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广角——数与形(1)》教学设计与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7页例1及第108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二P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通过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学具准备:正方形卡片若干,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2、口算比赛:1+3+5+7+9+11=
3、揭示课题:
师:其实,像这样的算式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关“数与形”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数与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例1。
(1)用图形表示“l“(2)用图形表示“1+3”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②展示学生作品。
⑨问:哪种摆法能让我们很快就知道“1+3”的和昵?(3)用图形表示“1+3+5”的和
①学生动手摆,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追问:你们摆出的图形中,“1”在哪里?“3”在哪里?“5”在哪里?哪是“1+3+5”的和?
③师: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摆的呢?说说你们的想法。(4)揭示规律
①观察、讨论。
②汇报发现。
(5)验证猜想,拓展延伸
①学生动手操作1+3+5+7 ②指名同学汇报
③课件演示
(6)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快速的填一填吗? ①1+3+5+7=()(1+3+5+7=4²)②1+3+5+7+9+11+13=()(1+3+5+7+9+11+13 =7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²(1+3+5+7+9+11+13+15+17 =9²)
2、学以致用。
(1)出示p108的做一做第1题
①师:观察题目,与例l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②学生独立试做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大屏幕演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l、p108做一做第2题(1)出示题目
师:请你们自己数一数,数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2)独立完成(3)小组交流(4)全班汇报
(5)师: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p109练习二十二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
(2)师:你是怎样想的?图形中蕴含着怎样的数的规律?(3)介绍“三角形数”
(4).勾连“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的联系,提升知识内涵。
四、回顾旧知,提升思想
1、课堂小结
2、回顾旧知,大屏幕演示数形结合的例子:
①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重叠问题”②四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小数的意义”
③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打电话” ④六年级刚刚学习的“分数乘分数”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与形(1)
1=1² 1+3=2² 1+2+3=3²
《数与形》教学反思
武汉育二寄小—————熊红安
本节课上完后,我认真回顾了整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总的来说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为总结经验,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现在将这节课作以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以“引入课题——摆一摆——猜想——验证——应用和拓展”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衔接紧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二、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如:学生摆好两幅图后。我向学生提问:“观察,摆成的大正方形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学生回答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后,我进一步提问:“这个规律是借助什么而推导出来?”接下来,由学生的猜想进入到验证的过程。在验证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如:我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算式是什么,你能直接用乘法表示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
三、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在这节课中,学生操作、讨论时,我重点巡查差生;在汇报时,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的点差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与拓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讨三角形、长方形中蕴含着数的规律。充分利用课间沟通了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之间的联系。
四、不足之处
1.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渗透不够。
2.对于驾驭课程的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如:学生在摆1+3时,竟然出现了“丁”形状,这个时候,怎样引导学生哪种摆法合适,还有待研究。
3.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规律,老师包办多。
第二篇:数学广角 数与形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南昌市定山小学 李佳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于数的问题。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小正方形若干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最近掌握了一项很神奇的本领。我能很快的计算出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例如:1+3;1+3+5;你们信吗?
请两生出题(说明要求:从1开始,连续,奇数),另外同学用计算器计算,比较速度,验证得数。
2、导入新课
你们想不想也学会这种神奇的本领呢?老师是借助图形来思考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与形”。
二、探究新知
1、师:复杂的问题都是从简单的开始思考的,我们先来用图形表示1+3,用小正方形表示加数,在黑板上展示,同时解释一下原因。
2、小组合作,摆一摆1+3+5,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3、请小组汇报,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4、举例验证规律。
5、得出结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串数个数的平方(课件演示)。
三、知识运用
这种方法你们都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了。
1、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 1+3+5+7=()2 1+3+5+7+9+11+13 =()()=9
可以直接报出答案,说明理由。集体回答。
2、请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3、请生上来指一指,或者画一画。
4、利用刚刚的规律我们解决这么多问题,利用图形解决问题真方便,那么图形的问题里面会不会也蕴含了数的问题呢?请看教材第108页做一做第2题。A:先观察
B:找到变化规律(课件)C:完成问题答案 D:解释其中的道理
四、知识拓展
思考:运用例1学到的思考方法,能直接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 2+4+6+8+10+12+14+16+18+20=()
五、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与形 1=12
1+3=2 1+3+5=3
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串数个数的平方。
第三篇:《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1.课件出示问题。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
时20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上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幅是描述爸爸的?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2.学生讨论、回答。
(图2是描述妈妈的,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回家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3.揭示课题。
借助图形不但能帮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题。看图,把算式补充完整。
1=()
1+3=()
1+3+5=()
222(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①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①1+3+5+7=()(1+3+5+7=4)②1+3+5+7+9+11+13=()(1+3+5+7+9+11+13=7)③____________________=9(1+3+5+7+9+11+13+15+17=9)2.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题。
222
22(2)观察、试算、发现规律。
①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②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3)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①引导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②汇报、交流。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b.结合线段图验证: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4)明确结论。
(5)交流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感悟。
(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简洁、易懂)设计意图:教学时,观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几何图形解决例题中的代数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例题中数与形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8页1题。(让学生独立读题、分析、解答,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答)2.完成教材108页2题。
[第6个图形:红色6 个,蓝色18个; 第10个图形:红色10个,蓝色26个。根据图示可知: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图形的序数(第几个)相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3-图形的序数或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2-2] 3.完成教材110页4题。
[因为小狗和小亮的行走时间相同,所以不必考虑小狗的行走路线。由“小亮走到这条马路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马路的终点”可知:小狗的速度是小亮的2倍,所以小亮走200 m时,小狗走了200×2=400(m)]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教材109页1题。2.教材110页3题。
3.教材111页6题。
第四篇: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07页例1。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图形中隐藏着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学生利用图形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
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出示:1+3+5+„+95+97+99 学生计算并说自己的看法。
师: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数与形)
二、设置问题 进入新课
师:复杂的问题,我们一般从简单的例子入手研究。
出示6×6,你会想到什么图形?(正方形),你根据什么想是正方形?如果用边长是1的小正方形来摆出这个图形,要怎么摆,这个正方形每行要几个共几行?(每行6个共6行)。(课件出示6行6列正方形图)
三、实际操作,探究规律
1.师: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大家按要求给这个正方形涂色,探索其中有什么奥秘。
2.学生操作:请你给这个图形依次按1个、3个、5个、7个、9个、11个涂上不同的颜色。(温馨提示:先从一个角落涂起,后面的绕着前面的涂)(1)学生自行涂色,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根据不同的颜色想一想,这个图除了用6×6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展示学生作品并汇报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5+7+9+11=62并用课件出示。
3.找一找5×5,(5行5列)它又可以用什么加法算式表示呢?(生答师书:1+3+5+7+9。再找一找4×4,3×3, 2×2, 1×1分别用什么加法算式表示?师分别板书。
4.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图形看一看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
师:再次观察算式与得数,你有了什么发现?
(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的和就是几的平方,也就是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并齐读规律。
师过渡:数能用形表示,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的规律,解决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经常做到数形结合。
5、利用规律练习
师:利用规律,很快写出得数 示题:
(1).1+3+5+7+9+11+13=()(2)=(9)(3)1+3+5+7+9+11+13„„+97+99 =()师:老师增加一点难度,看看谁能很快说出得数?(1).1+3+5+7+5+3+1=()(2).1+3+5+7+9+11+13+11+9+7+5+3+1=()
四、巩固练习
师:看来数形结合确实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就用这种方法在下面图形中找出数的规律。
2.做一做 2 1.练习二十二 2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小结: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我们学习数学会变得简单有趣。板书:
数与形 1+3 1+3+5 1+3+5+7 „„
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的和就是几的平方
第五篇:《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1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等活动,找出简单图形的数学规律。
2、经历探索简单图形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够找简单图形的数学规律。
教学设计:
1、感知数学图形。
21(),213(),2135(),(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图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并把算式补充完整。(2)请学生回答并补充算式。
21(1),213(2),2135(3),(3)利用规律,继续写算式。
21357(4),213579(5),·····
(4)教师小结:算式左边的加数是每个正方形图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等于每个正方形图中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2、杨辉三角。
(1)介绍杨辉三角。
师:“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已经用过它,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在欧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发现的,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500年左右。(2)杨辉三角基本性质。
1.三角形的两条斜边上都是数字1,而其余的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字相加; 2.杨辉三角具有对称性(对称美),与首末两端“等距离 ”的两个数相等; 3.每一行的第二个数就是这行的行数;
4.所有行的第二个数构成等差数列; 5.第n行包含n+1个数。
3、课堂练习。(1)尝试计算:1111 ······ 24816(2)画图计算,找出其中规律。
4、课堂总结。
(1)有些计算问题或者杂题通过画图,解决起来更直观。图形与数学之间能相互转化,能使计算更直观,更简单。
(2)可以画个图来帮助思考用一个圆或者一条线段表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