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分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部分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 作者:艺 丹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1期
[摘要]文章以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为例,对二者通识教育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将通识教育与警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办学理念、机构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各具特色。
[关键词]警察大学 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艺丹(196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广东警官学院公共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教育学研究。(广东广州51023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188-02通识教育自19世纪初提出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一直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取向。作为单科院校的警察大学,如何对现有课程内容、实施形式、课程分量等进行调整,使之更趋向合理,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部分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构建我国高校通识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借鉴。
一、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
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是台湾地区警察教育的最高学府。因此,该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深警察学术、培养警察专门人才。台湾的警察主要是来自“中央警察大学”的毕业生。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方面,特别注意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及人格教育三方面的兼容并蓄与平衡发展。
在本科教育阶段,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在对学生培养方面采取了“专业与通才并重”原则。学校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其设立的宗旨是“盼能兼顾大学教育与警察教育之目的,顾及文、理学科之相关性与整体性,避免专业化或功能化之发展导致个人或专业之孤立及本位思考的不断滋长,且亦注意到警察干部有关组织及逻辑,能力之培养与警察科学必须不断加以充实之现实,避免丧失作为领导干部及整合警察科学之功能;亦能随着社会环境之迅速变迁与思维典范之移转,而培育出更具前瞻眼光、心灵开放的人才”。
“支持未来实际从事警察工作的要求”是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的中心着眼点。在课程设置上,以“警察专业知识的通识化结合现代生活基础技能”为设置原则,并强调每类别的课程在该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多元化、知识化与经验化,以及各门课程所涉及领域的相互关联性。除必修课程外,还包含各类文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应用科学等学
科。学生选课的方式是自由选修,该校大学部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需选修8学分以上的通识教育课程。
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进行推广。一方面是由通识教育中心提供规划好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另一方面是没有科目,而是以活动方式来进行的通识教育,如领导智能、校园内外活动、生活教育等,这方面的工作由大学的“学务处”(类似“教务处”)与“学生总队”(类似“学生处”)来负责。通识教育中心也在相关活动上积极参与、配合,定期将活动的成果展现在通识教育中心的网页上。
与台湾地区的其他大学相比,台湾“中央警察大学”通识课程的学分相对较低。但台湾“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分析认为,该校各专业系所规定的专业学分数已经比较多,如果再增加通识教育的学分,必然要压缩其他的专业课程。因此,开课数量的多少并非主要,关键是开设课程的质量。因此,通识教育中心对每年教师提供的计划开设的课程均进行整理,把内容相同、但名称不同的课程归并统一,使学生在选课时不易因课程名称之故,造成重复修习的情况。
二、韩国警察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
韩国警察大学是四年制的国立大学,设法学和行政学两个专业,学生在校4年上课总学时是普通院校的三倍。该校的教育课程分为“大学生教育课程”(类似我们的本科教育)和“职务教育课程”(类似我们的培训课程)。“大学生教育课程”的教授部由法学科、行政学科和警察学科组成。课程主要是作为法学士、行政学士或者警察干部所必须掌握的专业、专业基础科目,还有作为现代社会中有教养人士所要具备的各种技术,使学生学到所有的知识,4年期间要获得总分172学分。课程有专业(30学分)、专业基础(85学分)、教养(25学分)及校章指定科目(32学分,由武道、训练教育以及官署实习三部分组成)。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因法学与行政法学不同而各有侧重,但作为公共课程的“教养”则不分专业。
韩国警察大学的“教养”课程和“校章指定科目”就可理解为我们所指的通识课程,共计25学分,其中必修15学分,选修10学分。教养的科目由作为大学生在培养指导性人格中所需要的“一般教养科目”和在形成世界化现代社会中担当主导作用之基础的“外语科目”组成。“一般教养科目”作为理解人类和社会的科目,均衡地编制了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系列的科目,包括社会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历史学、东洋古典、社会体育(网球、高尔夫球)等,任课教授可根据上述学科内容自行设计课程。另一方面,该科目的课程还作为理解专业基础、专业科目前提之需要。我国的经典《孙子兵法》就被列为选修课程。“外语科目”分为英语和第二外语(汉语、日语、俄罗斯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此外,还有读本、作文、时事英语等课程供学生选修。
“大学生教育课程”中的校章指定科目,被指定为迎合世界化社会的英语能力、信息化能力、游泳、驾驶、武道、服务活动、生活指导(训练教育)等。信息化能力是在一年级的夏季集中进行文字处理程序、微机活用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游泳、驾驶是为警察职业需要所进行的训练。武道即从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跆拳道、柔道、剑道、合气道中之一进行训练,通过锻炼培养学生的护身、攻防、擒拿格斗等能力,使学生成为文、武兼备全面发展的初级警察。“服务活动”是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操,每学期在社会福利设施、农渔村、校内等各领域参加18小时以上,4年共44小时以上的服务活动。“生活指导”由学生指导部(类似“学生处”)负责,每周3小时的课程,讲授维护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律和态度、各种礼仪活动、作为警察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人格教育。
韩国警察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总共有“学术·艺术类”“体育”“宗教·服务”“言论”等类型的四十多个社团自由进行富有个性的活动。该校社团联合会称为“青社团”,它在支援各种文化活动并造就多彩的大学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还提供涵盖多个方面的讲座。韩国警察大学的入学、毕业仪式是该大学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典礼的规格和场面也十分隆重。入学仪式是决心诚实履行4年大学生活的仪式,家长、教职员、在校生共同出席庆祝新生入学的欢迎之场。毕业仪式是为祝贺磨炼四年学问与体力并以初级警察干部身份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毕业而举行的。每年3月,韩国总统及总理、内政部长、国家警察厅厅长悉数莅临毕业仪式,亲自向学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颁发总统奖、总理奖、内政部长奖、厅长奖,并向所有毕业生授衔、颁发毕业证书。所有毕业生左手持活页夹中的誓词,右拳举起,身体后仰胸脯高挺,竭尽全力高声宣读誓词。总统与全体毕业生还合影留念。
三、结论与启示
警察大学是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是一所开放思考、温馨感性的大学。通过对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都把培养术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优秀人才作为警察大学的宗旨,并且均有与此相配合的课程体系。
2.通识教育与专业性非常强的警察大学的“专业教育”应该相互补充。警察大学应以科学化、纪律化、人性化的警察大学教育为基本导向,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科技办案、社会关怀与国际视野”的警察。
3.“通识教育”比“人文教育”更加宽泛。它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而且还包含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均有很好体现。
4.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包括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统领学生在本科教育所有方面(包括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教育手段不仅包括课堂内的学习,还包括招生方式、专业选择、课程设置、选课方式、课外活动、学生的作业和生活管理等环节。如前所述,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在对学生培养方面采取
了“专业与通才并重”原则,设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该中心为所提供的“警大之门”“警察伦理”“推理与判断”等方面的课程;韩国警察大学所设置的“教养”及“校章指定科目”。特别指出的是韩国警察大学入学及毕业典礼,这种引起所有人共鸣的大学固有“庆典”均在浩荡、神圣、庄严而又自由的氛围下进行,入学典礼使学员懂得作为警察大学的宝贵一员应将祖国、正义、名誉等德行铭记于心;毕业典礼上学员作为守护国家安宁与人民生命的青年警察迈出了矫健的第一步。这些情景无疑会感动、影响到每一个青年学警,并激发他们警察职业的荣誉感和献身精神,并自觉地将这种精神贯穿到自己的事业中。
5.通识教育应该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使其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识教育是“舶来品”,发源于西方国家。通识教育不仅应该围绕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且应当把本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传授给学生。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课程不但开设有“政治与民主”“欧洲历史与文化”“亚洲政府与政治”“自然科学概论”等,还开设有“台湾政治发展”“台湾史”“历史人物评价”“孙子兵法”等课程;韩国警察大学更加重视“武道”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武道训练着重传统礼仪的教育。
6.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中的核心。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三是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公安警察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说明,实施通识教育是解决目前这种弊端的有效和可行之策。在实施通识教育中,课程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包括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等。在警察大学的本科教学中,如何设立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质量更加优良的专业课和通选课,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和韩国警察大学的课程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模式。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大学都逐步实施通识教育,但这些院校通识教育模式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是由专业课与若干个不同知识领域的选修课组成。这种所谓的通识教育模式不但没有充分反映学校的特色,而且仍旧是在专才教育模式下实施通识教育。在当前全国公安院校进行改革之际,学习国内外警察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希望能为我们寻找更加合理、完善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本科高等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改革,2000(2).
第二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第三篇:通识部分《教育规划纲要》
长春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测试
主要参考资料之通识部分《教育规划纲要》习题
1、《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2、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3、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指明了方向。
4、《教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教”)。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继续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
5、强国必先强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强国必先强教),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强国战略的坚实基础。强国必先强教,这是培养造就各类高层次人才并以此实施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7、(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8、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题和中心),在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育人为本”是我国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根本。
9、育人为本就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的重点要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解决(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0、育人为本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就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
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11、(改革创新)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和不竭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1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13、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14、“德育为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15、“德育为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
16、“德育为先”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胜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17、根据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1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19、《教育规划纲要》把(坚持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它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0、(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经济发展和进步,必须靠(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2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2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2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2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28、《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9、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3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基石。
3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2、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3、为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3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5、(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7、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
教学骨干。
39、招生选拔的标准和途径过于单一,以统一的一次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造成的弊端是(一考定终身)。
40、《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41、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健康成长)。
42.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创新)。
43、师德教育要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心学生。
44、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
45、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均衡发展)。
4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47、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4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49、“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这一发展目标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关注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即普遍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第二,关注学前教育的普及质量,即普遍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50、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步骤:(分区规划),(分布推进)。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科学实施(学前教育)。
51、关于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所应履行的具体职责,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⑴将学前教育的发展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整体规划。
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⑶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及(弱势群体)补偿措施。⑷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⑸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管理)。
⑹建立普及学前教育工作的(推进机制)、(督导评估)和(验收机制)。
52、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于缩小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5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应努力做好几个方面:
⑴强化(政府责任)
⑵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具有(普惠性)的乡村幼儿园,尽可能满足广大农村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
⑶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⑷加强政策和(机制创新),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⑸推进和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
54、巩固和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要做到:
⑴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55、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力,不仅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课题,也是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障国民素质提高的重大问题。
56、为保障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应采取哪些措施:
⑴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之中。
⑵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⑶加强专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非公办学校)的管理。
⑷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的相关政策。⑸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教育。
57、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⑵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西部地区办学条件。
⑷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⑸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特色服务)。
58、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5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做好哪些工作:
⑴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⑶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⑷缩小校级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是促进义务教务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60、(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治理择校问题是社会普遍要求,也是促进校际均衡发展乃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6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具体应取哪些措施:
⑴加快(薄弱校改造)。
⑵完善(招生政策)。
⑶发展(民办教育)。
62、率实现小学生减负,应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⑴实落实政府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中的职责。
⑵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3、(学前教育)是我国农村整体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又是个体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期。
64、(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第四篇: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要】
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还正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精神
【正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一词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给予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那么通识教育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又将何去何从?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表面含以上来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立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让学生了解除专业之外的知识。比方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可以针对其相对薄弱的人文社科领域,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
当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还不仅仅在于其所传授的内容上,从本质上来说,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通识教育重在“育”。我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它可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和精神气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制造相同模式的人才,而通识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给予大学通识教育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大学又为什么要开设通识教育,要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就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意义开始谈起。首先,着眼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剖析:
1.哈佛委员会的通识教育观
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2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委员会,潜心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两年之后,该委员会基于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在这本书中,哈佛委员会认为美国民主社会的特性不但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公民的巨大潜能。但是,与此同时,浓厚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也加强了“社会离心力”,所以民主社会的危机使美国教育急需一种可以通过自身文化凝聚国民力量的教育,即“在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上使人团结起来,通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2.施特劳斯和布鲁姆的自由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开启了大众化教育的新动向,但是布鲁姆认为,这对于最值得大学关注的少数人来说,即可以成为领导者,开拓者和革新者的少数人来说,却是一种灾难。因此少数人要向多数人看齐,意味着精英教育的遭到败坏。施特劳斯和布鲁姆从古典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和大众化的现代教育只能
培养出丧失精神活力的平庸心灵,所以主张通过自由教育来恢复人作为崇高生物的存在,恢复文化的活力。
从西方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由来我们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的存在是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的。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通识教育又极为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现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大学正在面临来自内部及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产业化的道路容易使得大学忽略其作为引领社会的这样一个集体所应该拥有的使命,而被社会的现代性侵蚀,即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识教育可以呼唤大学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大学存在的价值。
2.许多残酷的现实正在削弱社会中的人文精神。人性和兽性是同时存在一个个体之中的,人得兽性即是人们总存在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兽性的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的混乱,赖以人性才能得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识教育通过提倡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大陆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有许多令人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了较多政治经济功能,缺乏主体性和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曾经指出:中国大学在发展通识教育的征途上有两个拦路虎不得不正视,其一曰官僚主义,其一曰实用主义。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从来不旨在“不是培养政客就是培养奴隶”,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的立体的人才。现在很多人对通识教育有着非常片面的理解,即认为其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曲解了通识教育的初衷,更加偏离大学精神。也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学为学生设置好了学习的规格,学生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为了在出国保研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学习,大学和学生之间变成了功利关系。
所以,要真正发展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这种认识不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上,但是一定要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其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求同学们修多少学分的课程,看多少书,而是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中。
然后,通识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虽然在现在的状况下很难实现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但是大学要尽可能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
最后,应同时加快转变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目前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压力和责任也十分重大。发展通识教育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这关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大学使命的履行。
第五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论文封面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素质教育自修课(封 面)课 程 名 称____ 指 导 老 师____ 姓 名_____ 学 号__ 班级名称_ 学院名称 交阅时间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