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课论文论-大学生加强法律修养的必要性
NEUSOFT 论大学生加强法律修养的必要性
作者: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XXX
(地址:XXXXXXXXX 邮编:XXXXXX)
指导老师:XX
2011/11/25
内容摘要
【摘 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却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如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层出不穷,在校大学生们为何频频触犯法律?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应该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如何去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以及加强法律修养的责任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制精神 预防大学生犯罪
目录
一、前言............................................................................................................3
二、现代大学生在法律上存在的无知....................................................................3
三、大学生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4
四、总结............................................................................................................5
论文正文
一、前言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律修养已经成为衡量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评价的重要准则,所以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正确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现代大学生在法律上存在的无知
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了解的太少太少,缺乏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违法乱纪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对法律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现代大学生屡屡酿出悲剧。清华大学有位学生曾为了验证“黑熊嗅觉是否敏感”用手中的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黑熊,对黑熊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最后因涉嫌以估计毁坏财物罪被起诉,曾今的天之骄子,因为自身法律知识的淡薄和对法律漠视最后沦为阶下囚,与之相伴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手铐和脚镣。可见客观知识的提高并不能有效的使人的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对法律无知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所以,现代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教育,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第3页
论文正文
三、大学生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呢?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不仅包括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而且包括努力提升公民的法律思维水平。
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一是要先了解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即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二是要了解法律思维的方式和特征,它包括: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和讲法理。
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对于大学生,就有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和参与法律实践等三种途径去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了解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
第4页
论文正文
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法律权威就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树立了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我们还应自觉去维护它,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扬法律知识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四、总结
通过对思修课的学习加深了对我法律知识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时事,我确实了解到法律知识对我们的重要性,我甚至都开始有研读我国法律条令的想法了,虽然限于当先紧张的学习生活暂时可能不会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但的确说明了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因为我觉得在这个物质生活的时代,掌握法律知识,可以帮我在很多场合保证自己利益不受侵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我想说的是,学校开设的思政课是有意义的,李敏老师的授课方式是有效果的,我以后一定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一名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作者:断匙12,《浅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来源:百度文库,上传时间:2011.4.2
3、作者:佚名,《【大学生犯罪案例】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来源:中顾法律网,更新时间:2011.2.8
第5页
论文正文
【作者简介】
姓名: 性别: 民族: 年龄: 专业: 班级: 思修课老师: 个人简介:
第6页
第二篇:思修课大学生了解法律的途径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指导教师 张波
系 别 旅游系 班 级
姓名(学号)。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情况的调查情况的报告
我国的法制不断完善,法律越来越健全。然而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人却不多。针对这一现象,寒假我选择了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我们都知道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知识是恰当的运用法律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二十一世纪高级专业人才。他们掌握了多少的法律知识呢?于是我们对合肥学院的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2日,我们对合肥学院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是以不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情况有了基本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1、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43% B、用武力解决 20% C、通过关系解决.15%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9% E、根本没有在意过13% 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法律意识。在自己的经历中可以运用过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 55%B、一般20% C、基本没用5%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20%
3、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1% B、报纸上 22% C、学校的课本上24% D、家庭的影响
7%E、其他 6%
4、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学期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20次以上 15%
B、20次?10次
22%
C、10次?5次 15%
D、5次以下 30%
E、0次
18%
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数据清楚的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些薄弱,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够。
5,你认为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体现了什么
A、法律法规健全 47%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9% C、法官能够正确地把握“一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5%
D、一切问题在法律面前都能够得到解决
9%
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 B、不希望
7、你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法律讲坛》 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
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E、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5.6.7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知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原因分析
一. 学生方面存在的因素
1、缺乏主动性。从这次的调查了解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在锻炼一下各方面的能力,以后出来就一定好就业。法律学不学都无所谓,没有多大意义。为什么都不学法律呢?因为他们都认为法律很枯燥,没有吸引力,很死板。
2、没有远见。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就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法律。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就很盲目。然而,很多大学生则认为目前并不需要法律。不必浪费精力去学习。等到将来真正需要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3、缺乏实践。有部分同学表明,法律知识还是懂了不少,但却不知道怎么用。时间一久,学的东西就渐渐的忘掉了。在大学里,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这本书很详细的讲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社会因素。
1、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法学专业的老师才注重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学生。教他们理论联系实践,在课堂上还讲一些案例,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老师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在课堂上,只要保持安静,可以看其他书籍。老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上课。学生本来就不爱学习法律知识,再加上,老师也不重视,这样更加使学生学不了多少法学知识。
2、课堂没气氛。法律本来就是很枯燥乏味的,老师光讲理论是不够的。还应多联系生活,给同学们多讲一些案例。而大部分非法学专业的老师都不爱联系实际,只要讲完理论就可以了。这样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上课昏昏欲睡。
四、现实案例
500余大学生兼职被欠薪
2006年末,吉林省长春市一所兼职中介公司拖欠大学生兼职工资的事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事件涉及到大学生数量多达500余名,几乎包括了长春市内的各所大中专高校,涉及金额超过25万元。2006年12月26日,长春市一家慧普无忧的兼职中介公司内外,大约150名学生。公司内的两名负责人和两名雇员被困房内。僵持不下之际,学生和公司人员无奈都报了警。派出所民警在接到报案后,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后,开始立案调查。经过警方的调查,兼职中介的总负责人兰醒东被民警在一兰醒东所网吧内找到。2006年10月22日,兰醒东意在长春各大高校招聘大学生。为了吸引学生,他承诺了有较高的月薪,每个月500元。应征的学生纷至沓来,最多的一天有50名学生前来报名。
在学生应招时,兰醒东以收取抵押金为名。从每名学生手中收取费用100元。最终接收的学生数量超过了500人,收取了抵押金5万多元。从2006年的10月22日到12月26日期间,兰醒东未向学生支付工资,也未返还抵押金。
兰醒东表示,当初他只是想招聘8名到10名大学生,但是发出招聘启事后,没有想到感兴趣的学生很多。虽然他明明知道不需要这么多学生,但是想到每人交纳了100元抵押金,这个钱太好赚了,就有点忍不住了。
曙光路派出所所长张学庆表示,在派出所出面调解之后,兰醒东同意筹集钱,将所有收取的抵押金退还给大学生。2006年12月30日和31日两天,在民警的监督下,兰醒东将筹集的钱款全部返还。兰醒东公司账户内没有存款,对于事件的复杂性,500余名大学生每人500元的工资如何返还,仍有待相关部门商榷。
大学生打工受骗的事情已经是屡见不鲜。经调查表明,在从事过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中,30%曾遭遇过欺诈,另外有26.2%碰到过欺诈行为但并没有上当。在被欺诈的大学生中,有16.6%“没意识到”或“不知道”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还有28.9%选择了“经人提醒会想到”。只有7.3%的大学生说,会将维权付诸于实际。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说,出现了大学生被欠薪的情况,跟现在我国就业形势的紧张和困难有非常大的关系。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太高、压力很大,这样很容易将赚到钱的事情就更容易接受,加上防范意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这么多大学生被集体欠薪的情况就发生了。
广东省法律援助处处长彭莉红律师则表示,大学生很少选择维权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维权意识薄弱,不知道怎么维权;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诉讼维权需要时间太长。大学生很难有这么大的精力来参加诉讼,而且诉讼费和律师费也是多数大学生难以承受的。
兼职过程中发生的欠薪等纠纷,彭律师认为:大学生可以先自行与单位协商协商,协商不成的话,要尽量通过工商管理部门、主管单位、学校等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来解决。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采用诉讼。彭律师还说,能签合同的尽量签合同,如果实在不能签合同的要注意保存证据。
五、调查总结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法律知识有很大的意义。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信仰,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理论用于实践。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使中国的法制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篇:思修论文论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精)
论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摘要:
法制观念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有更深刻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就此现象,我们讨论大学、社会以及我们大学生自己应该如何增强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关键词:
普法教育,思想氛围,教育改革,法律权威 一 调查
通过校园调查表显示:
有28%大学生认为自己从没用过法律知识,不知道怎么用;有46%学生认为掌握法律知识一般有用;有22%大学生认为掌握法律知识很有用;有4%学生认为没学到多少法律知识。
有52%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能学到东西;有20%学生认为太形式没意义;有14%学生不愿意去,认为浪费时间;有18%学生没参加过。
有32%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经历;有64%学生暂时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有4%学生认为不会有类似的经历。有36%学生充分信任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有50%学生比较信任此类机关;有14%学生不信任此类机关。
有44%学生认为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是最有效的;有26%学生认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是最有效的;有20%学生认为群众监督是最有效的;有6%学生认为执法机关自我监督是最有效的;有4%学生说不清。
有78%学生认为法律能维护自身利益;有26%学生认为不信任法律认为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有16%学生认为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不禁发现当代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比较淡薄,虽然当他们权益受到损害时,有一部分人想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更多的是自认倒霉。他们大多数人法律常识很少,掌握法律名词也很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法律观念,有待提高。
二, 大学生应树立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
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
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
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 我们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律的权威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臵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中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
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虽多数大学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臵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
对于法学课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
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旁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
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1986年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的根本途径。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后备干部和各级管理人才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使他们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而做到守法、用法、护法,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四,维护法律的权威
(一)全面认识法律的潜能和价值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全面而充分地开发法律的潜能和价值;相反,滥用和践踏法律的历史所造成的消极法律态度对人们却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律的潜能和价值确实是值得信奉和可以依托的。
首先,法律作为一种心智现象,包含着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成果,反映了大众的感情倾向,表现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愿望。因而,法律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
其次,法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它是概括性和稳定性较强的规范体系,便于人们把它应用到具体的事实上,对社会关系作出合理的调整;同时,法律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变成了广为人知、难以掩盖的社会存在,成为公民通用的一把尺度,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而且
可以用它来评价别人的行为,特别是评价公职人员的行为,从而形成一定的法律秩序。因此,法律也是逻辑、事实和理解的统一。
再次,法律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内在的批判能力和进化机制,它总是一头连着特定社会的历史传统,一头连着未来的理想王国;它不仅能够与社会进步保持协调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引导和保障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法律体现了传统、批判和进化的统一。单从法律的上述潜能和价值看,也许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发明堪与法律媲美;而且,法律的这些潜能和价值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能够全面地开发和利用之。
从法律的社会功能来看,在现代法治国家里,特别是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法律不仅是必要的社会控制系统,而且是国家的精神存在形式和政权的象征。国家和社会对法律存在多方面的需求:
1,法律往往被作为国家主权的存在形式,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2,法律往往被作为政权的确证方式,构成了分配权力的主要途径和行使权力的主要依据。
3,法律是社会内部多元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冲突得到协调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妥协和共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4,法律既是社会道德的起码要求,又是人权的存在形态之一。作为最低道德标准的法律,往往构成了民族的人格素质、信念和自律的支柱和依托。作为人权存在形态之一的法律,是实现人权要求的最可靠的保障。
5,法律是形成和保障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的控制系统,通过法律确立公认的行为模式和解决争议的程序,可以实现人类尊严、合作愿望和利已本能的均衡,从而达到社会最优状态。
6,社会因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多元化,往往导致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需要法律通过对价值系列的确认和对价值标准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来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
既然法律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具有如此广泛而重要的意义,我们就应当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树立尊重法律权威的意识。
(二)正确认识人民、执政党和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一惯倡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要把党政关系理顺;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理解,党政关系问题主要是执政党与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关系问题。要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必须先解决在常规政治下人民、执政党和法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的化身。彭真同志曾经正确地指出:‚我们的法律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就表明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违反法
律,就是违背人民意志,损害人民利益。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法律是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就意味着法律不仅仅是哪一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就意味着法律与人民意志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法律就是人民的化身。
2、中国共产党既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也是人民的工具,是组织和引导人民形成和表达共同意志以及将这种意志转化为法律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地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是我们认识党与人民和法律的关系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政治理论界和法学界已经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阐述。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a、执政党领导人民,但不能代替人民,执政党只是引导和组织人民按照法制化的民主程序实现由人民意志向法律转化。
b、政党作为社会权力的代表不能等同于国家机关,政党权力能够通过国家权力(主要是代议机关的立法权)来实现,但本身不是国家权力。
c、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人民利益体现的法律也高于一切,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把党臵于法律之上是错误。
(三)正确认识法律与政府的关系
在法律与政府的关系上,当前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作出正确的回答:宪法主要是约束谁的?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国家权力?
从整体上说,‚政府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政府形式及其机构的权力及职能由法律加以规定,而每一政府机构都要通过制定、适用和在具体情况下对个人实施法律规则来进行工作。‛“14”在几千年的专制历史中,人们奉行的是绝对的国家至上原则,政府是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强大机器,是人民的主人;人民完全处于服从政府的地位(只有到了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才奋起反抗);法律是政府驾驭人民的工具,是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然而,现代民主政治否定了绝对的国家至上原则,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政府被视为实现和保障人民利益的一种政治共同体,政府既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机构,又是受法律约束的机构,即有限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是政府的主人,法律则是人民约束政府和进行自治的规范系统。
从宪法史来看,宪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法律权威逐步取得优于政府权威的过程。在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首次把王权臵于法律的约束之下,迈出了人类追求民主宪政的第一步;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进一步限制了王权,提高了法律的地位;1689年的《权利法案》则是国会权力取得高于王权的地位和民主制最终战胜专制的标志,也是法律取得最高权威并实现法治的标志。在美国,作为历史上宣布民主共和国原则的第一个政治纲领的1776年的《独立宣言》庄严地宣告:‚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引者注。),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政治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1787年的宪法为了永远确保人民主权和人权,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来组织政府;这种‚分权制不仅是强化权力的,而且是维持民主的。‘分而治之’的格言过去被人类的主人用来使其臣仆受奴役。信仰民主的制宪者利用了这条古老的原则,并在相反的意义上把它当作被治者得以将他们的意志强加于其未来的统治者头上的一种战略。‛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前苏联,列宁曾明确地宣布:‚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第一次解决了平等权的经济基础问题,完成了宪法史上又一次伟大革命;但是,由于简单地否定了历史上某
些宪法的积极成果(如分权与制衡原则和法治原则),‚法律被看作是政治权力的工具,而不是防止滥用权力的保障‛,获得了平等权的公民仍然难以抵制各种权力的滥用,也使国家政局难以保持稳定。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是宪政的目标之一。‚宪法只不过是限制政府权力的工具而已。‛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作出了这样的回答: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必须确立这样的前提,即‚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孟德斯鸠说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并非虚言。邓小平说人都是有缺点的,也包含着这一层意义。卢梭曾经把行政官个人身上的意志区分为三种,按其对行为的影响力依次(自然次序)是个人意志、团体意志、公意,而社会所要求的次序与此正相反。用人性的弱点解释权力滥用现象固然是片面的,但以克服人性的弱点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前提,则是必要而有益的。第二,在制度安排上,‚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不仅要在中央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实行分权,即所谓‚双重分权‛,而且要使各种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关于这两点,联邦党人说得更为透彻和尖锐:‚防止把各种权力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分侵犯的必要的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五 总结
加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教育,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维护法律权威。
由此可见,实现社会的法制化,增强大学生法律意思,维护法律的权威并不是一件难事,它需要高校、社会以及我们大学生多方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文库,思修课本 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目录 一 调查
二 大学生应树立的法律意识
三 我们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律的权威 四 维护法律的权威 五 总结
第四篇:大学生论礼仪修养
大学生论礼仪修养
当初选社交礼仪这门课也不知是为什么,抱着“既然选了,那就学吧”的想法,也学了十多周。但是随着慢慢学习,也学到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礼”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的感情,而“仪”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重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课,还要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例如:随地乱扔垃圾,乱吐口水,插队,闯红灯,排队拥挤等等,甚至有的同学以违反校纪校规为荣。
在学校的时候,与同学的相处可以比较随意,但是当我们踏上社会,我们就要学会许多社交礼仪,例如:交谈礼仪、穿着礼仪、做客礼仪等等。与他人交谈时,要做到: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思,把握一定分寸,适当表现幽默,并且常用礼貌语。当我们开始工作,也要注意自己的着装,要穿正装,且身为女性,不要让男性注意到自己身为女性的事实,要化得体的淡妆,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还要记得时时保持微笑。
作为大学生应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社交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顺利地走向社会,且能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的好印象。就看我们自己吧,如果再路上遇到一个粗俗的人和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我们当然会给予后者更多的关注与赞赏。
礼仪修养是可以塑造出来的,没有人从一生下来就懂得各种礼仪。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如果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就一直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那么基本上她也会成为一个守礼的人。
第五篇:论学习思修的必要性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思修的必要性
在现今许多的高校,思修课一般都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代大学生真的有必要学习思修课吗?今天就要我们来讨论一下学习思修课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律修养已经成为衡量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评价的重要准则,所以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正确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了解的太少太少,缺乏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违法乱纪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对法律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现代大学生屡屡酿出悲剧。清华大学有位学生曾为了验证“黑熊嗅觉是否敏感”用手中的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黑熊,对黑熊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最后因涉嫌以估计毁坏财物罪被起诉,曾今的天之骄子,因为自身法律知识的淡薄和对法律漠视最后沦为阶下囚,与之相伴不再是书本而是手铐和脚镣。可见客观知识的提高并不能有效的使人的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对法律无知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所以,现代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教育,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再次,从自身发展状况看,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我们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从社会大环境看,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懂得我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讲文明、讲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遵守公共秩序、讲究文明礼貌、救死扶伤、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保护环境等,都是社会对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现在社会上才能有许多人不愿遵守社会公德。远的不讲,就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吧,他们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教导,破坏公物,乱扔废物;回到家中更是成了“小皇帝”,稍不如意就哭哭闹闹,不懂得怎样爱自己。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当然更谈不上遵守社会公德了!说起上个星期结束的运动会,每个人都神采飞扬,但大家是否注意到那操场上,草堆中,满目狼藉的水果皮和纸屑呢?这些随手扔垃圾的同学难道只是嘴巴上把自己捧成董存瑞,什么我是合格的小公民,我爱国守法,保证做到二十字基本要求,我愿为国牺牲。可行动上,是连随身拎个垃圾袋的如此小事也做不到的人吗?面对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自身发展,当代大学生都有学习思修课的必要性。这是我们大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