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 要: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诱发学生欣赏乃至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桥梁,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既“通”又“专”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可行性
一、通识教育概念
(Generl Education)的理论渊源和内涵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一词。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 会 中 的 通 识 教 育》(Gener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特别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认为,通识教育也可译成普通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英语时多数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偏小,语言运用能力弱,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表现在就某个主题发表口头见解或是进行写作练习时,常常是言之无物,或言之甚少,或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依赖性,期望教师详细讲解单词、仔细分析课文;独立思维和独立动口、动手的能力欠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不用说创造力。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词汇积累、语法和阅读上,为将来过四、六级及考研作准备,有明显的功利导向。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只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变得很有必要。英国语言学家W.River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是指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该语言下的国家的民俗、文化等,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与已不同的文化。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识教育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仅要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要帮助学习者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广泛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吴鼎民教授于2005年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式的构想。简言之,“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样做不仅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和途径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为了将通识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建议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将传统面授课堂和基于网络计算机的网络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传统面授课堂上,教师可精讲重点难点词汇、语法,讲解课文内容,并围绕教材的主题或热点话题启发、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表演、口头汇报、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课堂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将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传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这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十分精通,还要通过自修或进修等途径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师更要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前沿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Stoller。F.L.&Grabe,W.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In Snow。M.A&Brinton.D.M.(eds).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C].NY:Longman,1997.
第二篇: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要】
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还正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精神
【正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一词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给予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那么通识教育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又将何去何从?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表面含以上来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立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让学生了解除专业之外的知识。比方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可以针对其相对薄弱的人文社科领域,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
当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还不仅仅在于其所传授的内容上,从本质上来说,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通识教育重在“育”。我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它可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和精神气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制造相同模式的人才,而通识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给予大学通识教育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大学又为什么要开设通识教育,要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就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意义开始谈起。首先,着眼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剖析:
1.哈佛委员会的通识教育观
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2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委员会,潜心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两年之后,该委员会基于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在这本书中,哈佛委员会认为美国民主社会的特性不但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公民的巨大潜能。但是,与此同时,浓厚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也加强了“社会离心力”,所以民主社会的危机使美国教育急需一种可以通过自身文化凝聚国民力量的教育,即“在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上使人团结起来,通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2.施特劳斯和布鲁姆的自由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开启了大众化教育的新动向,但是布鲁姆认为,这对于最值得大学关注的少数人来说,即可以成为领导者,开拓者和革新者的少数人来说,却是一种灾难。因此少数人要向多数人看齐,意味着精英教育的遭到败坏。施特劳斯和布鲁姆从古典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和大众化的现代教育只能
培养出丧失精神活力的平庸心灵,所以主张通过自由教育来恢复人作为崇高生物的存在,恢复文化的活力。
从西方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由来我们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的存在是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的。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通识教育又极为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现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大学正在面临来自内部及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产业化的道路容易使得大学忽略其作为引领社会的这样一个集体所应该拥有的使命,而被社会的现代性侵蚀,即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识教育可以呼唤大学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大学存在的价值。
2.许多残酷的现实正在削弱社会中的人文精神。人性和兽性是同时存在一个个体之中的,人得兽性即是人们总存在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兽性的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的混乱,赖以人性才能得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识教育通过提倡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大陆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有许多令人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了较多政治经济功能,缺乏主体性和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曾经指出:中国大学在发展通识教育的征途上有两个拦路虎不得不正视,其一曰官僚主义,其一曰实用主义。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从来不旨在“不是培养政客就是培养奴隶”,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的立体的人才。现在很多人对通识教育有着非常片面的理解,即认为其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曲解了通识教育的初衷,更加偏离大学精神。也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学为学生设置好了学习的规格,学生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为了在出国保研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学习,大学和学生之间变成了功利关系。
所以,要真正发展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这种认识不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上,但是一定要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其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求同学们修多少学分的课程,看多少书,而是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中。
然后,通识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虽然在现在的状况下很难实现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但是大学要尽可能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
最后,应同时加快转变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目前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压力和责任也十分重大。发展通识教育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这关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大学使命的履行。
第三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第四篇:浅析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
浅析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
赵宇昕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国内许多大学都在践积极行通识教育课理念。与此同时,外语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热议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问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单一式的语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本文拟就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科学生的特殊性,探讨在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通识教育;英语教学;理工科大学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片面追求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应试性、工具性和功利性,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特点,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和目的。有鉴于此,如何改变英语教学的单一模式,引入多学科知识和文化的教学,即开展通识教育,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国内外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素有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liberal education)。19世纪初美国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A.S.Parkard)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general education”,中文译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一般教育”、“普通教育”等,直到现在的“通识教育”。尽管译法不同,其含义都是大同小异[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对。目前,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并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事实上,通识教育并非西方独有的一个理念,我国的古代先哲们对此早有论述。我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学生要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朱子全书》中也讲到“融会贯通”,意思是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并展开了对通识教育的新探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重新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出了解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一言以蔽之,通识教育的宗旨是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在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理工科大学的特点 当前,通识教育已经开始融入到我国各类大学以及大学各个学科的建设中。然而,与各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相比,理工科大学的学生更加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原因在于,理工科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偏向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体系容易被割裂,这就导致学生可能对于非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缺乏了解,尤其是人文科学知识匮乏,造成了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性缺失。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理工科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正在经历着新的转变。现如今的理工科大学日益强调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重视人的协调发展和综合能力,旨在培养知识面较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夯实基础。
(二)、在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有其先天的优势。一切的科学、技术、宗教、历史、地理和文化等作为知识形态的直接表现形式,都是语言;作为认识活动,也表现为语言现象。语言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还要使他们知晓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准则,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据此,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法语教师协会、德语教师协会、西班牙语和德语教师协会等部门就联合制定出美国21世纪 5 C's的外语学习标准,内容涵盖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Cultures(文化沟通),Connections(相关知识),Comparisons(比较能力)和Communities(社团活动)。该标准特别强调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外语学习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获得相关信息和知识。
近年来,中国外语界的有识之士也正在积极探讨外语教学的走向。吴鼎民教授就曾经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的教育理念,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3]。之所以能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综合教育型的(English for integrative purposes),而非特殊目的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走向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意义,也体现了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及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之特殊性,责任之大,任重而道远。
三、在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点
围绕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建构通识课程体系,顺时亦顺势。然而,当前通识教育的实施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解“通识教育”的合格的教师,这对一些单一科类学校,特别是科技、理工类学校,尤为严重[4]。因此,在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尊重和鼓励教师讲课的个性化,不搞一刀切。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改变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号召学生广泛阅读英文的期刊、杂志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的也包括社会科学的。同时,互联网上有大量丰富的英语资源,可供学生选择利用。
再次,教学内容是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通识教育的理念若想在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考虑到理工科大学的特殊性,这一点上文已经论及。所以,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应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思性,并富有文化性、社会性等人文内涵,与时代相融合,注重科普性和文学文化性的统一。教学内容要不仅能传递出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还是英语国家人们鲜活的日常生活的写照,因此教材选择尤为重要。
最后,丰富的课型设置是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保障。除开设“大学英语”这门常规英语课以外,理工科大学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例如英语基础、英语写作、四级强化、六级阅读、科技翻译、高级听力、英语视听、口语实践、英文电影赏析和英美文化基础等。这些选修课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出发,有的课型侧重英语基础知识、实用技巧和应试性;有的课型以视听的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听辨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和培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有的课型旨在通过阐述英美国家概况、文化传统、宗教和核心价值观念,增进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了解及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洞悉和辨别能力。
结语
目前,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新型的大学办学理念,又是一个正在健全中的课程体系。在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符合理工科大学和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既具备丰富的英语知识、又兼具较高的能力和修养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第3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6.[2]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3]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4]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On 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eneral Education
Zhao Yuxin(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8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l education,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are practicing the idea of general education positively.Meanwhile,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begun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since traditional ways of English teaching have been outdated.Nowadays, how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English learners has been stressed.Focusing on the nature of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necessities and feasibilit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 English teaching of these universities.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English teaching;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作者简介:赵宇昕(1982—),女,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地
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政编码:150080 电
话:*** E-mail:
zhaoyuxin1126@hrbust.edu.cn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理工科大学英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 P201000084
第五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论文封面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素质教育自修课(封 面)课 程 名 称____ 指 导 老 师____ 姓 名_____ 学 号__ 班级名称_ 学院名称 交阅时间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