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时间:2019-05-13 08:2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第一篇: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要】

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还正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精神

【正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一词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给予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那么通识教育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又将何去何从?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表面含以上来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立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让学生了解除专业之外的知识。比方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可以针对其相对薄弱的人文社科领域,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

当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还不仅仅在于其所传授的内容上,从本质上来说,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通识教育重在“育”。我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它可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和精神气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制造相同模式的人才,而通识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给予大学通识教育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大学又为什么要开设通识教育,要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就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意义开始谈起。首先,着眼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剖析:

1.哈佛委员会的通识教育观

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2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委员会,潜心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两年之后,该委员会基于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在这本书中,哈佛委员会认为美国民主社会的特性不但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公民的巨大潜能。但是,与此同时,浓厚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也加强了“社会离心力”,所以民主社会的危机使美国教育急需一种可以通过自身文化凝聚国民力量的教育,即“在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上使人团结起来,通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2.施特劳斯和布鲁姆的自由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开启了大众化教育的新动向,但是布鲁姆认为,这对于最值得大学关注的少数人来说,即可以成为领导者,开拓者和革新者的少数人来说,却是一种灾难。因此少数人要向多数人看齐,意味着精英教育的遭到败坏。施特劳斯和布鲁姆从古典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和大众化的现代教育只能

培养出丧失精神活力的平庸心灵,所以主张通过自由教育来恢复人作为崇高生物的存在,恢复文化的活力。

从西方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由来我们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的存在是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的。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通识教育又极为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现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大学正在面临来自内部及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产业化的道路容易使得大学忽略其作为引领社会的这样一个集体所应该拥有的使命,而被社会的现代性侵蚀,即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识教育可以呼唤大学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大学存在的价值。

2.许多残酷的现实正在削弱社会中的人文精神。人性和兽性是同时存在一个个体之中的,人得兽性即是人们总存在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兽性的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的混乱,赖以人性才能得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识教育通过提倡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大陆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有许多令人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了较多政治经济功能,缺乏主体性和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曾经指出:中国大学在发展通识教育的征途上有两个拦路虎不得不正视,其一曰官僚主义,其一曰实用主义。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从来不旨在“不是培养政客就是培养奴隶”,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的立体的人才。现在很多人对通识教育有着非常片面的理解,即认为其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曲解了通识教育的初衷,更加偏离大学精神。也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学为学生设置好了学习的规格,学生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为了在出国保研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学习,大学和学生之间变成了功利关系。

所以,要真正发展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这种认识不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上,但是一定要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其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求同学们修多少学分的课程,看多少书,而是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中。

然后,通识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虽然在现在的状况下很难实现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但是大学要尽可能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

最后,应同时加快转变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目前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压力和责任也十分重大。发展通识教育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这关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大学使命的履行。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 要: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诱发学生欣赏乃至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桥梁,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既“通”又“专”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可行性

一、通识教育概念

(Generl Education)的理论渊源和内涵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一词。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 会 中 的 通 识 教 育》(Gener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特别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认为,通识教育也可译成普通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英语时多数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偏小,语言运用能力弱,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表现在就某个主题发表口头见解或是进行写作练习时,常常是言之无物,或言之甚少,或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依赖性,期望教师详细讲解单词、仔细分析课文;独立思维和独立动口、动手的能力欠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不用说创造力。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词汇积累、语法和阅读上,为将来过四、六级及考研作准备,有明显的功利导向。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只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变得很有必要。英国语言学家W.River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是指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该语言下的国家的民俗、文化等,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与已不同的文化。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识教育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仅要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要帮助学习者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广泛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吴鼎民教授于2005年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式的构想。简言之,“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样做不仅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和途径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为了将通识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建议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将传统面授课堂和基于网络计算机的网络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传统面授课堂上,教师可精讲重点难点词汇、语法,讲解课文内容,并围绕教材的主题或热点话题启发、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表演、口头汇报、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课堂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将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传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这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十分精通,还要通过自修或进修等途径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师更要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前沿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Stoller。F.L.&Grabe,W.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In Snow。M.A&Brinton.D.M.(eds).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C].NY:Longman,1997.

第三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第四篇:大学教育通识研读必备课本

什么是通识教育

大学基础阶段应是“通识教育”模式,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复合型现代公民。

通识教育: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要求每人修读一定数量的人文与自然学科课程及技能课,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哈佛、耶鲁等院校规定,大学低年级学生必须修满(1)文学与艺术、(2)历史、(3)自然科学、(4)社会分析与道德观、(5)外国文化等五大“核心课程”。

1、《中国史纲》张荫麟

张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和期许,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本书是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书的撰写,在当时是作为历史教材的一种读本(《中国史纲》第一部),所以在形式上就更为生动活泼,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2、《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本书1970、1971年在美国出版后,一直享有盛誉,今天仍被西方人认为是写得最好的世界通史。本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历史观”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谓全球历史观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论,从全球的观点看世界史。拿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o”(见该书上册第54页)当然,该书离真正打破欧洲中心论仍有很大距离,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

3、《剑桥中国晚清史、民国史、共和国史》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

此套丛书计划出版16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4、《历史研究》汤因比

汤因比在这部著作中,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汤因比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汤因比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

汤因比闻名遐迩的挑战-应战模式贯穿全书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阅读《历史研究》,在钦佩汤因比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分析之余,我们可以徜徉在令人着迷的历史海洋之中,不仅吸取知识,丰富思想,而且能充分获得思考带来的快乐。

5、《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6、《西方哲学史》(英)罗素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这部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7、《历史理性批判》康德

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阅读康德之后,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历史理性批判》是康德的晚年所作,此时康德的智慧臻于成熟,此书值得认真研读。

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

该书是亨廷顿第一本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他41岁完成这样一部政治学的杰作,足以证明他是个天才。

看《秩序》一书,最大感慨,是亨廷顿在40年前就把我们今天可能遇到的事情都料到了,他对“变化社会”(其实就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秩序演变规律的总结,几乎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但在“外人”看来,不过是后发社会的现代化而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预言和警示。比如随便摘一段:“经济发展使经济上的不平等愈发严重,与此同时,社会动员又在削弱这种不平等的合法性。现代化的这两个方面合起来便产生了政治**。” 这样的总结,处处可见。

9、《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本书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世界思想史上重要的古典文献。约写于1754年,1762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本书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等于剥夺了自由人民的革命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最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国。在法国大革命中,这本书成为雅各宾派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民主思潮和共和派的政治理想。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

10、《动物农场》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人道主义、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作家。《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11、《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该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

12、《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

官僚主义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可谓深重且深远。官僚主义的根源何在?如何治理?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中国官僚政治研究》都给出了自己的深刻的回答。该书初版于1948年,作者是《资本论》在中国的最早译者,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王亚南。这是一部官僚主义研究的力作,也是每一位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一读的好书。

13、《潜规则》、《血酬定律》吴思

14、《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

该书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本书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0版。本书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本书包含大量图表和鲜活案例,同时吸纳社会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并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和丰富的网络链接,为师生教学和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15、《唐诗宋词元曲300首》

没有一个古代文明,象中国的古代文明那样,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诗歌文化。而唐诗宋词元曲则代表了中国诗歌文化的顶峰造极。其价值是不朽的。不可不常读常翻。

16、《红楼梦》曹雪芹

中国古代史少数最了不起的思想文化作品之一。写出了爱情的奥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写出了生活的丰富。情节巧妙,语言优美,令人百读不厌。

17、《宽容》房龙

民族与民族有差别,宗教与宗教有差别,这一个人的个性与另一个人的个性有差别,这一学派与另一学派的观点有差别。怎么办?极端狭隘、反动的人,总是夸大这种差别,煽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使不同人类两败俱伤;而真正明智的办法却只能是——相互宽容。房龙的《宽容》,揭示以往文明史的宝贵启示,值得一读。

18、《九三年》雨果

任何理论,反对人道主义,或者以革命的名义肢解人道主义,都是邪恶。雨果《九三年》,是一部人道主义的精神颂歌。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应好好阅读此书,使自己的心灵接受一次人道主义的洗礼。

19、《国富论》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的学术巨著。近现代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学术著作。理解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

20、《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

本书可以说是为满足各中需要而精心加以编排的。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这样既可以满足那些求知欲特别强的学生,也可以满足那些主修该课程要求彻底探讨经济学的学生。该书还附加了供讨论用的高难问题,以试探那些学习上特别投入的学生们的勇气。时间特别紧促的学生,可以跳过较难的部分,但这并不会影响你对经济学核心内容的把握,也不会偏离经济推理的主线。

21、《大学精神》杨东平

22、《美学散步 》宗白华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23、《人生的艺术》梁漱溟

梁漱溟是一个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活动家、政治家。在此书中总结了梁漱溟对人生对世道的论述,借以管窥其思想精华所在。

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作人,作得痛快漂亮。——梁漱溟

24、《心灵简史:探寻人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 弗洛伊德

世界心理学经典思想随笔精读文本,伟大心理学家的思想精典与智慧精粹!本书遴选了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性的思想论述,所选文章大多都避开了专业性著作,是一部心理学大师通俗论述自己思想的精典文萃。

根据论述的内容,编者将所选文章分成三辑:第一辑为论述人生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生有何意义”;第二辑为论述自我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什么是自我”;第三辑为论述心灵问题的精典文章。主要探讨人是什么。纵观这些精妙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对人生意义的答案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人生就是及时行乐;第二种认为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第三种认为人生确实具有某种意义,这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阅读这些心理学大师的经典论述,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并启迪我们潜藏的人生智慧。

25、《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陈志武

26、《中国公民读本》丛日云

《中国公民读本》是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公民常识的图书。通俗地阐释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政治观念,也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把人们从臣民意识中解放出来。

该书基本思路是围绕现代公民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阐述一种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该书共分九章,章名分别是“我是公民”、“我是中国公民”、“我与国家”、“我与法律”、“我与政府”、“我与公民社会”、“我与社区”、“我与公民同伴”、“我是世界公民”等。

本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论文封面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素质教育自修课(封 面)课 程 名 称____ 指 导 老 师____ 姓 名_____ 学 号__ 班级名称_ 学院名称 交阅时间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下载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 通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字面意思的解说,即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 通识教育心得体会一:我的通识教育之体会 这两天一直看到被转载的批驳通识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我很喜欢的老师朱绩崧。朱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通识教育之矫枉过正......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调整5篇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调整本网讯(记者 宛豪)基础教育系教师田洁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近一年研究,并多次在会议上交流。日前,优化调整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结合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结合【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通识教育 本土化 【摘 要】当今中国大学通识课程多注重效仿美国通识课程的外在分类方式上,很少认真考察美国大......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国信息大学: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通识教育......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池州论坛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的整合研究_校园和谐文化-论文网 时间:2014-07-30 19:37:02 作者:梅爱冰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

    论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论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阐释通识教育涵义,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现状中得出通识教育需作为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切实落实到大学教育实践中的结论,并从大学生自身发展、......

    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想法(精选五篇)

     在现代世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构成通常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实用型大学三种类型。如果我们把研究型大学当作典型的现代大学,其通常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研究生院、本科学院和专业学院。高等教育的三类学府以及其中的研究型大学的三个部分,大致分别对应于德式、英式和美式的三种大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