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1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之一,并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等。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微观粒子进行宏观的演释。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媒体
烧杯、注射器、镊子、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药匙、表面皿、牙签、滤纸、棉花、空矿泉水瓶、浓氨水、酒精等。其他教学用具:白纸花、分子模型、多媒体教学课。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留
汇报
3′
问题出示
2′
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
以上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2、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倾听
思考
观看动画
讨论、思考、归纳。(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
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
图像中感知分
子的存在。
自主
探究
13′
交流
完善
10′
探究活动一品红在水中扩散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形成结论。
组织学生汇报,根据汇报结果,教师适时强调、点拨、讲解或追问。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
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通过学生汇报,互相补充修改答案,形成比较完整的结论。
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描述
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每小题让2-3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观察现象。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每小题让2-3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点拨
深入
5′
拓展
反思
3′
基础
训练
3′
延展
提升
6′
哪些现象说明分子真实的?
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进行知识梳理,教师鼓励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小结,应把重点放在记忆规律、分析方法的总结,提出问题,教师结合三维目标设置检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双基检测,让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分析过程,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准确性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
A.水分子变大了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3.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
将描述分子特点的句子的符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①分子是不断的运动,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快 ② 分子很小 ③ 分子间有间隔,温度或压强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说明,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倾听、记忆、理解。
学生小结
学生认真做题
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强调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找出突破口。
这样的小结既点明了本节的重难点,又梳理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寻求新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巩固练习,有利于掌握本节所学知识
(1)水在百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说明()
(2)水受热变成水蒸汽,体积变大,说明()
(3)糖水通过滤纸,说明
()
(4)湿衣服晒一会儿会变干,说明
()
(5)可将大量氧气圧入钢瓶中,说明
()
(6)很多物质在氧气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有的物质在氧气中不反应,说明
()
(7)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分子,说明()。
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的认真地解答
板
书
设
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反
思
升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