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课题2.分子和原子 的教案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1. 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
1.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 如何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
教学用具:
烧杯、量筒、医用注射器、浓氨水、酚酞、蒸馏水。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放一瓶花露水在讲桌上,打开瓶盖
提问:同学们当你走进教室后,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你们找找看它在哪儿呢? 提问: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夏天衣服比冬天易干。
实验:将品红分别加到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会闻到花露水味?
2.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而且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速度明显比冷水快? 3. 为什么夏天衣服较冬天易干?
介绍:其实关于这类问题,科学家们很早以前就有了这些困惑,他们就提出了物质是由一些不连续的、很小的颗粒,粒子组成的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书: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已经通过一些仪器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的图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0,这是科学家们通过科学仪器放大几十倍至百万倍后才看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像。
提问:那么,分子倒底是怎样的一种粒子呢?通过老师的介绍,你觉得分子是怎样的一种粒子呢?
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 分子很小
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组数据,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多少,1滴水(以20滴为1ml计)中大约有多少?
同学们可能对这个概念还不大理解,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如果组织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大约要数三万多年才能数完。一面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简单的看一下活动与探究
(1)向一支盛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
现象:溶液变红
(2)将酚酞溶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烧杯,将B烧杯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现象:A烧杯变红,而B烧杯不变色。
提问:通过第一个实验,酚酞溶液之所以变红是因为?
提问:通过第一个实验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酚酞遇到浓氨水,那么,第二个实验我并没有将浓氨水加到烧杯中,酚酞溶液且变红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2.分在不断运动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品红分别加到冷水和热水中,它们的扩散速度同不同啊?这又说明了什么?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1)10ml水与10ml无水乙醇混合
细节:先用10ml的量筒量取10ml水加到25ml的大量筒中,让学生观察一下是不是10ml。然后,再用10ml的量筒量取10ml无水乙醇加到25ml的大量筒中,让学生观察。提问:那么,在实验前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它们的总体积是多少呢?(2)压缩体积的空气和水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能说明什么呢?会不会是分子被压编了呢/ 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假如我有一碗黄豆和一碗芝麻,将它们混合均匀后它们的总体积会不会是两碗呢?
请一位学生起来说一下,它们为什么不是两碗呢? 板书:3.分子间有间隙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分子有一些了解,下面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我上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花露水味?
2.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而且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速度明显比冷水快? 3.为什么夏天衣服较冬天易干?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板书: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P51,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我们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分子能不能分裂成原子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分裂成原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所学过的知识。(1)水变成水蒸气(2)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它们分别是什么变化?
今天我们将从分子的观点来看一下,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而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它们有什么不同?
水变成水蒸气前后都是同一种物质,它们的性质并没有变,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通电以后变成了氢气和氧气,它们前后并不是同一种物质,氢气和氧气并不能保持水这种物质的性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板书:
三、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氢气+氧气
水通电以后水先分裂成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另一个水分子同样,2个氧原子重新结合变成了氧气,2个氢原子重新结合变成了氢气。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在整个化学变化过程中是最小的粒子。板书: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家庭小实验
将一块糖放一杯水中,立刻做上标记,待糖块溶解后溶液的液面会怎样?
第二篇:课题2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2.知道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与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
2.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大家都知道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板书】
一、物质的微粒性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过渡】那么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展示】在表面皿上倒些浓氨水,让学生闻到浓氨水的味道 【讲解】这是氨气的味道,有强烈的刺激性。
【提问】为什么你离得那么远却仍能闻到氨气的味道?
【分析】这是因为氨气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有氨气的味道,一旦它运动到你的周围,刺激你的嗅神经,你就闻到了氨气的气味了。氨的这些微粒就叫做它的分子----氨分子。
图3-6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图3-7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提问】那么分子,原子有什么特征呢? 【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讲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就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分子还具有什么特征呢?活动与探究 1.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现象:A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提问】为什么A烧杯中的溶液会变红呢? 【回答】氨气使酚酞变红
【提问】可是氨气并没有与酚酞接触,为甚么还是会变红呢?
【回答】这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所以酚酞溶液变红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分子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举例】比如湿衣服在太阳底下晒比较容易干呢还是在阴凉处晒比较容易干? 【回答】太阳底下
【分析】在太阳下温度较高,使得湿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加快,能较快的运动到空气中,所以在太阳底下晒比较容易干。
【讲解】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像氨气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以及水的挥发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展示】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板书】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讲解】就如1L黄豆和1L大米混合,其体积必然小于2L。有比如: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我们能将空气压入轮胎,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是有一定间隔的。利用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物质会有三态的变化,固态,液体,气态。这主要是因为物质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其中气态时物质分子之间间隔最大,而固态时,分子之间间隔最小。这也就是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不易压缩的原因。同样的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在受热时增大,遇冷是缩小的缘故。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讲解】1个水分子由1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板书】4.分子是有原子构成的。
课本51页讨论1:水的蒸发是指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的化学性质不变,没有新的物质生产,因此是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氧分子,由于生成了新的物质,因此是化学变化。而水在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板书】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课本51页讨论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这个过程中,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氯气分子破裂成氯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氯化氢分子。氯化氢分子是由氯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反应前是氢分子和氯气分子,反应后是氯化氢分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不变。
【板书】
四、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其实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讲解】又比如: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氧气和汞,在这个过程中,氧化汞分子破裂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大量聚集成金属汞。在这个变化中,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板书】
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且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是有间隔的,且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的微粒性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其实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六、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本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理性概念。让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课题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表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本质上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为后面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质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2、新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点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亲身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⑶、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过程和方法】
⑴、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⑵、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
⑴、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⑵、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5、【教学难点】
⑴、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
⑵、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⑶、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盛放在敞口容器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温度越高减少越快,这是为什么?
2、湿衣服经太阳晒为什么会变干?
3、糖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为什么?
4、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学生思考、讨论
【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学完本节课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
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设疑启思】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阅读总结】结论1: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
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活动与探究】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活动与探究】
1、(1)50ml水与50ml水混合(2)50ml酒精与50ml酒精(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2、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
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讨论与交流】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
【联系实际反馈应用】
一、选择题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3、气体压强增大,体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压强增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小B.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减小
C.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隙减小D.压强增大,分子的质量减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因为
()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导致周围人员大量中毒死亡,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这主要说明了()
A.分子很小 B.分子有质量 C.分子不断运动D.分子有间隔
二、填空题
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问题,请选择合适的选项:
A.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快
B.分子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随之改变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贮存在油罐中,但离油罐的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因为()
(2)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是因为()
(3)“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
(4)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因为()
(5)夏天的水比冬天蒸发得快,说明()
(6)糖水可以透过滤纸,说明()
(7)食盐放入水中,整杯水有咸味,说明()
(8)可以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到天蓝色的钢瓶中,是因为()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
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 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分子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分子的照片,讨论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思考: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探究活动
氨分子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酞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行在及其特点。[板书]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实验]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
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回答)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讲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巳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投影]展示图片
[说明]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像鲜明地显示了苯分子的六元环结构。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总结]这两幅图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2.分子的特点
[总结]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回答]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板书](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活动与探究]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
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 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思考:我们食用的醋常显酸性,若往醋中滴入酚酞溶液,颜色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 [回答]不会。因为刚才说到酚酞遇酸不变色,醋显酸性,所以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不会有
变化。
[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 无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回答]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补充]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
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分别取10 mL水与1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 mL?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 把10 mL水和10 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 mL,而是小于20 mL。[追问]原因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 mL水和10 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 mL。[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回答] 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布置作业]习题3(2、3、4、6)亲自做一做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
(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3)分子之间有间隔。