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化学感想

时间:2019-05-12 02:1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超分子化学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超分子化学感想》。

第一篇:超分子化学感想

题 目 浅谈对超分子化学的认识

超分子化学

教师姓名

吴安心

学生姓名

李翠华

2011210411

化学师范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新领域也不断增多,学科之间的分支也越来越明显。就化学而言,最初我们根据交叉学科产生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后来,仅针对化学这门学科,就分为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分支,相应学科分支的学科带头人必然对其从事的领域了如指掌,但是其它方面呢?正如王梅祥在报告中指出:很多有机的机理或者数据是可以根据无机化学知识或仪器检测出来的,在无机化学家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到了有机化学家却成为了天大的难题;吴安心老师在课堂上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为例,强调了由面到点容易,但是由点到面却很难。化学作为一个大的领域,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其各个分支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将某个分支从其他分支中剥离开单独研究是很片面的,正如只关注于敦煌莫高窟的某个点,就会忽视掉整幅壁画的整体美,但是若只关注整体,就会忽略细节,很多重要的信息会被遗漏。可见,在学术科研的过程中,如何在点与面之间寻求平衡变得很关键。现代化学与18、19世纪的经典化学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从宏观进入微观,从静态研究进入动态研究,从个别、细致研究发展到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研究,从分子内的原子排列发展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超分子化学淡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化学之间的界限,着重强调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将四大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分子器件、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且为21世纪化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此外,超分子也是化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体。

一、超分子化学定义

Lehn在获奖演说提到: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 2 力的相互作用缔结成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简言之,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作用而形成的功能体系的学科,其研究包括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分子自组织和超分子机器。所谓非共价键作用,区别于共价键作用,原子和原子相互堆积形成分子,其作用力是强的键的作用力,而分子和分子堆积,其作用力均为弱的非键作用力,大致有12种,包括氢键、偶极-偶极、阳离子-偶极、阴离子-偶极、共轭等相互作用;所谓功能体系,是指其研究对象是具有识别、组装等功能的分子。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北部,学术界对这样的一种学科并不称作超分子化学,而叫做主客体化学,因为超分子研究最初,主要是将分子识别作为核心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主体(受体)对客体(底物)选择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主客体由此得名。

分子识别可以定义为某给定受体对作用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分子识别是在超分子水平上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分子识别有内外之分,分别可由凹形或凸形受体来完成。由大环穴状配体进行的内识别表面上与配位化学相似,但超分子识别的范围要广的多,它包括对所有阳离子、阴离子及中性有机、无机或生物分子的识别。目前最受关注的受体分子主要有冠醚、环糊精、杯芳烃、索烃、轮烃等。

自组装为分子在不受人类外力之介入下,自行聚集、组织成规则结构的现象。超分子机器方面,现在研究停留在机器组件上,并未拼接成为超分子机器。目前主要有刹车、插座等模型的超分子机器组件。

二、超分子的发展历史

“超分子”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1967年C.J.Pederson等第一次发现冠醚并发表了关于冠醚合成和选 3 择性络合碱金属的报告,揭示了分子和分子聚集体的形态对化学反应的选择性起着重要作用;这可以说是第一个发现的在人工合成中的自组装作用。其后,洛杉矶加州大学的D.J.Cram教授基于在大环配体与金属或有机分子的络合化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配体(受体)为客体,以络合物(底物)为主体的主客体化学;法国Louis Pasteur大学的J.M.Lehn教授模拟蛋白质螺旋结构的自组装体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大环与主客体化学而进入了所谓“分子工程”领域,即在分子水平上,制造有一定结构的分子聚集体而起到一定特殊性质的工程。1987年,J.M.Lehn、D.J.Cram和C.J.Perterson三位化学家以其对发展和应用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获奖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此后,超分子化学更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重视,以“超分子化学”为名称的新的化学学科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有人这样说到:如果说二十世纪是共价键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必将是研究分子间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化学世纪。

超分子化学与配位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起源于配位化学。Cram从大环配位化学角度把现代配合物定义为主客体配合物,也就是与中心原子相应的部分叫做客体,与配体相应的叫做主体。Lehn强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分子作用,叫做配位超分子化学,又被称作广义配位化学,与中心原子相应的部分被叫做底物,与配体相应的则称作受体。不论是配合物分子内的配体间弱相互作用,还是分子间的配体间弱相互作用都是由配位化合物形成超分子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徐光宪院士指出,21世纪的配位化学是研究广义配体与广义中心原子结合的---配位分子片断及由分子片组成的单核、多核配合物、簇合物、功能复合配合物及其组装器件、超分子、LockandKey复合物,一维、二维、三维配位空腔及其 4 组装器件等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各种功能性质,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化学。

此外,超分子的出现也有其必然性。传统化学研究模式主要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物质反应,这构成了两个世纪以来化学研究的主线,然而在上个世纪,当科学家们想要实现微观(分子)到宏观的关联时,却久久没有进展,原因是真正影响物质宏观性质的并不是分子,而是分子的聚集态,这打破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单位的观念。可见,从微观到宏观必然经过亚微观--分子堆积而成的超分子这个过渡态,正如托马斯·曼所说: “虽然(超分子)仍是组构而不是组织,但是超分子在生命秩序和纯粹化学之间形成了过渡。”

三、超分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由于超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自组装、自修复等性能,目前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在靶向给药方面,第三军医大学的李鹏熙等人在研究中,利用双氨基聚乙二醇、叶酸修饰的焦脱镁叶绿酸a设计合成了靶向性光敏剂目标化合物以期治疗癌症。此外西南大学的黎青霞设计合成的新型双甲硝唑超分子受体化合物,发现该化合物易于细菌真菌的DNA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络合物,从而导致细菌复制受阻而显示抗菌能力;在光化学上,研究发现4,4-二甲基联吡啶能很好地配合到卟啉与冠醚形成的空穴中去,可以形成良好的光开关模型;在超分子催化及模拟酶方面,慈云祥等将氨基酸、蛋白质、核算、对某些金属卟啉的模拟酶活性影响加以应用,并结合免疫分析技术,建立模拟酶示踪物的酶免疫分析方法。此外,超分子化学在稀土金属、分子器件、分析化学等多方面具有应用。

超分子化学是化学和多门学科的交叉领域,它涵盖了传统化学、物理学、材 5 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同时它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对超分子体系的深入研究,实际上已超出了化学范畴,形成了超分子科学。超分子功能材料及智能器件、分子器件与机器、DNA芯片、导向及程控药物释放与催化抗体、高选择催化剂等等,将逐一成为现实。可以确信,超分子科学已成为21世纪新思想、新概念和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且作为超分子化学起源的主客体化学将与有机合成化学、配位化学和生物化学互相促进,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共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四、超分子与哲学的联系

超分子化学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其很多模型都来源于生活实物,比如分子机器中的电风扇、刹车等,明星分子索烃像舞池中的一对舞伴,轮烷好像中国的算盘,这不仅给很多超分子化学家提供了灵感,也让超分子更加容易理解。然而,超分子化学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有什么联系呢?超分子是由很多分子个体相互组成的整体,此外整体具有有机组织((生物、社会、经济)才具有的自我演化特征,可见超分子化学是一种分子社会学。微观层次上,化学家研究超分子形成的机理及应用,而在宏观层次上,哲学家也将试图利用一些横断科学方法对超分子体系的自组装、分子相互匹配、识别、分子之间的组装和自组装给予哲学上的宏观解释,试图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事物所固有的本质解释。

李晓春在其文章中阐述了超分子化学中存在辩证法思想。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探究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性,离不开哲学原理做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哲学提供了客观事实依据、证实了其原理的正确性,而主客体化学中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规律也证实了这点。由于接受体和底物之间以分子间各种作用力完成配位作用,形成了两个或更多物种的有序体,即超分子,进而实现超分子的识别、6 变换、易位。可见,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是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了相互作用。吴安心老师也曾将有的化学分子的行为类比为人类的离婚、再结婚的行为,将自分类现象形象地联系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主客体化学类似于鸟巢装蛋等等,可见自然科学如超分子化学与宏观世界是有普遍联系的。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思想观点,处理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

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 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分子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分子的照片,讨论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思考: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探究活动

氨分子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酞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

第三篇:《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1

1、本节课的引入开始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这时,学生的思维就非常活跃,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气中静置久了就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变成红色”、“酚酞试剂在水中会与水分子反应,变成红色”、“玻璃烧杯中的某种物质使酚酞变红色”、“氨水中的氨分子进入了酚酞溶液,发生了变化”,甚至还有的同学真的以为我在玩魔术!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们讨论该如何验证种种猜测。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实验方案:(1)单独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实验台上,验证空气是否可以使之变红色;(2)用大烧杯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验证大烧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3)用大烧杯分别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和一个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验证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几滴氨水,验证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

由于在验证大烧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时必须用实验2的大烧杯,这里不足之处在于:(1)大烧杯内充满了氨分子,难以说明实验前烧杯内壁没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2)拿开大烧杯后,使浓氨水露置空气中,污染环境。故采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顺序(见教学个案展示),同样也能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而且能让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一些启示,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究。

5、分子间隔演示实验中,开始采用了酒精和水混合,从二者混合之后与混合之前的体积比较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只是接受了这一个知识点,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为了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课堂上先用等体积的沙子(盐),和等体积的绿豆(红豆)混合,发现混合物的体积小于原体积的两倍,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绿豆(红豆)空隙中的沙子(盐)。这时再来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由宏观的现象联想到微观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间也存在着间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性质。

6、“水的电解”变化过程,采用了彩色磁吸分别代表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在黑板上演示变化的微观过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4

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避免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且融洽,让我感觉良好。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今天我听懂了啊~”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

一、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前排学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这时候可以用实物投影投影现象,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

二、使用了酚酞,但没有介绍清楚,没有在黑板上写出“酚酞”。这是不该犯的错误!

三、口误比以前少了,但还是有,以后在备课环节还需要注意。

四、黑板字写的不好。以后不管是否使用电脑都要写板书,练习黑板板书。

另外,教学还可以有一些改进。放一瓶香水在教室,当讲到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寻”味找香水;当讲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时候可以用香水让学生理解物质固、液、气三态变化;实物投影的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讲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时候,可以故意说我看见了什么东西,而学生看不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后的实验变型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现象,再让学生来做实验,展现现象,还可以自己故意做错,让学生分析试验失败原因;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自己讲解完应该找学生重复一到两次。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

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3)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分子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3)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思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过程中予设目标顺利的达成,课堂即时性目标也有效利用。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的组织

利用香水做“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抓准切入点,激发兴趣。然后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主线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小组汇报方法,归纳小结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效果很好。

2、反思教学问题的设拟

问题设置是整节课的题眼,我经过反复推敲,逐渐把问题设置的具体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循序渐进、有思维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过度语言明确、简练、具体,有启发性。使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和谐、流畅,教学效果很好。

3、反思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补充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发了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有效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自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并运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大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系息息相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将“裸露”的化学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抓准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2、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运用具体的情景引发思维,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发挥了主体作用。

4、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合理的使学生了解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和相应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粒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而且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它们成了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实验会说话!很多抽象的微观知识学生理解和运用水到渠成。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紧凑,一环扣一环,教学思路非常清楚。

5、反思教学评价的使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起到诊断性、激励性作用。

四、教学结果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微观粒子,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精彩的实验,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密切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实物、模型、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课堂上,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一滴水滴在学生手心里,让学生感知一滴水的微小,然后调查有没有人愿意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让学生猜十亿人每人一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数多少年(三万年),又用乒乓球和地球来做类比,来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改进了实验:用滴有酚酞的小滤纸片粘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直接罩在氨水瓶上,效果好速度快又节约药品,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一举多得。用冷水和热水同时做品红分子运动的实验,清楚明了的体现了分子的运动和温度对分子

运动的影响,除去了加热的麻烦,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利用注射器和干燥管来做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节省药品,省时,效果好。利用针管做等体积空气和水的压缩比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

突出优点:1、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和学生沟通的好。

2、教学思路清晰、紧凑,一环扣一环

3、教材梳理好,灵活得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实验改进是亮点,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缩短时间

5、比喻和类比运用形象,贴切

6、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得当,贴近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

不足:有老师听课,所以有些紧张,学生到前面做实验后忘记叫他们回座位,学生自己也没敢回去,结果站在前面一段时间,很别扭。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6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为此我首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打开香水瓶盖,为何能闻到香味?在客厅,为何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紧接着: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品红扩散的演示实验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的真实性,决不是老师说啥是啥。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

对于分子概念的教学又是本节课的另外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动画课件——水通电分解,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7

《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物质世界有所了解。而微观物质世界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论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品红扩散实验的改进

在教材上品红扩散实验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个对照实验---

热水中品红扩散的实验。当观察到热水中品红迅速扩散的现象时,学生忍不住地惊呼。通过对照实验,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分子不断运动,并且为后面的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内容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2、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

书本上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是在烧杯中完成的`。我们将此实验稍加

改进后命名为“铁树开花”。在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基础上,铁树开花的神奇现象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记忆也一定会长久的。

3、小游戏的引用

当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后,需要深入到能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此时我以刚刚做过的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为例,领着大家做了“微观上水分解”的小游戏。我和学生一起双手握拳高举在头的两侧,模拟成一个个小白兔,代表一个个水分子。当我把灯打开表明通电后,一个个小白兔先是拳、头分离,接着分别找到了各自的朋友。拳拳相对成了一个氢分子,头头相对成了氧分子。整个班级都成了氢、氧分子汇集的海洋。然后我又请了两名完成得非常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台下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陶醉在刚刚结束的游戏中,此时适时地领着大家归纳总结,轻松地解决了从分子角度上理解化学变化的困难。

本节课完成后,教学成功的喜悦伴随了我很久。通过检测,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较高。而这些源于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个人精心备课,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髓,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及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展示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9

一、分子运动的活动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课本50页“图3-8”所示,有关分子运动活动探究的解释性描述中,只能提及:氨分子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而不能盲目扩展成如此的设问:什么粒子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因为众所周知,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氢氧根离子(OH-),而决不会是氨分子(NH3)。然而,就当前学生有限的知识而言,是极容易形成“氨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的错误推论。所以,这里是一个教学难点,难就难在目前无法让学生简易认清问题所在!因此,在教学引导上只能采取不深化的回避策略。

将来,当学到“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相关内容时,再提出这一问题,那时就不失为一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题目。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其它实验

1.在细长玻璃(或透明的塑料)容器中,先注入一半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再小心的注入一半清水,静置,观察两种液体相互扩散的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在大烧杯内,罩着盛有浓氨水的小烧杯和若干细铁丝上沾有酚酞试剂的棉花团,观察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用试管装着滴有数滴且不连续的酚酞液滴的滤纸条,试管口塞上棉花,棉花上滴有浓氨水,观察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着;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另外,还可讨论当实验中出现无现象时,分析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实验,我不是像以前先讲“氨水有挥发性,酚酞有遇氨水能变红的性质”,然后在做实验,从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而是以“小魔术”的形式进行导课:先展示两瓶无色液体,然后各倒入两个烧杯中,在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过一会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无色液体变为红色。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的`结论,在进一步研究这种粒子的性质。

在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时,用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学生做完演示实验后,我没有像以前上课时直接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而是故意很严肃地说:“刚才做实验时谁偷着喝酒了?”他们当然没喝,也就不会承认了,这是我再说:“谁能做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个案子给破了?”这样就引起了全部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好,而且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另外,我并没有做类似“小米和黄豆混合”的实验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因为根据以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做完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后,学生虽然看不见分子,但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个性质,也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分子的这条性质;反而是做了上述那样的实验后,给学生造成误导。因为他们对亲眼看见的事实印象深刻,在举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时,一部分学生就把它当做正确答案。

在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类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时,我又补充了“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注射器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但是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混合物和纯净物时,我只是让学生口答,而没有画图,如果用图示或磁扣的方式表示,我想效果要比口答好多了。

第四篇:《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

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3)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分子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3)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思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过程中予设目标顺利的达成,课堂即时性目标也有效利用。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的组织

利用香水做“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抓准切入点,激发兴趣。然后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主线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小组汇报方法,归纳小结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效果很好。

2、反思教学问题的设拟

问题设置是整节课的题眼,我经过反复推敲,逐渐把问题设置的具体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循序渐进、有思维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过度语言明确、简练、具体,有启发性。使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和谐、流畅,教学效果很好。

3、反思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补充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发了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有效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自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并运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大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系息息相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将“裸露”的化学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抓准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2、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运用具体的情景引发思维,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发挥了主体作用。

4、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合理的使学生了解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和相应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粒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而且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它们成了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实验会说话!很多抽象的微观知识学生理解和运用水到渠成。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紧凑,一环扣一环,教学思路非常清楚。

5、反思教学评价的使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起到诊断性、激励性作用。

四、教学结果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微观粒子,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精彩的实验,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密切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实物、模型、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很好。

课堂上,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一滴水滴在学生手心里,让学生感知一滴水的微小,然后调查有没有人愿意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再让学生猜十亿人每人一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数多少年(三万年),又用乒乓球和地球来做类比,来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改进了实验:用滴有酚酞的小滤纸片粘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直接罩在氨水瓶上,效果好速度快又节约药品,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一举多得。用冷水和热水同时做品红分子运动的实验,清楚明了的体现了分子的运动和温度对分子

运动的影响,除去了加热的麻烦,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利用注射器和干燥管来做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节省药品,省时,效果好。利用针管做等体积空气和水的压缩比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

突出优点:

1、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和学生沟通的好。

2、教学思路清晰、紧凑,一环扣一环

3、教材梳理好,灵活得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实验改进是亮点,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缩短时间

5、比喻和类比运用形象,贴切

6、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得当,贴近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不足:有老师听课,所以有些紧张,学生到前面做实验后忘记叫他们回座位,学生自己也没敢回去,结果站在前面一段时间,很别扭。

第五篇:化学感想--

我的感想

原先以为我们选的这个课题”从海带中提取碘”就只是做几个实验,很容易就能完成,过程肯定是枯燥乏味.但我的种种”以为”都是错的!从我们踏入实验器材室,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实验不简单阿!光是实验器材就拿了两个水槽一般大的槽子.进入实验室,把实验器材放好后,组长拿出昨晚熬夜拟定了这次化学研究性学习——《从海带中提取碘》 的实验计划,怀着既期待又担心的心情开始了我们的课题研究.首先,我们把买来的海带剪好,放进坩埚里,然后烧.过了将近十分钟,海带已经烧成灰了,我们把它倒进烧杯里,加了十毫升水,进行加热.加热完毕之后进行冷却,接着过滤,最后向过滤好的清液中滴入稀硫酸和淀粉溶液.滴入淀粉溶液后,烧杯中溶液并没有变成蓝色,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成功!还好只是第一次失败,我们立马进行第二,三次实验,但都失败了!三次都失败了,于是我们开始想原因,是海带烧得不够彻底吗?是水加得太多了吗?是过滤不完全吗?是稀硫酸加得太多吗?我们想了许多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吸取前三次的教训,继续实验.为了预防再次失败而导致的浪费时间,我们一次性烧几瓶海带,并准备了几个过滤的装置.我们做了好几个小时的实验,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原因.最后,我们怀疑是稀硫酸加得太多了,于是决定不加稀硫酸了.非常失望的我们根本不觉得会成功,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成功了!我们仔细分析之前失败的原因,我们的结论是:原来加多了浓硫酸会让碘变成氢氧化碘甚至损失,加浓硫酸后要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也就是pH值的调节,中和酸性到接近中性.喜出望外的我们马上把变蓝的溶液拍下来,拍下我们的实验成果,然后就各自分工记录实验过程,收拾器材等.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才明白原来把一个实验做成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强的耐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成功的喜悦使我至今都无法忘怀!

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

昨晚熬夜拟定了这次化学研究性学习——《从海带中提取碘》 的实验计划,心里有点期待也有点忐忑,不知道实验步骤的规划是不是够完善,实验能否成功。

今天在老师的帮助下,器材,材料等都准备好了。看看可真是不简单,实验器材把两个水槽都装满了!比起往日的化学实验真是小巫见大巫。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我们先把干海带剪成了小碎片,放入坩埚钳中灼烧成海带灰,海带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化学室,大家开玩笑说可以做海带汤了。接着我们往海带灰中加入10ml的蒸馏水,再将溶液煮沸。这个实验可真是考验人的耐心!不仅烧的时间长,过滤的时间也不短。取得滤液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往滤液中加入硫酸,振荡后再加入淀粉溶液。没想到溶液没变蓝!

“可能是实验步骤出现差错”,有同学说道,“我们再按照计划的实验步骤做一遍吧”。也只能如此,望着那棕褐色的溶液,大家都失望得摇了摇头,起初的兴奋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迷惑不解。然后事与愿违,再做一次结果还是如此!

“难道要这样宣布实验失败?如果按照实验步骤应该没问题才对。得到海带灰的沸腾的溶液后再滴入酸,因为海带灰里含有碳酸钾,酸化使其呈中性或弱酸性,对下一步氧化析出碘有利。然后再滴入淀粉溶液应该就可以提取出碘单质啊!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这样想着。还是查一查资料吧,说不定这其中有哪些细节被我们忽略了。

原来浓硫酸加多了则易使碘化氢氧化碘而损失!加浓硫酸要做后处理,溶液的酸碱度即pH的调节,中和酸性到基本中性!看来化学试验真是一点都不能马虎!“最后一次了,大家放手一搏,做最后一次的挣扎了”有同学说道,“这次可是必胜啊!”这一次我们调节好了溶液 的PH值,手拿着胶头滴管往烧杯中滴加淀粉溶液的那一刻,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了!溶液变蓝了!实验成功了!

下载超分子化学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超分子化学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共5则)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本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学术演讲比赛策划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学术演讲比赛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My ChemistryMy Favourite(主题待定) 二、活动目的:如今的化学学科是一个需要深入交流,广泛合作的基础研究学科,学术演讲......

    学习绿色化学感想

    学习绿色化学感想 班级:09级应化一班 学号:200914120115 姓名:李先辉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

    化学大师选修课感想

    化学大师选修课感想 作为一个2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化学对于我来说,可能已经伴随着高考结束了。但是,在这个学期选课的时候,当我第一眼看到化学大师这门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如......

    化学研究进展讲座感想

    化学研究进展讲座感想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充分了解了前沿化学的一些发展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科学的兴趣。8次讲座的内容都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化学实验室参观感想

    参观实验室心得体会 有幸能作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之一,随队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很早就听说过长春应......

    化学前沿课程感想

    对《化学前沿》系列讲座的感想 高采 化基1101班 20110902203 很荣幸我能够选修这一学期的《化学前沿》这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通过听24位优秀的化学界的专家的讲座,感受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