白。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检查报告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助
推器”。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务实性”,力戒“华而不实”现象。
其四:应突出“长远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当前,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能不能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既是对其执政能力强弱的检阅,也是对其党性意识的一次锤炼。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安于现状”、“坐进观天”的误区,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从全局的高度把学习实践成果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共识转化为促进长远发展的动力,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方式撰写和修改分析检查报告。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长远性”,力戒“固步自封”现象。
其五:应突出“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即自觉能动性,亦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分析检查报告质量高不高,是衡量领导班子主观能动性强不强的一把“标尺”。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误区,围绕“干什么”、“如何干”、“谁来干”等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转化为“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分析检查的首位,集思广益地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修改完善,自觉做到言与行的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在分析检查中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高度统一。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能动性”,力戒“盲目臆断”现象。
其六:应突出“操作性”。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分析检查报告具备不具备操作性,决定着问题能不能找准,也决定着整改落实的措施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墨守成规”、“一叶障目”的误区,立足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走势,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对本部门本单位带来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和化解阻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理念破解瓶颈制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分析检查报告有的放矢,才能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过程。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操作性”,力戒“七拼八凑”现象。
其七:应突出“群众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群众路线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分析检查报告质量高不高,决定权和发言权在群众。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误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当作润色分析检查报告的“佐料”,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分析检查的重点,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吸收群众参与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修改及评议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检查报告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体现民声,才能
调动群众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情,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群众性”,力戒“单打独斗”现象。
其八:应突出“全面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脉不合,周身不安。科学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涉及面广,内容繁杂而有体现系统性,“顾此失彼”、“ 左顾右盼”的思想是要不得的,更是行不通的。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遮遮掩掩”、“隔靴挠痒”的误区,自觉从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牵住制约科学发展的“牛鼻子”,抓住检查分析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个重点,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出发,统筹各方面的因素,把需要阐明的问题讲明白,把群众关注的问题写清楚,做到大小兼顾、统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检查报告与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相合拍。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全面性”,力戒“杂乱无章”现象。
其九:应突出“实践性”。中央反复强调,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也不例外。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除了具备实践性、群众性、操作性的特征之外,还应以务实的态度、明确的思路、有效的措施突出极具时代特征的实践历程。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被动应付”、“断章取义”的误区,进一步找准实践载体,做到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规定内容”不遗漏,“自选内容”重实践,真正使分析检查报告与十七大提出的各项要求相一致,与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各项措施相匹配,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各项任务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分析检查报告的实践特色。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实践性”,力戒“写用脱节”现象。
其十:应突出“整改性”。整改落实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归宿。“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分析检查报告与第三阶段的整改落实方案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事实上,整改落实方案是对分析检查报告中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的分解与细化。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整改性强不强,牵涉到对群众的态度问题。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应走出“信口开河”、“胡承乱诺”的误区,力求制定的措施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不能制造“虚绩”蒙混群众唱“空城计”,更不能蓄意“栽花”掩人耳目走“独木桥”。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从分析检查报告中看到新气象与新举措,进而增强发展信心。因此,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应突出“整改性”,力戒“雁走留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